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传导

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传导论文摘要: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不仅依赖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离不开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入中国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导的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出现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
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元状态,但是,文化与传统的结合仍然是"-3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有将文化与传统融为一体,主导意识形态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高校是思想教育的阵地,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导向,使之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引言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承载着过于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下过很多定义。
英国着名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对目前西方理论学术着作中通用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统计,发现对意识形态所下的定义至少有十多种,诸如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意义、符号和价值的生产过程,意识形态是显现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阶级特征的一套理念体系,意识形态是权力与话语的结合,等等。
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是一个严格的表象体系,规约甚至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
着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研究。
在诺斯看来,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
无论是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意识层面上,意识形态提供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它促使了交易双方决策过程的简化,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当代学者莱蒙德·格斯fRaymondGuess)在他的《批判理论的理念》(eIdealofaCriticalTheory)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inthedescriptionsense)即在分析某一社会总体结构时,只限于指出意识形态是这一总体结构的一部分,不引人某种价值批评或赞扬这种意识形态,即只作客观描述,不作带有主观意象的评论;二是“贬义的意识形态”(Ideologyinthemorafivesense),也称为“否定性的意识形态”,即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对它的内容和价值采取否定的态度,认定它不可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而只能曲解社会存在掩盖社会存在的本质,凡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人,必然对意识形态持批判的态度;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Ideologyinthepositivesense),即不光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而且对它的内容和价值采取肯定的态度,认定它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探微

具 体 内容 , 反 思层 面和 实践 层 面 深 刻理 解 马 克 思 对 意识 形 态的批 判 和超 越 。 从
关键词 : 识形态; 意 实践 ; 工 分
中国分 类号 : 8 A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8— 14 20 )6— 0 8— 2 10 35 (09 0 0 9 0
使用 意识形 态 的确 切方式 和对 围绕这 次个 词用法 上
阶级 的根本利益 服务 。马 克思结合 着在 《 茵报》 莱 的 活动而对政治 和社会关 系进行 的思考 , 使他越来越清
楚地看到, 政治问题和社会 问题 是不能 仅仅通过批判 从哲学的观点加 以解决 。这一 时期 的实 际经验 引起 了马克思 的世界观在另一方 面的变化 , 使他 开始从 现 实 中寻求观念的来 源。可见 , 克思 不是从观 念出发 马 想像现实 , 而是从现实 出发揭示 观念 的虚假 性。马克 思越是通过实践接触现 实世界 , 就越感 到思想世界与 现实世界 的尖锐对立 , 就越认 识到思想 世界 的虚假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维度

思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 在批判 和扬弃一 切 旧意识形 态 的基
础 之 上 的 。立 足 于 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 利 于 科 学 地 、 有 系
统地理解和把握意识形 态 的本 质 、 点及功能 , 特 为有 效地批
判 形形 色色 的虚 假 意 识 形 态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 ) 强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理 论 研 究 , 利 于 更 好 地 理 一 加 有 解 和把 握 意识 形 态的 本 质 、 点及 其 功 能 特
Ju 《l f iia U i r哲学社会科学版)) ora o Qqhr n e(t( h& ScS 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i P i o c v sy i
2 1 年 3月 01
Ma c 0 1 rh 2 1
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的 价 值 维 度
伍 志燕 , 吴丹 丹
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
打着马克思主义意 识形态 旗号 的虚假 意识 形态 ( 主要 指西 方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理论 ) 。马克思意识形态与 虚假 的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 形态 的本 质 区别 在 于 :
的存在 , 相反, 是人们 的社 会存 在决 定人 们 的意识 。 [3意 ”12 ]
马克 思 指 出 :物 质 生 活 的生 产 方 式 反作用 , 促进 社会 的发展 。
( ) 强 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研 究 , 有 效 批 判 各 种 二 加 为
虚 假 的马 克 思 主 义 意识 形 态提 供 理论 依 据
加 强 马 克 思 意 识形 态理 论 研 究 , 利 于更 好 地 批 判 各 种 有
社会学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及其逻辑

