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农业政策学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钟甫宁教授是农业政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教学大纲在该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农业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政策学是研究农业政策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农业政策的制定是指政府根据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和需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工具来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指政府将制定的农业政策具体付诸行动,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的评估是指对农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便为政府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二、农业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对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进行深入分析。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等方式,对农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三、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农业政策的目标、农业政策的内容和农业政策的工具。
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
农业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政策、农村经济政策和农业环境政策等。
农业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等。
四、钟甫宁教授的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教授的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包括农业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等。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农业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农业政策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农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40104008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主要参考书: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3 农业政策制定 14 农业政策执行 15 农业政策评估 2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7 农业法律体系 18 农业土地政策 19 农业金融政策 2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11 农业价格政策 4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18 农业科技政策 1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20 粮食政策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122 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 12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政策学是农经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大四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农业政策学》教案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阐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手段,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农产品数量管理,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2
3.农业财政政策的作用,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作用,农业金融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
4.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政策规定。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财政金融政策的目标、手段,农业投入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3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农村就业政策及其目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0
项 目
内 容
章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学 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目标、内容,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掌握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具体内容。
4.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对策。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口政策,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精排版】农业政策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精排版】农业政策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2.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市场失灵原因:①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必要性:1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2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缺陷: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不了解实际情况或缺乏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3.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他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补充: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
农业政策学复习题
农业政策学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等要素包括哪些?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简述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
由于农业的发展,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如果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大,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1)所有的非农产业部门均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2)一个国家没有农业的发展,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不可能发展;农业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为经济发展作出要素贡献。
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
3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1.与其他政策的相关性。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都分,与之相适应,农业政策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政策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同其他政策系统,如工业政策、财政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必须同其他宏观政策系统并行不悖,协调配合。
2.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农业的特点决定着农业政策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因此,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要根据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做到农业政策系统的各个方面成龙配套,不得偏废。
3.受条件的制约性。
正如农业的发展一样,农业政策要受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地域差异等方面的制约。
因此,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因时因地制宜。
4简述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一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业的弱质地位越来越明显;三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转向以畜牧业为主;四是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走向产加销综合化;五是世界农业正在走向国际一体化。
5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6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农业政策学试题
农业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 政策2. 农业3. 农业政策4. 委托代理理论5. 农业政策目标6. 固定目标法。
7. 农业政策执行8. 农业政策对象9. 农业政策执行评估10. 农业政策调整,11. 农业区域结构12. 农业经营的规模13. 土地所有权14. 土地转包权,15. 人力资源16. 人力资源政策17.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18. 价格政策19. 农业生物资源,20. 农村人口政策21. 社会保障二、简答题1. 我国学者给政策科学所下的定义2. 简述农业的作用3. 简述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4. 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5. 简述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6. 简述政府发现农业政策问题的途径7. 简述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8. 简述如何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9. 简述农业政策评估标准的内容10. 简述运用农业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时应剔除的农业政策以外的影响因素11.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12. 简述农业结构调整应当突出四个重点:13. 简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14. 简述各国对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的管理手段15. 简述扩大农村就业的政策及措施16. 简述人力资源流动的"推--拉"理论17. 简述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18. 简述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的原则。
19. 简述支持价格政策的原理20. 简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21. 简述防治水土流失22. 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定目标23. 简述我国人口政策的内容24. 简述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措施三、论述题1. 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 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精英模型的认识和理解3. 论述浴盆模型及对我们政策执行的启示4. 论述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5. 论述中国农业土地流转政策6. 绘图说明限制价格政策对国内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7. 论述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8. 论述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小题5分)1.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农业政策问题所谓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3.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4.支持价格政策支持价格政策又称为保证价格政策,其政策原理是:政府对实行这种措施的农产品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则政府对市场活动不进行干预:如果市场价格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则政府就出面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按保证价格实行敞开收购,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
这个价格就称为保证价格或支持价格。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后边的括号内) 1(政策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C)A政策理论、政策科学、政策分析B政策目标、政策科学、政策手段C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2(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过程中提出的“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是在确定了总目标的情况下,走小步,不停步,注意探索,稳步前进,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不断修改与补充。
这种政策可以用哪个模型解释,(B) A理性决策模型B渐进决策模型C过程模型3(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A)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C农业政策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4(农业政策调整,是指依据农业政策评估的结论,对实施中的现行农业政策作某些必要的(B)的动态过程。
A补充、修正B补充、修正或终止C终止5(我国目前农业地流转专指农户承包地(B)流转。
A所有权B使用权C产权6.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C)。
农业农村政策学陈文宽课后答案
农业农村政策学陈文宽课后答案对于我们教师行业的职业发展,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知识。
而我们农业农村政策学主要就是针对目前农业农村政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教学的。
因此,有许多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去理解这些知识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一、农民是政策实施主体,是政策实施的对象。
国家农业政策是为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相互关系而制定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消费和农业发展等各方面利益关系。
农业政策服务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于基本国策;而国家政策是国家强制力保证下的一种具体政策措施,属于指导性文件。
它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提供政策依据,也为政策参与者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的农业政策从实施主体上讲,就是对农民实施的国家政策;从对象上讲,就是对农民实施的国家政策;从功能上讲,就是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从主体上讲,就是对农民实施相应国家政策或社会政策等。
因而,国家制定相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时,都应考虑农民需要和愿望。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坚持“多予、少取”和“谁改革,谁受益”政策,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我国,承包地是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
