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的骨骼与肌肉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躯干肌四肢肌ppt课件
![躯干肌四肢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fa1b547e21af45b307a8fc.png)
8
四、腹 肌
一) 前外侧群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 曲,附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
1.腹外斜肌:宽阔的扁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以8个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 与前锯肌、背阔肌的肌齿交错,肌 纤维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 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 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 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 白线。
4.腹直肌:长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起 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 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 肋软骨的前面。表面被腹直 肌鞘包围,肌被3-4条横行的 腱划分隔成多个肌腹
腹外斜肌
腹直肌鞘 (后层)
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腱划
弓状线
白线
腹直肌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三块扁肌肌纤维互相交错,结构如三 合板,薄而坚韧,与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而有弹性的腹壁, 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 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 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损伤时产“翼状肩”。
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5
二)胸固有肌
1.肋间外肌 起自上位肋下缘,止 于下位肋上缘。 作用:提肋,使胸廓 纵径及横径皆扩大, 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 起止与肋间外肌相反。 作用:降肋助呼气。
斜方肌
背阔肌
2
3.竖脊肌(骶棘肌):深层 起点:骶骨背和髂嵴后 止点:椎骨、肋骨及枕骨棘突 两侧的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 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 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4.夹肌(头夹肌):深层
作用:此肌如单侧收缩,使头 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 仰。
夹肌 竖脊肌
3
背部筋膜
艺用解剖之躯干的骨骼肌肉ppt
![艺用解剖之躯干的骨骼肌肉ppt](https://img.taocdn.com/s3/m/ab04a37201f69e3143329403.png)
(四)三角窝肌肉
位于斜方肌、背阔肌与三 角肌之间,在肩胛骨的表 面形成一个三角形,该部 位在深层,上肢的活动常 常带动这个三角形,使之 起伏很大,形成凹凸不平 的体块结构。 肩胛冈以上为冈上肌,以 下依次为冈下肌,小圆肌 、大圆肌,显于体表的常 常是后三块肌肉。
三、颈部肌肉
(一)胸锁乳突肌
位置:在颈前部两 侧,是一堆强有力 的肌肉柱。 起止:有两个起点 ,一头起于胸骨, 另一头起于锁骨。 两肌束向外上走行 ,在颈下1/3处回合 ,止于乳突及上项 线外侧。
(二)颈阔肌
位置:在 颈部浅筋 膜中,为 薄薄的皮 肌,较宽 阔,自口 角、下颌 延至胸部 。
臀部肌肉
我们到下肢的地方进行一起学习
3.5 躯干形体结构
1. 正面躯干形体 胸为两个五边形板状胸大肌,胸廓为卵圆形,可 见上拱的肋弓和两侧的弧线,中间为胸骨;下为 腹直肌直至耻骨,两侧为腹外斜肌。 2. 背面躯干形体 由斜方肌、背阔肌和腰臀组成简约背部形体。 3. 侧面躯干形体 可见倾斜的两大体块——胸腔和骨盆,以及玩去的 背部曲线。
艺用解剖
第三章 躯干
第三章躯干
3.1 躯干的比例 3.2 躯干的部位名称 3.3 躯干骨骼结构 3.4 躯干肌肉结构 3.5 脊柱胸廓结构 3.6 颈部结构 3.7 男女躯干比较 3.8 躯干形体结构 3.9 躯干外形特征 小结
3.1 躯干的比例
3.1 躯干的比例
骨盆
1.对骨盆的理解最重要的不仅是 理解其宽度,还要认识其厚度, 要建立起立体的理解认识。 2.骨盆是由左右对称的两块髂骨 ,连接脊柱的骶骨形成的盆状, 简称骨盆。 3.左右髂骨在人体正面的连接点 ,称为耻骨联合,耻骨联合正好 是人体的二分之一处,是人体比 例的重要标准点。 4.骨盆中的骶骨是脊椎的一部分 5.骨盆的上缘为髂骨上棘,这是 人体腰部、髋骨的分解岭。
人体躯干解剖学培训课件
![人体躯干解剖学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8706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c.png)
04
脑干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负责控制许多基本的 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脑干还负责传递感觉信号和运动信号,协调 身体的各种活动。
脑干包含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这些核团控 制着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脑干损伤可能导致昏迷、瘫痪和呼吸衰竭等 严重后果。
自主神经系统
01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内许 多不受意识控制的生理过程, 如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
THANKS
02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在 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当人体面临压力或紧张时,交 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和呼吸急促等生理 反应;而副交感神经则会在人 体休息时兴奋,减缓心率、降 低血压和呼吸频率,帮助身体 恢复。
04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维持 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失衡可 能导致各种疾病,如高血压、 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生殖系统
总结词
生殖系统负责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以实现人类的繁衍。
