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和KPCA的详细介绍与分析(全网最全-最经典)
数据分析知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核主成分分析
数据分析知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核主成分分析数据分析知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核主成分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降维,即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主要的特征。
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CA)是一种有效的降维方法,通过它可以将高维的数据转化为低维的数据,并在不失去重要信息的前提下,更好地表达数据。
1. PCA与Kernel PCA的区别在介绍Kernel PCA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主成分分析(PCA)。
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它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将其转化为一组新的维度,使得在新的维度下,数据的方差尽可能地大。
在新的维度下,数据形成一个坐标系,每个坐标轴被称为主成分。
与PCA不同的是,Kernel PCA(以下简称KPCA)是一种非线性的方法。
KPCA可以将高维数据通过核函数映射到特征空间,并在特征空间中进行PCA,从而实现对数据的降维。
2. KPCA的基本原理KPCA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非线性映射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的特征空间(称为核空间),然后在该空间中进行PCA,得到新的成分,最后再将其映射回原始的数据空间。
与PCA相比,KPCA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具体地,设有一个n个数据点的样本集{xi},x是一个d维的向量,即x∈R^d。
首先在原始的数据空间中定义一个核函数,用于将原始数据点映射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
核函数的作用在于,通过量化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并将相似的点映射到特征空间中的相邻位置。
核函数可以选择多项式核函数、高斯核函数或sigmoid核函数等。
这里以高斯核函数为例:K(x,xi)=exp(−|| x−xi ||^2 / 2σ^2)其中,x和xi是原始数据点,K(x,xi)是将x和xi映射到特征空间的函数值,σ是高斯核函数的带宽参数。
映射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在特征空间内的数据集{Φ(xi) },Φ(xi)是一个M维的向量。
在特征空间中,我们可以得到主成分和贡献率,就像在PCA中一样。
PCA原理及应用,很详细
PCA原理与应用PCA是Principal ponent analysi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主元分析/主成分分析。
它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
正如它的名字:主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和结构,去除噪音和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
它的优点是简单,而且无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与各个场合。
因此应用极其广泛,从神经科学到计算机图形学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被誉为应用线性代数最有价值的结果之一。
1、PCA原理从线形代数的角度来看,PCA的目标就是使用另一组基去重新描述得到的数据空间。
而新的基要能尽量揭示原有的数据间的关系,而这个基即最重要的“主元”。
PCA的目标就是找到这样的“主元”,最大程度的去除冗余和噪音的干扰。
设:Y = PX(1)并定义:pi表示P的行向量,xi表示X的列向量,yi表示Y的列向量。
公式1表示不同基之间的转换,在线性代数中,它表示P从X到Y的转换矩阵,在几何上,P对X进行旋转和拉伸得到Y。
将公式1展开:, 列向量可得到yi 表示xi与P中对应列的点积,相当于是在对应向量上的投影。
因此,P的行向量事实上就是一组新的基,P的行向量就是PCA中所谓的“主元”。
为了使得获得Y具有类间方差大,类方差小,冗余信息少的特点,下面将对P 的求解进行分析。
1.1最大化方差假设我们还是将一个空间中的点投影到一个向量中去。
首先,给出原空间的中心点:假设u1为投影向量,投影之后的方差:根据,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上式求导,使之为0:这是一个标准的特征值表达式了,λ对应的特征值,u对应的特征向量。
上式的左边取得最大值的条件就是λ1最大,也就是取得最大的特征值的时候。
其中,S可以看做X的协方差矩阵。
1.2最小化冗余信息通常在试验中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变量,从而造成数据的冗余,对于复杂的情况,需要借助协方差来进行衡量和判断:A,B分别表示不同的观测变量所记录的一组值,在统计学中,由协方差的性质可以得到:,且当且仅当观测变量A,B独立。
KPCA
4.KPCA在电子鼻系统中应用
传 感 器 阵 列 信 号 SVM 多 类 分 类 模 型
特 征 提 取
输出 分类结果
比较KPCA、PCA、ICA、原始特征
4.KPCA在电子鼻系统中应用
数据集 Number of samples in the subset HCHO C6H6 C7H8 Training set 156 Testing set 52 99 33 40 13 CO NH3 NO2 35 12 29 10 18 6
=Σ , X p )T ,记 E ( X ) u ,Cov(X )
Y1 a11 X1 a12 X 2 a1p X p a1T X T Y a X a X a X a 2 21 2 22 2 2p p 2 X Y a X a X a X a T X pp p p p p1 1 p2 2
(4)令Var (Y1 )= ,则 a1
a a Σa1 Σa1 a1
X 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a1 向量。则当 最大时,也即 Y1的方差达到最大,因此 对应的特征向量 a1就是第一主轴方向,称 Y1 a1T X 为第一主成分。
2.PCA原理分析
5.小结
PCA:
●
线性映射方法,忽略了数据之间高于2阶的相互关系
●
●
基于特征的维度
新特征是原有特征的线性叠加,物理意义明确
KPCA:
● ● ● ●
PCA的非线性扩展算法,采用非线性的方法抽取主成分 基于样本的维度(特征的数目为输入样本的维数) 新特征物理意义不明确 适合于解决非线性特征提取问题
5.小结
小结: 求解主成分的过程就是对原始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 值分解,并将特征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则前面的k个特征值 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最佳的k维投影方向。
pca和KPCA的详细介绍与分析(全网最全-最经典)
