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导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最新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导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

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更科学的理解生活中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变化过程中 产生。

2、(2009嘉兴)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A.铁生锈B.水汽化C.煤燃烧D.脂肪酸败3、(2005湖北)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烛成灰D.滴水成冰4、 请根据生活经验或阅读书本后对下面内容各列举一个(注意变化和性质用语的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5、思考:为什么一个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甚至榨成果汁仍然能吃,而腐烂后却不能再吃? 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观察和分析下列几种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变化1】、烧杯中的冰块加热后,观察到 ,但构成物质的 不变。

【变化2】、钢铁生锈,用磁铁分别吸引钢铁和铁锈,结果发现:磁铁 (填吸引或不吸引,下同)钢铁,磁铁 铁锈。

由此得到,钢铁和铁锈是 物质(“同种”、“不同种”)。

【变化3】、白炽灯通电被点亮的过程中,观察灯丝的变化 。

由此得到:灯丝的温度升高过程中 新物质生成(“有、“没有”)。

比较并分析上述3种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类型:。

【例题1】、下列现象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⑴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⑵纸张燃烧。

⑶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⑷瓷碗破碎。

⑸铁生锈 ⑹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课本P161有关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3.化学性质是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稳定性等均为化学性质,铁能生锈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浙教科学七上4.8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案

浙教科学七上4.8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案
(2)开幕式上燃放焰火《历史足迹》,这29个“大脚印”一步步走向主会场,其中“烟花燃放”属于________变化,“声音远扬”属于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答案】
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现象
颜色、状态等的变化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比热、导电性等
可燃性等
3.【答案】固有的属性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变
合作探究: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课堂练习: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B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2018·山东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在观察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科学描述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身边物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
1.理解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能有物理变化
5.在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导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导学案

第8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两类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

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

3.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依据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区分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区分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学法指导:阅读课本 p159-161页,并在书本上划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课前自学,课堂交流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阅读书本P159页图4-84,回答下列问题)(一)、物理变化:思考与讨论: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产生:小结:物理变化:生成的变化。

举例:(二)、物理变化:活动:1、如图4-85,用一根磁铁分别去吸引铁粉和铁锈,铁粉被吸起,铁锈被吸起。

2、如图4-86,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小结:化学变化:生成的变化。

练习:1、分析下列叙述,哪些是铁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铁的化学性质?(1)铁具有银白色光泽(2)铁能导电(3)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4)铁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三铁2、下列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A、把大石头敲碎成许多小石子B、把鸡蛋打碎C、从鸡蛋中孵出小鸡D、把鸡蛋壳烧成灰E、把鸡蛋吃了,并消化掉了F、冰熔化成水了G、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A、把铁块磨成铁粉B、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C、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D、铜锭抽成铜丝E、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F、煤的燃烧G、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三)思考与讨论:食物霉变,颜色会发生变化,它只发生物理变化吗?你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什么证据?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则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存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思考: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思考与讨论:铁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铁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腐蚀性、分解性、酸碱性等(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类型要求记住)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浙教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着手,将事物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再延伸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前面的几节中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如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等,并且对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也比较熟悉,这些都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事物宏观现象的观察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一内容难度不大,但由于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酸碱性这一知识点是第一次接触,并且酸碱性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强弱酸,强弱碱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酸碱性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结合实例说明2.能解释什么是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并能说出某一事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能从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和洗涤剂判断酸性和碱性物质,并能说出哪些为强酸,哪些为弱酸,哪些为强碱,哪些为弱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变化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能结合该特点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2.通过形容木炭的特点能说出哪些特点为物理性质,哪些为化学性质,从而能区分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能认同科学在生活中的说法,培养科学兴趣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六.板书设计:4.6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物理变化:未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燃烧性,酸碱性)酸:强酸弱酸强碱碱:弱碱《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

1、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给出了四个现象。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2.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表现;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区分物质的不同性质。

二、导学内容: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2. 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表现;3. 实验室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导学方法:1. 教师引导 + 学生自主探究2. 教师示范 + 学生实验操作四、导学流程:1. 教师引导(15分钟)介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与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2. 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与观察,总结归纳物质不同性质的表现。