详细描述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输精管、前列腺等部分,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部分。男性的 精子在女性体内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着床在子宫内发育成为胎儿,最终通过分娩产出。生殖系统还具有维持 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作用。
03
05
人体躯干的感觉器官
皮肤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覆盖在人体表面, 起到保护、调节体温和感觉等功能。
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可以感知触觉、痛觉 、温度觉等感觉。
皮肤还能够分泌汗液,排泄废物和毒素,并 具有免疫功能,能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
痛觉与温度觉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 末梢,能够感知疼痛刺激,并 将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全身骨骼与肌肉》课件
![《全身骨骼与肌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b3aa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7.png)
和伸髋关节
臀大肌:位于 臀部,负责伸 髋关节和外旋
髋关节
腓肠肌:位于 小腿后侧,负 责屈膝关节和
伸踝关节
胫骨前肌:位 于小腿前侧, 负责伸踝关节 和内旋踝关节
腓骨长肌:位 于小腿外侧, 负责伸踝关节 和外旋踝关节
躯干肌
05 骨骼与肌肉的协调运动
骨骼与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骨骼:支撑身 体,保护内脏, 提供运动杠杆
药物治疗:使用抗骨质疏松 药物,如双膦酸盐、雌激素
等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 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质
疏松症
肌肉疾病的防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肌肉拉伸和放松,保持肌 肉弹性和韧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 势
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 治疗
骨折的防治与康复
骨折的原因:外力撞击、 跌倒、运动损伤等
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 畸形、功能障碍等
骨折的诊断:X光片、CT 扫描、MRI等
骨折的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康复治疗等
骨折的康复:物理治疗、 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
骨折的预防:加强锻炼、 注意安全、合理饮食等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防治
运动前热身:充分热身,避免肌肉拉伤 运动后拉伸:放松肌肉,减少肌肉紧张 运动量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肌肉疲劳 运动姿势正确: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避免关节损伤 运动装备合适: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保护关节和肌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运动系统慢性
骨骼的分类
长骨:如股骨、肱骨等, 主要承担支撑和运动功能
短骨:如腕骨、跗骨等, 主要承担支撑和保护功能
臀大肌:位于 臀部,负责伸 髋关节和外旋
髋关节
腓肠肌:位于 小腿后侧,负 责屈膝关节和
伸踝关节
胫骨前肌:位 于小腿前侧, 负责伸踝关节 和内旋踝关节
腓骨长肌:位 于小腿外侧, 负责伸踝关节 和外旋踝关节
躯干肌
05 骨骼与肌肉的协调运动
骨骼与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骨骼:支撑身 体,保护内脏, 提供运动杠杆
药物治疗:使用抗骨质疏松 药物,如双膦酸盐、雌激素
等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 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质
疏松症
肌肉疾病的防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肌肉拉伸和放松,保持肌 肉弹性和韧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 势
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 治疗
骨折的防治与康复
骨折的原因:外力撞击、 跌倒、运动损伤等
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 畸形、功能障碍等
骨折的诊断:X光片、CT 扫描、MRI等
骨折的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康复治疗等
骨折的康复:物理治疗、 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
骨折的预防:加强锻炼、 注意安全、合理饮食等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防治
运动前热身:充分热身,避免肌肉拉伤 运动后拉伸:放松肌肉,减少肌肉紧张 运动量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肌肉疲劳 运动姿势正确: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避免关节损伤 运动装备合适: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保护关节和肌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运动系统慢性
骨骼的分类
长骨:如股骨、肱骨等, 主要承担支撑和运动功能
短骨:如腕骨、跗骨等, 主要承担支撑和保护功能
肌学—躯干肌(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肌学—躯干肌(正常人体结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400e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4.png)
剑突后面
肌性部
胸骨部
肋部
腰部
膈上有三个裂孔
膈
膈的结构
三个裂孔
位置:第12胸椎体前方通过结构:主动脉、胸导管
位置:约第10胸椎水平 主动脉裂孔左前上方通过结构:食管、迷走神经
位置:约第8胸椎水平 食管裂孔右前上方通过结构:下腔静脉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腔静脉孔
膈
膈的结构
01
02
胸廓侧壁
宽大扁肌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前锯肌
上8个或9个肋骨
斜向后上内
肩胛骨内侧缘、下角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起点
止点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胸横肌
胸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位置:肋间隙浅层
肋间外肌
胸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肋骨下缘
斜向前下
