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腊时期,化学的雏形开始出现。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开始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进行探讨。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物质构成和性质的假说,为后来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阿拉伯帝国成为了化学知识的传播中心。

阿拉伯人在炼金术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他们发展了很多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对物质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化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突破。

伽利略、布鲁诺、赫尔墨斯等著名科学家对化学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假说,为后来化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化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众多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门捷列夫、达尔文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定律。

这些成就推动了化学从实验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20世纪以后,随着量子力学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化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们对分子、原子和化学键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很多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模型。

这些成就使得化学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

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化学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与创新的结晶。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与不懈探索,化学从最初的炼金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标题:化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和影响
摘要:
本文回顾了化学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科学的重要影响。

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化学工业,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化学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审视历史文献和科学成果,提出了一些主要的历史里程碑和贡献者,并讨论了他们的贡献对现代化学的影响。

1.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产物。

本文将探讨化学的历史,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科学的贡献。

2. 古代化学
2.1 炼金术的兴起与发展
2.2 印度和中国的贡献
2.3 古希腊和罗马的化学思想
3.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3.1 魔法、草药和秘术
3.2 阿拉伯化学家的贡献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家
4. 化学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4.1 稀有与可恢复性
4.2 发现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4.3 酸碱理论的发展
4.4 原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4.5 有机化学的崛起
5.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5.1 工业革命与化学工业
5.2 农业革命与化学农业
5.3 化学对医学的贡献
6. 结论
化学是一个极具前景和重要性的科学领域。

通过回顾化学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追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应用。

通过研究和推动化学的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化学史论文摘要:化学史教育将化学教材作为化学史内容呈现的载体,既可以了解中外化学家发现化学物质的过程、学习思维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叹前人科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化学人才。

通过化学史教育,学生可以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论文化学化学史论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摘要:对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做了简单的综述。

从化学史的概念,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化学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几方面阐述了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最后提出化学史可以使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更好地把握化学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史与教育;科学素养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活动。

从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到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来发现新的物质,都应用到了化学。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发展,包括化学家发现原理的过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各学派的发展历史以及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

一、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18世纪随着气体化学的研究才真正使化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首先积极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提早开设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科学史教育。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先生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张子高也在东南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

20世纪50年代,袁翰青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史课中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1】摘要:当前我国化学史的教育并没有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而化学史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化学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引起我们对化学史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史教育意义1.引言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1]。

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和大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2.我国化学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应试教育还左右着中学教学,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更重视解题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重视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方面并不是连贯的和整体的,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形成整体的观念,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其次,化学式教育有培养学生兴趣和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师较少涉及化学史的教育问题的探索,教师的热情不够,因此削弱了化学史教育的实施效果。

就课本来说,化学史知识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人教社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按页码粗略统计仅占全书篇幅的约1.6%[2],而且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化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史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至今,人类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简要介绍化学的历史发展史。

古代的化学起源于人类对环境和世界的观察。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和应用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矿石进行金属冶炼,希腊人也对火、水、空气和土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到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阿拉伯化学家通过翻译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著作,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了西方世界。

同时,阿拉伯化学家还进行了很多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使得他们在药物、香料和颜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6世纪至17世纪,化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瑞士化学家帕拉塞尔若斯,他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认为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更基本的组成部分。

同时,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利也提出了反应质量守恒定律,这对于后来的化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8世纪是化学的黄金时代。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和实验,建立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并提出了化学物质的守恒定律和比例律。

同时,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也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氧气,为氧化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19世纪是化学的现代发展阶段。

德国化学家门德勒夫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奠定了化学的基本分类体系。

随后,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发现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为生物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化学的研究领域继续扩展。

人们开始研究更微观的化学反应和材料结构,发展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等新学科。

同时,人工合成材料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化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

从古代的简单实践到现代的高度理论化,人类对化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化学导论期末论文

化学导论期末论文

施陶丁格(H.Staudinger),德国化学家,1903年在Halla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并先后在Halla、Zurich等大学执教,1926年始任Freiburg大学实验室主任并于1951年退休。

