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

合集下载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前言希望在这次园林分析中改变开始时的以单体建筑分析为主的做法,而试图从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一个园林,尝试着在江南园林的共性中寻找寄畅园的特点,进而更好的找到本座园林的个性。

尝试是为了一叶而知秋,得一园而得整个江南的园林。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

全用黄石堆砌而成。

西高东低,总长36米。

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

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

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静观布局寄畅园有大面积的山石园区,同时又有一片水域。

思考中我想到了寄畅园似乎有这么一种拓扑关系: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

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

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

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

苏州园林的布局

苏州园林的布局

苏州园林的布局苏州园林的布局韦人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它是和住宅共同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部分,在功能上是住宅的延续和扩大,园中常有宴客聚友用的厅堂,小住起居用的别院,读书作画用的斋馆,更不可缺少的是坐憩休眺的亭台楼阁。

大的园林还有观剧听戏所用的戏台,因此园内的建筑物较多。

由于历史的变迁,苏州保存宅园一体的园林已不多,现有网师园、艺圃、退思园、听枫园、曲园等。

有些只有部分住宅存在,如拙政园。

留园只保存了祠堂。

目前,柴园和可园正在修复中,不久即可恢复宅园一体面貌。

宅与园的两种组合形式住宅和园林的位置如何组合?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是前后布局形式,前宅后园。

此类园林多是大型宅园,前后进深较大,占地面积广,形成后花园。

如拙政园和留园,怡园原也为此形式,因城市建设之故,住宅部分已不存在。

二是平行布局形式,大多为东宅西园。

此类园林多是中型宅园,前后进深较小,占地面积也不大,如网师园、艺圃等。

耦园的布局较为特殊,由于地形东西宽,南北较浅,采用了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别布置在两侧的形式,这也是园主夫妻隐逸归田、情真意笃的心态表现。

因“耦”与“偶”谐音,指夫妻;“耦”又具有偶耕归隐之意,故取名耦园。

住宅的布局和中国古代建筑——宫殿、衙署、寺庙、宗祠的布局形式相同,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建筑以“院”为中心。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安全、防风、防沙,更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

建筑均匀对称布置,给人以平稳、齐整的感觉,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趣。

典型的实例为网师园的住宅部分,住宅坐北朝南,前有东、西两侧巷门,并和南面的照壁围合成广场,照壁前东、西种植两株象征门第高贵的盘槐,气势非凡。

广场上可停轿、歇马,两侧墙上嵌有拴马环。

住宅共四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花厅(女厅)。

由门厅至花厅,不但室内陆面逐渐升高,屋脊也逐渐提高,反映了世俗追求的“步步高升”的心态。

封建士大夫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本,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山水景色共生共息。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5篇范文)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5篇范文)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5篇范文)第一篇: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榭和舫多属于临水建筑。

在选址、平面和体形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与水面和池岸的配合关系。

临水或在水上的供人游玩和休息的房屋。

一、建筑类型与特点(一)、榭的含义: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

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

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凭依。

(二)、不同地域水榭的形式: 1.江南园林中的水榭:榭尺度不大,常以水平线为主。

典型实例有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网师园的46濯缨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2.北方园林中的水榭: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特有的色彩,建筑浑厚、持重,建筑尺度较大,造型多样;如北京颐和园的“洗秋”、“饮绿”两个水榭。

3.岭南园林中的水榭:“水厅”,立秋轻快、通透,也是水榭的一种二、建筑布局与功能(一)、榭的功能:多以观景为主,也可满足社交休憩的需要。

(二)、榭的设计要点: 1.选址:有景可借可观之处,湖岸线凸出处为佳。

2.朝向:忌西晒。

3.平台高程:低临水面为佳。

4.造型:开阔、开朗、开敞。

(三)、榭的平台构造: 1.榭以实心土台作为挑台的基座。

2.在实心土台的基座上,伸出挑梁作为平台的支撑。

3.以梁柱结构作为挑台的基座,平台的一半挑出水面,另一半坐落在湖岸上。

(芙蓉榭平台构造)4.以柱梁结构作挑台基座,在岸边以实心土台做榭的基座。

5.整个建筑及平台均坐落在水中的柱梁结构基座上。

(四)、实例芙蓉榭: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

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

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也由此而来。

当年王心一营筑归田园居时,这里为一派水乡景色:“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

修廊蜿蜒,驾沧浪而度,为芙蓉榭。

”现游廊尚未恢复.然小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特别是夏晚在此赏景,待到皓月当空,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万方数据诗情画意,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如同诗画一般雅的情操与意趣(见图3)。

