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知音的理解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知音者,知己也!与你心灵共鸣的人.有时候陌生人会成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不认识你,而又懂得你,而成为真正的知己也是很难得的.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或那为数不多的知己!知音是每个人都梦寐渴求的,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知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在的人很难将真实的自己敞开给别人看,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关心别人的人越来越少.2现代人的交际圈比较功利,朋友很多但知已很少更不要奢谈知音了.3中国上下五千年只产生了那几个知音的故事因此一个人终其一生没有一个知音是正常的现象.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和那为数不多的仨俩知己.就是懂我的人.有时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猜透我的心思.个人对知音的理解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在对很多事情和问题的看法上,都有着相同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知音”!诚信中国的古代,朋友之间的相交和相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前面所说到的“信”。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在谈到他的最高社会理想时,只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字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到治国平天下之道有关“兵”、“食”、“信”这三件事的时候,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他把朋友之间的“信”,看得比吃饭穿衣乃至生命还要重要。
可见诚信是友谊的桥梁没有诚信便没有友谊论点2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舍己为人”、“推己及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美好信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薄了起来;代之而起的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崇拜。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内容摘要]本⽂以明末⼩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开卷第⼀篇《俞伯⽛摔琴谢知⾳》为切⼊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情结。
本⽂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进⾏论述:(⼀)⾼⼭流⽔典故梗概;(⼆)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四)⼩结。
关键词:知⾳俞伯⽛钟⼦期话本⽂化两千年以来,伯⽛⼦期⾼⼭流⽔遇知⾳的故事为世⼈所传颂,《列⼦·汤问》、《韩诗外传》、《淮南⼦》、《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别⼭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劝学》、《淮南⼦·说⼭训》、《史记》、《韩⾮⼦》、《吕⽒春秋》、《乐府解题》、《醒⼼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传全编》、《杨抡伯⽛⼼法》、《神奇秘谱》、《⽟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
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有所出⼊,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觅知⾳”的情怀可见⼀斑。
(⼀)⾼⼭流⽔典故梗概俞瑞,字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出任晋国上⼤夫,善⿎琴作曲(经考证,“俞瑞”⼀说乃冯梦龙杜撰,⽽历史上确有伯⽛其⼈。
《荀⼦·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瑟,⽽沉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①。
”)。
钟徽,字⼦期,楚国⼀个戴⽃笠、披蓑⾐、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是当时宫廷中的⼀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期产⽣了⽿濡⽬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
⼀⽇,俞伯⽛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乘坐两只⼤船游览楚地美景。
⼋⽉⼗五⽉圆夜泊于⼭崖之下,醉⼼于⾬后江⽉,琴兴⼤发掌琴奏乐。
琴⾳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期。
俞伯⽛欲试钟⼦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奏《⾼⼭》;后志在流⽔,奏《流⽔》,钟⼦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②”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伯牙断琴》教案(附反思)(精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伯牙断琴》教案(附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享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教学目标。
二、回顾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伯牙断琴2、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伯牙是谁? 伯牙为谁断琴?相机板书: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知音相互理解、和谐默契的生动情节。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 ”画出说明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的一句话。
2、体会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1) 指名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2) 指导朗读,强调“无论”“很快”这两个词。
3、引导学生体会“高山曲”1)播放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学生感受。
2)学生交流听完表现高山的乐曲后的感受。
3)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子后说的话: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1)指名读。
(2)引导学生体会钟子期的这句话。
强调突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3)指导学生读。
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立刻”与“兴奋”。
4、学习“流水曲”1)、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学生自由读。
2)、出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画面,听着琴声还想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将“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情形与伯牙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想象。
3)再读句子,突出气势,体现遇到知音后内心跌荡之情。
5、学习“雨中曲”1)、出示“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2)、播放这三段音乐。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外, 还有方正好义 、 贫贱不移的萧长夫 , 高风亮 节、 宁死
不屈的邝露等 。明清长篇小说 中的琴人多是些高行懿 德的贤达之人 , 如《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徽和诸葛亮 、 《 东 周列国志》 中的邹忌 、 《 封神演义》 中的姬伯等 。一些女 性琴人也不例外 , 《 林兰香 》 中蓄有古琴的燕梦卿就是一
