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在课堂教学中从乡土材料导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的,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也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
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
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古人有言:“文以载道”。
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
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目录 I. 什么是德育教育 II.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 理教学中 III. 知识拓展
I. 什么是德育 教育
I. 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定义:德育教育是指 在师生互动中以道德为主要内 容的思想教育,是针对学生的 心理、思维、行为等方面进行 有效引导,使其良好的道德品 质得到培养和发展的教育形式 。
II.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地理课程中要 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观察实 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和创新思维,从而走向科学研究的道 路。
III. 知识拓展
III. 知识拓展
德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 想道德教育,也对学生进行 能力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生活 、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的培养。
I. 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 学生 美好 的品德、优良的行为习惯和自尊、自爱 、自信、自立、自强、自觉的人格素质 ,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才揭示 道德的底线。
II. 如何将德 育教育渗透到
地理教学中
II.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 必要性:地理科学作为应用科 学,应当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可以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II.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和谐 的氛围中学习,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具 有深刻印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 之心。编写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教 学内容和材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 要方法之一。
II. 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地理知识和 世界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地理 知识,了解世界各地事物,可 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感性认 识,从而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 心和感恩情操。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学生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向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插)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地理教材编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彩图、插图、示意图、给人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陶冶,思想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思想教育效果。
学生通过《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彩图,了解祖国疆域广阔,神州处处生机无限。
如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宝岛台湾还未收复,祖国统一大业要靠我们去完成。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
二、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中举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比较幼稚、单纯、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许多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性。
因而,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举例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对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
因为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和补充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
在学习《水资源》时,要求学生到附近自来水公司,调查目前城乡居民用水情况,观察身边水资源浪费现象。
在社会实践,通过调查中,学生耳闻目睹,深深感受到如果不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危机就会殃及我们每个人。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可以通过地理教学内容和案例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应用领域,可以运用地理的知识和概念来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德育品质。
在教授环境保护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经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他们的互相尊重和相互帮助的观念。
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考察、田野调查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和地理实践,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等德育品质。
可以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品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某个实践活动时,可以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表现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品质的评价。
而且,在评价学生的教师还可以用鼓励和赞赏的方式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地理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以及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来实现。
中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引言:德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德育教育,中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也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地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文将探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地理教学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祖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美山川、长江黄河等自然景点,讲解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引导学生体验和珍惜祖国的文化传统。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并激发他们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意愿。
二、地理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地理既关注自然环境,也关注社会环境。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学习地理时,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三、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渗透环保意识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素养之一,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讲解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来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在学习地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并让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结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将以地理课程为载体,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以下具体工作计划来达到目标:
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2.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分享,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理环境的问题,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校生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5. 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教育。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的实施,我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地球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掘,旨在让学生爱好地理,了解地球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不仅是地理学科教育本身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劳动三个方面的需求。
同时,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与德育的渗透,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地理教育应该把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发动学生去感性体验、思维练习、问题探索,让他们逐渐领悟“人地关系”的本质,实现“服务社会”的真正意义。
如何把渗透贯穿所有内容,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来实现,注意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增强温敬他人和尊重环境的情感。
2.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立足于有效的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设计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保障他们在过程中的参与和反思,以及提高他们生命素质的实际含义。
例如,重视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逐步提升,培养学生对环境感觉细腻、对科学探究有兴趣和耐心、会用科学思维探索地球科学和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参与到独立完成一个地理项目,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勇敢的品质。
3.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该注意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软件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优缺点、个性特征和表现水平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和评价。
热情、理性、坦诚、积极的知识辅导和精神支持能有效为学生的德育培育增强积极的能量。
4.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要注意选材和内容的的渗透。
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教育氛围,选取优质的地理资源,并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地理教育中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们的认知和掌握都是通过学习和探求得来的,所以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使其充分发挥可塑性,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质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文首先探讨了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指出其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随后从体现方式、实际效果、策略和促进德育提升等方面剖析了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实践和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地理教学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渗透对学生长远影响的深远意义。
最后总结指出,地理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生将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培养出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意义、体现、方式、效果、策略、促进、提升、重要性、长远影响、载体、学生、教育1. 引言1.1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地理事例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其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与他人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精神也是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教学中对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渗透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渗透,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体现在多个方面。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示范德育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渗透场所。
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地球地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了解和研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水资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地方意识和民族意识。
地理学科涉及到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地理特点、民俗文化和发展状况,增强他们对特定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学习不同地方的风土、资源和特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加强他们对地方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地域意识和民族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上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等内容时,可以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题的研究和探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地方意识和民族意识、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收获,还能够提高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几种德育渗透的策略。
1. 以德育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地理教室中,教师应通过设置鲜明的德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燃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通过开展班会、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强化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将地理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践行绿色出行、关爱弱势群体等方面,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地理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在地理项目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组织学校参加环保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 利用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地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城市规划、文化保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意义。
同时,通过参观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科技馆等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6.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班级交流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班级凝聚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活动的选择实现。
地理教学可以采用一些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讲解、实践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愿。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地理教学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通过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实现。
评价是推动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能够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课堂讨论的表现、实地考察的报告、小组合作的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德育发展情况。
评价标准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和个性化。
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通过激励和奖励等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潜能。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教学方法和活动的选择、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师的引导和激励等手段,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论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地理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意识形态。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围绕论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探讨。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通过课程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中学地理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倡导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理念。
