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解放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解放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战略部署;
3. 认识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
2. 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的主要策略和战术;
2. 如何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教学主体
1. 解放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战略部署: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2. 解放战争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三)教学延伸
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
2. 演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检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
1. 作业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的总结文章;
2. 截止时间:下节课前。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分析;
2. 学生问题反馈。

以上是解放战争初中历史教案的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课教学设计_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课教学设计_1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思路解析)一、课标解读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解放战争的作战区域由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并且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且带动了其它战场由防御转入进攻,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了解其具体的时间、指挥者、军队的主力,并且知道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是解放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再到战略追击的过程,需要学生知道其时间、指挥者、参加军队、典型事件、最终结果及解放区域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阶段,为了改变农村土地占有极不合理的状况,也是为了保证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措施,中共中央改变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不仅要知道其实施的时间、地区和主要内容,还要分析与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之间的关系。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密不可分,需要从多角度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二、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理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其在解放战争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并通过地图再认再现相关具体史实,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单元教学设计及详案(解放战争)

单元教学设计及详案(解放战争)

单元整体立意和构想湖南城步西岩镇中学杨爱勇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大家辛苦了!我进行教学设计的是现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部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又一个奋斗历程;另一方面,解放战争的胜利,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讲授这个单元时,我打算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辽沈战役》的电影(大约5分钟),由此引入“解放战争”这个单元,并板书该单元标题。

然后,我再按教材的顺序,分别讲授《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两课的内容。

讲授这两课的内容时,我打算充分运用电影资料、图片和图表等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完毕,每堂课后,我都撰写了教学反思。

详情请见具体教学设计:第23课内战爆发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难点: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何时?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又是在何时?2、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何时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二、导入新课先给学生放映如下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的时候,处境非常困难。

他的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

蒋介石问咋回事?他的媳妇连忙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蒋介石。

老蒋长叹一声,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赶紧说:“还是爷爷好!”老蒋又一声长叹,说:“爷爷不好!要是好的话,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来!”从此以后,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输给了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老蒋那可是威风八面,神气十足,国内外威信极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三、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重庆谈判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蒋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人教版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解放战争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意义;2. 掌握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和领导人物;3. 培养学生对国家独立和解放的珍惜和感恩之情;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 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和领导人物;3.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

教学难点:1.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2. 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三·第四章解放战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解放战争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们对解放战争有了解吗?你们知道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讲解解放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2. 介绍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和领导人物,如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毛泽东等;3. 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包括国家独立和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等。

三、思考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就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展开讨论,每组列举至少三个观点;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了解解放战争的其他方面内容;2.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的重要性和胜利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的作文,包括起因、过程和胜利意义;2.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初中解放战争教案

初中解放战争教案

初中解放战争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中国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提高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地图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

2. 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领导了中国的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加剧,内战一触即发。

2. 讲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

3. 讲解解放战争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新中国的诞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点评总结,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那么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的支持等。

2. 讲解解放战争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决策;- 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运用小组合作研究、讨论等交互式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历史使命感;- 让学生明白付出和牺牲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决策;- 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内容。

2. 概念解释(5分钟):- 解释解放战争的定义和意义,强调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 研究主体部分(30分钟):-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记录下关键信息。

4.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决策,并提醒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整体理解和归纳。

5. 拓展延伸(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解放战争的影像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资源- 课件、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解放战争相关的图书和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情况;2.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质量和深度;3. 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六、反思-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对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教学难点】重庆谈判。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民心所向。

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渝期间,遍访故旧。

旧友柳亚子更作诗一首,赞其“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然而不久,这次为人称道的谈判结果便惨遭破坏。

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最终结果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二、新课讲授(一)重庆谈判1.教师提问: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教师讲解: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前去重庆谈判。

提出问题:毛泽东此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45年8月。

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此次谈判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是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解放战争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解放战争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对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意义以及与抗日战争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异同,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数据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解放战争的历史视频,便于学生直观了解战争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性。

教师过渡:
南京解放
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

林彪、罗

展演变。

解放战争初中教案

解放战争初中教案

解放战争初中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胜利意义。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观看视频:学生观看解放战争相关视频,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情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史料分析: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相关史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解放战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解放战争?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必要性。

2.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的过程,重点讲解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3.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

四、观看视频学生观看解放战争相关视频,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情况。

五、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内在因素。

2.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史料分析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相关史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放战争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1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01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全面内战、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事,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网络信息等资源渠道,已经对本单元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本单元内容比较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史实讲述和多样化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内战爆发时国共力量的对比等相关史事,认识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原因,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3.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认识到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教历史八年级上教案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人教历史八年级上教案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通常也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课节概述: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坚持独裁,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发起三大战役,进行全面反攻。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阶段特征: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

2.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

【重点】
重庆谈判;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全面进攻:1946年国民党军队采取的战略,指的是全力围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妄图在48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区。

2.重点进攻:指的是国民党军队在1947年采取的战略,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以取代1946年采用的全面进攻战略。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新人教版213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新人教版213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环节(一)启1.回顾旧知(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的结果?(2)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3)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什么论断?(4)中共中央制定的作战方式、主要目标、作战原则和方针是什么?(5)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的?2.导入新课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初期的战况,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二)读导学提纲:1.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和意义?2.挺近大别山的时间、将领、意义?3.三大战役都包括哪三次战役?4.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将领、部队、经过、结果?5.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6.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背景、地点、内容?7.渡江战役的时间和意义?(三)议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千里挺进大别山?(四)知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教学时间5分钟7分钟5分钟20分钟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教学难点】重庆谈判。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民心所向。

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渝期间,遍访故旧。

旧友柳亚子更作诗一首,赞其“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然而不久,这次为人称道的谈判结果便惨遭破坏。

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最终结果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二、新课讲授(一)重庆谈判1.教师提问: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教师讲解: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前去重庆谈判。

提出问题:毛泽东此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45年8月。

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此次谈判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

4.教师讲解: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教师强调: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1.教师讲解: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凭借着强大优势,向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2.教师讲解: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又开始发动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提出问题:国民党重点进攻了哪两个解放区?学生回答: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材料展示:《相关史事》(见教材第111页)。

提出问题: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学生回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教师过渡: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3.教师讲解: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

提出问题: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学生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4.教师讲解: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师生探究: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接连挫败?师生总结:①中国共产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②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领导;③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课堂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

但是蒋介石既定的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人民面前赢得了主动,争取了和平。

但是,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反攻的新时期。

◇板书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的归纳、胜利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知道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

那么,我军是什么时候转入反攻作战的?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文字。

提出要求: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学生回答: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又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各个解放区内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3.师生归纳:以表格形式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土地改革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教师提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成果如何?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材料展示: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解: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解: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三大战役示意图》(见教材第116页),归纳三大战役的基本信息。

义大地区3.教师讲解: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地点首选在东北战场。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基础相对发达,有利于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讲解: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提出问题:解放军为什么采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师生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教师讲解: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图片展示: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教师讲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提出问题:解放军占领南京意味着什么?师生归纳:反动势力方面: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了。

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7.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师生归纳: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仅用三年多的时间打败国民党军队,以事实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