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5页word文档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倪建兵《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从中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以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一、爱生如子《论语》中,有一百多处讲到“仁”,它的实质是“爱”,它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
在学生面前,孔子是怎么“仁”的呢?他对学生很坦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他对学生很宽容,“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要老师们看到学生的进步,赞许他的洁净,而不要抓住过去不放。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因为他把忠恕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他才和他的三千弟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对学生有耐心,“诲人不倦”是他的教育理念。
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他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让平民子弟自他当教师时始和“贵人”子弟一起有资格跨进了学堂。
他从不吝惜赞扬自己的学生的语言,他称赞自己的三个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他夸奖子贡能举一反三,“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肯定颜回的安贫乐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他对学生的成才寄予厚望,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的过失,比如,成绩退步了、违反纪律了等等,我们有时候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候甚至把自己在家庭或社会中的不愉快转嫁到学生身上。
有一件事,让看了《论语》后的我惭愧不已。
一次,几个孩子打搞时将教室窗户玻璃打碎一块,我气不打一处来,首先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了他们,然后叫他们写检查,还请他们的家长来学校,告知了他们的孩子的不是。
孔子则在一次“厩焚”后,首先问“伤人乎?”在孔子的大爱面前,我领悟到,在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孩子的皮肤被玻璃碰破了没有。
孔子的教育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4页

孔子的教育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新课程非常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整个是《论语》模块。
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意义《论语》选读教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1.教育观的核心是有教无类首先就教育的对象而言,“有教无类”,即不计身份高低,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接受教育。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对待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终身学习、守道乐学的学习理念《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具体体现。
即使他常处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
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智慧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论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阅读论语中的记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观点和智慧。
一、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立德、明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正确人格的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要以德为先,通过道德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仁爱之心的人,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他认为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直、善良、有责任感。
此外,他还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学问和思考密不可分,应该通过学问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学习能力。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他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他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温习已学知识,从中汲取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还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鼓励学生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
此外,孔子还注重实践教学,他认为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三、孔子的教育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智慧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
他的教育智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优点,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不应简单地套用一种方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学而不厌:孔子鼓励学生的持续学习,不断进取。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学则不厌。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通过反复温习已有的知识,来汲取新的认识和理解。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5页word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时代划上了句号。
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成了时代主旋律。
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时改革的目的有二:一是拨乱反正,纠正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实事求是,为探索和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二是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成功的,它让中国强大了起来,它让中国人富裕了起来。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儒家文化的兴起和成功应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现今,孔子学院兴办于世界各地,儒家文化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所提倡和应用,大有变为世界性文化的趋势。
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儒家文化符合当今世界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为人之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发掘和探究。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儒家文化的真实内涵,吸取其中的有益养分,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
一、“有教无类”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中国的大教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与“择优而教”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是符合社会实际状况的。
“有教无类”是对基础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给一切人提供公平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受到最低限度的基础知识教育。
“择优而教”是对高等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要把最复杂、最高深的理论传授给那些智熵最高的人,这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需要,又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
“有教无类”与“择优而教”的辩证统一,既捍卫了人人具有平等的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又承认了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智力与智熵方面的差别。
“学校”二字由来已久,“学”是学古人,学习古人留传下来先进生产技术、高尚道德观念和优秀文化;“校”是校今人,校今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接受知识的多少。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word资料4页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儒家思想的处事原则可以概括为“中庸之道”,它告诉我们要适中、适宜地对待一件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构建和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国学,尤其是孔子和《论语》,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学习圣贤的教育思想和策略,用以指导自身的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想这是一件幸事。
当然,本文所做的思考,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只言片语的体现,更有不尽之意,以求教于方家。
一、师生相处策略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人。
“惑”,迷惑。
一方面指学习上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指生活中的迷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无形中也吻合了教育中倡导的“德育为首”的原则。
作为教师,应兼而顾之。
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己求学,永远不满足,不厌倦,只求进步。
教人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人家问你三遍,第四次问就讨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学生才会爱上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教师,爱上这一学科。
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2.向学生学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学生就像白纸,画完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当老师的,要精心设计,画出精品。
同时应该学习孔子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他认为子夏说的对,而且启发了自己。
3.评价学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如何对待学生,孔子说得很明白,不要人云亦云,乡党中(同学之间)的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二、问题处理策略据心理学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应到位而不越位,做到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孔子爷爷的教育故事。
孔子爷爷有好多学生。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子路问他:“如果我听到了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就去做呀?”孔子爷爷说:“你还有爸爸妈妈呢,得先问问他们的意见,不能着急。
”
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爷爷却说:“那你就赶紧去做吧。
”
旁边的学生就奇怪啦,问孔子爷爷:“为什么回答不一样呢?”
