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20200704183947)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作者:————————————————————————————————日期: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摘要: 中国的大型城市为了解决巨量散客出游的问题,由上海率先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散客旅游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被证明适用于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特大型城市,符合城市旅游发展之需。
国内其它许多城市也跟着建设了名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机构,但是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机构虽然表面名称一致,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行效果也很是不同。
文章比较分析了上海、杭州、成都、北京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体制、机制与运行效果上的异同点,并探讨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本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强调了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城市旅游; 散客;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服务体系收稿日期: 2009-08-30; 修订日期:2009-10-20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散客旅游服务体系与管理模式》(06BaZH018)作者简介: 徐菊凤(1965-),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旅游消费行为。
赵晓燕(1959-),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与旅游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理论。
一、散客潮与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1.巨量散客考验中国城市旅游服务体系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特大型旅游城市。
2007年,北京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数量,分别达到9352万人次和435万人次,如果加上本市居民在京旅游数4912万人次,则北京接待的全部旅游者数量已达到1.4264亿人次。
上海的数字也接近于这一水平:2007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含本市居民在沪旅游)1.02亿人次,国际旅游者665.6万人次,合计1.0866亿人次(注:北京和上海的旅游接待数量,分别见:人民网2008年2月27日《北京市2007年旅游业发展概况》,以及人民网2008年4月1日《上海旅游市场2007大盘点》两篇报道。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与布局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与布局一、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一)早期萌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散客和自助游客的客流量迅速增加。
中国散客旅游的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散客比例更大。
面对兴起的散客市场,1988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内地城市第一个旅游集散中心。
作为上海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之一,旅游集散中心旨在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展都是旅游、吸引千百万人游上海”的战略举措,它是上海地区唯一具有超市功能的散客集散点。
(二)初期波折在成立之初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所推出的10条旅游专线大部分都取得了预期效果;也有一些小路的经营状况并u令人满意,甚至出现空跑线路的情况。
1998、1999年严重亏损,2000年利润基本持平。
在亏本经营的前三年,上海市政府给予了三年的支持,“埋单”达1800万元,终于从2001年开始逐步见到起色。
(三)全国推进目前,全国共有57个城市先后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集散中心,其中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地区的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黄山等城市都已经先后建立了集散中心;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与珠海等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旅游服务功能载体;环渤海湾地区的北京、天津、烟台、青岛、沈阳等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也投入运营;从全国范围看,具有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则较少。
(四)功能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不仅在于便利游客的集聚与扩散,还在于其成熟的旅游线路的培育。
旅游集散中心能否根据市场需求与季节性变化,设计与开发富有特色店旅游线路是集散中心功能转型的重要标志。
随着旅游集散中心规模扩大,其功能逐步向综合服务方向延伸,逐步多元化。
旅游集散中心可以把周边区域旅游要素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提供一定规模的餐饮、购物、住宿、邮政、通讯、银行、联运售票、旅游咨询、门票代售等服务项目,为有空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二、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前景的关注(一)影响因素区域旅游与城乡旅游互动是否采取一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是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与散客旅游市场发育程度相关的。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及发展思路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及发展思路余瑶票,通过实时销售和全城陪送,实现网上定购各类旅游套票及各类票务预订等。
(重庆教育学院,400067)摘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是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具体运作模式与经营效果各不相同。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面临着新的定位和进一步发展布局的问题。
关键词散客旅游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定位发展我国首个旅游集散中心于1998年由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设立,标志着一种新型旅游业业态应运而生。
在成立当年,集散游客近54万人次,到2001年,集散游客数量达819万人次,增长约15倍,成功地解决了散客短线出游的组织问题,并实现了旅游创收的增加。
在这一成功运作的示范效应下,受到全国范围各级城市的竞相效仿。
