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故事

合集下载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2】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3】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4】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

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书法家的故事六年级上册

书法家的故事六年级上册

书法家的故事六年级上册1、王羲之书法趣闻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2、王献之书法趣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书法家们的故事

书法家们的故事

书法家们的故事故事一: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

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

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

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

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

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张芝擅长隶、行草和飞白书,学崔子玉和杜操之法,晚年脱去旧习,省改章草的点画波磔,字字区分,创为气脉通畅、隔行不断的“一笔书”,“今草”。

被三国韦诞称之为“草圣”。

东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首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而王氏父子(羲之和献之)的草书,亦颇受其影响。

张芝的弟弟张文舒,书名仅次于兄,有“亚圣”之称。

故事二: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

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

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

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5个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的故事1、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书圣”。

传说他为了练字,经常在鹅池边观鹅舞,深受启发,并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获得灵感,最终练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后来,他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白鹅,便主动前往观看。

道士知道他的来意,便说:“你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便将这群白鹅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同意,便立即开始抄写。

当他将《道德经》抄写完时,白鹅也正好被养好了。

于是,王羲之便带着这群白鹅返回了家。

2、颜真卿——忠臣的代表颜真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颜体”的创始人。

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安史之乱时,他与同为书法家的侄子颜季明一起坚守平原郡,最终因抵抗叛军而被杀害。

颜真卿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3、柳公权——借鸡起舞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

传说他小时候为了练字,经常到村外河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练习。

然而,他的字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一天,他看到一只公鸡在打架,便仔细观察公鸡的姿势和动作。

突然,他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便赶紧跑回家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人们便用“借鸡起舞”来形容从观察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4、欧阳询——看到碑文三天不睡觉欧阳询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严谨工整、道丽流畅著称。

传说他有一次经过一处古碑时,被上面的碑文所吸引。

他站在碑前仔细观察了三天三夜,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5、王献之——十三缸水之谜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儿子。

传说王献之小时候练字时,王羲之让他每天写十缸水。

他写了整整十三缸水后,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了巅峰。

后来人们便用“十三缸水”来形容书法家艰苦练习的精神。

书法家 的故事

书法家 的故事

书法家是一个充满艺术和创新的职业,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从小便展现出了写字的天赋,后来刻苦学习,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老婆婆抄写《道德经》,字体端庄秀丽,深得人们喜爱。

2. 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颜勤礼碑》等作品具有端庄、雄浑的特点。

他年轻时便以写字闻名,后来得到张旭的指点,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贫苦农民写了一块碑文,字体饱满有力,备受称赞。

3. 赵孟頫的故事: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洛神赋》等作品具有优雅、流畅的特点。

他从小便学习书法,后来师从于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寺庙题字,字体清秀雅致,备受赞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书法家需要有天赋和才华,但更需要刻苦努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同时,他们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好的,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说,王羲之家境贫寒,小时候买不起纸和笔,只能在墙上写字。

他的父亲是一位厨师,为了激励他学习书法,每天在墙壁上写“王羲之”三个字,让他模仿。

王羲之每天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2.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颜勤礼碑》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和笔,但他非常喜欢写字。

他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手指在沙盘上写字。

他的母亲也支持他学习书法,每天给他一些纸和笔。

颜真卿非常珍惜这些纸和笔,每天不停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3.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柳公权小时候非常聪明,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经常带他去办公署。

柳公权经常在纸上写字,模仿官员们的笔迹。

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天赋,开始教他学习书法。

柳公权非常努力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同时,这些书法家也告诉我们,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故事一,王羲之。

王羲之,字子昂,号多宝,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行草之祖”,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擅长行书和草书,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说,王羲之在书法创作时常常身着汉服,手持长笔,面对着墨纸,一气呵成,字迹苍劲有力,端庄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千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故事二,颜真卿。

颜真卿,字子渊,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被誉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颜真卿年轻时曾在家门口的大石上练习书法,后来他的书法成就日渐精湛,被唐玄宗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刚劲有力,笔走龙蛇,气吞山河,给人以无限遐想。

故事三,米芾。

米芾,字子昂,号东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被誉为“米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米芾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却对书法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泼墨挥毫,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书法家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就和传世佳作,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奇迹,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书法史上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示。

他们的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书法文化。

书法家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1、李邕重义爱士李邕重义气爱人才,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2、徐浩八体皆备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

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3、郑虔红叶学书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4、李阳冰观《碧落碑》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6、卢弘宣临小王帖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

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

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

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中国古代有十大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他们有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希望对你有帮助。