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并且,私家园林由于面积一般并不大,建筑便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只是构成园林的景观要素之一,它必须与周围的山石、水池、花木等自然景观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图1留园平面图三、意境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

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首先,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以余韵未尽的印象(见图2)。

其次,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

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日“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万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图2网师园平面图圈3月到风来事四、空间关系的灵活运用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为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丽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留园1571 姚旭 15080168概况: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历史沿革:留园始建于明代,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

清代,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同治十二年,园为常州盛康购得。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平面布局图:留园设计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

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

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

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空间序列良好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宛似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

空间序列的不同阶段和写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和乐曲一样,有主题,有起伏,有高潮,有结束;也和剧作一样,有主角和配角,有矛盾双方的对立面,也有中间人物。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建筑设计与理论结课论文——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浅析摘要: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

私家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而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等地,本文主要通过例举一些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来论述其造园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 造园艺术;形式手法;意境格调;细节处理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和学习的。

1.形式手法1.1相地早在明代计成就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最宜建造园林。

如苏州的拙政园则是以“城市地”求“江湖地”。

综观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多并非选址在“山林地”,但都力求通过造园手法来使自身扬长避短。

对于周围自然景色较佳的园林而言,则要追求在相地较好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既能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又可和整个园区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1. 建筑风格
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以传统园林建筑为主,注重自然美学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传统园林建筑以古琴台、亭、池、岛、跨桥、回廊、游廊等为主要建筑形式,同时也融入古老的中式建筑技艺,形成了充满江南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2. 建筑布局
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以“有园有居”为主要原则。

传统园林建筑的考究体现
在布局上,布局要求紧密而不拥挤、错落有致而不乱糟糟。

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注重规划,通常分为前进后庭、东西厢房、主屋连廊和农耕劳作区等。

3. 建筑材料
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材料多选用砖、石、木为主,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加工所得,给人一种古朴、自然、雅致的感觉。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被涂抹上青瓦红墙的颜色,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古韵之美。

4. 建筑装饰
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装饰主要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作为主要图案。

同时,饰有
各种精致的木雕、石雕、彩画等装饰品,突出了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5.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江南私家园林强调建筑与造园的相互关系,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
围合着自然的水系、草木,呈现出一种集中生命、凝聚自然、显达人文的景观特色。

6.
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特点是其文化、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体现,其建筑风格、布局、材料、装饰、与环境的融合等特点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不仅仅在艺术美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今天的建筑文化中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组江南古典园林局部与现代建筑的案例比较研究

两组江南古典园林局部与现代建筑的案例比较研究

结论通过对江南古典园林局部与现代建筑进行案例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 之间存在很多异同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局部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精湛工艺和 审美追求,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科技化。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努力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汲取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精髓,运用到现代建 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在装饰细节方面,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装饰繁复细腻,多采用传统雕刻、 绘画等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尺度也是非常 讲究的,通过利用空间、借助景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现代建筑分析现代建筑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设计理念 和建造技术均与传统建筑有所不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科技化, 同时也强调创新和个性化。在空间布局方面,现代建筑多采用开放式布局,注重 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性,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中。
结果与讨论
1.审美特征
江南古典园林细部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巧妙,构思 独特。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寓意深远。例如,无锡寄畅园的 “知鱼桥”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使游人在桥上观赏池中游鱼成为可能。其次, 注重意境,寓意深远。园林细部常常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取自“留得残荷听雨声”
最后,对于维护费用方面,由于夯土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节能性,因此 可以降低后期的维护和能耗成本。综合来看,“土屋”项目在经济上也是具有可 行性的。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土屋”这个现代夯土建筑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现代夯土建筑具有绿色、可持续的优点,符合当前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 求。在技术方面,合理的材料选择、构造设计、施工工艺以及安全措施是项目成 功的关键。经济方面,现代夯土建筑的建设成本较低,施工时间缩短,后期维护 费用也降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园林论文留园赏析

