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最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NMR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NMR的应用及优势。
一、NMR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的现象,当物质中的原子核受到外加脉冲磁场的影响时,其能量水平的分布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这些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自旋运动的变化会引起原子核所在的原子体系产生一个感应信号,这个感应信号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二、NMR的应用1.化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表征,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物质结构的表征等。
通过NMR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关于化学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化学键形成方式以及共价键组成的信息,非常适用于有机物的分析和表征。
2.生物应用在生物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用于研究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蛋白质、肽链、核酸、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以及动力学行为的表征等。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实现区分、研究和表征各种生物大分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实验数据。
3.医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成像诊断,比如常见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能够在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分析,从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三、NMR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灵敏度: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微小的样品以及特定原子的自旋状态。
2.非侵入性:核磁共振技术不需要对样品进行任何破坏性处理,且对人体的影响较小,能够提供无创的检测方法。
3.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分辨率,能够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构象进行准确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指的是被外加磁场激发了自旋的原子、分子或核子的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病人的内部结构,比如头部、胸部和肢体等部位。
本文将介绍MRI的物理原理、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物理原理在MRI中,磁共振所产生的信号来源于一些在人体内具有自旋的核子,比如氢原子中的质子和碳原子中的核子。
这些核子带有一个自旋量子数,它可以被外加磁场激发或者被核间相互作用激发。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旋转时会发生Larmor进动,进动频率与外磁场大小成正比。
磁共振成像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图像。
在成像前,患者需要先进入MRI机中,MRI机则会产生一个强磁场,使患者体内的核子同向排列,使得这些核子共同具有一个自发激发的“共振”状态。
为了进一步增强共振信号的强度,医生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向患者体内发射一些射频波,激发核子自发地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则由MRI机的探测器接收并处理,从而生成出最终的图像。
2. 应用MRI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骨骼、软组织、脑部、心脏、肺部等内部器官扫描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比如,MRI可以用来检测中风、脑出血、脑血管瘤等疾病。
在眼科领域中,MRI技术可以用来观察眼球内部的情况,处理虹膜和视网膜等部位的问答。
此外,MRI还具有标本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提供组织影像和实时定位,可用于生物学研究、药物研究和疾病研究等领域。
MRI还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和工程学界,如石油勘探领域、新材料的制造等。
3. 未来发展方向MRI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结合会是一个有潜力的领域,如利用MRI成像技术的大数据,发掘背景丰富的图像数据,可以应用于疾病预测、疾病治疗等领域。
此外,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还提高了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值得期待的是,在未来几年内,MRI技术会继续得到改进和优化。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介绍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简称N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技术。
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固有的自旋产生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谱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处于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所吸收或发射的电磁辐射,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 原子核存在自旋,自旋是原子核的内禀性质。
- 原子核在磁场中具有能量分裂,形成能级结构。
-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能级分裂程度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
- 原子核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吸收或发射与能级间跃迁对应的辐射频率的电磁波。
2.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化学•精确测量物质的结构,包括化学成分和空间结构。
•分析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组成。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判断化学键的种类、数量和环境情况。
2.2 生物•研究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通过测量生物样品中特定原子核的信号强度,定量分析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含量。
2.3 医学•诊断疾病,如核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状况。
•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预测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和毒性。