下位肋骨上缘
上宽下窄
腹前壁正中线两旁,腹直肌鞘中
前外侧群
腹肌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前层
后层
腹肌
01
02
前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腹肌
腹直肌鞘后层腱膜中断形成凸向上方弧形分界线
弓状线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弓状线以下
弓状线以上
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肌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脐下4~5cm以下后层缺如
形态
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肌
位置
肌性部
胸骨部
肋部
腰部
膈上有三个裂孔
膈
膈的结构
三个裂孔
位置:第12胸椎体前方通过结构:主动脉、胸导管
位置:约第10胸椎水平 主动脉裂孔左前上方通过结构:食管、迷走神经
位置:约第8胸椎水平 食管裂孔右前上方通过结构:下腔静脉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腔静脉孔
膈
膈的结构
01
02
胸廓侧壁
宽大扁肌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前锯肌
上8个或9个肋骨
斜向后上内
肩胛骨内侧缘、下角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起点
止点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胸肌
胸上肢肌
前锯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胸横肌
胸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位置:肋间隙浅层
肋间外肌
胸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肋骨下缘
斜向前下
下位肋骨上缘
上宽下窄
腹前壁正中线两旁,腹直肌鞘中
前外侧群
腹肌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前层
后层
腹肌
01
02
前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腹肌
腹直肌鞘后层腱膜中断形成凸向上方弧形分界线
弓状线
前外侧群
腹直肌鞘
弓状线以下
弓状线以上
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肌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脐下4~5cm以下后层缺如
形态
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肌
位置
医学ppt课件:躯干肌
![医学ppt课件:躯干肌](https://img.taocdn.com/s3/m/e041da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d.png)
胸式呼吸
膈 diaphragm
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薄阔 肌,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 称中心腱central tendon。 肌性部分三束: •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的内面 A.腰部:以左、右2个膈脚起自 上2~3个腰椎
膈 diaphragm
2.腹内斜肌 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腹股沟镰 inguinal falx (联合腱 conjoint tendon )
提睾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浅 (皮下)环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镰
提睾肌
腹肌 Muscles of the Abdomen
3. 腹横肌 transverses abdominis 4.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二)背深肌:
夹肌
1. 竖脊肌 (骶棘肌)
erector spinae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2. 夹肌(头夹肌)
splenius 作用:单侧收缩使头转向
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竖脊肌
背肌 Muscles of the Back
(三)背部筋膜 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
作用:降肋助呼气。 3. 肋间最内肌 intercostales intimi 4. 胸横肌 transverses thoracis
作用:拉肋骨向下,助呼气。 (三)胸部筋膜 锁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张于喙突、锁骨和胸小肌上缘间 深筋膜深层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
肋间最内肌 胸横肌
A. 脐以上 B. 弓状线以下
膈 diaphragm
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薄阔 肌,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 称中心腱central tendon。 肌性部分三束: •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的内面 A.腰部:以左、右2个膈脚起自 上2~3个腰椎
膈 diaphragm
2.腹内斜肌 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腹股沟镰 inguinal falx (联合腱 conjoint tendon )
提睾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浅 (皮下)环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镰
提睾肌
腹肌 Muscles of the Abdomen
3. 腹横肌 transverses abdominis 4.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二)背深肌:
夹肌
1. 竖脊肌 (骶棘肌)
erector spinae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2. 夹肌(头夹肌)
splenius 作用:单侧收缩使头转向
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竖脊肌
背肌 Muscles of the Back
(三)背部筋膜 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
作用:降肋助呼气。 3. 肋间最内肌 intercostales intimi 4. 胸横肌 transverses thoracis
作用:拉肋骨向下,助呼气。 (三)胸部筋膜 锁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张于喙突、锁骨和胸小肌上缘间 深筋膜深层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
肋间最内肌 胸横肌
A. 脐以上 B. 弓状线以下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课件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86f07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9.png)
