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合集下载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XX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XX地区、六盘水市和XX市郊。

XX 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XX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喜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平常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男人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饰、项圈等细软。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的介绍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布依族民居特征2

布依族民居特征2

布依族民居特征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

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民居功能: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五格间。

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

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

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

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平面布局:建造方式材料等方面均呈现不同,但是其平面布局却大同小异,而且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建筑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其中三合院居多,为典型代表。

以间为单位,以中间一间为家庭活动空间。

两侧为生活空间的方式叠加。

一般以三间五间七间较为多见。

如果这些空间不能满足家庭需要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修建院落,再加上廊道、楼梯、吞口及一些灰空间。

堂屋空间的前导空间是吞口。

吞口是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前面部分,是为了方便聊天等交流活动而设的。

它与外廊道一起组成外檐空间。

在平面上因凹进去一块,像是被人吞了一口。

故名吞口。

它也是联系两侧厢房的重要空间。

设有两门,可以从吞口直接进入两侧厢房,其进深不大,一般约为1.2米。

堂屋作为供奉祖先与招待客人之用,被隔为两间,后面部分作为老人房或者储藏间,两侧生活用房则分为两间,通过堂屋的侧门进入。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区是指岩溶地貌发育频繁的地区,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旨在探讨布依族民居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特点、文化传承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布局特点、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对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的发展进行研究。

布依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在喀斯特地区较为独特,主要体现在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上。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通常以坡屋顶为主,屋顶多采用青瓦覆盖,瓦片呈现出弧形,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风雨侵袭,又能够与周围的山水相融合,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布依族民居的墙体材料多选用当地丰富的石材,不仅坚固耐用,还能够与喀斯特地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自然的建筑景观。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布依族民居一般以四合院或多合院形式建造,院内有厅堂、房间、庭院等功能区域,通过井字形的布局方式使整个院落形成一种密闭性和互相连通的关系。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还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喀斯特地区的山地地貌相适应。

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还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居中融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布依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中,烟熏羊肉是一种常见的独特食品,在民居厨房的设计上通常会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于烟熏羊肉的制作。

布依族民居中的传统服饰、家具摆设等也往往能够体现出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布依族民居在喀斯特地区的适应性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由于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山高谷深,降水多,布依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地形地势的特点。

房屋选址通常会选在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方,比如靠山立地可以防止山体滑坡,选在地势高处可以避免洪水侵袭等。

民居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选择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实现隔热、保温、防风、抗震等目的。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1、建筑风俗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通常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2、饮食风俗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3、服饰风俗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老人多着长衫。

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

4、家庭地位风俗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

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

男性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

族中纠纷,自行调解,无须上诉官府。

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再嫁则不能继承。

一些地方有“兄终弟及”(俗称“填房”)的婚制。

5、丧葬风俗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

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

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

丧葬仪式繁简程度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6、婚姻习俗在布依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拓展:布依族的分布地区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历史演变 过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结果与讨论
1、开阳马头寨:该村落传统聚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材为主,注重就地取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 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但仍有部分建 筑处于无人维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概述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布局紧凑,形态 自然,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这些聚落主要由石板房、夯土房等传统建筑组成, 依山势,错落有致。同时,这些聚落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 统手工艺,
如苗族剪纸、侗族鼓楼建造等,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技艺比赛等,让布依族传统建筑和 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结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 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对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的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本地传统聚落与建筑的认知和态度。
2、实地调研:对上述三个布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传统聚落 与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特点,以及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动态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极其漂亮!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独有的建筑特色,侗族、瑶族、布依族以及土家族也是吊脚楼的集大成者。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以及土家族吊脚楼各有什么不同。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区。

苗族吊脚楼的建筑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

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

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

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

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

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布依族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

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议事。

布依族文化概述

布依族文化概述

布依族文化概述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

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

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

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

布依族民住自古以来,布依族居住地,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其他杂居的民族也不多。

布依族先民的住房,历来盛行“干栏”建筑。

赫章可乐西汉墓出土“干栏”建筑模型(模型),其结构、形式、与宋代、明代甚至以后的“干栏”建筑,基本上一致,仅细部有变化而已。

《北史·南僚传》载,僚人(布依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又称“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这种古代楼房,简便狭小,底层空敞,人住楼上。

