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及父卒 ②而伯夷、叔齐耻之 ③义不食周粟 ④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 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 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 “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 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 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 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 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 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 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 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 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 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 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 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 归课本非常重要。 理解实词,读透课本,感 悟积累,受益无穷。
新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 的要牢记
例如:除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现代汉语中“除”是“清除”“除 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 大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 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
古代指疾行, 即跑 逃跑 使之逃跑 奔向、趋附 走向 仆人 快 谦称、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 叫“行”)引申出“奔向”。
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5不效则治臣之罪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 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 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行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 其行廉(屈)
、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 草行露宿(指)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
、行列:涕 落百余行(孔)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周全,详尽。(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知道。(丞相亮其悉朕意)
、尽其所有。(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
、详尽地叙述。(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信
、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忌不自信)
、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朋友。(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通“智”。智慧;聪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置
、安置。(今以钟磬置水中)
、设立。(内外多置小门)
、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履者。)
、放弃。(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驿站。
、致
、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列举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附上简单的翻译和例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爱:喜爱,爱护。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安:①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 ②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①覆盖。
“被发行吟泽畔。
” ②表示被动。
“忠而被谤。
”4、倍: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②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8、病: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②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察: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①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 ②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曾:①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曾祖”“曾孙” ②读“céng”,副词,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
”12、乘:①乘坐,驾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3、诚:①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
” ②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除: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②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①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
”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
”16、从:①跟随,跟从。
“从先人还家。
” ②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自,由。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B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1、爱例:1.吴广素爱人。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2、安例: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3、伯例:1.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被例:1.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2.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5、倍例:1.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2.焉用亡邻以倍郑3.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6、本例:1.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父母者,人之本也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4.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5.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7、鄙例:1.蜀之鄙有二僧 2.孔子鄙其小器。
3. 肉食者鄙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8、兵例: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4.左右欲兵之。
9、病例:1.君之病在肠胃2.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3.凡人不病则不畏惧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在陈绝粮,从者病10、察例: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2.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察臣孝廉4.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1、长例:1.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2.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3.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12、朝例:1.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2.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3.于是入朝见威王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3、池例:1.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2.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14、曾例:1.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5、乘例: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4.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16、城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是月,城西宁3.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17、诚例: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8、除例: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2.兴利除弊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9、传例:1.得璧,传之美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4.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5.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6.横惧,乘传诣洛阳20、辞例:1.狱辞无谋故者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5.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6.大礼不辞小让21、从例: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樊哙从良坐4.其从如云5.魏从九品分正从6.欲不可从22、达例:1.屋极有窗以达气2.自昏达曙3.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4.不求闻达于诸侯23、殆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农者殆则土地荒3.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24、怠例:1.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守卒皆怠炎25、当例:1.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3.北邀当国者相见4.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5.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26、道例:1.会天大雨,道不通2.策之不以其道3.墨之道,兼爱为本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27、得例:1.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2.意气扬扬,甚自得也28、度例:1.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度德量力29、短例:1.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2.短屈原于顷襄王30、多例:1.故传天下不足多也2.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31、发例:1.百发百中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
