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

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方法]正骨手法配合牵引。[结果]总有效率为89.3%,疗效明显提高。[结论]正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好,疗程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正骨手法;牵引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 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自2000

年来,笔者治疗观察了56例脊髓型颈椎病,发现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5年,其中2年之内占80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术者立床头,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min。(2)正骨手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也可用牵引下推正,约3min。(3)强壮手法:提拿双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穴:风池、肩井、肩隅、肩贞、曲池、合谷,约7min。(4)痛区手法:按摩四肢,约3min。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5)牵引:取卧位床边牵引4次/d,总定量时间15~20min,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min,3次/d。间歇牵引时间15min,在间歇牵引时,间歇时间为30~60s,反复5次。持续牵引力相当于体重的15% ~20%。间歇牵引力为体重的10%。因个体差异大,颈肌的发育程度不同,牵引力也因人而异可从小量开始,如5kg开始逐渐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适为止。牵引角度主要根据发病部位而定,

因为牵引角度不同,最大应力作用位置不同[2]。

2.2 对照组运用《推拿学》俞大方教授的常规推拿手法加卧位牵引,1次/d,每次18min,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行走正常,肌力恢复4级以上;显效:原有症状大部份消失,行走可,肌力在原有基础上上升1~2级,肌肉稍松弛无萎缩,无纤颤,椎体束征(±);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减轻,行走尚可;未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略)]

4 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和其周围组织退变致颈髓受压而引起,是发生在椎管内较为严重的疾病,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免脊髓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出现,但同时也提出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应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进行,且手术远期疗效并不确定。[4]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在诊断上因其不常见,且症状复杂稍有困难,CT和MRI扫描,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至关重要,并可同时排除与其相关的颅脑病变、颈椎损伤和内脏器质性病变给予确认。辨证正确,才能施治有效。

此型颈椎病的病因,中医多认为属风、寒、湿、劳、疲引起,西医认为除颈外伤外是长期不正确用颈和骨及骨关节退变所致。尤其是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此型病人的增加,应注意防护。推拿手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其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日益受到广大医患的欢迎。推拿手法治疗脊位型颈椎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筋通络,活血散寮,整复错缝三个方面。采用正骨复位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可以纠正小关节错位,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突出物的神经压迫,可消除肿胀、分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使脊髓受压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卧位牵引有利于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后部紧张及黄韧带的舒展,对髓核产生推力,并可使椎间产生负压吸引,有利于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使颈脊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缺血变性得到改善。但推拿时,手法宜轻巧平稳,禁忌暴力及过伸过屈动作,旋转手法及扳法应慎用。因为颈过屈时脊髓被拉长、绷紧,紧贴椎管前壁,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的刺激和压迫;过伸时脊髓缩短变粗[5],脊髓同样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皱折的刺激和压迫,运用旋转手法只会加重关节面磨损,使突出物更易刺激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6]。

在临床中,若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无效或加重,或就诊时已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体征者,建议早行手术治疗。【参考文献】

[1]马利杰.脊髓型颈椎病病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2):167168.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13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张佐伦,刘立成.第三界全国颈椎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2(6):459461.

[5]李义凯,李军明,钟世镇.颈屈伸时椎管内结构及铸型容积的变化[J].中医正骨,1997,9(6):6.

