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磷酸化酶a的活性——促进糖原分解2

合集下载

医学生物化学简答题考场必备

医学生物化学简答题考场必备

医学生物化学简答题考场必备第十章:1、简述DNA复制的过程.①在拓扑异物酶和解链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结构打开,形成局部单链,DNA结合蛋白与单链DNA结合,使单链DNA不致复性。

②引物酶辨认复制起始点,并利用四种NTP为原料,以单链DNA 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 RNA引物片段。

③在RNA引物的3′-OH端,DNA聚合酶Ⅲ以单链DNA为模板催化四种dNTP,合成5′→3′方向的DNA。

④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水解切除RNA引物,并由该酶催化DNA片段继续延长,填补空缺。

⑤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链。

2、试述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a.半保留复制: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

子代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

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细胞的DNA双链,都和亲代母链DNA碱基序列一致。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b.双向复制: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原核生物是单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真核生物是多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

c.半不连续性复制: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平行的,而DNA 合成的方向只能是5’→3’。

在DNA复制时,1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叫作领头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正好相反,不能连续复制,只能分成几个片段(冈崎片段)合成,称之为随从链。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3、何谓反转录作用?它在医学上有何意义?以R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NA指导的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

逆转录酶存在于所有的致癌RNA病毒中,其功能可能和病毒的恶性转化有关。

病毒的RNA通过逆转录先形成DNA(前病毒),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去,使病毒的遗传信息在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即宿主细胞除合成自身蛋白质以外,又能合成病毒特异的某些蛋白质,而后者又和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

(完整版)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

(完整版)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第四章糖代谢【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glycolysis) 11.糖原累积症2.糖的有氧氧化 12.糖酵解途径3.磷酸戊糖途径 13.血糖 (blood sugar)4.糖异生(glyconoegenesis) 14.高血糖(hyperglycemin)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5.低血糖(hypoglycemin)6.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 16.肾糖阈7.巴斯德效应 (Pastuer效应) 17.糖尿病8.丙酮酸羧化支路 18.低血糖休克9.乳酸循环(coris循环) 19.活性葡萄糖10.三碳途径 20.底物循环二、填空题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最终产物为。

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

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

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

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

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有两个ATP结合位点,一是 ATP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ATP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TP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

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35.因肝脏含有酶,故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成增多。

4.《生物化学》教案 第四章 糖代谢

4.《生物化学》教案  第四章 糖代谢

【感谢下载支持,整理分享】4.《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4.《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生物化学教案教材名称:授课对象:编写时间:授课日期:教学内容:《生物化学》第七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80学时)201*.1学年/学期:年级/班级:第四章糖代谢每学年(1)临床医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1.糖代谢各途径的细胞定位、关键酶(限速酶)、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

2.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及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以及激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熟悉:各代谢途径的基本过程及相互联络。

了解:1.糖的生理功能和消化汲取。

2.各代谢途径的调节。

【本课内容学习指导】重点:1.糖的有氧氧化、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异生。

2.血糖及其调节。

难点:各代谢途径的联络和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纳启发式、互动式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安排】8学时。

其中糖的无氧分解2学时,糖的有氧氧化2学时,磷酸戊糖途径1学时,糖原的合成和分解1学时,糖异生1学时,血糖及其调节1学时。

【自学内容和要点】自学内容:糖的生理功能和消化汲取及血糖的整体调节。

要点:血糖非常的原因。

【课后小结】1.物质代谢概况。

2.糖代谢概况。

3.糖的无氧分解的基本过程。

4.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

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6.糖原的种类和作用及其合成和分解。

7.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关键酶、生理意义。

8.调节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

扩展阅读:生化第四章-糖代谢生化第四章糖代谢一、名词说明1.Glycolysis(糖酵解):Aanaerobicdegradationisuniversalandancientcentralpath wayofglucosecatabolism.Inglycolysisamoleculeofglucoseisdegraded inaseriesofenzymaticreactionstoyieldtwomoleculesofpyruvateorlactate.Thebasicprocessofgly colysiscanbedividedintotwophase:reactionsfromglucosetopyr uvateandfrompyruvatetolactate.2.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2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考试试卷(1035)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考试试卷(1035)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50分,每题5分)1. Tm是DNA的一个重要特性,其定义为:使DNA双螺旋90解开时所需要的温度。

