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带 下 病1
治疗原则:
温肾助阳 涩精止带
方药选择: 方药选择:
内补丸《女科切要》 内补肉附潼白蒺, 紫菀苁蓉桑螵芪, 菟丝鹿角十药齐。
菟丝子、韭子、五味子 补肾阳益精气 菟丝子、韭子、五味子—补肾阳益精气 而止腰痛。 而止腰痛。 螵蛸,白茯苓 补脾益肾 利小便而止带。 补脾益肾, 螵蛸,白茯苓—补脾益肾,利小便而止带。 龙骨、牡蛎、白石脂 固冲任收摄止带 固冲任收摄止带。 龙骨、牡蛎、白石脂—固冲任收摄止带。 腹冷便溏者—酌加吴茱萸、肉豆蔻, 腹冷便溏者 酌加吴茱萸、肉豆蔻, 酌加吴茱萸 带下如注,有欲滑脱之势 酌加芡实 酌加芡实, 带下如注,有欲滑脱之势—酌加芡实, 金樱子以收摄止带,人参、升麻以升提。 金樱子以收摄止带,人参、升麻以升提。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
方药选择:
完带汤《付青主女科》 完带汤《付青主女科》 完带参草芍二术, 完带参草芍二术, 车药柴陈芥穗煮。
人参、甘草—健脾益气 人参、甘草 健脾益气 山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 山药、白术、苍术 健脾燥湿 车前子↓ 入肾 入肾, 车前子↓—入肾,利水除湿 白芍、陈皮↓柴胡↑ 舒肝解郁 理气升阳. 舒肝解郁, 白芍、陈皮↓柴胡↑—舒肝解郁,理气升阳. 黑芥穗↑ 入血升清, 。 黑芥穗↑——入血升清,祛风胜湿 入血升清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湿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 湿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证”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证” 因带下病的主证为带下量多、 因带下病的主证为带下量多、带 为阴湿之物, 为阴湿之物,故认为带下病多属湿邪 为患。 为患。 湿邪有内外之分,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指外感湿 内侵胞宫,致任脉损伤, 邪,内侵胞宫,致任脉损伤,带脉失 而发带下病。 约,而发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医案——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文章目录*一、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1. 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2. 什么是带下病3. 中医怎么治疗带下病*二、带下病吃什么好*三、带下病要注意什么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1、中医带下病鉴别诊断带下过多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漏下、阴疮、症瘕等疾病区别。
带下过少者应注意与肝肾、任带等脏腑先天功能不全相区别。
经间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规律性阴道出血,出现部位来源于胞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异常。
而赤带出自阴道,无周期性、规律性,部分患者月经正常。
阴疮:指阴户生疮、红肿热痛、脓水淋漓。
症瘕:胞宫内症瘕部分表现为脓性白带或黄带或赤白带,多伴臭味。
而赤带、黄带或赤白带等带下病多出自阴道。
2、什么是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是指带脉以下的病理变化,它包括了妇科的经、带、胎、产等一切疾病。
狭义是指女子阴道流出一种粘腻的物质,其色或白或赤,秽臭,或伴有局部瘙痒,灼热疼痛,小腹胀痛,腰背酸痛等症状,称为带下病。
现在医学认为,带下病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的阴道炎、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子宫肌瘤或阴道内异物等,都可有不同的病理性带下。
临床上以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宫颈炎最为多见,但应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作为详细检查,找出原因,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3、中医怎么治疗带下病 3.1、肝火型白带─白带量多、颜色黄、有臭味、舌苔黄腻、月经量增多或延长,这种偏热的白带可以用龙胆草、山药、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等中药加减方来治疗。
3.2、脾虚型白带─白带量多、色白如蛋清、无味道,蒹有全身容易怕冷、频尿,中药的使用则需用补脾类,例如白术、山药、人参、柴胡、芍药、甘草等中药来改善体质。
3.3、湿热型白带─白带颜色黄稠,甚至夹有血丝,味道恶臭,大便秘结,小腹疼痛,可以当归、白芍、丹皮、黄柏、香附、黑豆等中药来改善白带。
3.4、肾虚型白带─白带长期量多、色白清冷如水,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需用补肾中药,如﹕山药、山茱萸、熟地、杜仲、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等中药来改善。
带下病
临床随证加减
湿蕴化热:
带下由白转为黄白相兼,气味腥臭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选: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山药 芡实 黄柏 车前子 白果 有肾虚 加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 加 金樱子 芡实 乌贼骨 白果
分型论治—肾阳虚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 鹿茸(可用鹿角片代)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菀茸 加减:
过去史及个人史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 生活习惯:日夜颠倒轮三班,吃饭时间不固定。 个性:易紧张,但脾气尚好。 经产史:G1P0(3年前人流1次),LMP: 11/1,PMP:
9/26,I/D: 30+/5-7 days,月经偶尔延期,量少 一年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经前腰酸,无经 痛。
分型论治—热毒蕴结
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 粘稠,臭秽难闻+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外治法
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水 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各种阴道炎 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治则与治法分析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健脾舒肝,兼补肾活血 行气 分析: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带下病
• 方歌: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 前黑荆芥,脾虚湿盛带下宜。
加减
若有肾虚 +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若带多日久,滑脱不至者 + 金樱子 芡实 乌
贼骨 白果
若有湿蕴化热用易黄汤(山药 芡实 黄柏 车 前子 白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内补丸
方药组成:鹿茸、紫苑(茸)、熟附子、菟丝子、
诊断—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宫颈拭子检查、分泌物涂片检查
(病位阴户、阴道子肠、子门)
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病位子门
宫颈)——三阶梯筛查
鉴别诊断
1.