不易得 , 而知音亦难也。 ” 南宋夏琏《 临流抚琴图》 、 元王
蒙的《 溪山高逸图》 等名画俱表达了琴音难觅的悲慨 。 对知音的期待是历代弹琴者最为迫切的心灵饥渴 , 这也决定了知音之间必定倾力相助的原因和必然 。 《 前 定录・ 杜思温》 篇讲一个喜欢弹琴的年轻人, 深夜临水弹 琴时得到一个老鬼的嘉许 。出于知音之谊 , 老鬼冒险冲
伯 牙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伯 牙 妓
五条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的命
名如“ 岳山 、 龙池 、 凤沼 、 雁足 、 天柱” 等,
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 日 : “ 善哉 , 峨 峨 兮若
泰山 ! ” 志在流 水 . 钟予 期 日 : “ 善哉 , 洋洋兮
若江 河 ! ” 伯 牙所 念 , 钟 子 期 必得 之 子 期
一
自 传 统 乐 器, 蕴 含 着 丰 富的 生 命
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几乎家喻户晓 , “ 高山” “ 流水 ” 不仅是古琴 曲的名称 , 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人教课
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 引文如下 :
伯 牙绝 弦
年 十二个 月 , 中间一个徽代 表闰月 。
志向的首选乐器。
这里就有一个 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子期死了 ,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伯牙再会子期伯牙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
伯牙失声痛哭,说着:子期你去世后叫我怎么办?你是我的知音,今日是我与你的相会之日,我见到的却是你的墓碑,你死了,我谓世再无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善于弹琴,在当时极负盛名。
伯牙鼓琴伯牙从小聪颖好学,尤其酷爱音乐,家里就为他找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音乐家成连做老师学习。
成连见伯牙在音乐上很有天赋,就悉心指导伯牙,还带伯牙到各地游历,让伯牙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
经过几年的学习,伯牙的琴艺大长,同时对音乐也有了自己独特的领悟,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琴师。
虽然有很多人赞扬他的琴艺,但他明白并没有人真正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
有一年,伯牙奉命出使楚国,船行到一座山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只得将船停靠在了山下。
听着淅沥的雨声,望着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伯牙一时琴兴大发,于是取出了随身携带的琴,醉心地弹了起来。
伯牙正弹得兴起,突然感觉指尖在琴弦上有异样的颤动,这种感应让他明白,一定有人在听他弹奏。
伯牙走到船外,果见不远处岸边有人伫立,等他看仔细,原来是个打柴的樵夫。
这人就是钟子期。
两人寒暄过后,伯牙请钟子期到了船上。
伯牙说:“我为你弹奏首曲子听好吗?”,钟子期点头。
当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现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他的琴声变得婉转流畅时,钟子期说:“这意境变现的可是潺潺的流水?”,他们就这样一来一去越聊越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此时再来此地相会。
伯牙与钟子期到了第二年,伯牙如约到了故地江边,可是迟迟不见钟子期的身影。
经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不幸患病去世了,临终时留下遗言,要将坟墓修在江边,绝不负和伯牙的约定。
伯牙听了悲痛欲绝,顿感无限的伤感与失落。
他来到了钟子期的墓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
弹罢,将心爱的琴摔向一块大石,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1.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侯想和楚国搞好关系,就派去楚国访问。
俞伯牙去楚国完成公务,告别楚王,楚王送给黄金彩绸缎,这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
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9ee7ad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
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雨后的月亮更明亮。
俞伯牙在船舱里感到无聊,于是他走到船头,看着月光,拿起七弦琴,轻轻地弹奏起来。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
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
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
”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个凳子,放在下面的座位上,让他坐。
樵夫见伯牙毫无礼貌,也不谦逊,便坐了下来。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九年级语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 本周教学目标:1. 认识这篇小说的结构2. 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
3. 俞伯牙对待钟子期态度逐渐转变的内容上,要从知己难遇、知音难求的角度来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结局。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创作的动因,对小说中所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交友观念也要有所认识。
四. 知识分析:1. 冯梦龙及其作品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
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
兄梦桂,善画。
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
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
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
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上,冯梦龙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一种是出自田夫野竖之口的真文学,一种是荐绅学士乐道的假文学。
只有自然地发于衷情的文学,才算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性情。
《诗经》是善达性情者,而自六朝以来,诗被用以“见才”“取士”和“讲学”,便流于陈腐,不能再很好地表达人的性情了,于是演变为词,词增损为曲、套数,曲浸淫而为杂剧、传奇戏曲。
文学的发展,文体的变化,“固亦性情之所必至也”(《步雪新声序》)。
如曲不足以表达人的性情时,也“势必再变而是《粉红莲》《打枣干》矣”(《太霞新奏序》)。
在冯梦龙看来,文学应该发于人的衷情,表达人的性情,而人的性情,最为活跃,是推动文学发展变化的力量,某种文学一旦成了说教工具,它就会僵化,而被另一种足以表达性情的文学所取代。
这种崇尚自然,提倡表达人的性情的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衡量品评文学的原则,对御用、消遣和帮闲文学,无疑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伯牙善鼓琴》专题复习考点精讲精练
链接材料译文 在(清)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 得到过高人的传授。他常常在隔断的树林和荒芜的荆草间,一次又一次地 弹)游历 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 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我弹琴大半辈 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 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以弹棉花为职业的。现在客人弹的这个琴声,极像 我老伴儿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沉默地回去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分) 译文:____________伯_牙__善__于__弹_琴__,__钟_子__期__善__于_倾__听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译文:_(_伯_牙__)_每_次__弹__奏__曲_子__,__钟_子__期__总__能_说__尽__琴_声__中__所__表_达__的__旨_趣__。_________