早年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后来专攻天然有机物结构。

当时,随着纤维素和天然橡胶的广泛应用,其结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绝大多数学者相信他们都是由小分子构成,在溶液中这些小分子依靠所谓“余价力”缔合在一起而成为所谓“胶束”,而以Staudinger为代表的小部分学者则认为这些天然有机化合物都是由大分子组成。

这两种学派之间的论战一直进行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以Staudinger为代表的所谓“大分子”学派的获得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br />1922年,Staudinger在《德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论聚合》,公开提出“聚合反应是大量小分子依靠化学键结合形成大分子的过程”的假说,同时提出聚苯乙烯、天然橡胶、聚甲醛等大分子的线型长链结构式,并指出他们在溶液中的胶体特性正是由于他们的高相对分子质量所至,其后,Staudinger设计并实现了天然橡胶和纤维素的各种化学转化,如橡胶的氧化、纤维素的硝化和醋酸纤维素进行皂化以后再还原成纤维素等,并采用端基法、黏度法、渗透压法等测定了反应前后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所有试验结果都无法用“胶束论”加以解释,而用“大分子论”则可以圆满解释之。

Staudinger也是提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多分散性的第一人,他首次指出试验测定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际上都是一个平均值。

1932年他发表了专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标志着高分子科学的正式诞生。

为表彰他对高分子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1953 年读得诺贝尔化学将正式授予了他, 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高分子学者。

<br />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论燃素说既是错误理论又有进步性化学化工学院07化学一班熊涛 0706010114摘要:燃素说的基本观点是:火是由火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总称之为“燃素”;燃素含于万物之中,它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了关于燃烧的一切现象;所有关于燃烧的化学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

按这种学说,金属燃烧过程可以表示为下式:金属-燃素=煅灰Abstract:The Phlogiston The fundamental point is: the fire is not composed of particlesfrom the fire, the fire particles the total called "phlogiston"; phlogiston contained in all things into its flow and changes had on the burning of all phenomena;all about combustion The chemical phenomena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object to absorband release of phlogiston Phlogist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is doctrine, the metal combustion process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following formula: Metal - Phlogiston= calcined ash关键词:燃素说元素质量拉瓦锡可燃物质氧氧化说Key words:Phlogiston said Element Combustible Quality Lavoisier Oxidation theory Oxygen引言:燃素说是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一个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

化学发展史论文范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范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范文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研究物质的构成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代的化学主要集中在炼金术方面,人们试图通过炼金术的方法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创造永生不老的药物等。

虽然炼金术的实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它为实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炼金术士们通过实验的方式不断探索,使化学的实验方法逐渐完善。

随着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化学开始脱离炼金术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世纪,罗伯特·博义和瓦格纳等科学家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基本单位定义为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

17世纪,罗伯特·伯赫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利等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氧气和氢气等元素,并系统地研究了其性质和化学反应。

这一时期,化学逐渐形成了具有实验基础的科学体系。

18世纪,安东尼奥·拉瓦锡首次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概念,即质量守恒定律。

同时,拉瓦锡还提出了碱、酸的概念,并发展了酸碱反应的理论。

这一时期,化学理论逐渐丰富,开始有了一定的体系。

19世纪,化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亚托姆学说的提出使得化学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元素的原子质量。

米歇尔·法拉第和安多瓦·阿沃加德罗等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原子的电荷和质量的相对数值,并阐述了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组合方式。

20世纪初,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对论化学和量子力学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合成和研究更多的化合物,并丰富了对物质的认识。

21世纪,新材料化学、纳米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使得化学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前沿化。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摘要: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成一系列越来越专门的学科群,可每个人只精通其中的部分学科,如果想总体认识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史不失为一条捷径。

这样可以认识化学,也可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总结经验,指明方向。

关键词:化学家;燃素说;炼金术;化学1 引言可以这样说,在人类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就对化学进行了实践[1]。

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就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中国最有名的炼丹家是道士葛洪(公元4世纪),他的炼丹术著作现在还存在[2]。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化学实验。

后来,炼丹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除了出现冶金和仪器分析新类型的著作以外,在化学方面还有其他的重要变化,表现了科学发展基本方向到了一个转折点,化学十六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医药化学[3]。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看来化学一词,英文为(chemistry),最初见于佐西默斯的著作中,可能来源于圣经,但研究表明,更有可能来源于古代埃及,意思是“土”[4]。