2.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月经病)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子宫内膜癌、子 宫粘膜下肌瘤(肿瘤性疾病)
3. 4.
带下呈黄色时与阴疮
白蒺藜、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桑螵蛸
方歌:内补丸为补宜剂,两茸两子两蒺藜,黄芪
肉桂能陪元,肉蓉桑蛸涩带齐。
加减
失眠多梦 + 咽干口燥甚 五心烦热甚 头晕目眩者 舌苔厚腻者 柏子仁 酸枣仁 + 沙参 麦冬 + 地骨皮 银柴胡 + 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 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止带方
带下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白带增多,白带异味或白带夹血 仔细询问病史 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肿瘤 炎症
辨证论治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特别强调
因为本病相当一部分有传染性,故病
人的性伴侣要同时治疗!
小结
本病特点 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变异为特征。 为常见病,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期。 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 实证居多,亦有虚中挟实者。 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带下病辩证
带下病辩证带下病的病因主要与湿有关,并受任脉和带脉的影响。
湿又分为内湿与外湿。
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
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
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下注,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精液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下注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带下病。
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病机关键是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
一、辨治要点柴浩然对带下病非常注重辨证论治与舌脉分析,整体调治冲、任、带脉。
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
治疗着眼于湿,调治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
柴浩然临床常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疗效卓著。
二、病案举例病例一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裴某,女,45岁,1978年10月18日初诊。
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屡经治疗两年不愈。
伴有晨起眼睑微肿,面色虚浮,两足不温微肿,腰酸胀坠,双下肢困软,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怯寒神疲,舌质淡嫩,脉沉细迟。
此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下注为带。
治当温肾扶阳,健脾利湿。
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炒白术24g,生姜15g,炒白芍10g,熟附子(开水先煎)12g,炒山药30g。
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0月23日二诊:药后白带尽除,且浮肿消失,小便利,大便调,怯寒神疲诸症亦除。
继用原方以干姜9g易生姜。
5剂,隔日1剂,痊愈停药。
按:真武汤是治疗少阴病阳虚水停之方,然柴浩然认为:只要谨守病机,可广泛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多种病证。
本案虽为带下病,但乃一派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之象,水湿内停,下注为带,故取真武汤温肾扶阳,健脾利水。
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并治,俾肾阳恢复,水气得化,脾湿得除,水湿不复为带,则其效可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
果和患者满意度。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得到推广
03
中医、西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
式在治疗带下病过程中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的辨证施治。
02
带下病的西医诊断与治疗
涵盖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常见病因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方法。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的优势
整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确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新型技术或方法应用前景预测
人工智能在带下病诊疗中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
目 录
• 带下病概述 •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原则 • 西医对带下病诊断与治疗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与案例分析 • 生活方式调整在辅助治疗中作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01 带下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 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疾病。
瑜伽、太极等轻柔运动
有助于舒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3
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
心理压力缓解技巧
学会自我调节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放松 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感受,获 得情感支持。