[6]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7(1):1.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编者按】颈椎病作为中老年最常见的疾患,对其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本期邀请了相关专家对该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原则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以便读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入路与术式。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 袁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市) 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通过数十年对疾病的治疗、总结,对于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手术治疗可能存在减压不彻底、影响颈椎活动性、植骨不融合等问题。 决定手术方案的要素包括:如何彻底减压,融合率,术后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花费。而这些问题最终集中体现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由于颈椎手术的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决定了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式。前路或后路手术具有各自优缺点,但近年的研究和临床趋势更多倾向于采用前路手术。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支持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文献均有[1-3。支持后路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后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且术后植骨塌陷、不融合的比例较低。但后路手术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其为间接减压,长期疗效较差;还存在并发症较多(如轴性痛、后凸畸形、减压槽边缘继发压迫、C5神经根病)等问题。前路手术的突出优点是直接减压,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其他优点还包括: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减少轴性疼痛。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前、后路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OPLL时前路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后路轴性痛比例高于前路。文献中总结的前路手术缺点主要包括:手术风险大、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前路3节段植骨不融合比例可达50%-70%)以及颈椎活动受限。随着颈椎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精细,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良,前路手术的风险在降低。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主要集中于椎间隙的特点,我们改良了传统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在术中保留部分椎体后壁4-6。这一方法可在脊髓前方提供坚强保护,避免术中医源性损伤和术后植骨块、钛网后移进入椎管;同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保留椎体后壁还可减少出血和提供植骨融合面;较之椎间隙减压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针对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分节段减压的手术方式7。多节段颈椎病退变严重,经椎间隙减压常较困难且易导致医源性损伤;而连续多个椎体次全切除对颈椎完整性影响大,术后易发生植骨不融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对椎间隙明显狭窄、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节段实施椎体次全切除,而在相对较轻的节段经椎间隙减压。这样既可充分减压,又尽可能多地减少了对颈椎正常结构的破坏,可以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切实植骨和应用可靠内固定可以有效减少颈椎前路手术的缺点而充分发挥其减压彻底的优点。对于一个充分掌握前路手术指征和方法的医师,多数多节段颈椎病都能够通过前路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外,前路手术中还需考虑或注意的问题包括: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特殊患者(高龄、吸烟、骨质疏

简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

简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 障碍性疾病,是颈椎病的常见严重类型。发病率约为12%~30%,约占颈椎病10%~15%,其发病 率可能进一步升高[1]。该病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往往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效 果较差。临床确诊不难,从原则上讲,CSM一旦确诊,保守治疗中药物、理疗及牵引等通常 疗效不佳,应尽早手术。 1 CSM 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目前发病机理仍不明确,但特殊的颈椎解剖功能提示:颈椎在椎骨中体积最小,活动度、活动频率却最大,易引起劳损和创伤,颈椎及椎间盘退变,进而生物力学改变,颈椎失稳、 反屈或后凸,关节突增生骨赘形成,韧带肥厚或钙化,至椎管狭窄,脊髓锥体束受压、供血 障碍引起症状。通常可分为:以上肢症状为主的中央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周围型,以四肢 症状为主的前中央血管型。临床表现颈肩部不适、疼痛,上肢麻木、双手精细运动减退,躯 干束带感,下肢行走步态困难、踩棉花样感,下肢痉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及Hoffman征 阳性、Babinsnski征阳性等。 2 CSM 的诊断及治疗 依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的颈髓损害表现,结合X片、CT、MRI等提示颈椎退变、骨 赘形成,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后的高信号等,同时排除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椎管内 肿瘤、末梢神经炎等。对于早期CSM,可采用药物、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通常疗效不佳,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3 CSM 的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主要为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保持脊柱稳定和生理曲度、扩大椎管,恢复 脊髓残留功能。通常在保守治疗6个月或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加重,脊髓压迫比率<0.4; 脊髓的横断面积<40mm2。手术入路、方法及远期疗效仍存在争议,主要方式:后路减压、前路减压及前后联合入路减压等三种方式。 3.1前路手术 前路手术适应证根据病变节段及范围选择,致压物来源于前方,受压≤3个节段,和/或 颈椎后凸畸形及不稳,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脊髓 型颈椎病、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应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病变连续≥3个节段时,内固定失败率、相邻节段退变及手术风险增加。自1958年Smith报道不用内固定的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CSM疗效满意[2],但存在植骨块移位和不融合、椎间不稳,颈椎后凸畸形等。随着技 术不断改进,前路手术经历Cloward环钻法切除椎间盘及终板,椎体次全植骨融合术,到前路 椎间盘切除加钉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偏少,操作相对简单,术后融合率高、术后 早期活动,减少住院时间,但疗效与后路手术无差别[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运动范围减少 仍显著高于后路手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颈椎椎间融合器,在行颈前路减压后植入Cage,可 使术后即可支撑、诱导成骨作用,避免取髂骨疼痛等并发症。由于材料接触面积较小,应力集中,有Cage陷入椎体和假关节形成风险。作者认为多种植骨材料不如自体骨融合率高。随着 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内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植骨治疗CSM的报道为单椎间隙CSM 患者提供了新的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综合分析前路手术的优点为入路简易,恢复椎间高 度和颈椎曲度,直接解除脊髓前方压迫,疗效满意,如手术疗效不佳,可再行后路手术,不必担 心因第一次手术引起的不稳,但不可避免引起硬膜撕裂及脑脊液漏、其发生率为1%-8%[4], 气道梗阻、声撕、内固定松动、术后早期螺钉拔出、钛板脱出等内固定失败,邻近节段退变等。而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对手术风险及远期疗效将进一步发展。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 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方法]正骨手法配合牵引。[结果]总有效率为89.3%,疗效明显提高。[结论]正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好,疗程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正骨手法;牵引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 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自2000