pca和KPCA的详细介绍与分析(全⽹最全-最经典)第⼆章主成分分析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统计学上PCA 的定义为⽤⼏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的有⽤信息,且相互之间⼜是⽆关的。
作为⼀种建⽴在统计最优原则基础上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在1901年,Pearson ⾸先将变换引⼊⽣物学领域,并重新对线性回归进⾏了分析,得出了变换的⼀种新形式。
Hotelling 于1933年则将其与⼼理测验学领域联系起来,把离散变量转变为⽆关联系数。
在概率论理论建⽴的同时,主成分分析⼜单独出现,由Karhunen 于1947年提出,随后Loeve 于1963年将其归纳总结。
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称为K-L 变换[1]。
PCA 运算就是⼀种确定⼀个坐标系统的直交变换,在这个新的坐标系统下,变换数据点的⽅差沿新的坐标轴得到了最⼤化。
这些坐标轴经常被称为是主成分。
PCA 运算是⼀个利⽤了数据集的统计性质的特征空间变换,这种变换在⽆损或很少损失了数据集的信息的情况下降低了数据集的维数。
PCA 的基本原理如下:给定输⼊数据矩阵m n X ? (通常m n >),它由⼀些中⼼化的样本数据1{}m i i x =构成,其中n i x R ∈且10m i i x==∑ (2-1)PCA 通过式(2-2)将输⼊数据⽮量i x 变换为新的⽮量T i i s U x = (2-2)其中:U 是⼀个n n ?正交矩阵,它的第i 列i U 是样本协⽅差矩阵11nT i i i C x x n ==∑ (2-3) 的第i 个本征⽮量。
换句话说,PCA ⾸先求解如下的本征问题1,...,i i i u Cu i n λ= = (2-4)其中λ是C 的⼀个本征值,i u 是相应的本征⽮量。
当仅利⽤前⾯的P 个本征⽮量时(对应本征值按降序排列),得矩阵T S U X =。
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怎么理解?
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怎么理解?
先回顾下主成分分析⽅法。
PCA的最⼤⽅差推导的结论是,把数据投影到特征向量的⽅向后,⽅差具有极⼤值的。
假如先把数据映射到⼀个新的特征空间,再做PCA会怎样?对于⼀些数据,⽅差会更好地保留下来。
⽽核⽅法就是提供了⼀些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的选择。
假设这个映射为ϕ(x i), 数据从新的特征空间投影到向量w的⽅差,由前⼀节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到
D=w T∗(1
n∑X T∗X)∗w,其中X T=[ϕ(x
1),ϕ(x2),...,ϕ(x n)]. 这⾥X
T∗X矩阵是不可知的,更加⽆法求出它的特征向量。
但是我们知道X∗X T是⼀个核矩阵,每个元素可以由核函数计算出来,可以对核矩阵进⾏特征值分解XX T u=λu, 等式两边乘以X T 得到X T X(X T u)=λ(X T u) ,原来两个矩阵的特征值是⼀样的!
⽽特征向量X T u是不可知的,但是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从新的特征空间投影回来的坐标就可以了。
先把X T u单位化为v,很容易推导出它的长度为√λ, 那么投影后的坐标为
v T∗ϕ(x′)=
1
√λuXϕ(x′), 是可以⽤核函数求出来的,于是⽤核⽅法降维后的点就算出来的。
Processing math: 100%。
PCA主成分分析详细介绍
PCA主成分分析详细介绍PCA的核心思想是将原始数据从原始的特征空间变换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特征降维,比如将高维数据降维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
这个新的特征空间是由原始特征空间中的主成分组成的,主成分是原始数据在变换后的特征空间中方差最大的方向。
具体来说,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如下:1.数据标准化: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单位的数据转换为无量纲化的数据,以消除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差异。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
3.特征值分解: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是表示新特征空间的基向量,而特征值对应着每个特征向量的重要性。
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前k个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特征值越大,说明对应的特征向量所表示的方向对数据变异的贡献越大。
5.构建新的特征空间:将选择的主成分组合起来构建新的特征空间,使用特征向量构造变换矩阵,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新的低维特征空间中。
主成分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发现数据中的主要特征,去除冗余和噪声。
通过降维,可以减少数据集的维度,从而简化计算、减少存储空间和提高效率。
此外,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相关性,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数据解释。
然而,主成分分析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首先,主成分分析假设数据是线性关系,不适用于非线性数据。
此外,主成分分析无法保证每个主成分都有明确的实际含义,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需要谨慎。
另外,由于选择主成分时只考虑了方差,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
总结来说,PCA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特征空间。
它能够发现数据中的主要特征,去除冗余和噪声,并且可以帮助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相关性。
然而,主成分分析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谨慎使用。
pca和KPCA的基本介绍
n � m 常通(
n� m i
T
i x ix
1�i
�
n
n
1
� C
U 列 i 第的它�阵矩交正 n � n 个一是
i
U�中其
x
x
T
U � is
i
量矢据数入输将)2-2(式过通 ACP
换变积内的量向现实是础基的数函核 �
�
为数函射映的间空征特到间空据数�点本样的中间空据数为
j
x
和
i
x
设。换变
性线非的间之间空别类和、间空征特、间空据数了现实法方核�讲上质本从 。力能理处的据数性线非 了强增大大而从 �的杂复较比是往往射映性线非种这且�射映性线非了用采于由 �示所 1-3 图如�作操性线的应对行进间空征特在而进�间空征特到射 映间空据数由据数始原将射映性线非用采先首法方核 �看上程过作操体具从 。 量
R : � 射映对, H
n
�
1� n
�
F
� ) j x , ix ( K
j
d
d
间空 trebliH 个一在存� )
N , , 2 ,1 � i (
