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摘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副省级城市,随着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其战略地位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导向终将走向城市群化,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武汉在根本上实现了转变。

究竟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据着怎样的城市地位?是主导还是被主导?本文将从武汉的战略优势、区域经济理论指导、战略作为等方面对武汉中部核心城市这一地位进行研究,以期促使其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武汉地位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鄂湘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从陆大道最早提出的国家“T”字型空间结构,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两横三纵”空间结构战略,长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空间开发的重要主轴,而城市群的构建也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重要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不同于东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导向力,整个城市群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较高,但总体实力还有待提升。

这些发展状况又集中地体现在了武汉这个城市上。

长期以来,武汉有了相对较快的发展,在国家部署下建设了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通过自身影响辐射周边,形成了泛武汉经济圈。

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这期间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武汉也逐步成为城市群内部的指南针。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首先要放在武汉城市地位的研究上。

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战略城市完整定位的需要。

对武汉的城市区位、区域经济理论指导和对城市群的建设作为,都要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对其有清晰的城市地位的战略分析,从而针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定基于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良策,更好地发挥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基础自测]据报导,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万公顷,改善水田近43万公顷。

据此回答1~3题。

1.三江平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原因是( )A.这里夏日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耕荒地多D.浇灌水源充沛2.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如果因为本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机械化程度高C.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D.黑土地的土壤肥沃按照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同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域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散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耘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份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5.东北地域的农作物散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春小麦D.甜菜6.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7.据新华社报导,图L4­1­1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偷开垦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钱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L4­1­1(1)分析甲处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较,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能力提升]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中部区域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中部区域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济 圈间应 当加强合 作 , 势互 补 , 体推进 。本文 优 整
将 在 此研究 基础 上 , 一步 深 入 比较 中部 六 大 城 进
市群 相关指 标上 的发 展 差 异 , 而 更具 体 地 揭示 从
各 自的优劣 势 , 突出各 自的发 展重 点 , 更好 地实 现 “ 势互补 、 优 整体推 进 ” 的战略 崛起 。
究, 包括产业作用机制 、 贸易、 教育、 综合竞争力 等 , 对城市 群 间 的研 究则 明显 不足 。现 有 的有 而
关城 市群 的研 究 中 , 主要 是 比较 中部 城市 群 与东 部发 达 城 市 群 间 的发 展 差 异 , 如刘 承 良、 春 等 刘
确反映出哪些地区竞争力相 当, 哪些地 区竞争力
越来越源于城市囤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问
的分 工 、 作 和 竞 争 , 定 新 的 世 界 经 济 格 合 决 局 ” _ 因此 , 应 市 场机 制 , 力培 育 城 市 群 的 。2 顺 努 快速 形成 , 区域 的整 体发 展尤 为重要 。 对
自中央实施 “ 中部崛 起 ” 战略 以来 , 加上 面 临
选取 若 干指标 , 分析某 一时点 上 的发展 状况 , 根 并
市群 ( 徽 ) 环 鄱 阳 湖城 市 群 、 原城 市 圈 ( 安 、 太 山 西) 。各 城市 群 问 纷 纷 角 力 , 欲 打 造 成 支 撑 中 意 国经济 发展 的又 一重要 战 略引擎 。 围绕 “ 中部 崛 起”, 学术 界 也进行 了较 广泛 的 研究 。这 些研 究 多是 围绕省域 范 围进行 的比较 研
东部 产业转 移 的 契机 , 中部 六 省均 提 出了各 自的 城市 群发展 规 划 , 分别 为 : 汉城 市 圈 ( 武 湖北 ) 中 、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名称: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研究系、专业:管理系、会计学学生姓名:方毅指导教师:聂新田下达时间:2010年1月一、论文(设计)的选题意义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及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目前,这一城市圈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湖北全省的一半以上。

“1+8”城圈中共有约40多家上市公司,占据湖北省上市公司的2/3。

企业社会责任网的统计显示,湖北省60家公司有15家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5%,排在全国第九名),而在这15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里,城市圈的公司数量占绝大多数。

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后,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并成为了潮流方向。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大,会计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工具,传统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会计作为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其服务的对象不应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它必将要求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会计模式——环境会计。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两型社会”中研究环境会计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通过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及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推行环境会计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论文(设计)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任务:一、“两型社会”与环境会计概述二、“两型社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三、环境会计推行的必要性四、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基本要求:1.文章应重点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指出推行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两型社会建立背景下推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环境会计建设的相应建议。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三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三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地区;城市圈;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一、引言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日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形象的代表。