年来,笔者治疗观察了56例脊髓型颈椎病,发现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5年,其中2年之内占80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术者立床头,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min。(2)正骨手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也可用牵引下推正,约3min。(3)强壮手法:提拿双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穴:风池、肩井、肩隅、肩贞、曲池、合谷,约7min。(4)痛区手法:按摩四肢,约3min。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5)牵引:取卧位床边牵引4次/d,总定量时间15~20min,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min,3次/d。间歇牵引时间15min,在间歇牵引时,间歇时间为30~60s,反复5次。持续牵引力相当于体重的15% ~20%。间歇牵引力为体重的10%。因个体差异大,颈肌的发育程度不同,牵引力也因人而异可从小量开始,如5kg开始逐渐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适为止。牵引角度主要根据发病部位而定,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IO编码: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TCD编码:BGS000、l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乙肝、丙肝、艾滋、梅毒。 (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抗“0”、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2.推拿疗法 3.颈椎牵引疗法

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作者:孙振辉杜文君,江汉,冯世庆,王沛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30例行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余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组30例术后所有患者根性症状明显缓解,根据姜宏等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保守组6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手术组和保守组疗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校正χ2 检验,P<0.05)。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3个节段以内的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该手术能够彻底解除脊髓压迫、缓解症状、稳定颈椎并有效避免该病复发。 关键词: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脊髓型颈椎病 Treatment of Ferguson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on Fer-guson

