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包括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

2. 学习并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并完成图纸绘制。

2. 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编程,实现对机电系统的基本控制。

3. 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排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提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项目实践中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 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讲解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 常用传感器: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对应课本第二章。

- 系统设计方法: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参考课本第三章。

2. 实践操作:- 机械结构设计: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结构设计,绘制图纸,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

- 控制系统编程:使用编程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编程,实现对机电系统的基本控制,涉及课本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引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机械工程的自动化问题,并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当前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制造业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学生在本课程中将会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实现方法。

此外,本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自动化技术、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包括机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第三部分: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控制方法、软件和硬件平台等等。

课程作业学生将会数次完成小组课程作业。

学生需要组成小组,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例如控制一台简单的继电器控制电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等等。

期末项目学生将会在本学期结束时完成期末项目。

学生可以自选实现一个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问题定义、方案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系统测试和优化等等。

课程评估学生的评估将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作业和期末项目中的表现来评估。

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课程学分,在学生的评估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的认可。

结论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和评估方式。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为未来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自动化工程等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2)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2)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机电一体化设计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尤其是在工业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此,设计工程教育不断加强对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教育培养,而本次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就是为此而产生的。

二、课程目标本次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次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以下方面:1.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概念与定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2.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电气基础知识•自动控制基础知识3.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设计流程•功能分析•模块化设计•参数选定与计算•三维建模和数字化仿真4.机电一体化实践•物理实验:制作机械装置原型,并进行调试和优化•软件实验:使用CAD软件进行3D建模和数字化仿真•项目实践:围绕特定场景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四、课程设计案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针对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培养的课程设计案例:课程设计名称:自动售货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设计概述: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拟定一个自动售货机的项目计划,通过对自动售货机的需求分析、结构分析、参数计算以及模块化设计等过程的学习,最终完成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售货机模型。

课程设计流程:1.理解自动售货机的本质需求和基本原理,制定设计要求和任务。

2.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自动售货机的整体结构和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3.进行功能分析,确定自动售货机所需功能模块。

4.进行模块化设计,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计算,确定模块参数和接口规范。

5.进行数字化建模和自动控制仿真,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6.制作自动售货机的装置原型,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分类。

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和应用: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配合。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分析方法。

4.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PLC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与应用。

3、培养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等。

4、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运动方式、精度要求、速度范围等。

2、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选择和布局。

3、完成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4、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5、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

6、对设计的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系统方案设计1、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对任务要求的仔细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一个小型物料搬运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在规定的工作空间内自主移动,抓取和搬运一定重量的物料,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2、总体方案设计(1)机械结构采用轮式移动平台,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械手臂采用关节式结构,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实现手臂的伸缩、升降和旋转,通过舵机进行驱动。

抓取机构采用气动夹爪,通过气缸控制夹爪的开合。

(2)驱动系统移动平台的驱动电机选择直流无刷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轮子连接,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

机械手臂的关节驱动选择舵机,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抓取机构的气缸由气泵提供气源,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动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1.1课程背景1.2课程目标1.3课程内容1.4教学方法1.5考核方式二、课程背景2.1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2.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3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三、课程目标3.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3.3能够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课程内容4.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4.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4.1.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4.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4.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需求分析4.2.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4.2.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4.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设计4.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3.1工业生产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3.2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验设计4.4.1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设计原则4.4.2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4.4.3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数据分析五、教学方法5.1理论教学5.1.1讲授5.1.2讨论5.1.3案例分析5.2实践教学5.2.1实验教学5.2.2项目设计5.3网络教学5.3.1在线课程5.3.2远程协作六、考核方式6.1平时表现6.2实验报告6.3课堂讨论6.4期末考试6.5项目设计成果七、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意义与发展7.1对于学生的意义7.1.1增强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7.1.2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7.1.3提升就业竞争力7.2对于专业发展的意义7.2.1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课程的设置7.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7.2.3增强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7.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7.3.1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7.3.2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八、结语8.1总结课程设计的重点8.2展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以上就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对课程背景、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详细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课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课件

