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美术教案-五月五过端午_赣美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美术下册《过端午》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美术下册《过端午》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教学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赛龙舟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2)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
(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潜能。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展示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端午节为主题,进行家庭创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5.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
2.知识传授,技能培养:
(1)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及相关习俗,如粽子、龙舟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教授绘画、剪贴等美术技巧,示范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节日氛围,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实践操作,创意发挥: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创作方案,分工合作完成美术作品。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如粽子的寓意、龙舟的象征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过端午丨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过端午丨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过端午丨赣美版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学习传统端午节的图案和图像,如龙舟、粽子、菖蒲等。

3.发挥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创作出自己的端午节图案。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教师出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和文化背景,介绍传统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教师与学生交流端午节的特点和意义,为后续的创作做准备。

第二步:教学重点
1.展示传统端午节图案和图像,如龙舟、粽子、菖蒲等,解释这些图案和图像的来历和象征意义。

2.讲解使用形状和颜色来创作图案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第三步:实践创作
1.要求学生自行创作端午节图案。

2.学生可以使用铅笔、水彩笔等材料进行创作。

3.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创作,图案形状、图像元素、配色方案等都可以自由发挥。

第四步:展示作品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观赏。

2.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巧思和创意。

教学亮点
1.引入环节丰富多样,融入文化背景和习俗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兴趣。

2.实践创作环节开放自由,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

3.展示作品环节,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和创作力,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总结
传统文化课程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者需要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本课教案结合传统端午节的文化背景,通过引入、教学和实践创作三个环节,使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发挥想象,探索和创造,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 过端午》课件 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 过端午》课件 赣美版
• 剪相对的两片,用线先从反面 缝好大半,然后翻到正面,
• 再用棉花蘸香料,从缺口塞进 去,缝好
• 点缀配饰,穿上长绳,就是很 香很香的香包。
秭 归

二、感悟—端午节习俗
(一)吃粽子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 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 江里,希望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吞 食屈原的身体。最初用竹筒盛装糯米饭,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就成了粽子。
(二)划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 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 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 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 时不见踪迹,成为龙舟 竞渡之起源。
(三)挂艾叶菖蒲
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 去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 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 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 药草,有很浓的香味,插 在门口,可驱虫。
(四)佩香囊
端午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点缀之 风。
五月五,过端午, 锣鼓喧天赛龙舟。 挂艾叶粽
动一动:制作一个彩粽香包。
·准备材料:卡纸、剪刀、彩笔、香料、彩线或装饰挂穂
·制作步骤:
1、将长纸条依图折出折痕,剪去尾端的三角形。 2、装饰靠近尾端的三个正方形。
4、 装 饰 挂 穗。
3、放入香料包折成形。
端午香包
作业:
一、用纸杯,吸管制作龙船。
二、香囊
• 用碎布一小块,画上喜欢的图 案(桃形、圆形、三角形等)
美术
二年级 下册
执教人: 陈海燕 瑞昌市明德小学
过 端 午
一、认知—“端午 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主要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 的大臣, 遭到贵族的诬陷,被赶 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 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 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 死。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过端午》赣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过端午》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绘画粽子、龙舟等传统元素,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介绍,又有绘画作品,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创造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动手绘画能力,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其表现形式。

2.难点:绘画粽子、龙舟等传统元素,以及创意绘画。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等。

2.示范法:老师示范绘画粽子、龙舟等传统元素。

3.练习法:学生动手绘画,提高绘画技巧。

4.合作法:分组进行创意绘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17课过端午》赣美版。

2.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材料。

3.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分组合作的道具(如粽子、龙舟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同时,讲解粽子、龙舟等传统元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老师示范绘画粽子、龙舟等传统元素,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技巧。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意绘画,可以选择绘制粽子、龙舟或其他与端午节相关的元素。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绘画错误,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

5.拓展(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老师总结评价。

二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五月五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五月五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2.学习制作艾草香囊和龙舟模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包括历史和民间传说;2.学习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和活动,如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

