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文化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文化古代印度是一个富饶而多元的国度,不仅孕育出了许多远近闻名的宗教,同时也造就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
宗教与文化在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古代印度独特的社会风貌。
一、印度教的兴起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的古印度次大陆。
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神教,相信存在着许多神明,并且取得救赎需要通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来实现。
印度教的核心经典是《吠陀经》,它包含了从宇宙起源到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印度教将人们的生活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并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印度教还注重个人修行和灵修,通过冥想和瑜伽来探求内心的宁静和宇宙的真理。
二、佛教的传入公元前6世纪末,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印度北部,成为古代印度另一重要的宗教。
佛教主张超越轮回的苦难,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兴起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对于宗教多元化的需求。
佛教强调道德觉悟和内心的平静,提倡不伤害他人、遵循中道的生活方式。
它的普及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能够参与到宗教生活中来,减轻了印度教严格的阶级制度对平民的压迫。
三、印度教与佛教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两大重要流派,对古代印度的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为古代印度的艺术和建筑带来了灵感。
在印度教传统中,庙宇被认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所以古代印度兴建了众多的壮丽庙宇,以供奉不同的神灵。
这些庙宇以精湛的雕刻和建筑技艺而闻名于世。
其次,宗教也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印度的文学和哲学。
古代印度文学作品中,宗教常常是重要的主题,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这些作品探讨了人类生活、道德伦理和精神解脱等课题,将宗教理念融入其中,传达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最后,宗教也对古代印度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的阶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各种社会等级,每个阶级都有其规定的职责和地位。
而佛教的传入对抗了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提倡平等和普世的道德原则。
佛教和外道的轮回主体说
佛教和外道的轮回主体说一。
外道:1、印度正统婆罗门教的轮回主体说婆罗门教主张梵冲为创造主,不但创造了人间天堂,而且也创造了其他五道,有情的灵魂是梵所赋予。
所以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有情肉体的心脏。
故主张以净洁的自我灵魂,以苦行克服肉体上所发生的物质欲,将来的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
2、宿作因论的轮回主体说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
他们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都是过去业所规定。
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听天由命,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
3,瑜伽行者的轮回主体佛陀时代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附于神。
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神我。
这个神我是甚微细的,一刹那中可周转整个肉体,纵欲冲我则堕恶道。
静修瑜伽行,制止神我上所起之物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欲拘囚,死后主体归之灵的世界。
4、顺世外道死后无轮回主体论顺世外道否定一切,否定了神与灵魂、轮回,甚至还否定世间善恶的道德标准。
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所组成,于是便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身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也谈不上轮回主体的转生,经中称之为顺世外道。
二。
佛教1、犊子系的轮回主体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常谈。
小乘学派,虽有有我论的倾向,但明白提出有我论的,要推上座部的犊子系。
犊子系和它的支派,法上、贤胄、密林山,都建立不可说的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意泽"数取趣"即是不断招受轮回生死的主体,本住是我的异名。
今加以不可说的简别,当然非外道的神我可比。
《俱舍论·破我品》谈到犊子系所认为非有补特伽罗作轮回主体不可的理由:等一切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若一切类我体都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识知?…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成唯识论》说: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
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因1921年在印度河上游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现而得名。
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
该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难道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
哈拉巴文化属于城市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
手工技术发达,发现了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
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已经有了文字。
阇提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
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不同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
