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阀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6.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即为~。

7.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1.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4.气质:是一个人来与生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6.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17.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8.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19.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20.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作用的科学。

.医学模式—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或者大脑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横段研究――选择几组某些方面匹配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

前瞻性研究-- 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目的是预见。

回顾性研究-- 是由现在看过去,将现在同过去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对人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调查法――借助会见或问卷了解一组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用心理测验来测量和评定人的能力、态度等心理方面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对一个特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说是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统一的方面。

心理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种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成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概念或名称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第一章1、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指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章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3、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合。

7、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8、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形成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社会化的完善)9、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第三章1、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2、亚健康: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身心疲惫状态。

第四章1、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理要素。

2、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3、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

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第五章1、心理评估: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运用多种手段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对其心理现象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测验(1)根据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对个体的行为标本进行测量,从而分析个体差异和心理特质;(2)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历年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

历年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

3、心理测量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量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中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8、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0、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的过度层面。

11、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

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12、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

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

13、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恍惚状态。

催眠诱导,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14、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15、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6、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7、韦伯定律,指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8、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解:1.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

7. 注意缺陷拌多动性障碍(ADHD):是一种学龄儿童多见的心理障碍,是以注意集中困难、多动、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男多于女。

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来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

15.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策略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16.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积极的状态和与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17.社会适应: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个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或改变环境达到人与环境之间平衡的过程。

18:应激:通常是指机体所感受到的周围的压力。

医学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察觉自身的平衡状态和负荷能力受到威胁时,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应对过程。

19: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20.神经症:为一组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所致的疾病,表现为精神性/躯体性或性格缺陷的症状。

2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22.患者角色:是指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23.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作用过程。

24.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功能是保护居民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5、会谈法可以分为________和结构式会谈。
16、 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________胆汁质及_______。
17、意志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
18、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有,病理学、_________与“文化学”。
19、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特点是_______与___________。
6.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7.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作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0、根据测验方法,心理测验可以分为:________、操作法和________。
在整个记忆活动中,无论是对事物的记忆、保持和回忆,都是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的。
11、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调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行为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正常的和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

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心理行为、健康和疾病三者间的关系。

2.感觉(sensa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对象一旦形成知觉,尽管产生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但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恒常性与过去经验有关。

5.性格(character ):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6.人格特征(Personality):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7.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也称心理变态,是指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8.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9.医患关系(Doctor-Client Relationship):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医学关系。

10.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的过程a)心理应激是一种刺激(stimulus)b)心理应激是一种反应(reaction)c)心理应激是一个过程(course)1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指一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等器质性改变。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指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从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方面来考虑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以及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各种问题。

3.感觉(sensation):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4.知觉(perception):是指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感受性(receptivity):指对一个刺激物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其大小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恒量。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6.感知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7.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8.记忆: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9.遗忘曲线: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着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0.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因为保持在头脑中的材料会发生变化导致的。

导致遗忘的因素有: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等。

11.思维(thinking):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具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注:标※的表示出到的几率小;老师保证“心理学基本理论”章节仅考蓝色字体的名解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health):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心理生理学(psychological physiology):研究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引起某些生理变化的机制的学科。

其自变量是心理行为活动,因变量是生理变化过程。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生理活动尤其是脑神经活动导致心理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学科。

其自变量是生理活动,因变量是心理功能的变化。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其既能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能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在一定时期内,医学界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疾病和健康,故医疗活动带有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行为及社会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4.心理现象(psychological phenomenon):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

5.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受性(sensitivity):又称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可用感觉阈限衡量,两者间成反比。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新兴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在有机体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来实验的,是有机体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4、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前者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后者包括气质、性格与能力。

5、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个体运用知识和经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是最基本的心里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思维为核心。

6、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7、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9、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

11、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有预见、对认识的补充、对情绪的调节、代替、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12、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affection: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3、意志:指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并据以自觉分配与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4、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而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里品质。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解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2、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4、思维:人脑间接地概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5、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8、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9、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采用的标准分常模。

10、性心理障碍: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

11.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2.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13.应对:又称应付。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14.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15.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的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6.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神经症。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感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想象: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指微弱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地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里活动的动力特性。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⑴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⑵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防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潜意识( Subconscious ),亦称无意识,特指哪些被压抑而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的,不能为人意识到也不被社会规范所容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等,尤以性本能为主,但它可以在不自觉中支配和影响人的某些行为。

7。

心理现象( mental phenomena ),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习的现象。

8.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9. 感觉( 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 知觉( 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1. 感受性( sensitivity ),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3.定势( set ):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作特殊准备状态。

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时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时定势可妨碍知觉和引起知觉的误导14 错觉( illusion ):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

依据错觉发生的原因可把错觉分为感受性错觉、情绪性错觉、想象性错觉。

15.记忆(memory,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和再认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7. 思维( thinking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它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19.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该模式包括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20. 需求(need),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自考医学心理学必背名词解释