(2)肋间内肌:居肋间隙肋间外肌的深面,起于下位肋骨下缘,止 于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走行方向与肋间外肌垂直,降肋助呼气; 肋角内侧的肋间隙内为肋间内膜。
内
呼
外
吸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8
重点
•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起止和作用、竖脊 肌的位置和作用、胸大肌的位置;肋间肌 的位置和作用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体壁、肌肉和
血管。在四肢,深入深入肌群之间,形成肌
间隔,分隔并包裹各肌群。包裹血管和神经
的深筋膜称血管神经鞘,包裹肌群的深筋膜
称筋膜鞘。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7
血管神经鞘
肌间隔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8
(二)腱鞘:多位于手足的肌腱周围
外层:纤维层 壁层
内层:滑膜层 脏层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45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 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
1、腹外斜肌
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的近乎三角形的裂孔。
腹
外
斜
肌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46
(3)腹内斜肌:位于腹 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 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 带的外侧 1/2,肌束走 行与腹外斜肌垂直,止 于腹白线。
和前屈。如上肢固
前
定可上提躯干,也
锯
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肌
2.胸小肌 3.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34
2、胸肌 Muscles of Thorax
内
呼
外
吸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8
重点
•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起止和作用、竖脊 肌的位置和作用、胸大肌的位置;肋间肌 的位置和作用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体壁、肌肉和
血管。在四肢,深入深入肌群之间,形成肌
间隔,分隔并包裹各肌群。包裹血管和神经
的深筋膜称血管神经鞘,包裹肌群的深筋膜
称筋膜鞘。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7
血管神经鞘
肌间隔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8
(二)腱鞘:多位于手足的肌腱周围
外层:纤维层 壁层
内层:滑膜层 脏层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45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 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
1、腹外斜肌
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的近乎三角形的裂孔。
腹
外
斜
肌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46
(3)腹内斜肌:位于腹 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 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 带的外侧 1/2,肌束走 行与腹外斜肌垂直,止 于腹白线。
和前屈。如上肢固
前
定可上提躯干,也
锯
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肌
2.胸小肌 3.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肌学总论及躯干肌
•34
2、胸肌 Muscles of Thorax
躯干肌四肢肌ppt课件
![躯干肌四肢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fa1b547e21af45b307a8fc.png)
精索
输精管
腹股沟(海氏)三角
如腹腔内容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构成 腹股沟斜疝。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15
第三节 四肢肌
肩胛冈 冈上肌
一、上肢肌
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冈下肌
一) 肩肌
小圆肌
主要有三角肌,还有冈上 肌、冈下肌、小圆肌、大
大圆肌
圆肌、肩胛下肌等
背阔肌
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关节外展, 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 则使髋关节旋外。 4、梨状肌:臀中肌内下方 作用:使髋关节展和旋外。 坐骨大孔被梨状肌分隔为梨状肌上孔 和梨状肌下孔 5、闭孔内肌 6、肌股方 7、闭孔外肌 三肌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桡侧腕 长伸肌 桡侧腕 短伸肌 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小指伸肌
20
2.深层 也有5块肌
自上而下,由桡侧向尺侧,依次 为: 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旋后肌起自于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前面, 其余均起自于桡骨尺骨背面,止于拇指 和示指
作用:旋后肌使前臂旋后,拇长 展肌使拇指外展,其余伸拇指和 示指
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可分三层。
浅层
深层
中层
深层
中层
浅层
4
二、胸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 :胸前壁浅层
起点:锁骨内侧、胸骨、第1-6肋软骨 止点:肱骨大结节下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胸小肌:胸大肌深面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3.前锯肌:胸廓外侧壁
起点:第1-8肋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 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 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损伤时产生“翼状肩”。
输精管
腹股沟(海氏)三角
如腹腔内容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构成 腹股沟斜疝。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15
第三节 四肢肌
肩胛冈 冈上肌
一、上肢肌