这一制度称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耆那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奠基人和创立者是筏驮摩那。
该教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和灵魂构成的;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能黏附于人的灵魂上。
行善者可以转生了天神,作恶者可转生为低级种姓、动物和无生物。
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让受业和肉体这些物质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得以脱离躯体,超脱轮回。
丰持“三宝”和五戒。
耆那教的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争锋相对氐指出吠陀并非真知,杀生祭祀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
其缺陷在于它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轮回解脱之见,并将禁欲和苦行当做解脱的好方法。
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
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
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佛教说的外道是什么意思_外道典籍是指哪些
佛教说的外道是什么意思_外道典籍是指哪些问题:世人多认为《道德经》、《庄子》是道教的经典,这种说法正确吗?佛弟子从广学多闻的角度,读这些经典,违反三皈五戒的规定吗?另外,外道典籍是指佛教经典以外的其他书籍刊物吗?(;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
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若是,那么学习法律法规,语文数学等科目书籍及世人(在家)生活的技能、技术书籍等,是否违反规定?曙提法师:所谓外道,原指印度时期除佛教以外的各种思想,一般我们说九十六种外道。
后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外道便泛指佛教以外的种种学说了。
佛法和外道的区别,主要在生命的解脱之差异,古印度的外道,有的认为生命是有主宰的(所谓我见、常见等)、有的认为人死如灯灭(断见)、有的认为人从牛羊水火中来(戒禁取见);;由此而产生拜神解脱、学习牛羊生活方式解脱、刻意折磨身体获得解脱等种种修行方式。
而佛教认为这些见解都是不正确的,佛教是缘起性空论,一切法其性本空,因其性空又能建立万法,所以没有造物主、没有第一因,这些决定了佛教修行方式的中道性,所以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初学者如果混淆了,很可能观念上就已经落入外道,失了解脱机会、断了法身慧命。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很多概念中国没有,所以有些译师经师就借用了本土的许多语言,比如达磨是佛教词语,此方无,所以就用法来代替。
从词汇到义理,用本土语言来代替或阐释(佛教传入时中国仅存儒、道二种思想)佛教,甚至用民间戏曲歌谣表演佛教,实际上存在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称其为格义佛教时期。
这对佛教在中国扎根、对中国人了解佛教也是起了一定的贡献的。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上的混乱不清,有些人认为儒道思想和佛法区别不大,那既然中国已经有了儒道,还要佛教传入干什么呢?所以这时候就有很多祖师起来正本清源,比如天台宗智者大师等,主要是彰显佛法的超胜不共,也正因如此,佛法东传震旦,虽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仍然得以保持了佛教本身的特色。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次大陆,其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贡献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
一、印度教印度教基于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印度教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在万物中都有体现。
印度教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信奉的宗教之一。
此外,印度教也是中国佛教、日本佛教、藏传佛教等宗教的重要源头。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它强调做好自己的心灵工作,将人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以他的教导,将印度教的04个真理来彻底颠覆了,并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国际宗教。
三、吠陀经吠陀经是共有四卷的经典之一,目前价值极高,是研究古印度文化的重要书籍。
吠陀经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它是古印度最早的经典之一。
吠陀经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一切地理、政治、道德、宗教、科学、医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四、波斯文化的影响和古印度文化的影响波斯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经过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影响了古印度文化。
在传来的物质之前,波斯文化在印度的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古印度文化对世界上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地区都受到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五、印度手工艺品著名的印度手工艺品有丝绸围巾、丝绸床单、石榴石饰物、珠宝、鲜花手环、纱线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以其华丽的外观和印度文化的传统风格而著称。
六、印度的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自我修行体系,益于身心健康。
印度的瑜伽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流行运动。
七、印度的印度文化遗产印度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印度的历史、古代建筑、手工艺品、语言、佛教、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印度文化的遗产。
