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价值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从认识史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意蕴及当代价值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意蕴及当代价值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 化、复杂化的特点,但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其中。在面对科技带来的便 利和风险时,自然辩证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科技的本质和作用,重视科技在解决 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警觉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次,自然辩证法对政治体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辩证法认为,社会的 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在当代社会, 各国政治体制的差异较大,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建立更加 公正、合理、民主的政治体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意蕴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统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在科 学研究领域,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自然辩证 法主张物质世界是普遍和不断运动的。这种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其次,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最后,自然辩证法倡导科学的思维方式,即以、发展和辩证的视角看 待问题。
四、结论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科学研究领域,自然 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我们以、发展和辩证的视角看 待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 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社会问题。在实践应用中,自然辩证法渗透到各个领域,为 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总之,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意蕴及当代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通 过不断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我们将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 战与机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1、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论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自然辩证法-论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论技术的本质和价值提起技术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

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

但是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现代技术虽然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科学是有区别的。

科学和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该篇主要阐述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创新和高技术的产业化等内容,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然而,在西方哲学中,恐怕没有哪个人像海德格尔这样对技术作过如此深刻的反思。

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凭借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原生态的环境却遭受极大破坏。

从技术产生的这两重效果来看,科技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有时也充当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凶手。

科技的这种负面作用引起了海德格尔的深思。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技术的批判。

海德格尔似乎一开始就察觉了技术的“双刃”。

技术作为一种中性物,它在人对世界的改造中显示出自己的手段和功用,由于我们运用技术,才使技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复杂关系,不外乎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因此,技术是“起揭示作用的”:它一方面满足了我们“感到自己对于世界是本质性的”这一需要,另一方面又确证了人的有限性,确切地说,是人理性的有限性。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技术(Techne)”这个词源于希腊语,希腊人最初用此词称呼技艺和艺术。

准确地说,“技术(Techne)”是“知道(Wissen)”的一种方式。

“知道”是“已经看到(Gesehenhaben)”之意,按照希腊人对“知道”的认识来看,“知道”的本质在于Aletheia,即存在者之解蔽。

它承担和引导一切对存在者的行为。

Techne作为希腊人所经验的“知道”就是存在者之生产。

Techne从来不是指制作活动。

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

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

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自然界中各个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

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价值观。

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以及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重要价值观是生命平等和互相关怀。

自然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不应该破坏自然环境,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

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更加关注环保、生态保护和动物福利等问题,从而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自然辩证法强调尊重和珍惜自然。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往往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尊重自然的规律,并且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自然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对自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能够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盲目开发和消耗的态度。

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重要价值观是全球共享和合作。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势互补。

这种价值观与当今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契合,提醒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只有通过全球共享、合作和协调,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发展和自我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自然界发展进化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和价值。

自然辩证法鼓励个体积极探索、学习和成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价值观引导人们关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人们对自己的自我完善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准则,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世界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对待自然、他人以及自身。

自然辩证法8 技术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8 技术的价值

8.2 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 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 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 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 自然价值是是技术“真理性”的表现。 – 自然价值表现出技术中所具有的跨文化的中立
性,使得技术具有跨界转移性和世代传承性。
技术的社会价值
• 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 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 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 系统内:建设性为主的指向,建构稳定和健康的系 统。
• 多系统:否定性为主的指向
– 从某一系统来看,表现为系统与环境相适应, – 从总体上来看,表现为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
• 否定与肯定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 当排除危险时,总是较多地使用否定方法:
• 分割不稳定系统或结构; • 危险行为的禁止; • 异类信息的阻隔; • ……
– 通常,人们进一步把技术的社会价值按实践领域的 不同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 值等不同的社会价值。
– 社会价值以自然价值为前提,同时也反作用于自然 价值。从根本上看,技术以社会价值为根本,就像 拉兹漫在《技术垄断》中引述的古德曼的观点:技 术本质上是“道德哲学的分支”。
8.3 技术价值的不同观点
• 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是价值中性的,没 有善恶之分。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支持这一 观点。
– 评价:这一观点主要从自然属性来理解技术。
• 技术负荷价值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辛普森 持有这种观点。
• 评价:这一观点主要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理解 技术价值。这种观点相对而言更为准确一些。
• 技术价值折中论: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另 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阿诺德·佩斯认为, 机器本身是中性的,但机器的使用却是有价值 负荷的。

