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

合集下载

拟任县处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拟任县处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拟任县处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科学社会主义考试复习知识要点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2.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关系。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扬弃的结果。

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共产主义。

6.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加剧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社会本性最终必将撑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

社会革命——新社会。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7.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最终变成现实,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成熟的程度决定的。

8.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而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是指“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9.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

10.根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的不同,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一个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1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否是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的依据?不是。

20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十)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20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十)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第十部分民族、宗教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民族考试复习知识要点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称“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是民族成员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最有稳定性、最持久和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特征。

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民族形成的一般途径。

4.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所组成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超越了氏族部落的非血缘的人们共同体。

5.种族属于生物学、人种学的范畴,而民族则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

6.民族和国家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

民族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人口基础,国家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机制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8.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能够调整促进民族发展的内部机制。

国家对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9.民族问题比阶级、阶层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广泛、更复杂。

10.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之间所有差异的完全消失,是民族发展的最终趋势。

11.毛泽东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人们通常把历史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也称之为民族融合,或称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测试题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测试题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测试题、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中,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将光标指向符合题意的答案,单击左键使该答案前的圆框内出现小黑点即可,共35小题,每小题1分)。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多党制D.多党合作制2.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主要是指()。

A.我国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文明建设滞后B.我国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滞后C.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D.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3.不属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B.行政关系C.监督行政关系D.行政救济关系4.大多数国家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分为()。

A.经常项目、短期项目和平衡项目三大类B.政府项目、私人项目和国际组织项目三大类C.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平衡项目三大类D.长期项目、中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三大类5.行政机构的编制由()审定。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家人事部D.国务院6.关于民族与国家的区别上,正确的描述是:()。

A.民族与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民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地域、经济联系和共同心理特征;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口、领土、主权和政府。

B.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要素不同。

民族是以共同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则是以特定的疆界为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C.民族与国家的地域构成不同。

国家的地域是不可变的,而民族的地域则是可变的。

D.民族与国家的语言构成不同。

一个国家中可能有不同的语言,而一个民族中则没有不同的语言7.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领导权不同B.前途不同C.时代不同8.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

A.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B.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决定的C.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D.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决定的9.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

最新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大全科学社会主义模拟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番号填写在括号中)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A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后人对它的发展C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A17世纪40年代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40年代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C)A1845年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B1847年《哲学的原理》的发表C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1871年巴黎公社的诞生4.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依据是:(A) A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积累的规律D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规律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是:(C)A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C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付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D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6.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C)A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B在社会主义社会C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D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标志是:(C)A暴力革命B工人起义C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D建立国家机关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的主要方式是:(A)A暴力革命B和平过渡。

拟任县级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考试

拟任县级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考试

拟任县级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考试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承认客观事物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认真分析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用以指导实践,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规律客观性原理的表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当前所从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质变量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

按照质变量变规律,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注意增加产品数量,更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要注意经济效益。

4、辩证的否定观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外力的推动;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扬弃”,既发扬、继承,又抛弃、变革,既克服又保留。

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6、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意义重大。

2020年新编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名师精品资料.

2020年新编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名师精品资料.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中,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将光标指向符合题意的答案,单击左键使该答案前的圆框内出现小黑点即可,共35小题,每小题1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是(d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阶级斗争B.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正确处理敌我矛盾3.毛泽东指出,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归根到底是解决(d)问题。

A.思想B.作风C.组织D.世界观4.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封建社会C.殖民地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清初,峨眉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b)。

A.观音道场B.普贤道场C.文殊道场D.地藏道场6.涉及市场主体的管理规则主要有(a)。

A.市场进出管理规则和市场经营管理规则B.市场交易管理规则和市场竞争管理规则C.各类市场的管理规则D.市场价格规则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a)。

A.公私合营B.加工定货C.经销代销D.统购统销8.中国奉行(b)的国防政策。

A.保守性B.防御性C.称霸世界性D.进攻性9.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c)为导向。

A.计划B.政府C.市场D.资本10.海洋金属矿藏中最具开发前景的是(a)矿。

A.多金属结核B.铜C.钴D.金11.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培育“四有”新人D.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a)。

A.思想路线B.群众路线C.基本路线D.组织路线1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之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中,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将光标指向符合题意的答案,单击左键使该答案前的圆框内出现小黑点即可,共3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是( d )。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c )。

A. 阶级斗争B. 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C.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正确处理敌我矛盾3. 毛泽东指出,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归根到底是解决( d )问题。

A.思想B.作风C.组织D.世界观4.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封建社会C.殖民地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 清初,峨眉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 b )。

A.观音道场B.普贤道场C.文殊道场D•地藏道场6. 涉及市场主体的管理规则主要有(a )。

A.市场进出管理规则和市场经营管理规则B.市场交易管理规则和市场竞争管理规则C. 各类市场的管理规则D.市场价格规则7.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a )。

A.公私合营B.加工定货C.经销代销D.统购统销8. 中国奉行(b )的国防政策。

A.保守性B.防御性C.称霸世界性D.进攻性9.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 c )为导向。

A.计划B.政府C.市场D.资本10. 海洋金属矿藏中最具开发前景的是( a )矿。

A.多金属结核B.铜C.钴D.金11.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 培育“四有”新人D.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 )。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

四川省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中,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将光标指向符合题意的答案,单击左键使该答案前的圆框内出现小黑点即可,共35小题,每小题1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是(d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阶级斗争B.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正确处理敌我矛盾3.毛泽东指出,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归根到底是解决(d)问题。

