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启 示 四 :热 爱学 生 ,敬 业 爱 岗
热爱学生 、敬业爱 岗,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要 求 ,是教师从 事教育 工作的思想前提 ,是教育好学生 的情感 基础的 内在动力 。孔子 从教近 五十年 ,一生遇过各种 波折和 困境 ,即使是 在乱兵包 围、断食 七 日等 危急情况 下 ,他仍照常讲 学 , “ 讲诵 弦歌不衰 。 (《 ” 史记 ・ 孔子世 家》)在孔子 的私学里 ,充满了尊师爱生 的空气 ,他关心学 生的学业 、 生活和健康 ,与学生有着深厚 的情谊 ,对学生 “ 私无 隐” 鼓励学生 无 “ 当仁不让于师” 《 。( 论语 ・ 卫灵公》 )正是孔子有着对 学生 、 对教育 事业 的挚深的热爱 ,才会对学 生施 以巧妙的 因材施教 。子路的成长就 是最好 的例子 。子路 出身 “ 野人 ”,初见 L 时 ,对 孔子 很不 礼敬 , 子 曾 “ 陵暴孔子”;成为孔 子的弟子后 ,对一些事情 的看法也往 往跟 L 子有分歧 ,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 。但是 ,在孔子 长期 的教育 熏陶下 ,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 教育教学 中,有些教师 的师生关系很 僵 ,经常 出现 学生 “ 牛” 顶
一
为如此 ,颜 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 :“ 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 仰 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我以礼 ,欲 罢不能 ,既 竭吾才。(《 论语 ・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 欲罢 不能” 的情 状 ,是对启发诱 导教育 的最好写照 ,也说 明了孔 子的启发诱导水 平很
学 生 ,他对 学 生 的心 理 、个 性 的 观 察 很 细 致 。 他 在 教 育 中注 意 到 学 生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 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 充分发挥 教 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 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孔子 在 因材施教 中很重视启 发诱导 学生 ,认为 掌握知 识 、形成道 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他说过一段至理名 言:“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 论语 ・ 而》 述 )也就 是说 ,教 师不应在学生没有 “ 愤”、 “ ” 的急切求 知的心 理状态 下 悱 进行教学 。根据 《 论语》上 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 学 习 主 动性 , 引发 学 生 的 “ ”、“ ” 心 理 ,并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愤 悱 步步地 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 子说 过 : “ 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 吾 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论语 ・子罕》 正因 )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里提出分层教学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具体做法是。
1. 对学生分层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
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教学内容分层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
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
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
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
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
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 指导学习方法“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
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
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一、因材施教观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所谓“因材施教”,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孔子教学经验概括中的一段话。
他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
享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
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适时,注意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注意从容引导,不急不缓。
北宋教育家胡瑗创造苏湖教法,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他能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明体达用”。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达四十余年。
他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赞同的,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对此则有所发展。
他在《四书集注》和《孟子集注》中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他把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比喻为草木之生,如得及时之雨,“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
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
朱熹的“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在教学中长期运用。
被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的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十分推崇因材施教法。
王夫之主张教育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教人的道理是一个,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个别差异性的特点和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从古代教育家运用“因材施教”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
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教育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古代,许多教育家都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各自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孟子也强调:“教亦多术”,即教育方法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些教育家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总之,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的思想,特别是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陈如平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得到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更加凸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显著标志。
2019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的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
”这赋予因材施教更加丰富更加鲜亮的现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对于教师、家长、学校,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深远而全新的意义。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
宋代大儒程颐最先从孔子教人的经验中,概括出“圣人教人,各因其材”的说法。
另一位大儒朱熹接着说道:“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因材施教”由此而得,这是古代圣贤留下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是凝结了两千多年深厚教育思想的重要法宝。
实现因材施教既是人类的教育梦想,也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根本上说,因材施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条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还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
在它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根据學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不同个性特征,运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最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由于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各尽其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普遍的、深远的,必须为任何正常的教育所遵循和运用,不得违背和篡改,要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成人、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条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实情况是,应试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学习被练习取代,训练被刷题取代,所有教育教学都直奔分数、成绩和升学率,简单粗暴、罔顾一切,功利色彩浓厚。
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标签。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作者: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被系统化了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
首先,从认识论来看。
认识论的目的是合理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因材施教”的对象是人,人是构成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合理的认识社会,归根到底是合理地认识人。
“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
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人)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教育认识活动。
在这个双边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主动地位,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
谈谈“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谈谈“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
他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 可见,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下面我就“因材施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现学生的优点,促其发挥特长。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学生的身上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身上美的眼光。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其优点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
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
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因此,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因材施教,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从而实现使学生多才多艺、有特色地发展。
开学时,有两个学困生从村校转入我班。
我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你们两位同学就是我四(1)班的学生了,我不知道你们过去的情况,所以,你们要把自己的优点找出来,告诉我。