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0.11
(2)汽车生产与现代消费方式 • 福特的以大量消费来支持大规模生产 • 斯隆塑造了美国消费文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个体需要) • 分期付款
1923年,美国汽车销售量达350万辆,其中将近80% 是通过某种分期付款方式进行的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60年代中期,分期付款信贷额是任何其它种类消费信 贷的三倍。1/4以上的美国家庭用分期付款法购买汽 车
二是一部分科学家和发明家更让人不快他们似乎对人类在五六千年中积累起来的全部美和知识财富一无所知他们不能领略和欣赏过去的魅力和高尚并且认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等都是一些毫无用场的梦想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201011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阿迪达斯三条纹标志是由阿迪达斯的创办人阿迪达斯勒设计的三条纹的阿迪达斯标志代表山区指出实现挑战成就未来和不断达成目标的愿望
阿波罗登月计划:巨大的组织工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国际合作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0.11
• “为了保持美国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并推进科 学在重大国家利益中的作用,我们必须重新考 虑和重新塑我们的科学政策。国家利益中的每 一核心要素,都要求科学研究和教育给予强有 力的保证。”(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0.11
双向四面(正负)的作用方式
科技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基本的作用方式——双 向四面的活动 (1)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发生作用,社会 各子系统也对科技系统发生作用。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既有正面的、积 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同时, 社会各子系统对科技系统也是既有正面的作用, 又有负面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不 断得到改造和升级,新兴产业不断 涌现,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17
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改变劳动力性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脑力劳动转
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整生产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从传统的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的生产关 系向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生产关系转变。
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水平。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和运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 好氛围。
28
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防范科技风险和挑战
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大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24
提高科学家素养和科研伦理水平的途径
加强科学教育和培训
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 能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 体系,鼓励科学家追求真理和卓越成就。
2024/1/27
29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 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2024/1/27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自然观的统一。

首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辩证的,它受到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发展的限制。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客观存在的辩证法规律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的核心思想。

其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自然界中的一切差异都有深刻的原因”的命题。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有其内在的差异和区别,这种差异和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这种差异和区别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复杂性与简单性的关系,指出了多样性与复杂性是自然界的本质特征,而统一性与简单性则是自然界的内在逻辑。

再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认为,人类要认识自然界,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更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能有内在的原因”的命题。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由内在原因引起的,这种内在原因可能与外部环境有关,也可能与内部机制有关。

但是,这种内在原因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与偶然性的关系,指出了因果关系是自然界的本质特征,而偶然性则是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自然辩证法讲义之论科学技术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讲义之论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的价值经典回顾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恩)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恩)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

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车而恢复手纺车。

(恩)为了抵制罢工等等和抵制提高工资的要求而发明和应用机器。

(马)科学及其应用,……在它们进入劳动过程的一切地方,它们都表现为被并入资本的东西。

……但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

而事实上,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马)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1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自然科学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它必须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才能作用于生产过程。

马克思称自然科学为一般生产力。

1.2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又分为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技术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各种现代学科群,揭示同类技术的共同规律,但并不能完全解决某一生产部门的实际问题。

工程技术则更接近于生产,为生产提供具体指导。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2.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后者之所以也复如是,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

2.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一种统治形式,它使政治统治合法化,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行使政治的统治功能。

“单向度”实际有两种意思,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自己整理--江西高教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自己整理--江西高教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第八章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由于科学和技术的体制目标不同,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将有许多差别。

(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四条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2)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技术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和研究领域中,由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并从事科技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流所维系的集合体。