唐代仍如此,《旧唐书·南蛮传》说是“人楼居,梯而上”。

宋代大概已经把底层围起来养猪养鸡,周去非《岭南代答》云:“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明代更是普遍利用于饲养家禽家畜,邝露《赤雅》云:“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

”明清以后,汉族迁居布依族地区的渐多,其平房建筑形式为布依族吸收。

但是主要还是保存干栏建筑,只是多改为木石结构,即石料砌墙壁,木料装楼,做檩、椽、门窗。

如果建平房,则在一侧另建偏厦(小房)饲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正房居中,前为堂屋,其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神位。

神龛前置一方桌,平时作餐桌,节日作祭祀用。

堂屋后半间及两头的开间,分别为卧室、厨房、火炕等。

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六枝一带,用当地盛产的石料建房,从房屋基础到墙壁,全用石块垒砌,屋顶也用薄石板当瓦盖,俗称“石板房”。

房屋有独立的三五长间,有带天井的三合小院。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

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风俗习惯简介布依族是我国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布依族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布依族人的风俗习惯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贵州布依族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初探

贵州布依族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初探

形” 神龛供奉着祖 先牌位。因此 , 堂屋被
视为最神圣的地方, 成为逢年过节举行
屋架 , 捆上一些木材 , 铺上竹条等物, 再 在顶上搭上顶盖 , 修建起空中楼 阁。随
后的居住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新的 建筑以桩木和承重的木柱为基础, 架上 大小横梁 , 铺上 木板做地板 , 形成悬 空
边是主人寨邻亲友 , 两队人马奋力攀登,
争高低。随后选定两个木匠口唱颂歌 , 手

持 斧凿各 自一方徒步 行走在 柱头和 瓜头 上, 再各 自登上梁头 , 来回走于 大梁 之上 。 走完 , 各 自骑在一端梁头, 开始 一问一答 , 你来我往 , 很是热闹。接着就是撤梁粑 , 这
建筑材料时、 建造房屋时、 居住过程里都要遵循 不少的礼仪 习俗 。布依人建房选 址、 选材、 排 扇上梁、 落成迁居等 , 首先要请“ 阴阳” 先生选择宅基、 推算吉 日。 动土安石前, 师傅们要准备公鸡、 香蜡、 纸烛等举行仪式敬供土地神。在吉 日
筑 的 各个部 分 的尺 寸都 要刻划在 步尺杆 上, 五尺杆则是划各个具体部分时使用的 ,
最后施工人员按照墨线施工即可。 “ 排扇 ” ( 排扇其实是组成 房屋构架 的
本单元要素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若布依族的历史起源、 地方特征、 生产方式、 生活
状态、 图腾崇拜、 礼仪习俗、 居住模式、 伦理制度、 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 布依族建筑民居的文化要蠢 建筑作为承载文化存在及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还可以窥见~个 民族原始
伞、 被子、 锯子、 公鸡、 酒菜、 香烛、 工具、 曲尺 墨斗、 斧头等等在凌晨子时敬鲁班。 上梁更是讲究。大梁由俗称外家的岳
在册亨县秧坝镇的弼佑乡,不少布依族居民在 自家民居的房梁上画有鱼形 图案。这是当地居民表达祈求吉祥如意、 好运连连的一种美好愿望。但从图腾早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典型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民居风貌和文化景观。

其中,布依族是喀斯特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建筑以山寨为主,有着“钟灵毓秀,雄奇险峻”的特点。

布依族的民居多分布在群山之中,建筑风格以山石为墙、竹木为架,一般都是上下两层,底层为生活区,上层为居住区。

其建筑形式独特,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

布依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头。

喀斯特地区的石头资源丰富,布依族民居采用的是当地产的天然石料,如石灰石、花岗岩、大理岩等。

这些石材在经过工匠的巧手加工后,被用于墙体、地面和屋顶的装饰,使得民居更为坚固耐用,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布依族民居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例如屋顶的设计。

喀斯特地区多是石头山峰,布依族民居的屋顶一般都采用“诺雍板”,即木条间垫上“芦洞草”和“草坪”,然后覆盖上厚厚的土石,使得屋顶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雨作用。

另外,布依族民居的建筑外观也十分注重装饰,多采用壁画、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增加了民居的艺术价值。

