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生态环境部

合集下载

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污染状况监测

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污染状况监测

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污染状况监测作者:李丹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08期摘要:为了解葫芦岛近岸海域石油类对海水水质的影响,2018年对葫芦岛近岸海域开展海水石油类监测工作,结果表明:5月份打渔山产业园区到望海寺海域范围有轻度污染;8月份仅望海寺海域H08站位有轻度污染,其它海域均没有受到石油类污染。

关键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石油类葫芦岛市位于渤海辽东湾西南部,全市海岸线长261km,近岸海域面积辽阔[1]。

石油类物质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沿海的陆源污染、船舶和油田污染是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葫芦岛市龙港区和连山区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拥有数十家工矿企业,大部分分布于葫芦岛市五里河、连山河、茨山河等入海河流沿岸,大量工业排污和生活废水随河流入海,对近岸海域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的《2017年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与上年相同,优良点位比例为67.9%,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石油类[2]。

石油类污染物在进入水体后,会在水面上形成厚度不一的油膜。

油膜使水面与大气隔绝,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致使水体底质变黑、发臭。

油膜、油滴还可以贴在水体中的微粒上或水生生物上,不断扩大和下沉,会向水体表面和深处扩展,破坏水体正常生态环境[3]。

为了解葫芦岛近岸海域石油类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在2018年5、8、10月分别对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开展监测工作,采集海水樣品进行监测分析。

1监测区域和监测方法1.1监测区域站位布设根据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的实际情况,葫芦岛近岸海域监测范围布设28个水质监测站位,即H01~H28,覆盖全市海洋面积3492km2。

站位布置见图1。

所在站位海洋功能区及坐标见表1。

1.2监测方法水质样品的采集、贮存与运输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3-2007)[4]的要求进行。

【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环境)

【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2014-06-05状况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2,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2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346个、1155个、846个、112个和2个。

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

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类型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

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

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种,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

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在遗传资源多样性方面,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15-03-13)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

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局长:2014年3月北京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 海洋环境状况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环境监测必须为社会经济 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组织实施了 2000 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对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特别是对近岸重点海域 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监测结 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编制了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在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全国人民 更加认识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奋斗。
• 营养盐污染
2000 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6.4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类水质区 7.3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 质区 4.2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2.2 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水质区 2.7 万平方公里。磷酸盐 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7.8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类水质区 1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3.5 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 1.4 万平方公里。
省(自治区、直辖市)
倾倒区数量 (个)
倾倒量 (×106 米 3)
辽宁 河北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合计
4
2.78
4
8.20
2
3.65
11
5.37
2
8.63
8
33.49
8
3.62
3
1.58
13
26.83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读后感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读后感

中国环保部4日发布202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数据显示,2021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仅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达标城市缺乏10%。

中国空气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治霾〞之路任重道远。

环保部4日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耐人寻味。

因为发布公报的次日就是世界环境日,而今年中国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

显然,环保部在世界环境日前发布202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就是要提醒每个人关注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采取必要的措施,践行绿色生活才能反哺生态环境。

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缺乏10%,值得反思。

在当前铁腕治污的形势下,环境质量仍然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所致,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太大,远超出环境容量,且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不够;另一方面与人的主观因素息息相关,面对有图有真相的环境污染,大家可能为之震惊、为之疾呼,可是面对冰冷的污染数据,很多人恐怕只是熟视无睹、消极应对乃至放任不管、得过且过。

我们总是强调身边的环境应当舒适、清新、宜居,可是我们总是忘记,自己可以为环境做什么。

世界环境日降临之际,我们理应通过践行绿色生活反哺生态环境。

践行绿色生活,还需防止误区。

绿色生活,不应该成为一种逃避环境污染的方式,而是一种向环境污染抗争的方式。

面对身边的环境污染,很多人希望过一日绿色、田园生活,期待着从工业区、平原区脱分开来,进入山区、林区享受片刻的安宁、享受阳光与绿色。

这种想法本没有错,只是当大家都向往的时候,已然成为一种有效的逃避方式。

然而践行绿色生活,本不该在逃避中度过,而应当在积极作为中营造绿色生活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反哺生态环境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

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继续铁腕治污,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同时,需要人人行动起来。