总之,古印度文明的知识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它们为现代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人才,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目录一,话题的引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与因明相关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六派哲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思想源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吠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奥义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六派哲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数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瑜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胜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正理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弥曼差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
古印度知识点总结古印度历史古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这个地区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
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古印度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王朝,包括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和犍陀罗王朝等。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对古印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文化古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居住着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背景的人们。
古印度的文化以梵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和建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梵文文学和雕塑。
古印度的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的宗教古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里居住着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信徒。
其中,印度教是古印度最为主要的宗教,它对古印度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印度教之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由古印度的苦行僧创立,并在中国等国家传播开来。
古印度的哲学古印度是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国家,它产生了许多对世界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
其中,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包括耆那教、尼尔维伽、乔缽陀和旁廷加等哲学流派,它们对印度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佛教也是古印度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它提出了无我、因缘和空性等重要概念,对后世佛教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印度的科学成就古印度是一个科学成就辉煌的国家,它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农业和金属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古印度的医学在古代世界享有盛誉,古印度医学家通过对植物、矿物和动物的研究,发明了很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数学领域,古印度发明了十进制数字、零和负数等概念,这些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古印度的天文学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古印度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太阳、月亮、星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这些成就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古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伟大科学成就的国家,它对世界的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
古印度文明知识点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古印度文明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城市为代表。
这两座城市规划整齐,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公共设施,显示出当时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然而,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 1800 年左右突然衰落,其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他们带来了新的语言和文化,逐渐形成了吠陀文化。
吠陀文化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吠陀经》。
《吠陀经》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是印度教最早的经典,包含了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在宗教方面,古印度产生了多种宗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印度教和佛教。
印度教是多神教,其教义复杂,强调轮回和因果报应。
佛教则由释迦牟尼创立,主张众生平等,通过修行摆脱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在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之一。
古印度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载体。
《摩诃婆罗多》讲述了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战争,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哲学思考;《罗摩衍那》则讲述了罗摩王子的冒险故事,歌颂了正义和爱情。
在哲学领域,古印度诞生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如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等。
吠檀多派强调梵我合一,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梵,个体的灵魂与梵是同一的。
数论派则探讨了世界的本原和构成,提出了原质和神我的概念。
古印度的数学成就也非常显著。
