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2)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aa7def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a.png)
西游记的诙谐幽默艺术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神魔小说。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它融合了许多诙谐幽默的元素,让人读来耐人寻味、乐趣横生。
以下是《西游记》中的一些诙谐幽默艺术的特点:
1.笑料频出:《西游记》中充满了许多滑稽的情节和搞笑的对话,使得整个故事充满欢乐和趣味。
例如悟空调皮捣蛋、嫌猪八戒猪头等都成为了经典的笑料。
2.喜剧角色:小说中的四大主角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其中猴王孙悟空更是天真烂漫、机灵活泼,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喜剧色彩的角色。
3.对白妙趣横生:小说中的对白往往夸张幽默,充满巧妙的讽刺和反讽。
特别是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互动,经常让人捧腹大笑。
4.反转和戏谑:《西游记》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情节反转和讽刺。
虽然是一部神话传说的作品,但在其中融入了对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等现实问题的戏谑。
5.符号象征:小说中使用许多象征性的描写和形象,例如猪八戒代表懒惰和贪欲,沙僧代表忠诚和坚韧,这些象征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性。
总的来说,《西游记》在描绘神魔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诙谐幽默元素,使得读者在欣赏其中的奇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也是《西游记》能够经久不衰,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经典搞笑语录
![西游记经典搞笑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7d2634f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2.png)
西游记经典搞笑语录西游记在很多人的心里有无可撼动的地位,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西游记经典搞笑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1)你这猴头休得无理!女施主,您受惊了。
2)你那个是葫芦孙子,我这个是葫芦爷爷!3)生我何用?不能欢笑。
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4)明知道是不可能相见的,为什么还要记住?5)出家人扫地恐伤虫蝼之命,爱惜飞蛾纱照灯。
6)三人出外,小的儿苦。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8)呔,吃俺老孙一棒。
9)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10)斋佛不饱,不如活埋。
11)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12)夜行以烛,无烛则止。
13)只有错拿,没有错放。
14)手*鱼篮,避不得醒。
15)*不执方,合宜而用。
16)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17)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18)妖怪,哪里逃。
19)鬼也怕恶人。
20)上门的买卖好做。
21)脱得去,谢神明。
22)人将礼乐为先。
23)人逢喜事精神爽。
24)呆子,什么我外公!25)告人死罪得死罪,须是理顺,方可为之。
26)你这老头,论起来你还是我重孙子呢!27)一个是毛脸雷公嘴,一个是肥头大耳。
28)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拜佛求经。
29)时来逢好友,运去遇佳人。
30)黄金未为贵,*值钱多。
31)袈裟呢,我的宝贝袈裟呢?32)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33)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34)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35)我要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36)顺父母言情,呼为大孝。
37)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
38)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39)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40)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41)避*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42)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
4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44)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
45)马行千里,无人不能自往。
46)识得时务者,呼为俊杰。
47)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48)心行慈善,何需努力看经。
49)山中无男子,寒尽不知年。
5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1)好生照顾好师父,我去去就来。
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例子
![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a4999a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例子
以下是 8 条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例子:
1. 那猴子可不就是个机灵鬼儿,你看他每次见到妖怪,都大喊着:“呔!你这妖怪哪里跑!”这场景像不像小孩瞧见了好玩的玩具,兴奋地跑过去呀!
2. 八戒那呆子,见着好吃的就走不动道儿,不就跟咱村那贪吃的二胖一个样嘛!哈哈!
3. 唐僧有时也犯糊涂,妖怪都变个模样来骗他了,他还傻愣愣地相信,哎呀,这咋跟我那糊涂舅舅似的。
4. 沙师弟整天挑着担子,任劳任怨的,多像咱家里那默默干活的老牛哇!
5. 妖怪们也挺逗,每次都吹牛说要吃唐僧肉,结果都被打得屁滚尿流,这不是自不量力嘛,跟那爱说大话的王五有啥区别!
6. 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厉害了,一变变得那么老大,难道不像咱手里能变大的气球嘛!
7. 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救苦救难,不就跟咱村里那善良的刘奶奶一样嘛,看到谁有困难都要帮一把。
8. 白龙马默默驮着唐僧,一声不吭,这忠诚劲儿真让人佩服,不就跟隔壁那只总是跟着主人的大黄狗一样嘛!
