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4972a926c1c708a1294a4403.png)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c2b2fea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f.png)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5c41750cf12d2af90242e6c7.png)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68d2898700abb68a982fbf1.png)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4b56a5d1f34693daef3eb0.png)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54acf530b4e767f5acfce48.png)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ccb577f1711cc7931b716e6.png)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ce14ff9983c4bb4cf6ecd161.png)
精品课件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事物的颜色作用于眼睛——视觉 事物的气味作用于鼻子——嗅觉……
精品课件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形状、颜色
眼
苹
大小、滋味
舌
果
气味、滋味
鼻
质量、温度
皮肤
人脑对苹果的知觉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 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左、 右、前、后的知觉 。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的发生:
l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l空间定位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 l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视觉定位
(2)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l3岁 辨别上下 l4岁 辨别前后 l5岁 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精品课件
“苹果”知 觉
❖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
位。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 大小、声音等来感知觉认识世界的。 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知活动有 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 的意义。
精品课件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
精品课件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 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 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精品课件
幼儿是在宽和窄的平面上来展现自 己的想法的,至于三度空间幼儿还 没有意识去学习了解的愿望。
精品课件
❖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不 精确。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绘画、泥工、 拼版以及散步等活动提供认识空间特性 的机会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公修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公修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940e77f2a6c30c2258019e00.png)
二、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局部及其相互 关系〔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识记〕
知觉的特点: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局部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关系〔整体属性〕 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想一想:
感觉的特点: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反映的是事物某一具体的特性〔个别属性〕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维持正 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感觉剥夺实验〕
被关半小时就变得焦虑
37岁的喜剧演员亚当·布鲁姆是6名志愿者之一,他同 意承受“单独监禁〞,并同意观察者们使用监视器监视 他的活动并制作成电视纪录片。在整整两天两夜的时间 里,他坐在完全黑暗、绝对安静的屋子中,研究人员使 用夜视摄像机观察他的行为。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
乔纳森的故事
乔纳森是一名画家,65岁时由于脑受伤而 丧失颜色知觉,变为色盲。这能看到灰色、 白色和黑色。
后来尝试只用黑白作画。 “尽管桥纳森不能否认他的损失,甚至在
充分利用错觉为人类生活实践效劳; 注意防止和消除错觉的不利影响。 小短片:你的感官欺骗了你
社 会 知 觉 与 行 为
社会知觉
1、概念: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其含义是知 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
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 群体的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实验设计及 距离错觉的 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3d092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4.png)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9f38836b783e0912a2162a25.png)
感觉统合
你看到了什么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 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 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 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 经验。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 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 觉的范围。 • 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
视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 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 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 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 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 比。吃了苦药之后,接着 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点甜 味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 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 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空间知觉
• • •
•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恐惧高处而导致的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有关。当你身处高处,往下看一片 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日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 这时你的视觉信息大减,就会失去平衡。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 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 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 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 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 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 视觉流场成直角。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 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 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68495bafbceb19e8b8f6bacc.png)
2、根据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知觉划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是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具体指对 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头 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 知觉、方位知觉等。
人的一些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都是比较 低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绝对感觉阈限 低说明感觉灵敏。P104 表4-2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是指刚 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的高低通过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是指将一 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所需要的最小 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则是 指对这种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差别感受性越高。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觉察
分辨
确认
知觉的形成: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提供
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 的加工认出了“这是一个柠檬”
知觉的形成
3、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 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
4、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各种感觉的适应情况不同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 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
3)后像
当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 消失,而是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 后像。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特别明显。视觉后像有两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0dd5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9.png)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a78a40a40029bd64783e2c5b.png)
一个盲人恢复视觉后的经验
“我从来没有想到黄色竟是如此的黄!黄色太让我 感到惊讶了,难以形容。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但 是,我难以相信这就是红色。天不亮,我就迫不及待 地起床,想去看一切我能看到的东西。夜晚,我遥望 天空中的星辰和闪烁的光。有一天,我看见一些蜜蜂, 它们美极了。我看到一辆卡车流星似的在雨中驰过, 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水雾,太美了!我还看见一片凋零 的叶子在空中飘荡。让人难以忘怀。世界上的一切对 于我都是那么美!你们能理解吗?”
