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分析论述题参考答案
2012年中山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2年中山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德育正确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班级上课制正确答案:班级上课制是指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缺点是: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②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③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④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等。
3.学制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亦称“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内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校、大学和业余学校等。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
2012年聊城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2年聊城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教育目的正确答案: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德育过程正确答案:德育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它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以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五育并举”正确答案: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五育”有各自的内涵,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4.新学校运动正确答案: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新教育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
新学校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
进人20世纪,新学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等人。
5.学习策略正确答案: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则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6.程序性知识正确答案:程序性知识是人脑中存储的关于步骤、程序、操作的知识,即“怎么做”某件事情,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表现在为信息转换活动而进行的具体操作。
2012考研答案:教育学

2012考研答案:教育学2012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6. 17. A 18. C 19. D 20. A21. C 22. A 23. D 24. B 25. A26. B 27. 28. 29. 30.31. 32. 33. 34. 35.C36.B 37.B 38.C 39.C 40. B41.C 42.A 43.C 44.D 45.二、辨析题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要点: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
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教师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其途径和方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答案要点:错误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集体教育的核心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也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即: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级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行的。
教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
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要点:错误。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教育综合》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教育综合》真题(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1. 名词解释题1. 教师期待效应正确答案: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教授等人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他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这些老师,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又被教育界的人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的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2. 简答题1.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性质和学习的分类。
正确答案:奥苏伯尔着重讨论了认知领域知识的学习。
他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即是接受还是发现,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即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如接受学习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也可以分为机械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2.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教育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的过程一般分为6个阶段。
(1)选题阶段。
选定课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
首先要判断问题本身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进而考虑研究人员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兴趣;最后还须考虑资料、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计划的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步。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7e7d3512f60ddccdb38a02c.png)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教学模式2.教学功能二、简答题1.德育的一般规律。
2.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题1.论述新课改的趋势。
心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行为矫正治疗2.内隐记忆二、简答题1.知觉有哪些特性。
2.为什么说大脑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器官。
3.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三、论述题1.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教学模式答:教学模式是指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它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组成: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
2.教学功能答:教学功能是指教学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教学直接而具体的功能是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社会发展功能是以教书育人为基础来实现的。
二、简答题1.德育的一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其规律如下:(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活动与交往的范围。
他们在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
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a.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b.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学校教育正确答案: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育目的正确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
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分组教学正确答案: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不同班组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分组教学的副作用很大,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与现代社会崇尚教育公平的要求相左,容易引发社会的非议等。
4.讲授法正确答案: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 学校管理2. 学校教育3. 心理发展4. 人的发展5. 课程6. 学习动机二、简答题1.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 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3.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 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分析论述题1. 试析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2. 试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 【参考答案】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其构成要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
2. 【参考答案】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3. 【参考答案】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稳定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4. 【参考答案】“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是指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是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主要是讨论个体发展问题,个体发展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二是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12年_教育学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12年_教育学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教育学A 试卷一的效应2. 教育活动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是指教育要适应【A 】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 一个好教师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C 】A.帮助B.规训C.促进 D.发展4.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 D 】A.家长 B. 管理者C.教师 D.学生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C 】A.复杂性 B.示范性C.创造性 D.长效性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 】A.复杂性 B.示范性C.创造性 D.长期性7.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C 】 A.客体 B.既是主体,也是客体C.主体 D.从属者8.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 D 】 A.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B.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C.教师与校长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9.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A 】A.领导的作风B.教风C.学风 D.教师的作风10.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 C 】 A.教学目标 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11.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 】 A.杜威、克伯屈 B.杜威、杰克森C.克伯屈、杰克森 D.克伯屈、夸美纽斯12.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是【 C 】 A.工具类学科B.知识类学科C.技艺类学科 D.综合类学科1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D 】A.孔子 B.柏拉图C.夸美纽斯 D.维果茨基14.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学原则是【 D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15. “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的学法指导方式是【 A 】A.系统传授式 B.专题讨论式C.学科渗透式 D.学习诊断式16. 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 A 】A.维持课堂纪律 B.教师人格力量C.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D.明确教学目标17. 教会学生做人属于【 A 】A.德育 B.智育C.体育 D.美育18.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D 】A.审美教育 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 D.素质教育19.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20.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是【 D 】A.陶冶 B.惩罚C.人格感化 D.说服教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考点】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育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制度教育学重视制度的教育价值;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主张以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批判教育学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考点】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
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考点】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总分15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SSS_TEXT_QUSTI分值: 5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
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发现法SSS_TEXT_QUSTI分值: 5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课程SSS_TEXT_QUSTI分值: 5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学科、英语学科。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
4.教师专业发展SSS_TEXT_QUSTI分值: 5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即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辨析题参考答案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辨析题参考答案(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二、辨析题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答案】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是:1、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途径和方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在集体中”是说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如果离开集体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集体”是集体是教育的手段,老师不是单枪匹马地凭个人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而是凭借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
“为了集体”是集体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
为此教育个人时,也应当使整个集体受到教育。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响”。
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
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2.生活教育
3.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4.知识表征
5.自我提高内驱力
6.恩物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简述课程的多样性。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2.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述评维纳的动机理论
4.论述教育无目的论。
(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2012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专题一...