2.4 材料科学•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如聚合物、晶体和金属。
•分析杂质和纯度。
•研究材料的相变和动态行为。
3. 核磁共振谱的操作步骤核磁共振谱的操作步骤通常包括样品制备、仪器设置、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谱图解析。
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样品制备:–准备纯度高和浓度适宜的样品溶液。
–选择合适的溶剂并溶解样品。
–确保样品没有杂质或气泡。
2.仪器设置:–将样品放置在核磁共振仪器中。
–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和温度。
3.数据采集:–打开核磁共振仪器,开始数据采集。
–记录信号强度和频率。
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个外加静磁场的作用下,具有自旋的原子核会产生一个磁矩,该磁矩有两个可能的取向,即指向外磁场方向或指向相反方向。
当外加一个射频脉冲时,磁矩会发生共振吸收,即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通过检测共振吸收的能量变化,可以获得原子核的信息。
核磁共振在化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核磁共振谱(NMR 谱)可以确定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每个原子核都有特定的共振频率,通过测量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推断分子中不同原子核的类型和数量。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在化学合成、质谱分析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物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确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揭示其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过程,如蛋白质的折叠和解折叠过程,从而为药物设计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医学领域是核磁共振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
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进行成像,可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核磁共振在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成分和性质,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在地球科学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资源分布。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NMR)技术,也被称为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无创成像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检测,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这大大改进了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强磁场中时,其会发生预cession(进动)现象,即前进和退后的往返运动,其中这一运动的频率与磁场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原子核在外部强磁场中的方向与磁场相连时,将构成高度秩序的、统一前进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当对原子核提供一个特定的射频信号时,这些原子核将被激发,产生旋翼运动,并放出周围的能量。
通过激励原子核的磁场脉冲的强度和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共振响应,每一个响应都对应着具有不同的特征的原子核,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响应进行检测和汇总,最终得到被测量的物体的结构图像。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我们通常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来探测原子核,其原理是通过预设区域内的高强度均匀静磁场,使得被探测的原子核都处于同一方向,接着施加特定的射频脉冲,对区域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之后切换成观测模式,检测每个原子核发出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 3D 扫描图像。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成像方法,它可以准确地捕捉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结构特征,从而在医疗精细化发展的进程中显得越发重要。
在肿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3D图像,协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显示人脑中的各个功能区域,如医生可以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诊断失眠等神经系统的基础异常。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属性。
原子核在磁场中存在一个固有的自旋,它就像一个小的带电体,会产生一个旋转的磁场。
当一个外加的磁场作用于原子核时,原子核会发生一种叫做“进动”的运动。
这个进动的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自旋的性质有关。
当外界向样品中的原子核施加一种射频电磁波,如辐射磁场,原子核会吸收这个电磁波并被激发到高能态。
当外界停止施加电磁波时,原子核会返回到低能态并通过辐射磁场向外发射一种电磁波。
这个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自身的属性有关,它是每种原子核特有的。
这个过程就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1. 医学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医学领域中最广泛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之一。
它通过接受由机器产生的外部电磁波信号,对人体内的水分子分布进行扫描,从而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个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依赖于X射线等有害射线,能够揭示出体内组织的详细三维结构,对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诊断非常有用。
2. 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也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尤其是对于低浓度物质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它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分子组成或结构,测定反应动力学参数,甚至可以实现实时跟踪药物分布和代谢。
这些应用可以帮助药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代谢和行为,并帮助开发更有效的药物。
3. 其他领域的应用核磁共振在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分子,或用于检测固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通过血液和组织中氢离子(也称做质子)的信号,来定量地分析体内物质的浓度。