L
x , i x ( K 数函的
件条 recreM 足满且续连、称对意任对� )
d
R � ix
为据数间空入输设
假 �射映性线非的间空征特到间空入输由种一了现实是础基的法方核到虑考 。件条要充的数函核为成数函了出给)2-3(式 )2-3(
法方核 .1
析分分成主的核于基 章三第
PCA-过程能力(CPK)分析
属性型数据质量统计指标
FTY/FPY/FY
First-time Yield/First-pass Yield:是指产品经过某一特定工序
合格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
First-time yield=(良品数/生产数)×100% Final Yield:是指单位产品在最后工序生产合格的概率,其计
算公式为:
过程能力指数与合格品率的关系
CP CPK 0.33 0.67 68.268% / 84.000% 95.450% 84.134% 97.722% 84.134% 97.725% 84.13447 % 97.72499 % 84.13447 % 97.72499 % 0.33 0.67 1.0 1.33 1.67 2
找出影响过程质量的瓶颈因素
减少制造过程的变异
过程能力分析的步骤
确定过程质量特征值 否 是
计量值数据?
定义缺陷和缺陷机会 定义变异来源
抽样
测量系统分析
否
过程是否稳定? 剔除根本影响因素 能力是否充足?
否
改进测量系统
是
计算 DPU
是 制定抽样计划
计算 DPMO
剔除系统性原因
否
过程是否稳定?
是 否 否
C PK = C PU C PK = C PL
LSL
USL
3. USL 和 LSL都存在:
(1) (2)
USL + LSL = 2
(3)
练 习:
计算 Cp 和Cpk
公差. 目标值 容差 ± 0.02 15 ± 0.03 10 ±0.2 8 过程 均值 14.990 9.98 8.05 标准差 0.005 0.01 0.04 CP C PK
PCA理论分析及应用(精辟版)
主元分析(PCA)理论分析及应用什么是PCA?PCA是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主元分析。
它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
正如它的名字:主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和结构,去除噪音和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
它的优点是简单,而且无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与各个场合。
因此应用极其广泛,从神经科学到计算机图形学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被誉为应用线形代数最价值的结果之一。
在以下的章节中,不仅有对PCA的比较直观的解释,同时也配有较为深入的分析。
首先将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说明PCA应用的场合以及想法的由来,进行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然后加入数学的严格推导,引入线形代数,进行问题的求解。
随后将揭示PCA与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真实世界。
最后将分析PCA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针对这些条件可能进行的改进。
一个简单的模型在实验科学中我常遇到的情况是,使用大量的变量代表可能变化的因素,例如光谱、电压、速度等等。
但是由于实验环境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实验数据往往变得极其的复杂、混乱和冗余的。
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取得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变量关系,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在神经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学科实验中,假设的变量个数可能非常之多,但是真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又是非常之简单的。
下面的模型取自一个物理学中的实验。
它看上去比较简单,但足以说明问题。
如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所示。
这是一个理想弹簧运动规律的测定实验。
假设球是连接在一个无质量无摩擦的弹簧之上,从平衡位置沿x轴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释放。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于一个具有先验知识的实验者来说,这个实验是非常容易的。
球的运动只是在x 轴向上发生,只需要记录下x 轴向上的运动序列并加以分析即可。
PCA与KPCA简介
第二章 主成分分析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统计学上PCA 的定义为用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而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的有用信息,且相互之间又是无关的。
作为一种建立在统计最优原则基础上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在1901年,Pearson 首先将变换引入生物学领域,并重新对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变换的一种新形式。
Hotelling 于1933年则将其与心理测验学领域联系起来,把离散变量转变为无关联系数。
在概率论理论建立的同时,主成分分析又单独出现,由Karhunen 于1947年提出,随后Loeve 于1963年将其归纳总结。
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称为K -L 变换[1]。
PCA 运算就是一种确定一个坐标系统的直交变换,在这个新的坐标系统下,变换数据点的方差沿新的坐标轴得到了最大化。
这些坐标轴经常被称为是主成分。
PCA 运算是一个利用了数据集的统计性质的特征空间变换,这种变换在无损或很少损失了数据集的信息的情况下降低了数据集的维数。
PCA 的基本原理如下:给定输入数据矩阵m n X ⨯ (通常m n >),它由一些中心化的样本数据1{}m i i x =构成,其中n i x R ∈且10m i i x==∑ (2-1)PCA 通过式(2-2)将输入数据矢量i x 变换为新的矢量T i i s U x = (2-2)其中:U 是一个n n ⨯正交矩阵,它的第i 列i U 是样本协方差矩阵11nT i i i C x x n ==∑ (2-3) 的第i 个本征矢量。
换句话说,PCA 首先求解如下的本征问题1,...,i i i u Cu i n λ= = (2-4)其中λ是C 的一个本征值,i u 是相应的本征矢量。
当仅利用前面的P 个本征矢量时(对应本征值按降序排列),得矩阵T S U X = 。
新的分量S 称为主分量[2]。
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u 就是第一个主成分,这个特征向量就是数据有最大方差分布的方向。
pca和kpca计算实例
pca和kpca计算实例PCA(主成分分析)和KPCA(核主成分分析)都是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降维、特征提取等。