他们发明了数字“0”,并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
这些数学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印度社会结构探析
古印度社会结构探析古印度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文明,其社会结构也表现出了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古印度社会结构的组成,阐述种姓制度、吠舍制度等独特的社会现象,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印度社会结构的组成古印度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分层次的呈金字塔形式。
整个社会被分成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四个阶层中又被细分成很多小组。
婆罗门属于最高阶层,是古印度的祭司和知识分子,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刹帝利是武士阶层,负责保卫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
吠舍是底层农民和牧民。
首陀罗是古印度的奴隶阶层,被认为是最低贱和最不受尊重的阶层。
除了这四个阶层外,古印度的社会结构还包括了不同的“职业阶层”或“种姓”。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据教派和文化传统规定某些人只能从事特定的职业。
有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此外,古印度的社会结构还包括“吠舍制度”。
吠舍制度是古印度社会结构的一项独特现象,它规定了一套社会等级制度,使得人们无法改变其父母的社会地位。
这样,子女们就被定位于同样的社会地位,他们不能改变或逃避这一身份。
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种姓制度中,每个人都可以追溯其祖先的社会地位,并且只能从事特定的职业。
根据种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角色和社会职责。
婆罗门种姓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姓。
他们被认为是全印度最彻底的精神领袖,负责神庙仪式和各种礼拜祈祷。
而刹帝利则是古印度的勇士们。
他们被认为是统治者的军队。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国王、抵御外敌,以及维护秩序。
吠舍则是主要的劳动力,农民、手工业者和牧民都属于这个种姓。
首陀罗则是最低贱和最不受尊重的阶层。
他们通常是贫穷的劳动力、奴隶或其它类似的地位。
人们在古印度的社会中一般无法改变其种姓,匈奴人则不同。
种姓的分组方式是基于父母的长期亲属关系而建立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父母属于某个种姓,他们的子女就会属于一个基于该种姓的社会群体之中。
第9讲 古代印度(解析版)
第9讲古代印度【学习目标】2011版课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基础知识】考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出现)。
3.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4.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强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考点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与义务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司、掌握神权2.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3.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人4.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其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考点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公元前6世纪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3.教义:(1)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2)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印度的六派哲学
印度的六派哲学“到释迦佛时代,(公元前第六世纪至五世纪)”,那是比耶稣他们要早得多了。
“剎帝利王族对婆罗门的特权与专横,表示不满,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想,形成了一股反吠陀的思潮,产生了代表各种不同阶级利益的六派哲学。
”剎帝利也是雅利安人,实际上是贵族的,他们因为政治力量很大,就对以前婆罗门的那些很专横的思想不太满意。
他们就支持了一些其他的反婆罗门的思想,那些学者、哲学家、甚至是艺术家,这个时候,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吠陀就是反婆罗门教的思潮。
因为婆罗门教统治印度的社会很久之后,产生一定流弊,大家不满的情绪都直接体现出来了。
这个时候,那些学者、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一些反吠陀的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宗教,归纳起来,就是六种哲学,六派哲学,就是代表那些非婆罗门阶级利益的哲学。
那就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印度的思想已经从婆罗门的吠陀思想解放出来,正在产生新的力量。
针对婆罗门的吠陀思想的哲学家、宗教家很多,这六派都是很有名的。
我们看一看这些思想,书上记得大同小异,有的时候名字不一样,有的时候内容倒一下,你们大概知道是这么一个事就可以了。
第一个,阿耆多派,他们这一派的学说,“认为人和世界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合成”,这是四大。
这个“四大”的概念,他们印度的哲学里边已经早有了。
他们认为人和整个宇宙都是地水火风合拢来的,这个理论佛教里也有,我们身上骨头等等是地,鼻涕、小便等等是水,煖气是火,运动是风,他们认为就是这些就完了,这是他们的思想。
这是唯物论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构成的。
“他们否认灵魂”,他们不相信有灵魂,这个思想就是反吠陀的,吠陀他们认为人死掉之后有灵魂,通过祭祀可以升天;他们说没有的,只有物质。
“反对吠陀的祭祀”,他们不讲祭祀的——既然没有灵魂,祭什么祀?因为当时婆罗门祭祀,专门有他们自己的仪式,很繁琐的仪式,很繁琐的歌、颂,那些东西,他们认为这都是不需要的,认为人死了之后,就是地水火风又化成地水火风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现在一般世间上的普遍思想。
4.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
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
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
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