北京、华东各省的旅游强市,以及深圳、成都等市纷纷成立了旅游集散中心。
目前,全国已有近60个城市先后建立或正在建设集散中心。
这些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名称相同,但在体制、结构、产品及运营效果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除上海、杭州的城市旅游中心运行效果较成功外,成都、苏州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多种原因,目前仍处于艰难发展阶段,尚未取得理想效果。
因此,在总结各地旅游集散中心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做出新的探讨,以供相关城市在发展散客旅游服务体系时参考借鉴。
2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思路2.1 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发展在散客市场广泛扩张、需求巨额增长的情况下,旅游集散中心的规模化发展具备了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一种必然的需要。
区别不同的客源,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合理安排服务网点。
针对本地居民,在超市、银行、报刊亭设点宣传售票;针对外地游客在宾馆饭店设点;还可以在机场、车展、广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立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完善四国语言标志,使国内外游客能够直观便捷地得到全方位的旅游信息。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作者:管文正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8期本文以我国世界遗产分类、分布情况为基础,以旅游资源分类为条件,将我国世界遗产在旅游发展模式上主要分为自然资源驱动模式、文化资源驱动模式以及混合资源驱动模式。
其中,自然资源驱动模式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文化资源驱动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国第二、三阶梯上,混合资源驱动模式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
引言旅游发展方式的选择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和气候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關系,使许多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选择不相同的道路,各自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
学术界对旅游发展模式的分类认识不尽相同。
美国学者查尔斯认为价值和市场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忽略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郭金海(2009)认为旅游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之间是耦合协调的关系,若超过了现有经济社会承载量则为超前型,若旅游发展水平落后于社会发展则为滞后型;汪章飞(2013)根据区域条件差异将旅游景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分为了5个区。
世界遗产是学术界公认的旅游资源禀赋认定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和分布情况,从资源禀赋出发,分析我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一、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及分布情况早在1985年底,中国就正式加入了在法国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遗产申报工作。
根据最新数据和UNESCO公报,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遗产项目列入最近更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分类,我国共有C类遗产(文化遗产)共计37项。
其中,包括了CL类别(文化景观类)5项,N类遗产(自然遗产)14项,C-N(双遗产型)遗产4项,具体分情况如表1所示。
在这些世界遗产分类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遗产项目数,黑龙江、香港及台湾等地没有世界遗产项目,其他省市地区都有世界遗产项目分布。
二、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模式。
行业观察: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分析
行业观察: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分析我国“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分析随着大众旅游观念的不断成熟、信息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交通设施的方便快捷,大众自行出游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散客和自助游客的客流量迅速增加。
面对这个市场,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项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新兴的旅游运作方式应运而生。
自1999年7月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后,各地纷纷借鉴上海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了旅游集散中心。
但是旅游集散中心在具体运作和经营效果上,各地发展则各不相同,在此,本文通过上海和北京两个典型的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模式,来探讨我国“旅游集散中心”发展。
一.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由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汽出租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长途汽车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于2005年9月20日正式开业运营,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来京旅游的散客,以及本地居民到郊区及北京周边地区旅游的散客。
中心运营的方针是“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中心发展已有其特色。
一方面,政府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积极扶持。
北京市政府目前正积极努力为中心的发展创建一个好的环境。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制定散客游和“一日游”相关管理办法,使行业管理部门对集散中心和“一日游”经营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集散中心和散客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北京市旅游局协调促进各旅游区(点)与集散中心的合作,积极推动集散中心在星级饭店建立票务销售网络。
另一方面,集散中心积极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职能和内部管理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提高企业和员工队伍素质。