同时,在建筑的形式设计上也继承了布依族自然崇拜的传统文化,如平面布局的建筑一般呈现出八卦图、鱼形图、鹰爪图等。

总的来说,布依族民居建筑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快速进程,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以期让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布依族祭坛布依族祭坛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

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字记音写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绛”等等。

在布依族语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

故旧方志中,有将布依族记为“夷族”、“夷家”、“夷人”者。

除自称之外,不同地区布依族之间还互相称为“布笼”、“布那”、“布土”、“布都”、“布央”、“布笼哈”等等。

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先民的房屋建造,沿袭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的建筑历史,最早见于《魏书》“盖南蛮之别种,其科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这说明布依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是依山傍水,山下是林木茂密。

“依树积木”、“以枝构棚”、“架木为巢”,在树上巢居,这是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

随着社会不断进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发展,从原先的树上居住逐步转向回到地面居住,在地面栽上木桩,用藤葛捆绑构架为房。

用园木铺平为楼,四周以树枝及荆条遮围成壁,上盖树叶或草,用大小木棒捆绑制成楼梯方便上下,上人居住,下饲养牲畜,这种简易的房屋建筑,属于布依先民“干栏”式建筑的第二代。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布依族“干栏”式的民居建筑,其结构、造型、建筑技术、工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拦高,如在房屋的装修、装饰上、门窗板壁、屋檐等处,雕龙画风,化鸟草木,形成龙飞凤舞,鸟语花香,妙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布依族在民居建筑上,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从形式上看,单独的一栋楼三间,也有一正两厢的三合院,有一正三厢的四合院,在建筑材料上,一般都采用木料,主要是以枫香树、杉木、松木和其它杂木等木材。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民居发展研究喀斯特地形是世界上独有的地质地形,其特点是岩溶作用发育,地势起伏较大,有许多山峰、峡谷、河流、喀斯特洞穴,地下河、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流贯通,在居住和生产上都有独特的影响。

布依族是喀斯特山区中一个掌握了喀斯特地貌的民族,其居住地区集中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

本文主要针对布依族民居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历史源起布依族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传说中布依族是缅甸怀山地区的山民迁移至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

他们在融合不断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适应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环境,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二、彰显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布依族的民居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形和人文融为一体,体现了多种喀斯特地貌特征。

布依族民居一般被建筑在山坡上,采用的是斗拱式、壮丽的建筑形式。

屋顶有两层,一层为悬空建筑,一层为山坡上的建筑,房屋内部通风良好,充分利用喀斯特岩溶地形地貌特点,防止了潮湿。

建筑以粘土、石板、瓦片为主要材料,利用山体垂直建筑的特点,建设了便于排水的水渠、水井、水塘等水利设施,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布依族民居的内部布局和装饰也彰显着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

大多数布依族民居内部设计精美,悬挂着许多精美的挂画、剪纸、泥塑和木雕等艺术装饰品。

同时,布依族民居富有节日气氛,节日活动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家族间感情的重要途径,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如“拜鼠”、“拜鸡”等,许多活动都与“喀斯特山区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

三、布依族民居与社会结构布依族民居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居内部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和组织结构。

一般来说,布依族家庭和家族结构较为稳定,继承和家族传统占据了重要地位。

布依族族人崇尚勤劳、辛勤、节俭和节约精神,尊重劳动,敬畏自然。

在传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秉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互助互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民居已成为布依族的代表。

总之,布依族民居不仅展示了喀斯特山区特有的文化、自然特点,也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勤劳、敬畏自然的精神和传统族规,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从类型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筑不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建筑也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

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

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于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

因为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的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布依族民居选择悬山屋顶,并非具有民族性,而是区域性气候使然。

布依族民居大体类型除了布依族先民从巢居延续来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牛的干栏式以外,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地楼形式。

就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其房屋类型是对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的继承发展,其内部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穿合,不用一钉一铆。

从就地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主要又有石板房和木楼两种。

从历史上来看,远古时代的布依族先民曾采用什么样的住房形式,由于目前民族学、考古学资料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问题的足够证据,同时因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代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加以记载,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仍不能考证。

关于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一些汉文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述。

不过,“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之前都说“巢居”。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布依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的)。

20 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

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

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

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

特别是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

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

《魏书》(第101 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从上面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布依族曾经有过巢居的历史。