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主要知识点1、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2、目前大体可以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
(二)名词解释1、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
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
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
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
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
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2、摩亨佐·达罗:古印度哈拉巴文化遗迹之一,位于现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1922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是哈拉巴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从中可以了解到哈拉巴文化城市结构的特征,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城市规划良好;现代学者估计其人口约为35 000人,从城市建筑物的大小推断当时社会已经出现阶级差异;应该已经形成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组合而成的城市国家。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六集:踏上圣土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六集:踏上圣土公元628年夏天,玄奘穿越中亚的大草原,沿着阿姆河一路行走,终于来到了活国,活国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此时,跟随玄奘西行的,除了两个徒弟还有一些突厥军人,两个徒弟是玄奘在高昌剃度的,自从离开故乡以来,一直就跟随着师傅,这些突厥军人奉了可汗之命,在西突厥帝国广阔的辖区之内,一路护送玄奘。
对于玄奘而言,活国是疲惫的旅途当中一个倍感亲切的地方,活国不仅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其统治者正是可汗的长子怛度,而怛度的夫人又是玄奘的兄长高昌王的妹妹,然而,玄奘还是晚到了一步,高昌王的妹妹刚刚去世,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怛度也身患重病。
“怛度,建议我休息几天,等他身体好转后,亲自送我去印度”但是,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谋杀即将发生,大唐西域记记载,怛度的身体刚刚恢复,就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仓促的婚姻带来了杀身之祸。
这个女人与怛度一位成年的儿子串通,竟然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谋杀了父亲,掘取了属于父亲的权利,玄奘亲历了一场人伦惨剧。
“小儿年幼,成年的儿子继承了权位,仍旧娶自己的后母为妻”。
国王去世,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玄奘在活国滞留了一个多月。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进入今天的阿富汗之后,开始放慢西行的脚步。
,“进入大雪山,层峦叠嶂,险恶异常,风雪接连不断,道路难以通行,山神鬼怪肆意做崇,众多盗贼恣意妄为,专干杀人勾当。
”这是玄奘第二次翻越大雪山,这个大雪山就是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内,玄奘在这里遭遇了大雪。
“在雪中迷失了方向,幸亏有猎人带路,才越过了山岭,来到了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在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大唐西域记》记载,这个国家的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庙宇名为沙落迦,当地的僧人说,一位从中国来的王子,曾住在那里,在万里之外,故乡的影子若隐若现,玄奘一时非常感动。
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玄奘边走边停,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贵霜帝国统治喀布尔河流域大约五个世纪,贵霜帝国尊崇佛教,这里的佛教气,一直很浓厚,玄奘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礼拜圣迹。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目录一,话题的引出 (1)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 (1)2,与因明相关联 (1)二,六派哲学 (2)1,思想源渊 (2)1),吠陀 (2)2),奥义书 (4)2,六派哲学 (7)1),数论................................................................. 72),瑜伽 (9)3),胜论 (12)4),正理派 (17)5),弥曼差派 (20)6),吠檀多 (23)三,异端派别 (26)1,得名 (26)2,异端三派 (26)1),顺世派 (26)2),耆那教 (28)3),佛教 (30)参考资料: (30)古印度的主要外道一,话题的引出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外道,通常是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中国佛教更有泛泛地解释说,“心遊道外故名外道1”,后来人们给演化成了“心外求道是为外道”等,类似说法极多,实在来说,这打击面确实太宽了,把声闻、缘觉也都算成外道了,为了补救,又说这是“内外道2”。
我们现在只按习惯上说的“佛教之外的其他派别”来说。
在古印度,其实佛教才是外道,因为古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后来演化出了六个派别:数论、瑜伽、胜论、正理、弥曼差、吠檀多,这在习惯上,被称之为六派哲学。
除了这六派之外,都是外道。
在古印度,成气候的主要外道有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称之为异端三派。
古印度在相当长时期之内,这九派哲学思想并行传播,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甚至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
比如佛教,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中好些观念,象轮回、极微、业力等,其实在此之前的婆罗门教就有,佛教只不过是拿来进行了重新阐释而已。
但我们也发现,现存的奥义书,其实里头有一些观念是“抄袭”了佛教的,象“空”。
所以我们不能一见现存的奥义书中有某观念,就说是佛教借鉴了婆罗门。
刘立夫印度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六师外道与沙门思潮
刘立夫印度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六师外道与沙门思潮印度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六师外道与沙门思潮自古以来,佛教便称异教徒为外道。
这算不上轻辱,而是佛教强调心中求法。
这样,求法于外的教门便被称为外道,心内求法佛教为即内道。
