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基础知识

一、翻译的分类

1.按所涉及的两种代码的性质,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符翻译(inersemiotic translation)。

2.按翻译主体的性质,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两类。

3.按翻译的工具和成品形式,可分为口译和笔译。

4.按翻译的客体,亦即所译资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实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

二、译家译论

1.支谦: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2.道安:晋、前秦时道安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

余尽实录。”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3.彦琮: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可见他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4.玄奘:唐代僧人玄奘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

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

5.马建忠:清末,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

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6.林纾: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

相交流。

7.鲁迅: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

则保存着原作得丰姿”。也就是说既要通顺,又要忠实。所谓忠实,是指内容上的“信”;所谓通顺,是指表达上的“顺”。

8.茅盾: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艺术创造性翻译”——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

读者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9.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10.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两国文字词类的不

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而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11.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影响很大的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同等效果原

则: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清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翻译三原则: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 译文应具有流畅性。

12.费道罗夫:费道罗夫,前苏联翻译家。等值翻译论: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译

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

13.Eugene Nida:奈达,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成

果最丰的杰出代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称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14.林语堂:林语堂在1933年写的《论翻译》一文中,不仅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

和美,也在阐释这三条标准的说理过程中对于翻译美学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翻译审美客体(原作) 、审美主体(译者)、审美过程(翻译思维和程序)、审美产物(译作)及审美评判原则(翻译批评标准)等,阐发了精辟的见解。

15.许渊冲:许渊冲把文学翻译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其中“美”是把鲁迅的

文字“三美论”应用在文学翻译上了(许渊冲提出意境、结构、语言方面的“三美”);“化”

是把钱钟书的“化境说”分解为深化、等化及浅化, 称之为“三化论;“之”,即“知之、好之、乐之”,是根据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

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总起来说“美化之艺术”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创”是把郭沫若的“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提高为再创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是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其中,“美”和“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化”和“创”是方法论,“之”和“似”是目的论,“艺术”和“竞赛”是认识论。wrence Venuti:鉴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作品的主流翻译方法,而译者在这些翻译作品中都

是“隐形人”,Venuti主张“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号召译者采取抵抗翻译策略(resistant translation),以显示自己在翻译中的存在。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某些异质性(foreignness),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

17.Peter Newmark: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逐行逐

字对照翻译)。他提出的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以及这两种翻译间的共性和区别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语义翻译中,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为:准确(accurate,内容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和简洁(economical)。

18.Roman Jacobson:較早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的是布拉格學派語言學家羅曼‧雅柯布遜

(Roman Jacobson)。1959年,他在一篇題為“論翻譯的語言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的論文中第一次區分了三種不同的翻譯: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