冲刺中考专题复习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弹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伯牙擅长弹奏,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
语气词,相当于“啊”。 钟子期曰山:高“耸善的哉样!子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 (出现)流动的水。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 ①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五子。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 王羲之最小的儿子,排在第七,与其父并称“二王”。②舆: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他们相同的举动中可见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而子猷和子敬 除了是至亲之外,更是知音,当失去知音无人能懂琴音时,他们都把琴给 摔了,由此可见他们都很珍惜重视这分情意,把知音看得特别重要。我很 敬重他们,为他们这分情意而感动。
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共21页PPT资料
—冯梦龙《俞伯牙摔
琴谢知音》赏析
制作、授课:陈鑫、 余兰兰、刘颖、周 作菊
一、了解知音故事的源起与流 变。
二、领悟和把握知音故事的人 文伦理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思考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知音文化 的源头,人间友情的典范
• 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始见于《吕氏春秋》、 《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推广大众于明代通俗
三、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
1、君子之交 2、文人隐逸 3、楚地风情 4、儒道相融
文化内涵之一:君子之交
以琴会友、心神相交、意趣相投 以琴祭友、代侍双亲、重情尚义 对琴和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谈琴论乐•音乐知音 对诺言的共同恪守与实践——大孝至爱•人生知己
(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
文化内涵之二:文人隐逸
集贤村 —— 石中美玉 钟情自然山水、淡泊功名利禄; 追求诗意人生、任情适性自在。 (二人心神相交的深层原由)
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 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打动并慰藉了后世无数心灵,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象,并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
伯牙、钟子期其人
• 伯牙、钟子期均为战国末期楚国人。
• 伯牙:姓伯名牙。史书中并无俞伯牙其人。比较 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受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影响,人们便将历史上的伯牙误传为俞伯牙。
2、《列 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 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 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 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联和横批归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联和横批归纳
横批为高山流水,上联为钟子期听曲解心志。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伯牙善鼓琴》中考语文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课件PPT复习真题练习题
得:__领__会__ 卒:同__“__猝__”__,__突__然____ 援:拿__,__拿__过__来____ 阴:_山__的__北__面___ 霖雨:_连__绵__大__雨___ 造:_创__作___ 辄:_就___ 趣:旨__趣__,__意__旨____
(13)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14)志想象犹吾心也 (15)吾于何逃声哉
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来安排结构的。 【答】①“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②“知音”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作者以 这句话连接上下文。
课堂基础自测 (标“▲”为通假字或词类活用现象)
1.重点字词 (1)伯牙善鼓琴 鼓:__弹__奏__ (2)志在登高山 (3)峨峨兮若泰山 (4)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境出现登高山的 情景。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弹琴,心里想 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盛大的样子如同江河!”伯牙心中想到 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 遇到暴雨,他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就拿过来琴弹了起来。起先 弹奏的曲子像连绵大雨,继而又弹奏出像山崩的曲子。每有曲子弹奏, 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旨趣。伯牙于是停止弹琴感叹地说:“你听得太 好了!(你)所叙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啊。 我到哪里才能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善:_擅__长__,__善__于___
志:这__里__指__用__音__乐__表__现__的__意__境____ 峨峨:_山__高__的__样__子___ 洋洋:_盛__大__的__样__子___ 所念:_心__中__想__到__的___
〖2021年整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优秀教案1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3、对小说所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交游观念有所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个案补充教学步骤:一、预习提示。
1.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桑梓( ) 兰桡( ) 徵( ) 忖度(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聘赍志嗔怪酬酢桑梓僭谈忖度汤汤爽信个案补充2.阅读思考。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一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听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评价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指出:这首古琴曲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四、指导自读。
1.指名让学生简介作者作品。
明确:本文选自《警世通言》。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编纂宋元及明代话本小说为“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曾搜集整理大量民歌和戏曲作品。
个案补充2.讨论解决预习提示中的思考题。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用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讨论、分析:开头讲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主要用于引出下文,是话本小说“人话、正文、结语”中的“人话”部分。