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冈下肌
一) 肩肌
小圆肌
主要有三角肌,还有冈上 肌、冈下肌、小圆肌、大
大圆肌
圆肌、肩胛下肌等
背阔肌
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关节外展, 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 则使髋关节旋外。 4、梨状肌:臀中肌内下方 作用:使髋关节展和旋外。 坐骨大孔被梨状肌分隔为梨状肌上孔 和梨状肌下孔 5、闭孔内肌 6、肌股方 7、闭孔外肌 三肌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桡侧腕 长伸肌 桡侧腕 短伸肌 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小指伸肌
20
2.深层 也有5块肌
自上而下,由桡侧向尺侧,依次 为: 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旋后肌起自于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前面, 其余均起自于桡骨尺骨背面,止于拇指 和示指
作用:旋后肌使前臂旋后,拇长 展肌使拇指外展,其余伸拇指和 示指
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可分三层。
浅层
深层
中层
深层
中层
浅层
4
二、胸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 :胸前壁浅层
起点:锁骨内侧、胸骨、第1-6肋软骨 止点:肱骨大结节下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胸小肌:胸大肌深面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3.前锯肌:胸廓外侧壁
起点:第1-8肋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 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 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损伤时产生“翼状肩”。
9躯干骨 连结 肌肉.PPT
![9躯干骨 连结 肌肉.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3ad20b79563c1ec5da7187.png)
(4)脊柱的功能
由于椎间盘的扁化作用等,增加了脊柱的运动幅度,实现了
许多复杂的身体运动。 脊柱生理弯曲可以维持身体重心平衡与稳定。 脊柱参与了椎管的构成,可以容纳和保护脊髓;也构成了胸 腔、腹腔、盆腔的后壁,这对保护内脏的脏器具有重要作用。
脊柱提供了较大的肌肉附着面积,有利于躯干肌群的固定和
发力。
两侧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相连
接,是计数肋的重要体表标志。 剑突为胸骨下端形状不定的薄
骨片。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
完全骨化。胸骨两侧缘各有7 个肋切迹,与第1~7肋软骨相 关节。
3. 肋
肋由肋骨与肋软骨组
成,共12对。其中1~7对 肋与胸骨相连称真肋,8~ 10对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 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
(B)棘突间的连结
相邻的棘突之间借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相连结。 棘上韧带 位于脊柱椎骨后方棘突上,连结颈、胸、 腰、骶椎的棘突,也是纵贯脊柱全长的韧带之一。棘上韧带
有限制整条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棘间韧带 位于相邻棘突之间。向前移行于黄韧带、向
后移行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强有力地连结着相邻的棘突,具 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 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① 颈椎
上承颅骨、下接胸椎,横截面呈椭圆形,椎
体较小。颈椎共有7块,其中第1、2、7椎为特殊形态的颈 椎,其余4块有共同特征。 颈椎在横突上有圆形小孔,
称横突孔。有椎动、静脉及
神经通过。第2~6颈椎棘突 分叉,关节突关节面近似水 平位。
第1颈椎
呈环形,故称寰椎,无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 构成。前弓中部的后面有一关节凹,称齿突凹,与枢椎齿突相
项韧带:枕外隆 凸等处至第7颈 椎棘突上的棘上 韧带。
躯干的骨骼与肌肉
![躯干的骨骼与肌肉](https://img.taocdn.com/s3/m/3f6627d7581b6bd97e19ea6e.png)
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 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二)胸固有肌 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
韧带。 止点:上位2-3颈椎横突、颞骨乳突和上项线。
二、胸肌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廓的前上部,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2/3段、胸骨前面和第1-6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2.胸小肌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三角形扁肌。 起点:起于第3-5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下降、前伸和下回旋。
2.背阔肌
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 中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 3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为带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
• 背深层肌分布于脊柱两侧,分为长肌和短肌。 长肌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
• 短肌位于深部;
(1)竖脊肌 位置:位于脊柱棘突两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面,呈长 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肋骨、椎骨、及颞骨乳突。
(2)夹肌
位置:位于上后锯肌深面 起点:起自项韧带下班、下位颈椎棘突、上位胸椎棘突和脊上
3.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 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二)胸固有肌 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
韧带。 止点:上位2-3颈椎横突、颞骨乳突和上项线。
二、胸肌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廓的前上部,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2/3段、胸骨前面和第1-6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2.胸小肌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三角形扁肌。 起点:起于第3-5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下降、前伸和下回旋。