孔子爷爷说:“因为子路总是冲动,所以要让他多想想。
冉有呢,总是犹豫,所以要鼓励他赶紧行动。
”
小朋友们,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小朋友们,听我讲哦。
还有一次,孔子爷爷带着学生们去郊游。
看到路边有一朵漂亮的花,孔子爷爷就问大家:“这朵花好看吗?”
有的学生说好看,有的学生说一般。
孔子爷爷笑着说:“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很正常。
我们要学会尊重别
人的想法。
”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要尊重别人,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故事来啦。
孔子爷爷有个学生叫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爷爷很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但是孔子爷爷没有放弃宰予,还是耐心地教导他。
最后宰予也变得很优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犯了错误,只要改正,还是好孩子。
小朋友们,孔子爷爷是不是很有智慧呀?。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教育作文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教育作文文档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接受岁月磨砺和历史洗礼,经久不衰,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思想,说明他的思想富有时代性、实践性、生命力。
当今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儒学的潮流,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其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必要去好好研究,为当代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
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从两个方面对所处时代教育进行了颠覆。
一方面,突破了“学在官府”的社会现实,实现教育平民化与普及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素质无论优劣,都可接受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
孔子认为不能以贵族阶层禀赋素质优于贫民阶层的错误观念为由拒绝对平民实施教育。
即使学习者自身素质再不济,只要乐学好学,都应该对其实施良好的教育。
反观当今教育,教师对学生实行“差别化”对待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资源失衡现象颇为严重,优势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重点学校、重点班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自行到偏远、贫困地区帮扶教育,牺牲小我实现大我;其次,本着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公平教育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资质、性格、脾气、成绩好坏而施以不同的对待和不同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个体差异。
通过对话及活动观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把孔子的这种思想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作为因材施教的首创者,十分注重观察、了解学生,能一语道破学生的优缺点,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再如,根据学生年龄、志趣、爱好的不同发展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的效果。
反观当今教育,教学模式千篇一律,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体系一味重智育,轻德育。
至此,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1)课余时间了解学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并对了解、观察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活动;(3)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能吃下。
孔 子教学心得:学思并进,智慧无疆

孔子教学心得:学思并进,智慧无疆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他众多的教育智慧中,“学思并进”的观点尤为重要,为后人开启了求知与成长的无限可能。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单纯的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和困惑,所学的知识也无法真正被理解和运用;而只思考不学习,则容易陷入空想和妄断,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强调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他主张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的文化知识,如《诗》《书》《礼》《乐》等,还要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他教导学生要“多闻阙疑”,即多听多学,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先保留,不要急于下结论。
这种虚心求教、广泛学习的态度,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思想和观念。
然而,孔子深知,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并不足以使人成为有智慧的人。
思考,是将所学知识内化和升华的关键。
他鼓励学生“学而不思则罔”,要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诗》的过程中,孔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道德寓意。
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通过思考诗歌中的“无邪”之思,学生不仅能够欣赏诗歌的文学之美,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孔子的教学注重启发式引导,而非填鸭式灌输。
他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当子路问他:“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而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对此感到困惑,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行动;子路胆大鲁莽,所以我要让他多听听父兄的意见。