2. 制作艾草香囊1.学习制作艾草香囊的材料和步骤;2.发掘艾草香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制作龙舟模型1.学习制作龙舟模型的材料和步骤;2.了解龙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3.通过制作龙舟模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学习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1.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民间传说;2.搭配适当的图片资料及视频,使学生对端午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3.可以安排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2. 制作艾草香囊1.讲解艾草香囊的文化意义;2.向学生展示艾草香囊的制作原材料和手工制作工具;3.演示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实践;4.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艾草香囊的其他用途,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制作龙舟模型1.讲解龙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2.向学生展示制作龙舟模型的原材料和手工工具;3.演示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实践;4.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在学习端午节的历史和民间传说、制作艾草香囊、制作龙舟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美术课后,可安排学生在班级展示室展示自己制作的艾草香囊和龙舟模型,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意和经验;3.通过作品展示和教学反思,评价学生的主题理解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4.配合班主任及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彩泥创作端午节相关物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彩泥创作技巧3. 团队合作与分享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培养学生运用彩泥创作端午节相关物品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2. 运用彩泥创作出具有端午节特色的物品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学生准备彩泥材料和工具3. 教室环境布置,营造端午节氛围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10分钟)1. 教师讲解彩泥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彩泥创作端午节相关物品。

2.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动手创作彩泥作品。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创作一件具有端午节特色的彩泥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创作中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彩泥创作一件端午节相关物品,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端午节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创作端午节相关物品。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安排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端午节相关知识。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7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7过端午赣美版

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7过端午赣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通过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情感和体验。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2. 绘画、制作实践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掌握绘画、制作的基本技巧。

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端午节知识运用到绘画、制作实践中,创新性地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学具:学生自带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5分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绘画、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端午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新性地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4. 展示与评价(5分钟)板书设计:1. 端午节来历2. 端午节习俗3. 端午节特点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关于端午节的画作,展示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感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活动环节”。

补充说明:实践活动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端午节知识运用到绘画、制作实践中,创新性地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1. 分组合作(2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二年级下美术教案-五月五过端午_赣美版

二年级下美术教案-五月五过端午_赣美版

16、五月五过端午教材分析:《五月五过端午》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课本二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融欣赏、制作、游戏、知识为一体,通过儿歌、实景图片再现了人们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同时展示了多幅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学生作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具材料等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作业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讨论、练习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它已有2019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

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板书课题。

二、授课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

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

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1)将纸杯剪开;(2)用胶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桨;(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1)把纸裁成长方形;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第17课 过端午-赣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7课 过端午-赣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7课过端午-赣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起源及相关传说;
2.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掌握描绘龙舟和粽子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及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生对描绘龙舟和粽子的技能掌握;
3.学生对作品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展示端午节文化相关图片或实物;
2.教师准备好方格纸、铅笔、彩色笔等绘画材料。

2. 教学环节
2.1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端午节文化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2.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尝试说出端午节相关的知识。

2.2 学生绘画
1.教师示范龙舟和粽子的绘画方法;
2.学生在方格纸上练习描绘龙舟和粽子;
3.学生使用彩色笔将作品涂色;
4.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分享绘画经验。

2.3 总结课堂
1.教师询问学生端午节文化相关的知识;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简要总结。

教学评价
1.学生绘画作品是否符合要求;
2.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及理解;
3.学生对于龙舟和粽子的绘画技能是否掌握。

教学反思
1.课堂时间紧张,学生练习时间不足;
2.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存在不够认真仔细的情况。

参考资料
1.《赣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下册》;
2.刘进线. 端午节文化内涵的解读[J]. 江西高教研究, 2021(1):15-16.。

二年级下册赣美版江西版小学美术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下册赣美版江西版小学美术教案完整版

**县逸夫教育集团美术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逸夫教育集团美术教研组1 难忘的童话故事形象2 造型多样的生活用品3 画房子4 春夏的色彩5 虫虫世界6 动物乐园7 水族馆8 勇敢的我9 幸福一家10 校园趣事多11 回家的路上.pptx12 大嘴巴朋友13 文具的加.pptx14 风向标15 创意小书挡17 过端午18 画青花纹饰19 剪窗花课件20 我是小公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教学目标:1、在了解欣赏卡通画时感受卡通画这一绘画方式在表现形象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2、初步学会能用简单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评价卡通画。

3、学会用大胆、夸张、抽象的卡通画的特殊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放假都看了很多好电视吧?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生:略师:这些都是动画片。

你们知道吗,动画片和漫画就是卡通。

英文中卡通是cartoon读音象卡通,所以我们中国翻译成卡通。

我们今天就是要学第一课:出示课题:《中外卡通故事形象》(边放以前的国产动画片)在以前还没有电脑时,要完成一部动画片要画出成千上万的画,把很多个连续动作的画连续播放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动画片。