结论:《西游记》里这些充满诙谐幽默的地方,让故事变得特别有趣,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这部作品呀!。
西游记品析语言
![西游记品析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e22981e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c.png)
西游记品析语言
哎呀,今儿咱来摆摆《西游记》这部经典中的语言艺术嘛。
先说四川话这边儿,《西游记》里头的人物说话,那可真是有板有眼,尤其是那些妖怪,一开口就是:“哎呀呀,你这和尚,长得细皮嫩肉的,倒是个好吃的!”哈哈,你看,妖怪都晓得夸人长得好,这不是咱四川人的热情嘛,夸人都不带含糊的。
再转到陕西方言这边,唐僧那几句经典的台词:“悟空,休要伤他性命。
”这声音一出来,就好像是陕西的老汉在劝架,那种沉稳、那种宽厚,真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而那些小妖小怪,一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就嚷嚷着:“哎呀妈呀,这猴子咋这么厉害!”这不是咱陕西人的直性子嘛,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
《西游记》里的语言,真的是丰富多彩,各地的方言都有体现。
你看那些神仙佛祖,说话都是文绉绉的,像是读诗一样;而那些凡间的百姓,说话就朴实多了,都是家常话,听着就亲切。
这本书里头的语言,真是既科学又合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啊,把各地的方言都融合进去了,让咱们读起来就像是在听各地的乡亲们讲故事一样。
所以说啊,《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语言的宝典。
它用各地的方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咱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西游记搞笑文案短句
![西游记搞笑文案短句](https://img.taocdn.com/s3/m/a407f5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d.png)
西游记搞笑文案短句《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一些搞笑的《西游记》文案短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轻松的心情。
1.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遇到的麻烦比取经还多,真是辛苦啊!2. 孙悟空的变化术真是厉害,一会儿变成老虎,一会儿又变成老鼠,简直是变来变去变不停!3. 猪八戒是个吃货,见到美食就忍不住,不过他的馋嘴也给师徒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4. 沙僧虽然沉默寡言,但他的武艺可不简单,一杆禅杖就能打得妖怪们落花流水。
5. 唐僧师徒四人的旅途中,经常遇到各种妖怪,但他们总能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6. 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不是吃素的,一棒子下去,妖怪们都得乖乖听话。
7. 猪八戒虽然贪吃,但他的傻气和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8. 沙僧虽然沉默寡言,但他的忠诚和稳重给师徒们带来了很多安全感。
9. 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为了信仰而奋斗。
10. 孙悟空的顽皮和机智总能让人捧腹大笑,他是师徒们的开心果。
11. 猪八戒虽然外貌丑陋,但他的豪放和乐观总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12. 沙僧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力和勇敢让人佩服。
13. 唐僧师徒四人的友情是他们取经之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14.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总能帮助师徒们解决各种难题,他是个万事通。
15. 猪八戒虽然爱吃懒做,但他的真诚和善良让人感动。
16. 沙僧虽然沉默寡言,但他的默默付出和细心照顾让人感激不已。
17. 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18. 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敢总能给师徒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19. 猪八戒虽然有时候懒散,但他的乐观和幽默总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20. 沙僧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坚持和耐心让人敬佩。
这些搞笑的《西游记》文案短句带给我们欢乐和轻松,也展现了师徒四人的个性和友情。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一切。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谐趣揭秘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谐趣揭秘](https://img.taocdn.com/s3/m/be443f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2.png)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谐趣揭秘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它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幽默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谐趣,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角色塑造与幽默西游记中的角色塑造是幽默的重要源泉之一。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无穷的幽默元素。
他机智聪明,善于变化,经常以幽默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在与牛魔王的战斗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苍蝇,躲过了牛魔王的攻击,引发了一连串令人捧腹的笑话。
此外,猪八戒也是西游记中的幽默形象之一。
他贪吃懒做,爱贪图享受,常常引发一系列搞笑的情节。
例如,他在取经路上经常偷吃人间美食,导致他们遭遇了许多麻烦。
这种幽默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对话与幽默西游记中的对话也是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话中的幽默常常源于角色之间的互动和言语的双关。
例如,当孙悟空和猪八戒在路上遇到卖花的小姑娘时,孙悟空戏谑地说:“你这花骨朵,你家里有没有人啊?”这句话既是对小姑娘外貌的调侃,又是对她家庭情况的揶揄,使得整个对话更加幽默有趣。
此外,西游记中的对话还经常使用夸张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夸张荒诞。
例如,当孙悟空遇到火焰山时,他说:“这火焰山的火,烧得比我当年大闹天宫时的火眼金睛还要热!”这种夸张的对话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展示了角色的个性特点。
三、情节设置与幽默西游记中的情节设置也是幽默的重要因素之一。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是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反转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如,当孙悟空和猪八戒在取经路上遇到各种妖怪和困难时,他们经常使用聪明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解决方法常常出人意料,令人捧腹大笑。
此外,西游记中也经常使用反转的情节设置来制造幽默。
例如,孙悟空曾经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但在取经路上,他却成为了师父和其他角色的救命恩人。
这种反转不仅展示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为故事增加了幽默元素。