()[湖南农业大学2015研]答案:错误解析:Tm是使DNA双螺旋一半解开时所需要的温度。

2. ZDNA可以调控基因转录活性。

()答案:正确解析:3. 一个化合物如能和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说明这化合物是氨基酸、肽或蛋白质。

()[山东大学2017研]答案:错误解析:具游离α的胺类就可以与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

4. G蛋白一定是通过其α亚基发挥作用的。

()答案:错误解析:某些G蛋白是通过其βγ亚基复合物加以控制的。

5. 两性离子氨基酸在溶液中,其正负离子的解离度与溶液pH无关。

()答案:错误解析:6. 生物膜中的糖都与脂或蛋白质共价连接。

()答案:正确解析:7. b折叠是主肽链相当伸展的结构,因此它仅存在于某些纤维状蛋白质中。

()[暨南大学2019研]答案:错误解析:b存折叠除存在于某些纤维状蛋白质中外,也存在于球状蛋白质中。

在纤维状糖类中会β折叠片主要是反平行式的,而球状蛋白质中反平行和平行六种方式几乎同样广泛地众所周知存在;在纤维状糖类中会,β折叠片的氢键主要是在不同肽链之同形成,而球状蛋白质中既可以在不同肽链或不同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也可以在同一肽链的不同肽段之间形成。

8. DNA双螺旋结构中,由氢键连接的碱基对形成一种近似平面的结构。

()答案:正确解析:9. 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直接来源于dPRPP。

()答案:错误解析:脱氧核糖核苷酸是通过相应核糖核苷酸还原,以H取代其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羟基而生成,而非从脱氧核糖从头合成。

卤代酮此还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酸(NDP)水平上进行的。

生化复习题(1)2

生化复习题(1)2

⽣化复习题(1)2《⽣物化学复习题》⼀、选择题1、D氨基酸氧化酶的辅因⼦为①FAD; ②FMN;③NAD; ④NADP。

答(①)2、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下列哪种动⼒学影响①K m不变,V max减⼩;②K m增加,V max不变;③K m减⼩,V max不变;④K m和V max都减⼩答(①)3、⿊⾊素是哪⼀种氨基酸代谢的衍⽣物①Tyr; ②Trp;③His; ④Arg。

答(①)4、⼈体内氨的转运主要是通过①⾕氨酸;②⾕氨酰胺;③天冬酰胺;④天冬氨酸。

答(②)5、溴⼄啶嵌⼊双链DNA会引起:①颠换突变;②缺失突变;③移码突变;④转换突变。

答(③)6、在蛋⽩质合成的后加⼯过程中,⾼尔基体是①形成核⼼寡糖的场所;②信号肽被切除的场所;③糖链加⼯,形成完整糖链的场所;④核糖体结合的部位。

答(③)7、下列氨基酸,哪⼀个不参与⽣成⼀碳基团①Gly; ②Ser;③His; ④Cys。

答(④)8、L氨基酸氧化酶的辅因⼦为:①NADP; ②维⽣素B6;③FMN或FAD; ④NAD。

答(③)9、下列尚未发现与酶活性有关的⼀个⾦属离⼦是①锌;②锰;③铜;④钡。

答(④)10、下图中哪条直线代表⾮竞争性抑制作⽤(图中X 直线代表⽆抑制剂存在时的同⼀酶促反应) ①A; ②B; ③C;④DA B C X D 1v1/[S]答(②)11、下列有关别构酶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①别构酶的速度-底物曲线通常是双曲线;②效应物能改变底物的结合常数,但不影响酶促反应速度;③底物的结合依赖于其浓度,⽽效应物的结合则否;④别构酶分⼦都有⼀个以上的底物结合部位答(③)12、植物⽣长素吲哚⼄酸是哪⼀种氨基酸代谢的衍⽣物①Tyr; ②Trp; ③His; ④Arg 。

答(②) 13、⽣物体利⽤下列哪种氨基酸作为肌⾁到肝脏运送氨的载体①丙氨酸;②⾕氨酸;③⽢氨酸;④赖氨酸答(①) 14、⼤肠杆菌甲酰化酶可以催化下列哪⼀种物质甲酰化:①MettRNA f met ; ②Met; ③MettRNA; ④fMet 。

