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第1题【单选题】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
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独尊儒术②开发江南③迁都洛阳④实行汉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图一北朝汉人胡食画图二鲜卑人乐舞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汉代丝绸之路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赤壁之战⑥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D.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A.曹魏B.前秦C.北魏D.东晋4.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5.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7.某班下课后,黑板上还留有历史老师的如下一些板书内容,据此判断该教师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应是中国古代史上的()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的措施D.晋文公改革的措施8.小文同学想写一篇关于北魏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A.北魏统一了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9.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是()①他上朝时必须穿汉服②在一切公私事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③他曾跟随孝文帝到曲阜祭孔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豪门女为妻A.①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历史部编版(2024版)课时练习 含答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1
一、选择题1.两个同姓人的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使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可能同姓()A.中原人南迁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孝文帝改革D.少数民族内迁2.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众多,地方语言也多种多样,国家提倡说普通话。
在古代史上也有个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羌族C.鲜卑D.氐族3.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4.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交融B.结束分裂割据状态C.巩固了北部疆域D.开发了江南地区5.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功家族。
孝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
此类史料应放在下图电脑中的()A.原因文件夹B.内容文件夹C.性质文件夹D.启示文件夹6.大同市博物馆收藏了北魏墓群出土的出行俑,其中人物俑身着胡装,头戴风帽;洛阳博物馆收藏了北魏重臣杨机墓出土的彩绘出行俑,其中女立俑的襦裙式着装体现了汉装儒雅宽博的特点。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7.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
这些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魏的政治日益腐朽B.南方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8.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
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
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周平王东迁洛邑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D.忽必烈定都大都9.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
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中外交流B.结束分裂局面C.加快汉化脚步D.巩固北魏政权10.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1.以下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大一统局面形成B.北方政权的对立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方民族的交融12.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淝水之战1.在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有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他的观点可能是()。
(苻)坚曰:“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C.苻坚骄傲轻敌D.民族矛盾尖锐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魏书·高祖纪》记载:“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北魏孝文帝“迁洛”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巩固统治B.避免思乡之苦C.消灭鲜卑贵族D.减少洛阳人口3.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项措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A.改汉姓B.穿汉服C.迁都洛阳D.用汉语4.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A.实现了南北统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军事力量D.削弱了北魏实力知识点三北朝政权更替5.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的直接原因是()。
A.六镇军人的兵变B.北方柔然的进攻C.民族交融的加强D.豪强地主的打击6.北朝政权中,统一过北方的是()。
A.北魏和东魏B.北齐和北周C.北魏和北周D.北魏和北齐知识点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7.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能力提升8.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02-全练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淝水之战1.【史料实证】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第三小组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他们的观点应是()C.苻坚骄傲轻敌D.民族矛盾尖锐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2.(2021四川宜宾中考改编)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孝文帝“迁洛”的意图是()A.学习中原文化B.避免思乡之苦C.消灭鲜卑贵族D.减少洛阳人口3.【新独家原创】“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这是隋朝思想家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下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A.穿汉服B.通婚姻C.讲汉话D.迁都城4.(2022广西河池中考)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H7104003)()A.实现了南北统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军事力量D.削弱了北魏实力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5.【跨学科·语文】(2022山西大同期末)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6.(2022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这表明(H7104003)()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能力提升全练7.【横向对比】(2023河北丰润期末,17,★★☆)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特点是和巨鹿之战、赤壁之战一样,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③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④三国时的曹操和东晋的谢安指挥得当、战术正确,分别是这两次战役取胜的原因之一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8.(2022重庆中考A卷,4,★★☆)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B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C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改革措施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9.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D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10.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巩固】1.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
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②317年东晋建立。
北方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③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西晋东晋北朝南朝,D项正确;ABC三项中朝代对应不正确,排除。
故选D项。
2.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江南地区的开发C.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详解】依据本题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可知,落后的征服者最终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
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把都城从大同迁移到洛阳,有利于向汉族人学习,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A.牧野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课本所学,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图表题专项练习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中胡人的服饰汉化以及汉人的饮食胡化,说明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往,排除B;图片也不是反映的国家统一,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展示的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是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ACD排除。
故选B。
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B.王星改革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D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指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A不符合题意;王星改革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试题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试题山东省潍坊北海学校张小妮一、选择题1.成语“草木皆兵”源于()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中出现的成语典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中的成语典故,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淝水之战,选C。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根据所学知识,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所以选D。
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时间、特点、作战双方、淝水之战后产生的影响。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所以说是4世纪后期;东晋军队上下一心,将士作战勇猛;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混乱状态,南方相对稳定。
所以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4.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对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的时间,基础知识的识记。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状态,所以选C。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对鲜卑族建立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记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选B。
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是史实。
“双减”目标下的三维设计作业: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内容要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认知提示: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3.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攻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1.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 兵力对比8万与87万 结果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与混战状态 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 【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东晋与前秦”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故C 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故A 错误;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B 错误;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故D错误。
