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讲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的歌词解释。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和演奏。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和演奏技巧。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
4.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
2.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含义。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唱。
4. 示范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奏。
5. 练习:让学生单独演唱和演奏,教师指导并进行纠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和演奏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歌曲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图、歌词、背景介绍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示范演奏。
3. 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示范演奏。
4. 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供学生练习演唱和演奏。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和演奏,学生跟随练习。
3. 第三课时: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第一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小调集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
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
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
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2、新课讲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鱼咬尾。
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地位及地域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学会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
第三章: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沂蒙山小调》乐谱、音响设备、教学多媒体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歌曲,了解歌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教师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地位及地域特色。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
4. 练习: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评价: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掌握情况。
2. 课堂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学习态度。
3. 音乐审美评价: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喜爱程度及音乐审美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第六章: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地区的山歌,分析《沂蒙山小调》的独特风格。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沂蒙山小调》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第七章: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加强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的掌握。
2. 深入研究《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了解歌曲在历史、地域文化中的地位。
3. 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并鼓励孩子在家进行音乐实践。
第八章:课程复习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沂蒙山小调》的歌曲演唱,巩固所学技巧。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风格及其体裁2、能力目标: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和其有关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四、授课过程:1、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回答:哪个地区的民歌?曲名是什么?学生回答:《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教师总结,介绍作品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
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
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
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
《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
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
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知识目标:唱会《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并能为本歌曲创编(改变)歌词。
教学重点: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共10分钟)1、(放沂蒙山风光介绍片)边放老师边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大山里看看,听听来自大山里的声音。
你们听,多美。
”(2分钟)。
2、那么同学们,这段熟悉的旋律也曾经回荡在了2010年全运会的开幕式上(播放视频),播放完毕。
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段旋律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首歌曲到底有什么背景呢?(2分钟)。
3、(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东人自己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4、(出示课件),介绍歌曲背景。
(2分钟)5、同学们听,彭丽媛老师为我们唱起了《沂蒙山小调》(放视频)(3分钟)6、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共18分钟)1、(看乐谱听歌曲两遍),第二遍小声跟唱。
(4分钟)2、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把前两段乐谱唱一遍。
第二遍我们加歌词跟琴唱(弹琴伴奏)。
同学们唱得很棒,但是老师为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这首歌曲是山东民歌,我们能不能学歌唱家那样把山歌的味道唱得再浓一点儿。
(老师示范)“人人……哎”,“风吹…..地儿哎”,我们现在在山上歌唱,我们要唱给的所有人听,是不是要亲切地喊出来呢(老师示范),所以要突出“哎”;儿化音是为了把我们山东民歌唱得更加有味道(老师示范)。
(5分钟)3、下面同学们可以带上刚才老师教大家的方法去唱了。
(跟琴再唱一遍)。
(2分钟)4、好,同学们,我们学唱了几遍之后请同学们再次看乐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发展规律(出示课件)。
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边唱边找(把每一个要出示的音唱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说自己看出的规律。
《沂蒙山小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演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意义;3. 通过唱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学唱;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3. 分享《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4. 学生分组演唱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家乡或者与家乡有关的事物。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并播放一段歌曲的音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唱歌词(20分钟)教师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和音高。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音和情感的表达,并解释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3. 了解背景(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讲解《沂蒙山小调》是中国古代民歌,歌颂了沂蒙山区人民的坚强和不屈精神。
同时,讲解这首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 观看音乐视频(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首歌曲,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5. 分组演唱(25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演唱。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表演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提高演唱的水平和效果。