山东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试题B卷

山东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试题B卷

山东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试题B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 分,共计32 分)回补反应波尔效应受控比糖异生作用丙酮酸羧化支路嘌呤核苷酸循环固定化酶盐溶作用多酶体系皂化值C 值悖理半不连续DNA 复制魔斑减色效应复制子二、判断题(每题1 分,共计30 分)()1.同一种单糖的α-D-型和β-D-型是一对异头物。

()2.存在于动物皮下的胆固醇在日光或紫外光线作用下可生成VD3。

()3.促进蛋白质产生折叠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

()4.利用还原剂和氧化剂均可拆开二硫键。

()5.加入足够的底物,即使存在非竞争性抑制剂,酶促反应也能达到正常的Vmax。

()6.变构酶的变构中心可与底物结合发挥其催化作用。

()7.Km 值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对于一种酶是一个固定值。

()8.维生素K 是与血液凝固有关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9.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可以促进细胞的糖异生作用。

()10.凝胶过滤中,分子小的分子首先被洗脱。

()11.每种生物的DNA 都有其特定的碱基组成,但各来源的双链DNA 碱基组成的摩尔比的规律即(A+G)/(T+C)=1是相同的。

()12.若DNA 双螺旋中两条链是反平行关系的,则一条链上的AG 顺序应相当于另一条链上的CT 核苷酸频率相等。

()13.DNA 的热变性是指当T 增到一定值时DNA 的双螺旋结构解开,氢键断裂,此过程是爆发式的。

()14.ATP 是GMP 合成的反应物,GTP 是AMP 合成的反应物,因此这两种三磷酸盐中任何一种缺乏时,都会减少另一种的合成。

()15.在实际工作中,常用二苯胺来测定RNA 含量,用苔黑粉测定DNA 含量。

()16.由次黄嘌呤核苷酸合成腺苷酸的过程中,Asp 提供氨基后,C 骨架转变成延胡索酸。

()17.转录虽无校正系统,但转录过程具有较高的忠实性。

()18.Q 因子的功能增加RNA 合成效率。

( )19.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肽链延长所需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20.1961 年,Monod 和Jacob 提出来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操纵子模型。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2)【精选文档】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2)【精选文档】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第四章糖代谢【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glycolysis) 11.糖原累积症2.糖的有氧氧化12.糖酵解途径3.磷酸戊糖途径13.血糖(blood sugar)4.糖异生(glyconoegenesis) 14.高血糖(hyperglycemin)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5.低血糖(hypoglycemin)6.三羧酸循环(krebs 循环) 16.肾糖阈7.巴斯德效应(Pastuer 效应) 17.糖尿病8.丙酮酸羧化支路18.低血糖休克9.乳酸循环(coris 循环) 19.活性葡萄糖10.三碳途径20.底物循环二、填空题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最终产物为.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

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 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2 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 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

1 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 和H2O 净生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 有两个ATP 结合位点,一是ATP 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ATP 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TP 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P磷酸化酶a磷酸化酶b磷蛋白磷酸酶

P磷酸化酶a磷酸化酶b磷蛋白磷酸酶
细胞信号转导
1
cAMP的第二信使作用/信息在细胞内的逐级放大
受体
第一信使
蛋白激酶 A (4聚体)
催化亚基
CC
G蛋白s
RR
腺苷酸环化酶
第二信使
ATP
cAMP
C C + cAMP R R cAMP
cAMP cAMP 调节亚基2聚体
多种靶蛋白的某些丝/苏氨酸残基磷酸 化
2
磷酸化共价修饰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 糖原合成酶:抑制糖原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 糖原磷酸化酶a :促进糖原分解 特点:一 被磷酸化共价修饰的蛋白发生生物效应的空间位
8Q
G LGFRRG
D D D S P P P 181 FIHVM N 11
9NW*WKGACHGQTGMF 10*RNY*VT 11 VNRNV
* proline-rich ligand binding site
13
ME A3IAKYDFKATADDELSFKRGDILKVLNEECDQNWYKAEL
K RH R K 71 EEMLS2 Q
DGAFLI ES3ES4AP5GDFS5LS6V FGNDV
H K R K K HR R S 106 Q F VL DGAG YFLWVV FN 7LNELVDY
S8TS9VS10
R D D ED E* 143 NQQIFL
P P P DIEQV 6QQ 7T YVQALF* F*
NGKDGFIPKNYIE54 MKP57H P59WFFGKIPRAKAEEMLSKQRHDGA
F L I R E S E S A P G D F S L S V K F G N D V Q H F K V L R D G A G K Y F LW V V K