园林论文留园赏析

留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是一种模拟自然山水、以小见大的的园林,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下面就空间处理、视线、造景、植物几个方面,对留园高超的技艺进行赏析。

一留园的空间处理留园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它分为西、东、中三区,三区各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则以建筑取胜。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不同的相互关系就产生不同的空间。

缺乏变化,一览无余的空间是单调而令人乏味的,怎么把园林空间设计的丰富而有层次,对此,留园达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诊释,也是留园最突出的空间特点下面拿以下几个空间加以说明。

1整体布局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区西,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所指的就是极强烈的疏密对比,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与经营位置毫无例外地悟守着疏密对比这一构图原则。

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

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

2 入口的巧妙处理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之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人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人主空间,豁然开朗。

二留园的视线分析在古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在堆山叠石的基础上筑楼阁台塔作为构图中心或景观组织控制元素,以至高优势形成全园或区域景观控制,园林中的景观布局及设计围绕构图中心展开,以水平视角控制景观组织,将主要景点如主要建筑或组团以及构图的一些主要元素如岛桥、堤岸、山石、水面、水口等组合在60°水平视角落的视野范围内,使人们置身楼台高处,在自然的观景状态下获得丰富、完整的景观。

苏州私家园林明清假山比较——以留园、环秀山庄为例

苏州私家园林明清假山比较——以留园、环秀山庄为例
。 、 。
,
2
留 园 园 林假 山 造 景

现存 留 园 是在 明代 的基 础 上 经过 历 代 园主 不 断 修 改 而 形 成 的 留 园 西 部 是 以 堆 土 而 成 的大 假 山 为 主 的 山 林 景 观 假 山 南 北 走 向 体 量 和 高 度 均为 全 园 之
, ,
花影重重 庭 院 中奇 峰异 石 散置 成 林 显 得 宁 静 而 安谧 这 原 是寒 碧 庄 主 人 刘 恕 为 了 安置 寒碧 庄 十 二 峰之 后 所得 的独 秀 晚 翠 段 锦 竟 爽 迎 晖 五 峰及 拂 云 苍 鳞 两 支松 皮 石 笋 而 特 意 建造 的 石 林 小 院 其 山 石 布置 以单 独置 石 为 主 在 极 小 的 园 林 空 间 内 创造 出 不 同 的 山 石 空 间 圣 境 东 园 以冠 云 峰 为 中心 的庭 院 空 间 四 周廊 榭 亭 台布 局 形成 闭合 的 充 满 山 水 情 趣 的 空 间 布置 由 云 峰合 称 留 园三 在 峰两 侧 的 瑞云 峰 山 峰 其他 的石 峰错落 其 间 山 石之 中 亭 台若 隐 若现 佳 木 葱 笼 迷 乱 其 间 形成 丰富 的 园林 空 间 留 园 从 西 部 大 土 山 到 中 部 主 山再 到 东 部 庭 院假 山 从 西 到东 由 高 到 低 由 山 林 佳 境 到 庭 院 空 间 既 存 山 林之 趣 又 具 小 廊 回 合 曲 阑斜 之 美 各 种 不 同 的假 山 主 体构成多样 园林 空 间 效果
2
1 6 年 3 月下 0
住 宅 与房 地 产
园 林 绿化 ] 【
苏 州 私 家 园 林 明 清假 山 比 较

:
, , ,
以 留园

小园极则与造景典范:网师园

小园极则与造景典范:网师园

周导讲园许多研究传统园林的学者都有一种「 抑清扬明 」的倾向。

他们认为清代园林过于繁复,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而增加建筑数量与体量,假山堆叠与室内外陈设也日趋复杂,失去了简洁疏朗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失去了唐宋以来的文人雅趣和自然的风格。

所以在苏州园林里,像拙政园、艺圃这一类保留了明代格局与格调的园林,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崇。

而其他在清代时期建造或重新改造的园林,则往往被认为在 艺术水准上有所下降。

但在苏州名园里,有一座非常典型的 清代小园——网师园,却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褒扬。