3. 教师示范 + 学生实验操作(45分钟)教师示范一些常见实验,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让学生实地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物质性质差异的体现。

4. 总结与讨论(15分钟)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讨论实验中的感想与心得,并展开热烈讨论。

五、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实验: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a. 实验材料: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b. 实验操作: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反应产物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实验:a. 实验材料:铁丝、氧气b. 实验操作:将铁丝置于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中,观察反应现象六、实验操作安全提示:1. 实验前需佩戴实验室安全眼镜;2. 学生操作需听从教师指导,不得擅自行动;3. 涉及有毒或腐蚀性实验时,需穿戴实验室手套。

七、延伸学习:学生可参考相关教材、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表现,拓展知识面。

八、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九、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观点及差别。

2. 精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能够通过试验和观察,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提高同砚的试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知识点回顾1. 什么是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有哪些表现形式?2. 什么是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哪些表现形式?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是什么?三、课前预习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2. 沉思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其表现形式。

3. 完成课前习题,检测精通状况。

四、教室导学1. 通过试验和观察,老师向同砚展示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同砚亲身体验和感受。

2. 同砚依据试验现象,谈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并总结特点。

3. 同砚分组进行试验,观察和记录试验现象,探讨物质的性质表现形式。

4. 同砚展示试验效果,沟通谈论,加深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五、课后拓展1. 同砚自主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

3. 定期进行小测验和谈论,检测同砚的精通状况,准时进行复习和总结。

六、总结反思1. 同砚针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查漏补缺。

2. 同砚分享进修体会和收获,互相沟通谈论,共同提高。

3. 老师对同砚进修状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指导下一步进修规划。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信任同砚能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试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期望同砚能够在进修中发现问题,乐观沉思,勇于探究,不息提升自我。

愿大家在这门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效果,成为探究科学世界的英勇者!第二课时一、引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探究物质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本节课将重点谈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以及其相关试验方法和应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案(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案(含答案)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要点整理〗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题解析〗〖例题〗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A.纸张燃烧B.冰雪融化C.食物腐烂D.铁钉生锈解析:纸张燃烧、食物腐烂、铁钉生锈都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而冰雪融化是熔化,即固态水变液态水,属物理变化。

答案:B。

〖巩固基础〗1.下列爆炸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汽车轮胎爆炸B.面粉爆炸C.火药爆炸D.煤气爆炸2.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描述化学变化的是()A.瓷碗破碎B.石蜡熔化C.纸张燃烧D.湿衣晾干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A.变化时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D.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是否改变4.下列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米醋的醋味B.铝的延展性C.铁可以生锈D.金的黄色5.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B.酒精易挥发C.酒精易燃烧D.酒精有刺激性气味6.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C.镁条逐渐变短D.放出大量的热7.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不同的是()A.消化食物B.焚烧垃圾C.冰块融化D.西瓜腐烂8.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蜡炬成灰D.木已成舟9.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1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酒精挥发C.打磨玉器D.大米霉变12.[2015台州]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氢气燃烧B.菜刀生锈C.冰雪熔化D.电解水13.[2015绵阳]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滴水成冰、钢铁生锈B.石蜡熔化、水分蒸发C.粮食酿酒、烟花燃放D.汽油挥发、云消雾散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8.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导学案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8.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4.8.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与本质区别。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的含义,并能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能区别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与性质的不同含义。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学概念: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合作学习】1、活动:观察教室灯光通电前后的变化。

①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②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③这属于什么变化,判断理由是什么?2、活动:将火柴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及燃烧后火柴梗的变化与现象。

①火柴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②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③这属于什么变化,判断理由是什么?3、尝试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有哪些特征3、完成下内容并找出他们的不同4、理清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不同(1)根据以上事例,结合课本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分别举出一例。

(2)请概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当堂检测】1.下列描述属于性质的是,属于变化的是。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

b、水受热后沸腾变成水蒸气。

c、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燃烧,生成白色粉末。

d、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

e、金刚石很坚硬f、铜能导热g、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2、一天放学后,我们班长回到家,觉得饿了,拿起一个红苹果,气味真香;一看,“苹果烂了”,不管了,咬一口,味道真酸!扔了。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实验技巧,提高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一、导入1.1 问题引入:你知道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1.2 活动引导:请观察底下的实验现象,你能从中看出物质的哪些性质?实验现象:将一块冰放在室温下,冰开始融化并变成水。