在经营思路和服务理念上,突出“诚信经营、规范服务”这一亮点,并与非法“一日游”相区别。
不断开发能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游客和外国游客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品牌、信誉和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公众的认知和信赖。
二.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模式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是上海市旅委下属“十条线”的管理单位,通过8年的运作,已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发展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是指在一个城市内设置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以此作为游客旅游的起点和终点,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和资源集聚。
在中国,一些具有优势的城市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与此相比,上海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更注重商业和购物体验。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众多的购物中心和高端品牌。
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将购物和旅游相结合,提供了一站式的购物、娱乐和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上海还注重打造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通过大型活动和展览等方式来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消费。
另外,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交通枢纽,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广州的旅游集散中心模式更注重文化和历史体验。
广州的旅游集散中心将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和民俗景点集中在一起,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机会。
此外,广州还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式来提高旅游的质量和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各有侧重,但都以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和资源集聚为目标。
北京注重文化和历史体验,上海注重商业和购物体验,广州注重文化和生态发展。
这些城市都致力于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服务,不断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人力资源,如果管理不善或缺少持续的运营资金,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
其次,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需要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配套,如果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最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和变化,随着游客的消费观念和旅游方式的改变,旅游集散中心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但都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和资源集聚。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研究——基于苏锡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研究——基于苏锡模式的对比分析王丽娟;李骏;邬一羽【摘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作为面向市民及自助游散客的新兴旅游业态,倍受国内多数旅游城市青睐.文章在分析国内旅游集散中心代表性城市无锡和苏州的兴起背景及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管理机制、资源配置、运营模式三个维度对无锡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心建设构建运营模式,并从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双重推动、因地制宜选择运营模式、加强组织间协同合作这三大方面归纳出我国旅游城市在推进集散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3)005【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苏锡模式;中心比较;模式构建【作者】王丽娟;李骏;邬一羽【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一、引言随着旅游消费理性化与个性化的逐步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当前我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强调以拓宽信息化渠道满足散客对旅游公共服务日益强烈的需求为核心,在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实现服务标准化、程序化,同时要求以突出不同城市的本地特色项目及服务优势来赢得市场竞争力,实现由“旅游批发超市”向“旅游百货商厦”的重大转型,为散客和自助游客提供全方位指导、特色性享受和高品质收获的旅游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公共服务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工程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国外对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研究相对较深,但是对集散中心模式的设想和实践等领域涉足不深,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各项功能往往是由运营模式相似的城市旅游咨询服务机构(TIC)所替代,如日本的“鸽子巴士”,美国的“灰狗集团”,台湾的“联运中心”等等。
但是,境外诸如此类的相似机构,其服务范畴大多数也仅局限于向游客提供相关旅游咨询服务项目。
旅游集散中心半年工作总结:问题和未来方向
旅游集散中心半年工作总结:问题和未来方向旅游集散中心半年工作总结2023年6月,我们旅游集散中心已经正式运营了半年。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秉持着“为旅行者打造最便捷、舒适的旅行体验”的理念,努力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和活动。
总的来说,半年的工作中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内容:一、常规工作1.接待游客:旅游集散中心以优雅的姿态欢迎每一位来到中心的游客,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2.提供旅游产品信息:通过选定优质旅游合作伙伴,为游客提供多种线路的深度解析和互动推荐服务。
3.提供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服务,如电话预定、机票代购、司机接送、导游服务等,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轻松、愉快。
