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七)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七)

安徽地域⽂化教学辅导(七)第七章独特的徽商⽂化学习⽬的:徽商作为⼀⽀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经商能⼒之强,从业⼈数之多,在商界⾸屈⼀指。

徽商发展的历史,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些值得重视的借鉴。

在本章我们将要探讨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了解徽商经营的⾏业,以及徽商的影响,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要求:1、了解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

2、对徽商从事的主要⾏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材业的经营情况有⼀个⼀般的了解。

3、重点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徽商的辉煌历史。

2、要结合徽商成功的具体事例,对徽商的特点、徽商精神的内涵做深⼊的了解和体会。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学⽣到徽州进⾏“徽商⽂化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徽商⽂化的丰富内涵。

⼀般了解:徽商兴起的⾃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徽商兴起的⾃然条件徽州⾃古以来,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迫使徽州⼈⼤量外出经商谋⽣的基本原因。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峻岭之中,这⾥没有成⽚的耕地,即使有,“也⾮善耕作之地” ,粮⾷产量普遍较底。

⼭多⽥少,⼟地瘠薄,农业收⼊不⾜以⾃给,为了求得⽣存和发展,徽州⼈不得不⾛出丛⼭,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可是物产丰富。

异常丰富的⼟特产品向徽州⼈展现了⼀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最初就是以贩运⼟特产品起步的。

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陆,⼤⼤刺激了徽州⼈经商的积极性。

⼆、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的进⼀步扩⼤、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为徽州⼈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

社会分⼯的扩⼤促进了商品的⼴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为商⼈提供了⼴阔的活动空间。

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给徽商的发展壮⼤带来了契机。

折⾊开中后,徽州⼈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西、陕西商⼈⽽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明清时期的徽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40501中文摘要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多地少矛盾的激化,迫使徽州人为了生存而出外经商。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业需求旺盛,为徽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徽人以儒道经商,他们不屈不挠、克勤克俭、知法守法,地理知识丰富、管理体制严密、金融手段先进,特别注意团结协作。

徽商“其货无所不居”,“以盐、典、茶、木为最著。

”其足迹之广、资产之盛、声势之大在中国商业史上实属罕见。

他们依靠宗族的力量,控制城镇集市的全部或大部分贸易。

徽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他们的经营活动促进了城镇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他们乐善好施,对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贡献较大。

徽商积极参加抗倭,在交通史和商业史方面有突出贡献。

其消极作用是:“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崇儒鄙商的价值取向,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宗族势力粘合紧密,加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清代嘉(庆)、道(光)之后,徽商在外来资本和民族资本两股潮流的冲击下跌落下来。

AbstractPeopleinHulhadtoseektheirfortunebecauseoftheadversenaturalcircumstancesandintensificationofcontradictionbetweenlargerpopulationandlessland.Theywereofferedmorechancesasaresultoftheeconomicaldevelopmentandincreasingdemands.TheyowedtheirSUCCESStoseveralfactors,suchas,managementbyContuciusandTaoism,persistence,thriftiness,abidingbylaw,enoughgeographicalknow/edge,thoroughmanagingsystem,advancedfinancialmeansandclosecooperation.TheHuibusinessmenengagedinvarioustrades.esp.insalt.pawn,teaandwood.Theirwidebusinessarea,largeamountsofwealthandgreatinfluencewereseldomseeninthehistory.Theyrelieduponthepatriarchalelantocontrolallormostoftownsbusiness.Thekpositiverolesincluded:firstly,theirbusinessactivitiesencouragedtownseconomyandmarketeconomyinagriculturalarea;secondly,theylovedtodophilanthropicworkineducmionandpublicwelfare;atlast,theyresistedJapaneseinvadersandmadegreatcontributionintransportationandbusinesshistory.Thenegativerolesliedintheirconventionalhistorybelief.ThevalueorientationofholdingConfuciusinesteemanddepreciationofbusinesshinderedthefurther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whatwasworse,theircloserelationshipwiththefeudalpowerandpatriarchalclanreinforcedthefeudalorder,whichwasoneofthereasonsofalong—standingfeudalsocietyandslowly—developingbourgeoiseconomy.AfterJiaqingandDaoguangPeriod.HeHuibusinessmenfellbehindasaresultofdoubleeffectofforeignandnationalcapital.南宋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帮到清朝发展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并且保持三百年长盛不衰,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徽商。