2012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不属于心理状态的是:A、感觉B、想象C、注意D、记忆2、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结构是:A、杏仁核B、内囊C、边缘系统D、胼胝体3、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A、突触B、轴突C、神经元D、胞体4、大部分色盲不能区分:A、红青B、红黄C、红蓝D、红绿5、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A、触觉适应B、嗅觉C、暗觉D、明觉6、当人看到下图,一般都只看到一些乱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图片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选择性7、立体电影利用知觉的A、运动视差B、纹理梯度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8、5岁小孩给娃娃讲妈妈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A、对话B、独白C、语言获得D、语言理解9、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三阶段,包括:A、构造、转化、执行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C、构造、转化、发音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10、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A、注意B、认知C、生理变化D、情境11、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应的动机是: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2.1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正确排序:A、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自我实现的需要13、某生学业成绩好,但其他表现一般,根据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其在校表现优异智力是:A、分析性智力B、创造性智力C、实践智力D、综合性智力14、下列属于晶体智力的是:A、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B、发现复杂关系的能力C、理解词汇能力D、知觉的速度15、最具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点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16、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重要特质属于:A、首要特质B、中心特质C、根源特质D、共同特质17、根据人对问题思考的速度的差异,卡根等将认真风格类型划分为:A、场独立性与依存性B、冲动型与沉思型C、同时性与继时性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18、让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之后他戒了烟。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您准备考教育学,那么教育学考研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凯程老师特别把历年教育学考研真题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更多年份的真题,同学们也不用费心去寻找,凯程官方网站就有免费提供,找客服索取即可。
凯程创建于2005年,已经有11年悠久历史,在教育学方面战绩辉煌,网站有很多学员经验谈视频,肯定对大家很有帮助,也是凯程辅导成果的展示,凯程开设有基本保录班、半年保录班、暑期集训营、百日冲刺集训营,飞翔标准班等课程。
下面发布的是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参考答案】D【解析】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基本观点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四,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12 年(总分:15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40.00)1. 课程标准(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
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第二,正文部分,它是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
2. 义务教育(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 学而优则仕(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学而优则仕是孔丘提出的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育路线,其含义为: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者,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4. 苏格拉底法(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
产婆术把教学过程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012考研答案:教育学

2012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18. C 19. D 20. A 21. C 22. A 23. D 24. B 25. A 26. B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C 36.B 37.B 38.C 39.C 40. B 41.C 42.A 43.C 44.D 45. ⼆、辨析题 46.理想的师⽣关系以学⽣为中⼼。
答案要点: 正确。
师⽣关系是教师和学⽣为实现教育⽬标、以各⾃独特的⾝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理想的师⽣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和教育⽬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是师⽣主体间关系的优化。
就教育内部⽽⾔,建⽴教师在理想的师⽣关系中起主导作⽤,学⽣为中⼼的师⽣关系。
理想的师⽣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尊师爱⽣,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其途径和⽅法是:1.了解和研究学⽣;2.树⽴正确的学⽣观;3.热爱,尊重学⽣,公平对待学⽣;4.主动与学⽣沟通,善于与学⽣交往;5.努⼒提⾼⾃我修养,健全⼈格。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答案要点:错误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作的主要⽅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集体教育的核⼼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也被称为“平⾏教育原则”,即: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级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的。
教育过程的最终⽬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
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种教育⼯作的⽅式、对象和⽬的。
48.⼼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巧”即可。
答案要点:错误。
2012年宁波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2年宁波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教育制度正确答案: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材正确答案: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3.“有教无类”正确答案:对于“有教无类”的原意历来有不同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
一般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4.设计教学法正确答案: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他把“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5.最近发展区正确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他把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他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6.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7.试析教育的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一方面,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分析论述题参考答案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四、分析论述题
、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出平等精神。
对此,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参考答案】)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此间的文化教育业发生了巨变,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官府移到民间,向民间开放;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的平民。
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平等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思想。
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项原则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孟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人性善: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具有“四端”,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理由就是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和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在教学中要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求他自觉追求而得到。
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平等。
教亦多术: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充分体现。
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素丝说。
墨子十分注重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
墨子由此来反对命定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命里注定,而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
、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墨子主要培养兼士。
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思想。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墨家强调人要有主动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
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思想。
道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道家“法自然”的思想、“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的学习方法,都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法家代表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学术与思想,体现了一种学术垄断的思想。
是与教育平等思想背道而驰的一种思想。
、目前的很多教学成为变相的语文教学,对此,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第一,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劳作课,自然课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很多课程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即“变相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等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句理解”上。
第二,语文课单单只是识字和单词的讲解,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策略方法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渗透等。
()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教育
事业的服务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课程目标来看,“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造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
“变相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意识。
()相关联的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参考答案】()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包括每节课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练习)。
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班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高低、学习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熟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统计上得误差。
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呈现研究结果。
具体包括:)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等用统计表、曲线图及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统计的手段得出研究结论。
讨论: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所研究的主题提出建议等。
Ⅱ.【参考答案】()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容易使得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去模仿榜样的行为,以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争做好人好事,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行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他需要经历长期的强化,从社会规范的遵从到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习得行为习惯()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那些强化?外部强化:指人的行为后果(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