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ppt课件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次为来自交感神经,少数发生于舌咽神 经、Ⅴ3神经分支、Ⅺ和Ⅻ 神经等(来自运 动神经如Ⅻ神经者很罕见)。第三位常见 的咽旁间隙肿瘤为副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 器瘤,来自颈动脉体、迷走神经上的球体 组织或颈静脉球瘤向下扩展。发病率再其 次的肿瘤为血管性肿瘤,其中以静脉性血 管瘤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 咽肌和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和茎 突下颌韧带)和茎突咽筋膜组成的隔膜将 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 茎突前、后区)。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 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 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 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和血管结构 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 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 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和淋巴组 织等。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 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 Ⅻ颅神经、颈交感干、 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是位于咽
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 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 致呈倒置的锥形。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 筋膜围绕而成,而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的为脂肪 充填的一个间隙,其构成和周围结构复杂,通过 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的叙述很多,但常 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 是由深筋膜包裹的一个独立的间隙,下达 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其 内贯穿全长的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和交 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 动脉。但因颈动脉鞘为穿过咽旁间隙的结 构,且包裹的同为颈深筋膜,故多数文献 都将舌骨上颈动脉鞘归于咽旁间隙的一部 分。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
22
神经纤维瘤
• 第三类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 • 部分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I型
.
23
其它类型肿瘤
• 多种多样 • 占咽旁间隙肿瘤的20% • 淋巴瘤,血管瘤,畸胎瘤,脂肪瘤,鳃裂
囊肿,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动脉瘤
.
24
颈动脉瘤
• 竖琴征
.
25
诊断
• 全面的头颈部检查 • 双手触诊,血管搏动 • 副节瘤可以左右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 • 影像学检查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 • 经口或颈部活检
.
13
• 茎突前间隙: (多形性)腺瘤、血管瘤、鳃裂囊肿、脂肪 瘤 • 茎突后间隙: 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性肿瘤、淋巴性肿瘤
.
14
症状
• 多无症状,口咽侧或颌后区丰满 • 耳部症状:咽鼓管堵塞 • 口咽症状:吞咽、构音困难,打鼾,呼吸
困难,异物感,疼痛 • 颅神经受累:声嘶,半侧舌瘫痪,Horner氏
.
7
• 咽后间隙 • -咽后的正中 • -前壁为颊咽筋膜 • -后壁为椎前筋膜 • 内容物为咽后淋巴结
.
8
.
9
咽旁间隙影像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咽粘膜间隙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
10
咽旁间隙
.
11
.
12
咽旁间隙肿瘤
• 发病率较低,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 • 良性肿瘤占80%,恶性肿瘤占20% • 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 观察 • 放射治疗
.
51
观察
• 副神经节细胞瘤每年生长1.0-1.5mm • 良性肿瘤 • 不治疗每年的死亡率低于10%
.
52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ppt课件
困难、吞咽困难等,累及颈交感链可产生Horner 综合症。 恶性肿瘤常可引起疼痛,侵犯翼内肌可引起张口 困难甚至牙关紧闭
精选PPT课件
9
影像定位
周围见受压变薄的咽旁脂肪 颈内动脉位于肿块后方可受压 腮腺深叶与肿块间有脂肪分隔或形
态基本完整 鼻咽口咽侧壁或翼肌为受压改变 颅底孔道的扩大
精选PPT课件
5
精选PPT课件
6
咽旁肿瘤
占头颈部肿瘤的0.5% 良性78%~80% 恶性18%~20%
精选PPT课件
7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
异位小唾液腺 神经鞘瘤 血管瘤 间叶来源肿瘤
精选Pபைடு நூலகம்T课件
8
临床表现
无痛性口腔或颈部肿块,常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肿块位于鼻咽水平 吞咽困难,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肿瘤位于口咽
表面不光滑,提示为MT,可伴咽后淋巴结肿 大
精选PPT课件
26
F38,咽部不适,PE:左软腭片状紫色物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M/51发现左口咽肿块1月
精选PPT课件
29
NHL
精选PPT课件
30
颈动脉间隙(carotid space)
由颅底一直延伸到主动脉弓。其舌骨水平以上部 分与咽旁间隙相邻,位于腮腺间隙内后方、咽旁 间隙后外侧、咽后间隙外侧。
间隙内主要有下颌骨、咀嚼肌及经下颌切迹而 来的咬肌神经、血管等组织
咀嚼肌间隙的占位一般为感染和肉瘤。
精选PPT课件
49
精选PPT课件
50
F/36张口疼痛1月
精选PPT课件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
26
CT
• 定位肿瘤来自茎突前间隙或茎突后间隙 • 显示包块与腮腺之间的脂肪层 • 动脉的移位 • 增强扫描 • 恶性者可有骨质侵蚀破坏 • 软组织细节的显示有一定局限性
.
