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层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

一、政治制度的变迁(1)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早产生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以天子为中心,分封诸侯,实行世袭制,形成了庞大的贵族阶层。

(2)中央集权的确立: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秦朝实现了政治统一,但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汉代的循吏制度:汉朝时期,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循吏制度,任用贤良之士为官,以求治理社会。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力量的掌控,但也存在被贪官污吏破坏的问题。

(4)三国鼎立与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政权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势力,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分裂变化。

此后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频繁更迭,国家政治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

(5)隋唐的统一制度:隋朝和唐朝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一统一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6)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宋代实行了科举制度改革,加强了官僚体制的运行,并逐渐形成了读书人士的主导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变迁(1)奴隶制度到封建经济:中国古代最早的经济制度是奴隶制度,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封建经济的兴起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以土地为基础,农业生产发达,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2)唐宋时期的农田水利:唐宋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系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完善。

农田水利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广泛。

三、社会制度的变迁(1)家族制度的衰落: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很大程度上由家族制度主导,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家族制度逐渐衰落。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方式公开选拔官吏的一种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

科举制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一、科举制的演变(一)确立先秦居于主流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贵族家庭中选拔官吏,职位世代承袭。

两汉时,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这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有限的,没有改变官员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任职中的任人唯亲现象没有完全被打破。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

隋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确立考试取士制度。

(二)兴起隋文帝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九品以上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

其意义就在于为官员的任免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作为一种考试任职制,虽然有众多的考试科目,但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这时科举制并未真正兴起。

唐高宗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真正兴起。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其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由此,科举制基本形成。

(三)发展唐朝科举名目繁多,致使许多教育资源白白浪费,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曾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创造了八股文的前身—四股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为独特且影响深远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逐渐演变,从其初创时期的简单选拔方式,发展成为强调才能和学术能力的选拔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起源: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其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提高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水平。

创立诸子百家,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也被赋予了儒家教育理念的色彩。

二、初创时期: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相对简单。

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主要分为明经和贡举两种。

明经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题材,贡举考试则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参加的考试。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着重选拔政治忠诚、稳定的官员,而非个人才能和学术能力。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方面,考试科目逐渐扩大,包括诗词、经史、文章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考试内容逐渐偏向实用性和能力素质,如创作能力、理论才能等。

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地评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同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标准化。

考试科目进一步细分,包括诗文、策论等,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儒家经典,在文学才能和才思敏捷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考试形式也逐渐严格,考生需要通过层层筛选,方可获得最终的官职。

五、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废除世袭官职,实现了官位与能力的挂钩,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科举考试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士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给了人们晋身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无数人努力求学的动力和希望。

六、衰落与终结:然而,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严重的腐败和买官卖官现象的产生。

此外,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合理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为现代教育和选拔制度让路。

科举

科举

科举制度的建立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后,经过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亡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科举制就产生了。

表现是隋炀帝(607年)时,诏十科举人。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区别:之前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一)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唐代常科的考生主要来源: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乡贡(由州县选送)。

报考时间大约是每年的十一月一日。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设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招收非常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

2. 科举的科目有秀才(博学最高)、明经(考核儒家经义)、进士(注重诗赋)、明法(选拔司法人才)、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术)、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直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兴起于唐代,直到清朝末期被废除,历时近一千年之久。

它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考试内容、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唐代。

当时的唐太宗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稳定。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比较少,而且考试只是一种补充选拔手段,对于贵族来说,地位更多是通过世袭得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不断演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朝之后,宋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在宋代,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度也因此变得更为严格。

考生必须通过三次考试才能最终取得官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选拔人才的系统。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涵盖了四种级别的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和钦差大臣考试。

这四种考试级别分别考查了不同的能力和知识范畴。

其中,乡试是从中选人的第一层次,会试是从中选人的第二层次,殿试则是从中选人的最后一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不断变革和完善,直到清朝末期被废除。

二、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和经义两个方面。

文学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文学功底,如诗、词、曲、赋等。

经义考试则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经史、子、集、诗等经典文献的掌握程度。

文学考试对于文学家来说十分重要。

在科举考试中,只有击中主考官的敏感点,表现出优秀的思维和掌握文学修辞技巧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分数。