技术共同体行为规范,主要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私有主义、实用主义、替代主义。

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尤其对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为了抓住未来发展的机遇,迎接随之而来的挑战,依靠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变得更加重要。

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国家创新体系则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层面保证了对创新的大力政策支持,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结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一、科学的涵义 1.马克思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尚未完成文本,蕴涵着科学时代人类所特有睿智,它准确地勾画了科学时代自然哲学应当具备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自然辩证法可能成为科学时代真正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继续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这就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拒斥形而上学著称新老实证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同时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这又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智慧化身自居形形色色反科学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虽然它在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然而其内容却又完全根源于自然科学,它不仅是一种科学自然观与世界观,而且同时主应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能够促进大量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发展。

它那种建立在通晓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科学知识基础上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给自然科学各门不同学科以方法论方面智慧启迪,而这无疑是作为一种哲学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受到许多科学家欢迎内在原因。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

对于一门实际的科学门类,研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这有许多划分方法。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把一个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第二层是科学层次,第三层是技术层次,最后一层是具体的应用层次。

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

在科学研究这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价值论

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价值论
▪ 2。科学价值
▪ 科学的客观属性对人类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 积极意义。
▪ 客体-科学 ▪ 主体-社会人类
▪ 科学价值除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 外,还具有潜在性。
▪ 科学价值的实现,是科学价值向社会的展现、 转移、并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过程。
▪ 划分为:科学中的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
二 科学中的价值
▪ B.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了价 值判断.
▪ 诸如“真理、一致性、证实”这些规范,本身就 是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炼的反映。
▪ 科学方法体现出求实、尚理、爱美的品格、 ▪ 科学探索的动机,体现了价值判断
▪ 爱因斯坦看来,动机有四种 :
▪ 有的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智 力上的快感,科学是特称的娱乐,从中寻求生动活泼 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
尘土弄干净。”

随后,马克西姆把他们带到一块空地,用测量放射
性的盖格计数器检查各人情况,“我们安全了,可是马
克西姆会不会有一天后悔他所做的工作?”惠普尔问。

马克西姆说:“如果你问在这里工作的人有关健康
和辐射的问题,他们不会回答。如果你谈论这个,你害
怕了,你就会遇到麻烦。如果你不害怕就没事,相信我,
▪ 1。科学价值中立说 ▪ “是”与“应当” \ 事实与价值
▪ 休谟, 1740:区分“事实的错误”与“是非的错误” ▪ 康德,1880:自然哲学探讨的全是“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哲学探讨“应该怎样”的问题。
▪ 科学知识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 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 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西方哲学的价值理论。
▪ 19世纪末德国的(弗顿堡学派)“价值学 派”:着重价值问题的研究,把哲学视为 一般价值的科学。

Get格雅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演变

Get格雅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演变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由于逻辑悖论是科学理论系统应有的内在矛 盾,要排除悖论,只囿于原有的理论框架是不 行的,必须提出全新的概念和思想,创立出全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路。逻辑悖论的排除对 于科学理论的演变有两方面的意义: 改进与完善原来的科学理论。对于刚刚诞生不 久的新的科学理论产生的悖论,通常是以消除 悖论的方式来加强科学理论的严谨性。 提出并创立新的科学理论。对于科学理论开展 到相当成熟的时期而出现的悖论,通常是以消 除悖论的方式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科学开展的不平衡性
科学开展的不平衡性首先在于学科开展的不 平衡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自身的性 质和社会经济需要的条件各异以及实验手段的完 备性、理论和方法的成熟程度的不同,各门学科 的开展总是不平衡的。在这些方面领先的学科, 被称为该时代的带头学科。带头学科由于率先地 、较好地对自然作出了解释,它的理论和方法就 成了当时其他学科的解释性根底和方法论范例, 因而能对其他学科起推动和改造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三、科学理论的演变模式
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
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 结构?中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开展的科学理 论的演变或进步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归纳主义的根本假定是: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类认识 的科学事实,这些事实有待于人类通过各种观察手段 来发现;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进步 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 科学事实以及能够揭示这些事实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 不断积累。