童寯教授在《江南园林志》里认为这座园林是「 园宅兼具,典雅古洁,别具一格」。

陈从周教授在《说园》里说它「小而精,以少胜多,在全国现存的园林里,都属上选 」。

网师园面积只有8亩(约5300平方米),中部是水池,周边分布了十几处建筑,还有大量假山堆叠、多处院落划分,又被高大的住宅紧贴,几乎没有开敞的场所和造景余地。

那么这座造于 清代中后期、人工要素比重很大的园林为什么会受到专家的推崇呢?它如何平衡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以实现「 小中见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座隐蔽在苏州古城街巷内,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园林。

01首先来介绍网师园的历史。

网师园虽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宅园,但是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南宋时期 。

南宋时期繁荣的 平江城孕育了网师园,也奠定了网师园的气质。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 吴国的都城 。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苏州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经过 五代 的开拓、 北宋的积淀,苏州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它在 南宋初期的建炎四年(1130年),曾经被金兵南下攻破,遭到很大的破坏。

之后经过 100年的恢复又重现辉煌,愈加繁华,城市的建设规模、结构、功能都达到更高的水准。

▲ (南宋)李嵩 · 货郎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鹏主持刻绘了著名的「 平江图碑」。

这块碑今天还在,被称为我国 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城市地图石碑(石碑高2.79米,宽1.38米,碑本身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留园和凡尔赛宫的布局对比浅析中外审美差异

从留园和凡尔赛宫的布局对比浅析中外审美差异

从留园和凡尔赛宫的布局对比浅析中外审美差异摘要: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精巧建筑和奇山异石闻名,布局严谨,景观丰富,是苏州园林的一颗璀璨珍珠。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有着外国园林截然不同的造园风格,以法国园林体系中的集大成者——凡尔赛宫为例,比较两者布局上的区别,从而简要分析中外审美上的一点差异。

关键词:留园凡尔赛宫对比留园于万历17到21年间建园,光绪时易名留园。

留园分为中、东、西、北四个区,其中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

它的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并且不是主要厅堂集中区域,不过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实际上是全园景观的核心所在。

故其主景为山水,整个空间体系变得富有层次感,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中央池水西北岸假山林立;东南岸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等轩宇错落。

其中,南边的主要建筑有明瑟楼,涵碧山房等,加之绿荫与古木交柯互相辉映,形成建筑与山石相对环抱水池的构园格局,池中有一岛曰小蓬莱,是中部园景中心。

北边则是平面近似方形的远翠阁,东边主要建筑西楼,曲溪楼,西边仅在西墙居中的位置设一单层建筑闻木樨香轩。

将其中南面和北面的平面中心连线,东面和西面连线,这两条线索相交的地方即为小蓬莱的中心。

东部主要以建筑和回廊称奇,中有鸳鸯厅,北有沼水池,后有冠云峰,峰北有冠云楼,登楼可观园外景色。

亭阁回廊都巧夺天工;西部配景采用自然形式,大面积枫树形成葱郁的枫林;北部主要是田园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留园在空间布置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进入留园,首先经过的是十分窄暗的巷道,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这种狭长空间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对此,留园也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每走数十步就会有一个小天井,几株竹子,再走数十步,会出现一个大天井,几棵桂树,让游人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至于丧失兴趣,也暗示着前方有景。

行至“长留天地间” 门额处,方知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却看不清楚,把游人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

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

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xxx姓名:***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槃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毕业论文-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讨与分析

毕业论文-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讨与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2013 届)暨阳学院题目: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讨与分析2016年05 月 05日江南私家园林研究与分析摘要: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怀,是古典文化的沉淀。