”他们愣了一下,就说:“我没有优点。
”我说:“怎么可能没有优点呢?今天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告诉我。
”第二天,有一个同学找到了,另外一个没找到,红着脸说:“对不起,老师,我真的找不出我有什么优点。
”我装作生气的样子,说:“你再回去好好找找,明天再说自己没有优点,我就狠狠的批评你。
”第二天,他来找我了,我说:“找到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嗯,可是只有一点,我不好说出来。
”我说:“别呀,好不容易找出来的一个优点,大胆说出来。
”他说:“我觉得自己画的一些画还不错。
”我说:“这是多好的一个优点呀,可能其他同学都没有你这个优点呢。
小议“因材施教”
小议“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它之所以能经历两千多年漫长历史的洗礼而光辉依旧,可见其是何等的精辟。
我认为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深刻地去认识它。
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更重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养成型”教育,它是区别于“选拔型”的应试教育的。
它并不要求我们所教育的学生人人都能升学,人人都能成为大学生,但它却要求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成才,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建设者,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很显然,素质教育为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我们教育所担负的职责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学生,而是为了对每一个学生的一辈子负责,对社会的整体素质负责。
二、我们学校现状的分析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会牺牲优差两头学生的利益,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的不利局面,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失调,学生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发展下去,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知识的不断增多,旧的知识不能得到解决,新知识无法接受。
这样,知识无法更新,有可能造成个别学生无法在小学中完成大纲的教学内容,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为了走出教学的误区,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我注重多方面地观察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地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所采取措施(一)突出“师爱”,热爱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明了师爱的重要性。
真诚的师爱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要进行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浓厚无私的爱,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教育教学。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并且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实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水平、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实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实行教学。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发展。
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存有诸多困难,很难落实。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目的等因素导致的。
1、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仍然是以统一标准答案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考评教师的重要标准,学生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普遍化,导致因材施教难实施的现象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2、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统一的教材和教学目标实行教学,存有过多的统一,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存有着目标上的矛盾。
针对现行教育体制,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依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实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环节,配合以教师的辅导,主要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
在此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分层发展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个性化发展;分层发展的目的在于促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整体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一个班集体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
试谈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
作者: 张梅
作者机构: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4页
主题词: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摘要: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对我们现在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从而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穷其一生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早在两千多年前他的教育思想中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的素质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要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可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正是古代教育家对学生个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授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
那么这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无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但是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仍然看到,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
好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当前仍以带着新课程的帽子,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
这怎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材呢?这是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相违背的。
我想,什么时候学生在老师头脑中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人了,什么时候教育也就成功了。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读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应当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他们学习的点,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分数,一个问候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暖暖的爱意,对于他们兴趣的培养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兴趣是慢慢培养的,这就需要我们洞察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
试论“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摘要:在提倡公平教育与个性教学的今天,孔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光芒依旧。
探寻“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蕴含的教育哲学思想,以期为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一点努力。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共性;个性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儒家学说已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当今教育影响至深。
孔子的思想流传之久、影响之深,与他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内涵1.“有教无类”的涵义教育对象,是许多教育家探讨与争论过的问题,即什么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的问题。
是统治阶级、富人,还是人人都可以?春秋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他认为“教”即教育,“类”即级别、等级。
教育对象不仅包括血统高贵的贵族,也包括低等级的贫民,包括各行各业的人。
总之,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孔子在提出这一伟大的教育对象观的同时,也亲身实践了其主张。
史籍资料记载:孔子的学生不论地域还是出生都十分驳杂。
弟子有来自齐、宋、卫、吴、郑等诸侯国;有出生于奴隶主贵族的孟驿子,也有“穷居陋巷”的颜渊。
这打破了受教育者的家庭出身与地域限制,满足了平民求学的愿望,推动了春秋时期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经过传承与历史沿革,现在讲的“有教无类”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应不论其家庭背景、资质、性格、能力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因材施教”的涵义“因材施教”的概念是由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后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又明确提出,因此而流传。
“材”指“材质”,即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对每个受教育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场景。
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
---------------------------------------------------------------最新资料推荐------------------------------------------------------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摘要:因材施教因其能够适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被历代教育家所运用和称颂。
但是,在现在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因材施教迎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的存在与全面发展当代因材施教困境Abstract:It has been used and praised by the educator that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s able to adjust to their unique need of learning of students.However,it will also meet a new oppotunity and challenge,with the reques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s to what people-orient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the core . Keywords: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Be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The contemporary era;Dilemma 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人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教学不能一刀切,应该因材而施教。
