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本原理课件

生态学基本原理课件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或称分解者
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氮、磷和水等元素在 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 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内, 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 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 到环境,不断进行着流动 和循环的过程叫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水循环 气体循环
富营养化 藻类蔓生 溶氧降低 鱼类死亡 5.信息系统的破坏 污染物和昆虫性激素发生反应,使昆虫失去交配 机会,从而导致该物种繁殖受阻,直至消失。
• 全球变化的几个典型事件举例 • “生物圈二号”
• 该事件告诉人们,地球是目前最完美的生态系统,人们利用高 科技不可能创造象地球这样完美的生态系统
- 长江特大洪灾 1998中国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的大部分地区, 都发生了洪水灾害或洪水影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2000亿人民币!造成2150多万hm2农作物受灾。问题的原因是 由于江河上游乱砍乱伐森林造成的

当达到一定生理年龄 时,短期内几乎全部
死亡,如人类、及其
生态学基本原理
他一些哺乳动物,以 及某些植物
种群增长模型
(1)指数增长模式
➢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
➢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的环境负荷量
环境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 一定面积或一定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所能
三、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1、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2、切实保护环境 3、人口平衡增长
20
双锯鱼和海葵共栖
黄嘴牛椋 鸟和犀牛 共栖
蚂蚁和蚜虫合作
白蚁消化道中原生动物帮助白蚁消化木屑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系统之间相互
作用过程的科学。

可以根据它的研究范围将其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的
概念。

它们都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2、生态系统本质:生态系统是动植物与环境关联综合体,它能够自身调节,从而获
得平衡稳定的均衡状态。

3、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有多种功能,如:它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环境,它营造
生态平衡,它还能保护和改善生物资源,并实现自我维护。

4、群落本质:群落是以动植物种类为主体,以环境物种物质循环协同作用为背景,
以相互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构成的一个实体系统。

5、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包括生态因素和环境因素。

生态因素指其中以动植物为
主导的生态关系,包括表层土壤、载体水体、植被覆盖度等;环境因素指其中人类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6、生态关系:生态关系可以动态地分析出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共
生等,这些关系是影响生态的重要因素。

7、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降温、臭氧层
破坏等,都可能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是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一般认识,它们是研究生态学的基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相互关系、生态演替和能量流动等。

本文将通过介绍这些基本原理来阐述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其所占据的生境、所利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每个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可以互不相同或有所重叠。

生态位的概念揭示了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和资源利用策略。

二、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竞争、共生和捕食等。

竞争是指物种之间争夺有限资源的关系,通过竞争可以促使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互利共生和寄生共生。

捕食是指捕食者捕食被捕食者的过程,通过捕食关系维持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

三、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初级演替发生在无生命的土壤或裸地上,通过植物的侵占和群落的逐渐建立,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次级演替发生在已被物种占据的土地上,通过灾害或人为干预导致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变化。

四、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原理,能量从太阳进入生物体系,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

太阳能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再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通过生物体系流动,最终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不仅解释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

在现代社会,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相互关系、生态演替和能量流动等。

通过研究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生态学是一门涉及生物体与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是物种演替、群落互惠互利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物种演替物种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物种组成演变的过程,其中大小与数量的变化、以及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演变都是物种演替的主要表现形式。

物种演替有自然演替和人为干扰的人工演替两种形式。

自然演替分为先锋植物和回归植物两个阶段。

先锋植物先在裸露的地面上生长,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因素逐渐改善,先锋植物会死去,回归植物逐渐成为新的主导型生物。

因此,物种演替规律会被环境变化所影响。

二、群落互惠互利群落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相互依存生长且资源互相利用的动植物社群。

丰富的物种组成是群落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群落内部相互竞争而获得生长空间和资源的种类,称为竞争种。

相互合作而获得生长空间和资源的种类,称为共生种。

群落内每一个种类都有其特有的生长模式,每一个群落也有自己的特有空间结构,此空间结构会影响到群落内部的“食物链”,也会影响到群落内……每一种生物的与生俱来的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群落内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恢复能力。

对稳定性研究集中于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与其生物多样性相关。

种类丰富的群落有保障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作用,因为每个物种的存在都对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能量流与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两个关键因素,因为它们保证了系统中物质的流动和循环。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孕育生命的水、空气、土壤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始终牢牢把握着生态学这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生态学方法可以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餐饮业的垃圾处理和环境治理之中。