以下是PCA和KPCA的计算实例:PCA的计算实例:假设我们有一个二维数据集,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都有两个特征,分别是身高(cm)和体重(kg)。
我们想要通过PCA将这两个特征降维到一维。
1. 首先,我们将原始数据集中的所有样本按列组成一个2行N列的矩阵X,其中N是样本数量。
2. 然后,我们将矩阵X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属性字段)进行零均值化,即减去这一行的均值。
3. 接下来,我们计算协方差矩阵C = 1/N X X^T。
4. 然后,我们求出协方差矩阵C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 将特征向量按对应特征值大小从上到下按行排列成矩阵,取前k行组成矩阵P。
6. 最后,我们用矩阵P乘以原始数据矩阵X,得到降维到k维后的数据。
KPCA的计算实例:假设我们有一个二维数据集,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分别是身高(cm)和体重(kg)。
我们想要通过KPCA将这两个特征降维到一维。
1. 首先,我们将原始数据集中的所有样本按列组成一个2行N列的矩阵X,其中N是样本数量。
2. 然后,我们将矩阵X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属性字段)进行零均值化,即减去这一行的均值。
3. 接下来,我们计算核函数下的内积矩阵K = 1/N X X^T。
4. 然后,我们求出核函数下的内积矩阵K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 将特征向量按对应特征值大小从上到下按行排列成矩阵,取前k行组成矩阵P。
6. 最后,我们用矩阵P乘以原始数据矩阵X,得到降维到k维后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核函数和参数。
同时,由于计算复杂度较高,PCA和KPCA都需要使用高效的算法和工具进行计算。
PCA (主成分分析)详解
一、简介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即主成分分析,是图像处理中经常用到的降维方法,大家知道,我们在处理有关数字图像处理方面的问题时,比如经常用的图像的查询问题,在一个几万或者几百万甚至更大的数据库中查询一幅相近的图像。
这时,我们通常的方法是对图像库中的图片提取响应的特征,如颜色,纹理,sift,surf,vlad等等特征,然后将其保存,建立响应的数据索引,然后对要查询的图像提取相应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图像特征对比,找出与之最近的图片。
这里,如果我们为了提高查询的准确率,通常会提取一些较为复杂的特征,如sift,surf等,一幅图像有很多个这种特征点,每个特征点又有一个相应的描述该特征点的128维的向量,设想如果一幅图像有300个这种特征点,那么该幅图像就有300*vector(128维)个,如果我们数据库中有一百万张图片,这个存储量是相当大的,建立索引也很耗时,如果我们对每个向量进行PCA处理,将其降维为64维,是不是很节约存储空间啊?对于学习图像处理的人来说,都知道PCA是降维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具体的原理,为此,我写这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PCA及其具体计算过程:二、PCA详解1、原始数据: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数据是二维的,借助网络上的一组数据,如下:x=[2.5, 0.5, 2.2, 1.9, 3.1, 2.3, 2, 1, 1.5, 1.1]Ty=[2.4, 0.7, 2.9, 2.2, 3.0, 2.7, 1.6, 1.1, 1.6, 0.9]T2、计算协方差矩阵什么是协方差矩阵?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人都学过数理统计,一些基本的常识都知道,但是,也许你很长时间不看了,都忘差不多了,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里先简单的回顾一下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当然如果你知道协方差矩阵的求法你可以跳过这里。
(1)协方差矩阵:首先我们给你一个含有n个样本的集合,依次给出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均值:标准差:方差:既然我们都有这么多描述数据之间关系的统计量,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协方差呢?我们应该注意到,标准差和方差一般是用来描述一维数据的,但现实生活我们常常遇到含有多维数据的数据集,最简单的大家上学时免不了要统计多个学科的考试成绩。
核主成分分析在线性分类问题中的应用
核主成分分析在线性分类问题中的应用在机器学习领域中,线性分类问题是常见的一种问题。
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KPC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监督降维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线性分类问题。
本文将介绍KPCA及其在线性分类问题中的应用。
1、KPCA的基本原理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一种无监督的数据降维技术,它可以将高维数据集映射到低维空间中,同时保留原始数据集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PCA不能够很好地处理非线性数据。
KPCA是基于PCA的思想,通过使用非线性核函数来增强PCA的非线性能力。
核函数可以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中,使得原始非线性数据在高维空间中变得线性可分。
2、KPCA的算法流程KPCA的算法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核函数,并基于核函数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2)利用相似度矩阵计算中心化Kernel Gram矩阵K。
(3)对Kernel Gram矩阵K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根据特征向量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新的低维空间中。
3、KPCA在线性分类问题中的应用KPCA最常用的应用之一是在线性分类问题中。
当线性分类问题不能被简单地解决时,KPCA可以通过映射原始数据到高维空间中,使得数据在高维空间中变得线性可分。
具体来说,在线性分类问题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1)类别之间的边界不是线性可分的。
(2)样本数目相对于特征数目是相对较小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中。