A.思想B.作风C.组织D.世界观4.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封建社会C.殖民地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清初,峨眉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b)。

A.观音道场B.普贤道场C.文殊道场D.地藏道场6.涉及市场主体的管理规则主要有(a)。

A.市场进出管理规则和市场经营管理规则B.市场交易管理规则和市场竞争管理规则C.各类市场的管理规则D.市场价格规则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a)。

A.公私合营B.加工定货C.经销代销D.统购统销8.中国奉行(b)的国防政策。

A.保守性B.防御性C.称霸世界性D.进攻性9.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c)为导向。

A.计划B.政府C.市场D.资本10.海洋金属矿藏中最具开发前景的是(a)矿。

A.多金属结核B.铜C.钴D.金11.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培育“四有”新人D.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a)。

A.思想路线B.群众路线C.基本路线D.组织路线1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之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最新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最新)一、多项选择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根据(ABD)作出的科学结论。

A.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B.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C.根据共产党执政的规律D.根据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实际E.根据建设现代化的基本经验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ACE)规律。

A.共产党执政的规律B.党的建设规律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E.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3.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ABCDE)。

A.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B.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C.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D.依法执政的能力E.总揽全局的能力4.党的基层组织是(BCD)。

A.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重要基础B.产生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的基础C.党的组织的全部基础D.党的领导的坚实基础E.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基础5.党的基层组织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ABCD)A.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B.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C.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重要窗口D.实现党的领导不可缺少的环节E.真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保证6.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是(AB)。

A.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扩大群众基础的前提B.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C.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扩大群众基础的方向D.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党的阶级基础7.党的作风建设关系(ABC)。

A.党的形象B.人心向背C.党的生命D.党的路线的贯彻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第十部分民族、宗教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称“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是民族成员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最有稳定性、最持久和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特征。

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民族形成的一般途径。

4.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所组成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超越了氏族部落的非血缘的人们共同体。

5.种族属于生物学、人种学的范畴,而民族则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

6.民族和国家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

民族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人口基础,国家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机制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8.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能够调整促进民族发展的内部机制。

国家对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9.民族问题比阶级、阶层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广泛、更复杂。

10.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之间所有差异的完全消失,是民族发展的最终趋势。

11.毛泽东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人们通常把历史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也称之为民族融合,或称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14.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成两种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是指一些民族以强制手段把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民族特征强加于别的民族,迫使别的民族放弃原有的民族特点从而成为自己民族一部分的过程和结果。

15.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

从狭义来说,民族问题就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问题。

从广义上来看,民族问题还包括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16.民族差异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在因素。

民族交往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客观外在环境。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时代背景。

17.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敏感性的特点。

18.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文化上的碰撞与冲突;政治权利的要求与对立;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

民族矛盾和冲突的最高形式是军事对抗。

19.由民族长期存在所决定,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民族偏见和民族隔阂将长期存在,不同政治势力对民族问题影响和利用还将长期存在。

所以,民族问题必然具有长期性。

20.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生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22.中华民族由成员众多的多元民族群体组成。

(56个民族)23.汉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

汉族居住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分布在四周。

24.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25.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6.我国民族平等的理论基础来自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对种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否定;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27.坚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是我国民族理论中的基础理论;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石,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8.我国民族平等的主要特征:平等权利的广泛性;平等权利的真实性;平等权利的彻底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平等权利的完整性。

29.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的基本举措:彻底废除民族压迫制度;进行大规模民族识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真正的民族平等”并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

30.坚持和实行民族平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

平等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

经济权利的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基础性内容。

法律手段是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最重要、最基本手段。

31.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

32.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动纲领。

33.民族团结原则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鲜明的立场性,民族大团结是经56个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具有最广泛的包容性,各民族成员都在团结的范围内。

邓小平指出: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不赞成共产党一些主张的人,都要大团结。

34.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

35.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避免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倾向;避免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和民族利益的倾向。

36.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与爱民族具有一致性。

37.中国共产党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并提高到“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来予以强调。

3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

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

39.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0.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41.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政策:保障聚居区少数民族权益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益的《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42.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

43.各民族人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44.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是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全民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45.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4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4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权问题。

48.宗教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联系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49.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0.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自然的、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

51.自然宗教是最早的宗教,这种宗教是支配着原始人的自然力量在他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52.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和认识论上的错误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53.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5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

但社会主义宗教仍将长期存在。

55.国家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不去干涉正常宗教活动。

同时也不允许宗教干涉国家行政、司法、教育以及婚姻家庭等国务和社会生活。

56.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更高阶段,自然的和社会异己力量就将消失,宗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反映的对象,宗教就必然会随之而自行消亡。

但是,这种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强行完成的。

57.中国的宗教在总体上不再是为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不再是剥削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武器。

5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主要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思想认识问题;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59.宗教作为“无情世界的感情”,对信教群众有重要的心理慰藉和心理调节作用,可以稳定信教群众的情绪,调适信教群众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60.我国宗教有“五性”的特点,即: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这“五性”中,群众性和长期期是最基础、最本质的属性。

61.使所有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目标上来,是我们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2.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稳定,增进团结,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6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集体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握中国国情和我国宗教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又一理论创新。

64.“相适应”理论的内涵,概括说来,就是“两个基础”、“两个要求”、“两个支持”和“四个维护”。

65.两个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