设计软件介绍
SolidWorks
三维机械设计软件,用于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运动分析和优化设计。
AutoCAD
二维绘图软件,用于绘制平面图、电路图和布局图等。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用于系统建模、分析和优化。
LabVIEW
虚拟仪器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等。
设计经验分享
经验一
注重系统整体性
设计要求
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技术指标、性能参数、安全性能等方 面。
设计优化
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计成果评价
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专家评审、实验测试 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01
课程设计任务与要 求
设计任务书解读
任务书内容
01
详细解读课程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要求、限制条件和
预期成果。
任务书分析
02
对任务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任务书实施计划
03
根据任务书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实施计划,确保按时完成设
计任务。
设计要求与规范
设计规范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符合行业 要求。
实时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设计内容
传感器选型、信号处理电路、数据采 集与传
设计要点
准确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
0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 计实践
设计案例分析

机电一体化(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课程设计

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洗衣机说明书1. 课程设计的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洗衣机简介 (2)2.1全自动洗衣机特点 (3)2.2洗衣机工作原理概述 (4)3. 传动方案讨论 (4)4.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6)4.1减速离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 (6)4.2减速离合器零部件的计算与选择 (13)4.3减速离合器零件装配图 (16)5.进/排水系统结构原理简介 (16)5.1进水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7)5.2排水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8)5.3水位开关控制原理 (20)6.控制系统的设计 (22)6.1控制芯片的选择 (22)6.2程序框图 (22)6.3控制程序设计 (24)6.4电气控制图 (39)心得体会 (40)参考文献 (41)附录 (41)前言本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硬件部分的减速离合器设计。

经过小组提出方案对比与讨论,最终决定使用单向轴承式减速离合器,具体讨论过程将在后面的说明书中详细介绍。

减速离合器的各部件的选择、设计是洗衣机硬件部分的设计重点,其具有体积小,功能多,零部件构成复杂等特点。

主要构成部分有离合装置,制动装置以与行星轮系二级减速装置,这些装置的设计尺寸选择,功能原理将在后面的洗衣机说明书中详细介绍。

考虑到设计的是家用洗衣机,并根据对洗衣机体积,功能的要求确定洗衣机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功能强、可靠性强、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等特点。

该控制系统可实现用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控制、定时、记数和算术运算等,并通过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来控制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该设计为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家用洗衣机,主要介绍了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重点设计部件减速离合器),控制系统的单片机的选型和资源的配置,控制系统程序设计与调试,控制系统单片机程序。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械手技术涉及到力学、机械学、电气液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
机械手是一种能自动化定位控制并可重新编程序以变动的多功能机器,它有多个自由度,可用来搬运物体以完成在各个不同环境中工作。
工业机械手可以在高温、高压、危险、易燃、易爆、放射性等恶劣的环境,以及笨重、单调、频繁的操作中,代替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机械加工中,冲压、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电镀、喷漆、装配以及轻工业、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各方面,也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4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
这些系统主要包括;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机器人柔性化装配系统设计技术,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装配力觉、视觉技术;智能装配策略以及控制技术
5多传感信息融合与配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人的传感器配制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配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的设计人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适用化期。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掀起了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72开始研究制造自己的机器人。
1.2工业机械手的组成及原理
工业机械手是将圆柱形零件从传送带上股夹装到专用机床上,待加工完毕后再夹装回传送带的专用机械手(见示意图)。机械手总体设计分为夹持器、伸缩臂、升降臂和底座四大部件设计及二个系统:PC电控系统与液压控制系统设计。夹持器安装于伸缩臂上,伸缩臂安装在升降臂上,升降臂安装在底座上。连接方式均为法兰盘螺栓连接。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学习并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常见传感器、执行器及其应用;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与调试;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零部件的设计与绘图的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在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2. 传感器与执行器:学习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 常见执行器的类型、原理及控制方法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常用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CAD软件应用:学习CAD软件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机电一体化课设

机电一体化课设

机电一体化课设1.引言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与电气控制相结合,通过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机械装置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本课设旨在通过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来加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设计方案2.1系统概述本系统设计一个基于Arduino开发板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一个简单的自动化流水线。

该流水线包括输入模块、传送带模块、加工模块和输出模块。

2.2功能需求输入模块:接受外部信号输入,包括开始信号和停止信号。

传送带模块:控制传送带的运行状态,根据输入信号启动或停止传送带的运转。

加工模块:根据传送带上的物料进行加工处理,例如检测、分类、组装等操作。

输出模块:将加工完成的产品输出到指定位置。

2.3硬件设计Arduino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负责接收输入信号并控制各个模块的运行。