地理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1.培养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环保宣传、组织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责任感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自觉地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地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家乡的环保活动、支教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培养国际视野地理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培养学生的包容性、自信心和国际交流意识。
可以通过国际地理课题研究、国际地理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对国际事务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其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地理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地球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组织清理环境、节约资源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 培养学生的地方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社会,培养他们对地方社区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参观讲座等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贡献社会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互联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多媒体资源等,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留学交换等方式,与外国学生展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研究。
4.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地理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模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地理是一门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是指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达到发展学生的全面人格的教育目的。
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下面就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教学设计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融入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设计相关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材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讨论题目或者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感。
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参观环保科技展览等,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3)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德。
本文将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提出具体的有效策略,并给出相应的案例。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思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地球和人类等许多方面,其实践性强,在中学教育中备受重视。
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秀品德素养的公民,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用地理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地理学科涉及到许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人口增长等等,这些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讲授这些问题时,将道德教育因素注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道德思想。
2、用地理教学为平台,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地理学科也是一个关注世界文化的学科,它可以通过课程传递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教师在讲授中通过讲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等,使学生受益匪浅,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1、启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商业开发项目,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同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如组织无车日、植树活动、进行海岸清洁等等,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行动的力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2、带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心态地理学科的考察范围广阔,可以深入探究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参观博物馆等等,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加强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一、强化德育宣传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等多种形式,加强德育宣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德育的短片或者读一篇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课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在课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班级讨论,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的宣传和教育。
二、注重实际情况教育地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可以将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实地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等德育素养。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地理学科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城市化、环境保护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针对城市化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调研和报告,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注重角色模范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好教育角色模范,推动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例如,教师本身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师德修养,对待学生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在集体活动、演讲比赛等场合,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推动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实施。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德育教育策略,将德育理念贯穿于地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
有些内容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
而学生通过一学年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世界与中国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对比,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
而在此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渗透德育教育,去粗取精寓德育于教学中,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操作: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
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
首先,在备课中,教师应该注意抓住国情教育与地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如在讲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时,可以向学生指出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人工造林,再简单讲了林地对局部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后,让学生从反面列举森林遭到破坏对气候乃至整个地理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大量事实,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造林与毁林这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和整个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
不但使学生们掌握了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又使他们从中学会分析人地关系,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其次,利用数据、事实进行纵横向对比,也是国情教育的好方法。
如当讲到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数据列举建国以来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绩,如“三北”防护林带成为“世界最大生态工程”,人工造林面积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 1/3 ,居世界之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省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正文】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
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
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
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
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省重点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另外,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省重点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
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基于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省重点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使学生关注国情,热爱家乡,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现归纳如下: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处寒、温、热地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师可以生动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资源的种类、数量,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经济价值等。
通过上述资料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废物的排放、清洁环境卫生、清新空气和保护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3、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
人口问题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人口不断增长,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从而树立起“少生、优生、优育”的科学人口观念。
4、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实验小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实验或实践等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知识文化,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5、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途径、方法以及地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其他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信有礼、尊重和关爱他人、互帮互谅、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等的道德品质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方法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地理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1、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应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确定哪些内容渗透什么样的德育内容。
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
一定要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
再如,在讲到“森林资源”要渗透环保教育时,有一位教师曾经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同学们,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全班同学就安静下来了。
“有一座山寺,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叮咚。
寺内供奉着神灵,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神物,严禁采伐。
某年,天大旱,河溪断流。
附近的村民,都来寺内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
说也奇怪,别处都没水了,唯独这山的山泉,源源不绝,解救了当地的人民。
当地的人说,是他们的神灵保佑了他们。
你们说呢?是什么使到这座山能抗击干旱?”这时,学生已经纷纷讨论起来了,教师便叫学生来回答,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总结:是森林挽救了当地的人民。
接着,教师趁着学生对故事的意犹未尽之际强调:“森林资源是多么的重要呀,我们应该要保护森林资源!”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怎样来保护森林资源。
通过学生的讨论活动,发表个人意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责任感。
又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中提到罗马广场时,我说,“罗马广场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经常逗留了许多鸽子,有的鸽子在懒散地跳着、飞着,有的调皮地飞到游人的肩膀上,唱着歌,逗着你……人与鸽子和平相处,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时,同学们都流露出十分向往的神情。
“但是,在我们国家,大家说,能见到这样风景吗?”显然是不能见到。
“那为什么?有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在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因为在我国,有些缺德的人早就把这些鸽子猎杀,弄来吃掉了,所以我们国家要迫切地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修养,保护生态,保护大自然。
这样,同学们在不经意中被我引入了道德素质教育中来。
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它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熟悉地方。
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地理学科中的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上的地理。
省重点中学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歌曲中赞美家乡的更是举不胜举。
由此可见,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
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我这个东北老师的生活经验把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做一简单对比,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南方的独特区域特征,对我来说就更容易向我的南方学生渗透乡土地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熟悉而又充满好奇,从而热爱家乡,进而建设家乡。
3、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
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
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但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
通过对比,社会主义新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新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新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新旧对比,突出社会主义祖国的可爱,自1949年开始,经过将近6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在科技进步方面,“嫦娥一号”卫星高新技术多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我们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使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无理轰炸后,各地大学生的学习高潮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有力的证明,通过这些鲜明的例子,更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四有”新人。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课外教学指由地理教师组织安排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讲泰山奇险时,朗诵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一下,了解一下泰山的地形山貌、演变历史,这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更主要的是亲眼目睹祖国秀丽的山河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