作为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在景观方面,主要是模仿自然、山脉、水、植物的配置,展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达到“虽然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江南私家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其意境主题主要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的情结,追求一种朴实的自然美,江南私家园林结合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展现了自己的独创性。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苏州留园的实地调查,同时对江南私家园林起源、发展做个简单的梳理,古为今用,为现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调查分析,留园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 Abstract: Jiangnan private garden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arrying the feelings of the literati,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classical culture. As to Chi Jen Hill based,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landscape, mainly imitate nature, mountains, water, plant configuration, show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rt, to achieve "although people do, Wan since the days of the" realm of art.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 belong to literati impressionistic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in pursuit of natural spiritual realm as the final and highest purpose, the artistic theme is embodied mainly the doctor cheer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mplex, pursuit of a simple natural beauty, Jiangnan private garden combines the their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shows his originality. To private gardens in South China as the theme, through access to Literature and the Lingering Garden in Suzhou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garden in the south of China origin, development do a simple comb,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Key words: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目录1绪论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意义 (5)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6)1.3.1 研究框架 (6)1.3.2 研究方法 (7)2 概述 (7)2.1 相关概念 (7)2.1.1 私家园林的概念 (7)2.1.2 “山水园林”的概念 (7)2.2 研究现状 (7)2.2.1 国外研究现状 (7)2.1.1 日本园林 (7)2.1.2 西欧园林 (8)2.1.3 伊斯兰园林 (8)2.2.2 国内研究现状 (8)3 江南私家园林概况 (9)3.1 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9)4 江南私家园林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4.1 具有代表性的私家园林 (10)4.2 空间布局的特点 (10)4.3 传统造园手法分析 (10)4.3.1抑景 (11)4.3.2透景 (11)4.3.3添景 (11)4.3.4夹景 (12)4.2.5对景 (12)4.3.6障景 (13)4.2.7框景 (14)4.3.8漏景 (14)4.3.9借景 (15)4.5 中国园林与文学的关系 (15)5 结论与建议 (16)参考文献 (17)1绪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_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

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_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

而池山石、亭榭、桥梁、花木的倒影以及天光云影、 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都能为园景增添生气。 因此环绕水池布置景点和观赏点,久已成为苏 州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虽然整体 布局相似,但网师园与艺圃在水池周围建筑体 量与密度、驳岸材质等细节上处理的不同呈现 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3 建筑空间组织
传统的园林建筑承担了居、息、游、赏等 多种功能,在用地上常常占有较大的比例,苏 州园林也不例外。网师园和艺圃的建筑摆放也 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建筑大体位置如表 1。
⑶ 大体量建筑的粉墙前衬以灵巧的亭或 廊、孤植或丛植的花木,既限定出静态的观景 点又把对比的艺术手法运用极至,虚实之间,
表 1- 网师园和艺圃的建筑摆放的大体位置
沿水一周
临水东(建筑体量) 住宅区
网师园
万卷堂、撷秀楼 粉墙背景(体量大) 射鸭廊(小)
艺圃
乳鱼亭(小)
南 集会活动
小山丛桂轩(中) 濯缨水阁(小)
网师园池南及池西北石岸,在临水处架石 为若干凹穴,使水面延伸于穴内,形同水口, 望之幽邃深黝,有水源不尽之意;而整个石岸 高低起伏,有的低于路面,挑出水面之上;有 的高突而起,可供坐息。沿池布石是为了防止 池岸崩塌和便于人们临池游赏,但处理时还必 须与艺术效果统一。掌握尺寸纹理和形状的特 点,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 出入、起伏的形状,并适当间以泥土,便于种 植花木(见图 3)。
园林 园中园(浴鸥院)
西
月到风来亭 连廊 体量小
响月廊(小)
北 园主读书、家居 看松读画轩(中)、 五峰书屋(中)集虚斋(中) 竹外一枝轩(小) 园中园(殿春簃) 建筑 水榭(大) 博雅堂(大)
作者简介:夏倩(1987- ),女,辽宁大连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汪国圣(1967-),男,安徽潜山人,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60

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_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

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_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
谈中国园林,离不开其规划布局和空间组 织,中国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空间 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 局性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成山水画的长 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 变化等特点,园林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园林 的规划布局。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讲究含而不 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 模与气派。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都是 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一位 入园者有种期待和新奇的感觉。
艺圃的水岸石矶更显宽阔,适宜停留,石 岸与曲桥、弧桥相接,曲折婉转间建立与水面 不同的空间联系。西南角过月洞门浴鸥院内凿 以小池与大池相通,在驳岸处理上尤见特色。 小池四周用太湖石驳砌,并有若干水口,池西 用石卧砌,以与小庭院相协调,池东驳岸用石 多竖叠,再配以若干峰石,与紧贴东墙沿壁而 筑的峰石和土山一气呵成,由于与隔墙山林相 呼应,始获临山而筑之感,而山林之气毕露。 查阅文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小池” 的营造有“阶前石畔凿以小池,必须湖石四周, 泉清可见底。中畜朱鱼、翠藻,游泳可玩。”
⑴ 临水小体量建筑如濯缨水阁、射鸭廊、 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矶 上,亲水尺度,并衬托出水面宽阔。
⑵ 稍大体量建筑的退后与水面相隔,如小 山丛桂轩北侧“云冈”假山阻挡轩中望向水面 的视线,既满足功能又引入假山这一造景要素, 使水面四周景色又添一个层次。此外二层建筑与 一层建筑相称,前景与背景关系拉远空间,使 立面层次丰富分明,整个景区精致而富于变化。
夏 倩 汪国圣 Xia Qian Wang Guosheng
摘 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独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 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文章从网师 园和艺圃造园的各个方面的比较入手.阐述苏州园 林的空间组织方法。