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商帮商品化农业发展的原因1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2 粮食产量提高3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变化4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5 赋税制度的改革经济全面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关系: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鼓励生产民众的辛勤劳作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宋、元、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宋元时期①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②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 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①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

明清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你好。

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贫困没有购买力导致市场狭窄;商人不愿扩大规模而是把资金用于购房置地;海禁政策使海外市场打不开。

明清商业发展原因商品化农业发展的原因1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2 粮食产量提高3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变化4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5 赋税制度的改革经济全面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关系: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鼓励生产民众的辛勤劳作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明清商业发展的四大现象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地理、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变革,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的商业经济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明代商业和清代商业。

两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明代商业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繁荣,自然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在明朝期间,农业生产的货币化越来越普遍,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商人阶层。

农村中有不少自耕农在兼营商业经营,逐步形成了一个大量从事手工业和商贸业的小资产阶级。

明代商业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商业生产蓬勃发展明代商业生产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以纺织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由于明代经济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二、贸易扩展力度加大由于翻跃东南亚各国的海路贸易和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陆上贸易对商品的交换现在较为普遍。

从地理学角度,明代的江南地区商业十分发达,成为了全国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津门、扬州、杭州等地的港口贸易也是一片红火的景象。

货币的使用开始加速,它便于贸易,也节约了不少交易成本三、富商大贾崛起由于明代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使得商人们的收入以及所有权不断增加,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强有力的力量。

一些小商贩逐渐壮大,成为了商业的巨头,扎根于江浙一带富庶地区中的富商大贾开始逐渐崛起。

这些商人检持有大量资本和资源,掌控了许多产业的运营,掌控了江南一系列的商业贸易业务,进而将整个经济的感人掌握在了手中。

清代商业与明代相比,清代商业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清代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期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至此清代商业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贸易以及文化的影响,清代商业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传统与新型商业并存清代商业发展既影响了经济,生活,社会和政治,但它的发展逐渐趋向繁荣,特别不同的经济形态并存。

在商业形态上,民间贸易仍然是以手工业、家庭副业或小食品摊位为主。

徽商经商的原因

徽商经商的原因

徽商经商的原因
徽商经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徽州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生存和发展,徽州人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谋生。

因此,经商成为了一种选择。

2.家族观念和传统:徽州人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传统,他们认为经商可以光耀门楣,为家族带来荣誉。

因此,很多徽州人都会选择经商,并将这一传统传承下去。

3.商业氛围和传统: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商业历史和传统,人们普遍具有经商的意识。

这种氛围为徽州人提供了良好的经商环境和机会。

4.灵活的经营策略:徽商在经商过程中,善于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灵活的经营策略使得徽商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5.诚信经营和良好的口碑:徽商注重诚信经营,以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信任使得徽商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徽商经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家族观念、商业氛围、灵活的经营策略以及诚信经营等。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徽商的发展和繁荣。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明清晋商与徽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商业伦理

明清晋商与徽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商业伦理

者在 国家各级公署 中专 门设立阴阳学 ,大清会典》 “ 《 日:凡阴阳家 , 由直省有 司官择明习术数者, 申督抚
咨部 给札 为 阴 阳学 , 州县 各一 人 , 日正术 H 府 府 日典 术 , 日 训术 , 县 以辖 日者形 家之 属 , 其幻 妄 惑 民 , 禁 郡 邑有大 典礼 , 兴作 ,卜日候 时用 之 。 所谓 “ 大 ” 日者形 家 之属 ” 即天文 地理 、 , 风水 堪舆 之学 , 明清各 地
合一思维 的影响 , 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 ,道德经》 《 所谓“ 人法地 , 地法天” 《 ,易经》 所谓“ 仰观天文 , 俯察
地理 ”,观乎 天文 , “ 以察 时变 ”讲 的就是 天 文地 理对 地域 文化 的影 响 , 《 官》 , 故 周 有保 章 氏“ 以星 土辨 九 州之 地 , 所封 封域 皆有 分 星 。 … 《 ” 史记 》 因此 首创 “ 天官 书 ”,汉 书》 为 “ 文 志 ” 并 创 “ 《 改 天 , 地理 志 ” 此 ,
强多豪杰” , 大同府“ 民鄙朴 ,- Lc 好射猎 , 其 O ̄3 , ' 士人劲直” , 绛州 “ 人性 刚一 , t 多勇敢 ” , 8 - [ 代州
“ 野勇 悍 ” “ 武少文 ”2 等 。 质 、多 [1 4
高等 学校省级教 学团队《 中国历 史与 文化》 建设项 目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 :丁希 勤(9 4一) 男, 徽怀宁人 , 17 , 安 副教授 , 博士 , 安徽大学历 史学在读博 士后 , 合肥 ,30 9 20 3 。
15 5
明 清 晋 商 与 徽 商 兴 起 的 原 因及 其 商 业 伦理
白虎 , 朱 雀 , 玄武 , 南 北 山西为 白虎 , 为将 军 , 《 书》 “ 故 汉 谓 秦汉 以来 , 山东 出相 , 山西 出将 。 东 方 于五 行 ” 为木 , 于五脏 为肝 , 通 于 目, 、 肝 木 目为相 , 日山东 出相 。 故 白虎为 武神 , 山西 民俗 多强 悍 。如 太 原 府 民俗 “ 故 不甚 机 巧 , 颇 劲 悍 , 于戎 马 ” , 阳府 “ 然 习 平 刚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商业繁荣成为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的那个时期,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历史课本里常常提到的“封建社会”,其实就是明清时期。