自然辨证法 第8章 技术价值

自然辨证法 第8章 技术价值

第三节 技术社会观
一、技术决定论 二、社会决定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
一、技术决定论
1、硬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是自然及人类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软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的, 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3、技术自主论: 技术发展依赖于自身的内在逻辑和 自主功能,社会及其发展只能从属 于技术发展的目标。 4、技术统治论: 主张科学精英或技术专家统治社会, 即精英治国论。
三、技术价值的观点及评述
1、技术价值中立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 含有任何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对错之分。 2、技术负荷价值论。认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任 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3、技术价值折衷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 价值的,而技术使用却是有价值负荷的。 4、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第二节 技术伦理
一、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形成 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
一、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形成
1、技术伦理 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 和道德关系,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 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循的 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 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 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评述一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形成一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形成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一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形成1技术伦理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循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
第八章
5、非意识形态论: 随着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失去了传统 的指导地位,社会变得非意识形态 化了。 6、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万能论。 7、技术悲观主义: 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

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范畴: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系统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相互联系,排列顺序和组织方式的总和;系统的环境:同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于环境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性和能力的总称。

2.说明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要素与结构紧密相关,自然系统的性质和功能首先依赖于它的要素,但是结构对于要素有相对独立性,在许多自然系统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形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功能由结构决定,但是结构对于功能的决定不是单值决定,一种结构可以对应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对应多种结构,另一方面,功能又会对结构发生反作用,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一定条件下,又会改进结构。

环境与系统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

环境还为自然系统提供生存条件,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

内因:物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外因: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具体说来,就是环境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系统的要素状态和结构状态而最终改变系统功能的。

3.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答:整体特征性主要反映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称系统的整体突现规律或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和新的规律,而它们是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他们是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可简单概括喂:“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或“系统质不等于要素质”。

整体性的存在说明任何物质系统在其组成要素和系统整体之间同时存在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关系。

4.什么是系统的层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层次表征了系统内部的不同等级和水平,揭示了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联系。