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传送带上物料的状态,例如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电机驱动模块:控制传送带的运转,根据Arduino的指令进行正转、反转或停止操作。

2.4软件设计Arduino编程:使用Arduino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编写,包括接收输入信号、控制传送带和加工模块的运行等功能。

传送带控制算法: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控制传送带的启动、停止和运行方向。

加工模块算法:根据传送带上物料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例如检测到物料则进行分类,检测到缺失则进行补充等。

3.实施计划3.1设备准备购买Arduino开发板及相关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等硬件设备。

安装Arduino开发环境,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和测试。

3.2系统搭建连接Arduino开发板和各个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等设备。

编写Arduino程序,实现输入模块、传送带模块、加工模块和输出模块的功能。

3.3调试测试对系统进行调试,检查各个模块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测试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下的运行情况,包括启动、停止和运行方向的切换。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理解其工作机理。

2. 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相关设计规范。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控制和调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方法,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电子、控制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通过本课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产品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分析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介绍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规范,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以教材第二章为基础。

3. 常用设计软件与应用:教授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三维建模、工程图绘制等实践操作,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讲解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参考教材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3-4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控制技术等。

第5-6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第7-8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

第9-10课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一、概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与电气领域的融合中,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机械和电气控制及驱动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灵活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设备或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在保证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联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使之实现协同工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材料的浪费。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需求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以及系统使用环境等,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界定,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指标。

(2)功能设计:在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后,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软硬件设计等。

(3)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

(4)通信网络设计:建立合适的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

(5)安全性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6)可靠性设计:考虑系统的故障预防、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手段。

(7)试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检验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挑战1. 多学科交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复杂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算法等,使得系统设计变得极为复杂。

3. 故障预防: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环境复杂,系统工作稳定性要求高,需要考虑到各种故障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以及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
1.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一种集机械、电子、计
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它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2.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电子、计
算机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功能。

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

4.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包括系
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步骤。

5.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掌
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机械操作、电子操作、计算机操作等。

三、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设计12个学时,其中:
第一学时: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领域,设计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

第二学时:讲解机械操作技能,包括机械装配,机械操作,机械维护等。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大专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进行机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创新和团队合作。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选择和。

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PLC编程、机器视觉、伺服驱动技术等。

教学大纲将详细规划每一章节的内容,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法,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实现。

主要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将使用最新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

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等将用于辅助理解和强化记忆。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小论文,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了解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并绘制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图;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3.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一章内容列举: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1.2 发展历程;1.3 应用领域;1.4 发展趋势。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讲解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核心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教材章节:第二章内容列举:2.1 传感器;2.2 执行器;2.3 控制器;2.4 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3. 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分析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内容列举:3.1 数控机床;3.2 工业机器人;3.3 智能家居;3.4 自动化生产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机电一体化班级: 08—1班老师:***学号: ******** 姓名: **** 日期: 2013年2月XY工作台部件及单片机控制设计目录1.序言 (3)2.总体方案设计 (3)2.1.设计任务 (3)2.2.总体方案确定 (3)3.机械系统设计 (4)3.1.工作台外形尺寸及重量估算 (4)3.2.滚动导轨的参数确定 (5)3.3.滚珠丝杠的设计计算 (6)3.4.步进电机的选用 (8)3.5.确定齿轮传动比 (13)3.6.确定齿轮模数及有关尺寸 (13)3.7.步进电机惯性负载的计算 (13)4.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4)4.1.CPU板 (14)4.2.驱动系统 (16)4.3.控制系统软件的组成和结构 (18)5.参考文献 (22)1.序言据资料介绍,我国拥有400多万台机床,绝大部分都是多年累积生产的普通机床。

这些机床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精度低,要想在短时期内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大量更新,替代现有的机床,无论从资金还是从我国机床制造厂的生产能力都是不可行的。

但尽快将我国现有的部分普通机床实现自动化和精密化改造又势在必行。

为此,如何改造就成了我国现有设备技术改造迫切要求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动作原理变化不大,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

反映到机床控制系统上,它既能提高机床的自动化程度,又能提高加工的精度,现已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实践证明,改造后的机床既满足了技术进步和较高生产率的要求,又由于产品精度提高,型面加工范围增多也使改造后的设备适应能力加大了许多。