中部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大开发地区的过渡地带,是东引西联的桥梁,中部的崛起是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下,同时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先后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目前各城市群之间已形成了“争王夺位”的竞争局面。

由于各自选取的年份和参照对比的数据存在差异,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有所不同,也就无法通过对比发现各个城市群的优劣势。

因此,通过选取统一的年份和统一的参照对比数据样本,对中部各个城市群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整体性比较分析,可以找出各自的优劣势,并就此各自制定相关政策来调整和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城市群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中部三大城市群的界定城市群作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集合体,其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按照苗长虹关于城市群的界定标准,目前在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分别为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

其中,武汉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等9个城市;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郑州、洛阳、开封、许昌、新乡、漯河、焦作、平顶山、济源等在内的9个省辖市;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呈“品”字型分布的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0i n n n zu we ( b i a e fS ca in e , W u a 3 0 7, i a Hu e Ac d my o o il e c s Sc h n 4 0 7 Ch n )
Ab t a t : t rt ec mpr h n i e c o d n t e r f r p o r m f u a e r p ltn Ar a h s e n a t o ie , e s o l sa ls e c n e t s r c s Af h o e e e sv — o r i a i —e o m r g a o h n M to o ia e a e u h rz d W h u d e t b ih n w o c p s v W b
20 年 1 月 1 07 2 4日,经国务院 同意 ,国家发改委正
共 安全体 系 ,等 等 。 另一方面是对外联动 。 武汉城市 圈和长株潭城市群 是 中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同期获批 “ 两型 ”社会 建设试验区 。 武汉城市圈要加快 发展 ,必须与长株潭城 市群携手共进 。 长株潭的文化产 业 、武汉的动漫创意产 业在中部独树 一帜 ,在 全国具有重 要影响 力和品牌效
谢 平 楼
(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郴州 4 3 0 ) I - 0 0 2
[ 摘要] 株潭城市群 “ 长 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有诸多显著优势,推进长株潭城市群 “ 两
型社会”建 设,意义重 大。 着力发展 “ 应 两型”产业 ,推进城 乡统筹发展 ,着力节能减排 和科枝发展 ,加快体
a d n w ta e i si r e o b i e o r e c n e v n n nv r n n e sr tg e no d rt u l a r s u c — o s r i g a d e i me tfi n l o it . d o n ・re d y s c e y Ke wo d : u a e r p lt nAr a Co y r s W h n M to o i e ; mp e e sv - o r i a i e r f r r s u c ・ o s r i g a d e v r n a r h n i e・ o d n tv - e o m; e o r e- n e v n n n io me tfi n l o it c - c n -re d y s c e y -

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

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

Ab ta t sr c :Th sa tce a ay e h v d n ia n i i e e tfco s i h o sr ci n o i ril n l z s t e f e i e t l a d sx d f r n a t r n te c n tu to f“t ’ i c f wo mo l o it u d s cey”i a g z u-a r a l se n u n c t ice,b s d o ih,i a ay e h n Ch n ・h tn u b n cu tra d W ha i cr l y a e n wh c t n lz st e sr tg cc une — a u e o a g z u—a r a l se . Emp ai al tas r p s s te Ch ng tae i o t rme s r sfr Ch n —h t n u b n cu tr h t ly i lo p o o e h a — c
fr n a tr ee tf co s
长株潭城 市群 和武 汉 城市 圈 , 经历 了同样 的报 型 、 国际化 城市群 ( ) 圈 的构建 无 疑具有 分 重要 的
批历 程 , 具有 相 同的“ 资源节 约 型和 环境 友好 型 ” 的 现 实意义 。 改革 目标 。同时 , 为 我 国京广 线 上两 个重 要 经 济 作 中心 , 长株潭城 市群和武汉 城市 圈隔洞庭 湖相望 , 两
中 图 分 类号 :27 F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2 X(0 0 0 0 1 o 17 90 2 1 )6— l2一 5
Co pa io fCo sr ci g “ m rs n o n t u tn Two m o l o it i - u d S ce y” n Cha g-h tn n z u-a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建联动研究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建联动研究

