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金京生执教

合集下载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能量转换等知识点。
2.在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能量转换等知识点。同时,在实验环节,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的科学原理。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在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还在互动中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存在。
2.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光合作用的奇妙。
3.以故事形式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为学科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科学原理。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7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7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态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讲解:详细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6.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2.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太阳能电池、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光合作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有什么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9.拓展课堂外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
-推荐阅读资料:向学生推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一颗绿树成荫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够茁壮成长?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拓展延伸:向学生推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生物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课是关于光合作用的,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
我注意到,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对光合作用的学习;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合作精神,不愿意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限制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层次较低的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应设计实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素质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光合作用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光合作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光合作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显微镜、植物叶片和光源设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生物学课程网站、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课件、教学视频、光合作用相关的电子书籍和文章、网络资源。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定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原理。

3. 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植物叶片、试管、实验盘等。

2. 教学素材: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知识索引卡:记录光合作用的定义、方程式等关键信息。

4. 教学资料: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点、概念解释和示意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包含植物叶片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吗?”2.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并通过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关键步骤。

3. 实验演示:教师组织实验,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具体步骤包括:a. 将一片植物叶片放置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b. 将试管倒置在实验盘中,确保叶片充分暴露在光线下。

c.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变化。

4. 概念解释:结合实验结果,教师对光合作用的方程式进行解释,以及相关概念的阐述。

5. 讨论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光合作用进行讨论,并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体会。

6. 生态意义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氧气的产生、二氧化碳的吸收、食物链的形成等。

7. 应用拓展:教师分享一些光合作用的应用场景,如植物的种植、食物的生产等,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8. 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光合作用的关键点,并进行知识梳理和评价。

四、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生态圈等地方,实地观察和体验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实验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方程式和生态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程度做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提出问题: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思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
3.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演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6CO2 + 6H2O +光能→ C6H12O6 + 6O2。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组成,为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1.书面作业:
(1)请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及基本过程,要求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晰。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解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践作业:
(1)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互助精神,但分工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可能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总结: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6篇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6篇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6篇教案的优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及时调整,教案可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光合作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3、情感目标: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2、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

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回答:叶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二、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36的“叶片立体结构模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想一想]:(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七年级生物教材第3章第2节中深入学习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将围绕光合作用定义、反应式、发生场所、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生物圈中重要地位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概念,掌握光合作用反应式。

2. 使学生解光合作用发生场所,解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概念、反应式和发生场所。

难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及其在生物圈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绿叶、酒精、碘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1)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光合作用概念和反应式。

(2)介绍光合作用发生场所,让学生观察植物叶片横切面,解叶绿体分布。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光合作用速率,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变化。

5.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概念及其反应式。

(2)列举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并说明其影响原理。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2)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其中,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成正比,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合作用速率成正比。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方法有:合理密植、选用良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合理施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知识。

但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初中生物《光合作用》。

具体章节为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实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及过程;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及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光合作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及过程;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视频,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及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介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分析其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讨论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例题,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

5. 随堂练习:布置光合作用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2. 内容:(1)定义、公式及过程(2)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及过程。

(2)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和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主要步骤:光反应、碳固定反应和呼吸反应。

2、理解气体的组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气体变化的影响。

3、运用光合作用的概念,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物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引入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何生产有机物的概念,重点讲解光合反应、碳固定反应以及呼吸反应,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是如何运作的。

2.启发式学习:学习光合作用,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如太阳能发电等,引出植物如何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实验课程,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光合作用对气体组成的影响,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观察植物给环境的益处。

4.合作探究:学生自己搜集植物给我们环境的好处,运用自身的认知和思维,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光合作用的有效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行深刻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反思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重要过程。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6.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
7.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此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请学生收集有关光合作用的科学史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这一过程所付出的努力。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将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理解及实际应用尚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第1课时)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第1课时)
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
探究式,萨克斯的实验: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
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如果让你来证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实验设计,你会怎么设计?学生讨论。
讨论:有点问题。与平时学的加以引导,不能一下入题太深。
能力
1.查阅、整理光合作用发现的资料,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领悟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2.感受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
重难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1.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2.怎么来设置对照?照光和遮光。
介绍: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黑暗处理→一半照光、一半遮光→酒精脱色→碘液显色(遮光处颜色没有变化,照光处变深蓝色)。
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提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
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3.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小白鼠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从哪儿来的?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去哪儿了?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过渡】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光合作用》教案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