首先需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改变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多一些将心比心,不要只顾着向环境诉求什么,而是扪心自问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5.16•【文号】环办[2002]52号•【施行日期】2002.05.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海洋资源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环办[2002]52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4年,你站和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个环境监测站组成了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该监测网自组建以来,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总局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但是,沿海各地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监测力量相对还比较分散,各海区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与管理区域中心,难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发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的作用,提高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各海区分别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设立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西站(简称渤海环境监测西站),设在天津市,其依托单位为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东站(简称渤海环境监测东站),设在辽宁省大连市,其依托单位为大连市环境监测站。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黄海环境监测分站),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其依托单位为青岛市环境监测站。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亦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东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东海环境监测分站),设在浙江省舟山市,其依托单位为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名称不再保留。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台湾海峡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海峡环境监测分站),设在福建省厦门市,其依托单位为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目 录Contents概述 (3)一、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4)(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4)(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三)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7)(四)沿海省(区、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8)(五)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9)(六)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10)二、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11)(一)水质超标因子 (11)(二)主要超标因子 (11)(三)富营养化状况 (18)三、部分重要海湾生物及沉积物状况 (23)(一)辽东湾 (23)(二)渤海湾 (23)(三)黄河口 (24)(四)胶州湾 (24)(五)长江口 (25)(六)杭州湾 (25)(七)闽江口 (26)(八)珠江口 (26)(九)北部湾 (27)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一)全国及四大海区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二)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9)(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 (30)五、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二)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4)(三)沿海省(区、市)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5)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36)(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 (36)(二)海水重点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 (36)(三)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状况 (37)(四)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37)(五)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 (37)七、海上污染事故 (38)(一)船舶污染事故 (38)(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38)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 (39)(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39)(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40)(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 (42)编制说明 (43)概 述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风 暴 潮 和 海 浪 灾 害 损 失 严 重 。风 暴 潮
灾害 ( 含近 岸 台风 浪 )造成 直 接经济 损失 为 2 71 亿元 。死亡 、失踪3 7 。是2 0 年主 1 .1 2人 06
要海洋 灾害 。全年共发生2 次风暴潮 ,较上年 8
增 加8 。 次
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 亿元 ,死 .4
类引发或 协 同引发 的赤潮仍维 持在 较高水 平 , 赤潮 多发 区主要集 中在渤 海湾 、长江 1 : 3外和浙 江中南部海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现象严 重。
年我 国海域 共发 现赤潮 9 次 ,较 上年 增加 1 3 1
次 。其 中渤海1 次 ,黄海2 ,东海6 次 ,南 1 次 3
维普资讯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
《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2 0 年 ,我 国 0 6 2 0 年 为我 国海洋灾 害的重 灾年 ,共 发 06 生风 暴 潮 、海浪 、海 冰 、赤潮 和 海啸 等灾 害 性海洋过 程 1 9 ,与上年基 本持平 ;造成 直 次 7 接经济 损失2 84 亿元 ,较上年减少约 1 4 1 .5 亿 1
的潜 在的地 震海啸源地 ( 两次近海地 震海啸均 属 于该 区域 ),一旦发 生强烈地 震引发海啸 , 我 国沿海将会 受到严重影 响。
■ 中国海洋学会组织专家研讨
《 中国海平面公报 》
“ 海水西送”工程
据 《中 国 海 洋报 》报 道 ,1 2 月 4 日 , 中 国 海 洋 学 会 组 织 国 内海 洋 、生 态 、环 境 、水 利 、工 程 等 多 领 域 的 2 0 多 名院 士 、专家 ,共 同就将 渤 海水 引入 西部 缺水 地 区的设想 进行 了研讨 。 多数 与会 专家认 为 。工程 本身就 是

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公报称全国( )总体水质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一般。

A.远洋海域B.近岸海域C.离岛海域D.专属海域2.人的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来水管“出汗”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常常是下雨的预兆B.长期堆煤的墙角变黑是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数字电视因为运用二进制1和0的数字信号而更清晰D.轿车前边的车窗玻璃做成倾斜的可以提高透射光线的性能4.《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5.北京时间10月22日下午5点,世界能源领域最高奖、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罗马市奎里纳尔宫举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为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院等获奖科学家颁发了奖章。

A.图灵奖B.菲尔兹奖C.埃尼奖D.托尼奖6.2018年6月20日,我国在建的海上超级工程——(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实现全桥主塔全部封顶。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A.广东B.山东C.浙江D.福建7.当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普敦地区温和多雨B.墨西哥湾飓风活动频繁C.中南半岛盛行西南季风D.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控制8.8月1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4名数学家在开幕式上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 )。

