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看到书的名字《公众舆论》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舆论?公众指的是谁?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公众舆论》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不仅给我们解答了公众舆论的含义等问题还全景式的让我们了解到影响舆论现象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
文章首先讲述了什么是公众舆论,公众舆论的形成,接着分别阐述了影响公众舆论的各种外部因素,以及作者论及了公众舆论与民主,公众舆论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里,作者命名为“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开头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大洋中有一个岛屿上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英国邮轮60天来一次,邮轮还没来之前,他们仍然在谈论的话题是最后那期报纸报道的消息,但他们却不知道在邮轮到来之前,英国人和法国人为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而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可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敌人。岛民在未知信息前仍然相信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描绘已经不复存在的环境,我们在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时速度快时慢,但当我们对这些信息都信以为真时,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作者还给我们举例说明人们会自发的在头脑中产生某位人物的形象,由其表现为英雄崇拜上,作者举的例子是一个极富盛名的军事家霞飞,人们对这位将军非常的仰慕,给他寄了很多的书信和包裹,以表达他们的钦佩之情,霞飞将军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霞飞的形象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战争的绝望、个人的不幸以及对未来胜利的期待,但是这种英雄崇拜多只能
在战争时期,在和平安定时期,被小部分推举为英雄的人物,在现实中仍有很多竞争对手,这些舆论的象征容易受到牵制、比较和褒贬。
通过分析战争时期的案例,作者分析出“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①作者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调调适是通过“虚拟环境”这一媒体进行的,当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成为一种行动那么这一行动就会落入到现实环境,如果在虚拟环境中表现成为一种思想情感,那么要落入到现实环境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是如此的庞大复杂,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千差万别,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拥有同一想法,同一行动,是不太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纷繁复杂的,作者主要讨论的是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产生的突出差别,虚拟环境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媒介,要根据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去评价环境是不可靠的,因为作者指出“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②作者认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③什么是“活动的舞台”?它就是作者所说的“真是环境”;“舞台形象”就是楔入在人和真实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世界在人们内心形成的图像,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则是“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影响”。因此作者把舆论大致定义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
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④在接下来的各个章节中,作者为我们指出了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各种因素。
第一,人为的审查制度。在战争中的新闻报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宣传,作战军队的领导者按照自己的目的自己编排新闻,利用权力,把自己想要公众了解的失态传播给公众,对新闻媒介实行完全掌控。因此,为了进行这种宣传活动,于是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⑤限制人们去接近“真实环境”,所以“人为的审查制度”便是最好的屏障。
第二,限制社会交往。作者指出“旅游和贸易、邮政、电报、广播、铁路、公路、航运、汽车、飞机都在极大的影响着传播活动,包括信息和舆论,但是这些媒介系统又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因此,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无论是城市或者是农村都会形成一定的自身形象,而这种形象也会不断的嵌入到子孙后代的意识中,并且推举某些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为社团领袖,对这个社团领袖的要求是“他们不仅要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这个圈子的完善,而且要养成一种特殊才具,就是理解其他社交圈子的所作所为。”⑥这个社团领袖类似于拉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舆论领袖。第三,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和注意力匮乏。作者借用了三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采用不同方法的调查问卷来研究得出“3/4受调查者对于书面上的外部世界的新闻所给予的注意力都相当低。”⑦第四,“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歪曲的报道,
用琐碎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所产生的忧虑”⑧舆论大部分都产生于想象之中,同一个词汇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够唤起同一个想象,假如每一个事实都只有独一无二的词汇描述,那么每个人都将会认同这个词汇,也就能消除交流中的误解,然而这与事实相反,以及由于我们生活在纷繁发展的世界里,受到周围嘈杂环境的影响,因而进行仔细的思想活动是很困难的,所以人们应该多给予自己多点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总而言之,作者指出“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因误入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入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⑨
作者在讨论完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后,接着探讨刻板成见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⑩因此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了解我们未曾亲身经历的事物之前,我们不仅要对信息而且要对据以传播信息的观念作出评价,作者指出“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会歪曲一些事实,人们习惯于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观察,
看到的都是自己所期待看到的,,在看到世界之前,我们就被告知它们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从口头描述到记叙文,插图记叙文最后发展到电影,媒介的发展帮助人们逐渐形成脑海图像,使模糊的意识变得生动,使得一些信息还未通过我们的思考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种固定的印象,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当我们看到的信息与我们的预想完全吻合,此时成见会进一步加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真实和先入之见同时进入意识”。作者对刻板成见的解释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地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这些刻板成见或歪曲图像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正如作者所说,“那些意志、意图、意向正在阻碍发明、阻碍工业、阻碍他所认为事所必至的创造性进化运动”这是作者所认为成见引发的问题,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成见所引发的问题,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成见所诱发的问题,而成见也有自身的价值,作者指出“成见不仅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节省时间并保护我们的社会地位,而且当我们想要冷静全面地观察世界的时候,能使我们摆脱一切令人困惑的干扰”,因此,成见系统一旦形成,它就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对与成见相抵触的事实往往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去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
当我们在对过去或未来进行设想时,通常情况是把可以想象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