2.背阔肌
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 中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 3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为带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
• 背深层肌分布于脊柱两侧,分为长肌和短肌。 长肌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
• 短肌位于深部;
(1)竖脊肌 位置:位于脊柱棘突两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面,呈长 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肋骨、椎骨、及颞骨乳突。
(2)夹肌
位置:位于上后锯肌深面 起点:起自项韧带下班、下位颈椎棘突、上位胸椎棘突和脊上
《肌学总论躯干肌》PPT课件
![《肌学总论躯干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9b68873c1ec5da51e27067.png)
外侧壁
(脐以下)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脂肪层 膜性层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精品医学
29
精品医学
30
精品医学
31
腹股沟管: (1)位置: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 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2) 管的内口和外口: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管的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又称 皮下环)。 (3)通过内容: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当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 对移动。 3、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定点或起点;在移动骨的附 着点,称动点或止点。 起点和止点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换 。
精品医学
7
(五)骨骼肌的辅助装置
①筋膜 ②滑膜囊 ③腱鞘等 这些结构有保护和辅助肌活 动的作用。
1、筋膜 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 横筋膜相贴,下缘呈凸向上的 弓形,称弓状线(半环线)。
白线: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 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 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 中间为脐环。
精品医学
27
腹内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腹横肌腱膜
精品医学
28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外侧壁
(脐以上)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精品医学
20
1)腹直肌 (1)位置形态:正中线的两旁,包裹在腹直肌鞘中 (2)肌纤维方向: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
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
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 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 柱前屈。
(四)腹横肌
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 腹壁最深层的扁肌。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 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 外侧。
2.胸小肌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 三角形扁肌。
起 点 : 起 于 第 3-5 肋 骨 前 面 。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
下降、前伸和下回旋。远 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 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 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 外侧面
2.背阔肌
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 外 侧 ,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 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 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 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为带 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
3.胸横肌
位置:位于胸前壁内面。 起点:起于胸骨体后面
下部。
止点:肌纤维放射式向
上外方,止于2-6肋骨 内面。
功能:拉肋骨向下,呼
气。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为穹 隆形的扁肌,肌纤维由周围 向中部汇集成为腱膜,叫中 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孔、 主动脉孔和腔静脉孔,相应 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腰椎体前面、下 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提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
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脊柱颈段伸。。
4.菱形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 侧缘和脊柱之间,肌纤维由内上 向外下斜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 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
后缩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住伸。
之间间距大
骶骨下支联合 角度约七十五斜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
一、背肌
背肌 :分为背浅肌
群和背深肌群
背浅肌:分为斜方