在高维空间中,数据可能是线性可分的。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KPCA对数据进行降维,从而减小特征数目,加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4、KPCA的实现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库来实现KPCA。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python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KernelPCAimport numpy as np# 构造随机数据集np.random.seed(0)X = np.random.rand(100, 5)# 将数据集映射到高维空间kpca = KernelPCA(n_components=2, kernel='rbf')X_kpca = kpca.fit_transform(X)# 输出结果print(X_kpca.shape)```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ernelPCA类来实现KPCA。
PCA原理及应用很详细
PCA原理及应用很详细一、原理PCA的核心思想是将原始特征空间转换为新的特征空间,使得数据集在新特征空间上具有最大的方差。
换句话说,它试图寻找出一个最佳的投影方向(即主成分),使得将数据映射到该方向上能够保留最多的信息。
下面是PCA的具体步骤:1.数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每个特征具有零均值和单位方差,以消除尺度影响。
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4.选择主成分:按照特征值的大小从大到小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5.数据映射: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所选的主成分上,得到降维后的数据集。
二、应用PCA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数据可视化:通过降维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方便进行可视化分析。
例如,可以将包含许多特征的数据集转换为只有两个主成分的数据集,并在二维平面上绘制数据点来观察数据之间的关系。
2.特征选择:PCA可以用于特征选择,即通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主成分来达到降维的目的。
这对于处理高维特征空间的问题非常有用,可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成本。
3.数据压缩:通过降维可以减少数据存储和计算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
例如,可以利用PCA将图像数据降维,以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时间。
4.噪声滤除:PCA可以作为一种降噪方法,通过提取主成分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
这对于信号处理和图像恢复等领域非常有用。
5.特征融合:当多个特征具有相似的含义或相关性时,可以将它们合并成一个主成分。
这有助于简化模型和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6.预处理:在许多机器学习算法中,数据预处理是必要的。
PCA作为一种预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PCA是一种强大的降维算法,不仅可以减少数据的维度,还可以提取最有用的信息。
它在数据可视化、特征选择、数据压缩、噪声滤除、特征融合和数据预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数据挖掘中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解析
数据挖掘中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解析数据挖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关联,为决策提供支持。
而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KPCA)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非线性问题,提高数据的降维效果和分类性能。
KPCA的原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PCA是一种常用的线性降维方法。
它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使得映射后的数据具有最大的方差。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留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同时降低数据的维度,方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然而,PCA只适用于线性问题,对于非线性问题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这时就需要使用KPCA来解决这个问题。
KPCA通过引入核函数的方式,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的特征空间中,使得数据在该空间中变得线性可分。
然后再进行PCA的降维操作,得到最终的结果。
核函数是KPCA的核心概念,它可以将原始数据从低维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从而使得数据在高维空间中线性可分。
常用的核函数有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高斯核函数等。
其中,高斯核函数是最常用的核函数之一,它可以将数据映射到无穷维的特征空间中。
高斯核函数的形式为:K(x, y) = exp(-||x-y||^2 / (2σ^2))其中,x和y是原始数据的样本点,||x-y||表示两个样本点之间的欧氏距离,σ是高斯核函数的带宽参数。
在KPCA中,首先需要计算核矩阵K,核矩阵的元素K(i, j)表示样本点xi和xj之间的相似度。
然后,对核矩阵进行中心化操作,得到中心核矩阵K'。
接下来,对中心核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最后,根据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选择前k个特征向量,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新的低维空间中。
KPCA的优点在于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并且保留了数据中的重要信息。
KPCA原理及演示汇编
KPCA原理及演示汇编KPCA的原理:1.高维映射:KPCA首先将原始数据通过其中一种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空间,这样可以将低维的线性不可分问题转换为高维的线性可分问题。
2.主成分分析:在高维空间中,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来提取主成分,得到数据在高维空间中的主方向。
3.核矩阵计算:计算样本在高维空间中的内积,通过计算内积得到核矩阵,用于后续的降维计算。
4.特征值分解:对核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降维计算:选择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将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中,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KPCA演示的汇编示例:下面将使用汇编语言来演示KPCA算法的过程,假设我们有一个3维数据集(x1,x2,x3),需要将其降维到2维。