A.普利兹克奖B.普利策奖C.图灵奖D.菲尔兹奖9.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2来自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八)北部湾.................................................32 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33
(一)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33 (二)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情况...........................34 (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34 五、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状况..................................37 (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情况.........................37 (二)四大海区受纳污染物情况.................................38 (三)各省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39 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40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40 (二)海水重点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40 (三)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41 (四)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41 七、海上重大污染事件............................................43 (一)船舶污染事故...........................................43 (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43 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44 (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46 编制说明........................................................48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1.12.22•【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环办便函〔2021〕583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规范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我部组织起草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关意见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3日。

联系人:自然生态保护司黄金电话:(010)65645418传真:(010)65645411邮箱:*******************.cn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政编码:100006附件:1.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3.反馈意见建议格式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1年12月22日附件1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2016年中国环境公报

2016年中国环境公报
文字摘自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 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 重要讲话,图片由新华社记者摄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 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大环境治理 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 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 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 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 赢之路。
二是健全环境预防体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绿色 制造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 6500 万吨、煤炭产 能超过 2.9 亿吨。出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 一步上升,煤炭消费比重继续下降。新增部分地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区,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地区战略环评。环境保护部对 84 个重大项目环评文件进行批复,涉及总投 资 9108 亿元,对 11 个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 970 亿元。31 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 420 个地市级的环保 部门与环境保护部实现环评审批信息每周联网报送。全国环保系统 358 家
文字摘自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 作报告》,图片由新华社记者摄
1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综述
环境保护
2016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 的攻坚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 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 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3月目 录前 言 (3)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二、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 (15)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3)四、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27)五、海上重大污染事故 (29)前 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第十五条有关编制及发布环境质量公报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农业部、交通部共同编写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现予以发布。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29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位,网络成员单位依据不同情况和监测条件,进行了二至三期的监测,共监测站位293个,其中渤海47个测点、黄海54个测点、东海93个测点、南海99个测点,监测近岸海域面积为271851平方千米。

监测项目为:水温、悬浮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非离子氨等16项。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中:一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海水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四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海水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标准,水质即为三类,依次类推。

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样品超标率计算时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

海洋渔业水质评价标准采用《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没有的项目,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占67.2%,比2004年上升1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下降11.1个百分点。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见图1所示。

2005年共监测近岸海域海水面积271851平方千米,其中一、二类海水的面积为193688平方千米,三类海水面积22027平方千米,四类、劣四类海水面积56136平方千米。

四大海域中,南海近岸海域污染较轻,东海污染较重。

丹东、大连、葫芦岛、秦皇岛、日照、烟台、威海、潍坊、东营、连云港、南通、湛江、揭阳、惠州、汕尾、江门、茂名、防城港、海口、临高、文昌、琼海、澄迈、三亚、陵水、儋州等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沧州和嘉兴近岸海域污染较重,全部为劣四类水质。

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评价,2005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个别海域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pH、铅、铜和非离子氨超标。

劣四类海水二类海水35.2%一类海水32.0%三类海水8.9%四类海水5.5%了 5.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1.1%,与2004年比较,下降2.8个百分点。

影响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渤黄海近岸海域水质分布图海地区重点工业企业1344个,644个,南海446个。

东海一、二类海水比例Array占35.5%,与2004年比较,上升了18.3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52.7%,与2004年比较,下降了8.6个百分点。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普遍超标且污染面广,超标率较高,个别海域受到石油类、溶解氧、铅的影响。

南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5.8%,与2004年比较,上升了8.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占8.1%,下降4.6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6.1%,较2004年下降了 3.4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部分海域pH、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溶解氧超标。

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分布图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分布图四类三类14.9%一类27.7%二类38.3%劣四类12.8%四类3.7%一类劣四类7.4% 渤海水质状况 黄海水质状况11.8%11.8%一类5.4%二类40.9%三类一类34.3%劣四类6.1% 东海水质状况 南海水质状况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图3 四大海区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4 四大海区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2 沿海市、县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全国“近海网”55个沿海市、县中,丹东、大连、葫芦岛、秦皇岛、日照、烟台、威海、潍坊、东营、连云港、南通、湛江、揭阳、惠州、汕尾、江门、茂名、防城港、海口、临高、文昌、琼海、澄迈、三亚、陵水、儋州等26个沿海市、县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沧州和嘉兴近岸海域污染较重,全部为劣四类水质。

青岛、营口、福州、宁德、莆田、厦门、漳州、泉州、汕头、阳江、珠海、钦州和北海等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在50%以上。

图5 全国沿海市、县一、二类水质比例比较图6 全国沿海市、县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比例比较3 重要海湾水质状况2005年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较好,以一、二类海水为主;胶州湾和闽江口二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各占50%;而长江口、杭州湾水质最差,以劣四类海水为主;其次是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在60%至80%之间。