四、幽默与道教哲学西游记中的幽默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还融入了道教哲学的思想。
举例说明西游记的语言风格
![举例说明西游记的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71ff4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6.png)
举例说明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西游记》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古典小说的特色,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有白话文的通俗。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1. 描述生动形象:-如对孙悟空的描写:"眼里射火,口吐烟光。
"-对场景的描绘:"好一个去处!真个是蓬莱仙境,瀛洲圣地。
"2. 语言幽默诙谐:-孙悟空与其他角色的对话常常带有机智和幽默,例如孙悟空自称“斗战胜佛”时,常有夸张之语:"老孙我头一点,就是天穹裂了;脚一跺,就是地府塌了。
"3. 运用俗语和谚语:-《西游记》中融入了许多当时的俗语和谚语,使得语言更加接地气,例如:"人多不如心齐,心齐则无敌于天下。
"4. 对偶和排比:-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如:"水清则无鱼,人察则无徒。
"5. 拟人化和夸张手法:-对于非人物角色的描述,作者常常使用拟人化和夸张的手法,例如对山的描写:"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 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如对猪八戒的描写:"那猪头猪脑,背后揣着一根釘耙,手中拿着一条钢杆,自称是铁扇公主的老公。
"7. 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如对景物的描绘:"但见那滚滚黄沙,飞扬日月;狂风呼啸,霹雳交加。
"8. 用典和古诗词的引用:-《西游记》中经常引用古代典籍和诗词,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 方言和地域特色的运用:-不同地域的角色常常使用当地的方言和俚语,如猪八戒说话常带有山东口音,使得角色更具地域特色。
10. 对话中的反讽和讽刺:-《西游记》中的对话常常带有反讽和讽刺,如唐僧对猪八戒的责备:"你这猪头,背地里偷吃人家的东西,还把人家的东西藏在袖筒里。
"这些例子展示了《西游记》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融入了当时的白话口语和方言,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贴近人们的生活。
古文阅读西游记中的幽默风格
![古文阅读西游记中的幽默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7b518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c.png)
古文阅读西游记中的幽默风格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而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幽默描写和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讨其幽默的表现方式和独特魅力。
一、隐喻幽默《西游记》中充满了许多巧妙的隐喻幽默,让人会心一笑。
例如,孙悟空的外貌描写中,他被形容为“身长八尺,腰圆十围,两耳垂肩,双目如铜铃,鼻如悬胆,口若衔天”(出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种夸张的描写,暗示着孙悟空的非凡之处,加强了作品的幽默效果。
二、对话幽默《西游记》中的对话是幽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经典的例子是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对话。
孙悟空聪明机智,善于调侃猪八戒的愚笨和懒散。
他常常以妙语调侃猪八戒,例如他对猪八戒说:“你只会说食,不会说性。
吃是你的事业,睡是你的本领”。
这种对话幽默既能展示人物性格,又能增添读者的笑料。
三、穿插幽默《西游记》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幽默插曲,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当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第一次遇到白骨精时,白骨精以花篮夹带唐僧,打算通过诱骗来逃脱。
然而,猪八戒嗅到了白骨精身上的香气,被诱惑了。
这个情节不仅喜剧化地揭示了猪八戒的贪婪和孙悟空的机智,同时也为故事增加了更多的幽默元素。
四、形象塑造的幽默《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为作品的幽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如,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他的聪明和机智贯穿整个故事,经常通过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给读者带来欢乐。
而猪八戒则是一个食欲旺盛、爱睡懒觉的角色,他的搞笑形象和幽默言行成为整个故事中的笑点。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幽默风格通过隐喻幽默、对话幽默、穿插幽默和形象塑造的幽默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这些幽默元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忍俊不禁,并且对作品的记忆深刻。
通过幽默的方式,作者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和形象,更传递了一种快乐和欢乐的氛围,使整个作品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在这个古文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西游记》的幽默风格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西游记里的土话
![西游记里的土话](https://img.taocdn.com/s3/m/bdb20f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0.png)
西游记里的土话
标题:《西游记》中的俚俗语言探析
在脍炙人口的古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地方土话、俚语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表达,使得这部作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充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一、方言俚语之妙用
如孙悟空常常以一口地道的江淮方言,彰显其性格的泼辣直率。
他的口头禅“俺老孙”、“你这猢狲”等,既体现了他作为猴王的身份特征,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息。
再如猪八戒常挂在嘴边的“俺老猪”,这种自称方式不仅突显了他的憨厚淳朴,也尽显其乡土本色。
二、民间口语的生命力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妖怪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生活化的口语表达,如“闹天宫”、“翻跟头”、“溜之大吉”等,这些源自民间的口语,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也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与风俗习惯。
三、地方色彩浓郁的表达
作品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各地的地方特色语言,比如沙僧原为流沙河妖怪时所使用的带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方言文化。
同时,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他们的对话也多采用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话语体系,增添了故事的艺术魅力。