”这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情况进行思考和成长。
孔子学教学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一直深受世人敬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孔子的学说,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会其精髓。
以下是我对孔子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仁者爱人”,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
二、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于优秀学生,我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追求卓越。
通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
例如,在讲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育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实践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注重师生关系孔子认为,“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他们的成长。
同时,我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孔子学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孔子学说,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从孔子的教师观谈对智慧型教师的启示

、
为, “ 教师 要重视 自己的学 习修养 ,教师 要 掌 握 广 博 的 知 识 , 具 有 高 尚 的 品 德 , 这 是 教 师 教 人 的 前 提 条 件 ”。 《 语 ・ 而 》 中 “ 论 述 子 日 :我 非 生 而 知之 者 ,好 古 ,敏 以求 之者 也 ” 。孔 子 一 生 好 学 , “ 耻 下 问 ” , 时刻 不 保 持对 知识 的渴求和 不 断进取 的精神 ,给他 的 学 生 树 立 了 很 好 的 榜 样 。 孔 子 提 倡 “ 教 有 无 类 ” 、 “ 人 不 倦 ” , 不 管 是 多 么 顽 劣 的 诲 学 生 他 都 尽 心 尽 力 , 耐 心 教 导 , 因 为 他 认 为 “ 人之初 ,性 本善 ” ,教师正确 的适 当 的教 导 可 以将 犯 错 的 人 导 向 正 途 ,他 将 一 生 都 献 给 了学 生,他 的学 生也 一直奉行 他 的作风 , 不 断 去 影 响他 们 身边 的 人
着璀璨光芒 ,需要我们好好地学 习。
第 一 , 确 立 学 生 主 体 性 地 位 , 因 材 施
“智 慧 型 教 师 ” 这 个 名 词 我 们 并 不 陌 生 , 近 几 年 来 , 社 会 各 界 不 断 提 倡 “ 慧 型 智 教 师 ” 的 发 展 , 随 着 教 育 改 革 的 不 断 进 步 和 创 新 ,对 “ 慧 型 教 师 ” 的 解 读 也 逐 渐 深 智
三 、启 示
随 着改革 而产生 的不好 的现 象 。在 促进 教 师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我 们 对 “ 慧 型 教 师 ” 的 呼 智 声越 来越 高 ,但 是怎样 才 能成为 一名智 慧型 教 师?智 慧型教 师应 具备哪 些素质 ?本 文从 孔 子的教 师观 来谈谈对 现代 智慧 型教 师的启
孔子的智慧给我启示

孔子的智慧给我启示一、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孔子,又被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所创办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获得启示和指导。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非常注重人类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在求知还是实践中都不应放松。
同时,孔子强调了教育者对学生的责任:“诲人不倦”,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学生,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一理念强调一个人首先要在道德品质上进行自我修养,并通过个人行为来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以至整个国家和世界。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个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3. 和而不同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强调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意见、观点和思维方式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声音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素养。
二、孔子智慧给我启示1. 追求卓越孔子追求卓越的精神鼓舞着我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
他在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坚持不懈,“学而时习之”的号召让我明白只有持续不断地追求知识才能取得更大成就。
2. 奉公守法孔子注重教育并将德育放在第一位,这使得我明白人应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遵守法律、尊重规章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我坚持奉公守法为自己树立良好榜样,传递出正能量。
3. 包容与尊重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思想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观点,我们应该包容、尊重并听取他们的声音。
这种包容精神不但可以促进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也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创新。
4. 谦逊与谨慎孔子强调要有谦逊之心,并且教育他的学生要“温良恭俭让”。
《论语》中的心灵启迪——孔子的教育智慧

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添加标题
孔子认为,自我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
添加标题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通过帮助他人、宽容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四章
