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关于中国成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以及HbA1c达标策略,共识主要有以下推荐。
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降糖治疗强度。
4. 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二、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T2DM患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风险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8.0%。
三、老年T2DM患者1.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7.5%。
3.对于健康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8.0%。
4.对于健康状态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9.0%。
5.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四、低血糖风险较高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 9.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15控制目标151血糖控制目标强调个体化并根据其年龄与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ccvd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如医疗条件经济条件和健康需求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
2014
年 7 月第 34 卷第 7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IGT
1 2 3
IFG IGT
IFG + IGT
1 3
先根据高危因素( 同上)进行初筛, 对于具有一项危 险因素者进一步进行 FPG 或任意点血糖(RPG)筛 查。( 建议以 FPG ≥5 6 mmol / L 作为行口 1) FPG: 建议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切点。( 2) RPG: 3 )由 以 RPG≥7 8 mmol / L 作为行 OGTT 的切点。( 于 FPG < 5 6 mmol / L 或 RPG < 7 8 mmol / L 的人群 特别是老年人群不能完全排除 IGT 及餐后血糖升高 的糖尿病, 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者(确诊冠心病或 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 OGTT 明确血糖代谢 的情况。 1 4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1 4 1 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 1) 健康教育: 目前缺乏证据与共识。参考糖尿病健康 教育, 建议每位高危者和( 或) 家属(照护者)应接受 系统性的教育, 并且做到每年巩固一次。教育的内 容至少应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关知识, 如什 么是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 医学营养治疗、 运动和戒 烟的基本知识等;此外还应包括该人群的其他 CCVD 风险的管理知识。( 2) 其他干预: ①生活方式 干预。这是干预的基础。应建议通过医学营养治疗 和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 险。推荐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 BMI < 24, 或体 重至少减少 5% ~ 10% ;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1680 ~ 2100 kJ;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 以下; 体力活动时间增加到 250 ~ 300 min / 周。 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后, 须定期随访其执行度。② 其 他 CCVD 风险的管理, 如血压、 血脂同等重要, 详细 指标见控制目标部分。( 开始生活方式干 3 )监测: 预后, 须定期随访该人群的血糖变化情况, 建议每年 至少一次于医院行 FPG 和( 或) OGTT 检查。 1 4 2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 同血糖 1 4 2 1 IFG 人群的管理 ( 1 )健康教育: 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部分。( 2 )其他干预: ①生 活方式及血糖外其他 CCVD 风险的管理同血糖正常 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必须再次强调, 强化生 活方式干预是基础。②降糖药干预。如严格执行生 活方式干预达 6 个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 ( , 或高血糖进展, 且年轻、 经济 FPG > 6 1 mmol / L ) 表 1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参考标准 条件好、 有高的健康需求及医疗条件者可考虑使用 ; 若要 药物。推荐使用二甲双胍( 750 ~ 1700 mg / d ) 减重, 平均剂量 2000 ~ 2550 mg / d。二甲双胍不耐 且 受可使用阿卡波糖 150 ~ 300 mg / d( 若要减重, 平均 剂量 300 mg / d )或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罗格列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无糖尿病病史者, 首 酮 4 ~ 8 mg / d、 ~ 45 mg / d。治疗应遵从 吡格列酮 15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 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评估: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3.并发症评估:
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评估。 4.饮食习惯:
自我管理处方是一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具,将 2 型糖尿病全 方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处方形式综合为一体,且随着处方的实施和 不断改进,能将 DSME/S 延续并形成持续支持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改变 闭DSME/S 的支 持形式之一。自我管理处方应由有资质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教育护士主导制 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具有 综合性、个体化、易操作、可持续改进的特点,是协助医务人员实施糖尿 病教育管理与支持以及指导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实操性工具。 二、自我管理处方的理论依据
中国 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9.7%~11.6%[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慢性 终身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自身管理[3,4]。有效的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upport, 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5]。我国的 糖尿病教育管理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是医护人员组织住院糖 尿病患者进行授课,模式单一,患者学习比较被动。随着国外的成功经验 不断引入,以专业人员小组授课、个体化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及病友同伴教 育相结合的 DSME 模式开始出现[6]。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存在诸多问 题:如内容单调(以书本知识为主)、讲者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评估和随 访、教育与行为改变脱节、脱离患者需求、缺乏个体化的教育和饮食、运 动计划以及制定的 DSME 计划无法很好地落实等[7,8,9,1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对估计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效应值与真实效应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推荐强度分级
强推荐(1)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2)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1 GRADE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
由于“三高”防治的复杂性及当前“三高”患者基层防治临床证据匮乏,本共识仅对干预措施确定了相关推荐意见等级。本共识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共识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中国 18 岁及以上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者,以及经评估可能罹患“三高”的人群。
2.5 如何对“三高”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筛查和初步处理?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图 4 全人群“三高”诊疗路径
2.6 “三高”患者的转诊指征?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组分
控制目标
BMI
18.5~24.0 kg/m2。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量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腰围
男 <90 cm,女 <85 cm
血压
<130/80 mmHg,DBP 尽量≥ 70 mmHg,年龄 >80 岁、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 mmHg
血脂
TC<4.5 mmol/L,TG<1.7 mmol/L未合并 ASCVD 时:年龄 <40 岁者 LDL-C<2.6 mmol/L、非 HDL-C<3.4 mmol/L,年龄≥ 40 岁者 LDL-C<1.8 mmol/L、非 HDL-C<2.6 mmol/L合并 ASCVD 时:极高危患者 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超高危患者 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年龄 >80 岁时:预期寿命短、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 LDL-C 控制目标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使用药物及注射装置的种类、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剂量调节和检查、胰岛素摇匀方法、部位选择、装针头方式、皮肤消毒等)、注射的操作方式(捏皮方法、进针角度、推注方法、停留时长、拔针方法等)、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皮肤问题的处理、胰岛素的保存方法等。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免遗漏信息。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视患者的年龄、病程、接受情况等而异,避免引起患者的抵触心理,评估的结果需要完整记录并且存档,作为下一次随访及复诊评估的参考。