27
MRI
• 软组织分辨力强 • 较CT更容易显示肿块与动脉的关系 • 不同肿瘤类型在MRI的特征性表现可使
90~95%的病人术前明确诊断
• 观察 • 放射治疗
.
51
观察
• 副神经节细胞瘤每年生长1.0-1.5mm • 良性肿瘤 • 不治疗每年的死亡率低于10%
.
52
放射治疗
• 不能治愈 • 用于局部控制 • 肿瘤可部分退缩,多数停止生长
.
53
• 谢谢
.
54
.
28
血管造影
• 显示大血管关系 • 区分神经源性与血管源性肿瘤 • 竖琴征 • 必要时可行球囊阻塞试验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手术入路
• 经口腔 • 颈侧(伴有或不伴有下颌骨切断) • 颈侧-腮腺 • 经颈-经乳突
.
35
经口
• 用于小的良性肿瘤 • 颈部没有切口瘢痕 • 显露有限 • 止血困难 • 肿瘤易破碎 • 神经血管损伤
.
4
咽颅底筋膜
• 1.咽粘膜间隙(pharyngeal mucosal space,PMS)
• 2.咽后间隙(rethophngeal space,RPS)
• 3.危险间隙(danger space,DS)
• 4.椎前间隙(privertebral space,PS)
咽旁间隙肿瘤
病理学基础
咽旁间隙肿瘤按其良恶性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按其发生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但多按其来源分类, 这一分类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该分类如下:1.源于涎腺:可来源于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其他小的唾液 腺,其中以腮腺深叶或尾部的多型性腺瘤(混合瘤)最多见。据Dankle<12>等报道占咽旁间隙肿瘤的45.6%。其 他有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癌,腮腺纤维瘤,腺淋巴瘤等.2.神经源肿瘤:可来自颈交感神经链或周围神经,其次 来自后组颅神经的颅外段或膈神经。有来自雪旺细胞的神经鞘瘤<6>,鞘膜层的神经纤维瘤及神经节细胞的神经 节瘤<7>(Ganglioneuroma),发生于不同部位副交感神经细胞的肿瘤,如颈动脉体、颈静脉球、迷走神经节及 舌咽神经节等虽可统称为副交感神经节瘤,但常按其部位称为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等。约占23.3%。3.其他 来源肿瘤:如脂肪瘤、骨脂肪瘤、淋巴瘤、骨化纤维瘤、滑膜肉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软骨瘤、 软骨肉瘤、平滑肌瘤、脑膜瘤及脊索瘤等,共占30.1%。在John<13>及Som<14>等的报道中发现几乎类似的分布 结果。对继发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咽癌的直接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其次是邻近结构肿瘤的扩散蔓延如口咽、下 咽、口腔及下颌骨肿瘤等的直接蔓延及乳癌远处转移<15.16>。类型: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 PPT
F/57
F/42 声音嘶哑3月 颈动脉体瘤
发现左颈肿物呼吸不畅4月