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diseases.Methods 36patients were enrolled,retrospectively,from July1989through December2005.All thes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ate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derived cervi-cal radiculopathy,30patients took th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while the other6select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rom10months to2years,the radiculopathy syn-dromes of surgery group30patients were released enormously.According to the score system raised by Jiang Hong etc,all the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alleviated the syndroms after surgery(P<0.05);While the other6patients who treated conservatively had not alleviated the symptoms at all,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after the therapy(P>0.05).Conclusion It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the Ferguson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diseases by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especially when it was incisively diagnosed and the related levels were less than3. Key words:an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transport and fusion;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2.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3.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3.1、颈型: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①风寒痹阻证 ②血瘀气滞证 ③痰湿阻络证 ④肝肾不足证 ⑤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本文对国外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1.病因和自然发展过程 颈椎病常在中年开始发病,伴有颈椎间盘进行性退变性改变,这种退变会导致顶部运动异常、椎间盘高度丧失、钩椎关节和小关节病。钩椎关节病和椎间盘退变形成的骨胬,会引起从前向后压迫脊髓,小关节病与黄韧带肥厚,会引起从后向前压迫脊髓。这种对脊髓所形成的环形压迫会导致颈椎管狭窄,称为静力性脊髓受压。由于颈椎伸展引起黄韧带打折与屈曲引起椎间盘膨隆产生脊髓受压,称为动力性脊髓受压。尸体解剖研究表明:椎管内径在屈曲位比伸展位大。颈椎的屈伸活动和不稳定,可引起脊髓前方软骨与骨性骨胬和后方增生的小关节与肥厚的韧带对脊髓产生钳夹形压迫。其他病因还有:椎板内陷、齿状突肥大以及后纵韧带增生。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75%的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20%缓慢加重后又形成相对稳定期,5%突然加重后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功能不全期,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是:①病变到中期;②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目前对颈椎病自然发展结局的研究资料,对其进展和减轻尚无可靠指标。 2.手术指征与禁忌证 主要的手术指征是经体检与影像学诊断证实有脊髓型颈椎病。成功的治疗取决于临床诊断与病例选择,当确定手术时,手术重点应在引起症状的部位,同时应防止医源性损伤。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基础功能、症状、体征来综合考虑。对体征中等至严重的患者,不可能发生明显的自然改善。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未治疗者病情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确切的发病原因仍未明了,在治疗上还有争议。但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手术治疗可改善或至少可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我们体会,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经长期随访疗效肯定。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对一或二平面无椎体后缘改变的颈椎病是最佳选择。椎板成形术适用于:①三平面或三平面以上脊髓型颈椎病,并且颈椎处于中立位或前位;②无后凸畸形的颈椎管狭窄症;③颈椎退变性节段不稳且无后凸畸形,节段性不稳可同时行侧块融合术;④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后发生假关节,但无颈椎后凸畸形。颈椎有后凸畸形是后路手术的禁忌证;颈部疼痛是椎板成形术常见并发症。同时行侧块融合术,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该并发症,同时联合前路减压与融合,也可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但为了保证最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有明显的颈部疼痛,不宜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Rushton等提出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指征:①超过三平面广泛减压;②多平面颈椎病与先天性颈椎管狭窄;③多平面顶椎病伴退变性后凸畸形;④椎板切除术后发生颈椎后凸畸形;⑤伤性后凸畸形。情况许可应Ⅰ期手术,分期手术时,可先做前路也可先做后路。 3.手术方式 3.1前路手术当决定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先确定病变类型,脊髓型还是神经根型,或两者并存。要确定减压范围,有神经根受压症状的一侧与相应平面,Rushton等主张应常规行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对椎体后缘骨刺,采用骨刺切除术、椎间孔切开与椎体间融合是较好的术式。优点是:①植骨撑开了狭窄的椎间隙;②扩大了椎间孔;③较直接的神经组织减压;④重建了颈椎的稳定性;⑤防止骨胬继续形成。 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软性压迫,采用前路与后路术式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期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前路切除椎间盘后行三面皮质自体骼骨植骨是最佳选择。脊髓受压伴颈椎后凸畸形时,采用前路减压支撑植骨治疗,可同时矫正后凸畸形。

19 骨伤科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住院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分期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 (2)慢性期 (3)恢复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痹阻证 (2)血瘀气滞证 (3)痰湿阻络证 (4)肝肾不足证 (5)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本病出现肌肉麻痹无力(≤Ⅲ级)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2)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4)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5)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2.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 (2)针刺治疗 (3)艾灸治疗 (4)针刀治疗 (5)牵引治疗 3.其他疗法 (1)其他外治法 (2)物理治疗 (3)运动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综合康复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综合康复治疗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364000) 张百祥詹儒东华何柳 题词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是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一种高 残率疾病,可以引起上下肢运动、感觉、大小便及性功能等 碍。该病的自然史多呈相对恶性的发展趋势,故目前倾向 尽早外科手术〔1〕,但术后的康复措施往往不够完善。作者2000年6月~2002年12月,运用自行总结的一套康复方法 52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进行规范训练,取得满意疗 ,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3 ;病程3~45个月,平均20.6个月;四肢瘫、生活不能自理1 (1.9%),不完全性单肢瘫、截瘫35例(67.3%),无瘫痪症状 例(30.8%),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者45例(86.5%),有 约肌功能障碍者10例(19.2%);均行颈椎MRI检查,结合 状、体征,明确诊断;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41 ,后路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11例;随访时间5~36个月,平 19个月。 治疗方法 .1术前康复指导其目的主要是为术中和术后康复作准 ,自术前1周开始进行以下锻炼。①卧位训练:指导患者进 体位练习,对行颈后路手术者,重点练习俯卧位,并教会术 正确翻身方法。②呼吸功能锻炼:锻炼深吸气后再缓慢尽 能多地吐出;指导患者在颈部制动情况下进行咳嗽训练,以 于术后痰液排出,学会正确的咳嗽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声门 闭,在腹肌、胸肌及膈肌骤然收缩后突然放开声门,用力将 冲出;增强胸部肌肉力量锻炼,如做扩胸运动。③床上大小