那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究竟是如何取得的呢?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其发展也是影响其他领域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朝初建时,全国仅有严重受损的农地不到2000万亩,到明末清初时,全国耕地已达到6000多万亩,而且还在持续扩张。

这主要得益于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中原山区的平地化,同时政府也对农民征收高额赋税,从而间接促进了土地的开垦。

此外,马铃薯、玉米这些作物的引进也提高了生产力。

二、手工业和家庭作坊的兴起手工业和家庭作坊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而且这个时期纺纱、织布技术出现了很大的飞跃。

一方面,这得益于当时的大量棉花产量和人工育种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纺纱、织布技术的改进以及生产方式的优化。

所以,手工业和家庭作坊往往成为贸易的基础,长江流域的棉花生产和水运交通更是成为了明清时期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商业活动的繁荣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繁荣成为了时代特征之一,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色商品成为了出口的主要产品。

这主要归功于银元经济的崛起和商业和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

银元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矿产丰富,特别是银矿在北京,在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有大量储量。

而且银元的引入成为了商品的上货币,从而带动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保税港库和巨债商票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四、贸易和商业区域的变化明清时期商业与贸易活动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商业区域的范围有所变化。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贸易繁荣,但随着明后期海上贸易的内卷化和土地不足,中原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崛起。

而到了清代,官方关系型商业和民间关系型商业并存的局面逐渐形成,也呈现出南方繁荣、北方弱势的形态。

明清徽商兴起原因分析

明清徽商兴起原因分析

明清徽商兴起原因分析经济学一班苏文烽 11204080137【摘要】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景德镇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关键字】徽商兴起原因启示徽商即徽州商帮。

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过去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最为出名,颇具垄断之势。

徽商往往引具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儒亦商。

一徽商兴起之原因探析《一》自然环境的制约群山环绕,山高坡陡,使徽州可耕土地非常之少,故徽州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徽商兴起原因之探究

