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抓住具体字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以读代讲,适当点拨,评价激励,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质疑解疑、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为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范读古诗、激情导入教师范读古诗,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营造了朗读情境,发挥了榜样效应,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字正腔圆读古诗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是走进古诗、理解诗意,融入诗境的基础。
首先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然后,指名学生读古诗,这既是展示,更是检查。
通过师生共评,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三、咬文嚼字明诗意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师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诗意。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教师充分参与其中,适时点播,评价激励,并及时了解学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相机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更”字,知其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在交流过程中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似乎一切想说的话都在酒中。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汉滨区培新小学邹军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爱。
《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通过展现朋友即将分别时殷殷话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用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我就和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营造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2.接着解读课题,引导学生读通、读准、读懂课题。
适当介绍元二,安西的资料。
3.熟读古诗,读通读懂这一环节,通过自读、指名读、引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3篇)《送元二使安西》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引言《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该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使命艰险的关切之情。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背景介绍,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写于唐代,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玄宗朝。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而安西则是指旧书上称的安息国(今伊朗以东的西部地区)。
在这个背景下,元二作为使者被派往安西,既代表着朝廷的使命,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这首诗即是王之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作品。
2. 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每句四个字。
四句之间形成紧密的对仗关系,呼应着诗人对元二的送别之情。
这种紧密的结构为诗歌赋予了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2.2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写诗中的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构建了一幅丰富而动人的情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元二离开长安的情景,以此向读者展示了元二出使安西的艰辛之处。
接着,诗人用“去年”和“黄云”来衬托元二的形象,强调了元二是出使者中最为出色的。
最后,诗人向读者呈现了边烽鼙鼓的景象,表达了对元二出行艰险的担忧和友情的真挚。
2.3 诗歌表达诗人通过描绘出元二的形象以及友情的表达,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描述展示了元二的才华和出使的艰险,同时也强调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元二的祝福。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自己不舍的情感和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3. 诗歌主题《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是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使命的关心。
诗人通过描绘元二离别的情景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艰险行程的担忧。
这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相呼应,也体现了王之涣对友情和使命的理解和关注。
4. 现实意义尽管《送元二使安西》是王之涣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友情和使命的价值,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关心。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说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本设计通过“读、想、议、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朋友相送的古诗。
1、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理解“使”“安西”意思。
3、你会说诗题的意思吗?[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旧知的复习,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学生自读,初明诗意。
1、学生古诗自读一遍,提醒“朝”“舍”多音字的读音。
师范读,引导学生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师提出读诗要求: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3、指名读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新”。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大家好:《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原诗。
(朗读原诗)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成进士。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它展现的是送别多年好友远赴边疆就职,临别在即、把酒话别,恋恋不舍的画面,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该诗,去领会诗中的意境:看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题目可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来看第一二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牛海�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前两句的解释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描绘春天送别好友的情景,深切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离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说课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教学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本教材简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的预设]一、知作者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黔西一小:向代皇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对检点国学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本课时既要站在部分学生已经能朗读背诵的起点上,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补充背景材料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所要表达的感情,又要兼顾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扎扎实实地指导纠正读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归类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阅读实践中入情入境,“读”占鳌头;在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从板书中理解诗题的读法。