二、欣赏卡通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图片)教师讲解教科书左边的几个动物明星:(1)《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体态个异,高矮胖瘦对比十分强烈,而且样子滑稽可笑,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发现小和尚心里正想事呢。

用笔非常简洁,人物内心刻画栩栩如生。

(2)《大闹天空》孙悟空,家喻户晓谁都喜欢,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观众。

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个性鲜明,造型传神。

(3)《米老鼠和唐老鸭》滑稽、夸张的形象、人物幽默风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节都是那么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欢笑声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动画片段)师:注意这些人物(包括动物)形象的动作、神态、特征、性格。

播放完师: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先叫几个学生回答再让全班同学集体评价几幅(教师注意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评价,主要从美术的角度)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教学目标:1、在了解欣赏卡通画时感受卡通画这一绘画方式在表现形象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过端午》赣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过端午》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学习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剪纸、龙舟、艾叶等元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的习俗。

但在美术方面,学生对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认识和操作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艺术形式的基本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美术创作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技巧。

2.示范法:教师示范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制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剪纸和龙舟。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范例。

2.学生准备:剪刀、彩纸、画笔、颜料等美术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剪纸、龙舟等艺术形式的范例,讲解制作技巧,让学生对端午节的艺术形式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剪纸和龙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成果,相互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民间艺术三个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及民间艺术在端午节中的应用,如艾叶、菖蒲、粽子、龙舟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可能还存在认知空白。

学生对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感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认识民间艺术。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教师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间艺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民间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材料准备:为学生准备制作民间艺术作品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3.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端午节日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民间艺术,如艾叶、菖蒲、粽子、龙舟等,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在端午节中的应用。

二年级赣美版艺术美术《过端午》教学设计

二年级赣美版艺术美术《过端午》教学设计

二年级赣美版艺术美术《过端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相关知识,如屈原的故事、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

掌握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端午节场景或元素的基本方法,包括人物、粽子、龙舟等的造型绘制,以及色彩的搭配,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和工具,创作具有端午节氛围的作品,如制作立体粽子、绘制赛龙舟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讲述、图片观察、视频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细节处理,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端午节知识讲解:向学生详细讲述端午节的起源,如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驱赶鱼虾,保护屈原的身体。

介绍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如吃粽子(不同地区粽子的形状、口味)、赛龙舟(龙舟的样子、比赛的热闹场景)、挂菖蒲和艾叶(寓意驱邪)、佩香囊(形状和作用)等。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创作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

在绘画方面,可以先确定要表现的端午节场景,比如赛龙舟比赛。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勾勒人物和物体的形状,如用圆形画人头、用长方形画龙舟的船身。

注意人物的动态和表情,表现出比赛的紧张和欢乐。

在色彩搭配上,可以使用鲜明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

手工制作时,介绍制作粽子的方法,可以用粽叶(或绿色彩纸代替)、糯米(白色彩泥或棉花)、红枣(红色彩泥)等材料,通过包裹、粘贴等方式制作立体粽子;也可以用卡纸制作龙舟,用彩泥捏制人物。

演示制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节日氛围营造引导: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营造出浓厚的端午节氛围,如在画面中添加节日元素(如五彩绳、雄黄酒碗),或者在手工制作的场景中加入锣鼓等声音元素(可以用简单的音效模仿),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二年级下美术导学案-五月五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美术导学案-五月五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美术导学案-五月五过端午-赣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与粽子的关系2.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龙舟、踩高跷等3.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和审美观念。

二、课堂教学过程1. 串讲首先,老师给学生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告诉学生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他倡导削减开支、兴修水利、实行和平政策、联盟抗秦等方面,得到民众的拥护,并被各国贵族拥戴为相国。

但由于楚国的权臣怀恨在心,进行了一场排华阴谋,于端午节的这一天谋杀了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了。

接着,老师让学生们知道在端午节,我们还要吃什么?当然,就是粽子了!告诉学生们,粽子是怎么做的,它还有什么意义等等。

然后,老师在视频中给学生播放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视频,同时告诉学生们,在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习俗和文化。

2. 讲故事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看书,简要演示屈原投汨罗江一节,并通过向学生们展示图片和视频来使故事变得生动活泼。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3. 装饰教室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五颜六色的绸带、彩纸、纸花、各种花朵和树叶,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创意进行装饰整个教室。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创作的快乐和乐趣。