徽商兴起原因之探究

徽商兴起原因之探究作者:芦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0期芦笙(太原理工大学轻纺美院,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徽商,指旧时徽州出身的商人,也称新安商人,大约产生于明中叶,雄踞商界数百年,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徽商的研究,大多学者从商业道德、经营模式、文化理念等方面作了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他们兴起原因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对徽商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兴起的契机等三个方面粗略概述徽商的兴起的原因.关键词:徽商;兴起;原因中图分类号:F7;K249.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033-021 兴起的地理环境1.1 恶劣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使徽人从商的重要原因.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区,川谷崎岖、万山环绕、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土地瘠薄,“咸有溪山之胜,然岭谷险陋,壤地硗瘠,水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骤雨则山涨暴至.”①《徽州府志》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也说:“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拥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啧,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②由于徽州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徽州经商民俗濡染积习,不仅是贫无立锥的农民,走上经商之路;就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发现经商致富的迅捷后也对经商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林西仲说:在徽州,“民有资产者,多商于外,其在籍之人,强半无立锥”③.归有光也说:徽州地区“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④.1.2 优越的地理位置徽州所处水路地理位置极其便利,为徽商的崛起创造了重要条件.徽州靠近长江三角洲,它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对建筑材料、笔墨纸砚、茶叶和药材有稳定的需求,为徽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州通过新安江顺江而下,其东北相连南京、扬州等商业极为发达之地;其西与瓷都景德镇接壤,闽赣各地的茶叶、木材及瓷器,取给便利;其东连苏、杭太湖流域,纺织、丝绸极为发达.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这种发达的水系为徽州人的向外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了舟楫便利,将大山丛中的徽州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1.3 丰富的物产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质量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徽商充分利用本地与外地商品的互补性,把自己特有的资源来交换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粮、油、盐.徽商凭借丰富的物产从长江三角洲走向东南亚各国和阿拉伯地区,创下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钻天洞地遍地徽”的商业神话.因此,徽州的自然资源条件为徽州人走出徽州成为徽商提供了现实的客观条件.2 兴起的历史背景其一,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桃花源”.历史上,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地迁徙到徽州.一是两晋“永嘉之乱”之际,二是唐末五代时,第三阶段则是在两宋之际,“靖康之乱”,金兵南侵,大批士族涌入徽州.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使得大批的中原世家大族迁入了徽州,从精神层面来说,在徽州人当中多具有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外出求生的移民风尚.其二,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临安(杭州)紧邻徽州, 对于徽州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临安作为一座新的都城,王室、官宦之家无不大兴土木,广造亭台楼宇,广布房设、器物等等,为徽商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徽州人把家乡的特产,通过新安江运往杭州,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徽商进而得明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州商人行买四方而声名显赫,到了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逐渐形成并强盛,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之一.其三,徽州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徽商创业的指导思想.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营养,“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⑤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徽州人外出经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显然是因为徽州人身上深厚的儒学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优势的人力资本,即徽商本身所具备的较高的文化素质,在经营活动中更胜一筹,这是徽商兴起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3 兴起契机“折色制”是徽商兴起的契机.开中制实施以来,丰厚的售盐利润,不仅使得商人趋之若鹜,而且不少达官显贵也垂涎三尺,千方百计插手其中.不少皇亲国戚,豪强势力以权势为后盾,获得大量非正常途径的盐引,转而高价倒卖.这种特权盐引数两量惊人,《明史·食货志》记载:孝宗时外戚获得180万盐引,超过了一般盐场一年的盐量.特权盐无节制的滥发,引发了明中叶的“盐壅”现象,即商人手中有盐引却长时间领不到盐,而粮食已经交纳,大量资金已经垫付,商人陷入不断亏损的局面.开中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明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于是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明政府实行“折色制”来克服财政危机,只需交纳白银即可领盐引,故许多资金雄厚的商人蜂拥而至,尤以徽商为盛.徽商凭借靠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经营,积累了巨额财富.徽商之富,可称之为“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总收入.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存在巨大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居出口商品第一位.徽商靠折色制垄断了两淮盐业市场,至清乾隆时期,徽商的事业达到极盛,“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至此,徽商与晋商齐名,“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⑥.综上所述,徽商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农业的资源的局限和人口的大量内迁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使徽商不得不走向经商的道路,同时,徽州地域水利和山林资源的便利为徽州人走向商业之途提供了可能,在儒学气氛的熏陶下,徽商继承了传统文化资源,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仕护商,以商促仕,在商业上独占鳌头.徽商的产生和兴盛,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先人开拓奋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徽商和他所创造的徽商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注释:①《四库全书》,史部265卷,《江南通志》,卷2.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③林西仲:《挹奎楼选稿》,卷1,《劝当议》.④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白诽程翁八十寿序》.⑤李贽.焚书(卷2)[M].书答.又与焦弱侯.北京:中华书局,1995.⑥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参考文献:〔1〕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3〕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J].安徽史学,2004.〔4〕康熙.徽州府志(卷8)[Z].蠲赈.汪伟等奏疏.〔5〕梁小民.徽商镜鉴[N].新安晚报,2004(9).〔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7〕周建平.略论徽商的兴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8〕新编歙县志(第一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5.〔9〕方利山.徽商之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05(8).〔10〕闫彩丽.晋商徽商兴起原因之比较研究——从地理环境看其相同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徽商的成功既是因为客观环境造成的长久的经商历史,也有着主观上的原因,徽人“以儒入商”使得徽籍官员为徽商撑起了保护伞,也使得其获得社会上的认同,使得徽人在共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众帮众”的大商帮。