总结:核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属性,可以应用于医学、药物研究、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分析技术,它基于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表现出的磁性而产生。
这项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而且是新药研发、原料质量控制和食品检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可用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等。
这个现象是由物质中带电粒子(如质子和核子)的旋转所导致的。
当从外界施加一个恒定的磁场时,原子核的旋转会产生一个局部磁场,这个局部磁场会影响到邻近的原子核,并改变它们自身的旋转。
这样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为“磁偶极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将射频电磁波作用于原子核,使其进行能量吸收和辐射,此时产生谱线,并反映出物质中的核的不同磁性环境。
这种现象即为核磁共振现象。
通常使用核磁共振谱仪来观察核磁共振现象。
谱仪由磁体、探头和各种控制电路构成。
磁体产生一个恒定的磁场,而探头则是用于施加射频电磁波的设备,而控制电路则是用于控制射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1.化学领域核磁共振谱是化学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可以用于精确测定物质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
核磁共振谱可以确定有机分子中各种化学键的结合方式和它们在分子中的位置,而这些信息则对于合成新化合物和分析复杂杂环分子很有用。
另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检测各种杂质,测定纯度和质量,这对于新药研发和原料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生物医学领域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非侵入性地检测疾病,如放射性药物对患者不良的影响、脑部疾病的检测等。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于了解人体内的各种碳-氢、氮、氧、磷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研究生命的本质。
3.食品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作用。
食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复杂分子结构,如蛋白质、糖和脂质等,这些分子往往会发生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通常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很难被检测到。
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物理学和化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原子核的磁性和自旋,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本文将从NMR的原理、技术应用和发展历程三个方面阐述NMR技术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
1. NMR的原理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磁性之间相互作用原理,利用外加磁场和电磁辐射的方式对样品中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信息进行测量的技术。
具体来说,原子核除了电荷和质量外,还具有自旋量子数和磁矩。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沿着外磁场方向进行取向,而大量的自旋则会沿着阿尔克西希的定义进行分成两个能级。
当外加的射频场的频率符合原子核自旋能级转移的条件时,原子核就会吸收电磁辐射,并从低能级跃升到高能级,这个过程称为共振吸收。
共振吸收的强度和观察的核的种类、化学环境、内部电磁场等因素有关。
通过精确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共振频率、化学位移和强度等参数,可以确定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 NMR的应用NMR技术在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其中几项:(1)确定有机分子结构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它能够提供有关样品分子内部组成、结构、晶体构型、立体异构和空间排列等相关信息,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信号强度等参数,我们可以分析并确定有机分子结构,这对新药物的研发、医药工业和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
(2)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信号在空间中的分布得到生物组织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被广泛应用于体内疾病的诊断,如肿瘤、血液灌注、中风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NMR成像技术结合了医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无创性,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
(3)材料科学NMR技术在材料科学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分析化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引言: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而核磁共振技术则是分析化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通过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来实现。
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 自旋磁矩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于地球的自转。
自旋产生了一个磁矩,类似于地球的磁场。
这个磁矩可以被外加磁场所影响。
1.2 磁共振现象当外加磁场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一致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现象。
这时,原子核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能量。
1.3 能级结构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对核磁共振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能级会发生分裂,形成多个不同能级的子能级。
这些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与射频能量的频率相匹配,从而实现共振。
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化学成分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化学物质的含量和种类。