同时,生态学还与城市规划、林业、畜牧业等领域有深入的联系。

生态学的研究虽然不需要过多地关注政治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和应用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具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人类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一份子,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学提供了解决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工具,以及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水、大气和土壤)之间复杂互动的系统。

生态系统可以是山区、森林、河流、湖泊、海洋、草地和城市等广泛范围的生态环境区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一个生命群落,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种群。

而这些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就构成了生态系统。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在生态学领域内,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一物种的生与死生态学研究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作用,当这种生物死亡之后,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如果一物种死亡之后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在以后的生态循环中,也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2. 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生态学还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规律。

从一个初期的生态系统出发,一步步发展到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个过程被称为演替。

每个演替阶段都形成一种不同的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当谈到生态系统的时候,总会提到“食物链”,食物链是描绘一个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能量转移过程。

也就是说,食物链描绘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移过程。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要想保持稳定,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生态学研究这种稳定的状态,以及如何保持这种稳定状态。

例如:如果一个物种突然绝灭,这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约束将失去,这样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这个物种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三、生态学的原理生态学按照生态学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学科。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群落和物种间关系的学科,它也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基本原理是指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三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平衡原理和生态系统稳态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是指物种多样性和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原理。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它是其发展和维持的基础,是赋予生态系统弹性的主要原因。

多样性的变化会影响物种的生存率和结构,从而影响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

平衡原理是生态学的基础,指的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

在水族和陆上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物种相互促成,达到动态平衡。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发生变化,但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下依然能维持平衡,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稳态原理是指生态系统能够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以及群落结构变化影响下保持稳定性的原理。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稳定,是由物种的互动、物种的竞争、受地域分离的限制及环境的多样性所控制的。

按照稳态原理,小的变化有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系统消化,而持续长时间的大变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维持其新稳定状态。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一个系统。

小至细胞、大至宇宙,都是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大小不一。

小至一滴湖水、一条小沟、一个小池塘、一个花丛,大至森林、草原、湖泊、海洋以至整个生物圈,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人类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也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即人类的自然环境。

除了上述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存在许多人工生态系统,例如,农田、果园等以及宇宙飞船和用于生态学试验的各种封闭的微宇宙(亦称微生态系统,例如美国的生物圈一号)。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性:①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但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

信息传递包括物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

③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受到外力的胁迫或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调节和恢复。

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③是一种动态系统。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中包括以下六种组分:(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

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

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生物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生物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生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 相互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能量的单向流动原则,从太阳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4. 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种群数量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5. 生态位和竞争: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其所处环境中的角色和职责。

不同种群之间可能会发生竞争,竞争是指资源有限时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它包括生物体、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是生态学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

通过研究这些原
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科学概论2第二章 生态系统

环境科学概论2第二章 生态系统
目前研究的热点是:
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全球变化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策; 3、可持续发展。
2021/1/16
2021/1/16
1、生态系统 (ecosystem)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 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 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2021/1/16
(3)现代生态学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 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在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 研究手段更新; 研究范围的拓展,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2021/1/16
相关概念
•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 某个种的个体总和(Friederich,1930)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是指在一定 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 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2021/1/16
2、生态系统(ecosystem)的结构
肉食物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称
(能量传递)
(comsumers) (carnivores) 寄生者
杂食动物
三级肉食动物(顶极肉食动物)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中,按照它们获得能量的方式,可分为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利用茎、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用根摄取土壤中的水份和矿物质,在阳光照射和一定温度 下,把无机物转化成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有机物。通 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需要, 并为其它生物及人类提供食物和能量。

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种群动态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相互依赖性原理生态学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生物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生态学认为,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传递的。

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同时,物质也在生物群落中进行循环,通过生物的摄食、代谢和分解等过程,物质被转化和循环利用。

3. 生态位与竞争排除原理生态学认为,每个物种都有其在生物群落中的特定角色和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环境中所占据的一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存策略。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来争夺有限的资源,竞争强烈的物种会占据更为特定的生态位,而竞争较弱的物种可能会被排除出生物群落。

二、生态学的实践应用1.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学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例如,保护自然保护区、修复生态系统、控制入侵物种等都是生态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 生态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都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