而经义的考试则需要一个人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这对于进入政治体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制度。

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帮助了社会选拔人才。

南北朝以来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官僚制度

南北朝以来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官僚制度

南北朝以来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官僚制度的演变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科举制度便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官僚的主要途径。

相比于遗传世袭的贵族制度,科举制度具有公平、公正、能力取优的特点,它为中国历史上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官僚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南北朝至唐朝、宋代至明清两代以及科举制度的终结阶段。

南北朝至唐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初步成形南北朝时期,因为形势动荡,导致帝国统一消失。

在民间出现了一种对权贵特权的强烈反感。

当时,贵族的权位主要来自于出身,而文艺人才没有出身。

随着乱世的结束和唐朝的建立,政治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社会精英的地位和权力开始主要取决于其学识。

唐朝设置了制科之后科举制度才算正式奠定。

国子监和太学都成了唐代的学府,提供着对不同地位人士的教育。

主要考试内容是古代的经典、史传,以及政治、军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唐朝的制度下,考试并非只面向士大夫阶层,庶民也有机会参加考试,以便于成就更高的职务。

而在唐朝的末期,考试成绩逐渐取代了家族背景,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标准。

宋代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完善,并且考试的推荐对象也开始向民间人士扩展。

在科举制度中的头等才,随着考试内容和难度的提高将逐渐形成对贵族出身者的挑战,并逐渐转变为挑选最优秀的少数人才,以担任国家的主要领导角色。

进一步改革开始于中国元朝。

状元制度应运而生,这项制度将考试成绩、履历和社会特殊贡献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考核,选出最杰出的考生,成为金榜状元。

状元制推动科举制度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考试主要有了文化和政治两大重点,并且内容更加丰富。

到了明清两代,军事、财务等方面的教育也逐渐添加进来,到清代三百年间,科举考试已经逐渐成为九品中正制度。

此时,科举制度替代了豪门世持受遗传的贵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终结阶段随着中国近代的开启,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历史上的作用。

废科举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一、选官制度的起源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为了加强自身国力,开始实行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各国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将领,常常采取考试或者选拔出战功卓著的士兵晋升为将领。

这种选拔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我国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隋朝时期,科举制度首次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出现。

这一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官员选拔渠道,成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上升途径的主要渠道,大大开启了贤能之士获得重用的渠道。

这一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对于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衰落然而,科举制度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社会上层阶级对于优秀人才的垄断,使得社会出现了封建专制的现象。

科举制度也限制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导致了官员队伍的。

这些问题逐渐使得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四、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科举制度在清末的废除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制度和理念。

新的选拔官员制度逐渐建立,包括考试、面试、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官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选官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不仅对我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选拔官员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选拔官员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和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个人观点和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迁历程无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雏形,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兴盛,再到近代的变革,我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风风雨雨,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政治、经济都非常繁荣。

其中,科举制度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但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的地方选拔考试,会试是在省廷举行的考试,殿试是在皇宫里的考试。

二、乡试的改革和发展在宋朝初期,乡试的考试内容很少,只考察诗歌和文章。

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革,科目逐渐增多,考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最终确定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学、诗赋等。

乡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会试和殿试奠定了基础。

三、会试的变革和重要性相对于乡试,会试更加难度较大,范围也更加广泛。

宋代的会试分为两个环节,即策论和会江。

策论通常由考生自己出题,考官则为之点评和论述。

会江则是考生在殿试之前进行的“预考试”,主要考察文章、诗歌等内容。

会试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考试规模、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等方面的提升。

四、殿试的重要性和演变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也是最难的考试。

只有在前两轮考试中表现非常出色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殿试。

殿试的考题非常难,考察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往往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篇作品。

宋代的殿试还添加了考察骑射等体能项目,这进一步说明殿试的难度之大。

五、科举制度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尽管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使用钱财买官等现象。

此外,由于科举制度实行时间较长,使一些地位显赫的世家望族据此固化了自己的权力,对后代进行“买官卖官”的贿赂行为,从而导致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监管机制,减缓考试压力,增加透明度等措施。