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

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
Relative to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 the garden-making theory, sceneryconstructing manipulation and performance style of private garde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are the traditional and original quintessence of our country, which has won a crucial place in worldwide professional field and practice area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mong the numerous Jiangnan Gardens, Lingering Garden and Master of Nets Garden are two classic and representative cases with many aspects of comparability, by the intuitional and meticulous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layout mode and landscaping technique are revealed, thus making the external image and internal culture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be deeply acquainted, understand, memorized and used by general public and professionals.

网师园的造景艺术手法

网师园的造景艺术手法

网师园的造景艺术手法
刘梦丹
【期刊名称】《美化生活》
【年(卷),期】2024()6
【总页数】3页(P0023-0025)
【作者】刘梦丹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
2.网师园营造山水风格与文化的艺术手法研究
3.结合空间布局手法浅析岩石园植物造景——以河南商丘植物园岩石园植物配置为例
4.中国园林的审美情趣——小记网师园的几种组景手法
5.苏州网师园造景植物的变迁与保护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分析

返回
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比例与尺度
是建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要素。比例强调的 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尺度则关注的是建 筑与人之间的尺寸关系。在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 的大小都是依据人的活动尺度来确定的,所以建筑 形象亲切宜人。其中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 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体态轻盈,长 2.4米,宽不足l米。与这一小巧的体态相应的是低 短的石栏、抱鼓,而几磴石阶将桥面划分得细致有 序,桥顶的圆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使 人流连忘返。这里精巧的尺度是和其所跨的溪涧及 江南婀娜多姿的佳人形象相和谐的。
返回
私家园林建筑单体分析(亭)
亭 是私家园林中建得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亭
或伫立于山峦之巅,或依附于在高墙之下,或 漂浮在水面之上,或隐现于竹影之中,以玲珑 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其他风景相配合,构 成一幅幅引人人胜的图画。
亭子的设置是由“景”来决定的。亭子是游 人赏景和休憩的地方,《园冶》中说:“亭者, 停也。人所停集也”。
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均衡 出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对称是
一种均衡,由于对称太严肃,所以园 林中的建筑有许多是以不对称的形状 出现的,如留园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 组合,一高一平,如画船荡于水中, 虽不对称但同样给人平衡稳定的和谐 之感.
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变化与统一
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有许多吸引人的地 方,园林建筑的变化是基于统一的构造手法、 材料组织等基础上做出的千变的排列组合, 如廊,有曲有直,有直角转角,有斜角转角; 有的有栏杆,有的有坐凳;有的两面空,有 的一面空。再如屋顶,虽然都是木构瓦屋面, 但形式却多种多样,有单坡顶、两坡顶、歇 山顶、方攒尖、圆攒尖、多面攒尖等等,不 计其数,平面形式有方有长,有圆有曲。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第一篇: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