中国的百家争鸣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后礼乐时代的思想交锋”,针对的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
而古印度诸子百家时代针对的却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有说九十六种外道,亦有说九十五种的,但到底以“六师”为代表。
这六师,大致类似于中国的“六家”,即儒、墨、名、法、道、阴阳六种显学。
另外,佛教这一派影响越来越大,算起来应该为七种显学。
古印度的婆罗门教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以婆罗门居首,连世俗王权的支柱刹帝利也沦为二等,至于社会的生产者吠舍、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的首陀罗更是等而下之,被推入苦难的深渊。
对婆罗门统治的反抗,在文化意识领域便是“沙门”思潮的涌现。
它们将矛头直指婆罗门教。
所谓外道六师,指六位或说六种自由思想家。
他们分别是:(一)散若夷·毗罗梨沸古印度诡辩论的创始人,亦是怀疑论者。
反对神造万物之说,亦对一切持怀疑态度。
其主张被称为“捕鳗说”,犹如鳗鱼般滑溜,令人难以掌握。
他甚至认为是非善恶也无法判断,唯有踏实严谨的修行才是正确之举。
(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的先驱之一,亦是唯物论和快乐论者。
主张灵魂是肉体的属性,否定灵魂不死和轮回业报。
主张种姓平等,把现世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三)末伽黎·拘舍罗宿命论和自然论者,认为世间万物由十二种元素构成: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
且它们的结合是自然的、机械的、无因的。
因而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而生,人既然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还不如自然无为、乐天听命。
这一派亦称“邪命外道”,借行道以谋生,其中的“生活派”是耆那教的一个分支。
(四)富兰那·迦叶非道德论者,对一切伦理道德都表示怀疑和否定。
古印度社会的阶级与宗教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阶级与宗教制度古印度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其阶级与宗教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相互关系。
这些制度在印度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塑造了该地区的文化与传统。
古印度的阶级制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早期印度。
在此期间,古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级: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苏达拉(Shudras)。
这个四级的体系被称为“吠舍制度”,根据传统来说,这个制度是由神创造的,每个阶级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阶级是最高的阶级,他们被认为是印度教的祭司阶级。
他们负责宗教仪式、祭祀和教育。
刹帝利阶级是武士阶级,他们是国家管理者、士兵和战士。
吠舍阶级是商人和农民阶级,他们从事商业和农业活动。
而苏达拉阶级是最低的阶级,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农民、工匠和奴隶。
这个吠舍制度在古印度社会中十分严格,人们的社会地位基本上是与他们的出身决定的,几乎无法改变。
然而,尽管各个阶级相互分隔,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十分紧密。
婆罗门依靠刹帝利的军事保护,而刹帝利则依靠吠舍的实际生产和财富。
整个社会体系的运作离不开每个阶级的贡献。
除了阶级制度外,宗教也在古印度社会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古印度是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教在整个社会中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印度教相信人们的出身和个人行为与来世的轮回有关。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人们将根据其前世的善恶行为在来世中被分至不同的阶级,这种轮回被称为“卡尔玛”。
因此,人们被教导要尽善尽美,以此重新获得更高的地位。
宗教在古印度社会中也起着统治和统一的作用。
婆罗门被视为神圣和智者,他们掌握着宗教知识和权力。
他们在宗教仪式和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神圣的亲属关系与政治统治者紧密联系。
这种宗教和政治的结合使得婆罗门阶级在社会中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尽管阶级制度和宗教在古印度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也在逐渐崩解。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4、印度教三派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也是第一大教。
它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
印度教分为哪三派吗?(1)性力派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专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作为绝对的,终极的神格。
该派别同湿婆派、毗湿奴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派。
从湿婆派分化而来的印度教三大派之一。
崇拜性力女神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
性力派主要教义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2)毗湿奴教印度教有力的分派之一,以毗湿奴神及其同体异名或化身为最高神而崇拜之。
原来毗湿奴神仅是吠陀宗教诸多太阳神之一,不久与各地土着的种种最高神(及其神妃)混合,继与湿婆神同被视为印度教的最高神。
毗湿奴最显着的特征是化身。
由于恶神阿修罗横行于世,人间四处弥漫邪恶,毗湿奴遂以各式各样的神格出现在人间,使恢复正义。
因此,毗湿奴有种种异名,一般认为有千名之多。
(3)湿婆教湿婆教,又称湿婆派、希瓦派,原义是与湿婆合一,是印度教中四个最主要教派之一,尊崇湿婆为最高的神明。
它的信徒被称为希瓦(Shaivas、Saivs、Shaivites),他们相信,湿婆就是宇宙万有,遍在一切之中。
祂是万物的创造者、毁灭者、与保护者,祂开启一切也隐藏一切。
在印度、尼泊尔与斯里兰卡,湿婆教广泛流行在民间。
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尼,也有广大的信众。
5、印度教性力派每一种宗教都有着不同的支派,而作为古老的印度教也是有着性力派、毗湿奴教、湿婆教之分。
每一种派系之间的信仰都是不同的。
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主张从性爱中体悟自然。
专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作为绝对的,终极的神格。
该派别同湿婆派、毗湿奴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派。
从湿婆派分化而来的印度教三大派之一。
崇拜性力女神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