这个名词(chemist)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普利斯特列和舍勒虽然发现了氧,但因受燃素说的影响,没有能够做出“氧能助燃”的结论,甚至把他们发现的氧叫“脱燃素的空气”,这说明,一种错误的但有权威的理论,往往会阻碍科学的进步[5]。

进入19世纪,自然科学又迎来了顶峰时期,化学这次一马当先,首先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这就是原子—分子学说的确立,这样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开始了向现代化学的过渡[6]。

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建立在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的各种事实的基础上的[7]。

正是化学界这些成就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化学史结课论文

化学史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课程名称:化学史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时:30学时上课学期:班级:姓名:学号:德米特里·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

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

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

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

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

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

1859年,他去德国进行科学深造。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

1862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1867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

化学史论文范文

化学史论文范文
此外这方面的重要著作还有黄志根中国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韩胜宝姑苏酒文化古吴轩出版社2000年版何满子中国酒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旭烽瑞草之国中华茶文化随笔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平真中国酿造调味食品文化酱油食醋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王从仁中国茶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朱世英等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方爱平姚伟钧中华酒文化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罗启荣等中国酒文化大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齐士赵仕祥中华酒文化史话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蓝翔王剑勤古今中外筷箸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周沛云中华枣文化大观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版薛党辰陈忠明辣椒?辣椒菜?辣椒文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韩胜宝华夏酒文化寻根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周文棠茶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益阳澄湖蟹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姚国坤等中国茶文化遗迹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周新华调鼎集
Hale Waihona Puke None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20092401015【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将化学史运用在中学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刻苦勤奋,团结协作等科学品质,和爱国奉献,热爱化学,有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精神化学史是指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教学与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经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将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因此,中学教师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化学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大胆假设,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需要科学家具有冲破旧思想的勇气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涵养,在化学史上不乏这类事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绝对的真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

迷信权威只会停滞,让科学止步不前。

例如,在讲到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时,可以介绍维勒合成尿素后,使人们一直信仰的“生命力论”受到冲击,就连他的导师也是极力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维勒冲破权威的局限,敢于质疑,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最终以大量的实验事实证实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从此开创了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同样,在学习氧气时,可以介绍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思维受权威局限,没有突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而过,而拉瓦锡以敏锐的科学触角发现矛盾,并通过严谨的实验论证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提出了燃烧氧化理论,促进化学的发展。

二、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耐劳的科学品质。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艰苦、奋斗、刻苦等品质越来越少地在学生身上体现。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主力军,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化学史话论文

化学史话论文

浅谈化学与现代生活摘要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今,资源、能源、环境、材料、食品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产生、发展乃至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化学。

关键词化学社会生活发展正文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它的成就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

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

恩格斯说过:“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

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我们所身处的缤纷多彩的世界,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

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一系列变化:原始海洋中各种物质经历数亿年的反应终究造就出生命;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经历亿万年变成了煤;大气中各种物质循环变化,使得人类能够正常生存发展;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等等。

其实,化学就是由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而衍生出来的。

在这些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些物质变化的发生的规律,进而通过规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

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

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

它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化学史论文(五篇模版)

化学史论文(五篇模版)

化学史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化学史论文化学史简要概述及学习心得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物理学的革命,给化学带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使化学的研究深入到探索原子、分子、晶体内部结构的新阶段。

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它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Chamia、阿拉伯字Ch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

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

化学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了影响。

本文主要是对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化学科学发展过程进行简要的阐述.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火是人类的第一个化学发现。

火也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化学现象,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从远古时代直至今天,人类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化学。

人类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17世纪以前的化学史称为古代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实用化学、炼丹和炼金、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等时期。

早起化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同时在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探索过程中,诞生了古代朴素的元素观。

古代化学具有实用和经验的特点,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在约公元前2 世纪开始产生了炼丹术或炼金术,进而推动化学从萌芽期发展到了炼金术。