总结,《西游记》中的土话运用恰到好处,既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赋予了文本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使得这部古典文学巨著更加接地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通过解读《西游记》中的土话元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论述西游记的谐趣描写艺术
![论述西游记的谐趣描写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1fa751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b.png)
论述西游记的谐趣描写艺术《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化多端的神怪世界。
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运用了诙谐和多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推进故事的不断发展。
让读者读后不禁开怀大笑,拍手称快。
独特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巧妙的艺术结构,构成了流传于世的《西游记》。
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
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
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
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
2、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
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3、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所以胡适当年说它“游戏笔墨”。
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
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
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
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
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
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
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趣味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趣味](https://img.taocdn.com/s3/m/c5321f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e.png)
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趣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广大读者喜爱。
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幽默和趣味元素,为读者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本文将讨论《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趣味,并探寻其中的原因。
1. 角色形象的幽默与趣味《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幽默风格。
比如孙悟空,他调皮捣蛋、任性妄为的性格经常给师傅唐僧带来麻烦,却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成为了师徒四人成功取经的关键人物。
如金箍棒变成点儿针引发的笑话,令人忍俊不禁。
另外,悟空心机深沉的时候也能够用顽皮乖巧营造出一种很有趣的氛围。
例如,他化身成一个老者唐僧来骗过红孩儿的父亲牛魔王,这段情节不仅让故事发展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展示出悟空机智的一面。
2. 对话的幽默与趣味《西游记》中的对话逗趣风趣,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比如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对话,两者之间的默契和幽默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悟空调侃猪八戒的贪吃和愚笨,而猪八戒则用一些搞笑的回答来回应,创造出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对话氛围。
此外,师徒四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幽默的亮点。
师傅唐僧经常被悟空和猪八戒的俏皮话逗得哭笑不得,这种反差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展示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感情。
3. 故事情节的幽默与趣味《西游记》中的情节不仅紧凑有趣,还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
比如大闹天宫一节,悟空为了寻找自己在天宫的位置,串连虎豹精、羊肉精等众多妖精,将天宫搅得天翻地覆。
另外,行程中的许多魔鬼与妖怪也给故事增添了很多幽默与趣味。
比如,悟空与白骨精的僵持,悟空装神弄鬼的手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令人忍俊不禁。
4. 幽默与趣味的意义《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趣味并不只是简单的娱乐,还有深刻的寓意和意义。
它们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了智慧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悟空的机智和俏皮的态度,读者可以领悟到智慧与才能之间的差异,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幽默与趣味也为作品增添了情感层面。
作者通过幽默的描写,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喜爱角色,进而更好地体味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探析
![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b634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2.png)
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探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作为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它包含了众多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幽默艺术。
本文将就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进行深入探析。
一、言辞幽默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首先体现在言辞上。
作者以精巧巧妙的表达方式,让人读来发出阵阵笑声。
例如,《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他对四大天王华岳、东岳、中岳、西岳发出挑战,而四大天王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无比尊崇,不忍和猴子搏斗。
这时,孙悟空说出了一段极具幽默感的台词:“你们四个小地方的水陆大会却敢行诡计,自称众神之首,替天行道,不护我斗战胜佛之名不护!”这一段话巧妙地调侃了四大天王,展示了孙悟空的机智和反讽之力,给读者带来了欢乐的笑声。
二、角色形象幽默西游记中的幽默艺术还可以从角色形象的设定上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个性各异,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幽默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孙悟空。
他机智灵活、喜欢戏弄别人的性格使得他成为整个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幽默人物。
例如,孙悟空喜欢模仿人类的行为,将人类的语言和习俗带入神仙、妖魔的领域,与其他人物产生了许多的幽默冲突和笑料。
