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一课时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选读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掌握《大学》的基本内容框架,理解“三纲领”和“八条目”。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2. 《大学》的内容框架,即“三纲领”和“八条目”。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内涵。
2.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内容框架等。
2. 学生预习《大学》原文,了解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二、讲授新课1. 《大学》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介绍《大学》的作者为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说明《大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大学》的内容框架-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解释“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内涵- “三纲领”分别从个人修养、社会关系、道德境界三个方面阐述人生目标。
- “八条目”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途径。
4. 分析《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 它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解。
2. 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原文,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内容框架,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对“三纲领”和“八条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学第一章详细讲解教案
大学第一章详细讲解教案教案标题:大学第一章详细讲解教案目标:1. 介绍大学第一章的内容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第一章的关键概念和主题;3. 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4. 激发学生对大学第一章内容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教学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引起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个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或者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大学第一章的初步认识,并对他们的了解进行简要概括。
主体:3. 介绍大学第一章的主题和目标。
解释为什么大学第一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起点,以及它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4. 分析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点。
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这些概念,并提供实际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5. 设计一些互动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以鼓励学生参与并应用他们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
6.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建议,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探索大学第一章的内容和相关领域。
总结:7. 简要回顾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8. 强调学生在大学第一章中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对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9.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反思,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
教学评估:10. 设计一个简单的评估任务,以检验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是一份小测验、一个小组项目或者一篇个人反思作文。
11.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
教学资源:- 大学第一章的教材和课件;- 相关案例和实例;- 小组讨论和活动的指导手册;- 自主学习资源的推荐清单。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以加深对大学第一章内容的理解和实践;- 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建议,以拓宽他们对大学第一章相关领域的知识。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大学第一章的重要性和内容,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主备人:何粉祝【教材分析】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来讲解。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再加以适度的引导,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内容的赏析上,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
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可以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过程与方法:①借助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自主预习;②小组合作探究以段落为分界,合作翻译全文,教师只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做讲解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工具书并以小组讨论为主来疏通文意,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指导和要求:1、结合注释和名师伴你行初步梳理全文,要求:对全文内容有整体认识。
2、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a、由学习之道——治国之道 b、正反两方面说明教育、学习的重要性c、强调要以修身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d、如何修身,具体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一、导入:回顾《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齐家先修身”教学设计内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不可以齐其家。
教学目标:1、能流利诵读本章内容。
2、能够理解本章中排比的修辞,明白几个“辟”的不同内涵。
3、能够明白“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和他人先“修身”后“齐家”。
一、温故初悟1、师引导回顾第一章的内容“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国治而后天下平”,理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2、复习第六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请学生一齐背诵。
3、引入新篇章:曾子认为,一个人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后,才可以管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读自悟1、课件出示《大学》第七章内容,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严格按照注音,争取把每个字读准确。
2、指名开火车读文段,每人读一句,教师纠正读音。
3、师生合作朗读,读准字音,教师适当提醒句子的停顿和断句。
例: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余下格式与之相同的句子同样的断句方法)4、分小组竞赛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断句更准确。
5、你们把这段话朗读得真好!齐读。
三、师生共悟1、读中找规律:出示文段,请学生齐读文段,一起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或者字。
预设:之其所、辟你能从下面的译文中知道它大概的意思吗?释疑:之其所——对于;辟——偏爱、偏见、偏袒、偏私、偏见(字同意不同)2、本章里连续五次出现“之其所……而辟焉”,在上一章中我们也遇到过“有所……则不得……”句式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什么?(排比)3、曾子用强烈的排比句告诉我们在内心看待别人时应该非常注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小故事,看看里面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做得对不对。
①小红是小明的好朋友,小明参加班级的班长竞选,但是小红知道小明的对手小强更适合当班长,只是她跟小明更要好,她该如何选择?②有天,小红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老师在批评小丽,因为她不小心打烂了班里的花盆。
国学_大学_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仁爱、义理、诚信、中庸等。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大学》文本。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大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儒家思想。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之一。
教材以“三纲八目”为核心内容,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大学》之前,已有一定的儒家思想基础,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大学》的深层含义、运用儒家思想分析现实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文本,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大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和内涵意义。
(二)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实践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历史地位。
2.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学》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引发学生思考。
大学_》教案
教案:《大学》课程目标:1. 理解《大学》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和作者;2.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 《大学》的核心思想;4. 实践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例如,《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学者曾子。
2. 引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例如,提到《大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著作,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15分钟)1. 介绍《大学》分为八个章节,每章节都有一个主题和核心思想。
2. 分别讲解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第一章节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方法。
三、深入探讨《大学》的核心思想(20分钟)1. 探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例如,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如何通过诚意正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等。
四、实践与应用(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如何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诚意正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结合《大学》中的思想,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大学》的核心思想的领悟程度;4. 学生能够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大学》文本;2. 相关研究《大学》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如关于《大学》的讲座、文章等。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一、课程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掌握《大学》的核心要义,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如何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个人修养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人生观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大学》中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个人作业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及相关儒家思想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第二周: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第三周: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第四周: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大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大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的一部小宪法”。