4.预订酒店: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酒店预订服务、一站式的餐饮预订服务、文化体验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行更佳体验。
二、活动1.旅游产品展示活动:通过邀请合作伙伴的产品推广、与其他旅游媒体合作刊登精彩的旅游活动,为游客推荐最优质的旅游产品。
2.旅游文化活动:通过主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如旅游研讨、历史文化展览、体育赛事等,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3.公益活动:为了表达对社会的回馈和关爱,我们组织实施了多项公益活动,例如感恩助残、关爱心栀、绿色行动等,让游客在游览之外也可以参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半年的工作总体上走了一条既有规律性又有变化性的道路,每项工作都秉持着“服务至上,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优化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整合服务资源,加强内部管理,真心想为游客打造更好的旅行体验。
但是,在这半年的工作总结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做出的努力方向。
一、问题1.人员短缺:现有的员工人数可能无法满足旅游集散中心日益增长的运营需求,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集散中心可能面临人员不足,无法为游客提供足够的服务。
2.整合困难:在半年的运营中,我们与很多旅游服务供应商签约,但是有些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口碑评价等不足,我们急需整合旅游服务资源并优化服务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研究——基于苏锡模式的对比分析
国旅 游交 互 系统 的运 营 失败 为 例 , 研 究得 出集 散 中
一
、
引 言
心 工程建 设 的要 义 之 一 是 必 须 立 足 于 供 需 协 调 互
随着旅 游 消 费 理性 化 与 个 性 化 的逐 步 融 合 以
及 互联 网 的普及 和发 展 , 当前 我 国城 市旅 游 集 散 中
Vo 1 .1 3 N O. 5 Se p . 2 01 4
【 经济 学 ・ 管理 学】
中 国城 市 旅 游 集 散 中 心 发 展研 究
基 于 苏锡 模 式 的 对 比分析
王 丽娟 , 李 骏 , 邬 一 羽
( 江 南大 学 商学 院 , 江 苏 无锡 2 1 4 1 2 2 )
理机 制 、 资 源配 置 、 运 营模 式 三 个 维度 对无 锡 和 苏 州旅 游 集散 中 心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为 中心建设 构建运 营模式 , 并 从 市 场 机 制 与政 府 引 导 双 重推 动 、 因地 制 宜选 择 运 营模 式 、 加 强 组 织 间协 同合 作 这 三 大 方 面 归 纳 出我 国 旅 游 城 市 在
心 建设 强调 以拓 宽信 息 化 渠 道 满 足 散 客 对 旅 游 公
共 服 务 日益 强 烈 的 需 求 为 核 心 , 在 企 业 或 事 业 单 位
的支 持 下 实 现 服 务标 准化 、 程序化, 同时 要 求 以突
出不 同城市 的本 地 特 色项 目及 服 务 优 势 来 赢 得 市 场 竞争 力 , 实现 由“ 旅游批发超市” 向“ 旅 游 百 货 商
注 和 探 讨 。 国 外 对 城 市 旅 游 咨 询 服 务 中 心 的 研 究
国家境内旅游行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国家境内旅游行业的经营模式分析随着旅游消费行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国家境内旅游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线上与线下模式、线下经营模式、线上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经营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线上与线下模式线上与线下模式是指通过网络销售旅游产品,在线下实体店铺提供线下服务的经营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可以使企业将线下的服务与线上的销售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销售渠道的扩宽。
例如,携程旅行网、马蜂窝等在线旅游平台,一方面提供了网上预订旅游产品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拥有上千家线下门店。
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门票和行程计划,到线下门店领取实体门票或向门店咨询服务。
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二、线下经营模式线下经营模式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实体店面进行销售和服务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实时的服务,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旅游产品和咨询相关问题。
线下经营模式适合中老年人群及不习惯互联网购物的消费者。
国内知名的中国旅游景区集团便采用了这种经营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集团开设了数百家旅游景区实体门店,为消费者提供各类旅游咨询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稳定和可靠的利润来源。
三、线上经营模式线上经营模式是指旅游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旅游产品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销售渠道广泛且成本较低,适合年轻人群及习惯网购的消费者。
国内代表性的在线旅游企业携程旅行网采用了这种经营模式。
它可以把各旅游景点的详细信息汇总,方便消费者进行比价和查看评论。
同时,携程还为用户提供各类优惠和促销活动,增加了客户留存率和忠诚度。
四、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模式是指旅游企业通过一系列方法和工具来扩展业务,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份额。
旅游企业除了销售旅游产品以外,还增加了相关的产品线,如机票、酒店、租车、门票等,进一步跨界经营,以夯实企业的盈利基础。
以国内知名的途牛旅游网为例,它不仅提供线上预订服务,还通过与专业租车公司合作,为旅游者提供租车服务;与各大酒店合作,提供预订酒店服务。
深度解析旅游集散中心半年来业务拓展与管理效率
深度解析旅游集散中心半年来业务拓展与管理效率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业经营者和游客之间的桥梁。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23年,随着新冠病毒的得到控制和各国经济的复苏,旅游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将是重点扶持的产业。
本文主要对旅游集散中心半年来业务拓展与管理效率进行深度解析。
一. 业务拓展随着旅游业的逐渐恢复,旅游集散中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旅游集散中心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拓展业务、增加产品类别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来增加收益。
1. 拓展业务范围旅游集散中心为旅游者提供了各种服务,旅游集散中心业务的范围也日益拓展。
除了提供传统的旅游景点门票、交通、住宿等服务外,还增加了一些新业务,如旅游保险、定制旅游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旅游集散中心的收益增加,并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2. 增加产品类别旅游集散中心增加了不同类型的产品,如周边游、国内游、出境游、主题游等,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需求。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旅游集散中心还增加了多项辅助服务。