总之,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象征,也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繁荣的核心之一。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演变中国历史,是一个火热而开放的主题。

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时期,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展现,更是中国之外的知识与智慧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和反映。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从唐代开始正式形成,并且一直演绎到清朝末年。

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制度,也是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象征。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来源科举制度的发展源于中国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那个时代考官都是由君主自己选定的。

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越来越多,民间所推荐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因此,唐武则天时期,将科举制度正式制定立法,考试的范围不限于贵族而是向普通民众开放,以此来寻找更优秀的士人。

这也为后来明朝、清朝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1. 科举制度让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科举制度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考试,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奋发努力考中进士、贡生等科。

科举制度的评判依据不是出身,而是成绩和能力,因此不少人才会受到邀请进入官场从而发挥所长,这也为中国的官僚制度带来了更加优秀和全面的人才储备。

2. 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思想开放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促进各类经书的传播,增进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观察。

同时,也为各地的学者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机制,促进了区域间知识的互通有无。

3.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才选拔和文化繁荣方面,还体现在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方面。

它加强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妇女参与,不再限制只对男性进行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社会群体。

同时,它使社会上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化。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1. 明代科举制度的兴起明朝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代表时期,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高中历史 科举制的演变

高中历史 科举制的演变

高中历史科举制的演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改革于宋朝,中断于元朝,鼎盛于明朝,于明清,废止于清末。

其历史演变如下:
- 隋朝:隋文帝有感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 唐朝:唐太宗扩大了进士科录取的比例,进士科录取的第一名开始有了状元的称号。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

- 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更加丰富,考试程序更加规范,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频次。

- 元朝:科举制曾一度中断,但后来恢复并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规定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明朝:科举制度达到鼎盛,考试内容更加严格,考试程序更加复杂,考试难度也进一步增加。

- 清朝: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作弊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科举制的起源、发展和衰落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发展演变过程。

一、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初期是为了选拔政府官员而设立的。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解决官员选拔的问题,于隋炀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

隋炀帝于开皇三年(583年)设立进士科,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机构。

二、科举制的发展隋朝的科举制为后来的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初期,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将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明经举试,考察的内容也从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扩展至九经(再加上《周礼》、《乐经》和《仪礼》)。

这一改变使得科举制更加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考察,对后世的科举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实行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改革,将进士科改为殿试,增加了对政治、经史、诗词的考察,进一步提高了科举制的选拔标准。

此后,科举制在宋朝得到了长期的实施,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

明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举人。

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全国性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贡生。

殿试是会试合格者到京城参加的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进士。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调整。

科举制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最为繁荣的阶段,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晋升途径,并且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科举制的衰落科举制经历了近一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晚期,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科举制严重脱离实际,过于注重经典文化的考察,导致官员普遍缺乏实际才能。

其次,科举制容易出现贿赂和舞弊现象,导致选拔结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此外,科举制对农民阶层和商人阶层的限制较大,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兴起与演变1. 开始于唐代唐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其初衷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府试、州试和殿试。

府试是在府城举行的地方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合格者进入州试;州试则是在各州城举行的地方试,考察文学和技能;殿试则是最终的国家级考试,入选者可进入仕途。

2. 完善与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经历了一些变革。

唐朝后期,科举考试由国家允许市井子弟参加,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和公平性。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把科举考试从文学化向理论化发展,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德。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广泛的选拔渠道,不论身份出身与贫富,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仕途,这为人才的正当竞争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稳定。

2. 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全国各地的学术成果能够集中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发展。

科举考试注重文学和策论,对于候选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机会,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3. 形成士人文化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成绩优秀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尊重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了士人文化和尚书仕途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统。

4. 制度的弊端与问题尽管科举制度有其积极正面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分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实际才能和实践能力的价值。

其次,科举制度容易导致应试教育,让人们过于追求分数而忽视真正的学习。

此外,科举制度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启示1. 历史的积淀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学习与借鉴尽管科举制度已经不再存在,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对科举制度的认识科举制度的演变(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传统:在奴隶社会,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