避免过度焦虑
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保 持乐观心态。
睡眠质量提升方法
02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 原则
中医理论体系中带下病分类
第一季度
五色带下辨证特点及临床体会
作者简介 : 毛黎黎 ( 1 9 8 7 一) ,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 , 成 都中医药
脾。“ 妇人忧 思 伤脾 , 又加 郁 怒伤 肝 , 于是 肝 经之 郁 火 内
炽, 下克脾 土 , 脾 土不能运化 , 致湿 热之气 , 蕴于带 脉之 间 , 而肝不藏血 , 亦 渗 于带脉 之 内, 皆 由脾 气受 伤 , 运 化无 力 ,
摘要 : 带下病是 中医妇科的一种常见病 、 多发病 , 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 , 反 复发作 , 缠绵不愈 , 或病情加 重, 可 引起症瘕 、
不孕等 , 严重影响广大妇 女的身心健康 。 中医对带下病的认 识 由来 已久 , 色带下是《 傅青 主女科》 首卷 中论述 的病 理性 带 下总称 , 试从 症状、 病机 、 治则、 治 法及 方药等方 面论述 白、 黄、 赤、 青、 黑五 色带下 。
大学 ( 成都
6 1 0 0 7 2 ) ; 邓朵朵 , 单位同第一作者 ; 岳仁 宋, 成都 中医
药大学 附属医 3 O卷第 1 1 期
S H A N X I J 0 FT C M N O V . 2 0 1 4 V o 1 . 3 0 N o . 1 l
第8章 带下病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
蛸、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21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阴虚夹湿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黏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 酸软,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 细略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4
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以阴血不足为本,治 疗重在滋阴养血。
用药不可肆意攻伐,以免犯虚 虚之戒。
35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少,甚至全无,阴部干 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 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 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精。 方药:归肾丸(方见月经过少)加知母、 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带下量多,质稀薄如水,无臭气者为肾
阳虚证;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 有气味者为阴虚夹湿证;
17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辨证论治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呈脓性,质黏稠 ,或如泡沫,或如豆渣,有臭气者为湿热下注 证;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
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粘稠,臭秽难闻
37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预后转归
带下过少若为非器质性病变者,经过及时有 效治疗,一般可好转,预后良好。未及时彻底治 疗,可伴见月经过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和不 孕等病证。若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引起的带下 过少,则预后较差。
38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带下病的症状与治疗
带下病的症状与治疗【导读】因为带下病很多见,所以很多女性都忽略了这个病的治疗。
白带异常困扰着广大现代女性,也是吞噬女性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女性认为带下病并不是什么大病,可以不用去理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带下病会影响女性健康,甚至引起不孕!带下病怎么治疗女性健康是否出现了问题,光看白带就可以知道了。
正常的白带没有味道也没有颜色,所以当出现白带颜色异常同时伴有臭味的话,赶紧到医院做检查,这些都是患上带下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1.阴道上药引起带下病的原因有很多,阴道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如果大家在做了白带检查之后,确诊为阴道炎,可以考虑接受阴道用药。
阴道用药可以直接快速的消灭掉阴道里存在的细菌或者是霉菌,但到底用哪一种药物,必须要做了检查之后才能知道,患者切不可自己买药治疗。
2.中草药疗法女性患上带下病是非常难受的,不仅白带变多,还可能有瘙痒难忍的感觉。
治疗带下病,大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熏洗下身。
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可以达到减轻白带异常的目的。
3.口服药物治疗带下病,除了外用药物之外,一些口服药也具有很好的疗效。
口服药通常适合没打算要孩子的带下病患者,也必须要在得到医生允许后才能服用。
带下病的症状患上带下病的女性很多,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对带下病的症状表现没有太多的了解。
小编建议广大女性多了解带下病的症状表现,足够了解发病后的表现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脓性白带正常健康的白带是没有颜色的,如果阴道流出的白带是脓性的,那就要引起警惕了。
脓性白带的颜色一般都是黄色或者是绿色的,闻起来还有一股味道。
脓性白带的出现,大多都是因为生殖器官发生了细菌感染,比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2.泡沫性白带泡沫性白带也属于带下病的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同时伴随阴道瘙痒。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阴道感染的问题,白带就会呈现黄脓状还有泡沫。
如果出现了泡沫性白带,很可能是染上了细菌性阴道炎。
带下病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 临床以脾虚、肾虚及湿热下注引起者 临床以脾虚、 为多。 为多。
【辨证】 辨证】
•