这更加突出了在旧机床上进行数控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新型机床价格昂贵,一次性投资巨大,如果把旧机床设备全部以新型机床替换,国家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替换下的机床又会闲置起来造成浪费,若采用改造技术加以现代化,则可以节省50%以上的资金。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讲,一套经济型数控装置的价格仅为全功能数控装置的1/3到1/5,一般用户都承担得起。

这为资金紧张的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发展开创了新路,也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吸引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据国内资料统计订购新的数控机床的交货周期一般较长,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因此机床的数控改造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补充手段。

在机械工业生产中,多品种、中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是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特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要完成这些生产任务,不外乎选择通用机床、专用机床或数控机床,其中数控机床是最能适应这种生产需要的。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用于机床改造是建立在微电子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通过理论上的推导和实践使用的证明,把微机数控系统引入机床的改造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可靠性高;柔性强;易于实现机电一体化;2)经济性可观。

为此在旧的机床上进行数控改造可以提高机床的使用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而得到较高的机床性能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2.总体方案设计2.1.设计任务设计一个数控X-Y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

该工作台可用于铣床上坐标孔的加工和腊摸、塑料、铝合金零件的二维曲线加工,重复定位精度为±0.01mm,定位精度为0.025mm。

设计参数如下:负载重量G=150N;台面尺寸C×B×H=145mm×160mm×12mm;底座外形尺寸C1×B1×H1=210mm×220mm×140mm;最大长度L=388mm;工作台加工范围X=55mm,Y=50mm;工作台最大快移速度为1m/min。

2.2.总体方案确定2.2.1.系统的运动方式与伺服系统数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系统,点位直线系统,连续控制系统。

如果工件相对于刀具移动过程中不进行切削,可选用点位控制方式。

由于工件在移动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切削,故应用点位控制系统。

对点位系统的要求是快速定位,保证定位精度。

定位方式采用增量坐标控制。

为了简化结构,降低成本,采用步进电机开环伺服系统驱动X-Y工作台。

2.2.2.计算机系统的选择本设计采用了与MCS-51系列兼容的AT89S51单片机控制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是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功能强,速度快,有较高的性价比。

控制系统由微机部分、键盘、LED 、I/O 接口、光电偶合电路、步进电机、电磁铁功率放大器电路等组成。

系统的加工程序和控制命令通过键盘操作实现。

LED 显示数控工作台的状态。

2.2.3.X-Y 工作台的传动方式为保证一定的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又要求结构紧凑,所以选用丝杠螺母传动副。

为提高传动刚度和消除间隙,采用预加负荷的结构。

由于工作台的运动载荷不大,因此采用有预加载荷的双V 形滚珠导轨。

采用滚珠导轨可减少两个相对运动面的动、静摩擦系数之差,从而提高运动平稳性,减小振动。

考虑电机步距角和丝杆导程只能按标准选取,为达到分辨率的要求,需采用齿轮降速传动。

图2-1 系统总体框图综上所述,本设计的总体方案确定为:采用MCS-51单片机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由I/O 接口输出步进脉冲步进电机经一级齿轮减速后,带动丝杠转动,从而实现工件的纵向、横向运动,同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保护微机及其它设备,还设置报警,急停电路等。

3. 机械系统设计3.1. 工作台外形尺寸及重量估算X 向拖板(上拖板)尺寸:长⨯宽⨯高 145×160×50 重量:按重量=体积×材料比重估算3214516050107.81090--⨯⨯⨯⨯⨯≈NY 向拖板(下拖板)尺寸: 14516050⨯⨯ 重量:约90N 。

上导轨座(连电机)重量:223(2201403821558)7.81010 1.110107π--⨯⨯+⨯⨯⨯⨯⨯⨯+⨯≈()N夹具及工件重量:约150N 。

X-Y 工作台运动部分的总重量:约287N 。

3.2. 滚动导轨的参数确定3.2.1. 导轨型式:圆形截面滚珠导轨 3.2.2. 导轨长度3.2.2.1. 上导轨(X 向)取动导轨长度 100B l = 动导轨行程 55l =支承导轨长度 155B L l l =+=3.2.2.2. 下导轨(Y 向)50l = 100B l =150L =选择导轨的型号:GTA163.2.3. 直线滚动轴承的选型 3.2.3.1. 上导轨240()X G N =3.2.3.2. 下导轨287()Y G N =由于本系统负载相对较小,查表后得出LM10UUOP 型直线滚动轴承的额定动载荷为370N ,大于实际动负载;但考虑到经济性等因素最后选择LM16UUOP 型直线滚动轴承。