自考医学心理学必背名词解释

200233、心身医学:是医学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从心身关系出发,试图对疾病提出整体性,综合性防治理论的一个独特分支。

34、生物性应激源:借助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

作用特点,先引起生理反应,然后随着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会导致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

35、内源性支气管哮喘:由于呼吸道系统感染,如感冒或气管炎造成,一部分也有可能是情绪所致,主要变现为肺呼吸道黏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外源性支气管哮喘:可以找到使人过敏的物质,成为过敏源,这种物质诱使哮喘发作,表现为肺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引起的呼吸困难。

36、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7、皮肤“饥饿”感:互相接触和抚摸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皮肤饥饿感出现,儿科病人,尤其是幼儿,就会产生哭喊,烦躁等反应。

2003应激源:致应激因素,是机体内外环境向有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免疫功能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产物共同作用下完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压病,以慢性的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90%)。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由于其他有关疾病,如肾脏病,甲亢,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妊娠中毒等所造成的高血压病,只占病人总数的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外源性支气管哮喘:可以找到使人过敏的物质,称作过敏原,这种物质可以引起呼吸困难。

内源性:由于呼吸道系统感染,如感冒或气管炎造成的,一部分可能是由于情绪所致。

接近性吸引指生活中经常相互接近,互相熟悉,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较易产生相互吸引作用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之名词解释第一章1、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指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章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3、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合。

7、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8、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形成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社会化的完善)9、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第三章1、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2、亚健康: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身心疲惫状态。

第四章1、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理要素。

2、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3、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

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第五章1、心理评估: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运用多种手段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对其心理现象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测验(1)根据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对个体的行为标本进行测量,从而分析个体差异和心理特质;(2)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医学心理学重点 精简版

医学心理学重点  精简版

医学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4、操作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利用奖励或处罚刺激增加或减弱动物某一行为的过程5、心理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人死亡整个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机能变化的过程。

6、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7、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 GAS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8、生活事件(life events)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10、心理测验:指在标准化的情境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与描述的一类方法。

二、简答题1、参与性技术包括哪些技术答: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面谈总结。

2、影响性技术包括哪些技术答: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自我揭示、逻辑推论、影响性概述。

3、简述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

答: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主要或重要作用;②生物因素是疾病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作用;③某种性格或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素质;④心身疾病表现为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⑤心身疾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⑥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包含心与身的综合治疗才有显效。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指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从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方面来考虑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以及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各种问题。

3.感觉(sensation):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4.知觉(perception):是指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感受性(receptivity):指对一个刺激物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其大小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恒量。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6.感知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7.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8.记忆: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9.遗忘曲线: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着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0.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因为保持在头脑中的材料会发生变化导致的。

导致遗忘的因素有: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等。

11.思维(thinking):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具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8.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9.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0.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11.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12.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13.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14.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5.操作条件作用--当某一行为反应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16.示范作用-- 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 )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 → O → R 的关系。

18.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19.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20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1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

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2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4.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5.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6.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9.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30.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31 .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

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33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34 .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

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35 .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6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37 .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38 .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39 .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0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41 .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2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43 .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4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5 心理评估-- 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

46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47标准化测验--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而且具备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水平,才能称为标准化测验。

48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9-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0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

51智商(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52.比率智商(ratio IQ)--最初由Terman 提出,计算方法为:IQ=MA/CA ×100 。

公式中MA 为智龄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CA 为实龄,指测验时的实际年龄;设定MA 与CA 相等时为100 。

比率智商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15 岁或者16 岁。

53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由Wechsler 提出,它是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智商,表示被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IQ 均值为100 ,标准差为15 。

计算公式为IQ=100+15 (X- )/SD 。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计算受年龄限制的缺点54心理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5.行为治疗--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原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问题、针对目标和面向将来。

目的是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56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采用深度肌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包含了三个步骤: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脱敏)。

57厌恶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 如电击、催吐剂、体罚、厌恶想象等) ,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

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酒依赖或药瘾、性欲倒错以及其他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障碍。

58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59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通过治疗师的倾听、接纳与理解,促进患者的成长,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60通情-- 医生要按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他的行为,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有所反馈。

61操作条件法(正强化法)-- 以操作条件反射为依据,主要通过正强化(使用奖励)过程塑造新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矫正原有的不良社会行为,因而又称奖励法。

62生物反馈--借助于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体内许多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各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换成为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 言语暗示。

药物暗示。

操作暗示。

环境暗示。

自我暗示。

64 支持疗法-- 一般是指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解释、提供保证、应激无害化指导以及改变环境等方法,构成了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65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学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过程,即一个人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66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7 代沟(generation gap)--是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闷和交流困难;代沟实际上是指代际交流困难,常见于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