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第一章

经济地理第一章



(六)矿产资源 特点 1、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2、地区分布不均匀 3、富矿少,贫矿多 4、伴生和共生矿多

(七)海洋资源 特点 1、种类多,储量大 2、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地区分布不均匀

(八)小结
耕地 铁矿
中国人均 11.4亩 40吨
世界人均 40.3亩 120吨
技术指向型



四、工业分散要大分散、小集中 适当分散、多搞些工业点 相互密切联系的工业企业在一定的地点 上适当地集中 避免城市规模过大——环境恶化、用水、 用地紧张 避免“山、散、洞”


五、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实行城乡结合的基本途径: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二)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城 镇 城市化问题


中部和西部地带: 国家政策的支持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缘边贸易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专业化:根据各地的特点,确定经济建 设主攻方向,发展优势部门 二者结合: 配套性部门——原料、能源、零部件 必需的笨重、易腐、不宜长途运输的部 门——面包、啤酒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银行、商业




三、尽可能地使工业生产接近于原料地、 燃料地和消费地 1、工业生产接近于原料地、燃料地和产 品消费地——最理想的布局 2、工业生产趋向于原料地、燃料地 原料指向型——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 工厂、水果罐头厂 动力指向型——有色冶金



3、工业生产趋向于消费地 市场指向型——饮料厂、家具厂、印刷 厂 、面包厂 4、工业生产趋向于科技文化中心 技术密集型——微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5、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制 伞、包装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 第1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 第1章 绪论


公元前2 世纪左右,在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航海 事业有所发展的背景下,罗马史学家兼地理学 家斯特拉波(公元前 64 年~公元 20 年)撰 成 17 卷《地理》一书,描述了当时世界的地 理情况,书中把世界分成欧罗巴、亚细亚和利 比亚(即今非洲)三大洲,记载了各地的自然 和人文概况。

随着旅行、探险以及商业航海的进一步发展, 阿拉伯各国在公元9 世纪也编纂各种地方志, 记述各地的物产和交通线路情况。

直到1882 年,德国地理学家W.戈策(W.Gotz) 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 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本质及其 构成,才正式地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 的经济地理学。W.戈策认为:经济地理学是 把地球空间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为 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自然地理基础的专门学科, 同商业地理学相比,其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 容也比较系统化。

至 1949 年的1000 余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 先后刊行的地方志总数达到1 万余种,计10 万多卷。这些历代方志所包含的经济地理资料 尤为丰富,且较翔实具体,实为中国古代地学 一大宝藏。可见,古代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具有 独特传统,成为古代、尤其是封建时期中国地 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在西方,古代的地理学明显地形成两股潮流, 即偏重于记载、解释自然界的宇宙派;及着重 于区域的记述,特别是记述各地人文现象的地 志派。特别是地志派的潮流,同古代中国的地 方志编纂传统遥相呼应,不少国家早期的经济 地理著述也常以地方志的形式出现。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作 为一门科学,它比较年轻,但就其萌芽和渊源 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古老的知识领域。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有着科学史上的血缘关系, 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制约甚至规定经 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 经济地理学既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也必然具有自己 的特点。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第1章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第1章经济地理学绪论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 自然学派 应用学派
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国家发展战略 区域综合发展 企业经营
图4:区域各利益群体关系示意图
利益个体 (国民、企业)
利益团体 (行业协会、国
民团体)
利益国家 (政府、议会等)
图5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 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 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 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 谈谈经济地理学当前研究重点的己
见!
(2) 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 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 开展相应的研究。
图7 世界人口增长
(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 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 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 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 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
(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 劳动就业)
(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 权力结构,产业集群)
思考题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图1: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路示意图

规律
科 完 善 程
分析 (前提、边界记)
(过程、成因)

描述
(多视角、全面)
游记
(经历、日记)
发展阶段
日常生活需要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