黄石 、 鄂州、 黄冈、 孝感 、 成宁 、 仙桃、 潜江、 天门等 8个城市构 成 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该圈域城市密集度较高 , 经济基础较
好 , 境 及 自然 条 件优 越 , 湖 北 省乃 至长 江 中游 最 大 的 城 环 是
有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 以及长江各支流的河谷平原 , 多属 湖积或冲积平原 , 分布有大面积的土层深厚 、 土质肥沃的水 稻土 ,成为该 区水稻高产的重要 自然基础。“ 两湖熟 ,天下 足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我 国重要 的商品粮 、 品棉基 , 商
地 和 油料 生 产 区域之 一 。 总之 , 者 构成 了地 缘相 近 、 化 相 二 文 通 、 缘 相 亲 的 比较 完整 的 自然 地 理单 元 , 成 了不 可 分 割 人 构
市 圈域。统计显示 , 武汉城市圈已成 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的 快 速 增 长极 ,0 7年 ,武 汉城 市 圈 土 地 面 积 、总 人 口和 20 G P总 量 , D 分别 占湖 北省 的 3 .%、 1 %和 6 .1 是 湖 北 1 2 5. 2 07 %, 产 业 和 经济 实 力最 集 中 的核 心 区域 。
武 汉 城市 圈 和长 株 潭 城 市 群在 中部 地 区具 有 独 特 的 地
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 字形一级发展轴线 的交汇处。 十” 隔
江 相 望 的武 汉 城 市 圈 和 长 株 潭城 市 群 共 同组 成 的 长 江 中游
位和功能 , 前者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 后者在湖 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 二者都是长江中游经济
通、 人缘相亲 , 在 区域经济协作 方面比较松散 , 但 关联度较低 。 区域 经济协作和 区域经 济一体化 的角度 出发 , 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实践指向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实践指向
级重点实验室 以及 国家级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在水
电、太 阳能 、核 能以及生物 质能等能源技术 和绿色 装备 制 造研 发 方 面均 有较 强 的低 碳 技术 力 量 。再
材 料 、新 能 源汽 车 、生 物 和新 医 药等 产业 加 快 发
展。
次 ,发展低碳产业 的资源 丰富 。长江 中游城 市群优
江 中游城 市群 具有低碳 “ 两型” ( 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 型 )发展 的基础和 条件 .又具 有 区域合 资
作的迫切性 .需要 加 强区域低 碳合作提 升竞争 力。 同时 ,长江 中游城 市群 内三个 “ 小圈”经济社 会 发展 阶段相似 ,没有 明显 的梯 度性 ,属 于互补 型的共 赢合 作 ,应 重点在制 度 、产业 、技 术 、交 通 、生活消费等方面加 强沟 通与合 作。
关键词 :长江 中游城 市群 ;能 源消费;支撑 产业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F 0 文献标识 码 :A 27 文章编号 :10 — 5X( 02) 9 0 2 — 6 03 84 2 1 0—0 10
城市群建设 也 已全 面启动 。2 1 年 2 ,江西 、湖 02 月


长 江 中游城 市 群低 碳 发展 基础
越的水力资源 以及农 业资源是新 能源发展 的有利条
3 .长江 中游城市群具有低碳发展的共同需求
件 。水 电是 清洁能源 ,无污 染 ,而且水 资源条件又 是核 电站建 设 所需 要 考 虑 的条 件 。2 0 年 以来 , 04 江西 、湖北 、湖南 已经展 开核 电站 的选址 工作 。农 业资源 的丰 富又是生物质 能发展 的有利 条件 ,据专
获 批 国家 两型社 会建 设改 革试 验 区 ,20 0 9年 1 2月

长株潭城市群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分析姓名:甄学号:201017020114 班级:城规10-01班一、长株潭城市群简介:长株潭城市群是指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以及江西萍乡等城市在内的空间区域,它是我国中部隆起带的南极核,也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省际影响力的新型城市群之一。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2、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构思:规划构思着重以空间发展规律为研究的核心,结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环境、交通、城镇、产业等多专题的综合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了空间管治的细则,突出四大空间类型的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协调,明确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

——产业集群载体空间的协调,协调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布局,提出“双核四带”的产业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导向空间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如统筹京广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选址与城市的协调。

——城市开发建设空间的协调,处理好不同功能空间的衔接,实现有机过渡,如提出了边缘型空间的概念,即对限制开发区域提出指标控制和建设标准要求。

3、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湖南省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从城市群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具体规划。

该规划所界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市市域共2.8万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规划的目标区域,即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

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

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

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

湘潭大学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姓名郭南希学号 2008130509所在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金融一班指导教师楚尔鸣日期2010年4月13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思路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中部崛起“两型”社会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所谓城市群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既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区,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更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引领者。