故选C。
2.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淝水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南朝的政治”“北魏的汉化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淝水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南朝的政治”“北魏的汉化改革”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资源拓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能力1.(2019 湖南张家界桑植期末)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与北魏B.西晋与前秦C.西晋与北魏D.东晋与前秦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 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鲜卑C.氐D.羯3.(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前秦、东晋4.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孝文帝迁都是因为( )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为了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5.(2017 四川成都中考)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6.(2018 广西柳州城中一模)某资料这样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民族交融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 )A.北魏孝文帝B.秦始皇C.商鞅D.汉武帝7.(2015 四川泸州中考)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交融8.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三年模拟1.(2019 北京丰台二模改编,5,★★☆)某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革衣服之制”“诏改姓为元氏”“文武尽迁洛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 同步课堂巩固练习题作业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5.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7.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8.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10.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A.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1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班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核心素养】1.了解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的史实,把握北朝的政权更替,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进展的主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果(时空观念)3.分析图文史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史料实证)【学问梳理】一、淝水之战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有何特点?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成功。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完善其“汉化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官员在朝廷中必需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舞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实行了哪些措施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东魏定都邺城,后被北齐取代。
西魏定都长安,后被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进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习题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在淝水与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________。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_______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迁都________。
进一步推行________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法律等。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__________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_____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__________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__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右面连环画《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B.前秦和东晋C.东晋和宋D.宋和前秦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民族融合 B.连年战争C.阶级斗争 D.长期分裂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D.北方民族大融合6.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2022新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测试一、填空题1.强大的前秦,疆域东濒,南抵,西至,北达,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
3.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的分裂局面。
4.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5.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二、单项选择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魏B.东魏C.西魏D.北周2.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A.改穿汉服B.改用汉姓C.学说汉话D.与汉族联姻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吃的烧饼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产物。
北魏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D.文景之治5.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属于其影响的是…………………………………………………………………………………()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三、材料解析题1.读图识史(1)上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练习题 (三)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中考真题)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史料记载,“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
历史上,曾通过改革要求本民族改用汉姓的帝王是A.孝文帝B.金太祖C.康熙帝D.元世祖2.(2019·湖南中考真题)“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彼得一世改革3.(2019·广西中考真题)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4.(2019·广西中考真题)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A.政权分立B.江南开发C.南朝稳定D.民族交融5.(2019·贵州中考真题)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B.鲜卑族C.党项族D.契丹族6.(2019·江西中考模拟)十七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A.商鞅变法B.隋朝统一全国C.元朝民族大交融D.北魏孝文帝改革7.(2017·广东初一期末)下图中,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B.建康C.咸阳D.洛阳8.(2019·江苏和贤课件中考真题)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卡片上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下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9.(2019·湖北中考模拟)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北魏孝文帝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
这一历史词条应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5.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16.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17.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
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A、西晋、东晋B、隋朝、唐朝C、北宋、南宋D、元朝、明朝18.北魏统一北方后,于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后又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19.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2分)(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2分)(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
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迪?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上两次著名战役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这两次战役都以少胜多,战后北方地区出现分裂和混乱,因此,该题A,B,C正确,D项和题意不符,本题选D。
2.B【解析】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发生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符坚攻打东晋并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
故本题选B。
3.C【解析】淝水之战作战双方是前秦的符坚与东晋的谢安、谢玄,因此选C。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4.B【解析】根据所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其他战役与题目无关。
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2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答案选D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所以答案选A 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所以答案选B 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
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答案是B.。
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中原霸主,隋朝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所以答案是C。
1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图可以看出,这场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提倡汉化,学习汉族,故选D。
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史记能力,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A。
1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说汉语。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故选C。
1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关史实。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可以看出是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故选B。
1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
具体地说,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
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
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
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故选C。
16.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看似是考查五族内迁,实际却是在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迁的五族谁的影响最大,这要看内迁各族的历史贡献。
北魏鲜卑族的贡献:统一了黄河流域;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这样大的贡献是其他各族所不能比的。
本题的命题立意和命题角度都很好。
重点考查民族关系问题,却由内迁引出改革,最后通过统一和改革来谈影响,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考查。
故选B。
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
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在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唐朝末年至两宋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南迁,元朝以后,因为人口增长,许多人迁居国外。
故答案先A。
18.孝文帝、洛阳【解析】试题分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后进行了力度更大的改革,革除鲜卑的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