并采用双排两列4个直线滚动轴承来实现滑动平台的支撑。

3.2.4.滚动导轨刚度及预紧方法 当工作台往复移动时,工作台压在两端滚动体上的压力会发生变化,受力大的滚动体变形大,受力小的滚动体变形小。

当导轨在位置Ⅰ时,两端滚动体受力相等,工作台保持水平;当导轨移动到位置Ⅱ或Ⅲ时,两端滚动体受力不相等,变形不一致,使工作台倾斜α角,由此造成误差。

此外,滚动体支承工作台,若工作台刚度差,则在自重和载荷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会使工作台下凹(有时还可能出现波浪形),影响导轨的精度。

3.2.5. 对导轨进行按下式进行校核:350⎪⎪⎭⎫⎝⎛=W C T H a Ff f f f C L 式中:L 为滚动导轨副的距离额定寿命(km )本设计L 定为50km ;a C 为额定载荷,查表a C =6.07kN ;F 为每个滑块上的工作载荷(N )F 本设计设定为588N ;H f 为硬度系数,导轨面的硬度为58-64HRC 时H f =1.0; T f 为温度系数,当工作温度不超过100°C 时,T f =1;C f 为接触系数,每根导轨条上装二个滑块时C f =0.81;W f 为载荷/速度系数,无明显冲击振动或v ≤60m/min 时,W f =1.5-2这里选择W f =2。

a w H T C C F f f f f =⨯÷〈〉=588×35050÷×2÷(1×0.81×1)=1361N<[a C ]=6.07kN因此所选导轨满足要求。

3.2.6.滚动导轨的润滑与防护滚动导轨采用润滑脂润滑。

常用牌号为ZL-2锂基润滑脂(GB/7324—87,2号)。

它的优点是不会泄漏,不需经常加油;缺点是尘屑进入后容易磨损导轨,因此防护要求较高。

易被污染又难防护的地方,可用润滑油润滑。

本设计的防护装置采用伸缩式。

3.3. 滚珠丝杠的设计计算滚珠丝杠的负荷包括铣削力及运动部件的重量所引起的进给抗力。

应按铣削时的情况计算。

3.3.1. 最大动负载Q 的计算H Q f P ω=查表得系数1f ω=,1H f =,寿命值66010nTL =查表得使用寿命时间T=15000h ,初选丝杠螺距t=4mm ,得丝杠转速max 100010001250(/min)4V n r t ⨯=== 所以 6602501500022510L ⨯⨯== X 向丝杠牵引力1.414x x P f G =当 ()f 当——当量摩擦系数1.4140.01240 3.39()N =⨯⨯=Y 向丝杠牵引力1.4141.4140.01287 4.06()y yP f G N ==⨯⨯=当所以最大动负荷X 向 11 3.3920.6()x Q N =⨯⨯=Y 向 11 4.0624.7()y Q N =⨯⨯=查表,取滚珠丝杠公称直径 010d mm =,选用滚珠丝杠螺母副 的型号为 SFK1004,其额定动载荷为390N ,足够用。

3.3.2.滚珠丝杠螺母副几何参数计算表3-1 滚珠丝杠螺母副几何参数450.52=(R =-9.5q d =7.983.3.3.传动效率计算7.260.973()(7.260.2)tg tg tg tg γηγϕ===++式中:ϕ——摩擦角;γ——丝杠螺纹升角。

3.3.4.刚度验算先画出此纵向进给滚珠丝杠支承方式草图如图4-20所示,最大牵引力为548N ,支承间距0L =L=400mm 丝杠螺母及轴承均进行预紧,预紧力为最大轴向负荷的1/3。

滚珠丝杠受工作负载P 引起的导程0L 的变化量1PL L EF=±Y 向所受牵引力大,故应用Y 向参数计算24.7()P N = 00.4()L cm = 6220.610(/)E N cm =⨯ ()材料为钢()2220.7983.140.52F R cm π⎛⎫=== ⎪⎝⎭所以 61624.70.51.210()20.6100.5L cm -⨯=±=±⨯⨯⨯ 丝杠因受扭矩而引起的导程变化量2L 很小,可以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