这种突破性的设定和形象刻画使得西游记成为一部充满幽默的作品。
三、情节幽默西游记的情节设置也充满了幽默色彩。
通过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作者为读者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例如,第七回中,孙悟空在女儿国与白骨精斗法,其中一环节是他们用手灯照亮自己的面孔,结果白骨精却吓得退后了,因为她一看见自己的脸,被吓得觉得自己已经丧命。
这一情节巧妙地运用了恐惧和幽默的元素,使得读者在欢笑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真正恐怖事物的嘲讽。
四、对社会现实的嘲讽除了个体的幽默之外,西游记中还有许多针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和讽刺。
通过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作者将社会现象抽象化并加以戏剧化,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处的花果山被描绘为一个盛产美酒佳肴的地方,相比之下,人间的天庭却是一片贫瘠破败。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bfad966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7.png)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1000字《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众多有趣的人物的历险故事。
其中的趣味语言也是其经典之一,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一、用词独特,妙趣横生《西游记》用词非常独特,一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都很特别,这为小说增添了很多趣味性。
比如,小说中创造了很多虚构词汇,如“江流儿”“哆嗦树”“九曲桥”等,这些词语奇特而新鲜,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
此外,小说中一些常见的词语也经常被委婉或夸张地使用。
比如,常见的词语“搭档”在小说中变为“兄弟兼冤家”,“众僧听罢,无不打冷战”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二、雅俗共赏,呆萌兼备《西游记》的语言呈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特点,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百姓文化和民间俚语的参与,更是呆萌可爱的元素贯穿全文。
比如,八戒的名字取自于民间俚语中的“猪八戒”这个词,他的形象也被赋予了很多呆萌的特点,比如他喜欢干坏事、吃东西贪多嚼不烂等,这些都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小说中还有很多诙谐幽默的对白和情节,如悟空教皇帝三招防御,皇帝却偷懒做起了箴言牌等等,这些细节使得小说更加有趣,读起来也十分愉快。
三、意蕴深远,寓意丰富《西游记》的语言往往还寓意丰富,意蕴深远,这一点也是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比如,第一回中孙悟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老虎精,这既表现了悟空的强大,也寓意着聪明智慧可以克敌制胜;第四回中悟空将猴子们教导成大闹天宫的天兵天将,这不仅是儿童读物中喜闻乐见的场景,也暗示了民众起义的可能性。
此外,《西游记》中文学的传统元素也很丰富,如典故、谜语、俗语等都被融入到小说中,增添了很多意境和信手拈来的互动趣味。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趣味语言不仅体现了文学耐力和审美趣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述。
因此,《西游记》在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学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一部值得大家反复阅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的幽默与智慧
![西游记的幽默与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6b0f8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6.png)
西游记的幽默与智慧《西游记》的幽默与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篇通过描写孙悟空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展现了丰富的幽默与智慧,使得这部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幽默和智慧两个角度来探讨《西游记》作品中的特点。
一、幽默的展现1. 夸张的形象刻画在《西游记》中,每个角色都有鲜明而夸张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悟空。
他拥有神通广大的本领,搞笑、机智,时而变身为各种形象,时而调皮捣蛋,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欢笑的时刻。
比如,他能够变出七十二般变化,时而化身为老妇人、善良的和尚,时而变成恶鬼、凶狠的怪物,这种反差构成了幽默的一大要素。
2. 对话中的幽默《西游记》中的对话极具幽默感。
可以说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幽默表达方式。
例如,沙僧说话慢条斯理,总是会说出一些冷幽默的话语;而猪八戒则喜欢吃喝玩乐,经常能够说出一些滑稽而引人发笑的台词。
这些幽默的对话给书中的故事增添了无数欢笑的元素。
3. 精巧的情节安排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幽默有趣。
比如,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与诸多妖精进行了一系列战斗,这些战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恶搞、取笑和讽刺,使得整个故事热闹非凡。
同时,作者也将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幽默讽刺,如猪八戒的贪吃,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
二、智慧的体现1. 孙悟空的智慧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不仅有超凡的力量,而且还有非凡的智慧。
他在诸多危险和险境中都能靠自己的智谋解决问题。
例如,在与红孩儿的对决中,孙悟空巧妙运用变化之术,化身为一个怀抱灵珠的和尚,成功地降服了红孩儿。
他的智慧给读者展示了一种机智应对困境的智慧,这一点也是《西游记》令人难以忘怀的特点之一。
2. 取经之路中的智慧在四位取经人的旅途中,他们遇到了许多陷阱和艰难的情景。
然而,通过智慧和勇气,他们一一克服困难。
比如,在第七十八回中,孙悟空与托塔天王斗法,通过精心策划和运用神通,将托塔天王击败。
这种智慧的展现给读者传达了一种勇往直前、机智应对的智慧精神。
探究古代文学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探究古代文学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20c17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2.png)
探究古代文学西游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神魔之书,其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被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
本文将重点探究西游记中的幽默性和讽刺性手法,并分析其对整个作品的贡献。
一、笔墨之幽默西游记以其鲜明的笔墨为读者呈现了各种幽默场景。
首先,作品中描绘了一群五行缺乏、智商堪忧的弼马温、大力鬼王、蜘蛛精等妖怪,他们常常因为无知而闹出笑料,引发读者的欢乐。
其次,作者通过对行文语言的戏谑和谐,使得一些平淡的情节也变得幽默有趣。
例如书中一次情节中,天蓬元帅被至尊宝恶搞,将脑袋盖在了花盆里;还有一次,悟空与妖魔斗法时,却以唱“葫芦娃”加以调侃,使得读者捧腹大笑。
笔墨之幽默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本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二、脱胎之讽刺除了幽默之外,西游记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讽刺手法。