1933年北大经济系薛德成任教“经济地 理”
课程简介:世界各国,因地势不同,气候 各异,土有肥瘠,生产悬殊,致使各种 农工商业等经济之发展发生差别。本科 意在探讨各国地理上之优劣,说明其相 互关系,及比较其经济之兴衰,使有志 于经济建设者,得应用其智能,施于一 地之改良,俾有利于其国计民生。
推荐参考书
《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 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 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M.F.Lomonosov)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 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第一部分
导论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 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重点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 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 学研究三个阶段。
1、史志描述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山海 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记载的矿物 种类达70余种。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一千多字的篇幅 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 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商业地理研究
19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1850—1930)出 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之后还有其它一些相关商业地 理教材出版,这些教材多再版多次,风行一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 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该书在奇泽姆在世时已出版10 次,之后,由伦敦经济学院斯坦普(L.D.Stamp)和其它学者参与改写 并再版发行到19版(1975),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 文献之一。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D
距CBD距离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
• 近城区以从事园艺型农业,如蔬菜、鲜果和花卉等的生 产以及工厂式的养殖业为主,为北京市场提供鲜奶和奶 制品、鲜菜及蛋、肉、鱼等畜产品等;
• 中部属于平原粮牧区,为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果 品等的生产基地;
• 外围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相对较少, 但林、草地资源丰富,属于京郊平原粮油牧区。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开始重视区位论的研究, 如克鲁格曼。
——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 区位论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研究主体大致相同,即空间问 题。但区位论是追求空间规律性的科学,而地理科学是强调 空间差异性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更多采用的是描述、归纳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区位论更多采用的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
2、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以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三个因子组成一般的 区位因子体系,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工业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从区
域的角度。 • 区位因子: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
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经济的角度。
二、经典区位论
(一)区位成本学派
• 区位目标: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 成本
•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 杜能的孤立国(1826年)和韦伯的工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 以来) 行为主义方的价值判断作 为出发点和基础,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 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50-60年代:计量革命 60年代:实证主义分析法(不对社会经济活动价 值进行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 间的相互联系 ) 60年代末: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 为的分析。)
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 的机遇与挑战
(宏观)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 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学科的提出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 学的任务》-- 学科成立的标志
特点: 经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70年代:结构主义分析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 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 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 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事
物的整体性及各部分(结构部位)之间的关 系

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 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 络、产业区等)

三、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
★通论经济地理学 1、经济活动及其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国内外区位理论及发展 功能部门区位选择及跨 国选择
(微观)
2、区域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活动—类型、结构(特色)
(中观)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方法、发展 轨迹 区域间经济联系
全球化发展情况

经济地理学 第一讲

经济地理学 第一讲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 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 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 “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 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 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 间结构的研究。 • 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 位日益增强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 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 1.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 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 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 异的规律性。 •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 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四)研究对象 (学习内容)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一)史志描述
• 在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出现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相关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 和记述。这些记述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大多出 于历史学家之手。尽管多数文献并非经济地理著作, 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有重要作用。 • 如:中国战国时代 • 《山海经》:其中《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 藏的矿物达70余种。 •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记述了中国当时的 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交通等 情况,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
(二)商业地理研究
• 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 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 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 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2)ITNET中国热点:医疗制度、环境保护、社会保 障、腐败、食品安全、教育、社会治安、住房、道 德诚信、社会分配、能源资源、三农问题、下岗与 就业、城乡地区贫富差距等。
(3)“十一五”规划:新兴工业化道路、开放型经济、 区域整合和自我发展、特色城市化道路、就业与收 入分配政策、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 学)——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 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技术学)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2)与经济学关系 ①经济学:研究经济效率、资源配置。 ②区域经济学:接近经济地理学。 ③政治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
经济地理学(1)
第一章 绪论
讲授内容
知识点:经济地理学说简史,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重点:研究对象、特征、学科属性、任务 难点:研究对象、特征、任务
经济地理学(1)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方法,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发展简史、 社会经济作用,以及学习经济地理学应该注意的问 题。
经济地理学(1)
①微观:从单企业-多企业-跨国公司进行区位及空 间组织分析(第二章-第六章)
②中观:研究区域(内、间)经济活动结构组织(第 七章-第九章)
③宏观: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第十二章) ④经济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第十三章-第十四
章)
经济地理学(1)
经济活动微观分析 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1)
§5 经济地理学研究思路
1、指导思想 (1)以理论与研究方法为重点 (2)以可适用理论为主 (3)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4)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内部联系
(管理学)
(经济学)
社会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1.通论经济地理学
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论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 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及发展 趋势等。 1.企业(公司)地理学:它着重研究企业增长与空 间扩张、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空间结构、企业区位 选择和区域企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等问题。 2.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分支学科。 3.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明确的区域整体为单位,研 究其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 侧重于区域内外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结构、地 域生产综合体(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等方面。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 相结合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
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 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 态①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 结合;②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 环境相结合。 3)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 态、特征),也研究其形成、变化、发展过程 (方式、动态、特征)的 。
从空间信息角度来看,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研究 根据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空间)的数量、质量、 空间、时间特征(信息特征),将经济活动与地理 环境相结合或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的 决策过程。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1.3.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得到地理学家和经济 学家的关注。在一些地理学家企图弄清经济学空间 含义的同时,经济学家关注空间现象的经济意义。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 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6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 1760 年 , 俄 国 科 学 家 罗 蒙 诺 索 夫 在 《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 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
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 联系和协调发展。
10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 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 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 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 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 向多个区域。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
• 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
• 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18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的看法
1.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2)部门统计学派
19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课件】《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述