【文献摘录】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女子赤淫时白、气癃、月事 少,中髎主之。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赤白带下,带脉、 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三十壮)。 3.《针灸集成》:赤白带下,曲骨(七壮)、 太冲、关元、复溜、三阴交、天枢(百壮)。 4.《针灸资生经》:带脉治带下赤白……阴交 治带下……曲骨治带下赤白。 5.《类经图翼》:淋带赤白,命门、神阙、中 极各灸七壮。
• 主症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如涕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 如脓。 如脓。 •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 • 脾虚; 脾虚; • 肾虚。 肾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疗】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 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 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 •
湿热下注加水道、 配穴 湿热下注加水道、次髎清利下 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 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足三里健 脾化湿;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加肾俞、 脾化湿;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加肾俞、 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
• 操作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 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 方义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为足少阳、带脉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为足少阳、 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 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可协调 冲任,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的功效; 冲任,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的功效; 中极可清利下焦,利湿化浊; 中极可清利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属足太 阳经,可调下焦之气,利下焦湿邪, 阳经,可调下焦之气,利下焦湿邪,有利湿 止带的作用。 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止带的作用。 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带下病2009
味,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四肢不温。
请作出中医诊断,拟出中医治法、方药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已婚未孕。
病例2
患者女性25岁,因“白带增多5天,伴发热腹痛1天” 就诊。患者5天前因性交后出现白带增多,色黄,异 味,伴外阴痒,当时患者自用肤阴洁后白带症状稍好 转,昨天出现下腹隐痛伴发热,T38℃,故来我院就 诊。当时症见:精神良好,发热无恶寒,白带量多, 色黄质稠异味,下腹隐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见分泌物量多,色 黄,子宫前位,稍胀,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
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治疗。(西医诊断)
滴虫性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前庭大腺脓肿
病因病机
脾虚 肾阳虚 阴虚挟湿 湿热下注 湿毒蕴结
1、脾虚
素体脾虚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忧思不解
损 伤 脾 气
运化失 常,内 湿流注 下焦
带下病
2、肾阳虚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久病伤肾
肾命 阳门 不火 足衰 肾封 气藏 不失 固职
任 带 失 约
带 下 病
阴 液 滑 脱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年老体衰 久病失养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菀茸
阴虚挟湿证
带下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 特点 味 阴部灼热,或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 全身 目眩,或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 情况 失眠多梦 舌脉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略数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利湿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通过多年对带下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
带下病因多种,但均缘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化生气血,反而潴留为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督、带脉所致,其湿浊来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久而化热;外湿湿毒内侵。
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
湿邪抑遏阳气,郁久化热生虫,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也为本病所常用。
带下质稠气秽,多以芳淡宣化以祛湿,参以外治;赤带多以苦寒燥湿,参以活血化瘀摄血;久带正虚,宜扶正固涩。
只要辨证无误,用药中肯,则疗效可期。
现对带下病提出8种证治。
1 脾气虚弱证
脾主运化,脾健则升,津液输布全身。
若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肝郁气滞乘于脾土;或命火衰微不暖脾土,均能损伤中气,使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浊,流于下焦,损伤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局部无瘙痒、灼热、疼痛。