对于封建社会的规矩束缚、官员腐败和人性的扭曲等问题,作者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猪八戒这个形象。
作为沉迷于女色的草包,猪八戒恰当地刻画了现实中纵欲无度的人。
通过对这个角色的讽刺与描绘,作者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可笑之处,也启示了我们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和反思。
三、情节之喜剧西游记的情节设置也承载了许多喜剧元素。
旅程中,师徒四人面对各种妖魔鬼怪,遭遇重重困难。
然而,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处理,使得这些困难变成了喜剧。
例如,女儿村中认为即将变成妖怪的悟空拒绝与村民同吃,被误认为有节操;又比如,唐僧在去灵山的路上,约定和妖魔王八见面,然而却被该妖魔误认为有恶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让人捧腹的情节。
这些喜剧化的情节不仅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生动表达。
四、角色之喜剧西游记的角色塑造中也充满了喜剧成分。
唐僧作为丹阳公主降生的圣贤,本应代表着高尚与慈善,但他常常因为过于拘谨和点状,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
而悟空的聪明才智和调皮捣蛋的个性让他成为了作品中的笑料制造机,无论是戏弄八戒还是迷惑妖魔,他总是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逗乐读者。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b0c49eeacc1755270622082f.png)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摘要]:《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
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味,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褒贬了人物。
还涉及了社会世俗,展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文中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语言特色,生动显示《西游记》的趣味性。
[关键词]:《西游记》语言;谐音;俗语;世俗化;时代特色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清的白话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故清代乾隆年间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所写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觉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真奇文也.”[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坤从行文角度指出了《西游记》文章的奇妙,也包括了语言的奇特。
其语言之奇,在于《西游记》以大量的佛理道旨入书,使之语言充满佛道之气,在整个古代小说中独具特色。
不过,《西游记》虽然有大量的佛道之言,并不见枯燥玄奥,反而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书写文章进程。
使文章呈现“真逗儿"的语言氛围,令人开怀一笑,所以深受历来读者喜爱。
究其原因,《西游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和它的语言运用分不开的.何满子《古典小说十讲》以为:“《西游记》故意用正儿八经的口吻胡诌佛教和道教的玄理,故意张冠李戴地混淆佛道两教宗旨和修道的门径,在一本正经的场合插入开玩笑的市语乡谈,雅言中插入俗谚,科浑中忽掉书袋。
”[2]这就说明在《西游记》大量的佛教之语中插入了许多广泛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俗语、谚语等等,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点,远离虚幻,亲近现实,增深了小说的趣味性。
一、谐音的运用增添小说趣味性“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在《西游记》中,谐音的巧妙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非凡的亮点.《西游记》中,通过谐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03d075f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b.png)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第一篇: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摘要]:《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
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味,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褒贬了人物。
还涉及了社会世俗,展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
文中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语言特色,生动显示《西游记》的趣味性。
[关键词]:《西游记》语言;谐音;俗语;世俗化;时代特色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清的白话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
故清代乾隆年间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所写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1]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觉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真奇文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坤从行文角度指出了《西游记》文章的奇妙,也包括了语言的奇特。
其语言之奇,在于《西游记》以大量的佛理道旨入书,使之语言充满佛道之气,在整个古代小说中独具特色。
不过,《西游记》虽然有大量的佛道之言,并不见枯燥玄奥,反而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书写文章进程。
使文章呈现“真逗儿”的语言氛围,令人开怀一笑,所以深受历来读者喜爱。
究其原因,《西游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和它的语言运用分不开的。
何满子《古典小说十讲》以为:“《西游记》故意用正儿八经的口吻胡诌佛教和道教的玄理,故意张冠李戴地混淆佛道两教宗旨和修道的门径,在一本正经的场合插入开玩笑的市语乡谈,[2]雅言中插入俗谚,科浑中忽掉书袋。
”这就说明在《西游记》大量的佛教之语中插入了许多广泛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俗语、谚语等等,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点,远离虚幻,亲近现实,增深了小说的趣味性。
一、谐音的运用增添小说趣味性“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西游记句子赏析(2)
![西游记句子赏析(2)](https://img.taocdn.com/s3/m/022438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e.png)
西游记句子赏析(2)西游记句子赏析(三)1、摘抄: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打扮,他心里要吃个尝新。
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
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
”那众神果退。
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点评:这段话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很有办法。