四、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练习歌曲,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演唱活动。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体会和感受的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理解和情感;2. 开展集体朗诵《沂蒙山小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沂蒙山的情况,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沂蒙山的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聆听、演唱等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3、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2、教学难点(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演唱展现出来。
(2)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乐谱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美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了解,引出《沂蒙山小调》。
2、知识讲解(1)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诞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意义。
(2)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聆听欣赏(1)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
(2)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变化以及歌词表达的情感。
4、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节奏等问题。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和情感的投入。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层次,如欢快、抒情等部分。
(2)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
6、拓展与创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沂蒙山小调》,如合唱、轮唱等。
(2)鼓励学生为歌曲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性的表演。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强调《沂蒙山小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3. 歌曲的歌词解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5.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通过演唱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
3. 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沂蒙山小调》乐谱、歌词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分析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歌词解释:解读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七、课堂练习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练习,相互交流和指导。
2. 合唱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演唱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沂蒙山小调》。
歌曲以沂蒙山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山区人民的美好生活。
歌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沂蒙山的壮丽景色,第二部分则表达了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以及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三角板(用于打击节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沂蒙山的图片和视频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1)教授歌曲旋律: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2)教授歌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词,注意字的发音和咬字。
(3)结合旋律和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将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熟练演唱歌曲。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4. 合唱展示: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合唱展示,评选出最佳演唱奖。
5. 打击节奏:教师教授三角板的打击节奏,学生跟随歌曲节奏进行打击。
6. 完整演唱:学生在打击节奏的伴奏下,完整演唱《沂蒙山小调》。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词《沂蒙山小调》,突出重点音符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录制视频。
2. 作业答案:视频时长不限,要求歌曲演唱完整、音准准确、节奏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会了演唱《沂蒙山小调》,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风光图片展,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沂蒙山美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风格。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的准确掌握,以及情感的融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沂蒙山小调》乐谱、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风格。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沂蒙山小调》,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问题进行纠正。
5. 展示:学生代表上台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沂蒙山小调》,加强音准、节奏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3. 教师通过家校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逐句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 运用分组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过程中音准、节奏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山东民歌,让学生了解更多地域的音乐特色。
2. 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欣赏,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开展校园音乐比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才华。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内容表演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鱼咬尾”。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表演唱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
歌曲优美抒情、淳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这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已传遍全国。
全曲为一段体结构,3/4与4/4的变拍子,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整性的曲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显跳进、后半句曲折级进,旋律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
四、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准确的掌握好小调的韵味,有感情的表演唱。
五、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鱼咬尾”,感受这首歌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并有感情地演唱好这首歌。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稳定学生情绪。
(二)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仔细聆听,请同学们想一下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它的名字叫什么?生:山东沂蒙山小调师:沂蒙山小调是我们山东民歌的代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沂蒙山小调》。
师:说到沂蒙山,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沂蒙山不是一个特定的地区,它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中部,包括我们临沂的大部分地区,淄博南部地区等,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那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红色旅游胜地吗?师: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对我国抗战的胜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沂蒙山小调 教案1
沂蒙山小调教案1《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音乐审美角度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
2、学会用山东民歌演唱的方法来演唱《沂蒙山小调》并掌握不同的演唱风格的特点。