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神疲,腹胀、纳呆、便溏,或面肢浮肿。
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
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用苍白术各10 g、炒山药10 g、陈皮10 g、柴胡6 g、车前子12 g、党参15 g、茯苓15 g、芡实15 g、煅龙牡各15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海硝,湿重重用二术、茯苓、加半夏,浮肿重用茯苓、车前子。
2 脾虚痰湿证
形体肥胖,脾虚生湿,积湿生痰,痰湿下注,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无臭秽。
外阴无不适。
伴形体肥胖,神倦嗜睡,胸膈痞闷,胃脘胀满,痰多泛恶,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健脾化痰,祛湿止带。
方用苍白术各12 g、厚朴12 g、陈皮12 g、茯苓20 g、半夏15 g、藿佩梗各15 g、芡实15 g、炒薏苡15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海硝、煅龙牡,痰多泛恶习加枳实、制南星,便溏加赤石脂、车前子。
3 肾阳虚弱证
肾藏精而主水,以封藏为本。
素禀肾虚,命火不足,或恣情纵欲,致肾阳虚衰,下元寒弱,既不能温煦升腾津液以输布,又不能封藏以固本,使水谷不化,滑脱下流;或因肾阳不足,寒湿内生,伤及任带,滑脱不止。
症见带下色白,清稀如水,量多如注,终日淋漓不绝。
无臭秽,局部无不适。
伴腰膝冷痛,甚者腰酸痛如折,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或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
治宜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用附片10 g、肉桂6 g、熟地15 g、炒山药20 g、鹿角霜15 g、金樱子10 g、巴戟天10 g、焦杜仲10 g、煅龙牡各20 g、芡实15 g。
带下量极多加海硝,浮肿加泽泻、茯苓,便溏加干姜、赤石脂。
4 脾肾阳虚证
因思虑伤脾,劳碌伤肾,脾肾两虚,累及奇经,致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症见白带量多如冲,质稀薄,或为蛋清样分秘物,无臭秽,外阴无灼热瘙痒,伴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背寒凉,腰膝及小腹冷痛,倦怠乏力,气短神疲,面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弱。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带。
方用附片10 g、炒白术10 g、茯苓20 g、炒白芍10 g、干姜10 g、鹿角霜10 g、炒山药12 g、海硝10 g、煅龙牡15 g、鸡冠花15 g。
5 肾阴虚弱证
多因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阴虚火旺、任带不固。
症见带下量或多或少,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杂,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外阴及阴道灼疼痛,一般不痒,妇查常见阴道黏膜有散在出血点,带下时有臭秽。
伴眩晕耳鸣、健忘、虚烦少寐、腰膝酸软而痛、足跟痛或胫骨酸软。
目干涩、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夜尿多,常并见月经先期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补肾,摄精止带。
方用生地15 g、生山药12 g、丹皮12 g、黄柏10 g、知母10 g、煅龙、牡各15 g,海硝15 g、芡实15 g、莲须10 g、鸡冠花15 g。
带下量多加复盆子,血性带下加生地榆、茜草,外阴灼痛瘙痒或带下臭秽加用外洗方:苦参30 g、黄柏15 g、川椒10 g、枯矾6 g、蛇床子20 g包煎坐浴或
薰洗,每日1~2次。
6 肝经湿热证
肝主疏泄,其脉布络阴器,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脾气受制、湿浊内盛、郁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任带而致带下。
症见带下色黄或黄带夹赤,或赤白相兼,质稠而秽、淋漓不断、外阴瘙痒灼热,常见月经先后不定。
伴胸肋少腹胀闷而痛,精神抑郁、烦躁多怒、经期两乳胀痛、口苦咽干、渴不思饮、尿少而黄、大便不爽。
或见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用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10 g、柴胡10 g、生地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丹皮10 g、甘草10 g。
黄带夹赤加生地榆、茜草,带下臭秽加土茯苓、苦参,阴痒加苦参、蛇床子,带下臭秽或阴痒加用外洗方如前。
7 脾经湿热证
多因脾湿下注、郁久化热、湿热结于任带所致。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杂,质稠似脓,气臭秽,外阴湿痒或刺痛,小腹坠痛,逢经期加重,伴面色黄滞、食少厌油、胸闷心烦、恶心欲吐、发热口苦、大便不爽或便溏,小便黄赤。
常见身痒,皮肤多疮疡湿疹。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清渗止带。
方用茵陈20 g、栀子10 g、黄柏10 g、丹皮10 g、车前子15 g、泽泻10 g、茯苓15 g、芡实15 g、白果10 g、鸡冠花15 g。
带下臭秽加土茯苓、苦参,阴痒加苦参、蛇床子,黄带夹赤加生地榆,阴痒或带下臭秽加用外洗方。
本证与肝经湿热证病机有异:本证多因湿热久结带脉,损伤阴络;而后者为肝经湿热下注,浸淫带脉,伤及血分。
所以本证为单纯的湿热证,而后者必兼有肝郁证。
8 湿热化毒证
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药械损伤,或阴道用具不洁,外界湿浊秽恶之毒乘虚内侵,郁滞阴户胞宫,郁久化热生虫,损伤冲任而为带下。
症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杂,味臭秽(见于盆腔炎);或带下如米泔,呈泡沫样,气臭秽,外阴呈蚁行般瘙痒(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或带下乳白色,呈豆腐渣样,
气臭秽,外阴奇痒或灼热疼痛(见于霉菌性阴道炎);伴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甚则发热,持续性小腹痛,或腰部胀痛。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荡火泄毒、利湿止带,方用茵陈15 g、猪苓10 g、茯苓15 g、泽泻10 g、车前子15 g、黄柏10 g、栀子10 g、黄连10 g、丹皮10 g、甘草10 g。
血性带下加生地榆,阴痒加苦参、蛇床子,带下臭秽加苦参、土茯苓。
均加用外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