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当代 西 方 哲 学 的总 体 发 展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 开 德 国古 典 哲 学 之 先 河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历 史 渊 源 , 贡 献 在 于 倡 导 并 实 践 是 其 批 判 的精 神 。然 而 康 德 的批 判 是 不 彻 底 的 。 当前 , 要坚 持 和 发展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 须 高 扬 “ 现 存 的一 切 进 行 无 情 的批 判 ” 必 对 的精 神 ,在 批 判 旧世 界 中发 现 新 世 界 ” 由康 德 所 奠 定 的那 种 高 瞻远 瞩 的 理性 批 判 精 神 , 永 远 值 得 人 们 珍惜 和深 思 的 。 “ 。 是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和 哲 学 的批 判 精神
赵 青
( 南大学 哲学 与公 共管理 学 院 , 河 河南 省 开封 市
摘要
4 50 ) 7 0 1
作 为 人 类 哲 学 思 想 的“ 水 池 ” 康 德不 仅 以 其批 判 哲 学 实 现对 传 统 哲 学 的 根 本 变 革 , 且 以 其 新 哲 学 理 念 深 刻 影 响 现 蓄 , 而
关键 词 康德 ; 判 哲 学 ; 判 精 神 批 批 中 图 分 类 号 :0 B8 文 献标 识 码 A
Ka t r tc lph l s p y a he ph l s p fc ii a pi i n ' c ii a io o h nd t io o hy o r tc ls r t s
t hou ght. s K e wor s Kan :Crtc 1Phio o y d t iia l s phy; c iia prt rtc ls ii
引 言
康 德 是 德 国古 典 哲学 的创 始人 , 而德 国古 典 哲 学是 西方 自古希 腊 以来 2 0 0 0多年哲 学发展 的 总汇 , 是 近代欧 洲资产 阶级 反封 建哲 学发 展 的最 高峰 。而 康德 按照 海 涅 所 言 : 德 国被 康 德 引入 了 哲 学 的道 “ 路, 因而哲 学变 成 了一 件 民族 的事 业 。一 群 出色 的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阿尔贝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现代哲学
思想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首先,康德提倡的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批判理性,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用来审视对立的观点和行为原则,以检验他们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康德主张的批判哲学的目的是要摆脱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而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

在康德的观点中,任何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把它当成“真理”的观念。

他提出了“触觉证得”原则,认为逻辑上支持的证据才是真理。

还有,康德完全放弃了“原初推论”,认为真实不是由推论、劝告等思维方式得出的,而是来自实践的实践。

有时叫“实践主义”,它将实践当做唯一真正可靠的准则,认为实践经验才是
最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提出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一概念被视为是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即批判精神对某一看法、方法、理论要求严格客观,并以特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他认为,真理必须
通过客观分析,用客观的判断来客观评价和检验,防止自身观念的错误把握,以免偏离客观事实。

因此,康德的思想强调,通过批判精神,一个人可以不偏不倚,恪守客观原则审视任何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理解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理念,我们应该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一切问题,以便真正理解世界。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同时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rational caught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reread Kant's work i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a "forest roa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rational lim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progr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to overcome the rational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ne-sided and arbitrary, examining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attempt to launch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type of understanding to save the metaphysics of Kant'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Kant's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ant "s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Kant's philosophy to human though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 the basic spirit of Kant Is still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ra,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康德,理性,批判,启蒙Key words: Kant, reason, criticism, enlightenment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理性批判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用理性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试图改进它们。

这就是康德所提出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人类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无限的,可以被理性的批判来控制。

这种理性批判是一种反思,它会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结果提出质疑,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责任自觉。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应该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左右。

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律,不被感情和情绪所左右,从而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时,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行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事
物,从而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行为,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最难读的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最难读的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最难读的哲学著作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1781年首次出版。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摘要】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本文将重点介绍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哲学家所代表的不同批判哲学观点。

康德提出了以"自由意志"为核心的批判哲学,黑格尔则提出了辩证法的批判思想,尼采则从评判哲学角度对传统道德进行质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理论则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批评。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对于人们思考社会、人类和现实世界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历史哲学、批判哲学、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与意义。

1. 引言1.1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简介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潮,它在欧洲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批判哲学的核心特征是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批判性反思,力图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真相和意义。

尤其是在18至19世纪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等哲学家和学派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对传统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批评,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观念和理论。

批判哲学的兴起,标志着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对于哲学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

通过对权威思想和制度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批判哲学不仅促进了哲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人类思想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在当代社会,批判哲学的影响仍然深远,激励着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为社会变革和思想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哲学体系,它的影响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哲学思想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着力量。

2. 正文2.1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历史上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康德提出了他著名的“批判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活动可以通过批判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传统观念。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伊曼努尔·康德在西方哲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郑昕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①而在康德的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三大批评哲学。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评哲学中,围绕“理性批判”提出各类哲学问题,他的理性批判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运用理性对思想行为进行是非的批评判断,而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客观地考察和反思。

这就让康德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纯理性主义者,然而除了理性之外,康德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者,本文我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中对其涵盖的人文主义倾向加以评论。