1.高维映射:定义一个高维核函数,可以选择高斯核函数等。
将每个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得到高维数据集(φ(x1),φ(x2),φ(x3))。
2.核矩阵计算:计算样本在高维空间中的内积,得到以下核矩阵:K=,K(x1,x1)K(x1,x2)K(x1,x3)K(x2,x1)K(x2,x2)K(x2,x3K(x3,x1)K(x3,x2)K(x3,x3其中,K(x,y)表示样本x和y在高维空间中的内积。
3.特征值分解:对核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假设特征向量为e1,e2,e3,特征值为λ1,λ2,λ34.降维计算:选择最大的两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选择e1和e2,将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中,得到降维后的数据:y1=e1*φ(x)y2=e2*φ(x)其中,y1和y2是降维后的数据,e1和e2是对应的特征向量,φ(x)是将原始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后的结果。
这个汇编示例演示了KPCA算法的基本步骤,通过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并计算核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再选择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降维操作。
降维后的数据可以在低维空间中更好地进行可视化和分类。
在实际应用中,KPCA可以处理非线性数据,并提供更好的数据表示。
PCA与KPCA简介
主成分分析1.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统计学上PCA 的定义为用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而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的有用信息,且相互之间又是无关的。
作为一种建立在统计最优原则基础上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在1901年,Pearson 首先将变换引入生物学领域,并重新对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变换的一种新形式。
Hotelling 于1933年则将其与心理测验学领域联系起来,把离散变量转变为无关联系数。
在概率论理论建立的同时,主成分分析又单独出现,由Karhunen 于1947年提出,随后Loeve 于1963年将其归纳总结。
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称为K-L 变换。
PCA 运算就是一种确定一个坐标系统的直交变换,在这个新的坐标系统下,变换数据点的方差沿新的坐标轴得到了最大化。
这些坐标轴经常被称为是主成分。
PCA 运算是一个利用了数据集的统计性质的特征空间变换,这种变换在无损或很少损失了数据集信息的情况下降低了数据集的维数。
PCA 的基本原理如下:给定输入数据矩阵m n X ⨯(通常m n >),它由一些中心化的样本数据1{}m i i x =构成,其中n i x R ∈且10m i i x==∑ (1-1)PCA 通过式(2-2)将输入数据矢量i x 变换为新的矢量T i i s U x = (1-2)其中:U 是一个n n ⨯正交矩阵,它的第i 列i U 是样本协方差矩阵11nT i i i C x x n ==∑(1-3) 的第i 个本征矢量。
换句话说,PCA 首先求解如下的本征问题1,...,i i i u Cu i n λ= = (1-4)其中λ是C 的一个本征值,i u 是相应的本征矢量。
当仅利用前面的P 个本征矢量时(对应本征值按降序排列),得矩阵T S U X =。
新的分量S 称为主分量。
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u 就是第一个主成分,这个特征向量就是数据有最大方差分布的方向。
PCA,K-PCA,ICA你真的知道吗?
PCA,K-PCA,ICA你真的知道吗?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下PCA,K-PCA以及ICA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时在R语言如何实现这几个模型。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PCA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变换为一组各维度线性无关的表示,可用于取主成分(主要信息),摒弃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常用于高维数据的降维。
本质是将方差最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特征,并且在各个正交方向上将数据“离相关”,也就是让它们在不同正交方向上没有相关性。
主要应用于高斯分布的线性数据的降维。
核主成分分析(K-PCA),是PCA的升级版主要是解决线性数据的限制,它可以将非线性可分的数据转换到一个适合对齐进行线性分类的新的低维子空间上。
其本质同PCA。
独立成分分析(ICA),指在只知道混合信号,而不知道源信号、噪声以及混合机制的情况下,分离或近似地分离出源信号的一种分析过程;是盲信号分析领域的一个强有力方法,也是求非高斯分布数据隐含因子的方法ICA与PCA区别:1)PCA是将原始数据降维并提取出不相关的属性,而ICA是将原始数据降维并提取出相互独立的属性。
2)PCA目的是找到这样一组分量表示,使得重构误差最小,即最能代表原事物的特征。
ICA的目的是找到这样一组分量表示,使得每个分量最大化独立,能够发现一些隐藏因素。
由此可见,ICA的条件比PCA更强些。
3)ICA要求找到最大独立的方向,各个成分是独立的;PCA要求找到最大方差的方向,各个成分是正交的。
4)ICA认为观测信号是若干个统计独立的分量的线性组合,ICA 要做的是一个解混过程。
而PCA是一个信息提取的过程,将原始数据降维,现已成为ICA将数据标准化的预处理步骤。
接下来我们介绍下这几种算法在R语言如何实现:1. PCA的实现需要安装包graphics,其中的核心函数是prcomp。
具体的操作步骤大家可以参考我们前期的教程《R语言之主成分分析》。
2. KPCA的实现需要安装包BKPC,其中的kPCA函数可以实现核主成分分析。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特征降维方法介绍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特征降维方法介绍特征降维是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减少输入特征中的冗余信息和噪声,从而提高了机器学习算法的效率和性能。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特征降维方法。
首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最常用的特征降维方法之一。
它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特征投影到新的特征空间中,使得新的特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