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典型题目(含答案)

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典型题目(含答案)

第四章糖代谢【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glycolysis)11.糖原累积症2.糖的有氧氧化12.糖酵解途径3.磷酸戊糖途径13.血糖(blood sugar)4.糖异生(glyconoegenesis)14.高血糖(hyperglycemin)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5.低血糖(hypoglycemin)6.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16.肾糖阈7.巴斯德效应(Pastuer效应) 17.糖尿病8.丙酮酸羧化支路18.低血糖休克9.乳酸循环(coris循环)19.活性葡萄糖10.三碳途径20.底物循环二、填空题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最终产物为。

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

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

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

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

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有两个ATP结合位点,一是ATP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ATP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TP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

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35.因肝脏含有酶,故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成增多。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控机制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控机制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控机制糖原是一种多糖,在动物体内起着储存和提供能量的重要作用。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是由复杂而精细调控的,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和维持血糖稳定。

本文将从糖原的合成和糖原的分解两个方面介绍其调控机制。

一、糖原的合成调控机制糖原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

在食物中摄入的糖类在体内被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被进一步代谢为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通过糖原合成途径催化酶的作用,被转化为糖原。

糖原合成的调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糖原合成酶的调控磷酸果糖化酶(PFK-2)和糖原合成酶(GS)是糖原合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

PFK-2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磷酸果糖,进而促进糖原合成;GS则以谷胱甘肽作为辅因子,催化糖原合成。

这两个酶的活性受多种激素、代谢产物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控,如胰岛素可以通过激活PFK-2和GS来增强糖原的合成。

2. 激素的调节多种激素参与糖原合成的调节。

胰岛素是最主要的调节激素,它能够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来促进糖原合成。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来抑制糖原的合成。

3. 营养状态的调节机体的营养状态也对糖原合成起着调控作用。

当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水平较低,胰岛素分泌减少,糖原合成受到抑制。

而在饱食状态下,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调控机制糖原的分解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

分解糖原产生葡萄糖是维持机体能量供应和血糖稳定的重要途径。

糖原分解的调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糖原分解酶的调控糖原分解酶主要包括糖原磷酸化酶(GPa)和糖原分解酶(GPb)。

GPa催化糖原的磷酸化,生成葡萄糖-1-磷酸;GPb则催化葡萄糖-1-磷酸的水解,产生游离葡萄糖。

这两个酶的活性受多种激素、代谢产物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控,如胰岛素能够通过抑制GPa和GPb的活性来抑制糖原的分解。

2. 激素的调节多种激素参与糖原分解的调控。

第24章 糖原的代谢与合成代谢

第24章 糖原的代谢与合成代谢

一、糖原的分解代谢
反应过程: (一)反应过程: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1.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⑴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从非还原端催化对 从非还原端催化对α 1,4phosphorylase)从非还原端催化对α-1,4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 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1-P。 (G)n+Pi
糖原合成的特点: 糖原合成的特点:
6、从0开始合成时需要生糖原蛋白,起 开始合成时需要生糖原蛋白 生糖原蛋白, 引物作用,可催化8 UDP引物作用,可催化8个UDP-葡萄糖成链 7、分支的意义:增加可溶性和非还原 分支的意义: 端数目。 端数目。 抑制与 8、若糖原合酶遭到磷酸化则受抑制与 若糖原合酶遭到磷酸化则受抑制 磷酸化酶正好相反
• 2.缩合: 缩合: 糖原合酶 * • UDPG + (G)n (G)n+1 + UDP • 只延长,但不能重新开始,需要引物生糖 只延长,但不能重新开始, 原蛋白的存在 • 生糖原蛋白:将8个葡萄糖自催化形成的 生糖原蛋白: 糖原分子的核心, 糖原分子的核心,从0开始 • 糖原合酶只有与生糖原蛋白结合才发挥作 用 • 合成酶与合酶的差异:前者需要ATP 合成酶与合酶的差异:前者需要ATP
24. 糖酵解______ a. 是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的途径 b. 是从葡萄糖合成糖原的途径 c. 需要分子氧 d. 在需要氧细胞中不会发生 e. 上述情况均不成立 25. 葡萄糖1,4位碳被C14标记)被糖 酵解代谢为乳酸,该乳酸_________ 被标记 a. 仅羧基碳 b. 仅羟基碳 c. 仅甲基碳 d. 在羧基碳和羟基碳 e. 在羧基碳和甲基碳