关键词:徽商环境儒商庇佑明清时期,徽商的强势兴起是商业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现象,本文所知的徽商是指谓以徽州本土为联结纽带的庞大的商帮集团。

这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

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兴盛是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

1、客观环境地域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徽商的形成发展是与徽州商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徽州多商贾的直接动因就是由于人地矛盾所引发的生存危机。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明代顾炎武认为:“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

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

郡者,常十九。

⋯⋯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

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1土地贫瘠,依靠土地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人地矛盾刺激着人们不能靠着土地过活,被迫出外谋求出路,外出经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有必然性。

徽人“出贾风习已久”,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徽州商人就应运而生。

《知新录》上说,“盖新安居万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不少徽州人因“居万山之中,地少人稠”,而不得不“经营四方”,开始商业活动了。

到了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末年的三百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时,徽商营业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资本之厚,皆在当时各地商人集团之列。

据徽州地方志记载,“农十之三,贾七焉”,“以货殖为恒产”;甚至说“田少民稠,商贾十之九2”。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徽州商人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其经营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就其势力的兴衰消长而论,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它发展的主要表现来究其原因。

(1)表现一:徽人从商风习之盛。

这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人民生活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荒灾迭起,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所以徽人之所以汲汲于求富,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是借经商以求富。

(2)表现二: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

徽商经营的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

如“盐、茶、木、棉、布、丝绸、瓷器等等”,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货币经营的人也随之增多。

在上述行业里面,尤其是盐、典当、茶、木四大行业之盛更是为其他商帮所望尘莫及。

同时由于商运路线的增辟和延长,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徽商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为了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其“足迹几遍天下”,从侧面反映出徽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经营内容、方式的灵活性。

(3)表现三:财力雄厚。

在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商业资本。

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只是少数人,而出自贫下之家者则占绝大多数,他们虽然资本不少,但却能以小本成家,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发财致富,使得资本越积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4)从这第三点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原因,徽商中大多数人出自寒微,他们之所以发展兴起与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阶段二: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大清徽商观后感

大清徽商观后感

大清徽商观后感大清徽商是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商业文化。

在参观大清徽商后,我深受启发,对传统商业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商业模式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大清徽商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

徽商的繁荣与安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盐税专卖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交通便利,使徽商能够从古至今在交通运输、货物流通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同时,盐税专卖制度使徽商掌握了盐业的经营权,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这些特殊背景使得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徽商的商业模式是其独特之处。

徽商以合伙制为基础,将资本、资源和风险进行共享,形成强大的商业联盟。

这种商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团队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多人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商业风险的分散和利益的最大化。

徽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他们通过成立同乡会、商会等组织来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这种商业模式在现代商业中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大清徽商的价值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徽商注重诚信和慈善,他们秉承“以德为本、以商为荣”的理念,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他们注重回报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还遵循“家族经营”的原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们讲究家族的声誉和家族的荣誉,世世代代经营兴盛,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果,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在参观大清徽商后,我不禁思考现代商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社会,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竞争激烈。

然而,我认为徽商的商业智慧和价值观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徽商的合伙制模式能够将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这符合现代商业中多元化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趋势。

徽商坚持诚信和慈善的价值观,提醒着我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徽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醒我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统的弘扬和维护。

总的来说,大清徽商观后感让我对中国传统商业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走进徽州:徽商是怎么炼成的?

走进徽州:徽商是怎么炼成的?

走进徽州:徽商是怎么炼成的?因为有徽州文化作为土壤,才养育了“左儒右商”的徽商,才奠定了其四百年的辉煌根基。

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既是一个徽民“以贾代耕”、“寄命于商”的商贾活跃之区,又是一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风昌盛之乡。

在历史上,贾与儒密切联结,成为徽州商帮的一大特色。

传统世代的儒化徽商,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徽商之所以“贾而好儒”,一则因为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商品与货币的运动错综交织,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万端,作为商品经营者须有相关的商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市场形势,当机立断以获厚利。

同时,随着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行业之间以及各行业之间的交往关系日益密切,这又需要商人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才干,方能在商海中大显身手。

如此从贾就要与业儒结下不解之缘。

二则因为商人自我完善人性品格的追求。

徽州素称“礼让之国”,尤其在宋代新安理学兴盛之后,崇儒重学的风气日益炽烈,这样的社会环境致使徽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影响,加上徽商中许多人自幼就接受比较良好的儒学教育,孔孟儒家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他们立身行事、从商业贾奉守不渝的指南。

