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d72bb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6.png)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什么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4.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382f17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d824a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6.png)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7c687bda915f804d2a16c198.png)
文言文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方 1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2甚矣, xx 之不惠!( xx 之不惠!甚矣!)3xx 室!(室 xx!)4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5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6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7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种类的句子重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xx、曷、 xx、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
这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如:“利欲熏心”、“俯首贴耳”等。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 xxxx,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c044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7.png)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备考】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69c30d2731126edb6f1a10e5.png)
【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应为“回也,贤哉”。
【宾语前置】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
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
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其此之谓乎。
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状语后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冷光之乍出于匣。
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更有痴似相公者。
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当求之于上流。
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善泅者数百。
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
(“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其两膝相比者。
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介词结构后置】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1dfb400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44.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
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e6729032d5bbfd0a785673a0.png)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 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朱”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https://img.taocdn.com/s3/m/6ca225c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1.png)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置。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它被置于句首以加强感叹句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后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修饰语,定语有时放在首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面是四个倒装句的详细解释。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
它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思,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你怎么了。
整个句子都是“你怎么了”。
你太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在前面。
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介词。
解宾倒装的一个例子:孔文子为什么叫“文”?“Why”是“Why”的倒装,可以翻译成“Why”维思人。
谁会回家?“Who will return”是“Who will return with me”的倒装词,可以翻译为“我是谁,与谁同行?”这对我来说是什么?“你是什么”是“你是什么”的翻版。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放在谓语前面。
都一样。
孔子说:“怎么了?”“What is crude”是“What is crude”的倒转。
那么粗俗的“和”,疑问代词“直”,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这是这里宾语介词的标志。
二、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三、用“是”或“是”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突出显示宾语。
此时,“至”只是物体前面的一个符号,没有真正的意义。
谁给了荷花的爱?“爱莲”是“爱莲”的翻版,可以翻译为“爱莲”。
“志”是一个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e405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6.png)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原本应该位于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改变了正常语序的一种句式。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改变语序增加了修辞效果。
二、倒装句的基本用法1. 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忽闻周公谓黄帝。
”(《尚书·洪范》)“晨兴起,炷香灯。
”(《子夜歌》)2. 助动词提前在倒装句中,助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宁我负人不人负我。
”(《荀子·杂说》)“曷为乎哉?”(《论语·微子》)三、表示与正常顺序有所区别的情况1. 被强调部分提前倒装句可将需要被强调的部分放在主要成分之前。
例如:“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楚辞·屈原》)“今者父母皆委至,雠侮并至。
”(《战国策·赵策一》)2. 表示条件、让步或假设倒装句可以用来表达条件、让步或假设。
例如:“行行己所由,不由人所使。
”(《庄子·逍遥游》)“虽闻其声,未见其人。
”(《论语·微子》)四、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经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为天下成仁者,必以平⼼验于世。
”(《荀子·劝学》)“岂独当宗东京口耶?”(《滕王阁序》)五、其他特殊用法1. 非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非谓语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黄溢之乐类鸟光矣。
”(《庄子·外物》)“伏念旧事方难拂,朝归空接白云寻。
”(杜牧《秋夕即事》)2. 短语或副词提前倒装句也可以将短语或副词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举座皆惊骇而无言。
”(《左传·昭公十八年》)“至于高始陵,则眇凝于葱茏之间。
”(《文选·王安石韩明直辞》)六、结论总的来说,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改变语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效果。
它可以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或结果,并且可以突出强调某个成分。
掌握好倒装句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以及提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5aee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b.png)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宾语的意义。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定语后置
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的结 构,以强调定语的意义。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状语后置
将状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状语”的结 构,以强调状语的意义。例如:“战于长勺。”(《曹刿 论战》)
SUMMAR Y
01
什么是文言文倒装句
定义
定义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 序与常规语序不同,从而形成一 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解释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通常是指谓 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分类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的意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如何学习与掌握文言文 倒装句
多读多背文言文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对 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文倒装句 的理解和运用。
详细描述
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 和背诵,如《左传》、《战国策》等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记忆,逐渐掌握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突出强调语义
总结词