3、通过欣赏合唱、R&B风格的《沂蒙山小调》,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1、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3、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4、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具:多媒体钢琴口风琴教学过程:一(听音乐,欣赏图案,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滚动图案)师:同学们,请欣赏下面两段视频,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艺术形式,他们属于哪个地方,(师播放课件,吕剧和山东快书片段)生:……《图片展示山东快书》教学目标:1、从音乐审美角度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
2、学会用山东民歌演唱的方法来演唱《沂蒙山小调》并掌握不同的演唱风格的特点。
3、通过欣赏合唱、R&B风格的《沂蒙山小调》,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1、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3、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4、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具:多媒体钢琴口风琴教学过程:一(听音乐,欣赏图案,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滚动图案)师:同学们,请欣赏下面两段视频,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艺术形式,他们属于哪个地方,(师播放课件,吕剧和山东快书片段)生:……山东用她丰富的特产养育了我们,更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近山东,聆听领略那独特的音乐文化。
B)听歌曲录音,感受民歌手歌唱的音色、感情。
对比:老师的演唱和录音有什么区别,那一种更适合民歌的风味, 比较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歌曲的背景、结构、旋律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传统民歌,它反映了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
2. 歌曲结构:《沂蒙山小调》的结构简单,旋律优美,富有沂蒙山区的特色。
3. 歌曲旋律: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歌曲知识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结构和旋律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演唱,直到熟练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和特点。
2. 讲解歌曲结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组成部分。
3. 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4.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交流。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交流等。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歌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歌曲背景、结构、旋律等。
3. 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沂蒙山区的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区的文化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沂蒙山区的历史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沂蒙山小调》歌曲教材。
2. 音响设备: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的音响设备。
3. 网络资源:查询沂蒙山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中班沂蒙山小调教案
中班沂蒙山小调教案篇一:沂蒙山小调教案教材分析:1歌曲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2歌曲基本结构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教学点:(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
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 2 1 2,1 6 1 , 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 21 6 5 。
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
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这首歌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童谣》《小白菜》的结束音进行比较,虽然落音相同,但是音乐形象不同,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在复习中自成体系。
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歌曲,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书、问家长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歌乐曲学习有关的文化:例如: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山东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请家住山东的同学说一说)了解山东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特点。
这里体现校本教材的研究,整合各班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
(2)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有气息支持的演唱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方法的共享。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域风格,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2. 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域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 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乐谱、歌词、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歌曲背景: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起源、地域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分析歌曲结构: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使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框架。
4. 旋律练习:让学生跟唱歌曲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音准和节奏。
5. 歌词学习:讲解歌词的含义,使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6. 完整演唱:让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歌曲欣赏: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歌曲名称《沂蒙山小调》。
2. 板书歌曲节奏、旋律、歌词等关键信息。
3. 板书歌曲背景和地域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沂蒙山小调》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歌曲背景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沂蒙山小调》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包括歌曲的起源、创作背景、地域特点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音乐课2. 课程内容:《沂蒙山小调》3.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4. 年级:五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艺术价值。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
(2) 了解歌曲背景、地域特色及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 音准、节奏的把握。
(2) 情感的融入。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乐谱、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教室、音乐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地域特色及艺术价值。
(2) 教授歌曲的歌词、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 分组练习,加强音准、节奏的把握。
3. 歌曲演练(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融入。
(2)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让学生自主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4. 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唱《沂蒙山小调》。
2. 了解更多关于沂蒙山的民间音乐,下节课分享。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沂蒙山小调》的正确率、流畅度。
2. 学生对歌曲背景、地域特色及艺术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地区的其他民间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邀请家长参加音乐会,增进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沂蒙山小调的介绍、演唱视频等。
2. 图书资源:关于沂蒙山地区民间音乐的书籍、乐谱。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其旋律和节奏特点。
112 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13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1211 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做到准确演唱。