3.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旅游方式,也是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活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指规律性的生态学原则,即指导生态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生态学基本原理:
1. 万物相互关联:生态学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结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都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能量流动则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生态学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然资源。

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学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即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气候调节等。

生态学家研究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维持和保护策略,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即当外界环境改变或受到干扰时,生态系统会通过调节内部关系和互动,使自身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和各种干扰对其影响,以提供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依据。

5.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

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提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指导着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

生态学知识小结

生态学知识小结

绪论1.生态学研究对象:种群: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群体群落: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复合体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一切适合于生物的栖息场所2.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成成分, 其结构和和功能有哪些?①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②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

非生物环境包括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和热量等气候因子、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三方面。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的内容。

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配置、质地与色彩。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抽象结构。

④生态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食物链(food chains):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种类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营养级(trophic level):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指某一层次生物与另一层次生物的关系。

3.试列举出常见的初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4.(△)请简述生态效率及生态金字塔,并说明在每个较高营养级上生物量为什么减少。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在能量流动中,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用来形象描述各营养级之间量的关系,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讨的是生物体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影响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方面。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群的多样性。

一个生态系统中拥有更多不同种类的生物,通常意味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不同类型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遵循着能量金字塔的规律。

太阳能是能量的最初来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在食物链中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在生物体内不断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维持着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平衡。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在生物体内循环流动。

氮元素在生物体内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各种氮化合物,参与到氮循环中。

水是生命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流动,维持着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环境的平衡。

种间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种群的分布、繁殖和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竞争可以促使生物种群进化出更适应环境的特征,而共生关系则有利于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生态学基本原理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规律和固有规律。

人类应当认识到这些原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上就是关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一些概念和认识,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生命共同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其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第一代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是个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代是群体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它认为应当把生物和环境,把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是什么把生物和环境联成一个整体呢?就是物质和能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按类型则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极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工厂、矿区)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永不停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营养级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归还给环境。

无机环境:包括日光、大气(O2、CO2等)、水、土壤及营养物质,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者:亦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特殊功能,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日光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内,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也供给其他生物和人类食用或提供能源,亦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是异养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也称次级生产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死体和排泄物,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源,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其中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并与环境相互依赖。

生态系统原理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家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以及达尔文进化论。

根据这个理论,生物种群中存在着遗传变异,并且这些变异在适应环境方面具有优势或劣势。

通过自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个体将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将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此外,生态系统原理还涉及到食物链和能量流的概念。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而能量流则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能量从太阳辐射到植物,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种能量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

生态系统原理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数量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非常重要。

而生态平衡则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和相互关系的稳定状态,当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可能会导致环境问题、生物灭绝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总而言之,生态系统原理研究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相互依赖关系,并且探讨了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成游离氮,再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地球表层,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的
贮量约为2.7*1016亿T,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存在,其中碳的贮量约为7*1011亿T。绿色
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二氧化
碳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
费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二)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
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
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 量供应者,但低级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10 左右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能利用。为了能 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 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 产力金字塔。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 量往往呈倒金字塔。
的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依次传给草食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一、生物与环境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

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

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1.种群的增长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

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积分,有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

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动、爆发与衰亡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

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在适宜的条件下(如生态入侵、人类活动的破坏、特定的气候条件等),种群的规模会急剧扩大,出现种群的爆发。

而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时(如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等),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持续性下降,甚至灭亡。

3.种群的数量调节机制归纳起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源性因素,如气候、食物、隐蔽所、捕食、疾病和寄生物等;另一类是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变异、生理、行为(如社会等级、领域现象)、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的情况,从而决定了种群规模和数量变化的特点。

4.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物种,它们经常在资源(空间、食物等)的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

设有物种1和物种2,它们单独生长繁殖时其增长形式都符合逻辑斯谛模型。

但当两个物种在同一空间条件下繁殖生活时,彼此之间的竞争使种群增长轨迹发生了变化。

竞争排斥原理:一般地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生态要求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这就是物种间在长期的选择和进化过程中,生物种群逐渐发展出避免直接竞争的策略,表现为不同物种间生态位的分化。

所谓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实间、空间维度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以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生态位分化的意义:不同种群占据了相互区别的环境梯度,一方面会使各种群避免直接竞争,保证了群落的稳定;另一方面使多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维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2)捕食与植食作用(3)寄生(4)共生三、群落生态1.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包含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