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

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

经济发展: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社会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统治需要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

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

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

这些科目所代表的都是由官方正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1/ 9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自己任职治事。

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中央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

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二)发展演变从隋朝确立至清末 1905 年废除,历经1300 余年。

1.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创立期,始于隋朝。

598 年,隋文帝诏令:诏京五品官以上,总管与刺史,以清平干济、志行修谨的二科分科科举制,取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00 刘海峰: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100 刘海峰: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关键词:科举制科举学废科举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关系到中国帝制的终结、科举政治的转换、传统文化的衰弱和儒家经学的断裂。

科举制已经废止110年了,但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文化现象,它影响中国知识分子那么普遍又那么长久,却是历史的重大存在,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一科举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周期性,自宋代形成三年一科的定制之后,周而复始贯串各朝,以至于科举这种社会活动的出现,有点类似于日月和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开科取士诏便说:“国家设科取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

”1到了清代,科举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更强,但因八国联军的入侵,却使一贯运行有序的科举制乱了套。

北京贡院被毁,致使1902、1903年的顺天乡试不得不借用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而且连1903、1904年的会试也移到开封举行。

这在明清500多年的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借闱河南,一些科场制度也开始松动。

如因顺天乡试与河南乡试合并进行,无法应付众多的入场举子,结果乡试点名搜检入场制度出现松动,不按常规进行。

向来乡会试试卷都经过誊录后再校阅,但最后两科在开封举行的顺天乡试和会试竟然不再誊录,结果流传下来的只有墨卷而无朱卷。

2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后,科举考试时间固定为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

因1904年会试地点在开封,考虑到中式贡士无法按时赶到北京,于是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

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向来正常运转的周期被打乱,考试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考试场规出现松弛,这实际上预示着科举制的灭亡。

科举被废,主要而是因为它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办。

经过1901年的改革调整,废止了八股文、试帖诗、武举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可以说已经脱胎换骨了。

从清末最后两科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试题来看,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已经向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

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

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

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一、引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拔人才机制。

它横跨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就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议题。

二、元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1. 元朝科举制度的初期形态元朝建立初期,实行了由蒙古人主导的科举制度,但其选拔机制并不完善,官员选拔还存在着较多蒙古血统优先的现象。

这与元朝的政治统治需要和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

蒙古统治者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汉人的晋升机会。

2. 元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变革随着元朝的逐渐弱化和中原汉族社会的复兴,元朝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变革。

在这一时期,汉人的反抗和抗争日益增多,导致蒙古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使之对汉族的选拔更加公平。

三、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1. 明朝科举制度的创新明朝开国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科举改革,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和规范。

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选拔标准也更加科学和公正。

这一改革与明太祖朱元璋对政治制度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并培养一批忠诚于自己的官员。

2. 明朝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明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而且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科举改革为后来清朝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

四、清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原因1. 清朝科举制度的继承和改革清朝初期,清政府在努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时,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清朝的科举改革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政权,加强对士绅阶层的控制,同时使科举制度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2. 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清朝的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

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科举制度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科举制度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科举制度与官僚主义的关系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员选拔机制,历经六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有效地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官僚主义的根源。

本文从科举制度和官僚主义的起源、科举制度对官僚主义的影响、以及科举制度的衰落和重要性凸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与官僚主义的起源科举制度最初的形式可以追溯至汉代,但其真正的兴起和完善是在唐代。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不是完全制度化的选拔机制,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渠道。

元代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发扬光大,在官员选拔、晋升和调任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科举制度也孕育并培养了很多官僚主义思想。

官僚主义是指那些官方、势力集团或专业人士会通过他们的职业、雇主或政治利益来干预政府过程的一类思维方式。

科举制度在推动官员选拔和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培育了一种官僚主义的文化。

具体来说,这种文化表现为政治权力本位的立场、重薪酬待遇的贪婪观念、官员社交圈的封闭性以及看重文凭证书的片面化观念等,这些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二、科举制度对官僚主义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官僚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官员经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会对自身产生高度自我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从而衍生出了自尊、官僚主义等不良心态,使一部分官员过分在意自己的官职和荣誉,而不是以为民务实。