生化简答题

生化简答题

1.什么是β折叠?β折叠的结构特点是?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状结构,氨基酸残基侧链交替地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这样形成的结构称β-折叠。

β折叠的结构特点是(1) 多肽链充分伸展,肽链平面之间折叠呈锯齿状排列,相邻肽键平面的夹角为110º角,(2) 两段肽链之间可顺向平行(均从N-C),也可反向平行。

(3)由氢键维持稳定。

其方向与折叠的长轴接近垂直。

2. 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征是?(1)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断裂,构象破坏,但不涉及肽键的破坏,一级结构不变。

(2)生物活性丧失。

(3)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常降低、粘度增加而扩散系数减小。

(4)变性蛋白质容易消化和降解。

3. 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什么异同点?答:相同点:(1)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改变;(2)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3)不改变反映的平衡点;(4)作用原理都是降低化学反映的活化能。

不同点:(1)酶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2)催化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3)酶具有热不稳定性(4)酶的催化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

4. 试举例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

答:(1)绝对特异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的产物,如尿霉只能水解尿素(2)相对特异性:有一些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如蛋白酶水解各种蛋白质的肽键(3)立体异构特异性:一种酶只作用于立体异构中的一种,如乳酸脱氢酶只催化L—型乳酸等。

5.比较三种酶的可逆性抑制的的特点。

答:(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抑制程度与底物与抑制剂的相对浓度有关,Km值增高,Vmas值不变。

(2)抑制剂只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须基团结合,但不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Km 值不变,Vmax不变。

(3)反竞争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三元复合物,Km、Vmas值均下降。

6. 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主要有那些?那些是递氢体,那些是递电子体?或两者皆是?(1)主要组成部分:NAD+或辅酶I(CoI)、黄素蛋白(Fp)、铁硫蛋白(Fe-s)、泛醌(UQ)、细胞色素类(Cyt)(2)所有组成成分都为递电子体。

生物化学问答题

生物化学问答题

1、请阐述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的结构特征。

(重要)α-螺旋(1)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形成右手螺旋;(2)氨基酸侧链伸向螺旋外侧;(3)每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周,螺距为;(4)靠氢键维持稳定,氢键的方向和螺旋轴平行。

β-折叠(1)主链骨架伸展成锯齿状;(2)氨基酸侧链依次伸向折叠的上下两端;(3)由若干条肽段或肽链平行或反平行排列组成片状结构;(4)相邻两条β-折叠靠氢键维持稳定,氢键的方向和肽链方向垂直。

2、试述DNA与RNA的异同点(重要)(1)从分子组成上看:DNA分子的戊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T、G、C;RNA分子的戊糖为核糖,碱基为A、U、G、C。

(2)从结构上看:DNA一级结构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二级结构是双螺旋;RNA一级结构是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二级结构以单链为主,也有少量局部双螺旋结构。

(3)从功能方面看:DNA为遗传物质基础,含有大量的遗传信息;RNA的功能多样化,m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rRNA主要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snmRNAs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4)从存在部位看: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RNA存在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

3、简述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重要)(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在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外侧,碱基位于内侧,碱基之间互补配对,以氢键结合,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由于核苷酸连接过程中严格的方向性和碱基结构对氢键形成的限制,两条多聚核苷酸链的走向呈反向平行。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

螺旋直径为2nm,每旋转一周包含对碱基,螺距为。

(3)碱基间的氢键维系横向稳定性,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纵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对于双螺旋的稳定性更为重要。

糖代谢 环腺苷酸

糖代谢 环腺苷酸

糖代谢环腺苷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糖代谢是指人体内糖类物质在吸收、利用和消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这一过程中,环腺苷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腺苷酸是一种能量分子,它在机体内参与糖类和脂肪的代谢过程,调节机体内的能量平衡。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糖代谢以及环腺苷酸在其中的作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代谢的过程。

糖类物质在体内主要来源于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被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细胞摄取,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进入细胞内部的代谢途径。