性力派主要教义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四:六师学说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四:六师学说印度古代哲学之四六师学说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印度古代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此时编纂完成,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 史诗时期"。
在史诗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各行业的专门化已有相当的发展。
特别是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利之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出现了8 大著名城市,即摩揭陀的王舍城、拔祇的吠舍离城、居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波罗痆斯城、鸯伽的赡波城、拔沙的憍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
这些城市成为各城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有了相应的新的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阶级分化更为加剧。
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但据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和掠夺,在经济上也十分富有;一些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成了新的奴隶主。
势力日益强大的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对于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越来越不满了。
吠舍下层和广大的首陀罗,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则更加恶化,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十分不满。
史诗时期,列国争霸战争剧烈。
当时有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拔祇等16个主要国家,各国间为争夺领土和霸权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摩揭陀国在难陀王朝时(公元前364-前324 年)征服了诸国,基本上统一了恒河流域。
在长期争霸战争中,刹帝利统治阶层势力得到大大加强。
恒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列国兼并战争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必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反映。
在这以前,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旧氏族贵族,婆罗门教是他们的精神武器。
到这时期,婆罗门教与现实社会的变迁不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疑问,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和争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的学说和学派,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目录一,话题的引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与因明相关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六派哲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思想源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吠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奥义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六派哲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数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瑜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胜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正理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弥曼差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吠檀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异端派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得名.....................................................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异端三派................................1),顺世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耆那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佛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印度的重要外道古印度的主要外道一,话题的引出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外道,通常是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中国佛教更有泛泛地解释1说,“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后来人们给演化成了“心外求道是为外道”等,类似说法极多,实在来说,这打击面确实太宽了,把声闻、缘觉也都算成外道了,为了补救,又说这是2“内外道”。
我们现在只按习惯上说的“佛教之外的其他派别”来说。
在古印度,其实佛教才是外道,因为古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后来演化出了六个派别:数论、瑜伽、胜论、正理、弥曼差、吠檀多,这在习惯上,被称之为六派哲学。
除了这六派之外,都是外道。
在古印度,成气候的主要外道有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称之为异端三派。
古印度在相当长时期之内,这九派哲学思想并行传播,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甚至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
比如佛教,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中好些观念,象轮回、极微、业力等,其实在此之前的婆罗门教就有,佛教只不过是拿来进行了重新阐释而已。
但我们也发现,现存的奥义书,其实里头有一些观念是“抄袭”了佛教的,象“空”。
所以我们不能一见现存的奥义书中有某观念,就说是佛教借鉴了婆罗门。
2,与因明相关联古印度对当时的学问、知识,有一个大致的分类,称为五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