例如,提供完善的旅游攻略、个性化的旅游规划等,更好地为旅游者打造专属旅游体验。
二. 管理效率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行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每一个消费者的感受。
因此,旅游集散中心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
1. 加强内部管理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了内部的管理,调整了管理流程,严格控制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
此外,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旅游集散中心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业务、客户、员工、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通过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信息时效性和数据可视化程度。
同时,根据消费者反馈不断改进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
三. 综合分析通过对旅游集散中心半年来业务拓展与管理效率的深度解析,可以发现在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旅游集散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有益措施。
旅游集散体系研究
一、认识旅游集散体系旅游集散体系是为方便广大游客在当地旅游所设立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也是区域对外形象展示的主要窗口,主要是免费为游人提供旅游信息和便捷的旅行方式,把丰富的旅游信息及旅游资源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根据区位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状况、集散接待能力等因素为划分依据,城市旅游集散体系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站、旅游集散网点三个等级。
旅游集散地是整个区域与城市间的交通连接点,对来往的旅游者具有集散作用。
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旅游信息、投诉处理、休息、票务、交通、娱乐、纪念品等服务,并配备自导式解说系统,包含书面材料、电子解说设备、标志、牌示、模型沙盘、展示设施等,以使旅游者满意,顺利完成在区域内的旅游计划。
旅游集散地本身也包含景观风光,或景观建筑,或雕塑小品,是区域景观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此进行短时间的逗留。
旅游集散体系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之一,代表着当地的旅游形象。
对于整个区域的旅游业起着“窗口”的作用,通过这个窗口,旅游者可以了解整个区域内环境、景物和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
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特征,欧美等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接待比例达到70%-80%,中国散客旅游比例也发展迅速,90年代一些旅行社开始通过独立设计产品、承揽业务等方式运作,随着消费市场逐渐形成,旅行社竞争日趋激烈,刺激行业现状的改善,新的模式不断产生,各大旅游城市出现旅游市场、旅游一条街、旅游超市等运营模式。
1998年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新型模式出现,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随后通过沪苏浙地区合作加快了区域间城市旅游集散地建设,实现了长三角地区联网发展,推动了长三角旅游集散一体化进程。
上海旅游集散模式的成功运作,为各地旅游集散地建设提供了经验,许多城市都纷纷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方便游客出行。
二、主要功能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功能类似于城市旅游综合体,主要设置在机场、车站、客运码头、主要景区及城市商业中心,作为游客集散中心,应具备大容量、多档次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设施,拥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与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能够实现现场购票、咨询及网络、电话等自助订票查询服务。
浅析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标准化
浅析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标准化一、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关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国内学者分别从旅游要素、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城市功能衍生等视角给出了不同定义。
前者如冯云的狭义论和广义论。
冯云认为狭义上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是以企业或单位形式存在的组织实体,向散客自助出游提供旅游线路和旅游巴士;广义上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作为资源整合系统涵盖了旅游的六要素。
关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公共产品论,多数学者引用了黄国群的研究成果。
黄国群认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既是旅游组织实体,也是旅游资源整合平台。
就前者而言,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以企事业单位形式存在,为散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从后者来看,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是整合城市各类旅游资源的重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还被学者视为城市聚散功能定位的代名词,这种观点显然与前两者的关注焦点差异甚大。
因此,归纳来说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具备下述要件:一是自助旅游公共服设施,集合客运枢纽、旅游交易、信息咨询、旅游促销等功能;二是城市旅游资源整合载体,为游客提供覆盖旅游六要素的立体化服务;三是具有散客旅游超市特征的经营业态。
综上所述,文中研究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将视其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审视其覆盖旅游要素的变化过程。
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設立的服务平台。
国内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始于1998年,以上海市旅游集散中心的成立为标志。
国内有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不乏上海、杭州等成功范例,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承担起了一定的交通疏导和产品营销功能。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推进。