孔子的教育智慧 在《论语》中的 体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 的重要性,认为修 身是成就事业的基 础。
孔子提倡孝顺和家 庭和睦,认为家庭 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认为治国需 要仁爱和公正, 提倡以德治国。
孔子认为平天下 需要和平与和谐, 提倡和平共处。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孔子强调温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温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孔子提倡学思并重,认为学习与思考应该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
孔子提倡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即 通过一个例子可以推导出其他类似 的例子。
孔子常常使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他们 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认为,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 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 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课 堂教学,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各种情境。
第三章
孔子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性 格和能力,采用不 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 学,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
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范文.doc

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范文.doc孔子启发式教学带给现代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摘要】孔子的教学思想一直以来对中国及外国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具有更大的启发作用,本文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和重视道德修养四方面进行阐述。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所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5页word文档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子,研读《论语》,观摩孔子的教学场景,感悟其中的教育智慧,增长教书育人的才智。
非标准化式的答弟子问孔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不同学生提出同一问题,他通常会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即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如斯何闻斯行诸”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哥哥的意见,再决定行不行动。
过了一会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到:“闻斯行之”。
一齐听课的公西华感到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
在孔子眼里,子路生性直率,做事鲁莽,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往往容易犯错误,于是教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希望他做事谨慎,少犯错误。
而冉有呢?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以便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
类似的教学场景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如颜渊、仲弓、樊迟问“仁”,子张、子贡、季康子问“政”,司马牛、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也各因人而异。
可见,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时,不强调问题答案的标准化,而是根据弟子的品德修为、思想状况和性格特质而做出不同的回答,善于因势利导使弟子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抑扬并用地引导弟子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碰到表现不令自己满意的学生,他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是严厉训斥,而是以抑扬并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让学生明确自己错误所在,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据《论语?子罕》记载,有一天孔子表扬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赞扬子路在富贵者面前无贪求与嫉妒之心,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
孔 子名句中的教育智慧

孔子名句中的教育智慧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论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无尽的启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名句强调了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地复习,我们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且,当我们在复习中不断有新的领悟和收获时,内心会充满喜悦。
在现代教育中,这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定期复习的习惯,让他们体会到知识巩固和提升所带来的成就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从熟悉的知识中挖掘出新的内涵和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学会在回顾过去所学时,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能够轻易获取大量的知识,但如果只是盲目接受而不加以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很难真正为己所用。
同样,如果只是空想而不通过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思考也会变得空洞无物。