群落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总和。

群落的组成,是指群落的物种构成以及不同种间的关系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垂直或水平格局。

2.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生物的竞争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使同样大小和习性的种很少共同生活,只有大小和习性有足够区别的种才能共存。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视被捕食者是泛化捕食者还是特化捕食者而异。

(2)干扰类似雪崩、大风、雷电、火烧、砍伐、放牧、践踏等因素会扰乱群落的稳定性。

根据T·W·Connell 等的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

(3)空间异质性群落环境越不均匀一致,便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因此能允许更多物种共存。

如由于资源环境梯度变化大,在不同群落的过渡区域,形成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这里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的所有的种和交错区本身特有的种,因此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

这一地带一般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边缘效应)。

(4)岛屿岛屿是指与周围环境具有较大区别的生境范围(如海岛、湖泊、山的顶部成片岩石、因倒木形成的“林窗”等)。

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岛有更多的生境。

3.群落演替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多数演替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有的呈周期性的变化)。

按造演替的起始条件,演替通常可以区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造演替的主导因素,又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根据演替基质,又可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等等。

演替始于先锋群落,终于顶级群落。

如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即为气候顶级。

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2.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即为食物链。

食物链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种,前者从植食动物取食开始,后者从分解者分解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这两大类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一般来说,越是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系统,其稳定性或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3.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和所有自养生物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所有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则属于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也有一些动物同时在几个营养级取食,因此很难将它们归入某个具体的营养级中。

由于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会逐级减少,这也就限制了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一般限于3—5个)。

如果将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按营养级顺序绘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如图)。

据林德曼(R.L.Lindeman )的研究,较低的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只有约1/10能够被上一营养级利用,此即通常所说的十分之一法则。

4.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以及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会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的生态系统会给人类提供多种价值。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不同物种间的相生相克与协同进化,构成生态系统的反馈之网,成为生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使生态系统表现出对外界干扰的强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一般地说,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网络越复杂,结构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高,个体越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系统也就越稳定。

但是这种稳定也是有限度的,一旦外界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超过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出现生态失衡,导致生态危机。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1.初级生产中的基本关系 初级生产(或称第一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的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能量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我们把植物所固定的全部能量或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这些产物除被用于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外,其余部分被用于植物自身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我们把这部分光合产物称作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

若以R 代表呼吸消耗,则有如下关系: GPP = NPP + R或 NPP = GPP – R 单位:均为J/(㎡·a )净初级生产量形成生物量的累积,成为生态系统中除绿色植物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础。

对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来说,除了生物的呼吸因素外,个体死亡和较高级动物的取食等因素也会导致其生物量的减少。

设B 为生物量,ΔB 为某一时期生物量的变化,H 为较高营养级生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 代表因死亡而损失的生物量,则有:ΔB = GPP – R – H – D在群落演替的早期初级生产量比较低,随后生产量不断增加,生物量不断累积。

但到演替至顶级阶段时,虽然此时具有最大的生物量,由于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中,净生产量反而最小。

一般地说,让系统保持在“青壮年”阶段,其净生产量反而最大。

2.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二、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或称第二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即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制造和积累自身生物量的生产。

设P 为净次级生产量,C 为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FU 为粪尿能量,R 仍为呼吸能量(单位:J )。

则有P = C – FU – R 。

三、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作用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运动的关键环节。

承担分解功能的分解者除了细菌和真菌外,还包括一些动物(主要是小型动物)。

分解作用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

碎裂是将动植物残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异化是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直至成为矿物成分;淋溶是指可溶性物质被淋洗出来,这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通过这三个过程的综合作用,有机物质被层层分解,直到最后完全矿化。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能量,也离不开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

能流以物质作为载体,同时又推动着物质的运动。

在能流的驱使下,生物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等基质或介质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并通过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重复利用,最后又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也称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生命活动对各种元素的需要,就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满足。

生物地化循环表现为物质在不同形态的“库”之间的流通。

所谓“库”,是指特定物质在环境中的贮存之所。

在一个成熟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在各个库之间的输入输出也处于平衡状态。

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三种,分别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其中,水循环是各种物质循环的核心。

二、水循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