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性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反应特定教学理论得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社会助长(社会阻抑):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降低)的现象。
元认知:对于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教学监控: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监察、评价和反馈;教学活动调节、校正
教育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对意外或偶发事件作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信度:又叫做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3.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4.刺激:任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7.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映特征。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0.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1.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12.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3.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14.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15.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6.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一种生物学本能。
17.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8.学习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19.形式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
20.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2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2.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
23.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4.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25.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26.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27.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28.教材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29.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30.理性概括:是在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31.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
32.综合分析:是把问题的条件与要求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
33.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34.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特征区别开来,才能比较它们的异同。
35.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36.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7.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38.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39.语言记忆:是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
40.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1.运动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42.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43.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44.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5.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46.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47.语言中介编码:是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型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可以贮存的东西。
48.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49.系列组织:指人们记忆的内容按一个特殊的、连续的、系列的顺序在头脑中贮存的方式。
50.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再想起其他的经验的过程。
51.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52.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5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54.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意识。
55.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56.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7.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58.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过程。
59.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60.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61.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
62.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63.灵活性:指对某个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思维变化多端,且不易受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势等的影响。
64.独特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能力,表现为观点新颖,别出心裁。
65.自我意识:是一个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66.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67.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68。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69.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
70.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71.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是最主要的方面。
72.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
73.确立自我: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
74.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7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6.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学习把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
77.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78.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79.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80.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81.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