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晨读晚背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师说》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样的启蒙教师不是自己所说的“师”。

(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繁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

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来概括。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我们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可以读出作者希望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的心声。

4.《游山西村》

(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淳朴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昆明西山龙门有一副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该对联的上联化用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6)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描写实景实感,又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二、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

(一)选官制度

【禅让制】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