1、羲之换鹅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

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

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

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

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

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关于书法家故事

关于书法家故事

关于书法家故事
当然可以,以下是三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故事一:王羲之和墨池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他每天刻苦练习,写完后就到池塘清洗笔砚。

天长日久,池塘的水都被墨染黑了,这就是著名的“墨池”。

他的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故事二:柳公权和心正笔正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柳公权曾对人说:“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这是柳公权对自己书法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做人道理的深刻领悟。

他认为,只有心地正直,才能写出端正的字。

故事三:张旭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草书著名,被誉为“草圣”。

张旭的书法灵感来源于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公孙大娘舞剑,那剑法的灵动变化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他将这些灵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书法家相关故事

书法家相关故事

书法家相关故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明星书法家。

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塑造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意,成为了为人们喜爱和敬仰的文化艺术代表。

这些书法家在书写文字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类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六个书法家的故事:故事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公元353年,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兰亭集序》。

这篇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美的字体成为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

据说,在这个故事中,王羲之应邀参加了宴会,由于种种原因,他迟到了。

当他见到为宴会而准备的酒席时,发现酒味已变醇厚,而宾客的情绪也变得悠闲自在。

王羲之被酒香、美景和欢愉的氛围所感染,他忍不住拿起了笔,在一块画布上写下了他内心的感慨和触动。

他用独特的笔法和墨迹,创作了《兰亭集序》这幅奇迹般的作品。

这篇作品后来成为了书法创作中的经典范本,广泛影响和欣赏至今。

故事二:张大千的“大面朝天”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张大千是一位享誉盛名的艺术家和书法家。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故事中,张大千曾经参观一个展览,并看到了一幅名为“大面朝天”的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然而,当他仔细观察时,发现尚有一些笔画不合他的意愿。

于是,他索性将整幅作品都涂黑,然后重新创作。

重新创作之后,张大千的“大面朝天”成为了一幅新作。

他遵循自己的创意和审美标准进行了重新构图,通过巧妙的笔墨和用色,使作品更加出色和精彩。

这幅重新创作的作品让人们对他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故事三:米芾的“米字格”米芾是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精湛而独特。

有一个故事与他的“米字格”有关。

据传,米芾年轻时曾多次拜访名家请教书法技艺。

有一位老师建议他每天执笔练字,并告诉他在每一页纸上用墨画出严格的网格,并在每个小格子里练习写字。

米芾按老师的建议行事,并长时间坚持下来。

经过多年的勤奋练习,米芾的字体变得极为工整和规整。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以下是几个关于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1.王羲之刻苦求精: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在兰亭“临池学书”,久而久之,池水尽墨,他每次写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竟然变成墨黑色的了。

2.颜真卿黄泥习字:颜真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殷夫人教育。

后来殷夫人带他南下,寄居在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是一位书画家,颜真卿聪敏伶俐,很得他的喜爱,于是就教他读书写字。

殷夫人一边欣慰孩子勤学苦练,另一边又为银钱发愁。

家中困难,难以供他买纸墨笔砚练字。

可又不愿耽搁了孩子的教育,一天,她见颜真卿练字时撅起嘴巴,便问:“惜儿,你有心事?”颜真卿说:“母亲,我想买纸和笔,可家里没钱。

”殷夫人沉思片刻说:“孩子,你父亲生前给你留下了不少宝贝,你为何不写一封信到洛阳亲戚家去,请求他们帮助你。

”听到母亲提起父亲生前给他留下的“宝贝”,颜真卿眼睛一亮,立即回到父亲的书房,找了好一会才找到父亲留下的一个带盖的铜制方盒。

他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锭锭方方正正或圆或扁的小东西,由黄泥捏成,有的颜色和泥土一样,有的则烧成砖瓦似的红黄色。

颜真卿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捧着去问母亲:“母亲,这是什么?它不就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贝吗?”“正是啊!”殷夫人笑着回答,“不信你把它磨碎试试。

”颜真卿在母亲的指点下,他端来一碟清水,将扁圆的黄泥磨成粉,蘸着水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了起来。

殷夫人一边让他磨粉吸水写字,一边深情地对他说:“惜儿呀,你可知道这些黄泥的来历?它们都是你父亲在练字之后留下的!”她接着说道,“你父亲练了一辈子的字,穷其一生才练出这一手好字。

”3.柳公权谦虚拜师: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少年时候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纸笔,便在壁土上练写,以碗盛满水写字,写了再用湿布抹干后重写。