1212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特色。
122 教学难点1221 理解并运用歌曲中的装饰音和滑音,展现歌曲的韵味。
1222 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新性的演绎。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11 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132 演示法1321 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展示正确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133 练习法1331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提高演唱水平。
134 讨论法1341 组织学生讨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激发思维碰撞。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1411 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风光视频,营造氛围。
1412 提问学生对沂蒙山的印象,引出课题。
142 歌曲欣赏1421 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1422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143 歌曲学唱1431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唱。
1432 重点练习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如装饰音和滑音。
143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
144 歌曲分析1441 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内涵。
1442 探讨歌曲所反映的沂蒙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145 创新演绎1451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歌曲进行创新性的演绎,如加入舞蹈、乐器演奏等。
1452 各小组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146 课堂总结146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1462 强调沂蒙山小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5 教学资源151 沂蒙山小调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了解此曲的艺术特点以及对沂蒙山人民的思念之情,并能熟练演奏该曲。
教学重点:1.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该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习演奏该曲的技巧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沂蒙山小调》的情感表达。
2.熟练掌握该曲的演奏技巧。
一、知识准备1.提前准备好《沂蒙山小调》的乐谱和CD音频。
2.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
二、情境导入1.导入: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如该曲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对沂蒙山人民的思念之情。
2.展示一段沂蒙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味沂蒙山的壮丽和深情。
3.播放《沂蒙山小调》的CD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理解分析1.含义解读:对《沂蒙山小调》的曲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调”的意义,即悲伤、忧愁、思念等情感。
2.通过导入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沂蒙山小调》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3.细读乐谱,分析音乐特点:如旋律中夹杂着大量的跳音,快速的音符运动等,以及曲调的变化、高潮部分等。
四、声音练习1.有目标地进行声音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和技巧。
2.练习跳音的唱法,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曲中的跳音位置和音程。
3.练习节奏感:将《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分解开,进行逐节奏的练习。
五、技巧训练1.教学演奏技巧:如音程的变化、连续快速演奏的技巧等。
2.划定乐谱中难度较大的段落,重点进行技巧训练。
3.练习曲目前半段,巩固学生的演奏技巧。
六、整体练习1.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更好地体会《沂蒙山小调》的合奏效果。
2.展示学生成果,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和指导。
七、反思总结1.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演奏者、演唱者,并观看演示视频,让学生理解曲目的原汁原味演绎。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个人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一、教学目标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111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112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歌曲。
21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221 歌曲中装饰音和滑音的演唱技巧。
222 体会歌曲中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知识,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32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3 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节奏旋律。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知识讲解421 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
42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特点。
43 学唱歌曲431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唱。
432 强调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的演唱方法。
433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视指导。
44 歌曲处理441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等。
442 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表情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45 拓展与延伸451 欣赏其他具有沂蒙山地区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民间戏曲等,进一步感受当地的音乐文化。
452 鼓励学生尝试改编或创作与沂蒙山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6 总结46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6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五、教学资源5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音频和展示图片等教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本节课所学习的小调歌曲,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
2. 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
3.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教学难点:歌曲中甩腔的演唱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张课件):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分为五大类: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师:请欣赏下面两段视频,他们属于哪个地方?展现的是什么艺术形式?
(第二张课件)聆听音乐片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生:回答
师:介绍山东快书的常识:流行地域及伴奏乐器(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他的伴奏乐器师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语言节奏性强,以快节奏击板叙唱。
山东用她丰富的特产养育了我们,更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山东,感受那里的独特音乐文化—民歌。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第三张课件、景观)
问题:感受这首歌曲是山东哪个地区的民歌?体会歌曲向大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沂蒙、山清水秀的沂蒙风光。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他是山东沂蒙地区的歌曲、歌颂了沂水、蒙山为地域标志的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可他的标题是小调,我们为什么称他为民歌呢?是由于他的旋律舒展、感情奔
放,颇(po)有一点山歌风格、它的体裁属性就有了两重性,人们就将他称为山东民歌了。
板书《沂蒙山小调》
2《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这首歌曲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现在请大家领略一位咱们山东临沂苍山的名人草帽姐徐桂花,在2013年打工春晚上的精彩演唱,聆听她是用怎样的声音来描绘咱沂蒙山区的山水及人民幸福生活的。
(观看星光大道草帽姐的演唱)(第四张课件)
学会回答:音质干净、嘹亮等
师:(1)通过聆听,我们对比一下,草帽姐的演唱和录音有什么区别?那一种更适合民歌的风味?