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咽旁间隙后方,在颈内筋膜壁层和椎前筋膜 之间。向上延伸到颅底;向下可达横膈。其内部 被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内有咽后组淋巴结及脂 肪
咽后间隙内最常见的占位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咽后 淋巴结肿大,其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尤应引 起重视,注意与交感来源N鞘瘤鉴别
颈内动脉外后移位 咽旁间隙前移 鼻咽有肿块 或有其它原发肿瘤史
F/41回缩性涕血2月余
M/39,打呼数月
F/43 发现左颈肿块1月,咽痛20天,左咽侧后隆起,粘膜表面光,TB
是指腮腺囊内的潜在性间隙,其上界为外耳道 及颞下颌关节,下界为下颌角的稍下方,前界 为咬肌及下颌支,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 缘和二腹肌后腹,内侧界为茎突肌群及咽旁间 隙,外侧界为腮腺表面筋膜
占头颈部肿瘤的0.5% 良性78%~80% 恶性18%~20%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
异位小唾液腺 神经鞘瘤 血管瘤 间叶来源肿瘤
临床表现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周围见受压变薄的咽旁脂肪 颈内动脉位于肿块后方可受压 腮腺深叶与肿块间有脂肪分隔或形
F/40,右耳听力下降2年 伴咽异物感
重 要 的 间 接 征 像
F66,体检发现左咽部肿物
位于颈内筋膜脏层与咽后、侧壁粘膜之间,上 至颅底下达环状软骨水平。该间隙后邻咽后间 隙,外侧邻咽旁间隙,内、前方为气道。
内有粘膜上皮、小涎腺、淋巴组织、咽缩肌、 咽鼓管咽肌等。
常见肿瘤包括鼻咽癌、口咽癌、鼻咽和口咽淋 巴瘤、血管瘤、小唾腺来源肿瘤等。
间隙内有腮腺,腮腺内导管、腮腺内淋巴结、 面神经及血管。
咽旁间隙 ppt课件
咀嚼肌间隙 腮腺间隙
颈动脉间隙
咽粘膜间隙 咽旁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 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PPS)分区
茎突及其附着结构如茎突舌骨肌及茎突咽肌为界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腮腺深叶 翼肌 脂肪 淋巴等组织
第Ⅸ~Ⅻ脑神经 颈交感链 颈动脉鞘 颈内动、静脉 颈深淋巴结 脂肪
颈动脉间隙(CS)
小结
腮腺深叶来源
T
咽旁间隙脂肪受压内移 茎突向后移位 腮腺深叶形态消失 肿块凸入咽旁间隙呈哑铃状 二腹肌后腹受压后移或内移,位于肿块深面
非腮腺深叶来源
二腹肌后腹后外移动,位于肿块浅面 (茎突向外移位)
T
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
(parapharyngeal space,PPS)
——病变定位
2017-12-4
上颈部的重要间隙
咽旁间隙 (PPS) 咽粘膜间隙 咀嚼肌间隙 腮腺间隙 颈动脉间隙 咽后间隙
边界
上:颅底 下:舌骨 外:咀嚼肌间隙 内:咽粘膜间隙 后内:椎前肌肉及筋膜 后外:腮腺深叶、二腹肌后腹
茎突前间隙
腮腺深叶 翼肌 脂肪 淋巴等组织
茎突后间隙:
第Ⅸ~Ⅻ脑神经 颈交感链 颈动脉鞘 颈内动、静脉 颈深淋巴结 脂肪
长头肌
白线:腭帆张肌肌腱表面筋膜与茎突(S)相连 PPS: 茎突前咽旁间隙 CS:茎突后咽旁间隙(CS)
咽粘膜间隙(PMS)
咬肌间隙(MS)
腮腺间隙(PS)
咽旁间隙PPT课件
.
