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5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子,研读《论语》,观摩孔子的教学场景,感悟其中的教育智慧,增长教书育人的才智。

非标准化式的答弟子问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不同学生提出同一问题,他通常会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即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如斯何闻斯行诸”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哥哥的意见,再决定行不行动。过了一会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到:“闻斯行之”。一齐听课的公西华感到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在孔子眼里,子路生性直率,做事鲁莽,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往往容易犯错误,于是教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希望他做事谨慎,少犯错误。而冉有呢?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以便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类似的教学场景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如颜渊、仲弓、樊迟问“仁”,子张、子贡、季康子问“政”,司马牛、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也各因人而异。可见,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时,不强调问题答案的标准化,而是根据弟子的品德修为、思想状况和性

格特质而做出不同的回答,善于因势利导使弟子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抑扬并用地引导弟子

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碰到表现不令自己满意的学生,他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是严厉训斥,而是以抑扬并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让学生明确自己错误所在,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据《论语?子罕》记载,有一天孔子表扬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赞扬子路在富贵者面前无贪求与嫉妒之心,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子路听到后“终身诵之”,听到老师的表扬喜过了头,整天将老师的话挂在嘴上。孔子见状后感到他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于是对他说“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批评子路要是仅仅这样就不算好,以此来激励他不断进步。《论语?先进》中还记载子路曾在孔子门前弹琴,孔子批评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其他弟子听到孔子的话后,对子路态度不友好。孔子知道后对弟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他赞扬子路的学问已造乎正大光明之域,只需进一步深入精微。孔子赞扬子路的目的在于肯定其长处,以改变其他弟子对子路的态度。从这抑扬次序各异的教学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无论是表扬弟子还是批评弟子,都注意弟子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就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适,使弟子既有成就感,又克服自满情绪,既让他明白错误所在,又不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始终让弟子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

机智地诱导问难弟子

有些爱动脑筋的孔门弟子也会向孔子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论语?八佾》中就有一幕这样的教学场景。孔子要求弟子“贤贤,易色”,即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女色。有一天子夏读到《诗经》中赞美女子绝色之美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子夏想借机试探孔子对美女的态度,突然问老师“何谓也?”孔子采取避虚就实的诱人之术,他知道子夏已经理解了句子的字面意思,所以他就字面意思避而不谈,转而谈句子的引申意思,他非常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回答道:“绘事后素”。孔子告诉子夏,人有美质而又加以修饰打扮,才质形相得益彰,尤如绘画需先以洁白的纸为基础,然后加以绘制五色,才会形成优美的画卷。子夏受到启发,有感而发:“礼后乎?”他由此联想到做人要以忠信为质,然后学习礼制,才能文质彬彬,成为君子。孔子听到他的话后,立即赞赏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既感到非常满意又十分意外,同时还明确告诉子夏,老师也从他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并愿意和他探讨《诗经》。可以想象弟子在听到老师这样的赞赏后心情是何等的愉悦与兴奋,自然会增强他学习钻研的劲头。

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错误

虽然人们尊称孔子是圣人,但研读《论语》后发现弟子也会指出这位圣人教学中存在的错误。当弟子指出他教学中的错误时,孔子能否悦纳弟子的批评呢?《论语?述而》描绘了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个名叫陈司败的人,知道鲁君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国女子做妻子,按周礼同姓不能通婚,昭公为了掩藏真相就将其妻改称为吴孟子。由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又是鲁国人,因此陈司败就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课

后陈司败就对同学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姓,谓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陈司败认为孔子知道鲁昭公娶妻之事,只是因孔子是鲁国人,有意为尊者讳,偏袒鲁君,这违背了“君子不党”的做人原则。巫马期将这话告诉孔子,孔子当即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面对弟子有理有据的批评,孔子既不辩解也不恼羞成怒,而是一副闻过则喜的姿态,当着弟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弟子树立了改过迁善的榜样,这的确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可见,孔子教学中并不是以真理的拥有者的身份去训导弟子,而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这样弟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愿意与弟子分享成长经验

孔子以其博学多才受到弟子景仰,也是弟子效仿的榜样,有的弟子对他的成长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他如何能博学多才?据《论语?子罕》中记载,有一天弟子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想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博学多才,难道他是圣人吗?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在子贡看来,孔子生而知之,生而能之,这是老天让孔子成为圣人,使他博学多才呀!孔子听到弟子的对话后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认为弟子头脑中的天赋观会阻碍他们进步,于是告诉弟子,自己从小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所以经常干一些辛苦的劳动来养家,从中受到锻炼,才具有这样才智,况且我的才艺也不多啊,有时还不够用呢!孔子看到弟子如此崇拜自己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弟子,一方面消除弟子心中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暗示弟子老师的才智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