早在国家行业标准出台以前,上海、浙江等散客化旅游方式发展较为快的地方就已先后出台了《旅游集散中心服务质量要求》(DB31/T490-2010)和《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DB33/T 810-2010)等地方标准,为当地旅游产业适应散客化出行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规范指导与技术支持,提高了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品质和服务质量。
上海、杭州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比较研究
上海、杭州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比较研究1. 引言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接待、咨询和导览服务,并且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风情。
上海、杭州和苏州作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三个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2.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一般设立在交通枢纽、景区附近或市中心地带,以方便游客的到达和出发。
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提供以下服务:•接待服务:集散中心设有专门的接待柜台,负责接待游客并提供咨询服务、导览地图、护照签注等服务。
•咨询服务:集散中心设有咨询台,提供各类旅游信息和咨询,包括景点介绍、交通指南、购物推荐等。
•导游服务:集散中心配备了专业导游团队,可以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和讲解。
•旅游商品销售:集散中心设有旅游商品销售区域,销售与上海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
•其他便利设施:集散中心还配备了休息区、餐饮区、儿童游乐区等便利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上海的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注重服务质量和细节,并且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服务,从而获得了游客的好评。
3.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杭州是中国的世界级旅游城市,以其美丽的西湖景区和千年历史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杭州的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与上海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俗特色:杭州的旅游集散中心注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通过建筑风格、装饰物品等展示杭州的历史和文化,为游客营造独特的游览环境。
•旅游宣传:杭州的旅游集散中心更加注重宣传推广,通过展览、影片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杭州的风景名胜、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
•旅游产品推广:杭州的旅游集散中心还提供各类专业旅游产品推广服务,包括旅游线路推荐、景点联票等,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和方便。
了解旅游集散中心:2023年半年工作总结
了解旅游集散中心:2023年半年工作总结2023年上半年,我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深度了解了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收获颇丰。
本文将对我在2023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进行详细阐述。
一、深入了解旅游集散中心运作模式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服务平台,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我在2023年上半年的工作中深入了解了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
我了解到,旅游集散中心通过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将其以高效的形式呈现给客户。
同时,旅游集散中心还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我还与旅游集散中心的相关人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我积极听取相关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加深了自己对旅游集散中心的认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2019年上半年,我还深入了解了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
我对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全面了解了客户群体的特点、需求和偏好。
在我的工作中,我发现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愈加多元化,对旅游服务的挑战也日益增加。
因此,旅游集散中心必须保持持续创新,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朝集散中心发展,这意味着集散中心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为了深度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群体,我参与了多项市场调研,掌握了市场的动态和客户的反馈,积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内容和模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集散中心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除了深入了解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我还积极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
我深谙合作是旅游集散中心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工作中,我始终秉持共赢的理念,与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企业等合作,互利互惠,共同打造旅游集散中心的优质服务品牌。
在合作伙伴方面,我还积极拓展了合作范围,发现、沟通和培育新的合作伙伴。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形成机制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旅游集散中
心的功能与形成机制
徐菊凤;赵晓燕
【期刊名称】《旅游科学》
【年(卷),期】2009(23)5