2. 文章结构:《大学》分为十个章节,主要论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3. 文章主旨:《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述。
3. 讲解:对文章的每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要观点和论述。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对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6. 拓展:介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每个章节,解释重要观点和论述。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学》中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书籍:有关《大学》的解读和分析书籍。
3. 网络资源:有关《大学》的在线资料和视频讲解。
七、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2. 自主阅读时间: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大学》。
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大学》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大学》一章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阅读与鉴赏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大学》第一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2. 掌握《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挖掘《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第一章的文本、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大学》第一章,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儒家思想。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哪些了解?想通过学习《大学》学到什么?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第一章,做好笔记。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大学》第一章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四、讨论交流1. 教师提出与《大学》第一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大学》第一章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其核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学经典_大学的教案
教案标题: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地位及主要内容,尤其是“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大学》中经典名句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大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分析《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学?国学的重要性在哪里?2. 教师总结:国学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传承国学经典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身素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讲解“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详细讲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解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
”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庸之道等。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选取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以此评估学生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大学》的成书背景、地位、主要内容以及“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教案
其他儒家经典著作简介
《论语》
简要介绍《论语》的内容、作者 及历史地位,阐述其中包含的儒
家思想和教育理念。
《孟子》
概述《孟子》的主要思想、作者及 影响,探讨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论 述以及与《大学》思想的关联。
《荀子》
简述《荀子》的作者、主要观点及 历史地位,分析荀子对于人性本恶 的看法以及其与《大学》思想的异 同。
示其将中西哲学思想相互印证的研究思路。
05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分组讨的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格 物致知”等观念,并探讨这些观念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主题
“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 的意义。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讨论步骤
1. 教师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背景和含义。
04
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
02
分享内容:个人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 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
05
2.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 励。
03
分享步骤
06
3. 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 进步,并提出建议和希望。
06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本,家庭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国家安 定和世界和平。
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的积极 影响,提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和奉献精神。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关注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
提倡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精神 ,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大学》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出自《礼记》,是古代学者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散文。
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诚意”、“正心”、“修身”。
3. 核心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并阐述了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大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掌握重要观点和论述。
2. 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大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和核心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述和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大学》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阐述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
3. 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和论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学》的智慧。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论述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强调《大学》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大学》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内容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大学》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024年《大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大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教案《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大学》简介:《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由曾子及其弟子编撰,主要阐述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大学》核心思想: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大学》名句解读:选取《大学》中的经典名句,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
4.《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2.教学难点:《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道德理念的实践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学》中的道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3.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分析《大学》中的道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背诵《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结合《大学》中的道德理念,写一篇关于如何修身齐家的作文。
3.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大学》的背景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的内容和思想。
《大学》教案及反思
《大学》教案及反思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大学》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大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学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大学》章节教学设计
《大学》章节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所述的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了解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掌握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教学难点:了解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1.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大学发展历程和现状;3. 讨论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
五、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和社会的作用;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开展讨论,让学生对大学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4.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六、教学资料:1. 教材《大学》相关章节;2. 大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相关资料;3. 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相关资料。
第二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所述的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了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掌握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了解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1. 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方法:1. 实地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学校园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教师讲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讨论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