文言文常用实词(150个)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文言文100实词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正:主管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
例句:道可道,非常道。
译:道,即道理、法则。
此句意为:能够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二、实词:仁例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仁,即仁爱、仁慈。
此句意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三、实词:义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义,即道义、正义。
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四、实词:孝例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孝,即孝顺、孝敬。
此句意为:父母在世,不要远行,如果必须外出,要有一定的去处。
五、实词:礼例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礼,即礼仪、礼节。
此句意为:不合礼仪的事不要看,不合礼仪的事不要听,不合礼仪的事不要说,不合礼仪的事不要做。
六、实词:信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信,即诚信、信任。
此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是否可行。
七、实词:智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智,即智慧、聪明。
此句意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勇,即勇敢、有胆量。
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大丈夫。
九、实词:节例句:节操如兰,德行如松。
译:节,即节操、品德。
此句意为:节操如兰花般纯洁,德行如松树般坚贞。
十、实词:德例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难矣哉!译:德,即品德、德行。
此句意为:品德浅薄却地位尊贵,智慧微小却谋略宏大,这是很难的!综上所述,文言文实词丰富多样,内涵深远。
通过对实词及例句的翻译,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1. 安:安定、安逸、安心、安宁2. 颁:颁发、颁布、颁赏3. 备:完备、详备、准备4. 本:根本、基础、本来5. 鄙:边远之地、鄙陋、庸俗6. 毕:完毕、完成、已经7. 病:疾病、生病、弊病8. 察:观察、察看、考察9. 朝:朝见、朝拜、朝庭10. 曾:曾几何时、未曾、曾祖11. 乘:乘车、乘马、乘船12. 从:跟随、随从、从来13. 殆:危险、危殆、殆尽14. 打:击打、敲打、打击15. 道:道路、道义、道德16. 得:获得、取得、心得17. 多:多少、多寡、丰收18. 非:非难、非议、非礼19. 给:给予、供给、给养20. 高:高远、高尚、高明21. 更:更改、更换、半夜三更22. 故:故人、故地、缘故23. 顾:顾念、顾虑、顾盼24. 观:观察、观赏、观看25. 果:果然(副词)、果真(副词)、果实(名词)26. 几:几乎、几案、几乎27. 俱:俱全、一起、俱备28. 假:假借、假托、放假29. 间:时间、空间、间隔30. 见:见面、看见、接见31. 解:解释、解说、缓解32. 就:接近、成就、就学33. 举:举荐、选举、举一反三34. 据:依据、根据、占据35. 居:居住地、隐居地、居然36. 具:具备条件。
工具。
详细。
情况。
37. 决:决定。
解决。
判断。
38. 绝:断绝。
阻绝。
过绝。
极点。
39. 仅:仅有。
将近。
仅仅。
40. 径:小路。
斜路。
比喻小道。
比喻捷径。
比喻邪道。
比喻直接的方法。
比喻简捷。
直接。
独辟蹊径。
比喻为人耿直,不随世俗。
(又)同“竟”表示另作别论。
41. 竟:完毕。
终了。
到底。
全。
整。
从头到尾。
居然。
竞然。
究竟。
平心静气,神情爽快。
竟然。
(与“卒”同)同“竞”,互相竞争,比较本领。
同“卿”,意气相投,相知甚深。
(又)同“镜”。
照,映照,审查,查考。
42. 具:详细,详尽,周详,完备,丰盛,具体,准备,设备,安排,待命(听候命令)。
另见jù)。
其中jù作为工具义有动词,如俱备(准备妥当);名词,如家俱(家具);形容词,如俱全(完备)。
文言文实词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阅读实词
文言文阅读实词1. 名词:- 人(rén):人物,人类。
- 国(guó):国家,地域。
- 山(shān):山峰,山脉。
- 水(shuǐ):水流,河流。
- 日(rì):太阳,日子。
2. 动词:- 行(xíng):行走,进行。
- 言(yán):说,讲述。
- 知(zhī):知道,了解。
- 见(jiàn):看见,遇见。
- 得(dé):获得,得到。
3. 形容词:- 高(gāo):高度大,海拔上升。
- 明(míng):光亮,智慧。
- 美(měi):美好的,美丽的。
- 善(shàn):良好的,善良的。
- 多(duō):数量大,众多。
4. 数词:- 一(yī):数字1。
- 二(èr):数字2。
- 三(sān):数字3。
- 千(qiān):数字1000。
- 万(wàn):数字10000。
5. 代词:- 我(wǒ):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 其(q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他人或事物。
- 之(zhī):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或“他”。
6. 副词:- 已(yǐ):已经,完成态。
- 常(cháng):经常,通常。
- 亦(yì):也,同样。
- 勿(wù):不要,禁止。
7. 介词:- 于(yú):在……之中,表示位置或时间。
- 以(yǐ):用,凭借。
- 为(wéi):为了,表示目的。
- 与(yǔ):和,跟,表示共同。
8. 连词:- 及(jí):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 而(ér):表示转折或顺承关系。
- 因(yīn):因为,表示因果关系。
9. 助词:- 之(zhī):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者(zhě):用于名词或动词后,表示某种身份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 也(yě):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高职高考语文_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
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 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 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 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 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3、词义转移
•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 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穷”古代表示 “困窘”义,现在指贫穷。
4、词义轻重有变化
• 即词义强化或弱化。“憾”的古义 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 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再 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 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度 加重了。
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
现代汉语:副词、介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
词短语作状语,普通 名词很少作状语。
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 词常常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主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谓语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2、辐射式。即 例如: 盘根错节
词的引申义环绕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一个中心不,难而看从出词清义明引时申节的雨一纷般纷规律:由具
不同体的到方抽面象展,开由,个单别于到壮一其般节。
例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三)掌握多音多义词音不同,义不 同的特点。
如“属” ①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通假有稳定性。
如: “倍”与“背”通假; “要”与“邀”
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
1. 谓(wèi):说,表示判断或说明。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反省自己,对别人有欺诈吗?)3. 而(ér):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4. 于(yú):比,表示比较。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还要青。
)5. 以(yǐ):用,表示手段、方法等。
例句:以德服人,非以力服人。
(用德行来使人服从,不是用武力来使人服从。
)6. 其(qí):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7. 也(yě):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8. 于(yú):对,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于(yú):因为,表示原因。
例句:君子之学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的学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以(yǐ):凭借,表示依据。
例句:是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11. 也(yě):句中停顿,无实际意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12. 于(yú):对于,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有所帮助。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实词。