明代歙商郑孔曼,出门必携书籍,供做生意间隙时阅读。

他每到一个地方,商务余暇当即拜会该地文人学士,与其结伴游山玩水、唱和应对,留下了大量篇章。

同乡人郑作,也嗜书成癖,他在四处经商时,人们时常见他“挟束书,而弄舟”。

所以认识郑作的人,背后议论说:他虽然是个商人,但实在不象商人的样子。

还有歙县西溪南的吴养春,是明代万历年间雄资两淮的显赫巨贾,祖宗三代书香袅袅,家筑藏书阁,终岁苦读。

日本侵入高丽(朝鲜)时,朝廷出兵援助,其祖父吴守礼输银三十万两,皇赐“徵任郎光禄寺署正”;其父吴时俸,皇赐“文华殿中书舍人”;他和兄弟三人也同被赐赠,史书曾有“一日五中书”之称。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徽商兴起与安徽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徽位于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交通便利,使得安徽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同时,安徽地区富饶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也为商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经济条件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明朝实行的官僚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一般不能经商,因此商人在地方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同时,明朝后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官员的岗位不稳定,而商人在商业上则更加稳定,所以有更多的投资和经商机会。

三、金融制度
徽商兴起还与徽商自身的金融制度有关。

徽商以其先进的金融手段而闻名,例如“五亏法”和“三单攻坚法”等。

这些金融手段使得徽商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往徽商集聚的地区经商。

四、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
徽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商业道德也是其兴起的原因之一、徽商重视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世袭经营的制度使得徽商在商业上有着长久的竞争力。

徽商注重商业诚信和信誉,讲究道德操守,尊重契约精神,这种商业道德使得徽商能够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从而扩大商业网络。

五、对外贸易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条件、金融制度、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以及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
素相互作用,使得徽商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
商人群体之一。

徽商概述——徽学论文

徽商概述——徽学论文

5.徽商的经营文化。主要表现在:儒商”风度和“徽骆驼”精神;经营观念与道德观念。经营观念是指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名牌观念、信誉观念、法律观念、途程观念等,徽商在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体现。社交文化与店堂文化。
6.徽商衰落的原因。清代中叶以后,称雄三四百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其原因很多学者都在不断研究。我认为徽州商帮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中国社会的战乱即清朝封建政府和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之间的战争,乃是加速徽州商帮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徽州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战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正是徽州商帮商业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区域,严重打击了盐、典、茶、木等四大徽商支柱行业。徽州士民以及徽商人员遭受重大伤亡,徽商家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且,战乱对徽州商人及其商业资本也造成了直接的打击,清政府大幅度增加茶叶税和开征厘金,徽商被迫赈饷和捐助团练;商人颠沛流离,无心经商。社会动荡,而徽商却昧于大势,未能与时俱进,仍在传统传行业中抱残守缺,最后只能被历史淘汰。
徽商研究概述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其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可谓首屈一指,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徽商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关于徽商的若干问题
徽商,有“徽骆驼”一称,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它与晋商等一样,是个商帮的称号。
7.徽商的历史作用。徽商财雄势大,造成大量货币资本在个人手里积聚,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创造了历史前提。徽商所进行的远距离商品贩运,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起了促进作用。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充分表明徽商对各地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的积极作用。徽商一部分利润又流归故里,以致徽州市镇的兴起和徽州的园林、民居、牌坊等都别具一格;经济促进办学与教育,广设义塾义学、资助府学县学、大力倡建书院等方式资助和发展儒学教育。从而徽州文化独标一帜,自成派别。诸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以及徽州朴学等文化的基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扣和茶叶.成化以后,因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把商人输粮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人在产盐地区纳粮给盐,听其贩卖.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渐以发展盐业经营而雄飞商界.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

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

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徽商发展时期的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任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等4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
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quot;,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当然,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

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

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那么,徽商贾而好儒的原因是什么呢:
1、徽商所在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
2、为了获得与经济地位要称的社会地位需要以"儒"为外衣来包装自己。

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

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

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

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但是,"儒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却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回味,它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世纪之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加快现代化步伐。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基础是经济自由、经济公平、平等竞争。

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而两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造成的是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低下,一些素质不高的商家为利所驱使,采用了不正当的发财之道。

近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欺诈、非法牟利常有出现。

对此我们一方面需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重视商业文明建设也极为重要。

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今天行商富有启迪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