【摘要】中国的大型城市为了解决巨量散客出游的问题,由上海率先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散客旅游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被证明适用于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特大型城市,符合城市旅游发展之需.国内其它许多城市也跟着建设了名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机构,但是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机构虽然表面名称一致,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行效果也很是不同.文章比较分析了上海、杭州、成都、北京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体制、机制与运行效果上的异同点,并探讨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本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强调了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徐菊凤;赵晓燕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风景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设计的地域性探讨——以香花镇旅游集散中心方案设计为例 [J], 陈晓璐;常江
2.仙女山开启全方位自助自由行出行模式四公里旅游集散中心发出直通车 [J], 高维微
3.客源地出游系统的构建——兼论南宁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J], 凌常荣
4.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研究——基于苏锡模式的对比分析 [J], 王丽娟;李骏;邬一羽
5.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及其功能与意义 [J], 李红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摘要: 中国的大型城市为了解决巨量散客出游的问题,由上海率先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 的散客旅游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被证明适用于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特大型城市,符合城市旅游发展之需。
国内其它许多城市也跟着建设了名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机构,但是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机构虽然表面名称一致,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行效果也很是不同。
文章比较分析了上海、杭州、成都、北京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体制、机制与运行效果上的异同点,并探讨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本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强调了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散客; 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服务体系收稿日期: 2009-08-30; 修订日期: 2009-10-20 基金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北京散客旅游服务体系与管理模式》(06BaZH018) 作者简介: 徐菊凤(1965-), 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旅游消费行为。
赵晓燕(1959-), 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与旅游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理论。
散客潮与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1. 巨量散客考验中国城市旅游服务体系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特大型旅游城市。
2007 年,北京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数量,分别达到9352 万人次和435万人次,如果加上本市居民在京旅游数4912 万人次,则北京接待的全部旅游者数量已达到1.4264 亿人次。
上海的数字也接近于这一水平:2007 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含本市居民在沪旅游)1.02 亿人次,国际旅游者665.6 万人次,合计 1.0866 亿人次(注:北京和上海的旅游接待数量,分别见:人民网2008 年 2 月27 日《北京市2007 年旅游业发展概况》,以及人民网2008 年 4 月1 日《上海旅游市场2007 大盘点》两篇报道。
)。
这种规模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远远超过巴黎、纽约等国际著名大都市,后二者近年来每年游客接待量分别为5000 万人次左右和4500 万人次左右(注:有关纽约的数字,见新华网2006 年12 月29 日《纽约游客人次再创新高近4400 万人次》;有关巴黎的数字,也曾出现于网上一篇报道,出自巴黎市长之口。
)。
因此,可以认为, 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已属于世界少有的特大型旅游城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此庞大的旅游客流,大多以散客的方式(个人或与亲友结伴)到访。
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 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中,以散客方式出游的占71.7%[1], 北京和上海的散客接待率也接近于这一百分比。
尽管这一散客比例还未像某些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达到80%~90%, 但显而易见,中国城市旅游的散客潮时代已经到来。
巨量的散客流,考验着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特大型旅游城市的散客接待能力,尤其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远郊区的快捷交通体系尚未构建完整,旅游交通服务还存在不少缺漏时。
根据国际经验,散客旅游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主要标准,这与我们习惯了的传统团队旅游接待的标准大不相同。
2. 散客需求特征催生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散客旅游者在一个城市(目的地)逗留期间,其旅游活动一般由一个个自行设计的“一日游”组成。
因此,自助性质的一日游是散客在一个城市停留时最重要的旅游需求。
散客出游不像旅游团那样有周到的事先安排和导游员的全程引领,以及专门的旅行车接送往返于各目的地,他们主要依赖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来完成自己的旅游活动。
因此,面向散客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住宿服务、旅游餐饮和购物服务等内容。
在过去30 年中,中国大城市中的散客旅游者在住宿、餐饮和购物方面的需求已经通过市场化供给较好地获得了满足,而散客特别需要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特别是含有重要旅游景点的远郊区旅游交通)这些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旅游服务则一直没有获得充分供给。
大量散客旅游者前往坐落于远郊的旅游景点时,不但要付出很高的交通、时间和信息收集成本,还可能遭遇各种投机取巧的非法经营者的欺骗及其低质量服务的危险,使散客的旅游质量受到影响,也使城市的旅游形象受损。
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都曾经历了这样的困难,其它一些城市也面临打击非法一日游经营的难题。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旅游集散中心” 这样一种旨在解决外来散客旅游者和本市居民短途出游问题的城市散客旅游服务模式被逐步探索出来。
我国首个旅游集散中心于1998 年在上海成立。