在对六枝特区调查采访中,捞河(己酉、大寨、箐脚寨所属地)布依族地区流传的一个《阿乡与茅妹》的传说故事也能说明这一点。

阿乡和茅妹的故事是月亮河下游捞河布依族动人凄美的爱情传说。

据说阿乡是今天月亮河拢脚一带的年轻小伙,茅妹是今月亮河茅口一带的姑娘。

茅妹家来了好几辈人。

阿乡和茅妹两人通过“浪哨”即赶表(布依族婚前择偶习俗)认识。

之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

通过进一步的交往,感情升华,最终决定要在一起。

然而,由于家长的反对,要为他们各自包办婚姻。

当地的官爷对漂亮的茅妹也眼红,所以极力反对并干涉他们的婚姻问题。

于是两人决定私奔。

那时布依族人还没有房子住,人们都是居住在用一种叫做“芦茆“的植物做成的小蓬里,类似于斑鸠做窝,阿乡和茅妹就到坡上造起了鸟窝状的房子。

最后,还是在家长和官老爷的压制和阻挠下,两人无法在一起。

于是,他们相约来到月亮河的水井,双双跳井徇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故事,然而,从这个传说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或也能领略到布依族巢居的历史痕迹,如“鸟窝状的房子”。

在兴仁调查采访期间,对当地布依族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屯脚镇中学退休教师王开级(布依族)认为:布依族很早很早以前,为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

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

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

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

楼下作通风不住人,其目的是人住楼上不潮湿。

不易被虫害侵扰。

但为了烧火之便,建筑屋内需有一空间在地面作火堂,木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

这是最简单的住房。

后来演变为有地楼的住房,楼下关牲口,放农具,堆柴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改楼间用木板铺垫,房上逐步用树皮加薄石片避雨,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房内人楼上又加了一层楼,用竹编或小竹干铺面,方便堆放粮食,使其通风,粮食易干而不会霉变。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兴仁、安龙、册亨、望谟、贞丰、晴隆、兴义、马岭、巴结等布依村寨,到处可以见到干栏式的民居遗迹,六十年代以后,新建的住房才发生大变化,用砖或石砌墙,既坚固又省木料,改革开放至今,现在基本上新建民宅又是钢混结构的较为普遍了。

一、布依族传统民居材料现存的干栏式的木楼主要建筑材料为木、石、竹、泥土、石灰、瓦等;石板房(包括石板式干栏)主要材料由石料、木料、瓦片、竹等构成;传统平地楼主要材料主要由砖或土坯、木、瓦构成。

(一)干栏木楼主要建筑材料1、木料木料主要用于建筑中的柱、梁、椽、檩、楼板、墙板、楼梯、窗、门等部位,一般来说椽为楸树,柱子为枫香树或杉树,其中中梁为外家带来,也多为杉树或楸树。

由于房子有大有小,所以不是所有的房子用的木料数量都一样。

三间式的布依族民房如果不用竹子当辅料则使用木料近二十方,如果墙体部分和铺楼用竹也得用木材十方左右。

过去,盖房子所用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

2、石料像傣族式典型的干栏建筑石料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它只是用作柱础,聊此则无用武之地。

但布依族的干栏建筑样式既不同于一层全空的典型傣族竹楼,也与贵州雷山一带的苗族干栏有区别。

就是布依族自身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干栏样式。

就六枝中寨箐脚一带的布依族干栏民居来说,目前楼下全空的形式基本绝迹,三间开的房子有的有一间为干栏,有的两间,有的则仅半间,也有的是三个半间的。

这就给当地民居选用石料派上了用场。

布依族地区的石头多为粗砂石或石灰石,没有大理石、细砂石、花岗岩、汉白玉这些密度较好的石材。

干栏建筑中,石料主要用在石脚、坎檐边缘、坎缘样子或干栏部分的加固防护上,有的对石材的五个面进行过加工,所以砌出的墙体较规整。

有的则选择天然的一面或两面整齐的石头来用。

3、竹料布依族分布地区多为湿热的河谷、江边台地或水资源较丰富的平坝地方,因此很适合竹类的生长,竹子除了用作编制生产生活工具外,还被大量地用在民居建筑方面。

一般来说,布依族干栏建筑上竹主要用作遮挡墙体的四面的墙胎或搭楼板,用于建筑的竹的主要种类为凤尾竹或香竹,用时都要经过加工,只用篾青部分,篾黄部分由于脆,一般都弃置不用。