二、进修内容2.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 物理性质: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2 物质的分类方法- 纯物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2.3 实验技巧- 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熔点、沸点等特性来判断其物理性质。

- 通过观察物质的化学反应、燃烧等现象来判断其化学性质。

三、进修方法3.1 阅读教材,理解观点: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内容,理解观点的定义和区别。

3.2 实验操作,掌握技能: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判断物质性质的技能。

四、教室练习4.1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属于物理性质?A.燃烧B.氧化C.颜色 D.腐烂4.2 判断题:冰融化为水是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

()五、拓展延伸5.1 实践探究:自行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结规律并做出诠释。

5.2 知识应用:在平时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例说明。

六、课后反思6.1 完成课后作业:整理本节课的进修笔记,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6.2 思考问题:你对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觉得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物质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愿大家在进修中不息进步,探索科学的奥秘!。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练习)(解析版)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练习)(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八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是家庭自制葡萄酒的几个主要步骤,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葡萄B.揉捻葡萄C.装瓶发酵D.过滤葡萄渣【答案】C【解析】A.清洗葡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过程,故A错误。

B.揉捻葡萄是形状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葡萄发酵成酒是葡萄糖分解生成了新物质酒精,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过滤葡萄渣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2.我们家乡诸暨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A.用煮熟的糯米敲打加工成西施麻糍B.用煮熟的高粱酿制同山高粱烧酒C.制作草塔瓜子时晒干水分D.制作枫桥香榧时用去皮机剥除外皮【答案】B【解析】A.用煮熟的糯米敲打加工成西施麻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煮熟的高粱酿制同山高粱烧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制作草塔瓜子时晒干水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制作枫桥香榧时用去皮机剥除外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3.陶艺制作DIY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下图四个环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揉搓泥料B.拉胚成形C.晾干刻字D.高温烧制【答案】D【解析】A、揉搓泥料只是泥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拉胚成形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晾干刻字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高温烧制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4.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取液弃渣D.装袋保存【答案】B【解析】A.冷水浸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加热煎制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2)-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2)-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实录我们知道世界一直都是变化的,春暖花开,冬天过去,春天马上就会过来,这是季节的变化。

小的时候,我们是蹒跚学步,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健步如飞了,这是我们身体在生长,在发生变化。

那么,曾经的海底深渊,如今已经变成了非常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这个是什么变化?学:海陆变迁师:海陆变迁是地壳的变化。

那么,对于水来讲,它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首先,我们来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变化。

我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习到了水的各种状态的变化,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如果给水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它会发生沸腾。

师:那么沸腾会产生什么?学:气泡。

师:气泡。

气泡里的气体是什么?学:水蒸气。

师:是水蒸气。

那么,这刚刚加热,可能过程会稍微有点缓慢。

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沸腾产生的气体,它就是水蒸气呢?怎么来验证产生的气体就是水蒸气?有没有同学知道?那么,在这里,我教大家一种方法,我们说沸腾产生的是水蒸气,如果我们在试管口放一块冷的玻璃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师: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学:水蒸气液化。

师:出来的水蒸气要发生什么?学:液化。

师:液化现象。

这里我们边加热边观察。

那么对于加热是这样的。

对于给水通电,它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切换到实物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在给水通电的过程当中,这里不断的在产生什么?学:气泡。

师:气泡。

那么对于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疑问没有?吴盛柯:为什么给水通电会产生气泡。

师: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当然这个问题有点深奥,我们以后来探讨。

庄:水通电像沸腾一样吗?师:水通电像沸腾一样吗?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问题?学:水通电之后,水怎么变少了?师:水怎么变少了?水通电后,有气体,把水压到中间了。

还有没有问题?学:水里的气泡还是水吗?师:水里的气泡和沸腾产生的气泡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是不是还是水蒸气,这个我们是不是要来验证一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附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附答案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习目标视窗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两者的依据;知道物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两者区分的依据。

2.知道物质具有酸性或碱性。

了解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有强有弱,某些碱具有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基础巩固提优务实基础,才能有所突破……1.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根据变化前后有无,将物质的变化分为和。