它是上海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满足庞大的散客旅游者群体的出游需求而完成的一项政府“实事” 工程,具有鲜明的准公共产品色彩。
这种新型旅游服务平台的特色在于,它有机融合了旅行社和客运交通两大领域的优势,又避免了两大领域的相对劣势。
它的成功,激发了中国许多城市前来学习和效仿。
2000 年以后,武汉、宁波、南京、青岛、昆明、洛阳、杭州、无锡、扬州、镇江、桂林、鹰潭、沈阳、合肥、北京、深圳等十多个城市纷纷效仿成立了各自的旅游集散中心[2] 。
这些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名称相同,但在体制、结构、产品及运营效果上均有差异,有的比较成功,有的并不成功,有些则已经夭折。
这其中与上海的模式和运行效果比较接近的,是杭州旅游集散中心。
此外,成都、苏州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客观上似乎最具有必要性,但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目前仍处于艰难发展阶段,尚未取得理想效果[3] 。
虽然各地旅游局对于推动建立这种机构的热情都很大,然而事实证明旅游集散中心不可能仅凭简单复制就会取得成功,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旅行社或旅行社集合体, 也不是旅行社与客运专线的表面组合,更不是单凭旅游局的引导就可能良性运行,甚至也不是任何城市都有设立的必要。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各种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异同点,剖析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机制与本质特征,以供相关城市在发展散客旅游服务体系时参考借鉴。
二、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特征与形成机制1.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特征旅游集散中心这种新型旅游服务模式,既聚集了散客资源,也集聚了旅游景区资源、旅游交通资源和其它旅游商业服务资源,其核心内容是交通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成功的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具备旅行社和交通服务的双重优势。
从交通功能看,它既有公交班车定点定线滚动发车因而搭乘方便的优点,同时也有旅游交通(如旅行社团队包车)的快捷、舒适、集体直达旅游目的地的优点,避免了公交班车站点多、速度慢、舒适度差的缺点。
从旅游服务功能看,它既发挥了旅行社了解游客需求、专业性强、线路多、客服经验丰富、游客集体出行、门票住宿价格优惠、提供导游讲解等优势,又避免了旅行社团队旅游行动不自由、人数不足即无法出行或出游成本过高、出发时间过于单一,无法滚动发车、线路报价不透明或经常变动、诱导游客购物消费获取回扣等弊端。
与散客单体自助游相比,它也有优势一一既具有活动自由、随意、个性化的优点也避免了散客独自出游安全无保障、门票住宿价格无优惠、对目的地信息不了解等弊端。
换言之,旅游集散中心体现了“线路广、景点多、班次频、出游便、车况好、信誉高、价格惠、信息真、服务规范”等优点。
因此,在城市一日游和周边短线旅游方面,无论是相对于游客使用其它交通工具的自行出游,还是旅行社的自由行产品,旅游集散中心都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2. 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机制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和属性特征,以及各地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实践均表明,并非所有地方都可以成功构建旅游集散中心。
作为一个肩负社会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的具体运营机构,它必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适度盈利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旅游集散中心能否获得成功,客观上受制于城市人口数量、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品位,主观上则受制于政府支持的力度与方式,以及机构自身的使命定位与执行力。
概括而言以下因素非常关键:城市周边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在旅游方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距市中心数十公里以外的地区)。
城市人口规模足够大。
政府主导强势,认知到位,并在资金和协调工作上予以有力支持。
政府主导者必须有指挥(协调)交通和旅游两大领域的行政权限。
旅游集散中心的负责人必须同时具有旅游和交通两方面的管理经验。
政府必须利用自身优势,迅速扩大旅游集散中心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与旅游集散中心两个机构应该做到有机融合,以面对共同的市场需求。
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为短途散客旅游者带来的便利中获利,从为政府代行服务职能中赢得公众和同行的信赖。
三、对我国若干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旅游集散中心从本质上说是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旅游服务形态。
现实也表明,地方政府对此事介入程度的深浅成为当地集散中心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将政府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方式作为划分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类型的主要依据。
1. 模式一:政府主导型——上海、杭州(1)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创立于1998 年,它是上海市政府当年为实现“方便上海市民出游,吸引千百万人游上海” 的目的而实施的一项“实事”工程。
中心在体制上是隶属于市政府的事业单位,有1800 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由市长直接指导,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具体主持执行,交通和公安等部门配合。
中心最初只开通10 条旅游专线,由于知名度不大, 社会认可度不高,曾经历了3 年的亏损期。
其后,经过不断完善,尤其是在2000 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中心巨大的旅游客运能力显现出来,使其知名度大增,最终成为上海市民和访沪散客短途旅游的首选服务机构,也成为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鼻祖和典范。
据笔者在2008 年5 月获取的数据,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160 条旅游线路,可到达周边250 个旅游景点(注:本文中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相关数据均为2008 年5月采集的数据。
),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系列,景点范围覆盖了本市和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区。
丰富而实惠的产品形态和内容、便利的订票系统和出游网点系统,极大地满足了散客的短程出游需求。
目前,集散中心已经成为上海市游客接待量最大的旅游服务机构,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80 万人次左右,日均发车400 个班次,日均客流量5000 多人次,“黄金周”期间更是高达日均5 万人次。
作为政府工程, 中心除了经营性目标之外,首先要实现其社会效益目标。
因此,为了保证信誉,他们坚持即使只有1 个客人也要按既定时间发车;为响应政府号召,拓展旅行社不愿经营的微利或新型旅游线路;同时还避免与旅行社擅长的中长线团队游业务冲突,以免产生不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