文言文倒装句通过改变语序,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从而突出强调语义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使读者更加关注 这些信息。这种强调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更好地把握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丰富语言修辞手法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bd56f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9.png)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d3b55b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0.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ed996a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55ba8b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2.png)
文言文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倒装句可以通过改变主语和谓语的位置来达到强调、修辞或者节奏感的效果。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
例句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例句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原本的语序应为“留丹心照汗青”,但为了增加句子的效果和强调,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个例句中,“气蒸云梦泽”和“波撼岳阳城”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云梦泽蒸气”和“岳阳城波撼”,但为了表达出气势磅礴和场景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三: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楼台。
这个例句中,“天上白玉京”和“十二楼五楼台”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白玉京在天上”和“五楼台在十二楼”,但为了表达出景色壮美和韵律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例句中,“独立寒秋”和“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寒秋独立”和“湘江北去,到了橘子洲头”,但为了表达出孤独和动态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广泛,能够增加句子的效果和修辞,使句子更具表达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景物、表达感情,还可以用于叙述历史、强调观点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总结起来,文言文倒装句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有着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加文学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学习和写作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倒装句的运用,努力掌握其规律和技巧。
这样一来,在写作时,我们就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倒装句,使文章更加出彩。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46d827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5.png)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顺说应是:夫子助哉!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这桃树长得多么美丽茂盛(夭夭yaoyao),开了一树鲜艳的花。
这个女子要出嫁,一定会和顺他的丈夫及一家。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之:这。
归:出嫁。
宜:和顺。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的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窈窕:美好貌。
淑:善。
君子:贵族阶级男子之通称。
好:男女相悦。
逑:同“仇”,配偶。
顺说应是:雎鸠关关。
③郁纡(yuyu)陟高岫,山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弯弯曲曲登上高山,遥望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寒鸟鸣,空山中夜猿啸。
郁纡:弯曲萦绕。
陟:登。
岫:峰峦。
应说:空山夜猿啼,古木寒鸟鸣。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主谓倒序”对于我们并非陌生,古今汉语的“主谓倒序”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谓宾倒序”的几种情况。
这些特殊的词序是先秦著作中口语的常规形式。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是在后来的文言文中,后人在语法结构上有意仿古,因此,这些特殊的词序也常出现在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
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2、谓宾倒序(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
例如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这几句话,是楚王与晋国的知莹说的几句话。
知莹在晋楚的一次战争中被楚国俘虏了。
战后两国交换俘虏,楚王问知莹:“你怨恨我吗?”知莹回答:“两国打仗,我实在不行,被你们俘虏了,又敢怨恨谁呢?“谁”在这里是“怨”的宾语,但却放在了动词谓语“怨”的前面。
现代汉语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出现。
“谁敢怨”就是“敢怨谁”,将其与“子其怨我乎”相比较,就会发现:“我”是代词,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仍然放在动词“怨”的后面。
而“谁”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怨”的前面。
这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②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闵公三年》——晋献公说:“我有许多孩子,不知道该立他们当中的哪一个来继承我的帝位呢?”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代圣王有许多,我该效法谁呢?‘正常语序应是:吾法孰焉?④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这个名称是指哪一个呢?指周文王。
“文王”同是“谓”的宾语,但因为它是名词,所以放在了动词谓语“谓”的后面,而没有前置。
⑸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固车良马:好的车马。
奴马四隅:质量差的车子。
注意:“将”是副词,不是助动词,所以宾语“何”位于“将”后。
若是助动词,则“何”将位于其前。
⑹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不同。
“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前置。
“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词“欺”的后面。
(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 )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前置。
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同现代汉语一致。
还要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又谁敢怨”。
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如“子将何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①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更亲近呢?③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④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⑸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以上例句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奚、恶”是介词“以、与、自、为、乎”的宾语;“恶乎”的“乎”等于“于”,是介词,“恶乎”的意思是“于恶”,即在哪儿,这些介词结构都是用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总之,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可能有人说: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把“何”当作宾语来处理,这是个误解。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自然就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必须前置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宾语‘之’省略了。
在这个结构中,“何”作谓语。
如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疑问代词“何”作描述性的谓语。
“如”加“之”一种介宾结构作状语,“何”作谓语。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如太行、王屋”是个介宾结构,作谓语“何”的状语。
“如之何”中的“之”可以省略,代词“如”的宾语“之”省略以后,“如之何”就变成了“如何”。
可见,“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由此可见,“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如何”和“何如”这两种说法(凡是在“如何”这种结构形式中,都可以在中间加上一个“之”字,构成“如之何的形式)。
再如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可以再伤害他一次呢?④与不谷同好,如何?在这些结构中,虽然“如何”可在在中间加进一个宾语代词“之”,但是这种分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何如”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表示“象什么”,而是表示“怎么样、怎么、怎样”的意思。
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如:⑸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昭奚恤”是楚之名将,这是楚王问群臣的话。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怎么样的意思。
“何如”如“如何”一样,也没有必要拆开解释,因为它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怎么、怎么样”,所以没有必要再拆开解释了。
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见教材⑺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这是晋襄公的母亲对晋襄公说的话。
晋襄公的母亲本来是秦国的女子,嫁给晋文公作妻子。
晋文公死了以后,秦国与晋国打了一仗,在秦晋崤之战中,晋襄公打败了秦国,俘虏了秦国的三个大将。
这时,晋襄公的母亲叫晋襄公把秦国的三个大将放回去。
说“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诛戮,以便能使我秦国的君主能够泄愤,怎么样呢?”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结构,在这里作谓语,也不能拆开解释。
⑻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的结构,作谓语,不能拆开解释。
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奈何”是个固定结构,作头一句“骓不逝”的谓语,“奈若何”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