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是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围绕这个中心,进一步理顺土地产权关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本质上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要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就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小题5分)1.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农业政策问题所谓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3.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4.支持价格政策支持价格政策又称为保证价格政策,其政策原理是:政府对实行这种措施的农产品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则政府对市场活动不进行干预:如果市场价格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则政府就出面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按保证价格实行敞开收购,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
这个价格就称为保证价格或支持价格。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后边的括号内) 1(政策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 C )A政策理论、政策科学、政策分析B政策目标、政策科学、政策手段C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2(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过程中提出的“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是在确定了总目标的情况下,走小步,不停步,注意探索,稳步前进,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不断修改与补充。
这种政策可以用哪个模型解释,( B ) A理性决策模型B渐进决策模型C过程模型3(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 A )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C农业政策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4(农业政策调整,是指依据农业政策评估的结论,对实施中的现行农业政策作某些必要的( B )的动态过程。
A补充、修正B补充、修正或终止C终止5(我国目前农业地流转专指农户承包地( B )流转。
农业政策学复习题
农业政策学复习题政策 即政府(主体)管理公共事务(目的)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策略(行为)。
政策是一定阶级为实现一定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采取的重大措施。
农业政策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策实施的一般规律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的性质,农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 政策的资源(政策实施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经费、物力、信息、权威等等。
)• 执行机构与人员(国家行政机关是政策执行机关。
政策执行机关,是由执行人员组成。
执行人员素质如何,对政策实施关系极大。
)• 执行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农业政策对象(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结合本章的知识谈谈你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的理解。
(表现、原因、对策即解决办法)定量评估的计算(无量纲化,正向指标取大值作分母,逆向指标取小值作分子) Pij=Xij/si 或Pij=si/Xij农业科学技术 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
农业科技进步 在农业发展中,不断地用效率更高的先进科技替代效率较低的落后技术的时间失效率早期失效 偶然失效 耗损失效图1 浴盆模型图过程。
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包括硬的科技进步和软的科技进步。
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硬的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广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既包含了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又包含了政策、管理水平等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1、生产、市场的需求-------外在拉力⏹2、科技发展水平——基础⏹3、农业技术的内部协调⏹4、物质投入⏹5、农业科技人员及生产者素质⏹6、农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支持价格政策作用原理、政策效应及适用条件?基本原理:当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时,政府以支持收购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时,对市场活动不加干预。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40104008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主要参考书: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3 农业政策制定 14 农业政策执行 15 农业政策评估 2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7 农业法律体系 18 农业土地政策 19 农业金融政策 2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11 农业价格政策 4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18 农业科技政策 1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20 粮食政策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122 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 12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政策学是农经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大四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2.市场失灵答案:1.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2.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答案:1.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1.政策目标2.政策手段3.政策对象答案:1.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2.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3.政策对象是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
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农业政策手段: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有: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等。
二、简答题:1、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制定农业政策就是发现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但只有那些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的重大问题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问题才能构成农业政策问题。
它有以下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动态性与阶段性并存;历史性与现实性并存;政策问题间存在普遍联系。
2、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边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浴盆模型及其启示。
该模型分三个阶段描述了政策执行的失效模式:首先,执行初期遭遇传统抵制而造成的“早期失效”;其次,执行中期一切进入正规时不常出现的“偶然失效”;最后,执行末期由原有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耗损失效”。
浴盆模型提醒人们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注重于失效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改变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
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方案,尽可能延长这一时期。
在耗损失效阶段,要抓紧做好政策创新,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代原来以及失效的政策。
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首先,明确指导思想。
以实现政策目标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其次,制定执行计划,留有余地,制定短、中、长三种计划。
然后,进行政策试验,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最后,通过专门机构、上下级间、同级间、群众监督、社会舆论来加强执行督察。
第五章政策的实施、评估与控制一、名词解释:农村政策评估:根据某些工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程度如何。
二、简答题: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有:①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包括考察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
②农业政策实施评估,包括实施过程行为评估、政策运行的信息收集及处理,政策实施前景的预测。
③农业政策结果评估,包括农业政策效果评估和农业政策效率评估两方面。
2、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原则。
主要概括为:反馈原则,封闭原则,能级原则。
三、思考题:1.何谓政策多变?政策“多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什么?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或剧烈变动的现象。
造成这种政策多变的原因主要有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不稳定以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存在问题:制定和执行时忽视具体政策与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的联系;权力过分集中的政策决策机制;政策规划时缺乏对政策负作用的预先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政策制定违背了“补偿原则”;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中的缺陷;政策宣传多变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应当加强政策目标的稳定性,有必要对有些政策采取加强稳定性的专门的具体措施,要处理好政策的灵活性与政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农业结构政策一、名词解释:农业结构: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狭义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比例,种养业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中的品质构成及比例。
广义指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
农业结构政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
二、简答题:1、调整农业结构的具体目标是什么?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产量更高、品种更优、效益更好;使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②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加工程度);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怎样判断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是否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协调发展;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促进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发展。
三、思考题:1、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经营规模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了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
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和鼓励农业科技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加快和规范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一、名词解释: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有的土地。
农业土地:即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土地产权:一组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
承包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转让他人耕种。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①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改革。
②第二是过早过急地把土地的农民私有制改革为人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第三次是不切实际地把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又改革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④第四次是把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革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
2、《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了那些具体规定?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作了具体的规定。
(1)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2)耕地的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进行土地承包时,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
(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为了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土地承包法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5)其他方式的承包。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
(6)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思考题:1、试述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
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这种经营体制把农民的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紧密挂起钩来,利益关系直接,方法简单明了,深受亿万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一,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我国农业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靠调节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能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家庭这一经营实体中的成员,生产与消费合一,经营与家计合一,成本耗费与生活消费合一,大家齐心协力不需监督和计量,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充分施展每一个人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