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 图7 重要海湾一类、二类水质比例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图8 重要海湾四类与劣四类水质比例4 海水浴场水质状况2005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16个沿海城市对28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工作。

共监测374个次,发布17期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个次占52.9%,比2004年下降0.6个百分点,“良”占29.7%,比2004年上升0.8个百分点,“一般”占7.5%,比2004年下降0.2个百分点,“差”占9.9%,与2004年持平。

影响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在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中,每周水质全部为“优”,最适宜游泳的浴场为锦州孙家湾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日照海水浴场、珠海飞沙滩海滨浴场、北海银滩公园浴场、三亚亚龙湾、大东海浴场等7个浴场,略好于2004年;其次是青岛金沙滩浴场、葫芦岛313海滨浴场和大连棒棰岛浴场,“优”的个次占80%以上;水质不太稳定的浴场有厦门曾厝埯浴场、鼓浪屿浴场及深圳大梅沙浴场,不适宜游泳的个次分别占75.0%、50.0%、和35.3%、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24681012141618锦州孙家湾浴场葫芦岛313海滨浴场葫芦岛兴城海滨浴场大连棒棰岛浴场大连傅家庄浴场秦皇岛平水桥浴场秦皇岛老虎石浴场烟台第一海水浴场烟台开发区海水浴场 威海国际海水浴场青岛第一海水海水浴场青岛仰口海水浴场青岛金沙滩海水浴场日照海水浴场连云港连岛海滨浴场连云港苏马湾海水浴场连云港凰窝海水浴场舟山朱家尖浴场厦门鼓浪屿浴场厦门曾厝埯浴场厦门黄厝浴场深圳小梅沙海滨浴场深圳大梅沙海滨浴场珠海飞沙滩海滨浴场北海银滩公园浴场海口假日海滩浴场三亚亚龙湾浴场三亚大东海浴场个次图9 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比较二、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2005年,影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个别海域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pH、铅、铜和非离子氨超标。

监测结果表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是四大海区沿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铅除黄海外其它三海区中均存在超标现象,但程度较轻。

此外,四大海区近岸海域还受到石油类的影响,其中黄海石油类超标率为8.0%。

1 营养盐无机氮: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实测值范围为0.003~ 2.43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30.5%。

除大连、丹东、东营、烟台、葫芦岛、威海、潍坊、连云港、南通、秦皇岛、日照、惠州、江门、揭阳、昌江、汕尾、湛江、茂名、钦州、漳州、防城港、文昌、儋州、琼海、东方、三亚、海口、临高和陵水等29个沿海市、县外,其它25个沿海市、县近岸海域均有样品超标。

最高值出现在天津海域,超标7.1倍。

四大海区中东海无机氮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均最高,其余依次为渤海、南海和黄海。

与2004年相比,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四大海域中,渤海和黄海的平均浓度与2004年相比有所下降,东海有所上升,南海基本持平,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图10 全国沿海市、县海水无机氮平均浓度比较 图11 全国沿海市、县海水无机氮样品超标率比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图12 四大海域无机氮平均浓度比较 图13 四大海域无机氮样品超标率比较活性磷酸盐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的实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245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20.3%。

最高值出现在深圳海域,超标7.2倍。

除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沧州、滨州、东营、威海、潍坊、青岛、日照、连云港、南通、汕头、揭阳、汕尾、惠州、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海口、三亚、文昌、琼海、陵水、东方、昌江、儋州、临高和澄迈36个沿海市、县海域未超标外,其它沿海市、县海域均有样品超标。

与2004年比较,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基本持平。

四大海区中,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和样品超标率均基本持平。

图15 全国沿海市、县海水活性磷酸盐样品超标率比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 有机污染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的实测值范围为未检出~6.80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1.8%。

最高值出现在营口海域,超标1.3倍。

除营口、唐山、沧州、上海、嘉兴、舟山、福州、莆田、深圳、珠海、阳江、东方等12个沿海市、县超标外,其它43个沿海市、县均无样品超标。

与2004年比较,全国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基本持平,而样品超标率有所下降。

四大海区中,平均浓度黄海、南海略有上升,东海略有下降,渤海基本持平。

样品超标率渤海、东海略有下降,南海略有上升,黄海基本持平。

图18 全国沿海市、县海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较图19 全国沿海市、县海水化学需氧量样品超标率比较毫克/升0.001.002.00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图20 四大海域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较 图21 四大海域化学需氧量样品超标率比较石油类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实测值范围为未检出~0.28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