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

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

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

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

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

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

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的的造景方法所针对的是园林中的局部 与片段,相对较为静态,然而对于赏景来说,是 随着游人的脚步和位置移动而进行的,因而获得
ARCHITECTURE & CULTURE
4 | “明轩”庭院与其原型“殿春簃”小院实景对照
的是一系列运动的、衔接的景观序列。这样一来, 不同的园林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立意进行要素的布 局、游线的安排,再通过空间的手法对视线进行 引导、遮挡、聚焦、发散,最终达到园林的动态 游赏效果,从而一些诸如“欲扬先抑”、“欲露 先藏”、“曲径通幽”、“渐入佳境”、“豁然 开朗”、“高潮迭起”、“环环相扣”、“妙趣 横生”等等的形容词作为对游园体会的描述来说 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1 | 江南私家园林赏景之“框景”——扬州瘦西湖
2 | 江南园林赏景之借景——苏州拙政园 3 | 拙政园水面视觉通廊与报恩寺北塔的位置关系
106
1.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概述 1.1 布局模式与要素构成 江南私家园林的兴建,初现于宋代,发展于 明代,全盛于清代。从性质看,其属于私人住宅 的附加部分。所以对于整个住宅用地范围来说, 第一层的布局特征便体现在居住建筑区与游赏景 园区这两者的大关系上。因而就有了诸如“南宅 北园”、“北宅南园”或是“宅园并置”、“宅 园交融”等常见的模式。进而在确定的大关系之下, 对于游园赏景的部分,往往都会有一个核心的景 区。这样的核心景区很多都是以一个水面作为开 阔而不可进入的中心领域,在水的四周布置有各 类造园要素,通过要素间的搭配、组合,同时伴 随着游线的组织,使人们在环绕水面的过程中可 以欣赏到不断变化的景致,“步移景异”的内涵 也正体现于此。
文/薛立尧 张 沛 Xue Liyao Zhang Pei
作者简介 薛立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张 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ABSTRACT
相对于西方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理论、构景手法和表现风格乃是我国 立足于世界风景园林专业和实践领域的传统化、原创性精髓之所在。留园与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 具有可比性的两例经典,通过对其直观、细致的对照分析,揭示江南私家园林共通的布局模式和 造景手法,从而使得中华民族自身的园林设计表观形象和内在文化更为深入的被广大民众和专业 人士熟知、理解、记忆和应用。
KEY WORDS
江南造园,布局模式,造景手法,留园,网师园 Jiangnan gardening commonality,layout mode,landscaping technique,Lingering Garden,Master of Nets Garden
2014.07 No.124
建 筑 与 文 化 重点推荐
有深度的两个园子进行对比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条 理,所以首先就以它们的布局作为开端,按照一 个一个的区块来展开分析。
2.1 整体布局与区域划分的相似 若将两座园林的平面图放在一起,稍加对照, 便可发现它们颇为相似:首先,两者都是以一块 水面布置在整个用地的中心位置;其次,由于房 屋和园墙的轮廓比较明显,所以按照建筑的疏密 和自然的比重,这两个园林都可以划分为西、中、 东三个区块。(图 07)
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
——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
Commonality Analysis about the Layout and Landscaping of Private Garde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take the Comparison of Lingering Garden and Master of Nets Garden for Example
Relative to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 the garden-making theory, sceneryconstructing manipulation and performance style of private garde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are the traditional and original quintessence of our country, which has won a crucial place in worldwide professional field and practice area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mong the numerous Jiangnan Gardens, Lingering Garden and Master of Nets Garden are two classic and representative cases with many aspects of comparability, by the intuitional and meticulous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layout mode and landscaping technique are revealed, thus making the external image and internal culture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be deeply acquainted, understand, memorized and used by general public and professionals.