PCA首先计算出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然后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一组正交的基向量,即主成分。
最后,选择最重要的主成分作为新的特征进行降维。
其次,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类别有监督的特征降维方法。
与PCA不同,LDA考虑了样本之间的类别信息,它通过最大化类别间的散度和最小化类别内的散度,找到一个最优的投影方向,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尽可能分开,同一类别的样本尽可能聚集在一起。
LDA在特征提取和分类任务中均有广泛应用。
另一种常用的特征降维方法是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假设原始数据可以由一组潜在的隐变量或因子线性组合而成,通过无监督学习的方式估计这些因子和因子与原始特征之间的关系。
因子分析旨在找到一个最小的因子集合,能够解释原始特征中的大部分变异。
因子分析的应用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等。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非线性的特征降维方法被广泛使用。
例如,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基于核方法,它通过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的特征空间,然后在新的特征空间中进行PCA。
KPCA能够处理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适用于许多实际问题。
另外,自编码器(Autoencoder)也是一种流行的非线性特征降维方法。
自编码器是一种神经网络结构,可以使用无监督学习的方式自动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
PCA和KPCA傻傻分不清楚?戳进来教你如何区分
PCA 和KPCA 傻傻分不清楚?戳进来教你如何区分
在格物汇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特征抽取的经典算法——主成分分析PCA 与线性判别分析LDA 的原理与应用场景。
PCA 是一种无监督的降维方法,寻找的是让数据方差最大的一种映射;LDA 是一种有监督的降维方法,寻找的是让数据分类效果最好的一种映射。
但是它们仍然有应用的局限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
PCA 的局限性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PCA 的降维原理:PCA 试图通过旋转找到新的正交基,满足这样的两条性质:
1、最近重构性:样本点到新映射的正交基距离足够接近。
2、最大可分性:记得我们在SVM 的核函数中曾经验证过,在低维空间计算(+1) 得到的结果与高维空间上计算
的结果相似,只是系数略有不同。
因此我们也可以在此应用核方法来计算。
我们在此定义核函数矩阵:
代入上面等式2,便可得到:
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主成分分析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统计学上PCA 的定义为用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而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的有用信息,且相互之间又是无关的。
作为一种建立在统计最优原则基础上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在1901年,Pearson 首先将变换引入生物学领域,并重新对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变换的一种新形式。
Hotelling 于1933年则将其与心理测验学领域联系起来,把离散变量转变为无关联系数。
在概率论理论建立的同时,主成分分析又单独出现,由Karhunen 于1947年提出,随后Loeve 于1963年将其归纳总结。
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称为K-L 变换[1]。
PCA 运算就是一种确定一个坐标系统的直交变换,在这个新的坐标系统下,变换数据点的方差沿新的坐标轴得到了最大化。
这些坐标轴经常被称为是主成分。
PCA 运算是一个利用了数据集的统计性质的特征空间变换,这种变换在无损或很少损失了数据集的信息的情况下降低了数据集的维数。
PCA 的基本原理如下:给定输入数据矩阵m n X ⨯ (通常m n >),它由一些中心化的样本数据1{}m i i x =构成,其中n i x R ∈且10m i i x==∑ (2-1)PCA 通过式(2-2)将输入数据矢量i x 变换为新的矢量T i i s U x = (2-2)其中:U 是一个n n ⨯正交矩阵,它的第i 列i U 是样本协方差矩阵11nT i i i C x x n ==∑ (2-3) 的第i 个本征矢量。
换句话说,PCA 首先求解如下的本征问题1,...,i i i u Cu i n λ= = (2-4)其中λ是C 的一个本征值,i u 是相应的本征矢量。
当仅利用前面的P 个本征矢量时(对应本征值按降序排列),得矩阵T S U X = 。
新的分量S 称为主分量[2]。
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u 就是第一个主成分,这个特征向量就是数据有最大方差分布的方向。
第二主成分也就是第二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数据点沿着这个方向方差有第二大变化,且这个特征向量与第一个是正交的。
实际过程中原始数据如果没有经过中心化,即式(2-1)不成立,则也可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对每一个指标分量作标准化处理ij jij j A A X S -= (2-5)其中样本均值: 11m j ij i A A m ==∑ (2-6) 样本标准差:j S = (2-7) 得到()ij m n X x ⨯=,接下来进行以上运算,这就是标准的PCA ,这种标准化方法有效的减少了数据量纲对数据提取的影响[3]。
2. 主成分分析的实现步骤基于上述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如下所示:1、将所获得的n 个指标(每一指标有m 个样品)的一批数据写成一个(m n ⨯)维数据矩阵1111n m mn a a A a a ⎛⎫ ⎪= ⎪ ⎪⎝⎭K M OM L . 2、对矩阵A 作标准化处理:即对每一个指标分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公式(2-5),从而得到()ij m n X x ⨯=。
3、由式(2-8)计算样本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1()1T ij n n R X X r m ⨯=⋅=- (2-8) 4、运用Jacobi 迭代方法计算R 的特征值1,...,n λλ,即对应的特征向量1,...,n v v 。
5、特征值按降序排序(通过选择排序)得''1...n λλ>>并对特征向量进行相应调整得''1,...,n v v 。
6、通过施密特正交化方法单位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到1,...,n αα。