这对于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2 结构表征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分子的结构和构型。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耦合关系,可以推断出分子的键合情况和空间构型。
这对于有机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3 动力学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中特定原子核的共振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了解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这对于催化剂设计、反应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4 生物医学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这对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共振现象的物理分析技术。
它利用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对样品施加一定的磁场和特定的射频脉冲,来获取样品中原子核的信息。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原子核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类似于地球的自转。
2.磁性:一些原子核具有磁性,即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生成磁场。
3.外加磁场: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发生朝向外加磁场的取向。
4.共振现象:当样品中的原子核处于特定的能级差时,可以通过外加的射频脉冲来改变原子核的取向,并观察到共振现象。
由于原子核的不同,核磁共振可以应用于很多不同的领域。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医学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计划。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S):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测量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的技术。
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分析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波谱(NMR):核磁共振波谱在化学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测量样品中化合物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相对含量。
•核磁共振成像(NMR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在化学分析中应用。
它可以提供样品内部的空间分布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物理研究•核磁共振学(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核磁共振学在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研究样品的物理性质、分子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核磁共振技术,简称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进行分析的技术。
它利用原子核具有自旋的特性,当处于一个相干的磁场中时,原子核可以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待分析的样品置于强磁场中,使得样品的原子核自旋与外加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
•第二步,通过向样品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发生共振现象,跳跃到高能级状态。
•第三步,停止射频脉冲,原子核回到基态状态,并通过放射出能量的方式恢复到基态。
•第四步,检测和记录原子核放射出的能量,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2.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应用:2.1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鉴定。
通过识别核磁共振信号的化学位移和积分强度,可以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2.2 生物医学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对人体内部的器官、组织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查和观察。
MRI技术不需要使用放射线,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因此成为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2.3 材料科学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谱学(NMR Spectroscopy),可以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演变,了解材料中分子的运动情况,从而对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
2.4 地质探测核磁共振技术在地质探测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通过对地下岩层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岩层中矿物质的类型、含量和分布情况等信息。
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石油勘探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可以对井内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进行测量,从而对储层属性进行评价。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医学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医学应用简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特性的物理现象的研究方法。
核磁共振技术以其高分辨率、无创性、无辐射的特点,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以及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1.原子核的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于地球自转的概念。
–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类似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
2.外加磁场–在外加静态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朝着外磁场方向取向。
–外加磁场强度越大,原子核的取向越强。
3.共振现象–当外加射频脉冲与原子核自旋磁矩的共振频率相同时,核磁共振现象发生。
–共振发生时,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
4.探测信号–通过探测线圈可以接收到由核磁共振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而产生的信号。
–探测线圈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医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应用。