总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和运用

总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和运用

总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和运用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自然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查,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方法论,总结了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对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发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理论特质;重大贡献;当代意义;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Abstract: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 classical work of Marxism, which is guided by the epistem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comprehensively checks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pplication,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oday, we study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and master scientific methodology,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ideas an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Keyword:Dialectics of Natur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heoretical trai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问题的重要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而社会科学对象除此而外,还有主体赋予 的“意义”结构
▪ 通过了解诱发主体行动动机的价值观念可 以把握不同主体赋予行动的“意义”。
▪ 逻辑实证主义
二三十年代,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进一步 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科学是关于客观 的事实判断,与“主观”的价值无关。
科学关乎事实;价值关乎目的。(客观\主观、 追求真理\追求功利、理性\非理性、可以进行 逻辑分析\不能进行逻辑分析)
▪ 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西方哲学的价值理论。
▪ 19世纪末德国的(弗顿堡学派)“价值学 派”:着重价值问题的研究,把哲学视为 一般价值的科学。
▪ 把世界分成“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
▪ 即:经验世界/知识命题/事实命题—逻辑判断, 如:“这朵玫瑰花是香的”。
▪ 以即:意志和感情/评价和态度/价值问题,如: 这朵花是美的。
形而上学、科学(又名实证)三阶段。 ▪ 必须将科学中的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用于
社会研究,并排除不能解决即不能证实也不能推 翻的问题。 ▪ 作用:推动科学体制化
▪ 2。反科学思潮
▪ 特征:认为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求相 冲突。
▪ 18世纪中叶,卢梭:科学技术与道德对立。
▪ 20世纪,托尔斯泰:科学给西方上层社会 带来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与此并行的是道 德的堕落。
三 科学的社会价值
▪ 1.物质价值:与物质需要的关系
▪ 区分为:天然自然/自然价值和人工自然/经济价 值.
▪ 精神价值: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 包括: ▪ 知识价值(真) / 道德价值(善) / 审美价值(美)
▪ 2.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
▪ 科学知识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与各个生产力 各个要素结合.
▪ 推动物质生活的改善.
▪ “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 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
▪ A.科学知识体系中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
▪ 科学陈述的各种判断都具有价值取向.
▪ 如涉及到健康、安全、有害的风险等陈述
▪ “一个陈述是否具有科学上的可接受性,将取 决于我们对接受它与否抱有何种期望,取决于 我们赋予这些期望的相对价值.”
▪ 1。科学价值中立说 ▪ “是”与“应当” \ 事实与价值
▪ 休谟, 1740:区分“事实的错误”与“是非的错误” ▪ 康德,1880:自然哲学探讨的全是“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哲学探讨“应该怎样”的问题。
▪ 科学知识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 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 纯粹功利的目的
▪ 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 闷,是要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和桎梏而遁入客观知觉 和思维世界
▪ 有的则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 于顿悟的世界图像,以自己的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世 界,并来征服它
▪ 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是以追求真理为价 值导向。
▪ 第一价值:追求真理 ▪ 第二价值:科学需要证明
▪ 3.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 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 推动道德观念更新:科学精神 ▪ 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 4.社会变革功能 ▪ 近代科学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 ▪ 三大发明: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 蒸汽机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四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
▪ 1.科学主义 ▪ Scientism ▪ 孔德,19世纪法国人:人类精神发展经历了神学、
▪ 二十世纪初,韦伯,提出“价值中立性”, 并视之为科学的规范原则。
▪ (value neutrality/value judgments)
▪ 后者被理解为“对现象的满意或不满意性质 的实际评价”。
▪ 经验科学:能够做什么 ▪ 价值判断:应当做什么
▪ 自然科学对象被视为只有自身结构和联系 的结构
▪ 2。科学价值
▪ 科学的客观属性对人类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 积极意义。
▪ 客体-科学 ▪ 主体-社会人类
▪ 科学价值除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 外,还具有潜在性。
▪ 科学价值的实现,是科学价值向社会的展现、 转移、并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过程。
▪ 划分为:科学中的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
二 科学中的价值
▪ 科学被视为由若干 价值中性的科学事 实综合而成的庄严 肃穆的知识殿堂, 任何价值因素的介 入都有损于科学的 尊严和权威。
▪ 泰勒(氢弹之父): 尽人皆知,良心这 是道德的范畴,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是 科学的范畴。
▪ 奥本海默事件
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 2.科学负荷价值
▪ 1981,普特南:价值与事实分不开.
▪ B.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了价 值判断.
▪ 诸如“真理、一致性、证实”这些规范,本身就 是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炼的反映。
▪ 科学方法体现出求实、尚理、爱美的品格、 ▪ 科学探索的动机,体现了价值判断
▪ 爱因斯坦看来,动机有四种 :
▪ 有的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智 力上的快感,科学是特称的娱乐,从中寻求生动活泼 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
▪ 科学的进步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被改 变.
如何超越?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 理性?对产生变化和破坏已有的社会秩序
具有同样的影响. ▪ 美国的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是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 的文化。”
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兰将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钢罩
▪ 2007年10月23日 11:33 CCTV《第一时间》
▪ 代表性论著: ▪ (美)1969,罗斯札克《对立文化的形成》 ▪ (日)柴谷笃弘,1973《反科学论》
▪ 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造成了社会结构与 文化意识的割裂.
双刃剑?
▪ 科学与战争 有紧密联系
▪ 生态问题
▪ 问题:如何 对科学施加 良性的社会 控制?
▪ “真正的危险在于人自己,在于愈来愈危险 的权力和智慧之间的不平衡.”
自然辩证法第八讲 科学价值论
一 价值与科学价值
▪ 1.价值
▪ 客体之于主体目的的积极意义 ▪ 人为的合目的性,是主体有目的的承诺对象世
界的特殊方式. ▪ 使用价值(马克思)
▪ 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 而存在.
▪ 价值: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关系. ▪ 价值的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