7、计算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1,...,n B B ,根据给定的提取效率p ,如果t B p ≥,则提取t 个主成分1,...,t αα。
8、计算已标准化的样本数据X 在提取出的特征向量上的投影Y X α=⋅,其中1(,...,)t ααα=。
所得的Y 即为进行特征提取后的数据也就是数据降维后的数据。
第三章 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1. 核方法作为一种由线性到非线性之间的桥梁,核方法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叶,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964年,然而直到最近几年,核方法的研究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相继提出了各种基于核方法的理论和方法。
核方法是一系列先进性数据处理技术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这些数据处理方法都应用了核映射。
核函数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非线性函数把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在特征空间中进行数据处理,其关键在于通过引入核函数,把非线性变换后的特征空间内积运算转换为原始空间的核函数计算,从而大大简化了计算量[4]。
从具体操作过程上看,核方法首先采用非线性映射将原始数据由数据空间映射到特征空间,进而在特征空间进行对应的线性操作,如图3-1所示:由于采用了非线性映射,且这种非线性映射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从而大大增强了非线性数据的处理能力。
从本质上讲,核方法实现了数据空间、特征空间、和类别空间之间的非线性变换。
设i x 和j x 为数据空间中的样本点,数据空间到特征空间的映射函数为Φ,核函数的基础是实现向量的内积变换(,)(,)()()i j i j i j x x K x x x x →=Φ⋅Φ (3-1) 通常,非线性变换函数()Φ•相当复杂,而运算过程中实际用到的核函数(,)K ••则相对简单的多,这正是核方法迷人的地方。
图3-1 核方法框架示意图对于核函数必须满足Mercer 条件:对于任意给定的对称函数(,)i j K x x ,它是某个特征空间中的内积运算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的不恒为0的函数()g x 满足2()g x dx <∞⎰,有(,)()()0K x y g x g y dxdy ≥⎰ (3-2) 式(3-2)给出了函数成为核函数的充要条件。
考虑到核方法的基础是实现了一种由输入空间到特征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假设输入空间数据为(1,2,,)L d i x R i N ∈=L ,对任意对称、连续且满足Mercer 条件的函数(,)i j K x x ,存在一个Hilbert 空间H ,对映射:L d R H Φ→有1(,)()()Fd i j n i j n K x x x x ==Φ⋅Φ∑ (3-3)式中F d 是H 空间的维数。
常用的核函数有以下几种形式:线性核函数 (,)i i K x x x x =⋅ (3-4)P 阶多项式核函数(,)[()1]p i i K x x x x =⋅+ (3-5) 高斯径向基函数(RBF )核函数 22(,)exp()i i x x K x x σ-=- (3-6)多层感知器核函数 (,)tanh[()]i i K x x v x x c =⋅+ (3-7)2. 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假设12,,...,M x x x 为训练样本,用{}i x 表示输入空间。
KPCA 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隐式方式将输入空间映射到某个高维空间(常称为特征空间),并且在特征空间中实现PCA [5,6] 。
假设相应的映射为Φ,其定义如下:()d Fx x ξΦ→=Φ¡a核函数通过映射Φ将隐式的实现点x 到F 的映射,并且由此映射而得的特征空间中数据满足中心化的条件,即1()0Mx μμ=Φ=∑ (3-8) 则特征空间中的协方差矩阵为:11()()M T C x x M μμμ==ΦΦ∑ (3-9)现求C 的特征值0λ≥和特征向量\{0}V F ∈,C νλν= (3-10)即有(())(())v x C x ννλνΦ⋅=Φ⋅ (3-11)考虑到所有的特征向量可表示为12(),(),...,()M x x x ΦΦΦ的线性张成,即1()Mi i i v x α==Φ∑ (3-12)则有1111((()()()()))(()())M M Mw w w x x x x x x M μνμνμμμαλ===Φ⋅ΦΦΦ=Φ⋅Φ∑∑∑ (3-13)其中1,2,...,v M =。
定义M M ⨯维矩阵K:(()())K x x μνμν=Φ⋅Φ (3-14)则式子(3-13)可以简化为2M K K λαα= (3-15)显然满足M K λαα= (3-16)求解(3-16)就能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测试样本在特征向量空间k V 的投影为1(())()((),())Mkk i i i x x x να=⋅Φ=ΦΦ∑ (3-17) 将内积用核函数替换则有1(())()(,)Mkk i i i x K x x να=⋅Φ=∑ (3-18) 当(3-8)不成立时,需进行调整,11()()()Mvv x x x M μμ=Φ→Φ-Φ∑ 1,...,M μ= (3-19) 则核矩阵可修正为211,111()M M M w w w w w w K K K K K M M μνμνμνττ===→-++∑∑∑ (3-20) 3. 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的实现步骤基于上述KPCA 的基本原理,可得KPCA 的处理过程如下:1、将所获得的n 个指标(每一指标有m 个样品)的一批数据写成一个(m n ⨯)维数据矩阵1111n m mn a a A a a ⎛⎫ ⎪= ⎪ ⎪⎝⎭K M OM L 。
2、计算核矩阵,先选定高斯径向核函数中的参数,再由式(3-14),计算核矩阵K 。
3、通过(3-20)修正核矩阵得到KL 。
4、运用Jacobi 迭代方法计算KL 的特征值1,...,n λλ即对应的特征向量1,...,n v v 。
5、特征值按降序排序(通过选择排序)得''1...n λλ>>并对特征向量进行相应调整得''1,...,n v v 。
6 、通过施密特正交化方法单位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到1,...,n αα。
7、计算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1,...,n B B ,根据给定的提取效率p ,如果t B p ≥,则提取t 个主分量1,...,t αα。
8、计算已修正的核矩阵X 在提取出的特征向量上的投影Y KL α=⋅,其中1(,...,)t ααα=。
所得的投影Y 即为数据经KPCA 降维后所得数据。
4. PCA 和KPCA 的比较主成分分析属于代数特征分析方法,是模式识别领域中一种经典的特征抽取和降维方法。
但是PCA 的缺点是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
如果原始空间的维数是n , PCA 需要分解一个n n ⨯的非稀疏矩阵。
因为PCA 是一种线性映射方法,降维后的表示是由线性映射生成的,它忽略了数据之间高于2阶的相互关系,所以抽取的特征并不是最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CA 方法的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