《光合作用》教案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
六、瑞士学者索热尔: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
七、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绿叶在下能产生淀粉即有机物。插入图13用HY抓一下.
讨论:1、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
2、当人们普得斯特利实验重复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为什么呢?
3、英格豪斯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阅读
学生猜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
1、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__开始的。
2、__和__使生物体逐渐生长。
3、__、__、___相同的细胞群形成组织。
引入新课:
一粒种子入土,能萌发长成幼苗,一棵幼嫩的小苗,可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一棵果树可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是你想过吗,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来源于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光合作用的奥秘。
课 题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一)
课 型
新授课
序号
22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
揭示柳苗生长之迷,提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能力方面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思想教育
使学生形成科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关键
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教法
材料分析法
教具
材料等
教 学 过 程
柳苗生长之迷:
一、十七世纪以前:植物从土壤中
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
二、十七世纪上半叶:比利时
科学家海尔蒙特实验:结果:柳苗增重74.5KG,壤重量减少0.057KG。
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插入图12用HY抓一下.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光合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与氧气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a. 演示光合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课堂讲解:a.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 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2. 内容:a. 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b.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c.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d.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并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b. 列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及场所。

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1《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1《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柳苗生长之迷,2描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 1.查阅、整理光合作用发现的资料,提升处理信息和表述能力;2.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2感受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2、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教学方法讲授、分组学习、实验论证教学用具多媒体氧气复燃实验装置绿萝及淀粉检验装置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进入新课→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展示及评价→知识点总结→内容回顾、提示下节→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即时反思创设情境演示氧气复燃实验,从生物生存必须的物质开始探讨氧气的来源问题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观察实验思考回答新奇的实验引起兴趣和好奇2分钟引入新课 人们是如何发现绿色植物可以产生供我们生存必须的氧气的?绿色植物的功效经此而已吗?你真的就没有在意一颗小小的种子是如何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吗? 思索 回答引入新课题进入新课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绿色植物的生长是从土壤中获得的物质。

事实真是如此吗?怎样去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思考 回答进入新知识点光合作用发现史活动一分小组学习p66-p68页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及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应部分内容。

评价学习过程 引导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进行效果评价。

自主学习 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参加游戏 汇报成果 组织概述1、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2、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引导难点突破,贯穿法制教育光合作用内容分析活动二陈述各实验结论由结论推导光合作用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天竺葵合成淀粉实验展示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与萨克斯实验现象比较发现问题3、 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关照变色 遮光不变色产物是淀粉 条件是光照1分析各实验结论得出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分别为什么3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释问题1、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2、 完成情感及激励概述总结提示下节一、光和作用的发现二、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七年级生物上册 5.1 光合作用教案1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5.1 光合作用教案1 北师大版