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 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改变Luchins的部分条件。Lichens提 醒被试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 进行评价;并将E、I两段文字隔开呈现给 被试。呈现一段描述后花5分钟让其做无关 工作(数学题、听故事等)。此种情况下, 被试倾向于根据后面一段描述评价Jame。
•
在与熟人的交往中,熟人行为的某种新 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别人对他的原有看法, 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 • 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产生的条件是不同 的。 •
•
如果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先后进入人们 的意识之中,人们总是认为前一个信息是 真实的,后一个信息是虚假的,这是第一 印象。 • 但如果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先后进入 人的意识以后,隔了一段时间,便形成了 一个过去的信息,一个较近的信息。实验 证明,人们对较近的或最近的信息印象最 深,这是近因效应。
(四)知觉的种类
• 1、根据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的不同: 可分为视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 2、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 3、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三、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b549ead580eb6294dd886c67.png)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填空题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 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
A 近距刺激B 远距刺激C 物体本身D 判断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f622cc683c4bb4cf6ecd1c7.png)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618ff40052ea551810a687a5.png)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模式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a50c660da6c30c2259019e1b.png)
会 议 概 什 述 么
注视左图几秒钟,你会看到其方向 从一变为另一个,然后再到新的方 向。这种情况下,刺激在视网膜上 的投像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其解析 却各不相同。 这些演示显示出高级心理过程对视 觉知觉的影响。
对于典型表象的普遍理解是我们对于物体的日常经验可以发展出对该 物体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的永久记忆以及涵盖其最多信息的形象的永久记 忆。
总结篇
形状知觉:一条整合的途径
第* 页
01
会 议 模板匹 配 概 集思广 述
益 头脑风 暴
听取汇 报 特征分 分配任 析 务
原型分 析
形状知觉 的三种模 式
小结 1.辨别和加工视觉模式的能力:格式塔心理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模板匹配,特征分析,圆形匹配和原 型识别。 2.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对于视觉模式的知觉是按照接近体、相似律和自发组织的原则进行组织的. 3.模式识别可能从模式的组成部分开始,然后进行总结(自下而上加工);或者根据知觉者的假设,由识别整体开 始、进面识别每成分工。 4物体知觉探受情境产生的假设的影响。 5.模板匹配论主张,模式识别发生于感觉刺激与相应的内在形,达到精确匹配之时。该观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 但似乎不能作为对许多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例如,我们能够正确淦释不熟悉的形状和图形。 6.特征分析理论断言,只有在分析了刺激的简单成分后,模式识别才会发生。神经学实验与行为实验的结果支持这 表彰先一假设。 原型形成理论断言,模式知觉是对刺激加以抽象的结果,这些抽象物被储存在记忆中,并在评价模式时充当理想 进 7. 化的形状。原型理论的两个模型分别为趋中模式和特征频率模型,前者认为原型提供了一组样例的平均数,后者认 激气 为原型表征了最频繁经验到的特征的众数或总和。 8.人类视觉模式识别包括了对输入刺激的视觉分析以及长时记忆储存。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54acf530b4e767f5acfce48.png)
而 上
觉依赖
的
于光的
加
波长
工
自
依赖于
上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的
识和经
加
验会影
工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工原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计算机的运作 比较,做出解释
• 第一节 注意
注意是一扇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 西,都要通过它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
场独立性(B)强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 独来独往,对社会交往不感兴趣,生活上不太注意别 人的意见,不轻易动感情,喜欢从事与人少有交往的 职业。 场依存性强(C)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寻 求社会支助,喜欢社会交往,重视他人的意见,容易 接受团体的建议,好动感情,喜欢从事与热闹打交道 的工作。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第四章 认知过程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和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 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注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意志努 力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1、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的线性透视
视觉悬崖实验
首页
方向知觉与性格
从心理活动看,人们运用视觉线索和前庭感觉信息 时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当两类信息不一致时,有的 人更多地依赖于内耳前庭感觉的信息,而有的人则更 多地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视觉线索。可以通过棒框仪测 量。
错觉
❖ 含义:错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在客观刺激作用下必然会产生的失真的知觉。
❖ 常见的错觉现象有: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联系
❖ 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 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 的深入和发展
(2)区别
❖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 知觉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 的心理活动。
二、感知觉的种类
无关因素的干扰而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 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对象或新活动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注意的机制
• 过滤器模型:
• 衰减模型
新异性——广告中如何吸引注意力
• 第二节 感知觉
一、感知觉的含义
1、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注意的概念
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 向和集中。
指向性: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 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注意:
如同照相机的镜 头聚焦一样,被注 意的对象主体是清 晰的,背景是模糊 的。
你是否是这样呢?~
1.两个人同时讲话只听见一个人的话语? 2.做试卷投入不知道窗外老师经过? 3.集中精神更能记住黑板内容? 4.因为着眼于女朋友而忽略或被要求忽略其它女生?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水平的直线与垂直的直线哪个更长?
这5条斜线平行吗?
2、注意的广度
• 含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 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排列集中 有规律 有联系的整体
你能快速地数星星吗?
3、注意的分配
(1)含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
的,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状态。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4、注意的转移
(1)含义: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 求,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或由一个活 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分: 注意的转移是在任务有实际需要时发生的。 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保持注意稳定时却因
含义:注意在时间上 的特征,是指注意在 同一事物或同一活动 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1、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广义之分
(1)狭义: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是,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人的注意会出现周期性 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2)广义: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3)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同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指离开当前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