如果四面墙胎和楼板全用竹料,一间普通的布依族民房也得需要十立方左右的竹子。

4、泥土和石灰泥土和石灰是掺合着敷在四面竹墙胎体的里面和外面。

泥土就地取材,经竹筛筛选即可和水而用。

石灰也多由自家到石灰石质量较好的地方烧制。

5、瓦据说,布依族干栏建筑历史上曾使用草、木或竹盖顶,现在这样的房子已很少见,我们所考察的所有寨子中也仅在部分村寨的附属建筑中发现几例。

现在看到的布依族族传统干栏建筑顶上覆盖的基本上都是瓦或石片。

和贵州其它民族民居一样,布依族用的瓦片只有一种类型:板瓦(当然不包括勾头和滴水,这际上这两要件许多布依族民居中也见不到),无论用于承接或用于覆盖,都用板瓦。

这种板瓦都有一定的曲度,长五寸左右、宽四寸左右。

据六枝中寨箐脚村己酉寨的卢明政介绍,一间中等大的房子要二万四千左右这样的瓦片,重量在七至八吨。

过去瓦片都是就地烧制,当然不是家家都能烧,也不是任何土都能用作制瓦。

瓦窑地的选择、土质的选择、制瓦、烧瓦都得有一定的经验,传统上也有一定的仪式伴随其间。

除去以上一些材料外,一些地区的布依族人家过去也将牛粪和泥一起敷在墙体的竹胎上,据说这样的材质利于通气和防虫。

(二)石板房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石板房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石料、木料、瓦和竹四类1、石料典型的石板房石料主要用于所有墙体以及顶上覆盖。

其中用于墙体的石头也有两种,其一为经过精加工的五面石,其二为选取天然石直接砌就墙体。

用于覆盖的石材也多从石山采来的天然石片,这种石片的加工主要是在石片的大小上,至于石片的厚度均是天然的,都在一寸左右。

2、木材石板房中的木材主要用于房子骨架,如柱、梁、椽子、楼板、楼梯、门窗等。

据我们考察,石墙和柱子的结合又有两种,一种为石墙全在柱子之外,另一种为石头将柱子包在中间。

不管如何,石板房所用的木材数量要比木式干兰少得多。

3、瓦典型的石板房屋顶不盖瓦,全用石片。

但也有的石板房墙体用石头、顶用瓦或石权和瓦相结合的。

4、竹料石板房中,竹子主要用来做楼板,也有的人家楼板全用板子,这样的房子就用不上竹篾了。

不过据镇宁县石头寨一个姓伍的老人介绍,过去大部分人家的楼板都用的是竹材,因为那样便于炕楼上的粮食,近些年有少部分人家改用了木板楼,而另一些人则用了钢筋水泥材料。

(三)传统平地楼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布依族民居建筑中,平地楼已经是随处可见了,从黔南的长顺到荔波,从黔西南的兴仁到贞丰,从贵阳的花溪到开阳,哪里都有这种传统的民居形式。

这样的平地楼也许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或者只是近几百年或几十年的事,由于史料的贫乏,我们不得而知,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形式也归入到了该民族民居传统的样式。

布依族传统平地楼主要用材为木、瓦、砖或土坯。

木和瓦前面都已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砖从哪里流传而来我们也不得而知,它用在建筑上的特点也与内地其它各民族的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土坯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细细分辩,我们还是看到了从土坯向砖过渡的一些痕迹,这之中也有用这两样材料砌墙先将柱围在里边到将柱包在中间的发展脉络,在荔波就有这样的过渡痕迹。

二、布依族传统民居的结构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建立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溪畔。

布依族人聚族而居。

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大体上一个房族一般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比如,我们在己酉寨居住的杨支书家,他周围就是他的兄弟居住。

而卢主任家周围也都是他们卢家几兄弟。

看来,聚族而居是布依族凝聚力的主要力量。

布依族一般也是大杂居小聚居,与其杂居的民族主要有苗、汉、彝、仡佬等,这些杂居的民族在居住区域上都有一定的规律。

贵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这几个民族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就单体民居建筑来说,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通常呈类似“H”型的布局,这可能是受儒文化“敬天法祖”观念(敬畏上天,尊崇祖先)影响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