以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介绍作者。
主要引出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还是画家。
他的诗被宋代诗人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领悟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3)指导书写“舍”“客”二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 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 、“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 、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1、自学古诗诗意(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3、介绍古诗背景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
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教学难点:运用平仄式诵读法吟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渲染法。
教学准备:包含《阳关三叠》、地图、阳关以西视频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系实际、入诗境。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结合学生即将毕业这一现实,触动学生情感,在淡淡的离别愁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二、解诗题、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让孩子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并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在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读诗题,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读诗文、讲平仄。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我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对照着注释,边读边悟。
在充分自读后指名读,纠正字音,介绍平仄规律。
在练习平仄规律时,我将采用层进法,从“城”入手,引导学生读出平声的长。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读法,肯定读得不到位,我将这样引导:“看到过万里长城吗?那是怎样的延绵起伏啊!”再辅以手势,发挥手势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读“渭城”。
然后练习读“朝雨”,体会仄短的读法。
再练习读第一句诗,最后练习用这种方法读整首诗,读出文字本身的节奏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
《送元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送元二使安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前两句写送别的环境,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这首诗所在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通过学习这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送元二使安西》作为这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对于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体会。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诗歌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友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友情的珍贵。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送别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东头营小学郭晓军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描绘春天送别好友的情景,深切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离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
那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
(师生背诵)
(二)知学法、明意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同学们背诵流利感情充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在学习本诗之前我想把老师学习古诗的方法与大家来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学习古诗可以从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这几方面来进行)
1、知诗人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大屏幕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2、读诗文
(1)了解了诗人和写作背景后我们来读读本诗。
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拿捏不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问老师、同学。
听明白了吗?开始。
(生读文)
(2)检查读诗情况:指名读,指出注意点:朝本文读zhāo舍本文读shè更本文读gèng
(3)老师范读指出读七绝诗句的节奏停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再读指名读齐读)
3、解诗意
(1)同学们读的很有节奏,但是要想读出诗的韵味我们必须知道诗句的意思,请看大屏幕。
(①借助书中注释②借助书中插图③借助字、词典④联系写作背景和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诗意。
注意先自主完成再在小组交流讨论。
)
(2)全班交流汇报
解释诗题
解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解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生齐读指名解释大家补充教师相机指导词语。
如:客舍、西出、故人等)
同学们对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诗的大意。
4、入诗境,悟诗情
(1)同学们刚刚听你们说诗意的过程中,我不禁要想这是什么样的场景?是一副怎么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你们想象。
(播放古曲《阳关三叠》)
(2)你想到到这幅画卷中是什么地方?什么时节?有哪些景物?
生:渭城早晨旅馆旁细雨中绿绿的柳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服、清新。
师:你们听到老师读的是这种清新舒爽的感觉吗?
生:不是。
师:是怎样的?生:忧伤。
师:我为什么这样读?联系上下文。
生:即将离别、不舍。
师补充:古人写柳树一般都会带有留恋不舍之意。
所以这是一副虽然清新但是饱含忧愁的画卷。
师:在这一副画卷中还有人呢?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王维和元二,确切的说在喝酒。
师:这是朋友离别之际的践行酒。
王维是怎样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来劝劝我。
生:发言师:诗中哪个字把刚才同学们劝酒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生:更。
师:没错一个更字表现了王维对友人元二的不舍之情,请同学们看图安西与渭城相距千里,在古代这样的路程要走半年多。
更何况一路上茫茫戈壁,人烟荒芜。
你们说王维对老友元二只是不舍吗?还有什么?生:担忧、祝福。
师:说得好,同学们王维对元二的不舍、担忧和祝福只能化为一杯杯烈酒,我们对二人的深厚友情也只能靠朗读来表达,请同学们齐读(音乐)
(三)、小练笔
(1)同学们你们深情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醇厚、美妙令人愉快也令人伤感。
你也来写一个片段表达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注意想一想怎么才能把感情表达的更强烈。
(2)也可以想象一下你就是元二,你到了安西。
对于老友王维你也有说不尽的话和吐不完的情。
那就写一封信吧。
(四)、拓展阅读
不管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是《送元二使安西》,像这样送别时写下的使就叫送别诗,接下来我再来读几首送别诗。
阅读材料91——92页《送别诗》
(五)、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最后背诵一遍《送元二使安西》,在诗人与元二的深厚友情中结束这节课。
五、说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不舍、担忧、祝福元二
深厚友谊
我设计的板书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羁绊,让学生一目了然。
有利于的古诗的再次理解。
六、教学反思
我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情感熏陶中华文化,重点是能“受渔”,让学生以后再遇见这类诗能应对自如学有所成。
但是愿望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虚有其表没能真正的完成目标。
学生小组交流中我能感到学生的交流兴趣不足,成果不明显。
要进一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