(二)个性化目标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全面达标,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目标设定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控制目标:
(1)毛细血管血糖:空腹与非空腹;(2)糖化血红蛋白;(3)血压;(4)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体重:体质指数;(6)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一)综合评估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作者:————————————————————————————————日期:1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1]。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 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此共识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十分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且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他们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
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3]。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太符合,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常常住院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4],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 > 7.8 mmol/L(E级)。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2022版中国2型糖尿病泛血管疾病共识主要内容
2022版中国2型糖尿病泛血管疾病共识主要内容近期,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以及Cardiology Plus共4大杂志上同期重磅发布。
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神经病学以及健康管理等5大领域的国内权威学者,结合该领域的重要科学证据及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联合制订。
共识内容涵盖了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多学科协作诊疗、风险评估以及管理等内容,共识共21条推荐意见,可以为临床对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系统、规范的指导建议。
共识适用于从事临床工作的内科、外科、全科医学以及体检等科室的医生。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02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03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04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05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管理策略共识着重突出了 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早期风险评估的内容,即每年至少进行1次危险因素、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损伤的评估,强调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管理需要由患者和多学科医师共同参与,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强化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和抗血小板治疗。
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与大家分享。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对T2DM患者进行常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一般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 )、胰岛素、C肽等,还要进行系统的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表1),以早期检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损伤。
推荐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系统性评估至少包括危险因素、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损伤等内容。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
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
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研究显示,我国门诊T2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 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中国T2DM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
PPG增高是导致HbA1c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因此,控制PPG是促使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糖尿病的管理中,控制PPG的手段与控制FPG的策略和手段有明显不同。
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基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
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二、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3. 餐后高血糖与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4. 餐后高血糖对机体的其他不良影响:5. PPG与HbA1c的关系:三、餐后高血糖的检测1. 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可通过监测PPG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1)任何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如FPG<6.0mmol/L,但HbA1c >7.0%;(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3)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药物时。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为了提高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糖尿病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专家们一致认为,肥胖、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早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专家们建议在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超重和肥胖人群、家族史阳性人群以及老年人等。
血糖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三、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是早发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专家们强调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合并症的存在与否进行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这些都可以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血糖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脏、眼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治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内容涵盖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糖尿病前期的危害、筛查和管理、干预、预防和随访。
糖尿病前期的预防超重或肥胖及其伴发的脂毒性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重管理不仅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干预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合理的体重管理,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预防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还有助于改善血脂、血压等其他代谢指标。
一、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短期减重目标为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对于已经实现短期目标的患者,应进一步制定长期(例如1年)综合减重计划。
超重或肥胖成人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代谢手术等手段。
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干预已有研究显示,脂毒性同时参与T2DM发病过程的两个主要环节,即外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而且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源性肠促胰素水平下降。
我国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干预脂毒性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的自然进程。
降甘油三酯的药物主要包括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和激活脂蛋白酯酶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多项研究表明,贝特类药物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同时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常见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和吉非贝齐。