【课件】《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主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与相临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
纪前 1.史志描述
2.商业地理研究
3.经济地理研究
20世 纪以

1.研究区域 尺度变化
2.研究企业 组织变化
3.研究思维 方法变化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史志描述阶段(考试记忆点)
1.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 战国时代《山海经》 《禹贡》。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 传”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 闻,包括人口、经济、贸易、城市等,是极其重要的 经济地理史料。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考试记忆点)
1.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 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在德国地理学家葛茨的推动下,经济地理学正式从 地地理学发展概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考试记忆点)
1.《商业地理手册》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坶编著,该教材 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作者认为地 理条件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条件为生产 销售提供可能性。本教材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 献之一。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讲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讲

13亿人口日
• 2005年1月6日, 中国人口(不 包括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 和台湾省)达 到13亿。 1月6 日零时02分, 一个体重3660 克、身长52公 分的男婴在北 京妇产医院诞 生,至此,中 国人口已达13 亿
黑河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东南半壁人 口仍占全国人口的94.2%,西北半壁人口占全国的 5.8%。
6.海洋资源 • 特点
• 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大陆架浅海区
• 资源分布与陆地资源地区分布呈反相关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资源问题)
经济规模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低 综合利用水平低
资源供求形势严峻
人口数量增长
生态环境污染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实现这个需 要所需的各种社会的和经济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条件、消费 状况、投资能力、生产发展的历史条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 础设施、民族问题、政府的政策、社会、政治及国防要求等因 素。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对 生产力布局的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经济价值高、特有品种也较多;森林 面积较广,但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居世 界前列。
5.矿产资源
1.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
2.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 3.优劣矿并存,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4.地理分布不均,重要资源分布与经济、人口分布空间错位明显 5.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 矿产资源的前景较好 • 种类多,储量大,是世界海洋大国
3、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内容体系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载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3.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4.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来的。

5.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提出科学鉴定科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