12
图10:A,右侧MS浸物浸润翼肌,但未引起张口受限。 B,病变经CT介导的FNA检查证实为淋巴瘤
.
13
图11:冠状位MRI T1WI 示异常增大、增强的颅底卵园孔左侧 V3*侵及MS。这一表现符合这一黑色素肿瘤患者的病史沿神经 扩散
.
14
图12:CT骨窗轴状位显示与图11为同一患者,证实:左侧卵园 孔增宽。 该例患者中,沿神经扩散可以引起骨管或孔的扩大而 未见骨质破坏
.
16
腮腺间隙常见疾病
肿瘤 • 多形性腺瘤 • Warthin 瘤 • 脂肪瘤 • 粘液表皮样癌 • 腺样囊性癌 • 腺泡细胞癌 • 鳞癌 • 淋巴结外或淋巴结非何杰金淋巴瘤 • 淋巴结转移癌,常见于面部和头皮的皮肤癌 炎症、感染 • 腮腺炎、腮腺囊肿 • 反应性淋巴肥大 • 淋巴上皮囊肿、病变 • 先天性、发育性病变 • 血管瘤 • 静脉淋巴畸形 • 第一鳃裂囊肿
B/C图像中T2WI显示在不同扫描位像上密集的亮结节代表复发的 腮腺床的肿瘤。
.
20
图17:A腮腺淋巴管瘤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 B,PPS下方直接与下颌和舌下间隙相沟通。
.
21
图18,右侧腮腺浅叶粘液表皮样癌,在T2WI扫描显 示出边界清晰高信号。 该表现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相 类似,影像学不易区分。
C:骨窗轴状位CT显示骨膜新骨形成的日光影-这种骨肉瘤常 见征象
.
11
咬肌间隙常见疾病
炎症/感染 • 牙缘性感染:蜂窝组织炎,脓肿 • 肌炎 • 先天性/发育性 • 血管瘤 • 静脉淋巴畸形 新生物 • 肌肉或骨良性肿瘤 • 横纹肌肉瘤 • 骨肉瘤 • 神经鞘瘤 • 非何杰金淋巴瘤 • 粘膜癌深部侵犯 • 转移癌
咽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1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上:颅底 下:舌骨 外:咀嚼肌间隙 内:咽粘膜间隙
前: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 上缘 后内:椎前肌肉及筋膜 后外:腮腺深叶、二腹肌后 腹
2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 为前后二部。前部称咽旁前间 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 咽旁前间隙:脂肪、腮腺深叶、 咽升动、静脉;内侧腭帆张肌 肉、腭帆提肌等。 • 咽旁后间隙:颈动脉鞘(神经、 交感干、球体组织、淋巴结)。
21
22
10腭肌上皮癌来自11神经鞘瘤12
神经鞘瘤为一种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咽旁间 隙的神经鞘瘤多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为椭圆形实 质性肿块,一般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光滑。CT平扫肿块呈 软组织密度,对比肌肉为稍低密度,边界清楚,包膜光整。 MRI平扫T1WI呈类似肌肉信号的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 号;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体积较大时,多伴囊变坏死。
7
多形性腺瘤
8
多形性腺瘤
9
左侧颌下腺肌上皮瘤
肌上皮瘤,又称肌上皮腺瘤,是由肌上皮细胞组成的一种涎腺 肿瘤。临床常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包块,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 腺。病理上界限清楚,课囊变,多具有完整包膜;若包膜不完 整呈结节状或无包膜,考虑有潜在恶性。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 面对,囊变多见,囊壁多不规则,囊内见小片状或裂隙状低密 度区。增强扫描成不均匀轻度至明显强化,囊壁及实性部分强 化明显,囊变部分不强化。
13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深叶来源的多形性腺瘤体积较大(>4cm),常突向同侧咽旁间隙生长,与原发于咽旁 间隙的神经鞘瘤较难鉴别。笔者认为两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影像表现: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均为单侧单发的软组织密度/信号,边界清楚,可见 完整包膜,均可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但多形性腺瘤常伴有延迟 强化,可供鉴别。 (2)发生部位:前者多发生在茎突前间隙。后者多发生在茎突后间隙,即二腹肌后腹以上水 平的茎突后间隙和二腹肌后腹以下水平的颈动脉间隙。 (3)对咽旁间隙的影响:前者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脂肪间隙凹面朝外,呈 裂隙状或消失;咽腔受压变窄。后者发生于颈动脉间隙时对同侧咽旁间隙的影响不大,发生 于茎突后间隙时脂肪间隙朝多推挤同侧咽旁间隙向前外移位变窄,外侧推移,位于病灶与同 侧翼肌之间,咽腔可见受压CT变窄。咽旁间隙为脂肪间隙,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高信 号,T1WI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咽在旁间隙的受压移位改变。 (4)茎突:前者推挤同侧茎突向后内移位,下颌骨与茎突间距扩大。后者位于颈动脉间隙时, 茎突受压向前移位,位于茎突后间隙时,茎突向前外移位,下颌骨与茎突间距缩小。CT显示 茎突骨质移位的情况较MRI好。 (5)颈动脉鞘区血管:前者推挤其向后内移位。后者位于颈动脉间隙时,血管受压向前内移 位;位于茎突后间隙时,血管受压向外移位至腮腺与肿块之间形成明显分界。文献报道交感 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多推挤颈内动脉向前外位移,颈内动、静脉分离<60>120°。 (6)与腮腺及二腹肌后腹的关系:前者多源于腮腺深叶,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外侧,与腮腺分 界不清,两者间无明显脂肪间隙。腮腺可受压外移,二腹肌后腹受压内移。后者与腮腺分界 清楚,位于二腹肌后腹内侧,二腹肌后腹受压外移,肿瘤与腮腺之间可见清楚的脂肪间隙。 本研究中多形性腺瘤均来源于腮腺,若其源于咽旁间隙小涎腺时,肿瘤与腮腺间也可见脂肪 间隙,则其与腮腺之间是否存在脂肪间隙不能成为鉴别点。而其导致的二腹肌后腹的移位征 象与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所致征象一致,可供鉴别。
咽旁间隙的解剖和肿瘤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就是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与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得脂肪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致呈倒置得锥形。
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筋膜围绕而成,而就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得为脂肪充填得一个间隙,其构成与周围结构复杂,通过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得叙述很多,但常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得内侧壁为颊咽筋膜,此筋膜上自颅底,包绕咽颅底筋膜与咽缩肌外侧;外侧壁为翼内外肌、腮腺与二腹肌后腹得筋膜;前界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侧板后缘及其颊咽筋膜、翼内肌、腭舌肌及腭咽肌筋膜;后壁为覆盖颈锥与锥前肌得锥前筋膜;顶部为岩锥与蝶骨大翼部分;底部为二腹肌后腹与舌骨大角连接处及颌下腺得包膜。
由此可见,咽旁间隙内邻鼻、口咽侧壁,其内侧得主要结构有咽肌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隐窝与扁桃体等;外邻翼内外肌、下颌骨、腮腺、二腹肌后腹等;后邻颈锥横突、头长肌与头前直肌(头长肌位于头前直肌之内侧);前邻翼内肌与翼内板;上起自颅底;下止于颌下腺与舌骨。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咽肌与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与茎突下颌韧带)与茎突咽筋膜组成得隔膜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茎突前、后区)。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与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与血管结构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与淋巴组织等。
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Ⅻ颅神经、颈交感干、球体组织与淋巴结等。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就是由深筋膜包裹得一个独立得间隙,下达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与舌骨下区。
其内贯穿全长得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与交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与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动脉。
咽部肿瘤 ppt课件
2. 男性发病约为女性的2-3倍。 3.高发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 4.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
ppt课件
11
1、病因
1.遗传因素 :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 2.EB 病毒 目前 EB 病毒的研究已成为探索鼻咽癌病因 学中的重要方面。 3.环境因素 我国鼻咽癌高发区居民多有进食咸鱼、腊味 等腌制食品习惯, 这些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鼻咽癌 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微量元素镍含量较高.另外,缺乏维 生素 和性激素失调.