1.体内器官结构的观察–核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的细节。
–通过对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高对比度的影像,并对疾病进行诊断。
2.肿瘤的检测与定位–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肿瘤。
–通过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对比,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性质,制定治疗方案。
3.脑功能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研究脑功能。
–通过对脑活动过程中的血氧水平进行监测,可以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活动情况。
4.心脏病的诊断–核磁共振心脏成像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病。
–通过观察心脏在不同时间点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可以检测心脏病变以及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5.骨髓病变的检测–核磁共振可以用于检测和观察骨髓病变。
–通过对骨髓组织的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诊断骨髓疾病,如骨髓瘤等。
总结核磁共振技术以其高分辨率、无创性、无辐射的特点,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物理现象,通过磁场对原子核进行激发并测量其电磁信号来获得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基于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的特性。
当样品中的原子核处于静态磁场中时,它们的自旋轴会与磁场方向产生内禀的取向。
外加的射频脉冲能够改变原子核自旋的取向,使其发生共振。
当射频脉冲结束后,原子核会重新恢复到基态,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能量的释放,可以获得样品的谱图。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1. 医学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无创检测技术之一。
它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对人体或动物进行扫描,生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可以用于观察身体各部位的结构、病变以及器官的功能。
MRI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化学应用核磁共振光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是化学领域中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不同化学环境下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推断出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结构和相对含量。
核磁共振光谱可以应用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各个领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3. 材料科学应用核磁共振可以用于材料科学中对材料的表征和研究。
通过对材料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可以获得材料中原子核的结构、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核磁共振在催化剂、聚合物、金属合金等材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测量材料的纯度、含量和质量等。
总结: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前景。
它在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深入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动力学行为的技术。
NMR原理及应用的发展对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自旋概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都具有自旋。
自旋可用矢量表示,当核在外磁场中,核的自旋矢量将稳定地沿着磁场方向(例如,核自旋矢量指向磁场方向即自旋向上)或相反方向(例如,核自旋矢量指向磁场相反方向即自旋向下)取向。
在自旋定向的基础上,核磁共振采用核磁共振谱仪产生射频脉冲,将核磁共振现象引入到一个与外磁场垂直的方向上,通过加入特定的射频能量来改变核自旋取向,使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进而,通过测量能级跃迁所释放的能量,可以获得关于样品中核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关于核的化学环境、分子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其中,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中的主要参数之一,它提供了关于分子中特定核位置化学环境的信息。
化学位移可以通过与参考标准化合物进行比较来测定,为了方便比较,通常将参考标准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设为零。
另外,核磁共振谱还可以提供关于核-核偶合和核-自旋耦合的信息,这对于分子的结构鉴定和化合物的定量分析非常重要。
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化学领域,核磁共振广泛用于研究和鉴定有机分子的结构,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自由基反应的机理、溶液和固体中催化剂的性质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可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如脑部、胸部、腹部等器官的成像,癌症检测和治疗的监测等。
总之,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的物理现象的分析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视角来解释。
在一个外部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出现两个能量水平的分裂,分别对应于核磁矩与外部磁场方向平行和反平行的状态。
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频率来激发原子核实现跃迁,这个频率就是核磁共振频率。
当我们把一个含有核磁性原子核的样品放入一个恒定强度的外部磁场中,原子核的磁矩会沿着磁场方向产生取向,而其旋转方向和频率将会受到磁场大小的影响。
此时,通过向样品中辐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激发特定能级的核能量跃迁,在核磁共振频率下的辐射将会被吸收和放射,这就是核磁共振的原理。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分别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化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鉴定和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各个原子的化学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对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和物质结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蛋白质研究中,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结构、构象和动态行为。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来研究代谢物和生物大分子,进一步揭示其结构和作用机制。