古代皇帝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

炼金术的出现就逐步推动古代化学从实用性的化学工艺活动,转入到带有一定探索性的准实验性质的物质转变活动,使萌芽期实用性的化学得到发展,并为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简史An Introductory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Devel opment of Chemical Science编号:2 班级:材料11302 学号:201301918 姓名:张亮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按照化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化学史简要地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化学(十七世纪中叶以前),这是化学知识的萌时期。

第二:近代化学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末),前期(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属于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后期(十九世纪)属于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

第三: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以来),是化学发展的现阶段。

关键词:化学家化学史发展时期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

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煤;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等等。

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在长期跟自然作斗争的过程里,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

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于是,便有了化学,后来便有了化学家,化学家发现了各种物质以及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各种化学定律。

说起物质,就不得不说到C,H,O三种元素,它们构成了基本的世界,构成了世界中的大多数有机物和生命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还对我们生活有巨大影响,比如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穿的是用有机化合物制造的衣服,天然气的使用已经普遍,吃的食物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物质,开的车用的油也是石油提炼出来的柴油汽油。

而碳构成的无机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用处,燃烧用来取暖,发电。

分析化学发展史--论文(xxx)

分析化学发展史--论文(xxx)

分析化学发展史xxx(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山西太原030031)摘要: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

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

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

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

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

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

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

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

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2]1 分析化学的开端:1.1 简单的化学分析法简单的化学分析法是从波义耳开始的,后来经过拉瓦锡、普里斯特里等许多化学家的努力,到18世纪末,瑞典化学家贝格曼(T.O.Bergman,1735—1784)总结前人的工作,创立了一系列有关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分析方法。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

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物理学的革命,给化学带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使化学的研究深入到探索原子、分子、晶体部结构的新阶段。

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关键词:化学家化学史发展时期History of chemistry, whether past, present or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Inseparable from chemistry, chemical and human lives. Revolutionary physics, chemistry brought the dawn of the new era to make in-depth study of chemistry to explore new phase atoms, molecul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In moder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stry and other subjects more closely, chemical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concepts, chemistry appeared multiple branches, forming a different analysis.正文化学的英文词为C h e m i s t r y ,它是一、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20082401163李露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

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

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丁绪贤的学术生涯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

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

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

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

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

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

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

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王琎、曾昭抡等人被选举为学会理事,表明其在当时国内化学学术团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革新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作为化学家,丁绪贤在分析化学领域内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先进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采用。

在这方面他同样做出应有的贡献。

过去中国科研、教学及生产部门多沿用传统常量分析,耗去不少时间、人力及财力,而国外则已发展半微量分析新技术。

为使中国分析化学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丁绪贤最早在国内倡导并推广使用半微量定性分析法。

化学史研究的成就在化学史研究领域,以《化学史通考》为标志,丁绪贤为我国化学界研究世界化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对于世界化学史的研究,常常会遇到两方面的困难。

一是近代以前的有关资料极难寻找,而且各种学说和试验与现今差别很大,考证十分困难。

二是近代以来的化学发展迅速,门类繁多,各种化学研究资料急剧增加,且有相互间的驳斥攻讦,使化学史研究资料的选择无所适从。

受二者影响,一般化学史内容和体裁上难有一致。

有的重在编年史,有的重在分类史,还有的重在人物传记,各有长短。

丁绪贤先生将编年和分类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以编年为纲统领《化学史通考》,以分类史为内容展开论述,并在分类章节中加以相关化学家的人物传记,较好地实现了年代、分类和人物三者的统一。

例如,他将书中的内容按上古、中古、近世、最近4个时代划分为编;将近世时代划分为3类,分别为“第一期水槽(Pneumatic)时期”、“第二期原子(Atomic)时期”、“第三期系统(Systematic)时期”,论述了元素与化合物史、原子与分子发展史、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史。

其中,在原子学说一章又添加了原子论的发现者道尔顿的传记,线索清晰、史料翔实。

另外,在《化学史通考》的行文中,作者更是别具一格,注意用科学和人性的观点对化学史中的细节进行评价,形成了有史有评,评述结合的研究风格。

例如,在工业化学一章对于毒气的记述中,丁绪贤结合一战中德国进行毒气战评论到:“芥末毒气(mustard gas)毒性最强,而一战中德国竟一次使用达两千五百吨之多,可谓惨无人道至极。