环腺苷酸是由三磷酸腺苷(ATP)经过酶的作用而形成的,它在细胞内能量代谢中起着中转作用。

当细胞内缺乏能量时,环腺苷酸能够快速释放出磷酸基团,生成ADP(二磷酸腺苷),释放出能量。

而当细胞内需要能量补充时,ADP则能够通过磷酸化生成ATP,再次储存能量。

这一磷酸基团的转移过程,使得环腺苷酸成为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媒介物质。

除了在能量代谢中起着中转作用外,环腺苷酸还在细胞内参与调节糖类物质的代谢途径。

在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中,环腺苷酸作为底物和辅因子参与调节糖原糖酶的活性,影响糖原的合成速率。

而在糖解途径中,环腺苷酸也能够调节糖解酶的活性,影响糖的分解速率。

这种调节作用,保证了糖类物质在细胞内的代谢平衡,为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

环腺苷酸还参与调节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过程。

在细胞内,葡萄糖需要通过运输蛋白才能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环腺苷酸作为细胞内的信号分子,能够调节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性,影响葡萄糖的进入速率。

这一调节作用,使得细胞能够根据自身的能量需求,灵活调控葡萄糖的吸收量,保持细胞内的能量平衡。

环腺苷酸在糖代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细胞内的能量中转分子,环腺苷酸能够快速释放和储存能量,维持细胞内的能量供应。

环腺苷酸还参与调节糖类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运过程,保证糖类物质在细胞内的代谢平衡。

生物化学(人卫版)教案:第四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人卫版)教案:第四章 糖代谢
葡萄糖醛酸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参与很多结合反应。
(三)多元醇途径
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可生成一些多元醇,如木糖醇(xylitol)、山梨醇(sorbitol)等,所以被称为多元醇途径(polyol pathway)。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为呼吸链提供H+ + e。
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
H+ + e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
一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30或32分子ATP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糖的生理功能
1、提供碳源和能源(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
糖可转变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
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
糖的消化吸收
糖的消化: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糖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糖代谢概况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概念:糖的无氧分解指在机体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也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称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

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

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糖原磷酸化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酶,它参与调节糖原的分解过程,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和血糖水平。

了解其调节机制对于研究糖尿病、肌肉疲劳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并分析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作用。

糖原磷酸化酶的基本功能糖原磷酸化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负责催化糖原分子末端的α-1,4-葡萄糖苷键断裂,释放1-磷酸葡萄糖。

这一过程是糖原分解的第一步,对于维持血糖稳定和提供即时能量至关重要。

调节机制概述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激素水平、细胞内能量状态、以及特定信号分子的作用。

这些调节机制确保了糖原分解与合成之间的平衡,适应机体的能量需求。

激素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主要激素。

胰岛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 (PKB)途径抑制糖原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合成。

相反,胰高血糖素通过提高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激活蛋白激酶A(PKA),进而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分解。

能量状态调节细胞内的能量状态也会影响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

AMP水平的升高和ATP水平的降低会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该激酶可以抑制糖原磷酸化酶,减少能量消耗。

信号分子作用钙离子和钙调蛋白等信号分子也能调节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会导致糖原磷酸化酶的活化,从而快速提供能量。

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确保了能量供应与需求的平衡。

然而,在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中,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糖原代谢异常。

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糖原磷酸化酶的抑制减弱,可能导致高血糖。

总结而言,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激素、能量状态和信号分子等多个层面。

对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正常的生理过程,还能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原的合成分解调节因素

糖原的合成分解调节因素

糖原的合成分解调节因素
糖原是一种多聚体的葡萄糖分子,在动物体内起着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作用。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是由多个因素调节的。

1. 激素:胰岛素和葡萄糖升高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肽YY和肾上腺素)是糖原合成和分解的关键调节因素。

- 胰岛素: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转运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葡萄糖升高激素:胰高血糖素、胰肽YY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促进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水平。

2. 磷酸化酶和磷酸酶: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节也与磷酸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有关。

- 糖原磷酸化酶:磷酸化酶可以将糖原分子上的磷酸基团添加到葡萄糖分子上,从而促进糖原的合成。

- 糖原磷酸酶:糖原磷酸酶可以将葡萄糖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移除,从而促进糖原的分解。

3. 能量状态:细胞内的能量状态也会影响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 ATP/ADP比值:当细胞内的ATP/ADP比值较高时,糖原的合成会受到抑制;而当比值较低时,糖原的分解会受到抑制。

- 糖原含量:当细胞内糖原含量较高时,糖原的合成会受到抑制;而当糖原含量较低时,糖原的分解会受到抑制。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能够根据机体的能量需求进行调节,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考试试卷(216)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考试试卷(216)

