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花旗银行危机和解决方案
摘要:花旗银行从全球银行竞相模仿学习的榜样到濒临破产被救助的境地,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而促使银行不断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原因,有金融自由化浪潮下金融监管日益缺失和能力滞后的原因,有滥用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金融机构风险不断积累而得不到有效释放的原因,还有美国消费模式以及宪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花旗银行危机的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解决银行危机的一般性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花旗银行;危机爆发;解决方案
一、花旗银行发展史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
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二、花旗危机的原因。
(一)、次贷危机是其沦落的导火索。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鉴于雷曼兄弟公司陷入危机,因为美联储拒绝援救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引起整个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的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产生了令世界恐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花旗在前几年房屋市场高速发展的周期,大量从事高风险房屋贷款发放和房屋贷款相关证券投资,并且放松贷款标准,累计
了大量高风险资产。在房屋业衰退后,由于损失大幅上升,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增加,不得不采取紧缩对策,使收入和利润下降。
(二)、归因于自身的企业文化。
花旗的企业文化总体上偏向于大胆甚至是冒进(如花旗银行2年Beta值超过1.68,而美国银行业2年Beta平均值为1.43,反映出其较高的中长期风险偏好)。在激进的战略导向下过快发展顺周期业务却疏于风险管理,是致使花旗深陷次贷泥潭的根本原因。
(三)、业务线之间的高相关性抵消了多元化降低整体风险的效应。
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花旗银行通过长期的证券化过程,本来已经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了外部,但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花旗银行同时又进行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从而导致已经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又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了回来。由于花旗银行又是一二级市场的主要交易商,许多其他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所蕴藏的风险也就又更多地集中到了花旗银行身上,使花旗银行在劫难逃。
(四)、采用顺周期的发展模式。
与美国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花旗银行不仅所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其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传统商业银行难望其项背的。作为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曾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商,拥有的资产组合价值最高时达到3.6万多亿美元。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这些表外资产哪怕遭受到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2007年,因次贷危机爆发花旗银行的这一比例才首次降到57%左右。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是在裸泳”。很显然,花旗银行就是一个“裸泳者”。这种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在市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