4. 制作龙舟和高跷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室内装饰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龙舟和高跷。

这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美术修养。

5. 制作粽子最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制作粽子。

这需要团队合作和协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友谊。

此外,这也是让学生了解粽子的传统文化意义的好机会。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也锻炼了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节目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制作粽子和装饰教室的过程也使学生们感受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

江西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五月五过端午》教案教学设计

江西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五月五过端午》教案教学设计

江西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五月五过端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2.理解端午节文化和民俗的重要性;3.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端午节的主要元素。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江西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课本中的“五月五过端午”为主题,内容包括:1.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2.画笔和色彩的基础知识;3.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端午节的主要元素。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一张素描纸和颜料;2.教师准备白色板书笔和可水洗的颜料及毛笔。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板书和课前预习调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步:讲解教师简要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并介绍端午节的主要元素(如粽子、菖蒲、艾草、龙舟、等等)。

第三步:示范教师通过画板示范,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端午节的主要元素,例如:龙舟、粽子、菖蒲等等。

第四步:指导指导学生使用画笔和颜料,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现端午节的主要元素。

第五步: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每个学生画出自己的作品,并在课上展示给同学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下一个课堂上需要继续练习的方向和目标。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例如:1.课堂绘画作品的评价;2.学生对端午节认识的评价;3.学生对文化和民俗的评价。

教学扩展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文献查阅等途径来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文化和民俗的信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学习,并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二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 过端午》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过端午》赣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过端午》这一课是赣美版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和创新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端午节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作品,提高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音乐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简要讲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

3.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端午节。

4.实践:学生动手制作端午节相关作品,如粽子、龙舟等,提高实践能力。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强化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可以设计成一幅端午节的画面,包含粽子、龙舟、艾叶等元素,旁边列出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过端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2. 端午节的美术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2.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作出具有端午节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新课:教师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 示范:教师展示端午节美术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绘制一幅关于端午节的绘画作品,下节课分享。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端午节氛围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

3. 采用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深入的认识。

2. 第二步:分析端午节的相关元素,如粽子、龙舟、香囊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3. 第三步:讲解端午节美术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如构图、色彩、线条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

4.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端午节特色的美术作品。

五月五 过端午

五月五  过端午

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美术(下)《五月五过端午》教学设计东明县开发区中心校张所红二00九年五月五月五过端午一、教材分析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阳节、五日节、夏节、重午节、诗人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

在每年这一天,大家都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夏至说。

本课让学生了解影响最广的屈原说。

本课融欣赏、制作、知识为一体,通过儿歌,实景图片再现了人们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同时展现了多幅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学生作品,如水粉画、国画、手工制作等。

整个教材的设计,为教师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具材料等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作业的表达方式。

其中制作彩粽的材料以废旧材料为主,“龙舟”的船身是用纸杯和吸管做成,装饰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对学生也是环保教育。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端午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众多起源说法,丰富的民间习俗。

2.学生自己动手做五彩粽子,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查资料,问长辈或与家长共同上网查资料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

2.动手做一件漂亮的彩粽。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研究彩粽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

2.探究彩粽的制作方法,学会制作彩粽。

五、教学难点学会制作五彩粽。

六、教学准备彩粽若干彩粽骨架装饰彩粽的相关材料剪刀等。

七、教学过程(一)儿歌激趣导入1.(出示儿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你们能读好吗?指名读指导读出感情齐读2 .你知道这首儿歌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吗?指名回答(师板五月五过端午)齐读课题(二)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指名反馈(纪念伍子胥、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赛龙舟、挂艾叶(相机出示)、包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2.迄今为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可影响最广的还是屈原说,提到屈原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五月五过端午
教材分析:
《五月五过端午》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课本二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融欣赏、制作、游戏、知识为一体,通过儿歌、实景图片再现了人们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同时展示了多幅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学生作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具材料等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作业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讨论、练习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它已有2019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

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板书课题。

二、授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

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

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2)用胶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桨;(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2)用纸杯和吸管来做一只“龙舟”。

7、老师指导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填写意见卡,填写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作品的建议。

9、分组进行扎粽子或划龙舟比赛。

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三、小结:
纸粽可作为礼物过节时送给亲朋好友,龙舟可以用来进行一次同学之间的友谊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