2.在下列溶液①pH=1、②pH=4、③pH=7、④pH=9、⑤pH=14中,溶液酸性最强的是(填序号,下同) ,碱性最强的是,显中性的是。

3.盐酸、硫酸、硝酸都是。

食醋、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汁、也都含有某些,具有一定的,不同的酸性物质,酸性。

4.浓硫酸具有很强的,类似的实验表明,浓硝酸也具有很强的。

所以在使用浓硫酸或浓硝酸时,应特别注意不要让皮肤和衣服等沾上它们,如果沾上,应立即用,再用干净,再涂上。

5.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有强有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属于碱性物质;纯碱、洗涤剂等属于碱性物质。

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

6.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

溶液的酸碱度用表示,它的范围为。

酸性越强,碱性越强。

7.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8.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9.生活中许多变化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木炭的燃烧放热B.生石灰与水混和放热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D.苹果腐烂发热10.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知识导入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我们在学习化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

你认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什么区别?2. 请回想一下,你在化学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呢?3. 当我们分析物质的性质时,为什么需要对其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呢?第二部分:概念解释1. 物理性质是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而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例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请列举一个物质的物理性质,并加以说明。

2. 化学性质是指我们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观察到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

请列举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并加以说明。

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 请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如果一种物质既具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的表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第四部分:实验设计1. 设计一项实验,通过观察或测量某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加深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所需材料和步骤如何设计,应该如何注意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第五部分:思考拓展1. 你认为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2.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遇到过一些关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现象,你又是如何加以分析和解释的呢?3. 有哪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息息相关,我们又该如何加以学习和运用呢?结语:通过学习本导学案,相信大家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科学思维,进一步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水平。

【导学案完】。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二、导学内容: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导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导学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八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校 七〔 〕班 姓名 组别一、课前尝试1、2、课前准备:带灯泡的电路1组、条形磁铁1块、铁粉假设干、铁锈假设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试管1支、滴管1支二、新知尝试1、物理变化尝试一:教材第159页思考与讨论〔灯泡通电后的变化〕思考: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_ ___等变化,没有______生成的变化2、化学变化尝试二:用磁铁分别去吸引铁粉和铁锈铁粉 被吸起,铁锈 被吸起〔填“能〞或“不能〞〕思考:铁锈还是铁吗?学生总结:铁锈是铁和氧气反响之后生成的 物质尝试三: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现象为学生总结: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_______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34、分析前面的几个实验可知,化学变化中通常 物理变化固态 液态 气态〔 〕〔 〕 〔 〕〔 〕三、同步尝试1、在以下几种变化过程后的横线上填上“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①菜刀生锈:②久置苹果腐烂:③蜡烛燃烧:④玻璃烧制成花瓶:⑤月相的变化: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A、变化时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D、变化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四、综合尝试3、判断以下哪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哪些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铁生锈( ) 铁能生锈( ) 金的颜色是黄色( )冰熔化成水( ) 水在一定温度可以汽化(沸腾)( )木材燃烧( ) 木材可以燃烧( ) 农药有毒( )小张中毒了( ) 硫酸腐蚀纸张( ) 食物腐烂( )硫酸可以腐蚀纸张( ) 水是液态的( )4、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常用于防止坏血病造成的血管破裂,为了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玲玲同学将6片维生素C片压碎,溶于l0毫升水中,过滤后,取几毫升滤液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 在硫酸铜溶液中参加滤液并加热煮沸,发现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维生素C与硫酸铜发生了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案1 浙教版

学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目标一: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自学P149)1.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_______变化,没有________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_______生成的变化【练习1】在下列几种变化过程后的横线上填上“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①菜刀生锈:②久置苹果腐烂: ③蜡烛燃烧:④玻璃烧制成花瓶: ⑤月相的变化:【练习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鸡蛋变臭 B. 酒精与水混合 C. 石蜡熔化 D. 液体蒸发 【练习3】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A. 变化时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B. 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 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 变化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目标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比较【练习4】: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A 、酒精有刺激性气味B 、酒精能燃烧C 、酒精在常温下呈液态D 、酒精为无色液体【练习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金属具有熔点是金属的一种化学性质 B. 物理性质一定是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到 C.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D.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虽然不同,但可能同时发生【练习6】阅读下文,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分别填入空格中。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这是_____________,当降温加压时,它就变成一种固体,这是____________,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______________。