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逊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这要求学生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并且能够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对于他人的不足之处,要引以为戒,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

《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育智慧。
以下是《论语》里孔子的一些教育智慧:
1. 教育应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以身作则,先做好自己的榜样,才能影响他人。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每天要反省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忠诚、诚信、勤奋,是否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和承诺。
2. 重视教育的方法:孔子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他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要歧视任何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来制定教育方案。
同时,他也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3.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要坚持不懈,不断地重复和巩固,才能有所收获。
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学习要尊重他人,不要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快。
4.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孔子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才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是看重道德和正义的,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
5. 重视家庭教育:孔子认为,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说:“为政以家为基”,意思是说,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以上是《论语》里孔子的一些教育智慧,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
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育才分校张秋玲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
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
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
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
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
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
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
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
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
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
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
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二、天赋有别,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孔子,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果材施教培养思维给咱们的开示之阳早格格创做左权县星河书院连霞孔子的思维广博粗深,近非尔等浅教之辈能悟到粗华天圆的.正在大举提议素量培养的即日,转头瞅瞅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维保持能给咱们开迪,没有克没有及没有叹服孔子成为培养者的祖师,真真是值得咱们后裔敬重的,是值得每一个培养处世者再去深进钻研他的思维,以便应用到咱们的培养教教处世中去的.动做大培养家,孔子的培养思维广博粗深,他的教教试验、教教表里战教教要收越收是他创制出的“果材施教”的教教要收,正在华夏培养史上效率少近.他把“果材施教”与“开收诱导”分离起去,即从教死个别的本量情况出收,使用开收诱导的要收,收挥教死教习的主动性战主动性,进而包管培养目目标真止.一、教教中随时相识教死,是“果材施教”的前提孔子正在教教中,随时注意相识教死,把对付教死深进的相识,动做有的搁矢举止培养的前提.他一死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去相识教死的性格、智商、情商、特少,偶尔他能从教死便宜圆里分解,如他曾指出子路勇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偶尔他能从教死缺面圆里分解,如他曾指出下柴聪明、曾参早钝、子弛偏偏激、子路鲁莽;偶尔他能对付分歧教死做比较分解,比圆子贡问孔子:“子弛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道:“子弛偏偏激一些,处世道话简单过头;子夏早钝一些,处世道话偶尔跟没有上.”子贡又问:“那么是没有是子弛强一些呢?”孔子回问道:“过犹没有及.”即太过战赶没有上共样短佳,偏偏左、偏偏左皆分歧中道.正果为对付教死的如许相识,他的培养战教教才搞切合教死的本量火仄易本性特性.二、根据教死个体性格特性,“果材施教”孔子勉力预防培养历程中的盲目性战随意性,注意从教死的本量出收举止培养.他没有必千篇一律的道教,往往许多教死问共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问纷歧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原理赶快便真止吗?”孔子问:“有女兄正在,怎能坐刻便去真止?”冉供也问,而孔子问:“对付,赶快去真止.”公西华问为什么对付共一个问题而回复好同.孔子道:“冉供早慢,尔推他一下,子路背去胆大佳胜,所以尔往后推他一下.”那是果材施教的典型事例.三、根据教死个体才华好别“果材施教”“果材施教”还必须针对付受培养者的智能下矮举止分歧的培养.孔子道:“经纪以上不妨语上也;经纪以下,没有成以语上也.”也便是道中等以上火仄的人,不妨报告他较下妙的教问;中等火仄以下的人,没有成以报告他较下妙的教问.他主弛对付于才华分歧的人分别真施培养,才搞赢得佳的培养效验.孔子非常沉视教死的各别好别,教教受教死的各别好别所约束,又能少擅救得,促进本性的死少,培植出百般人才.那是孔子果材施教培养思维的粗华.