五、教学过程:1. 教师组织学生到大学校园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教师讲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3. 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4.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大学》 第一单元 总纲“第1课”教学设计
《大学》第一单元总纲“第1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及相应语句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1. 简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交流汇报。
2. 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二、读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 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同桌互读)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三、悟1.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2.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小组汇报。
3.学生交流反馈译文。
4.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5.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百度《大学》第一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掌握“三纲领”、“八条目”等关键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经典文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三纲领”、“八条目”等关键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古文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2. 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第一章的文本、翻译和注释。
2. 学生预习《大学》第一章,了解其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二、新课导入1.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等概念。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
三、深入讲解1. 详细讲解“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意义。
2. 详细讲解“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析每个条目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三纲领”和“八条目”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五、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第一章的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认识。
2. 预习《大学》第二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结合历史和现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大学第一章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之道”和“在明明德”等概念。
3. 培养学生朗读经典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思想。
2. 学会朗读《大学》第一章,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
2. 朗读时把握节奏和停顿。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
2. 《大学》简介资料。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大学》是哪位古代圣贤所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二、新课导入1. 朗读《大学》第一章,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 提问: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三、分析课文1. 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之道”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大学”不是指一般的大学校,而是指达到至善的境界。
2. 解释“在明明德”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是实现“大学之道”的途径。
四、朗读练习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大学之道”和“在明明德”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会。
二、深入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在明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讨论如何通过学习《大学》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三、拓展阅读1. 鼓励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完整的思想体系。
2. 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大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在明明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大学》第一章,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第一章怎样写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认识到《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第一章的核心内容,即大学的理念与使命。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结合实际,探讨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大学理念与使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大学》第一章的哲学内涵。
2. 将《大学》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大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大学》的作者介绍、章节内容摘要、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阅读《大学》第一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为什么《大学》会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著作?二、讲授新课1. 讲解《大学》第一章的内容,包括大学的理念与使命。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 结合PPT,深入解析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哲学内涵。
三、讨论与思考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如何将《大学》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大学的现实意义?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第一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理念与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将《大学》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大学的现实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第一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一章教学设计《大学》第一章肇庆高新区中心小学邱一苹一、《大学》介绍:1、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52岁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刊,称为“四书”。
2、平时我们都说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首,大部分都是民歌。
它的开篇第一章第一篇诗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南宋朱熹朱熹天资聪慧,5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6岁以指在沙滩画八卦;少年时授业“五夫”中的三位先生【刘子翚huī(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18岁“乡贡”被录取;19岁中了进士;24岁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实施“教礼义,厚风俗,戢(jí)史奸,恤民隐”的治县方针。
南宋,金兵入侵,帝王昏聩(kuì),朱熹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始终坚守作为“士”守“节”的执政理念。
他开办白鹿洞书院,设立讲座,亲自讲学,后人敬仰他尊称“大儒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4、春日(南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二、课题释疑1、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2、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3、“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第一章
肇庆高新区中心小学邱一苹
一、《大学》介绍:
1、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52岁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刊,称为“四书”。
2、平时我们都说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首,大部分都是民歌。
它的开篇第一章第一篇诗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南宋朱熹
朱熹天资聪慧,5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6岁以指在沙滩画八卦;
少年时授业“五夫”中的三位先生【刘子翚huī(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18岁“乡贡”被录取;19岁中了进士;24岁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怀着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抱负,实施“教礼义,厚风俗,戢(jí)史奸,恤民隐”的治县方针。
南宋,金兵入侵,帝王昏聩(kuì),朱熹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始终坚守作为“士”守“节”的执政理念。
他开办白鹿洞书院,设立讲座,亲自讲学,后人敬仰他尊称“大儒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4、春日(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课题释疑
1、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3、“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师:明白了《大学》的要求后,我们一起学习《大学》第一章。
三、诵文疏义
1、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3、三纲领八条目的关系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
西周的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
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
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
《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
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5、第三段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6、总感全文,或吟诵或歌诀体
四、纵古观今
1、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君子死而冠不死。
----子路(仲由)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子路”,因一顶帽子而死。
那年卫国内乱,正是生死存亡之时,他的帽子被打歪了,他说:君子死而冠不死。
当他放下剑把帽子扶正时,就被砍死肉酱了。
孔子从此不吃肉酱。
)(子路的孝心也是千古颂扬的,有个故事“百里负米”就是说子路。
入选《二十四孝》)
2、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师:《大学》的宗旨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五、修身立志
1、
2、从现在开始,做个诚实的孩子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
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
3、请结合《大学》,谈谈当代小学生应该如何修身?
六、结束语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七、作业:熟读《大学》,会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