【练习7】下列是关于石蜡的性质和变化的叙述:(1)石蜡质软,(2)石蜡受热熔化,(3)石蜡有可燃性,(4)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叙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学案 4.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课时)1. 酸性物质:食醋(酸性较弱),硫酸,盐酸,硝酸碱性物质:小苏打,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洗涤剂2. 强碱和强酸都具有很强的性,故使用时要小心。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

1、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给出了四个现象。

教学时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千变万化,但不同的变化可以分为简单的几类。

引导学生对课本的4 个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比较、分析,揭示出不同的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建立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基础上的,教材列举了本章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的物质的一些性质,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性质是仅在物理变化中反映出来的,还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反映出来,将它们进行分类。

再通过探究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2、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能力目标: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变化的相对性。

三、重难点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难点: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四、教学准备烧杯、“小太阳”取暖器、酒精灯、苏打水、试管、镁带、盐酸、坩埚钳、试管架五、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比较、分析、探究一、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冰的熔化、电热丝发光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钢铁的生锈、木炭燃烧(有快慢之分)二、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溶解性、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金属的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

三、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跟有无变化无关变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八、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基础巩固提优务实基础,才能有所突破……1.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根据变化前后有无,将物质的变化分为和。

2.在下列溶液①pH=1、②pH=4、③pH=7、④pH=9、⑤pH=14中,溶液酸性最强的是(填序号,下同) ,碱性最强的是,显中性的是。

3.盐酸、硫酸、硝酸都是。

食醋、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汁、也都含有某些,具有一定的,不同的酸性物质,酸性。

4.浓硫酸具有很强的,类似的实验表明,浓硝酸也具有很强的。

所以在使用浓硫酸或浓硝酸时,应特别注意不要让皮肤和衣服等沾上它们,如果沾上,应立即用,再用干净,再涂上。

5.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有强有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属于碱性物质;纯碱、洗涤剂等属于碱性物质。

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

6.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

溶液的酸碱度用表示,它的范围为。

酸性越强,碱性越强。

7.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8.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9.生活中许多变化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木炭的燃烧放热B.生石灰与水混和放热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D.苹果腐烂发热10.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 B.水汽化C.煤燃烧 D.人呼吸11.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为:牛奶6.3~6.6,葡萄3.5~4.5,玉米粥6.8~8.0,苹果2.9~3.3,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葡萄 B.牛奶C.玉米粥 D.苹果12.取四支试管,分别盛入①稀硫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稀盐酸,④氢氧化钙溶液,分别滴人紫色石蕊试液,其中变成红色的是( )。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13.下列哪一种液体的pH的数值大于7?( )。

A.食醋 B. 柠檬汁C.汗液 D.沐浴液14.发生在厨房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的沸腾 B.菜刀生锈C.水洗青菜 D.食醋挥发15.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可能发生物理变化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也会发生化学变化D.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可使酸性溶液变红色B.碱性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蓝色C.用胶头滴管滴加石蕊试液时,应把滴管伸进试管里D.用pH试纸伸进被测溶液后拿出来看颜色17.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结果参照以下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肥皂水是中性物质B.草木灰可改良碱性土壤C.吃松花蛋一般添加食醋去除涩味D.橘子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18.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自来水制蒸馏水B.木材变成木炭C.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钢铁生锈1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有放热和发光的现象发生C.有气体逸出D.有新物质生成20.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化气作燃料 B. 铝材作高压锅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钢材制作铁轨21.下列各项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B.木炭具有可燃性氧气能供给呼吸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具有可燃性D.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2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氧是蓝色的B.氧气不易溶于水C.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D.纯铜为紫红色23.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对着玻璃片呵气 B. 用氢气吹肥皂泡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D. 充装液化石油气24.下列溶液的pH小于7的是( )。

A.烧碱溶液B.食盐溶液C.氯化氢溶液D.酒精溶液25.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pH=0 B. pH=1C.pH=7 D.pH=1426.已知F列食品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鸡蛋清pH=7.8B. 柠檬pH=2.3C.香蕉pH=4.6D.苹果pH=3.127.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