用一首绝句诗开头和结尾,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和点明题旨的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讨论、分析: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体会。
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钟子期是楚国的一个樵夫。
因而俞伯牙先以为钟子期。
‘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对他不屑一顾。
及至见他出言不俗,便“回嗔作喜”;见钟子期“对答如流”,便对他客客气气;见钟子期见闻广博,便“大喜”;见钟于期能道出自己的心事,便“大惊”,施宾主之礼,并进一步引为知音,结为兄弟。
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 本周教学目标:1. 认识这篇小说的结构2. 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
3. 俞伯牙对待钟子期态度逐渐转变的内容上,要从知己难遇、知音难求的角度来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结局。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创作的动因,对小说中所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交友观念也要有所认识。
四. 知识分析:1. 冯梦龙及其作品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
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
兄梦桂,善画。
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
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
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
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上,冯梦龙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一种是出自田夫野竖之口的真文学,一种是荐绅学士乐道的假文学。
只有自然地发于衷情的文学,才算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性情。
《诗经》是善达性情者,而自六朝以来,诗被用以“见才”“取士”和“讲学”,便流于陈腐,不能再很好地表达人的性情了,于是演变为词,词增损为曲、套数,曲浸淫而为杂剧、传奇戏曲。
文学的发展,文体的变化,“固亦性情之所必至也”(《步雪新声序》)。
如曲不足以表达人的性情时,也“势必再变而是《粉红莲》《打枣干》矣”(《太霞新奏序》)。
在冯梦龙看来,文学应该发于人的衷情,表达人的性情,而人的性情,最为活跃,是推动文学发展变化的力量,某种文学一旦成了说教工具,它就会僵化,而被另一种足以表达性情的文学所取代。
这种崇尚自然,提倡表达人的性情的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衡量品评文学的原则,对御用、消遣和帮闲文学,无疑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至于认为文学有真假两种,提倡真文学,反对假文学,认为文学更迭过程就是田夫野竖不断创新、新兴的活文学取代陈腐的死文学的过程,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卓见。
冯梦龙就是在这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从事各项文学活动的。
在通俗小说方面,冯梦龙也是积极倡导者。
他认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古今小说序》)这说明冯梦龙已意识到通俗文学在广大没有文化的市民和农民中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艺术影响,他提倡通俗文学,就是为使小说从单纯地供少数“文心”者思辨、阅读和消闲中解脱出来,而去适应广大“里耳”者的审美趣味。
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
在天启年间,择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百二十篇,分三次刊行。
此即为人们所共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但已难以一一分辨清楚。
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
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
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骇目。
”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
“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2. 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话本起源于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
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
明清人摹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
3. 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桑梓.()兰桡.()徵.()忖度.()(2)解释下列词语。
修聘赍志嗔怪酬酢桑梓恣情僭谈忖度汤汤爽信4. 主题思想:这个故事有它传奇的一面,通过情节的巧合来突出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
全篇弥漫着文人士子的高雅情调,又不乏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是对“欲觅知音难上难”的现世生活的感叹,也是对“势力交怀势力心”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传达出更多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5. 写作特点:(1)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逐步的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和提升,可读性较强。
(2)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外貌描写,有心理活动,有精彩的对话,有态度的转变,都生动可感。
“知音”的历史故事,因这篇小说的“放大增色”而流播久远,盛传不衰。
【例题及分析】阅读下面这篇题为“窗”的小小说,完成题目。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两人。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hóng)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
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xǔxǔ)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
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
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
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 . 给文中的重点字注音。
(2分)俯瞰()争奇斗妍()2 . 根据注音填上汉字。
(2分)_____(hóng)清水 ________(xǔxǔ)如生3. 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分)答:4.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其中“刚一离开”表现了这位病人怎样的心态?(1分)答:5. 这篇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它有哪些含义?(2分)答:6.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用两三句话续写“他”的心理活动。
(4分)答:答案:1. 瞰(kàn)妍(yán)2. 泓栩栩3. 靠近窗户的病人为病友讲述的“窗外景色”完全是凭想象编出来的,他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4. 表现了“这位病人”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心态。
5. 窗,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
(以上3题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6. 按想象能否符合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是否准确、顺畅酌情给分。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秋天的怀念》一文,完成习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