肌、背阔肌、肩胛提肌、 菱形肌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项部及背
上部皮下,一侧为 三角形扁肌,两侧 合为斜方形。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 项韧带及全部胸椎 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 1/3 、 肩 峰 和 肩 胛 冈。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 组成腹直肌鞘后壁。
❖ 胸骨角 胸骨体 剑突
胸骨
肋
肋骨 肋软骨
骨盆
骨盆原为七块骨骼组成 ,髂骨、尺骨、坐骨, 幼儿分离,年长逐渐愈 合为一,称髋骨。左右 成对,环状的后方是骶 骨,以上七块骨骼组成 完整的骨盆。
骨盆 是男女体形分别 明显的地方。
男女骨盆的区别
男骨盆 骨盆窄高
女骨盆 骨盆宽浅
骶骨窄两边骼 骶骨宽,两边骼骨 骨之间距离小, 之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 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 肌
起点: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 骨剑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 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 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 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
(一)腹直肌
(二)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 宽 阔 扁 肌。
止点:止于中心腱。
三、膈肌
吸气时膈的运动方向
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 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 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 参与维持腹压。
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 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
四、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下缘与骨盆之间,是形成腹腔壁的 肌肉。包括形成腹前壁的肌肉(腹直肌、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形成腹后壁的肌 肉(腰方肌)。
躯 干 的 骨 骼 与 肌
肉
躯干的骨骼
椎骨 躯干骨 胸骨
肋骨
椎骨
颈椎 7块 胸椎 12块 腰椎 5块 骶椎 5块 → 骶骨 尾椎 3~4块 → 尾骨
椎骨的一般形态
前:①椎体
1
后:椎弓 ②椎弓根
24
③椎弓板
3
1 5
椎孔 ④ 椎管 ⑤椎间孔
椎体 横突 棘突 关节突
颈椎 椭圆形 横突孔 末端分叉 水平位
(二)背深层肌
• 背深层肌分布于脊柱 两侧,分为长肌和短 肌。长肌位置较浅, 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
• 短肌位于深部;
(1)竖脊肌
位置:位于脊柱棘突两
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 面,呈长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
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 膜。
止点:肋骨、椎骨、及
颞骨乳突。
(2)夹肌
位置:位于上后锯肌深面 起点:起自项韧带下班、下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
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 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 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三)腹内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 角前面。
(二)胸固有肌
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 等。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
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
2、肋间内肌
: • 位置 位于肋间外肌深
层
• 起点:下位肋骨上缘。 •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 功能:降肋,呼气。
胸椎 心形 横突肋凹 斜向后下方 冠状位
腰椎 肾形 -----------板状,水平向后 矢状位
骶骨和尾骨
骶角
骶骨
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 角略带弯曲,底面在上,与 第五腰椎相连接,前缘突向 前,称骶骨岬。 女性骶骨岬是产科骨盆测量 的一个重要标志;
尾骨 由4-5块退化的尾椎 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 游离为尾骨尖。
位颈椎棘突、上位胸椎棘 突和脊上韧带。 止点:上位2-3颈椎横突、颞 骨乳突和上项线。
二、胸肌
胸肌分为胸上 肢肌和胸固有肌。
(一)胸上肢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廓的前上部,为多 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 2 / 3 段 、胸 骨前面和第1-6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
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 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 柱前屈。
(四)腹横肌
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 腹壁最深层的扁肌。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 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 外侧。
2.胸小肌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 三角形扁肌。
起 点 : 起 于 第 3-5 肋 骨 前 面 。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
下降、前伸和下回旋。远 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 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 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 外侧面
2.背阔肌
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 外 侧 ,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 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 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 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为带 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