其次,科举制度高度看重通过考试获得文凭资格证书,在手持证书的人群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益集体。

这类人群往往抱有一种特殊身份的心态,觉得自己是有文凭的人,而其他人则是没有文凭的。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科举制度鼓励了文凭教育的发展,然而却抑制了劳动和技能等实际才干的培养。

这也是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

不过,科举制度不仅仅是制造了官僚主义。

在历史上,科举制度更为突出的贡献是在官员选拔方面。

元朝的教育政策科举制度的兴起

元朝的教育政策科举制度的兴起

元朝的教育政策科举制度的兴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治者对于教育政策的重视有目共睹。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于元朝教育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举制度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但在元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元朝初期,由于政权的特殊性质,科举制度并不是主要的选拔官员方式。

然而,在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巩固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他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并将其列为重要的教育政策。

元朝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为目标,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考试来确定官员的任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辞和国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文和辩论等能力的考察。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举人等称号的人员将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国家的主要管理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元朝统治者在官员选拔上越来越倚重科举考试,这对于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

二、元朝教育政策的特点1. 系统规范:元朝在教育政策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保证了教育的有序进行。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多轮选拔才有机会获得进士称号,这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能力。

2. 普及教育:元朝重视普及教育,希望培养更多的人才。

除了科举制度,元朝还设立了学校和书院,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

这在当时是非常前进的举措,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3. 强调实用:元朝的教育政策注重实用性,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文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实用性强的学科占据重要地位,这与元朝的统治需要是相一致的。

三、科举制度对元朝教育政策的影响1. 提高人才选拔质量: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价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官员选拔的质量。

这为元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中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代以后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已经有了明经和明法两个科目,对应着考试的政治和法律科目。

但是真正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唐时期。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实行殿试制度,这样就使得科举制度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框架。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规范化,成为了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为三个重要环节: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行政单位进行的,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和诗词。

考试通过后,可以晋级参加会试,会试是在府级行政单位进行的,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策论和经义。

会试通过后,可以晋级参加殿试,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策论和经义。

殿试通过后,可以获得功名,进入仕途,并有机会晋升高级官员。

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成为可能。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主要是通过出身来决定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化的社会秩序,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其次,科举制度公平公正,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科举制度将考生的身份隐藏起来,只根据答题的成绩和表现来评判。

这样一来,不论是出身贫寒还是名门望族,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获得功名。

再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为了应对考试,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各地的学府纷纷兴起,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文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群体,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开始流行写诗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雁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 头”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唐摭言》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 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宋朝——改革时期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 作用的范围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 和誊录
宋人殿试图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 ——《唐摭言》
殿试之后的待遇



按“三甲五等”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 “进士及第” 名义。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 身” 名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 “同进士出身”名义。
明代——鼎盛时期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乡试发榜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 枯窘题:“互乡”、“居”、“其然”、 “叟”
清朝——科举的灭亡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科举考试的影响与评价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 科举制结束了
魏晋以降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 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 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 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 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 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豪门贵 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 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 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文章辞赋,疏空迂阔,轻视 和排斥实用技艺,既阻扼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 展,学子们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 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 研究,只会舞文弄墨,有才而无用。 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 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培养和开发
唐太宗 扩大国学 规模
武则天 开创殿试 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 士科考试内容
那时候,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 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 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 国宴,有时皇帝也在曲江边的楼上垂 帘观看。宴后,这些新科进士还要在 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又要遍游名园, 以同榜年少者二名为“探花使”,探 采名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 科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 春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 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寒消 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三年大比” 制度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
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 称“秋闱”,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 称“春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 “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 “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 称为“解元”。(发榜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 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 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 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 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 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

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 度的影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 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 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魏晋以来选拔官员的弊端: 按照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吏 高门子弟做大官,寒门子弟无法做官
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 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 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 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史载隋文 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 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选举,先德行, 次文才,最为称职。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 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科举制正式创立。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诞生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
科 举 制 度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 完善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状元梦
古人也作弊哦!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制的创立过程

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ຫໍສະໝຸດ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 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 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从金 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 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 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在 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