四、孔子果材施教教教思维对付后世培养的少近效率.尔部分以为,正在华夏培养死少史上,自从孔子兴办公教二千多年此后,险些每一位出名的培养家或者思维家,正在教教历程中皆自愿没有自愿天使用了孔子果材施教的培养思维,而且加以补充完备死少.孟子继启收扬了果材施教的培养思维,强调对付分歧的教死采与分歧的教法.对付有的教死应即时面化,有的应成便其品止,有的要死少才搞,有的可问其所问,没有克没有及初教者则不妨间接天受教.以至“予没有屑之熏陶也者,脚亦熏陶之而己矣”.“教亦多术”,十足果人而宜.北宋出名理教家墨熹.把孔子果材施教的教教思维进一步综合为“孔子教人,各果其材”.那才使得孔子“果材施教”的培养思维成为典范教教准则.尔国新颖培养家陶止知先死提议“教教搞合一”,“教的办法必须根据教的办法”.所以培植了很多特出人才.总之,华夏历代的培养家,皆非常沉视孔子“果材施教”的培养思维.共时“果材施教”对付尔国现正在的素量培养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体味,教教中贯脱以教死为本,以教死的死少为本,把知识、本收、思维、品德培养分离起去,已成为越去越多的培养处世者的意识.果此,科教天对付待孔子的那样一份遗产,对付于尔国的培养革新,具备要害的现真意思五、孔子果材施教教教思维对付咱们教教的开迪战教益.从教16年,随着对付孔子的深进诠解战感悟,对付新课程教教革新表里的教习战试验,尔渐渐收会到了孔子果材施教的教教思维粗髓,深受开迪,教益颇多.1、正在凡是班级管制战教教,尔深进粗致天钻研战相识教死,弄浑每个教死的兴趣、快乐喜爱、性格特性、教习做风、知识前提、健壮情景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把那些疑息举止整治,对付上、中、下的教死典型做沉面的个案钻研,而后由面到里逐步促成.钻研战相识的办法主要通过与家少通联,教死会道;课内中活动举止瞅察;通过对付教死做业分解;与其余任课西席接道、家访等.那样齐圆背天相识教死,为果材施教奠定前提.2、把果材施教与统一央供分离起去.新课程下,九年负担培养央供教教必须里背部分教死,使绝大普遍教死通过齐力皆能达到共共的基础央供.那里“共共的基础央供”是指国家统一确定的培养手段、教教计划.那是使教教达到国家所确定的基础央供的要害包管.西席要培养战指挥教死粗确处理教习各门功课与死少部分兴趣、快乐喜爱、特少的闭系,使他们齐力教佳各门前提课.正在那个统一央供的前提下,而后再根据各别好别举止沉面指挥,使教死充集死少部分的潜正在本收战特少.3、粗确对付待教死的各别好别采与分歧的简曲步伐.教死各别好别是客瞅存留的,效率各别好别的果素非常搀纯.有的教死或者擅于瞅察,或者少于影象,或者擅少思维.从思维典型上道,也有少于局里思维战擅于逻辑推理之分.果此尔对付教死表示出的好别特性举止周到而简曲天分解,以死少的视线辨别对付待,果材施教.正在教教中,对付那些结果劣同或者具备特殊才搞的教死也要一分为二,为充集死少他们的才搞应提出更下的央供.而后进教死,要赋予关切闭怀战照应,深进钻研他们的情绪活动特性从本量出收,制定一套切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步伐.惟有那样,才搞使每一个教死的素量得到周到战谐的死少.4、正在培养教教历程中注沉果人而宜开收诱导教死的教习历程是一个主动主动的历程,教死主动性的安排是教教历程成功完毕的闭键.针对付分歧教习典型的教死必须果材施教.孔子第一次粗辟天叙述了开收式准则:“没有愤没有开,没有悱没有收,举一隅没有以三隅反,则没有复也.”开收式教教的核心便是要最大极限天激励教死的主动性战创制性.孔子曰:“可与止而没有与之止,得人;没有成止而与之止,得止.知者没有得人,亦没有得止.”共时还要擅于使用教死比较认识的浅近真物分解比较深刻的本理.“能近与瞽”.从多圆里激励教死的教习兴趣,使其“佳教”、“乐教”,末究感触“教如没有及,犹恐得之.”处于“欲罢没有克没有及”的状态.基于如许,尔背去以一种仄等的心态与教死相处,处理佳收挥西席主宰效率与安排教死主动性之间的冲突,以多圆里带收、诱收教死教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处于佳教、乐教的思维地步,既使教死主动天赢得更多的知识战技能,又能促进思维本收的死少.究竟道明,搁弃西席的主宰效率便等于让教死搁任黑流,其截止必定是浪费教死灵验的时间战粗力;节制、压抑教死的主动性便没有克没有及普及教教的品量.果材施教开收诱导那一教教准则不妨流传二千多年而经暂没有衰的本果,也许便正在于它粗确处佳了教习动果那一问题.孔子《论语》蕴涵深薄的哲理思维,博古通今,意蕴歉富.以后,尔将继启严肃教习,汲与海内中博家的教术钻研成果,没有竭充盈自己.正在教教中没有竭完备深进降华孔子果材施教的培养思维,应用于教教试验,使孔子果材施教的教教思维集收出越收璀璨的新时代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子,研读《论语》,观摩孔子的教学场景,感悟其中的教育智慧,增长教书育人的才智。
非标准化式的答弟子问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不同学生提出同一问题,他通常会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即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如斯何闻斯行诸”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哥哥的意见,再决定行不行动。
过了一会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到:“闻斯行之”。
一齐听课的公西华感到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
在孔子眼里,子路生性直率,做事鲁莽,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往往容易犯错误,于是教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希望他做事谨慎,少犯错误。
而冉有呢?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以便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
类似的教学场景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如颜渊、仲弓、樊迟问“仁”,子张、子贡、季康子问“政”,司马牛、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也各因人而异。
可见,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时,不强调问题答案的标准化,而是根据弟子的品德修为、思想状况和性
格特质而做出不同的回答,善于因势利导使弟子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抑扬并用地引导弟子
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碰到表现不令自己满意的学生,他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是严厉训斥,而是以抑扬并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让学生明确自己错误所在,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据《论语?子罕》记载,有一天孔子表扬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赞扬子路在富贵者面前无贪求与嫉妒之心,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
子路听到后“终身诵之”,听到老师的表扬喜过了头,整天将老师的话挂在嘴上。
孔子见状后感到他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于是对他说“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批评子路要是仅仅这样就不算好,以此来激励他不断进步。