3.胸横肌
位置:位于胸前壁内面。 起点:起于胸骨体后面
下部。
止点:肌纤维放射式向
上外方,止于2-6肋骨 内面。
功能:拉肋骨向下,呼
气。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为穹 隆形的扁肌,肌纤维由周围 向中部汇集成为腱膜,叫中 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孔、 主动脉孔和腔静脉孔,相应 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腰椎体前面、下 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提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
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脊柱颈段伸。。
4.菱形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 侧缘和脊柱之间,肌纤维由内上 向外下斜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 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
后缩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住伸。
之间间距大
骶骨下支联合 角度约七十五斜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
一、背肌
背肌 :分为背浅肌
群和背深肌群
背浅肌:分为斜方
肌、背阔肌、肩胛提肌、 菱形肌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项部及背
上部皮下,一侧为 三角形扁肌,两侧 合为斜方形。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 项韧带及全部胸椎 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 1/3 、 肩 峰 和 肩 胛 冈。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 组成腹直肌鞘后壁。
❖ 胸骨角 胸骨体 剑突
胸骨
肋
肋骨 肋软骨
骨盆
骨盆原为七块骨骼组成 ,髂骨、尺骨、坐骨, 幼儿分离,年长逐渐愈 合为一,称髋骨。左右 成对,环状的后方是骶 骨,以上七块骨骼组成 完整的骨盆。
骨盆 是男女体形分别 明显的地方。
男女骨盆的区别
男骨盆 骨盆窄高
女骨盆 骨盆宽浅
骶骨窄两边骼 骶骨宽,两边骼骨 骨之间距离小, 之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 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 肌
起点: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 骨剑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 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 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 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
(一)腹直肌
(二)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 宽 阔 扁 肌。
止点:止于中心腱。
三、膈肌
吸气时膈的运动方向
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 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 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 参与维持腹压。
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 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
四、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下缘与骨盆之间,是形成腹腔壁的 肌肉。包括形成腹前壁的肌肉(腹直肌、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形成腹后壁的肌 肉(腰方肌)。
躯 干 的 骨 骼 与 肌
肉
躯干的骨骼
椎骨 躯干骨 胸骨
肋骨
椎骨
颈椎 7块 胸椎 12块 腰椎 5块 骶椎 5块 → 骶骨 尾椎 3~4块 → 尾骨
椎骨的一般形态
前:①椎体
1
后:椎弓 ②椎弓根
24
③椎弓板
3
1 5
椎孔 ④ 椎管 ⑤椎间孔
椎体 横突 棘突 关节突
颈椎 椭圆形 横突孔 末端分叉 水平位
(二)背深层肌
• 背深层肌分布于脊柱 两侧,分为长肌和短 肌。长肌位置较浅, 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
• 短肌位于深部;
(1)竖脊肌
位置:位于脊柱棘突两
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 面,呈长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
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 膜。
止点:肋骨、椎骨、及
颞骨乳突。
(2)夹肌
位置:位于上后锯肌深面 起点:起自项韧带下班、下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
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 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 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三)腹内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 角前面。
(二)胸固有肌
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 等。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
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
2、肋间内肌
: • 位置 位于肋间外肌深
层
• 起点:下位肋骨上缘。 •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 功能:降肋,呼气。
胸椎 心形 横突肋凹 斜向后下方 冠状位
腰椎 肾形 -----------板状,水平向后 矢状位
骶骨和尾骨
骶角
骶骨
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 角略带弯曲,底面在上,与 第五腰椎相连接,前缘突向 前,称骶骨岬。 女性骶骨岬是产科骨盆测量 的一个重要标志;
尾骨 由4-5块退化的尾椎 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 游离为尾骨尖。
位颈椎棘突、上位胸椎棘 突和脊上韧带。 止点:上位2-3颈椎横突、颞 骨乳突和上项线。
二、胸肌
胸肌分为胸上 肢肌和胸固有肌。
(一)胸上肢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廓的前上部,为多 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 2 / 3 段 、胸 骨前面和第1-6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