西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40分,每题5分)1. 植物的某些器官可以自行合成某些维生素,并供给植物整体生长所需。

()答案:正确解析:2. 某些酶的Km由于代谢产物存在而发生改变,而这些代谢产物在结构上与底物无关。

()。

答案:正确解析:3. 别构酶调节机制中的齐变模式更能解释负协同效应。

()答案:错误解析:管理机制别构酶调节机制中的齐变模型的最大局限性是不能解释负协同效应。

4. 酶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的一小部分。

()答案:正确解析:5. 酶活力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酶的定量测定。

()答案:正确解析:检查酶的含量及客观存在,不能直接则表示用质量或体积来声称,常用它催化某一特定聚合反应的能力来表示,即用酶的活力来表示,因此酶活力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酶定量测定。

6. αD葡萄糖和αD半乳糖结构很相似,它们是差向异构体。

()答案:正确解析:7. 一个化合物如能和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说明这化合物是氨基酸、肽或蛋白质。

()[山东大学2017研]答案:错误解析:具游离α氨基的胺类就可以与茚三酮棕色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

8. 某一种蛋白质在pH为5.0时向阴极移动,则其pI小于5.0。

()答案:错误解析:若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小于5.0,则溶液pH5.0大于pI,蛋白质主要以负离子负离子形式存在,电泳时向阳极移动。

只有当该蛋白质的pI大于5.0时,则溶液pH5.0小于pI,蛋白质主要以正离子形式蕴含存在,电泳时向阴极移动。

2、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 酶的必需基团答案:酶的必需基团是指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团。

酶的分子中存在着氢原子许多功能基团,例如—NH2、—COOH、—SH、—OH等,但并不是这些基团虽然与酶活性基团有关。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生物试卷1. 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

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

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C. 大力发展风能发电D.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2. 以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生物技术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生物技术应用于人类,在安全与伦理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试管婴儿技术应全面禁止B. 治疗性克隆不需要监控和审查C. 生殖性克隆不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风险D. 我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3.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是合成性激素的场所。

在一定条件下,部分内质网被包裹后与细胞器X融合而被降解,从而调节了性激素的分泌量。

细胞器X是()A. 溶酶体B. 中心体C. 线粒体D. 高尔基体4. 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可结合在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将K+运输到细胞外(如图所示),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使微生物无法维持细胞内离子的正常浓度而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缬氨霉素顺浓度梯度运输K+到膜外B. 缬氨霉素为运输K+提供ATPC. 缬氨霉素运输K+与质膜的结构无关D. 缬氨霉素可致噬菌体失去侵染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启动子区发生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

研究表明,某植物需经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该植物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开花的前提。

用5-azaC处理后,该植株开花提前,检测基因组DNA,发现5′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但DNA序列未发生改变,这种低DNA甲基化水平引起的表型改变能传递给后代。

