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查:谢灵运、陶弘景、谢中书的资料,了解其写作意图。

3.译: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用红笔圈出疑难字句。

4.思:本文的写景手法,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停顿的划分依据——()3.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1)五色交辉..俱备( )..( )(2)四时(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

( ) ...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山川之美”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三】:反复诵读,把握结构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自我检测】一、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二、“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三、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文章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第【1】篇〗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设想本课继《三峡》之后,进一步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学习本课重在了解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是陶弘景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思想,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面对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面对山川美景,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思。

他们或书写山川之雄奇,或寄情山水,抒发抱负。

比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篇一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案之——考纲考点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通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案——课前热身给下列生字注音:颓( ) 鳞( ) 与( )导学案之——精彩课堂一、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有《陶隐居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他曾经担任宣都王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 书.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_ __俱._ _备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_竞跃....之仙都..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2、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②谢答中书“书”:()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第二层(2 - 5):第三层(6 - 7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学展练”魅力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日期:编制:审核:编号:【自研课导学】学习目标:晨读目标: 熟读课外,了解内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短文。

(重点)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品味精炼的语言。

(难点)3、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揣摩作者达观处世的心态,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重点)【魅力课导学】(课题:《答谢中书书》课时:一课时)书海拾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向导学·互动展示【练的环节】一、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二、词多义1、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3.猿鸟乱鸣(没有秩序)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三、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夕日欲颓(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晓雾将歇(消散 ) (2)五色交辉(辉映)(3)沉鳞竞跃(鱼)(4)答谢中书书(回复)(5)四时俱备(四季)(6)夕日欲颓(坠落)(7)与其奇者(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五、翻译全文。

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谢中书, 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是南北朝时代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品韵律。

《答谢中书书》陶弘(hóng)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答谢中书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4.掌握《答谢中书书》的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5.进行文本解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导学步骤:导学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答谢中书书》这部作品吗?2.你对作者陶弘景有了解吗?3.你觉得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4.你认为《答谢中书书》有哪些文学特点?导学第二步: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陶弘景,字子猷,号幽谷,是唐代闻名诗人。

他曾任中书舍人,后因得罪显贵而被贬谪。

《答谢中书书》是他在贬谪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深厚的感激之情。

导学第三步:探讨主题和意义《答谢中书书》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

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导学第四步: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答谢中书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友情的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和感激,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导学第五步:掌握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答谢中书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得到友人的帮助和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品中描写了友情的真挚和珍贵,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感恩之心。

导学第六步:文本解读请同砚们阅读《答谢中书书》,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你觉得友情在《答谢中书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你认为《答谢中书书》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第七步: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了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掌握了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文本解读,深入理解了作品内涵。

友情是一种宝贵的情感,我们要珍惜和珍视身边的友情,感恩身边的朋友,展现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愿我们都能像陶弘景一样,感恩友情,珍爱友谊。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

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

(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

(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

(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

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写作技巧: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相关人物: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学习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1、导语: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再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二)个体自主预习:1、个体朗读(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俱备..()(2)四时(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初读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1、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四)、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从仰视的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2、从俯视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3、从平视的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4、描写四季景物的句子是()5、描绘清晨景物的句子()6、描绘黄昏景物的句子()7、哪些句子描绘了山水相映之趣8、哪些句子描绘了色彩配和之美9、哪些句子描绘了晨昏变化之美10、“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1、请同学们合上书,试一试,能背诵课文吗?谁站起来试一试?(五)、拓展延伸《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理思路】理清《答谢中书书》的结构层次。

【寻美景】文中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写法】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悟情感】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建议: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

(不少于200字)【拓展阅读】人物轶事——辞官归隐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

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

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

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

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

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

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

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

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

”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

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

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

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

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

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

又别勑: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

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指代人书.书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季_俱._都_备。

.._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跳出。

实是欲界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人间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奇山异水者。

二、整体感知
(
1、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给本文分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1- ):_自古以来,文人们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
二层(-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第三层(-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

3、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5、《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请小组合作,设计好朗读,并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_古来共谈。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与其奇者。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后拓展
(1)默写《答谢中书书》
(2)搜集自己喜欢的描写山水的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