3. 医学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通过改变核磁信号的灵敏度和图像对比度,MRI可以检测出肿瘤、器官损伤、血管疾病等病理性变化,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4. 材料科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1. 简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分析技术。
它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在吸收和发射电磁波时的特定频率上表现出共振现象。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化学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
2. 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
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将在两个能级之间发生能量转移,从而引起电磁辐射。
这种辐射可用于探测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特性。
以下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原子核具有自旋,常见的核磁共振实验中常使用的是具有自旋的质子(氢原子核)。
- 在外加静态磁场下,原子核将呈现两个能级:顺磁态和正磁态。
- 通过外加射频脉冲,可以将原子核从一个能级激发到另一个能级。
- 当原子核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会以特定的频率释放能量,这也是所谓的共振频率。
3. 应用核磁共振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科学研究核磁共振是研究物质结构和动态行为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化学键的信息,帮助科学家解决一系列的科学问题。
具体应用包括: - 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分析和表征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探测物质中存在的杂质和污染物。
3.2. 医学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人体组织对磁场的不同响应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观察。
主要应用包括: - 检测和诊断肿瘤、炎症和损伤等疾病。
- 观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脑部、骨骼等。
3.3.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谱学是化学分析领域的重要技术,可以提供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常见的应用包括: - 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
- 通过测定物质中的化学位移,确定有机物质中的官能团和官能基。
核磁共振的应用及原理
核磁共振的应用及原理简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原理。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子核具有不同的能级,当外加射频脉冲与特定能级之间的共振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可以发生能级的跃迁,产生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归纳如下: - 对于一个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具有多个可能的能级。
- 当外加射频脉冲与特定能级之间的共振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信号。
- 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推断样品中原子核的类型、数量以及它们的化学环境。
医学应用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成像诊断方面。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医学应用场景: -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生成图像。
MRI可以帮助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如脑部、关节、肺部等,并用于诊断疾病。
-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磁共振弹性成像结合了MRI和机械振动的测量,可以实时观察和定量分析组织的弹性性质。
它在肝脏病变、乳腺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有重要作用。
- 核磁共振波谱(NMR Spectroscopy):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分析化合物结构和化学环境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的原子核类型以及它们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息。
化学应用核磁共振在化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化学应用场景:- 核磁共振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是一种用于确定分子中原子核所在化学环境的方法。
不同的化学环境会导致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发生偏移,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 核磁共振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核磁共振耦合常数是一种用于确定分子中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原理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基于核自旋共振的现象。
当处于外加磁场中的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射频脉冲的作用时,核自旋会发生共振跃迁,系统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通过测量共振跃迁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3. 应用领域3.1 化学领域•通过核磁共振法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可以研究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如反应速率、平衡常数等。
•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学物质,确定其质量和纯度。
3.2 物理领域•通过核磁共振谱仪可以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如电子结构、磁学性质等。
•用于研究材料中的固体和液体分子运动,如聚合物的动力学行为等。
3.3 生物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核磁共振被广泛应用于成像诊断,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用于研究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如研究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等。