要知道毒气同其他化学物品一样,其发现本是单纯的一种学术研究,而非为战争而设,只是人类使用不当,才给人类幸福和世界和平带来灾难。

”细节体现人格在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大环境下,丁绪贤被迫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大返回杭州直到逝世。

他大半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多所大学任化学教授、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等职,是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化学家。

他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及化学史。

他不慕名利,昼间授课、指导实验,夜间编讲义、备教案、批作业。

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

这是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另一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丁绪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提倡讲堂示范,亲自设计、制作各种挂图。

年逾古稀仍指导学生做实验。

虽然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1956年退休后仍指导完成多项课题研究。

他还历任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78年9月20日,这位94岁高龄的化学家因病辞世。

遗嘱中表示将遗体供医学界研究,然后将骨灰撒于钱塘江内。

这是他最后一次将自己献给科学事业的举动。

他遗留的化学、化学史及诗词手稿,均以小楷毛笔手书。

他的藏书已捐赠给浙江大学。

他一生两袖清风,留给后世的财富是他的事业、著作和更可贵的高尚精神。

丁绪贤长期生活于旧中国,饱尝国弱民贫及外强欺凌之辛酸,为人刚直不阿,有民族气节。

他从不奉迎权贵,多年过着清贫教师生活,安贫乐道。

花甲之后喜迎新中国诞生,决心为国家再做贡献。

1945年他七旬时赋《响应总理号召》七律一首:“一年容易又新春,争取同为百岁人。

五十知非犹未晚,耋龄还待认前尘。

”更步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原韵填词:“俯首为牛莫笑,昂头跃马皆惊。

但为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窰生。

”这些都反映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我的感悟读了有关于丁绪贤前辈的材料,我又了解到一个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科学伟人是如何奋发,如何钻研,如何工作,如何用毕生的精力为科学的发展谱写一页页光辉篇章。

我感叹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的颠沛流离,但我更敬佩他那种不屈不挠,勇敢探索,一往无前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才保证了他事业上的成功。

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的事业心,促使他为我国化学界研究世界化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学有所成后选择回来为国家效力,即使在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他也兢兢业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通过对化学史自学,对丁绪贤老前辈的一些研究,我也有以下一些感悟:学习化学史,不仅能了解化学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一个人为学的志趣,培养对所学内容的良好感情,进而自觉地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

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以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增强动手能力。

作为真正求学的人,不严肃的自欺欺人的马虎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

在这方面,化学界的先辈们已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前辈们成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手段,学会如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法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倘若我们能借鉴前辈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加以创新,那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成功的发现,至少我们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益。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促进我们走出自私狭隘的自我天地,像前辈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国化学事业的腾飞作出贡献。

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启发和引导我们更为广泛的兴趣,在学习阶段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管少数人可能只对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但是当他们对化学史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们就会发现,现代化学是与许多学科的许多方面相联系的,这就必然会促使他们领悟到全面发展,重点突出,不可偏废的道理,也就必然会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的联合。

当我们对化学怀着特殊的情感并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回顾、消化和体味这门历史时,我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受到不同的启迪、不同的触发。

其实又何止丁绪贤老教授如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化学家科学家不胜枚举。

他们在科学的领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

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品德感动人,他们的爱国热忱更打动人心。

“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甚至比发现本身更具价值”。

科学方法乃是科学家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以增进人类知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桥梁和手段。

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文盲的涵义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化学史也就是化学家的历史”,凯库勒如是说。

一位科学家就是一部生动而伟大的教科书,读透这本书,对自身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学家息息相关。

在化学研究中,化学家们始终洋溢着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品德,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

学习这部生动的历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德和爱国热忱具有重要价值。

高士其前辈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

的确,纵观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化学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无不闪烁着化学家的思维之光,它充满智慧与活力,饱含失误与艰辛。

交织着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衍射出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从而推动着化学科学的发展。

科学思维是科学创造的源泉。

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丝丝入扣、严谨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化学家富于想象和直觉的形象思维以及充满创造和突破的灵感思维……学生应该追溯化学家的思维轨迹,汲取精髓,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1]袁翰青等编.化学重要史实[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汪朝阳,肖信.化学史人文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郭保章,董德沛.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