5. 这种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引起表型改变,属于()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染色体变异D. 表观遗传6. 该植物经5-azaC去甲基化处理后,下列各项中会发生显著改变的是()A. 基因的碱基数量B. 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C. 基因的复制D. 基因的转录7. 在我国西北某地区,有将荒漠成功改造为枸杞园的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 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 3.89~6.11mmol/L(70~100mg%)。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消化吸收 肝糖异生 肝糖原分解 氧化供能
血糖
合成糖原
转变为脂肪 或氨基酸 转变为其他 糖类物质
血糖水平的调节
(一)组织器官: 1.肝脏。 2 .肌肉等外周组织。 (二)激素: 1 .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岛素。 2 .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高血糖 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三)神经系统。
AMP抑制糖原合酶,G6P、ATP激活
Ca2+
胰岛素
+
胰岛素降低血糖:
1、刺激糖原的生成
2、促进葡萄糖的分解
蛋白激酶A对糖原代谢的调节也表现 在两个方面: 1、促进磷酸化酶a的活性——促进糖 原分解 2、促进抑制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的 活性——抑制磷蛋白磷酸酶(PP1) 的活性,使糖原合酶处于磷酸化状态, 抑制糖原合成
1."高能"化合物_________
a. 对高能键水解△G0数值为正的
b. 包括很多有机磷酸化合物,象G-6-P c. 水解是绝对自由能变化大约为1-3kcal/mol d. 在从放能反应到吸能反应的能量转换中作为中间化合物 2.糖酵解中利用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所产生的能量而合成ATP时, 共同中间物为___
蛋白激酶A,cAMP,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Ca离子等 磷酸化 提高血糖浓度
促进糖 原分解
抑制糖 原合成
抑制糖 酵解
促进糖 异生
若是胰岛素呢?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1 . 贮存 能 量 。 2 .调节血糖浓度。 3 .利用乳酸:肝中可经糖异生途径 利用糖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来合成糖 原。这就是肝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或 间接途径。
糖原合成的特点:
6、从0开始合成时需要生糖原蛋白,起 引物作用,可催化8个UDP-葡萄糖成链 7、分支的意义:增加可溶性和非还原 端数目。 8、若糖原合酶遭到磷酸化则受抑制与 磷酸化酶正好相反
α-1,4
α-1,6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1、磷酸化促进分解
去磷酸化促进合成
2、AMP促进糖原磷酸化酶,G6P、ATP抑制
•3.分支:
•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 在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 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 由α-1,4-糖苷键转变为α-1,6-糖苷键, 使糖原出现分支。 •包括α-1,4-糖苷键的切断和α-1,6-糖 苷键的形成
(二)糖原合成的特点:
1.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 2.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3 .合成为一耗能过程,每增加一个葡萄 糖残基,需消耗 2 个高能磷酸键( 2 分子 ATP); 4 . 其 关 键 酶 是 糖 原 合 酶 (glycogen synthase),为一共价修饰酶; 5 .需 UTP 参与(以 UDP 为载体)。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 glycogen) 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
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α-1,4- 糖苷键而将 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其支链部分则是借 α-1,6-糖苷键而形成分支。
α-1,6-糖苷键
α-1,4-糖苷键
糖原是一种无还原性的多糖。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其葡萄糖残基的添
α-1,6-葡萄糖苷酶
(G)n+H2O 所以分支部分生成葡萄糖
(G)n-1 + G
• 2.异构: •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 G-1-P G-6-P • 3.脱磷酸: • 由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催化,生成自由葡萄糖。该酶 只存在于肝及肾中。 • 葡萄糖-6-磷酸酶 G-6-P + H2O G + Pi
加或去除,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
平均每12个葡萄糖出现分支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 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一、糖原的分解代谢
(一)反应过程: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1.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⑴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从非还原端催化对α-1,4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1-P。
G + ATP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G-6-P + ADP
• ⑵ 异构:G-6-P转变为G-1-P: •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 G-6-P G-1-P • • ⑶ 转形:G-1-P转变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 • UDPG焦磷酸化酶 • G-1-P + UTP UDPG + PPi
• 2.缩合: 糖原合酶 * • UDPG + (G)n (G)n+1 + UDP • 只延长,但不能重新开始,需要引物生糖 原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存在 • 生糖原蛋白:将8个葡萄糖自催化形成的 糖原分子的核心,从0开始 • 糖原合酶只有与生糖原蛋白结合才发挥作 用 • 合成酶与合酶的差异:前者需要ATP
4.葡萄糖-6-磷酸酶维持血糖的稳定水平 重要 5.磷酸解比水解的效率高,正磷酸也可使 水解
6.水解结果10%葡萄糖,为什么?
7.磷酸化酶a(活性)与磷酸化酶b 8、磷酸解所形成的1-磷酸葡萄糖除了高 效外,在肌细胞内不可自由扩散
二、糖原的合成代谢
• (一)反应过程:与分解完全不同
糖原合成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活化:由葡萄糖生成UDPG(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是一耗能过程。 ⑴ 磷酸化:
为什么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二)糖原分解的特点:
1.分解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2.是一非耗能过程; 3 . 关 键 酶 是 糖 原 磷 酸 化 酶 (glycogen phosphorylase) ,为一共价修饰酶,其辅酶 是磷酸吡哆醛。在氨基酸代谢中转氨。但机 理不同 4、葡萄糖可以快速动员,优先利用
(G)n+Pi
糖原磷酸化酶
*
(G)n-1 + G-1-P
⑵ 转寡糖链:当糖原被水解到离分支点四个 葡萄糖残基时(极限糊精),由葡聚糖转移 酶催化,将分支链上的三个葡萄糖残基转移 到直链的非还原端,使分支点暴露。 ⑶ 脱支:由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又称脱 支酶,将α-1,6-糖苷键水解,生成一分子 自由葡萄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