2、摘抄:那赤脚大仙撞见大圣,大圣低头定计,赚哄真仙,他要暗去赴会,却问:“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
”大圣道:“老道不知。
玉帝应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礼,后方去赴宴。
”大仙是个正大光明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点评:这一段与赤脚大仙的对话写出孙悟空的机智。
3、摘抄: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王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够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既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点评:这段写出了孙悟空英勇善战,才打退了哪吒太子和五个天王。
4、摘抄:大圣行时,忽见有无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
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
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
”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
”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写毕,收了毫毛。
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下撒了一泡猴尿。
选自:《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点评:这段话写出了孙悟空的自以为是,也写出了他淘气,可爱的本性。
5、摘抄: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下台来,对菩萨起手到:“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
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西游记的语言
![西游记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5c237f5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5.png)
西游记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幽默诙谐:西游记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和诙谐,通过夸张、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创造了许多富有幽默感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朴实自然:西游记中的语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更显得真实可信。
富有想象力:西游记中的语言充满了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奇特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富含哲理:西游记中的语言富含哲理,通过对人性和妖性的描写和比较,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西游记的语言特点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既有幽默诙谐的描写,也有朴实自然的叙述;既有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也有富含哲理的探讨。
这些特点使得西游记成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摘要]:《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
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味,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褒贬了人物。
还涉及了社会世俗,展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
文中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语言特色,生动显示《西游记》的趣味性。
[关键词]:《西游记》语言;谐音;俗语;世俗化;时代特色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清的白话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
故清代乾隆年间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所写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觉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真奇文也。
”[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坤从行文角度指出了《西游记》文章的奇妙,也包括了语言的奇特。
其语言之奇,在于《西游记》以大量的佛理道旨入书,使之语言充满佛道之气,在整个古代小说中独具特色。
不过,《西游记》虽然有大量的佛道之言,并不见枯燥玄奥,反而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书写文章进程。
使文章呈现“真逗儿”的语言氛围,令人开怀一笑,所以深受历来读者喜爱。
究其原因,《西游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和它的语言运用分不开的。
何满子《古典小说十讲》以为:“《西游记》故意用正儿八经的口吻胡诌佛教和道教的玄理,故意张冠李戴地混淆佛道两教宗旨和修道的门径,在一本正经的场合插入开玩笑的市语乡谈,雅言中插入俗谚,科浑中忽掉书袋。
”[2]这就说明在《西游记》大量的佛教之语中插入了许多广泛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俗语、谚语等等,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点,远离虚幻,亲近现实,增深了小说的趣味性。
一、谐音的运用增添小说趣味性“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在《西游记》中,谐音的巧妙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非凡的亮点。
《西游记》中,通过谐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老者因见行者长相怪异,对唐僧说:“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
”孙悟空对这话很是不爱听,便厉声高呼道:“你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傅,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
”孙悟空借助同音巧妙地由“唐人”联结到“糖人,蜜人”上去,有意识的曲解老者的意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这时就会令读者因出乎意料而发笑。
又如在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中,唐僧被灵感大王弄法沉下河去,猪八戒由此生发,给师父起了名字叫“陈到底”。
当三个徒弟回到陈家庄时,陈家二老奇怪“怎么不见三藏老爷?”八戒道:“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
”二老垂泪道:“可怜!可怜!”这里就巧用了唐僧的俗姓“陈”谐音“沉”,在“沉”的这一意义连接“到底”,就把三藏的处境表现出来了。
读到此处,读者往往会因为八戒不合时宜的玩笑而忍俊不禁,从而也缓解了唐僧被抓的紧急情况。
还如在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中,唐三藏夜梦乌鸡国国王的冤魂前来诉说冤屈,最后惊醒时大叫:“徒弟!徒弟!”八戒醒来道:“甚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如此妙用,一则巧妙地表达出了八戒对当和尚种种不允许的不喜,二则表达出了猪八戒那种大大咧咧憨厚惫懒的性格特征。