《论语?先进》中还记载子路曾在孔子门前弹琴,孔子批评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其他弟子听到孔子的话后,对子路态度不友好。
孔子知道后对弟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他赞扬子路的学问已造乎正大光明之域,只需进一步深入精微。
孔子赞扬子路的目的在于肯定其长处,以改变其他弟子对子路的态度。
从这抑扬次序各异的教学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无论是表扬弟子还是批评弟子,都注意弟子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就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适,使弟子既有成就感,又克服自满情绪,既让他明白错误所在,又不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始终让弟子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
机智地诱导问难弟子
有些爱动脑筋的孔门弟子也会向孔子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论语?八佾》中就有一幕这样的教学场景。
孔子要求弟子“贤贤,易色”,即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女色。
有一天子夏读到《诗经》中赞美女子绝色之美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子夏想借机试探孔子对美女的态度,突然问老师“何谓也?”孔子采取避虚就实的诱人之术,他知道子夏已经理解了句子的字面意思,所以他就字面意思避而不谈,转而谈句子的引申意思,他非常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回答道:“绘事后素”。
孔子告诉子夏,人有美质而又加以修饰打扮,才质形相得益彰,尤如绘画需先以洁白的纸为基础,然后加以绘制五色,才会形成优美的画卷。
子夏受到启发,有感而发:“礼后乎?”他由此联想到做人要以忠信为质,然后学习礼制,才能文质彬彬,成为君子。
孔子听到他的话后,立即赞赏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既感到非常满意又十分意外,同时还明确告诉子夏,老师也从他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并愿意和他探讨《诗经》。
可以想象弟子在听到老师这样的赞赏后心情是何等的愉悦与兴奋,自然会增强他学习钻研的劲头。
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错误
虽然人们尊称孔子是圣人,但研读《论语》后发现弟子也会指出这位圣人教学中存在的错误。
当弟子指出他教学中的错误时,孔子能否悦纳弟子的批评呢?《论语?述而》描绘了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个名叫陈司败的人,知道鲁君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国女子做妻子,按周礼同姓不能通婚,昭公为了掩藏真相就将其妻改称为吴孟子。
由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又是鲁国人,因此陈司败就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课
后陈司败就对同学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姓,谓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陈司败认为孔子知道鲁昭公娶妻之事,只是因孔子是鲁国人,有意为尊者讳,偏袒鲁君,这违背了“君子不党”的做人原则。
巫马期将这话告诉孔子,孔子当即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面对弟子有理有据的批评,孔子既不辩解也不恼羞成怒,而是一副闻过则喜的姿态,当着弟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弟子树立了改过迁善的榜样,这的确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
可见,孔子教学中并不是以真理的拥有者的身份去训导弟子,而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这样弟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愿意与弟子分享成长经验
孔子以其博学多才受到弟子景仰,也是弟子效仿的榜样,有的弟子对他的成长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他如何能博学多才?据《论语?子罕》中记载,有一天弟子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想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博学多才,难道他是圣人吗?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在子贡看来,孔子生而知之,生而能之,这是老天让孔子成为圣人,使他博学多才呀!孔子听到弟子的对话后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认为弟子头脑中的天赋观会阻碍他们进步,于是告诉弟子,自己从小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所以经常干一些辛苦的劳动来养家,从中受到锻炼,才具有这样才智,况且我的才艺也不多啊,有时还不够用呢!孔子看到弟子如此崇拜自己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弟子,一方面消除弟子心中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暗示弟子老师的才智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只要你努力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
当弟子有了解教师的愿望时,孔子敞开心扉,与弟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无形中勉励弟子勤奋好学。
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以上是再次阅读《论语》的几点新体会。
这本书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其中所记载的教学场景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
如果学生多年后能时常回想起老师的教导,甚至其教学场景也历历在目,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教学艺术的高妙!事实上,《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学的场景是十分生动的,所蕴藏的教育智慧也非常博大,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当今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它、继承它、发扬它。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