目前中部地区有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三大城市群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为中心,加上株洲市和湘潭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土地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13.2%;人口1298万,占全省的20.4%。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长株潭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01~2006年GDP年均增长率达13.6%。

2006年, 长株潭实现GDP总额2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占全省38%。

其中长沙市实现GDP总额达1799亿元, 增长14.8%, 占全省24%; 株洲市实现GDP总额达605.3亿元, 增长12.3%, 占全省8.1%; 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 %,占全省5.6%。

中国五大新区发展优势

中国五大新区发展优势

中国五大新区发展优势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

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

一、天津滨海新区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交通优势: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

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

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

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

工业基础优势: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

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

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比较研究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比较研究

可 以揭示城市发展的效率 和均衡 性问题 , 发现和诊断出
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 时发出预警 , 提高政府制 定城市及整个城市群发展 战略的能力 , 为指导城市群的 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国内外对城 市发展质量 方面 的研究 主要 是从城 市
发展 目标 、 城市发展质量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
估指标体系 。陈强等从公众视角人手 , 分析城市发展
质量 。周海林从 可持续发展 角度对资 源型城市 的评 J 价做了相关研究 。事实上 , 无论从公众视角还是从可 持续 的角度 , 所分析得到的结果只是描述 了城市的发展 水平 , 即发展指数 。要评价 城市 的发展质 量 , 还应该 用 城市协调发展度来 衡量城市 系统 的各方 面是否均衡 协 调发展 。在这个方 面, 国内学者关 注较少 , 尤其是对 城 市群中城市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更少。
( 08年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 ( 0 2 中国城市竞争力
心问题。 日本城市学 家稻永幸男 等用城 市度测量 法来 描述城市发展 。赵 景华 等讨论 了如何构建 和谐城 市评
报告》 指出,0 0年我 国城市 化率将 达到 6 % 以上 , 23 5 我
国城市 已驶入 发展 的快 车道。分 析研究 现今城 市发展 的质量非常重 要。作 为探索新 时期城市 发展新 道路 的 实验区 , 0 2 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 国 0 家“ 两型社会” 综合改革 实验区。作者拟 以这 两个城市
中城市发展质量评价 是城市发展 质量研究 的重点 和核
收稿 日期 :2 0 0 7—1 2—2 3;修回 日期 :2 0 0 8—0 0 9— 4
计方差贡献率确定 主 因子数 。由因子载荷距 阵和标 准 化后 的指标值加权平均 , 计算 出各城市 的发展 状况综 合

面向区域合作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协调模式初探

面向区域合作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协调模式初探

个经济增 长极 ;2 0 0 7年 1 2月,两湖城市 群 同
时被 批 准为 国家 级资 源 节约 型 和环 境 友 好型
社会 ( 以下 简称 两 型社 会) 设综 合 配套 改 革 建 试验 区,为两 湖城 市群 的发 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
sp eco ec i s. ac nn t on
[ e w r s Re i n l o e a i n W u a n a g h t nMe r p la , go a p t l t c u e Sp t l K y o d ] g o a p r t , o c o h na d Ch n z u a t o i n Re i n l a i r tr , a i o t s as u a
空间联系模式。
[ 关键词]区域合作;两湖城市群; 区域空间结构;空间联系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0 — 0 0 0 [ 1 0 — 0 2 2 1 ) 7 0 8 5 中图分类号] U 8 .1 .7 [ T922/2 文献标识码] A
Sp t l odn t gteW u a n a g h t nMerp l n e sfr go a o - ai l Co r ia n h na dCh n z ua t oi a in l ay i h o t Ar a o Re Co p
ea inYu nJ ne g HuYu pn rt / a i f n , e ig o a
璩惦 们 咖 T e d v lp n t t g r h e t l ia r go r vd s u p e e e t d o p r nt s Ths h e eo me t r e yf e c nr n inp o ie n r c d n e p o t ie . i sa ot a Ch e u i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市考察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市考察