后来由于他刻苦认真地学习书法,才成为一代书法家。

在柳公权博取众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

我国书法家的故事

我国书法家的故事

我国书法家的故事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以文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布局的错落有致,来表现书法的韵味和意境。

而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不仅在技艺上高超,还有着令人钦佩的品格和故事。

一、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刻苦练习,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王羲之曾经在山阴的一座道观中修炼书法,据说他每天都会在院子里的一口池塘里洗笔,最终使得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墨色。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佳话。

二、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气势磅礴。

颜真卿年轻时曾向一位老书法家请教书法技巧,老书法家告诉他要“心正则笔正”,颜真卿从此铭记在心。

后来,颜真卿在官场上因为忠直敢言而得罪了权贵,被贬到荒凉之地。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更加专注于书法创作,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三、赵孟頫的故事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清新自然,秀美婉约。

赵孟頫自幼聪明好学,他曾经在江南的一座古寺里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跟随一位老僧
学习书法。

老僧告诉他要“无欲则刚”,赵孟頫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从此更加专注于书法创作。

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湛,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这些书法家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才华和努力,更展现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智慧。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1.竹扇题字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无人问津。

王羲之十分同情她,就在她的扇子上题了一些字。

老妇人起初很生气,觉得王羲之弄脏了她的扇子,但当人们看到这些字时,纷纷出高价购买。

原来,王羲之的字太受欢迎了,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

2.书成换鹅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带着一只漂亮的鹅,就向她提出用他刚写好的一幅书法作品来换。

老妇人欣然同意,王羲之得到了他心爱的鹅,而老妇人则得到了珍贵的书法作品。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雅趣。

3.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非常刻苦。

有一次,他忘记了吃饭,母亲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然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说:“这馒头真甜啊!”母亲走进一看,哭笑不得。

王羲之的这种专注和投入精神,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4.掘墓偷艺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

据说他为了学习书法,曾经去掘别人的墓,偷取墓志铭来研究。

这种行为当然是不道德的,但他的学习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追求艺术和学习,有时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5.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

有一次,蔡邕偶然看到工匠用帚子蘸石灰水在墙上写字,由于帚子比较软,石灰水也比较稀,所以写出来的字带有丝丝露白。

蔡邕受到启发,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字体——飞白体。

这种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的感觉。

6.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许多在书法领域卓越成就的书法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就。

以下就是有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写一篇祝辞。

王羲之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皇帝派工人雕刻。

雕刻过程中,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深厚,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工人惊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2、张旭教颜真卿书法: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向他请教书法秘诀。

但张旭并没有透露半点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再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3、柳公权刻苦练习: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7 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4、张芝的刻苦练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5、萧何的墨池: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有一次,有人请他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

他天天勤奋练字,写的那天,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废寝忘食。

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池水竟变黑了,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

6、柳公权的故事: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结束语:总之,这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背后的刻苦努力。

书法家的故事60个

书法家的故事60个

书法家的故事60个展开全文书法家的故事(1):掘墓偷艺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2):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标题: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1. 王羲之
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其父亲为书法家王旷,母亲为书法家卫夫人。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以卫夫人《笔阵图》为范本,日夜苦练。

有一天,王羲之在吃午饭时,书兴大发,用馒头沾墨汁,当作酱料,被父亲发现,笑骂道:“你小子真吃饱了撑的!”
2. 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幼年时,柳公权拜夏侯光为师,学习书法。

由于柳公权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年纪轻轻便习得一手好字。

某日,柳公权在书写“玄秘塔碑”,一位老者路过,赞赏不已,称其书法“有筋有骨”。

3. 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书法家,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通。

赵孟頫自幼聪慧,日夜苦练书法。

有一年冬天,他书写完毕后发现砚台结冰了。

邻居老太太得知此事后,笑着说:“你真是‘墨池’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柳公权故事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书衣被夺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

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

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

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

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

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

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

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

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

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

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

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

”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

”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

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

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

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

”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

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

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

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

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

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

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

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

”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

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

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智永的“退笔冢(zhǒng)”与“铁门槛”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

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

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

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褚遂良访师三问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册封为河南的郡公,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褚河南。

褚遂良是当时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一次,他去拜访虞世南。

谈话间,他问虞公:“我的书法比起智永禅师的书法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智永禅师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够这样吗?”褚遂良又问:“那比起欧阳询的字,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欧阳询不论何等纸笔,都能够写得很好,你能够这样吗?”褚遂良显得有些失望,对虞公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励他说:“你如果刻苦练字,那么一定能写出让自己称心满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吗?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听了又露出欣喜的样子,高兴地同虞世南告别,回家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