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使用便器排便练习,避免患者术后 位时排便困难。④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用于前路手术者,目 是增强手术时对牵拉的耐受性,避免术中牵拉损伤,减轻术 患者咽喉部及食管的不适症状。⑤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顾 ,让患者愉快地、充满信心地接受手术。⑥配置合适颈托: 前让患者试戴颈托一段时间,以便患者在术后更快适应。 运动指导:熟悉手术后的运动训练项目。 2手术后训练术后训练按时间分为早、中、后三期,不同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2.1早期术后第2~10天,以床上训练为主,此期颈部应 颈围制动。①良肢位:此期主要以卧床为主,故应让肢体保 良好的功能位,尤其是对肌力下降明显和肌张力高者。② 身训练:术后第2天,当伤口疼痛减轻时即可进行,每2~4 时翻身1次,开始由2名治疗师或护士协同完成,患者不用 ,使患者头、颈和躯干同时转动,避免扭曲;第4天开始教患 一腿屈曲蹬床面,只需1人帮助扶肩即可翻身,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可左、中、右卧位交替进行;行颈后路手术者,俯卧位,额下垫枕,两手臂置于头两侧。③关 节活动度训练:为防止关节僵硬挛缩,第2天开始即进行四肢关节尽可能充分的活动训练,肌力不足者被动进行,肌力足够者除肩关节外其余各关节均可主动进行各向运动,肩关节则 第4天后方可进行主动训练,此前行被动运动。④肌肉按摩: 按摩四肢肌肉,以防萎缩。⑤上肢运动训练:根据肌力情况可行助力、主动和抗阻运动,可用橡皮筋、握力器等辅助训练,1 周后可用拉力器。⑥手功能训练:对于有手功能障碍如脊髓 病手(指间肌麻痹,致手指并拢及握拳障碍)者极为重要,应尽 早开始,方法有拇指对指对掌练习、手屈张练习、分指练习(外展内收)、手指夹纸练习、揉转硬球、捏橡皮球或拧毛巾练习等。每天可轮流练习3~4次,每次20~30分钟。⑦下肢训

脊髓型颈椎病

一、症状 1、锥体束征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 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上肢型):是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又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2)周围型(下肢型):指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的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影响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本型的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 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的轻重不同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 2、肢体麻木主要是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二、反射障碍