康德的一生都过着一种平淡的学者生活,以教书谋取生存,他一生都居住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小城里,仅有一次离开故乡哥尼斯堡,到附近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的著作却表达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实践的探索。

在大学里担任哲学老师时,据说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懂得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传授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不带成见的批判性思维。

②康德对哲学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接受性的认识,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正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言的一种“知性”,一种思考性的认识能力,在哲学教育方式上,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据说慕名而来上康德哲学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当时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他的教学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特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康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哲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思想更深刻地探求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在康德的教学方式上,他以一种极具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先进的引导式人文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这扇知识的大门。

康德之_启蒙_观念及其批判哲学

康德之_启蒙_观念及其批判哲学

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叶秀山本文探讨了康德的启蒙观念及其与批判哲学的关系,分析了理性“成熟”之含义,认为,一方面,理性须得“不依靠他者”运用自己的理智来认知世界,另一方面,须区分各种层面的“权限”,强调在“公众”层面理性的不受限制性;这样,“成熟”、“启蒙”的理性就具有“现实性”,而不是“抽象”的形式。

“界限”观念的提出,同样使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不再是抽象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认知”体系,从这个角度,可以加深理解康德“批判哲学”所做的“划定界限—领域”工作之哲学意义。

关键词 康德 启蒙 理性 成熟 界限作者叶秀山,193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1784年,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第1版)出版三年之后,在当时的《柏林月刊》杂志第4卷第12期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同卷第9期,该杂志已经发表了一位犹太哲学家默西-门德尔松的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按后来康德在发表自己文章时加的小注说,他如果当时已读到这篇文章,就会扣发他自己的文章,“现在本文就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两个人的思想一致”。

①二百年后,我们再来阅读两位先哲为回答同一题目的文章,固然也会像福科(Michel F oucault)那样注意到在当时德国社会背景下,犹太哲学思想如何融入德国哲学思想的大趋势之中②,但也会感到这两位哲学家在对于“启蒙”成熟性问题的取向上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门德尔松的文章在行文上似乎比康德的更加清楚明白,这也许是当时月刊编者更加倾向于门德尔松的答卷的原因。

门德尔松的文章一开始就将“启蒙—Au fklaerung”、“文化—K ultur”、“教养—Bildung”作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是二者的综合。

门德尔松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区分,也许真的表明了犹太思想接受从古代希腊哲学到当时德国哲学进一步深化的这个大的哲学背景,康德哲学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立又结合①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1页注。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
前批判时期
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
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

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呢?
看看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走上康庄大道的吧
数学
以前人们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在数学中产生的那场变革中却要人们把自己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通过这个东西必然地推出事物的特性。

对几何图形有这样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结合图形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几何图形是按照先天构想出来的,事物的具体形状被那些构想出来的图形所规定。

真是后面这种解释,才造就了数学的科学性。

在物理学中那些有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做出的,这就说明一个道理:
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头,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
题,绝不是让自然前者自己的鼻子走。

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革命的共同点是这样一个变化,既是把客观到主管的思想路线转变为由主观到客观的。

过去根深蒂固的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对象所固有的客观性。

现在康德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把这一观念的转变叫做哥白尼革命。

这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转变。

康德把他作为一场形而上学领域的革命,正如由日心说到地心说,哲学的革命也涉及到了世界观的改变。

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判断,形成了经验知识。

这种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既是康德所谓的“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休谟为了把形而上学的内容中排除出去,休谟将命题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中主词和谓词有着蕴含关系,所以分析命题也是必然命题,就是说它与经验无关,而取决于词义间的蕴含关系,在此意义上,分析命题又被称为先天命题;综合命题中,主词和谓词没有蕴含关系,两者是偶然联系到一块的,因此是偶然命题,一个综合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经验事实,因此,经验命题也被当做后天命题。

休谟那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等于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的区分,又等于先天命题和后天命题的区分。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它的命题必须是先天的,而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

于是,又在休谟的两类命题之外,有增加了先天综合判断,他的理由是分析和综合是对命题在逻辑上的区分,而不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分析命题在内容上的先天的,在性质上的必然的,这不假;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所有综合判断在内容上都是后天的,在性质上的偶然的。

一些采取了综合命题的逻辑形式的判断内容也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性质。

一次逻辑判断和它们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

从哲学史上,康德关于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两种知识的综合。

经验论只承认数学和逻辑是先天必然的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

唯理论吧天赋观念作为知识基础,天赋符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事实经验的命题。

康德不赞成经验论者将综合命题归为偶然真理立场,意味着不啻于否认经验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动摇了经验论的基础,如同休谟的怀疑论做的那样。

他同唯理论者一样认为某些经验命题也属于先天必然真理。

但是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不是唯理论者所说的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具有两个缺点:1)唯理论者说的天赋观念具有任意性,每个唯理论者都有自己的天赋观念,他们没有一个关于天赋的统一标准,没有交代什么是天赋观念而什么不是2)他们把知识的基础归为天赋观念,却没有进一步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何在,他们关于天赋观念的假定是独断的。

避免了经验论者的怀疑论和唯理论者的独断论这两种极端倾向,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也就是在问,经验问题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最后的依据是什么?
康德认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归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