ppt课件 6
3、治疗
• 首选手术治疗。 减少术中出血之措施 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瘤体供血动脉栓塞术 ② 颈外动脉结扎术 ③ 控制性低血压麻醉 冷冻术
ppt课件
7
手术径路 经鼻腔和经口腔径路:鼻侧切开、硬腭径路等。
ppt课件
8
鼻咽癌
NPC
ppt课件
9
概 述
ppt课件 10
1.1975~1978调查发现广东、 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为国内高发 区,调整死亡率分别为6.47/10万、4.92/10 万、3.28/10万、 3.22/10万,亦居世界首位(调整死亡率2.88/10万)。
ppt课件
25
(二) 化 疗
• 适用于: 1、晚期癌肿; 2、放疗后局部癌肿复发,不宜手术或再放疗; 3、有远处器官转移者。
ppt课件
26
(三) 手 术
适用于: 1、经放疗后有残留病灶或复发者: 2、无颅底骨质破坏或颅神经侵犯、无远处转移、全身情况 较好者; 4、对放射线敏感性差的局限病灶,如腺癌等; 5、经放疗后不消退的孤立性颈淋巴结结节,原发病灶已控 制者可考虑作颈淋巴廓清术
ppt课件
33
• 下咽后壁区癌:为覆盖于椎前的喉咽壁。起自会厌平面, 下至环杓关节水平的下咽后壁。 • 肿瘤多发生在梨状窝,其次为下咽后壁,环后区最少。前 2者多发生在男性,后者多发生在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第Ⅸ-Ⅻ颅神经在颈动脉鞘内的位置接近,Ⅸ-Ⅺ 颅神经位于颈内静脉内侧,Ⅻ颅神经位于颈内静 脉前内侧,其中迷走神经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 之间后方下行,并发出咽支并入舌咽神经;舌咽 神经出颈静脉孔后于颈内动脉外侧向前斜行止于 咽侧壁和茎突咽肌;副神经往前绕向颈内静脉外 侧向后止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下神经与迷 走神经分离后,在颈内静脉前方下行,达下颌角水 平向前发出分支形成颈袢。颈交感干走行于颈动 脉内侧。以上结构均位于茎突深面。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以良性居多,约占80%,其 中以小唾腺来源的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约 占30-50%,多数源发于腮腺深叶,少数来 自颌下腺或咽旁间隙内异位的腺体组织。 其次常见的良性肿瘤为神经鞘膜瘤,约占 20-30%(但亦有病例组报道神经鞘膜瘤的 发病率高于多形性腺瘤),其中以来自颈 动脉鞘的迷走神经最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次为来自交感神经,少数发生于舌咽神 经、Ⅴ3神经分支、Ⅺ和Ⅻ 神经等(来自运 动神经如Ⅻ神经者很罕见)。第三位常见 的咽旁间隙肿瘤为副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 器瘤,来自颈动脉体、迷走神经上的球体 组织或颈静脉球瘤向下扩展。发病率再其 次的肿瘤为血管性肿瘤,其中以静脉性血 管瘤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根据其来源可分三类: 1.涎腺源性:如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其它良恶性 腺瘤等。 2.神经源性:如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 节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神经纤维肉瘤 等。 3.其它组织来源:如鳃裂囊肿、血管瘤、淋巴管 瘤、纤维瘤、血管纤维瘤、颈动脉瘤、脂肪瘤、 平滑肌瘤、畸胎瘤、纤维脂肪瘤、粘液脂肪瘤、 脊索瘤、表皮囊肿、血管纤维脂肪瘤等。恶性肿 瘤有未分癌、鳞癌、淋巴瘤、横纹肌肉瘤、粘液 表皮样癌、平滑肌肉瘤和移行上皮癌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 咽肌和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和茎 突下颌韧带)和茎突咽筋膜组成的隔膜将 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 茎突前、后区)。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 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 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 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和血管结构 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 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 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和淋巴组 织等。