这些实词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常用实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材料。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用来代替特定的人或物。
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其”、“彼”等。
其中,“吾”用来代指说话人自己,“尔”用来代指对方,“其”用来指代第三人,而“彼”则表示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词汇,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动词包括:“行”、“来”、“去”、“言”、“受”等。
这些动词在文言文中通常有着特定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美”、“善”、“强”、“恶”等。
这些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增强描述的力度和准确性。
四、名词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等。
这些名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实用性的作用,用来指代实际存在的人、物或概念。
五、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常见的副词有:“众”、“亦”、“已”、“复”等。
这些副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六、连词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有:“而”、“乃”、“若”、“则”等。
这些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上下文和衔接语义的作用,使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七、量词量词用来表示数量或计算单位。
在文言文中,量词常用的有:“千”、“百”、“万”、“斤”等。
这些量词在描述数量时,需要与名词搭配使用,形成具体的数量概念。
八、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
文言文中的常用介词有:“于”、“与”、“自”、“至”等。
这些介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或定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篇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虚词篇知识讲解考点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1.通假字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代替。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或形近字表示。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之“见”通“现”,“死者太半”之“太”通“大”。
古代通假字不是错别字,是古代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
2.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如“日薄西山”“厚古薄今”“尖嘴薄舌”等成语均含有“薄”字,但是意义却有所不同,分别指“迫近,靠近”“轻视”“厚度小”等。
3.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成语“温故知新”中“故”与“新”本是形容词,在成语中却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学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一、问题描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二、复习范围1.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2.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3.通假字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2)动词的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三、方法指引四、例题阐释例1. (2017年真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曾祖敏,拜尚书左丞。
卒,赠并州刺史。
祖嶷,字元达。
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
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
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
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
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
坐截没军资,除名。
未几,为散骑侍郎。
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
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尚书左丞授与官职B.尤好属.文归宿C.帝嗟.赏之赞叹D.坐.截没军资因犯……罪例2.(2016年真题)墨翁传[明]高启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
时磨墨渖①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
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②,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
”客闻之曰:“隐者也。
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
翁姓沈,名继孙。
然世罕知之,唯呼墨翁云。
(选自《高青丘集》)注释:①渖:汁液。
②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做B. 殊.伟甚,很C. 客有诮.之曰讥讽D. 吾窃.耻焉私下例3 (2015年真题卷)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
少孤贫,为人庸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
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
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
身长八尺余,须长三尺,容貌绝异,音声动人。
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为立别宅,分之资业,育受之无愧色。
然行己任性,颇不偶俗。
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
太守杜宣命育为主簿。
俄而宣左迁万年令,杜令王攸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卿往为二千石,吾所敬也。
今吾侪耳,何故不见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鹞乎?”育执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
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汝谓吾刀钝邪,敢如是乎!”前将杀之。
宣惧,跣下抱育,乃止。
自此知名。
司徒王浑辟为掾,除南武阳令。
为政清约,宿盗逃奔他郡。
迁并州督护。
成都王颖在邺,又以育为振武将军。
刘元海之为北单于,育说颖曰:“元海今去,育请为殿下促之,不然,惧不至也。
”颖然之,以育为破虏将军。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折蒲学书.读书B.育将.鬻己以偿之准备C.今吾侪.耳同辈D.欲以小雀遇.我对待五、拓展训练1.(2017·天津卷)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2.(2017·江苏卷)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例1 【答案】B项【解析】B项中,“属”为撰写的意思祖莹八岁,便能诵读《诗经》、《尚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刻苦好学,不分昼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制止他这样做但却不行,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书僮仆人,父母睡觉之后,用衣服遮住窗户,以防止光线漏出去,被家人发觉。
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内外亲属都叫他为“圣小儿”。
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每每赞叹说:“这青年富有才识,不是其他学生能赶得上的,他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
学生们都来了,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
上课时间已到,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学生赵郡的李孝怡一本《曲礼》拿到讲台上去了。
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曲礼》放到案桌上,念诵《尚书》文三篇,竟不漏一字。
讲完之后,孝怡觉得很奇怪,查明原委,就向博士说了这件事,惹得学中师生,大为惊奇。
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惊叹不已。
祖莹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因贿赂一事败露,被除名。
后来侍中崔光推荐他为博士,仍领授尚书左户部职。
李崇以都督身份北征,引莹为其长史。
因军资被人截没,又被除名。
没多久,任散骑侍郎。
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宝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辨别为什么时候的东西。
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
”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他为博物多识的专家。
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士人有什么麻烦事,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相救,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
例2【答案】 A【分析】鬻:卖【攻略】①多义词的正确释义应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②熟记例句掌握常用古汉语虚词及用法。
③熟记例句熟练掌握常用古汉语实词常用词义。
墨翁是吴槐市集里的人。
(他)曾经在荆楚一带游学,一次,遇到有人传授古代造墨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可以有足够的钱用来读书,何必(像现在这样)心情急切地四处奔走呢?”回到家,(他)在自家门上写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即使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也制墨不止),他形貌奇特古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
人们望见他,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经常研磨数斗墨汁,醉酒后给人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字很壮美。
(他)所制墨,订有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就不卖。
所以,别人的店铺里人总是满满的,而他的店铺里人却很稀少。
一位朋友讥讽说:“你的墨做得虽然好,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是用十分好的材料,做工也非常到位,正因为制作艰难,所以不想卖得太便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