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10例疗效评价

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10例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8-09-05T12:53:54.2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王超韩雪 [导读] 讨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王超韩雪 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疗养院辽宁省兴城市 125105 【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和1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经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由(58.4±6.5)分提升至(86.6±5.2)分,疼痛VAS评分由(6.4±1.4)分降低至(1.8±0.4)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由(22.4±3.6)分降低至(9.5±1.5)分。经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由(59.2±6.1)分提升至(73.3±5.5)分,疼痛VAS评分由(1.8±0.4)分降低至(3.7±0.9)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由(9.5±1.5)分降低至(15.2±1.9)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70%)及其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90%>70%)相对更高(P<0.05),而复发率(10%<30%)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采取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能够快速、有效解除患者的痛苦,改善其颈椎功能。 【关键词】正骨推拿;运动疗法;颈椎病 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围绕着功能康复和缓解疼痛进行,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予以干预,逐渐恢复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以及颈、肩部及上肢肌力,帮助其摆脱疼痛症状及颈椎关节活动受限的困扰,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10例)和正骨推拿法(10例)治疗,各自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6/4,最高龄75岁,最低龄43岁,平均年龄(56.1±5.4)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5/5,最高龄72岁,最低龄45岁,平均年龄(58.3±5.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正骨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对其颈椎及周围部位的肌肉进行按揉,放松肌肉,同时寻找压痛点,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骨操作。根据患者的脊椎生理功能和椎关节的错位形式,观察颈椎轴线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正骨手法。左右旋转式错位者,行摇正法(仰卧、低枕,头部上仰,术者双周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缓慢摇动);前后滑脱式错位者,行推正法(仰卧,术者一只手托住下颌,患者头部做前屈后仰运动,仰头时用手推正);侧弯、侧摆式错位者,行搬正法(仰卧,术者一只手托住后颈,牵引头部,由健侧屈向患侧,行搬、按、牵法进行复位)。在正骨复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快速复位法或缓慢复位法。经过正骨复位后,行强壮手法,作用于患椎旁软组织硬结,弹拨周围的筋结、点穴。最后行滑利关节、舒经活络的痛区手法,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正骨推拿治疗时间为20min/次,1次/d,持续治疗5d,观察患者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疼痛的缓解程度。 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同样需要应用正骨推拿手法,实施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和痛区手法等操作。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在放松训练中,进行颈伸肌群收缩、颈屈肌群收缩、颈侧屈肌群收缩以及枕骨下肌群收缩等训练。在正骨操作中,行推正法和牵引下正骨法时,配合颈椎的伸屈运动;行摇正法时,配合颈椎的专题运动;行搬正法时,配合颈椎的侧屈运动。正骨推拿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的时间为20~30min/次,1次/d,持续治疗5d,应用颈椎病患者VAS疼痛视觉评定法、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的缓解程度及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及并复发情况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受到颈椎退行病变、慢性劳损的影响,与生理衰老、职业因素有关。颈椎病的发生,往往会引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颈椎活动度受限,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根据中医治疗理论,颈椎病是由于经络瘀滞、督脉痹阻所致“痹证”,可采用正骨推拿方法,用以疏通经络,使局部气血流畅,对于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受限和缓解疼痛症状有着良好的作用效果。但是,正骨推拿的应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颈椎病。为了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关节活动功能,修复受损组织,还需要进行运动锻炼,能够获得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ICD-10:M47.1+G99.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具有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出现颈椎病相应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以及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各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姿势固定或特定姿势症状仍反复。 (3)康复期: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基本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可伴有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等表现。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沉重,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沉重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大小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由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脊髓受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其发病复杂,脊髓受损后易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而手术时机和方案一直为众多学者及骨科医生所关注。本文就手术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时机选择及适应症 脊髓型颈椎病多为逐渐加重发展的疾病,早期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症状加重,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何掌握适应症是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一般认为手术适应证为: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体征加重;脊髓压迫症状持续6个月或以上;脊髓压迫比率小于0.4;脊髓的横断面积小于40mm2,经手术干预可能达到阻止病情恶化。手术时机通常认为在临床发病后脊髓功能障碍6个月内。手术减压是恢复脊髓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但并非所有患者减压后均可获得理想疗效,衡量手术效果的标准[1]为:减压是否彻底,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是否恢复正常,是否恢复了和脊髓相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是否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脊髓功能是否有较好的恢复,疗效是否持久。临床研究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与病程及脊髓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病程越长,脊髓损害越重,疗效越差[2]因此,尽早手术是争取脊髓型颈椎病获得最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手术方式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包括单纯椎间切除取髂骨块植骨术、前路椎间盘切除取髂骨块植骨或Gage融合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取髂骨块植骨或钛网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路手术有椎板切除减压术、双开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加侧块螺钉钉棒内固定术,椎管扩大成形加钛缆固定或椎板钢板内固定术;。 2.1前路手术前路手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被认为是治疗CSM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很多文献[3,4]报道,该手术方法通过颈前路途径能解除脊髓前方压迫,改善脊髓功能,并通过植骨融合达到稳定颈椎的作用。但这种手术没有内固定易出现植骨块移位和不融合,椎间不稳等并发症,且需要长时间的外固定。为解决这些问题,1981年Caspar首先设计了前路钢板[5],但因其需椎体双侧皮质固定,并发症较多,未能广泛应用。直到1986年,Morscher等报告了颈椎前路带锁锁定钢板,使得颈椎前路固定进入了新的里程;Schneeberger等对35 例采用前路减压加钢板固定手术患者进行8年的随访[6]发现节段融合率远远高于单纯植骨的融合率。此后,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内固定已成为前路手术常用手术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种类很多,有Orion、Secuplate、Zephir等,它们均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等优点,同时

颈椎病诊疗指南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 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