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 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 Ⅻ颅神经、颈交感干、 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 是由深筋膜包裹的一个独立的间隙,下达 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其 内贯穿全长的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和交 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 动脉。但因颈动脉鞘为穿过咽旁间隙的结 构,且包裹的同为颈深筋膜,故多数文献 都将舌骨上颈动脉鞘归于咽旁间隙的一部 分。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是位于咽 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 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 致呈倒置的锥形。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 筋膜围绕而成,而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的为脂肪 充填的一个间隙,其构成和周围结构复杂,通过 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的叙述很多,但常 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它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还有:其它神经源 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其 它良性腺瘤、脂肪瘤、鳃裂囊肿、纤维瘤、 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脑膜瘤、畸胎瘤和 表皮囊肿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发生于咽旁间隙的恶性肿瘤有恶性腺瘤 (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 皮样癌、腺泡细胞癌等)、多种神经肉瘤、 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鳞癌、未分化癌、 血管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 肉瘤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于经过茎突前后间隙的组织和周围结构 不同,它们各自有其好发的肿瘤。茎突前 间隙多见腺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神经 源性肿瘤较少见。血管瘤、鳃裂囊肿、脂 肪瘤等一般也发生在茎突前间隙。源于茎 突后间隙的肿瘤主要来自颈动脉鞘,可见 各种神经源性肿瘤、血管异常、累及淋巴 结的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性反 应性淋巴腺病等,其中以神经鞘膜瘤最常 见,其次为副神经节瘤。
二、咽旁间隙肿瘤的组织来源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仅占头颈部肿瘤0.5%,病理种 类多样化,主要来源于通过其间的神经、血管、 淋巴组织、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也有来 自异位的腺体、上皮和脑膜等组织。部分来自其 邻近各壁如腮腺深叶(腮腺间隙)、咽侧壁深层 (咽粘膜隙)和肌肉(咀嚼肌间隙)的肿瘤可 完全向咽旁间隙扩展,与原发咽旁间隙肿瘤难以 区分,故文献上多归于一起论述,这部分肿瘤和 来自颈动脉鞘肿瘤的比例远远高于原发咽旁间隙 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双侧咽旁间隙的宽度和面积多数相等,国 外统计30%正常人群中存在侧别差异,国 内数据显示仅个别人有差异,且无明显统 计意义( P > 0. 05)。 咽旁间隙内侧毗邻咽后间隙并与之相通, 前外与翼腭窝和颞下窝交通,向下与颌下 间隙相通,故炎症极易在这些间隙间互相 扩散。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的内侧壁为颊咽筋膜,此筋膜上自颅底,包绕咽 颅底筋膜和咽缩肌外侧;外侧壁为翼内外肌、腮腺和二腹 肌后腹的筋膜;前界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侧板后缘 及其颊咽筋膜、翼内肌、腭舌肌及腭咽肌筋膜;后壁为覆 盖颈锥和锥前肌的锥前筋膜;顶部为岩锥和蝶骨大翼部分; 底部为二腹肌后腹和舌骨大角连接处及颌下腺的包膜。由 此可见,咽旁间隙内邻鼻、口咽侧壁,其内侧的主要结构 有咽肌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隐窝和扁桃 体等;外邻翼内外肌、下颌骨、腮腺、二腹肌后腹等;后 邻颈锥横突、头长肌和头前直肌(头长肌位于头前直肌之 内侧);前邻翼内肌和翼内板;上起自颅底;下止于颌下 腺和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