以及对自然伦常的敬畏之意。总之,为数众多的 江南私家园林所共同遵循的,就是这样一套立足 情趣追求,通过整体布局、局部设计和细节处理,景方式 对于江南私家园林造景方法的总结已经比较 成熟,可按照园林要素间的配合效果分为以下几 种:框景,如瘦西湖中从钓鱼台的圆形门洞可以 望见水面对岸远处的白塔和五亭桥(图 01);借 景,如拙政园中从梧竹幽居亭南侧的水边空地向 西顺着水面,可首先看到园中端头的别有洞天廊 亭,进而远方就是苏州北塔报恩寺中屹立的佛塔 (图 02 与图 03);障景,如狮子林中从卧云室 与见山楼之间的假山滨水小路向西望去,便可见 问梅阁被遮掩于对岸的假山与植物的枝叶之后, 只露出部分重檐屋顶;隔景,如豫园中的五条龙 墙将全园分隔为由不同的楼、堂建筑所主控的六 个景区;对景,如拙政园中水面南岸的远香堂与 对岸山地上的雪香云蔚亭所成相互对望之势;夹 景,如环秀山庄中从湖心岛的假山山路上透过耸 立着的山石的夹缝可以看见水池南岸的有谷堂的 屋檐翘脚以及南北延伸的一部分园墙;漏景,如 留园中从入口的古木交柯开始向北穿过封闭走廊 到达曲溪楼的过程中,依次有十个大小相同但纹 样相异的正方形漏窗开于墙面之上,不仅透进来 了光线,更是漏进来了水院的处处美景,让人不 得其全貌。
2. 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 为了能够清楚而直观的揭示出江南私家园林 在布局与造景上共通的特征,这里特地挑选了著 名而经典的,且具有可比性的两例苏州园林—— 留园与网师园进行对照式分析,进而以它们的相 似之处、差异之点呈现出关于江南造园共性的些 许解读,从而引起读者与专业人士的认知、记忆、 探讨和感悟。
2.3 核心景区构景方式的异同 2.3.1 对角镜像的山水格局 江南造园,重在山水。两个园子核心景区除 在山水的对位关系上相反之外,其它元素的配置 都大体相似。留园在这里秉承了江南园林“西北 叠山,东南理水”的原则(目的是秋冬之交可以 阻挡寒冷的西北风,而春夏之际又能迎进凉爽湿 润的东南风),它的山地可以说是几乎包裹了水
对于园中景物的实体构成,可基本归结为“山、 水、筑、植”四种要素,而针对它们的运用处理手法, 便可称之为“叠山、理水、构筑、种植”四种方式。 单看要素本身及其挑选要领或运用技巧仅仅是只 言片语,而“造园”这部著作的文脉、思想与意 义却需要更为宏观地找到一个载体。古代社会, 科技尚不发达、交通方式原始而落后,人们在有 限的生命里难以频繁地往来于城镇聚落与自然山 水之间。因而,有想法的人们就希望将大自然的 秀美山川浓缩于白天夜晚都看得见、摸得着、感 受得到的自家宅子之中。由此,造园的初衷便归 结为对自然的再现,同时结合以主人志趣与生活 所需,进而对山水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和文化创作, 最终使人工造园充满了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之情; 对自然奥妙的探索之趣;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之感,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1174-1189 年),占地 0.4 公顷,后经明清两代数位园主的建设而成,被 陈从周先生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留园 始建于明代(1522-1566 年),占地 2.33 公顷, 是苏州面积较大的园林之一,与拙政园、颐和园、 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图 06)网师 园以“水院为主,旱院为辅,高低错落”的布置 独具特色;留园则以“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 榭之幽深”的面貌深入人心。总之两者在中国的 古典园林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对这样
5 | “明轩”与“殿春簃”所处环境的对照
6 | 两园同比例下的平面形态对照
2.2 入园序列与游园流线的相近 在静态的分区结构类似的基础上,两座园子 动态的入园序列和游园流线也是十分相近的。按 照与街道的远近关系来看,两座园子的中区相对 西区恰好凸凹相反:留园的中区与街道之间相隔 一座祠堂,东临祠堂的是一条以门厅、天井、过道、 连廊和小院串连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曲折的通路, 其连接了入口与核心景区,仿佛一条向街道延伸 出的尾巴;网师园的中区南端直接守边于街道, 轮廓较为规整。尽管园子的入口位于东区的南端, 但它向内入园的路径却与留园的那条通路如出一 辙。此条路径在经过大门、进入轿厅之后便向西 偏折,由轿厅西北角落的门走出,来到外侧走廊, 其西墙开有门洞,走出门洞便可进入中部核心景 区。这样一来,两者的入园序列就都成了由东南 部的入口开始,通过建筑空间序列,到达中心水 院的东南部。到达核心景区后,各自的游线就自 然而然地形成了沿着水岸的向西顺时针和向北逆 时针的两条路径。(图 08)
对于西区,留园以堆山为主、辟地为辅,整 个地块纵贯南北,北部向东有所延伸,南端直抵 园子外墙,其外便是街道;网师园的西部则是一 座内园(即上述提到的“殿春簃”小院),其建 筑坐北、场院居中、置石守边,南端围墙距街面 尚有近四十米的空间(其为花房和苗圃)。对于 中区,两座园子都是以水池充斥中心,围绕四周 置物造景,从而形成各自的核心景区。对于东区, 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建筑都较为集中,不同之处在 于,留园通过楼馆与回廊的穿插围合形成了许多 大小形状不一的庭院组群,而网师园则主要是厅 堂与天井交替相连构成的轴线对称式空间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