但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是:既承认人存在着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看做是知识的存储器,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忠孝的出处和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其原则是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我国,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其出处如下:《论语·为政》“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由此而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都曾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十分重视这个经验,因此,他办校时间虽不长,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掌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能否成功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有教无类论语》第五十七则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不管那一类人,我们都可以给他以教育。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主要观点“有教无类”作为孔子在教育对象方面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人们不分出身贵贱、不管品行善恶、不论智力高低,也不拘泥于地域和种族差异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等多重涵义。
属于继承与弘扬我国古代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有因材施教法
属于继承与弘扬我国古代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有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古代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的内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古代中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法。
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人的教育要因时地利人而异,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这一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因材施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
古代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采取讲学和论证的方式进行,但并不一味强调纵然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因材施教法更注重实践与训练。
在古代职业道德教育中,理论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将道德原则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学医的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时,不仅要理解医德的内涵,还要亲自进行医学实践,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因材施教法帮助师生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因材施教法也强调思辨和案例分析。
古代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或案例,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职业道德问题的本质,并学会运用道德原则来解决问题。
因材施教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案例和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辨来培养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法是古代中国职业道德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实际需求,还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的运用,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首先,
要改变教育思想,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把嚼烂了的东西“喂”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
教师
“牵”
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
明确
“学生探索,
教师引路”
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这样做,
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
便会成为举世无双
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
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附中在完成大纲教
学的同时,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发掘学生的资质天赋,
开设选修课,
也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假如我们不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而要求
学生死学书本,用一种
“
大锅烩
”
的方法给三千学生千篇一律地灌输,
中等生理
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
2
.在回答
内容的难度上,
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
优等生回答需要综
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3
.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
中等生、
优等生思维的敏捷水准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
而对差生就
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理解问题。“差
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全面发展而有突出
特长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资质
潜力,为他们打开与祖国共同腾飞的大门。在教育的过程中,理应具
体分析,好好“因材,因势利导,恰当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教
育工作者和家长手中开启学生儿女成功的金钥匙。
我们怎样“因材施教”呢?
(1)分组划分层次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
应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指观察力、思
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感情、
意志、毅力等)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
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
不同的作业。
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才能精心地设
就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3
)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
先考虑班上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
还要重视
“差生”
和
“优等生”
这两头。这里提出几点安排,
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诸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家庭教育不
足,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
的不相衔接等等。
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
世界科学发明伟
人爱迪生、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
年轻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
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准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
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实行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
教”一词的来源。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
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
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也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年龄阶
段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有一定
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
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而是因为这种做法根本就不是因材施教。
同时,
又有的孩子的确很有
天赋,
而家长也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让孩子学琴,
但因为望子成龙的心
切,导致急于求成。孩子在练琴时感到十分枯燥,原来的兴味盎然变
成了填鸭式的无奈。
苦练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孩子的一鸣惊人,
而是琴
技停止不前,没有大的进步。这样的失败就是在
“
施教
”
的过程中处理
不当,
没有把握适当的方法造成的。
如果家长
“
放任孩子的兴趣特点,
又有行家加以指点,再加上勤学苦练,那么凭着孩子的资质天赋,不
难有所突破。由此可见,”
的过程也理应因材而确定适当的方法,切不可揠苗助长。所以说,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仔细全面地分析,只有认真分析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叫
“
施
教
”。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中国社会正飞速地进步,
反。这些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社会上有一股小孩学钢琴的风
潮。
很多家长认为这便是培养特长因材施教,
便盲目跟风,
买了钢琴。
一些孩子练琴时觉得很痛苦,练的时间不长,钢琴闲置下来。这些家
长并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天赋仔细考虑,没有做到
“
因
材
”
。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并非是因材施教的失败,
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发展。
(3)
针对学生的个性
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我们国家从古时候起就讲究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
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采“
大锅烩的方法,而理应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协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
为第一流人才。
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
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究活动,
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
讨
论教案时,很多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
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未删。后来实践证明,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
(1)
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
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
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2)
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
怎么能造就出那么多德智体兼备兴趣广泛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呢?
在我校,
因材施教是一扇开启特长开启成功告别平庸的大门。
所以说,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特点,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选择特殊的方法
和途径,才能造就人才。
在明确因材施教的好处之后,
我们还理应注意到因材是要根据具
体情况加以分析,粗枝大叶不得;施教更要得法,拔苗助长会适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