推荐意见10 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应早期及时干预,推荐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随访一、建档收集糖尿病前期个体基本信息、体检表、随访记录表、其他卫生服务记录表等,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个人档案。
二、随访每6个月面对面或电话随访,了解个体饮食和运动执行情况、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血糖控制情况、健康状况改善与否等;登记体检的情况,进行动态比较,制订或修订诊疗方案。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值在不同的患者究竟是多少还存在分歧。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提出了初步共识,主要建议如下:(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患者:一般将HbA1c 控制于<6.5%;年轻、病程短、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单用生活方式治疗者HbA1c<6%;口服药不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者HbA1c<7%;(二)伴有心血管病(CVD)或CVD 极高危患者:HbA1c≤7.5%。
(三)老年(≥65 岁)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HbA1c≤7%;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HbA1c<8%;特殊情况甚至放宽至HbA1c<9%。
(四)低血糖高危人群:HbA1c 不应超过9%。
(五)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前糖尿病计划妊娠者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HbA1c<7%才宜妊娠;妊期血糖控制(在不发生低血糖等前提下)Hb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超过5.4mmol/L,餐后峰值不超过7.1 mmol/L。
妊娠糖尿病毛细血管血糖餐前5.0-5.5 mmol/L,餐后1小时<7.8 mmol/L 或2 小时<6.7-7.1 mmol/L。
餐后1 小时血糖控制比2 小时更重要。
(六)其他情况:预期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执行治疗方案有困难如智力或精神或视力障碍、独居及社会因素等都是影响设定HbA1c 目标值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其血糖控制应相应放宽,主要是防范低血糖和较高血糖的发生。
HbA1c 的值受检测技术及Hb、红细胞寿命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部分地区尚不能开展HbA1c 的检测,因此推广困难。
HbA1c 不能全面反应血糖控制情况,必须结合血糖监测等情况综合判断血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人群
• 糖尿病前期指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和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2 h血浆葡萄糖(2hPG)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 存在IFG(FPG:5.6~6.9mmol/L)或IGT(OGTT 2hFPG:7.8~11.0mmol/L)或两者兼具(IFG+IGT)。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实用文档
• 2008年全国14个省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 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构成糖尿病人群庞大的“后备军”。 而2010年完成的我国近十万18岁以上成人流行病学调查,估算的糖 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实用文档
• 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危害已被大众所熟知。实际上, 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因此糖尿病前期可以被 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它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脑心血管疾病 (CCVD)、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
• 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 可能性。
加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
实用文档
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
• 指有较高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人群
糖尿病 高危人群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
空腹血糖受损 IFG
糖耐量减低 IGT
IFG+IGT
实用文档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 教育的内容:
– 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如什么是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和戒烟的基本知识等;
– 此外还应包括该人群的其他CCVD风险的管理知识。
实用文档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干预)
• 生活方式干预:
– 生活方式干预是干预的基础。 – 应建议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发生糖
实用文档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监测)
• 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后,须定期随访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 血糖变化情况,建议每年至少 1次于医院行FPG和 (或 )OGTT检查。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健康教育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药物管理办法
实用文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糖尿病前期特殊人群的管理
• 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即个体化区别对待。
尿病的风险。推荐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体重指数 BMI(<24 kg /m2),或体重至少减少 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 少 400~500 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以下 ;体力活动增加到 250~300 min /周。
• 其他 CCVD风险的管理:
– 其他 CCVD风险的管理,如血压、血脂同等重要,详细指标见控 制目标部分。
• 其中IFG+IGT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最高。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微血管病变)
•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可出现轻微 的肾、视网膜和神经等微血管病变。
• 此外,自主神经病变同样存在于糖尿病前期,主要累及的 是迷走神经。
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mmol/L,OGTT
2hPG≤7.8mmol/L。 自然餐后2hPG≤7.8mmol/L。
糖尿病前期人群理想的控制目标是将血糖水平逆转至糖耐量正常 (NGT)水平。如无法逆转至NGT水平,至少应尽力维持在糖尿 病前期,力争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实用文档
体重控制目标
• 体重控制目标为: • 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
• 由于FPG<5.6mmol/L或RPG<7.8mmol/L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
不能完全排除IGT及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 者(确诊冠心病或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OGTT明确血
糖代谢的情况。
实用文档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健康教育)
• 教育的频率:
– 参考糖尿病健康教育,建议每位高危者和 (或)家属 (照护者)应接 受系统性的教育,并且做到每年巩固 1次。
人群体重应减少5%~10% ,并使BMI长期维持在健 康水平。
实用文档
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目标(重要)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CCVD风险)
• CCVD风险对比:多数研究者支持IGT比IFG风险更高
实用文档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 所有研究均显示,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 加;
•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 1.无糖尿病病史者,首先根据高危因素(同上)进行初筛, • 2.对于具有一项危险因素者进一步进行FPG或任意点血糖RPG筛查。
FPG:建议以FPG≥5.6mmol/L作为行OGTT的切点。 RPG:建议以RPG≥7.8mmol/L作为行OGTT的切点。
• 成年人(>18岁)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 人群:
• (1)年龄≥40岁; • (2)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 (4)静坐的生活方式; •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
女; •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
≥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2.22mmol/L,或
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 (9)动脉粥样硬化性CCVD患者; • (10)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 (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 如已患CCVD、老年或超老年、阿 尔茨海默病、精神障碍、脏器功能 受损、预期寿命<10年以及老年独 居等的糖尿病前期者,其病情差别 较大,重点是健康教育、血糖外其 他CCVD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及 血糖监测,一般不需要针对血糖做 特别干预。
实用文档
血糖控制目标
• 强调个体化,并根据其年龄与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 病、CCVD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险因素 以及社会因素如医疗条件、经济条件和健康需求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