3.4 其他应用领域•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的勘探。
•在食品领域,可以用于鉴定食品中的成分和质量检测。
4. 结论核磁共振法作为一种强大的物理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合物的组成和纯度,并在医学中应用于成像诊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法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初二物理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
初二物理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固有性质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化学、物理等领域,核磁共振常被用于研究物质结构、分析成分、进行医学诊断等。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中的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应用。
一、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特性。
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处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从而使核磁共振信号得以产生。
其中,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有关。
为了更好地观察核磁共振现象,我们需要在实验中使用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仪由磁场、辅助磁场和探测器等主要部分组成。
磁场是核磁共振仪的核心部分,它用于产生均匀强大的静态磁场。
辅助磁场用于在核磁共振信号的观测过程中修正外来磁场的不均匀性。
探测器则用于接收核磁共振信号。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1. 化学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分析样品的组成。
例如,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判断有机化合物中氢的数量和位置,从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探测溶液中存在的杂质,对于有机合成过程中的杂质检测非常有帮助。
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纯度信息,提高化学试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医学应用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医学成像方面。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高清晰度的影像学观察。
通过核磁共振仪,可以获取人体不同部位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而获得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癌症、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内部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3. 物理应用在物理学研究中,核磁共振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应用
现代物理知识1946年以美国物理学家布洛赫(F.Bloch)和普舍尔(E.M.Purcell)为首的两个小组几乎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NMR)现象,后来两人合作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核磁共振谱仪。
1952年他们二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所谓核磁共振是根据处在某个静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的原理而采取的一种新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自创始以来经过了60年代连续波谱仪的大发展时代,以及70年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和核磁双共振时代,近年来发展的多核NMR,多脉冲NMR,二维NMR和固体NMR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迅速发展。
目前,核磁共振已成为鉴定化合物结构和研究化学动力学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因此,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橡胶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是原子核的一个重要特性。
由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具有自旋为1/2的粒子,它们在核内还有相对运动,因而具有相应的轨道角动量。
所有核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矢量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PI,遵循量子力学的角动量规则,它的大小为:PI=I(I+1)!hI为整数或半整数I是核自旋量子数。
原子核自旋在空间给定Z方向上的投影PIZ为:PIZ=mIh,mI=I,I-1,…,-I+1,-I其中mI叫磁量子数。
实验发现,所有基态的原子核的自旋都满足下面的规律:偶A核的自旋为整数,其中,偶偶核(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偶数)的自旋都为零;奇A核的自旋都是半整数。
核子是费米子,因此,核子数A为偶数的原子核是玻色子,遵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核子数A为奇数的原子核是费米子,遵守费米—狄拉克统计。
原子核磁矩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的系统,而且有自旋,所以应该具有磁矩。
和原子磁矩相似,原子核磁矩μI和原子核角动量PI有关系式:μI=μNgII(I+1)!μIZ=mIμNgI其中,gI称为原子核的朗德因子,μN=eh/(2mp)=5.0508×10-27J/T,称作核磁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逗
1946 年 以 美 国 物 理 学 家 布 洛 赫 ( F.Bloch) 和 普 舍 尔(E.M.Purcell)为 首 的 两 个 小 组 几 乎 在 同 一 时 间 , 用不同的方法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 (NMR)现象, 后 来 两 人 合 作 制 造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核 磁共振谱仪。1952 年他们二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 理奖。所谓核磁共振是根据处在某个静磁场中的物 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 在它 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的原理而采取的一种新 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自创始以来经过了 60 年代连续 波谱仪的大发展时代, 以及 70 年代的脉冲傅里叶变 换核磁共振和核磁双共振时代, 近年来发展的多核 NMR, 多脉冲 NMR, 二维 NMR 和固体 NMR 在理论 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迅速发展。
PI !I(I+1) h I 为整数或半整数