现 出空前的使命感 、主动性和求实精神,对相关改革的认识 已趋于深化,特别是在同武 汉经济 “ 对接”方面表现 出极大的热忱和期待;八市在 “ 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上 已 形成有价值的初步成果;八市 “ 两型社会”建设 已主动起步,发展势头 良好;八市对 武汉城市圈 “ 两型社会”建设提 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建议。武汉城市圈 “ 两型社会”建
种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结构 ,全国仅有 ,全 球少见。 长株潭聚集 了湖南省 9 %的科技人员和 8% 0 0 的科技成果 ,拥有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 学等 5 所高校和 4 位 “ I 4 两院”院士 ;长株潭是国家 老工业基地 ,交通设备 、工程机械、冶金等在全国同 行业 中具有 重要 地位 。长株 潭 “ 两型社 会 ”建设 的主
领导 亲率 市委 党校 “ 型社会 ”课 题组 成员 ,先后 赴 两 长 株 潭 城 进 行 了为 期
责 人和 市委 党校 的教师 与课 题 组成 员进 行 了座谈 和交
流 ,还参观考察了各地 的典型企业和开发区。有 的城 市 是市 委书记 、副书记 、组 织 部长 、常 务副 市 长或市
设必须在协调机制上有切实保障;必须在先行先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在发展环境上有 重大创新;必须在政府改革上有重大进展;必须在资源整合上有重大举措;必须在两型
经济发展上有政策支撑;必须在产业转移上有通盘考虑;武汉市 自身必须做大做 强,增 强集聚力与辐射力,在 “+”城 市圈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81
县。三市土地 面积 2 08平方公里 ,占全省 1. 88 3 %。 3
20 年三 市 总 人 口 10 万 ,占全 省 1. 07 35 91 %。完 成
G P 42 D 36 亿元 ,占全省 3 . 7 %。 9

低碳城市建设重点领域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重点领域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重点领域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研究摘要:长株潭城市群要市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创新型型的“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建设低碳社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城市工程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王美岩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市政建设建设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长株潭低碳老城区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长株潭低碳城市建设路径低碳城市是指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行为理念和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体表现为城市经济政策的低碳化、城市布局的紧凑化、城市生活的健康化三个特征。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

长株潭城市群主轴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实验性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

“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中国经济和低碳社会。

长株潭城市群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形形色色上。

长株潭城市群基础建设建设低碳大都市,正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长株潭城市群基础建设建设低碳大都市所面临的问题推进长株潭城市群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主要包括面临以下问题:1.1能源短缺,供需结构对立突出2011年长株潭实现人民生产总值8320亿元,比上年增加14.4%,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有强悍的能源支撑。

预计在规划期内长株潭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

到2021年应用软件能源需求总量将由2000年的1 17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470万吨标煤,人均消费量将由0.96吨标准煤提高到2.52吨标准煤。

在主要能源品种中,煤炭由874万吨增加到3100万吨;供电量由123.7亿千瓦时增加到615亿千瓦时;石油制品由102.6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天然气供气量达到9.2亿立方米。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的联动发展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的联动发展

武汉城市圈 , 是指以武汉为 中心 。 10公 里为半径 的城 市 以 0 群落 , 它包括了武汉及 湖北省 内的黄石 、 鄂州、 孝感 、 冈、 宁 、 黄 咸 仙桃 、 潜江 、 天门等 8 周边城市 。 个 武汉城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武 汉与周围其他八个城市相距 3 0公里左右【 0 l l 。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 目前主要是由长沙 、 株洲 、 湘潭三个沿湘江呈“ 字 形分布的主体城市及其周边具有 与之 品”
26 . 16 2亿元 , 6 占湖北省的 6 . 长株潭城市 群同期 的社会消费 35 %; 品零售 总额为 10 .1 274 亿元 , 占湖南省的 4 . 比武汉城市圈少 26 %,
了 9 92 亿元 。 5 .1 从投资来 看,0 6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全社会 固定 20
资产投资共计 2 4 . 125 2亿元 , 占到湖北全 省投资额的 5 . %, 99 长 6
数据表 明,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是 湖北 省湖南省的经 济实力 的最集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 而武汉 和长沙则是地区经 济发展 的核心增长极 。一旦经济实力相 当、 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 两大城市群强强联合 、 共同建设试验 区将有助于双方共享区域发
潭城市群作为 中部地区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国家层面试验区 , 对 于 中部崛起和建设“ 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 好型” 社会 。 发挥战略支
品零售总 定资产投 出口总额 额( 亿元 ) 资( 亿元 ) ( 亿美元 ) 武汉 绝对值 城市群 占全省 比重 ( %) 26. 166 2 6. 3 5 24. 125 2 5 .6 9 9 6. 25 9 7. 8 5
实现 了 G P 8 8 D 2 1 亿元 , 为湖南省的 3 , 同比增长 1.%, 7 %, 6 41 增速 高于全省 2 个百分点 ; 人均实现 G P 10 。 D 2 3 0元 在两个城市群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