A.把试纸一端浸入待测液B.把试纸全部浸入待测液中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并点在pH试纸上,再与比色板对比D.以上方法都正确28.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在pH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思维拓展提优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是这样架设的。

29.将下列不同pH的各组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pH可能为7的是( )。

A.pH=3与pH=4B.pH=7与pH=4C.pH=11与pH=7D.pH=1与pH=1030.将一定质量的盐酸溶液加水稀释,则溶液的pH( )。

A.渐渐减小,仍小于7B.渐渐减小,大于7C.渐渐增大,仍小于7D.渐渐增大,大于731.实验测得人体内的一些体液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血浆:7.35~7.45 8.唾液:6.6~7.1C.胃液:0.9~1.5 D.乳汁:6.6~7.63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资料上了解到“某些植物花瓣的浸出液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取了几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滴人到pH不同的无色溶液中,结果呈现不同的颜色,记录如下:为了区别厨房中的食盐水和白醋(白醋呈酸性),可使用的浸出液是( )。

A.黄地瓜花 B.大红月季花C.白菊花 D.金盏菊33.小明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把白醋滴在试纸E,则测得的结果与白醋实际的pH相比( )。

A.偏大 B.偏小C.相等 D.无法比较34.现有50mL 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1的溶液 B. pH=7的溶液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35.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白磷自燃C.燃放烟花 D.食物变质3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B.煤气爆炸煤燃烧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D.石蜡熔化碘升华37.确定镁带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由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D.镁带渐渐变短38.6 000多年前,半坡氏族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砖建屋 B. 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 D.烧制陶器39.前段时间,我国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关猪肉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

A.肉越新鲜,酸性越弱B.肉越新鲜,碱性越弱C.肉变质过程中,酸性减弱D.肉变质过程中,碱性减弱40.定时测定自己的唾液在进食过程中与进食后的pH值,发现进食开始至10 min,酸性逐渐增强;10 min 40 min,酸性逐渐减弱。

下列与事实相符合的图像是 ( )。

41.“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

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2.下表中列出了家庭中一些物质的pH,请据表回答问题。

(1)上述物质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2)黄蜂分泌液的pH比食用醋小,若你被黄蜂刺了,应用上述物质中的涂在皮肤上,理由是。

43.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汁和葡萄汁相比较,酸性较强的是,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色。

(2)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开放探究提优对未知的探究,你准行!44.阅读下面内容后,请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4℃时它的密度是1g/cm3,在0℃时水开始变成冰,在100℃时水沸腾变成气体。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够溶解食盐、糖等物质。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成氢气(Hz)和氧气,水还能和二氧化碳(C02)气体反应生成碳酸(H2C03),在生石灰(CaO)中加入水生成熟石灰[Ca(OH)2]。

总之,水有许多的性质,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宝贵资源。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45.下面是在上科学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节时,小明和小亮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

”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2)小亮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

”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3)你支持哪个同学的观点? 。

(4)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46.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绿色。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影响菊花茶的品质。

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时,变色的情况又不同。

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

(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是。

(2)该同学猜测花瓣变绿快慢还与水温有关,他在进一步实验时设计了下表,请在表中47.通过学习,小明了解到随意丢弃的废电池对土壤除了造成汞、镉等重金属污染外,还可能会产生其他污染,为此他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取某种废弃电池的内容物,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后取其滤液,将pH试纸直接浸入滤液中,测定其pH。

依据上述事实完成下列问题:(1)小明使用pH试纸的操作 (填“规范”或“不规范”)。

(2)小明测得上述滤液的pH为9,此滤液呈性。

(3)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废弃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请你提出一条对生活废弃物处理的合理建议:。

48.某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肥皂洗衣粉、洗发露等洗涤用品都呈碱性,据此他提出了一种猜测:碱性物质可能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1)请你提出一个清晰的问题: ?(2)请你再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证明他的猜想。

49.有人认为酸雨(pH<5.6)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对人类最严重的危机,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多,酸雨越来越严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你所在的地区某次降雨时雨水的酸碱性,判断其是否为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