6.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7.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学科体系: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9.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1.区位:在本书中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空间和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n 1933年北大经济系薛德成任教“经济地 理”
课程简介:世界各国,因地势不同,气候 各异,土有肥瘠,生产悬殊,致使各种 农工商业等经济之发展发生差别。本科 意在探讨各国地理上之优劣,说明其相 互关系,及比较其经济之兴衰,使有志 于经济建设者,得应用其智能,施于一 地之改良,俾有利于其国计民生。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第一部分
导论
n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n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n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n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 n 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 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 学研究三个阶段。
n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 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 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的《汉书》中包括 《地理志》和《食货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之后, 各朝代在编史中逐步增加名目,到《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子目多达20余种,记述了全国各地的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 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市场等,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 料。
n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 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 (循环累积、极化涓滴、中心外围等)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 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n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 日益升温。
1982年的时候,年轻的邹恒甫来到哈佛经济系,在他之前的二三十年甚至更 长的时间里,哈佛经济系里没有出现过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他之后来了一批中 国学生,主要是清华毕业的,钱颖一,李稻葵,胡祖六,许成钢,也有北大的王 一江和中科大的白重恩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Hale Waihona Puke 迈克尔·波特(1947---)
迈 克 尔 ·波 特 是 哈 佛 商 学 院 的 大 学 教 授 ( 大 学 教 授 , 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此项 殊荣的教授)。他在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1983年36 岁时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 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保罗·克鲁格曼(1953--)
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又称位次—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这个“定律”是关于城市规模的,公式为Nj=k/Rjb ,其中N代表城 市j的人口总数,R是它的位次,b为幂参数(比如对美国而言,纽 约是1,洛杉矶是2,芝加哥是3),是一个接近1的幂指数(杨吾 扬、梁进社,1997)。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位次—规模法则是 困扰经济理论一大主要问题: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有力的统计 关系之一,但却没有任何明确的理论基础(克鲁格曼,2002)。
n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
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地理大发现为更大尺度上的商业贸易提供了
可能。为了利用各地的资源,发展海外殖民地,需要各地相关的商业信息。
欧洲学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始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
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调查研究。从而,促进了经
1、史志描述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山海 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记载的矿物 种类达70余种。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一千多字的篇幅 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 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n 《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 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 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研究
n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M.F.Lomonosov)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 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2020/12/12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课程简介
n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 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 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 科的重要影响。
n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不过 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却可追溯 得更为久远。 。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推荐参考书
n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n 杨吾杨、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n 陆大道主编,《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n 约翰·冯·杜能著(德),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
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 n 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德),李刚剑、陈志人等译,《工业区位
n 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W.G tz)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 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认为经济 地理学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 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和在此之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其研究范畴更 为广阔。此外,葛茨还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 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 们认识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经济地理学参与研究世界粮食和原料来源, 以及各国不同的经济问题。但是经济地理学的重大发展,却是20世纪之 事。
克鲁格曼(2000)认为,20世界60、7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 经济学新模型”与冯·杜能农业区位论模型的基本缺陷就是模型只 提到有一个中心,但没有解释,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个中心 商务区,在它的周围形成了城市,这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二部分 区位论 第三部分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经济地理学方法论 第五部分 中心地理论 第六部分 经济地理学新发展
“在这个全球经济中,随着快速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以及市场交易的方便性增加,许多人认为这样可以降低地 理区位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经济发展的实 践却不然,许高素质的专门技术和知识、组织机构、专业 化的企业、相关的贸易,以及复杂的消费者或客户,往往 又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Porter,1998)。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保罗·克鲁格曼(1953--)
保罗.克鲁格曼,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诺德豪斯 、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索罗 ) “我们想特别指出的是,像旧的贸易理论一样,新经济地理 学一定程度上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集中关注最容易建模的 东西,而不是在实践中可能是最有用的东西。很早以前马歇 尔(Marshall, 1890)就提出了产业本地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前向和后向联系、对专门技能的大量 需求、以及技术溢出;新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只考虑了这些因 素中的一个,而且是实践中相对不重要、但更容易规范化的 那个。当然,双区位或一维模型无法正确处理一个广阔三维 世界的地理”
2000。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评分标准
n 总分100分,期末论文60分,60%。 n 平时成绩:40%,40分。
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分。 ✓ 平时作业:30分(三次)。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陈振汉(1912--2008)
1936--1940年在哈佛经济系三年多的时间里,陈振汉先生 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导师是 经济史学家阿希尔教授,博士论文题为《美国棉纺织工业的 区位:1880-1910》,其中《美国棉纺织业成本和生产率和的 地区差异,1880-1910》部分,发表于美国最早和学术地位很 高的刊物《经济学季刊》。解放后,陈振汉先生的主要著述 有《社会经济史学论文集》、《工业区位理论》(合著, 1982)和《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 1644-1820》 (农业编)(合编)等。
论 》 ,商务印书馆,1997。 n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德),常正文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
理 》,商务印书馆,1998。
n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n Clark, Gordon 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济地理学前身——商业地理学的产生。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商业地理研究
n 19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1850—1930)出 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之后还有其它一些相关商业地 理教材出版,这些教材多再版多次,风行一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 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该书在奇泽姆在世时已出版10 次,之后,由伦敦经济学院斯坦普(L.D.Stamp)和其它学者参与改写 并再版发行到19版(1975),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 文献之一。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