I 是核自旋量子数。原子核自旋在空间给定 Z 方向 上的投影 PIZ 为:
PIZ=mI h , mI=I, I- 1, …, - I+1, - I
其中 mI 叫磁量子数。实验发现, 所有基态的原子核 的自旋都满足下面的规律: 偶 A 核的自旋为整数, 其中, 偶偶核(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偶数) 的自旋都 为零; 奇 A 核的自旋都是半整数。核子是费米子, 因 此, 核子数 A 为偶数的原子核是玻色子, 遵循玻 色—爱因斯坦统计; 核子数 A 为奇数的原子核是费 米子, 遵守费米—狄拉克统计。
应用氢谱解析结构 核磁共振是有机化合物结 构鉴定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用 C7H16O3 的 1H- NMR 谱 , 可 推 断 其 结 构 式 ( 图 2) 。 δ=1.2 附 加 的 峰 为 CH3CH2- 基 的 甲 基 峰 , 被 邻 接- CH2- 裂 分 为 三 重 峰。δ=3.6 峰为与氧相连的亚甲基峰, 移向低场, 同时 被邻接的甲基裂分为四重峰。更低场的 δ=5.2 峰为 单峰, 说明无氢核耦合, 再由峰面积比 9: 6: 1 和化学 位移判断, 应是与 3 个氧相连的次甲基峰, 因此推断 此化合物为( CH3CH2O) 3CH。
原子核磁矩 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的系统, 而且
·50·
有自旋, 所以应该具有磁矩。和原子磁矩相似, 原子 核磁矩 μI 和原子核角动量 PI 有关系式:
μI = μN gI !I(I+1) μIZ=mI μN gI 其 中 , gI 称 为 原 子 核 的 朗 德 因 子 , μN=e h /( 2mp) = 5.0508×10-27 J/T,称作核磁子。质子质量 mp 比电子质 量 me 大 1836 倍 , 所 以 核 磁 子 比 玻 尔 磁 子 小 1836 倍, 可见原子核的磁相互作用比电子的磁相互作用 弱得多。这个弱的相互作用正是原子光谱的超精细 结构的来源。 核磁共振 由于原子核具有磁矩, 当将被测样 品放在外磁场 B0 中, 则与磁场相互作用而获得附加 的能量。 W= - μ·I B0= - mI μN gI B0 mI 有 2I+1 取值, 即能级分裂成 2I+1 个子能级, 根据 选择定则△mI=±1, 两相邻子能级间可以发生跃迁, 跃迁能量: △E=μN gI B0 若其能级差△E 与垂直于磁场方向上, 频率为 " 的 电磁波光子的能量相等, 则处在不同能级上的磁性 核发生受激跃迁, 由于处在低能级上的核略多于处 在高能级上的核, 故其净结果是低能级的核吸收了 电磁波的能量 h" 跃迁到高能级上, 这就是核磁共振 吸收。 该频率 "=μN gI B0/h 称为共振频率
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化学位移 在分子中, 磁核周围都有电子包围,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电子云。在静磁场 B0 作用时, 核
图 1 孤立氢原子 H1 的核外电子的抗磁屏蔽 现代物理知识
外电子云感应出电子环流, 因此产生一个与 B0 大小 成正比, 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 Bi, 如图 1 所示。这时 磁核实际所受的磁场强度为 B0 ′:
的谱线宽几个数量级, 致使化学位移、自旋耦合分裂 的精细结构全淹没了。因此, 消除偶极加宽, 提高分 辨率是核磁共振技术发展的关键。
目前, 已研制出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仪, 并
已商品化, 这使得核磁共振的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 ( 西安市西北大学物理系基地班 710069)
########################################
指出, 化学和放射性废料可以在这些容器内安全 储存至少 700 年, 而现在有害物质被储存在钢筋混 凝土容器内, 储存年限不超过 10 年。
主要专家之一的阿列克谢·亚洛沃伊指出, 该容
器不仅能用来储存有害废料, 而且能安全运输危险 废料, 因此我们将对容器在非常严格的情形下进行 认真试验, 包括在事故情况下进行试验。
·51·
B0 ′= B0 - Bi =( 1- σ) B0 式中 σ称为屏蔽常数, 它是特定原子核所处化学环 境的反映。
因 为 原 子 核 不 是 “裸 ”核 , 分 子 中 的 核 是 由 电 子包 围 着 的 , 即 处 于 一 定 的 “分 子 环 境 ”又 称 “化 学 环境”中。同一种核, 处于相同的静磁场中, 由于自 旋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核所受实际磁场强度 不同, 核磁共振频率就不同。这种由于化学环境不 同引起的核磁共振频率发生偏移的现象称为化学 位 移 ( ") 。 这 种 化 学 位 移 成 为 不 同 化 学 集 团 的 “指 纹 ”, 使 有 可 能 从 核 磁 共 振 谱 中 得 到 有 关 分 子 结 构 的信息。
目前, 核磁共振已成为鉴定化合物结构和研究 化学动力学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因此, 在有机化学、 生 物 化 学 、药 物 化 学 和 化 学 工 业 、石 油 工 业 、橡 胶 工 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角动量 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是原子 核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是具有自旋为 1/2 的粒子, 它们在核内 还有相对运动, 因而具有相应的轨道角动量。所有核 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矢量和就是原子核 的自旋。原子核自旋角动量 PI, 遵循量子力学的角动 量规则, 它的大小为:
!!!!"
!!!!!!!!!!!!!"
储存化学和放射性
!!!!"
科苑快讯
物质的生态洁净容器
!!!!!!!!!!!!!"
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
斯克州科学家研制成生态上洁净的容器, 它可以
储存化学和放射性物质以及用过的核燃料, 目前 正在尼科波尔铁合金厂对新型容器进行试验。这
种容器用冶金生产废料制成,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 斯克州科学家在制作该容器时采用石熔化新工
图 2 C7H16O3r H1- NMR 谱
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照相设备 ( NMR - CT) 其基本原理: 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量人体组织 中的氢核密度, 由于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氢核密 度有明显差别, 于是就可诊断脏器病变情况。它比 X 射线断层照相有明显的优点, 对软组织也灵敏, 且由 于它对 1H, 13C, 17O, 15N 和 31P 等原子核以及由它们组 成的分子、离子和化学基等化学物质灵敏, 所以能得 到说明功能和代谢过程等的生理生化信息。因此对
艺。在冶炼矿石时形成的残渣通过高温处理获得
生态上纯净类似玄武岩的材料, 它耐受化学物质
和 机 械 作 用 。 负 责 这 项 计 划 的 亚 历 山 大·季 莫 费 耶
夫指出, 产生研制新容器的想法旨在尽快结束化 学和放射性废料在乌克兰境内大范围流散, 大量 化学和放射性废料被堆放在企业仓库内。研制者
17 卷 5 期(总 101 期)
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研究有很大意义。
磁核共振技术不仅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方
面有广泛应用, 在近代医学技术中也得到了重要应
用。但它主要应用于鉴定化合物结构和研究化学动
力学等方面。以前, 高分辨核磁共振局限于测定液态
样品, 这是因为固体试样中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磁偶 极间相互作用可使固体的核磁共振谱线比液体样品
专家们声称, 利用废料制作容器在经济上是有 益处的, 而且新工艺能帮助冶金工作者解决生态问
题。例如可以使企业摆脱数以百万吨的废料, 因为大
量废料会占用不小的场地, 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
响。只要订单一到, 他们就准备批量生产新型容器,
容器尺寸可由使用者自定。
( 周道其译自《乌克兰新闻时报》200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