第一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生物新攻略京大一轮课件光合作用

生物新攻略京大一轮课件光合作用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 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课件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 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 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预期学习效果
01
02
03
04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 基本概念、反应方程式和过程
图。
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 应和暗反应的关系,以及影响
• 调节农田小气候:通过调节农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可以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 高光合效率。例如,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在设施 农业中,可以通过调节温室或大棚内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来控制作物生长和发育进程。
• 应用生长调节剂:生长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长调节剂可以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例如,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增加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乙烯利 可以促进果实成熟和脱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安全使用标准,避免对环境和
蛋白质组学
研究光合作用关键酶的蛋 白质组成及调控机制,为 作物改良提供新思路。
代谢组学
分析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 下的代谢物变化,揭示光 合作用与代谢物之间的关 联。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光合作用研究将更 加深入,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更有力 的支持。同时,光合作用研究也将更加注重 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调控机制
植物通过调节气孔开度、叶绿素含量、酶活性等方式来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光合 作用的稳定进行。
03 叶片结构与功能 适应性分析
叶片形态结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能否猜想为什么海尔蒙特会忽略了空气对植物营养物质合成的影响?
师:不是海尔蒙特分析的不仔细,而是那时根本没有发现空气的存在。
师:那空气与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关系?生:有关
师:有没有实验证实空气与植物的生长有关呢?
师:介绍:1771年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实验1:蜡烛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蜡烛燃烧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植物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然而,之后有许多科学家也将植物放入密闭的钟罩内,却发现有时植物能更新空气使火焰燃烧的更旺,有时却使蜡烛更早的熄灭。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可能是没有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普利斯特利在实验中还忽略了光照的条件)
师: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分别在光照下与黑暗中进行了500次类似普里斯特利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下植物才能产生氧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在诺贝尔奖的获奖历史中,曾有一个反应被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称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从1915年到现在的100年里,有8位科学家因为在这一反应中突破性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什么反应如此重要,如此博大精深,而让这些科学家痴迷研究呢?
师: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什么是光合作用?
比较二:为什么要酒精加热
比较三: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实验留与下节实验课完成。
小结:短短的45分钟,我们初步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其实还有太多太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对于光合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师:其实对于这个地球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作用,还有许多的问题?近200年不是就有8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获诺贝尔奖。我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有1—2位从事光合作用相关研究,或许就是第9位、第10位诺奖获得者。
生: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板画)
师:植物在阳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难道植物不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吗?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举手?
师:大家都认为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为什么我们常说植物生长靠土壤,大地是万物之母?你们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不是(或没有)从土壤中吸收的?
出示金试剂,介绍金试剂的性质。
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由蓝色变黄绿色,二氧化碳减少时,其能变成蓝色。
有了这个金试剂,你能否设计实验检验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否消耗二氧化碳?
学生设计实验:
一、探究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将金试剂倒入金鱼藻中,观察金试剂变色。
思考:试剂中加入水生植物,为什么不是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直接从水中吸收二氧化碳比较明显);
生:无土栽培。(学生介绍无土栽培)
师:无土栽培确实证明了植物可以不依靠土壤,获得营养物质。其实不单是现代农业中的无土栽培。在1629年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已经做了相类似的实验。
介绍海尔蒙特实验
分析海尔蒙特实验现象土壤的质量减少了0.057千克,而土壤的质量增加了74.5千克。
师:根据海尔蒙特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不是来自于土壤。海尔蒙特实验很好的推翻了植物的营养来自于土壤的观点。
那海尔蒙特得出了什么结论?构成植物体的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水。
师:你觉得海尔蒙特的结论对吗?生:不对师:你知道他的研究忽略了什么?
生: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没有考虑空气对植物营养物质合成的影响,认为植物的营养物质全部来源于水是不全面的。
生:不知道。
师:我们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植物能在光照条件下,确实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完成我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呢?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设计:(最好能有简图配合)
植物一有光、无光,检验绿叶中的淀粉。
师:如何检验叶中有没有合成淀粉?滴加碘液
展示1864年萨克斯实验,比较两者的不同设计
比较一:为什么要暗处理?
20141108光合作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设计1)金京生执教
教学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与条件
2、了解证实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
3、体会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4、体现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思想
5、深透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的实验探究
光合作用科学史的渗透
教学难点:
体现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思想
教学时间:2
如何排除,不是金试剂受热分解变色,而是金鱼藻消耗了二氧化碳变色
(2)设计空白对照实验
能否设计一组实验探究,植物确实是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
(3)设计黑暗对照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学生实验,寻找气泡产生并投影。
3分钟后观察现象。现象:有气泡产生
师:其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生:带火星的木条
师展示教师自制的实验器材。检验氧气,可见植物在光下可以产生氧气。
约8分钟后,各组取下实验仪器。统计并展示实验成果
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植物在光下,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
师:我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植物确实能在光照条件下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虽然植物能在光照条件下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但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有机物呢?
小白鼠实验——你又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消耗小白鼠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植物在阳光下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那普里斯特利又得出了什么结论:植物能更新空气
师:为什么普里斯特利没有得出我们的结论呢?因为当时没有发现氧气。直到1785年拉瓦锡发现了氧气,人们才认识到,普里斯特利实验是证实植物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小结:人们认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用了将近150年。今天,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时间内(20分钟)大家都能感受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确实需要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不过这些实验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在现代科技下,能否设计一个短时间里验证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