谐音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我们深入鉴赏对话中谐音的谐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语用主体人物的性格、气质等主体因素,有利于深化对言语作品主题的认识,也有益于我们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早期白话文经典著作中“蕴藏”的丰富的语言资源;在理论上亦有助于我们解释话语结构、语义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通过谐音,我们可以将本应是深奥无趣的师徒对话转换成幽默风趣,充满活力的清晰口语形式,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使它大众化,增添小说的趣味性意义。
二、俗语的运用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俗语”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云。
”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在《说苑·贵德》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一词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3]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关于俗语的界定,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致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 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可以增强人、事的立体感,达到语言形象化,增强语言的诙谐性和讽刺性,可以引人揣测、发人深省,可以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形象化”是歇后语在修辞上的基本作用“诙谐性”和“讽刺性”是歇后语最突出的的修辞特色。
在《西游记》人物语言中,歇后语的运用非常广泛。
例如:(1) 小妖道:“猪八戒和沙和尚倒哄过了,孙行者却是个贩古董的———识货! 识货! 他就认得是个假头。
”(第八十六回)(2) 沙僧上前,把他脸上一抹道:“不羞! 不羞!好个嘴巴骨子! 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 要是一绣球打着你”(第九十三回)(3)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
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第六十七回)例(1) 中的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识得假人头,妖怪便使用了一个歇后语作比,通俗生动。
例(2) 中的猪八戒听说天竺国公主抛绣球招驸马,嫌沙僧阻拦他,否则绣球就打着他了。
沙僧笑他不知羞,他不直接说八戒摸样生的丑,而是用一个歇后语间接地取笑他自不量力。
例(3) 中“锈”、“秀”同音,表达出悟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二) 谚语的妙用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人民群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的运用在《西游记》人物语言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例如:(4) 行者道:“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
’他们相貌,空大无用,咱老孙小自小,筋节。
”(第三十一回)(5) 行者笑道:“师父说哪里话。
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岂无通达之理? 可放心前去。
”(第七十四回)(6) 先锋道:“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一不作,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第八十六回)例⑷中的孙悟空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简单明了的说出了自己本领的厉害,使人听着不自觉的就会相信他的本领。
例⑸中就深刻的体现了孙悟空的悟性在经历了许多磨难后的成熟,对佛学道理的参透。
例⑹中就表现了小妖精自认为的那种小小聪明和干脆利落的处事行为。
(三) 惯用语的使用《西游记》人物语言中经常运用一些惯用语来对人或事物的特点、形状、状态等进行某种描述,形象而生动。
例如:(7) 行者道:“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
俗云:‘放屁添风。
’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第七十五回)(8) 八戒近前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 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第七十八回)(9) 八戒道:“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第五十四回)例⑺中就幽默滑稽的表现出了孙悟空与八戒之间的风趣性格,是本来很紧张的氛围在这一句语言中得到缓解,读着有趣听着搞笑,增添了趣味。
例⑻中就鲜明的表现了八戒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惫懒人物性格。
例⑼中就很好的表现了八戒面对美食止不住诱惑的贪吃性格。
惯用语通俗、生动,富有表现力,语言活泼,耐人寻味。
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
在《西游记》中惯用语的使用,就刻画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小说充满浓厚的趣味性。
三、世俗化语言的运用淡化神亲近人的趣味性在《西游记》中,有些戏谑性的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
正因为有这些语言的运用,神圣的天地佛祖,凶恶的妖魔鬼怪,一经调侃、揶揄之后,就淡化了头上的光环或狰狞的面目,与凡人之间缩短了距离,甚至与凡人一样显得滑稽可笑。
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小说更接近当时的社会现实,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
例如:⑽佛祖说:“那妖精我认得他”,行者猛然提起:“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戚哩!”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第七十七回)⑾佛祖笑道:“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上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
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第九十八回)⑿八戒受封时,如来说道:“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一百回)例⑽中就显示了即使在等级高深的佛界也充满着凡人般的人间世俗,佛祖也有人间间亲戚,就拉近了佛界与人界的距离。
例⑾中就道出了即使是在佛界,人间的人情世俗在佛界也是有显现的。
例⑿中也能清晰地看出凡间的礼俗等制度。
正如此这般的语言,巧妙的将本应是严肃的话语轻描淡写化,让这尊法相庄严的佛祖讲出一连串令人发噱的市井话,把佛祖从天堂拉到了人间,就使人感到他不那般神圣,而是那么凡俗、亲近。
神,就在这种风趣的语言中淡化为了人,读着亲切同时也好笑。
增添了生活化的气息,更贴近社会的习俗。
四、其他体现人物性格趣味语言《西游记》中滑稽幽默的语言也是层出不穷的,这就使整个故事免于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其中的的谐音、俗语、谚语等等都是因人而设,语如其人,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能更鲜明的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言者,心之声也。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
”[4]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英勇无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决不妥协,他的语言始终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如在如果孙悟空不是口舌伶俐,常常讲歪理,诙谐调笑,而是个“闷嘴葫芦”的话,那“猴哥”的形象恐怕就不会这么鲜明而令人喜爱有加了。
猪八戒是凡夫俗子的典型,他性憨直,懒谗滑,颇有市侩之气,常怀退缩之心,善于奉承诌媚,有时还有些狡黠。
正因为八戒憨厚老实、淳朴的性格,才会有他独特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