生:草帽姐:草帽姐”的质朴是原生态的,不是演出来的。
音质干净、嘹亮、在她的演唱中,她唱出了咱山东民歌、热情豪放、率直开朗、悠扬高远的风格特点。
在歌曲的旋律中那个字或词突出了山歌的悠扬高远的韵味呢?学生回答:哎、好、哎、光、看、等字尾的甩腔突出了山歌的风味。
师:一字连音的演唱,方言衬词‘那个’的运用,突出了这首民歌的特点,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全曲有三个乐段,我们先看第一乐段,第一乐段有几个乐句呢?现在我们再来聆听一下于华老师的演唱,你根据于老师每个乐句的停顿和表达为乐曲划分一下乐句。
(第五张课件)于华老师的演唱
学生划分乐句
师:对,四个乐句,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也是小调中常见的曲式结构,板书一段体,小调民歌中常用的还有对应式的曲式结构,指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音乐内容。
如河北民歌小放牛就是采用这种结构。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接唱沙龙,(第六张课件歌曲的乐谱)视唱一下乐谱,我和大家一起来接唱,老师唱第一、三乐句的旋律,同学们唱二、四乐句的旋律
·换过来,同学们唱一、三乐句,老师来唱二、四乐句。
·现在加上歌词,同学们自己完整演唱第一乐段(通过这一遍的演唱,你认为那一句难掌握)
·好,甩腔部分,我们单独拿出来,看这个字对应的几个音符呢?同学演唱甩腔部分
师:每一句的句尾都使用的结音分别是什么?其逻辑顺序是怎样的?
师总结:《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都以结束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采用句尾级进的特点如(2 1 2,1 6 1 , 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 2 1 6 5,增强了音乐的延伸流动。
5是他的主音,它的音阶5、6、(7),1、2、3、他的调式叫做含变宫的徵调式。
(3)现在老师想唱一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师:老师唱的好吗,好在哪里,你来说一说
生:声音,投入
师:在演唱中同学们听出哪个词的发音特别?
生:儿化音
师:你来唱一唱。
完整演唱
(4)师:优秀的演唱者自己要投入其中,那优秀的演唱者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大家来唱一下第三段,但要注意‘豆’的上面有两个音符,教师范唱,大家要用悠扬高远的声音韵味来演唱甩腔的部分。
老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三段歌词。
(4)现在同学们迅速看一下课本,在课本中出现了哪些拍号,和音乐记号{教师进行板书:拍号、4/4、3/4}
(5)现在我们听一下更专业的演唱,著名的歌唱家彭丽媛老师和王世慧老师的精彩演唱,请你对比分析一下(第七张课件),她们的演唱在声音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现的风格有用什么不同?
(6)分析:(第八张课件4/4拍图谱)王老师的演唱采用的是方言按原小调的4/4拍演唱,风格上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第八张课件3/4乐谱)彭丽媛老师的演唱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子,不仅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既是山东民歌,作为山东人的我们要唱好自己的民歌,大家感觉我们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生回答(明亮优美、咬字清晰、衬词要唱的柔和圆润,甩腔部分要唱的粗犷豪放)
师:请同学们来唱一遍,老师伴奏
(7)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乐曲的每一乐句前一句的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
学生回答
师:(第九张课件,鱼咬尾)他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
我们小时所唱的童谣有许多用了这种方式:朗读童谣
亮火虫儿满天飞,飞来飞去捉乌龟,乌龟有捉到,去吃茅草,茅草有开花,去吃发粑,发粑有上气,去看大戏,大戏有开锣,去看家婆。
(第十张、十一张课件)举例《春江花月夜》《青春舞曲》(屏幕出示谱例)视唱体会。
动脑经小创作:
(第十二张课件)为了更好的掌握这种传统创作手法,同学们请你们分小组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来动脑筋创作4小节
旋律。
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旋律
展示小组合作学生作品,多媒体展示
三、拓展赏析:
师:我们来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你来回答
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是什么?这种演唱方式和独唱在表达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欣赏合唱视频,生谈自己的体会
再来欣赏另一种形式——R&B风格《沂蒙山小调》
生欣赏谈感受,对三种风格的对比和体会
四、巩固加深
同学们,欣赏了多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沂蒙山的热爱。
学生在专业ok伴奏下演唱《沂蒙山小调》
师:老师在歌声中听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真挚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五、教学小结
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学生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并且从歌曲中领悟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
通过这次民歌的学习,喜欢我们山东民歌的同学请举手,好,老师很高兴,那没有举手的同学看一下这句话: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
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并引以自豪,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是一首创作歌曲,被认定为新民歌山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