当时的各家各派,对于五明,都很重视,比如佛教有“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34一切五明处求”、“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等的说法,这是贯彻始终的,佛教还明确地5说,断所知障就是凭五明来断的。
古印度各家各派对五明的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之处仅只是它们都把“内明”界定为自家的理论,但这一区别十分重要,因为内明的不同,进而导致其他四明也是各派有各派的特色,但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倒是因明,因为陈那论师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简直可以说是另起炉灶,所以导致了佛教的因明极其特殊。
但这里并不详细讨论因明,只说因明和各家各派都有相当充分的交涉、理论,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因明,我们这里介绍一下佛教之外各派的主要观点。
1隋吉藏(549-623),《三论玄义》,见大正藏第45册第0001页中栏。
在唐澄观(738-839)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三中是“心遊道外即称外道”,见大正藏第36册第0099页下栏。
2具体请查《佛光大辞典》,里边解释得可复杂了。
3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见大正藏第44册第0099页下栏。
4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见大正藏第35册第0797页下栏。
5比如《显扬圣教论》卷六说,“於五明处精勤学时……速疾证得所知障净。
”见大正藏30册第0507页上栏;《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说,“五明处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证圆满所知障。
”见大正藏第30册第0696页上栏。
1古印度的重要外道二,六派哲学1,思想源渊印度河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3世纪。
这个年代的判定依据,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6考古学家在巴基斯坦发现了哈拉巴遗址、莫亨焦——达罗遗址,这是印度河文明最早的遗址。
当时,生活在印度这块地方的是土著人,不过,因为资料的缺乏,只凭有限的遗址发掘,我们还没有办法确定他们思想建构上的文明程度。
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迁徙到了印度河流域。
应该来说,当时这儿的7土著人,文明程度相对来说比雅利安人要高,但文明程度得多较低的雅利安人能征善战,征服了当地人,鹊巢鸠占,就在印度河流域居住了下来。
雅利安人在迁徙、征服的过程中,口头传播了一大批对神的赞歌,经过后人的整理,一直流传到现在,目前我们还能看到上千首,这就是吠陀,Veda。
吠陀的主要内容都是宗教思想,并没有多少关于哲学的东西,只有几首简单的哲理诗说到了哲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吠陀传播的时间很长,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已经彻底变成了主要讲哲理的奥义书。
奥义书和吠陀比起来,不同之处就是:吠陀是宗教,奥义书则是哲学。
应该来说,印度哲学的源头,就是奥义书。
流传到现在的奥义书有二百多种。
不过,在不严格区别的情况下,我们通常把奥义书给包括到吠陀里去。
1),吠陀广义的吠陀,有吠陀本集samhita、梵书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奥义书upanisad等,这是流传在西北印度地区的文献总称。
吠陀本集是对神的赞歌之类的,还有一些咒语、祭祀词等;梵书是吠陀本集的一些附属部分,是对吠陀本集的解释,基本上讲的是祭祀的起源、内容、仪规等;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不过内容有些变化,不再只是宗教的内容,还出现了些思辩的东西、哲学的东西;奥义书基本上就是探讨的哲学问题。
从吠陀本集过度到奥义书,化了六、七百年时间。
狭义的吠陀,只指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吠陀”。
四吠陀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约在公元前15世纪就产生了其中的最初一些,前前后后用了五百年左右方才完成。
这是雅利安人在往印度迁徙的过程中对神唱的赞歌,他们祈祷丰收、祈祷打猎要有收获,祈祷要战胜别的部族,祈祷自然灾害不要来等等,比如说发大水了,他们要高声念诵一些赞歌以祈祷水神,这赞歌就成了梨俱吠陀的一部分。
这些赞歌文献很多,先是口头的,直到很久以后才被记录、整理出来,流传到现在的,都是梵文写成的韵文,有10卷6古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
上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中,根据信仰不同,古印度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是传统的印度教信仰区,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信仰区。
后来东巴、西巴发生战争,印度、苏联、美国等国势力干预,东巴、西巴分裂成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7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第2章印度河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
2古印度的重要外道一千多首,各卷的内容,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很不协调,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作者根本不是一个人。
娑摩吠陀则是把梨俱吠陀中的一些赞歌谱上曲子唱,因为基本上是从梨俱吠陀中选出的一部分而谱曲的,所以内容和梨俱吠陀差不多。
现在见到的娑摩吠陀,有上、下两卷,多是从梨俱吠陀的第八、第九两卷中抽出来的。
耶柔吠陀是祭词,就是在祭祀中念的词,从形式上说这耶柔吠陀是散文,不押韵。
现存有40章。
8阿达婆吠陀和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不同,前三种吠陀侧重于赞颂诸神,而阿达婆吠陀则侧重于驱邪镇魔,基本上都是些巫术、咒语之类的,比如出现了瘟疫、流行性传染病,阿达婆吠陀里的某些咒语就可以驱除瘟疫魔。
现存的阿达婆吠陀,有20卷,里头开始出现了一些哲学的萌芽,阿达婆吠陀的年代相对来说比较晚,是公元前十世纪之后才有的。
吠陀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基本上可以分三个阶段:多神崇拜阶段,因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有许多部落,每个部落信仰不同的神,所以在吠陀时期,梨俱吠陀中开始就是多神,比如太阳神、月神、火神、水神、雷神等等。
吠陀阶段信仰多神,就是因为当时的部落不统一,各部落有各自的神。
第二个阶段是主神崇拜。
先时多神,是因为当时部落很多,部落之间是会发生兼并战争9的,“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部落就越来越少了。
兼并战争反映到宗教信仰上就是由多神向主神转变,原来的那些神,好多都没有了——被兼并的部落所信仰的神,有的干脆没有了,但为了“统战”的需要,还保留了极少数量的神。
部落兼并到一定程度,渐渐地就形成了国家,所以多神崇拜慢慢演化成了主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