社会学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及其逻辑在社会学中,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逻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某些社会层面的因素所共同形成的一定范围内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它包括了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文化、信仰、道德等。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中,关键的研究对象是“共同形成”的过程。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它与特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相关,由于社会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往往具有连续性。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关特征是多维度的,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还包含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在因素,这与单纯的意识形态研究不同。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内在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的。
它不仅仅存在于某种具体的社会中,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
这种普遍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对于人类基本生活问题的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内在自我完整的,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它有着自身完善及理论勾连的逻辑,同时也能适应和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情感和价值倾向性的。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意义、正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包含了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和基本生存条件。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社会变迁及历史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三、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三个维度

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三个维度作者:周艳娟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8期摘要:十八大以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凸显出新特征: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的创新;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构建;三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形式的优化。
探究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三个维度,对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向度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1],代表了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多方利益的精神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项“极端”,两个“巩固”,三个“事关”,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意识形态工作党和国家全局的新高度。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是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话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打破教育者“本位”的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也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动力和方向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维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维度作者:孙帮寨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4期【摘要】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建构有学者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个贬义概念,认为马克思是在“虚假意识”层面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
也有学者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解读为一个中性概念,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描述性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不同,贬义说和中性说两种含义都有。
可以看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向度:贬义说和中性说,而且这两个向度在马克思的文本中都能找到直接的说明,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展开了第一次批判。
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从而解构了黑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来解释法和国家的理论路径,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的秘密,即先从具体事物中得出一个一般观念,把这个观念想象成存在于人之外的独立本质,这个本质就变为具体事物的“实体”,然后又把“实体”想象为“主体”。
于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被神秘化为思辨精神的运动。
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也就是变成了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
意识形态标准

意识形态标准
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哲学概念,涉及不同的维度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一些标准:
1. 价值标准:意识形态通常涉及到对世界、人类本质和人类关系的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包括伦理、道德、美学等方面。
例如,一些意识形态可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而另一些则可能强调权力、财富、传统等价值。
2. 认知标准:意识形态通常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认知。
例如,一些意识形态可能认为历史是进步的,社会是阶级的,政治是权力的斗争,而另一些则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
3. 政治标准:意识形态通常涉及到政治主张和政治行动,包括对国家、权力、政府等方面的主张和行动。
例如,一些意识形态可能主张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政治制度,而另一些则可能主张专制、封建主义等政治制度。
4. 社会标准:意识形态通常涉及到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看法和主张,包括对阶级、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
例如,一些意识形态可能认为民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而另一些则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
同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作者:王永贵徐凯翔来源:《阅江学刊》2022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局,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界研究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议题,为该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体来看,既有研究具有跨学科与多层次相贯通、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问题性与对策性相联结、兼顾国际国内两个视野等特点。
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完善与创新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与研究方法,为新时代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①,但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转捩和社会思潮汹涌激荡的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我们有必要对此命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呈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究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动向及未来趋势,为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一、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新时代以来,综观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研究明晰命题的内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进行解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架构来考察其内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和理念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运行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在当前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一、思想理论维度思想理论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灵魂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具有强大的思想武装,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推进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加强思想理论的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思潮向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和完善舆论引导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掌握正确信息,培养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二、文化精神维度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需要重视文化精神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质和文化道德,推动文化创新,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让中华文化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制度体系维度制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推进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建立,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延续好制度体系,提高治理和管理效能。
总之,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要从思想理论、文化精神和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维度入手,加强理论武装、文化传承、制度建设等工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深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价值意蕴、问题检视及实践理路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价值意蕴、问题检视及实践理路作者:任倩倩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8期摘要: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高校安全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更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之需。
但同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着治理队伍不健全、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技术不先进三种实然困境。
为此,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领航定向,从完善队伍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实现技术引领三重维度来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公信力和感染力,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8-0024-0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
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这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
因此,在如今这样“众语喧哗”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和持续改进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努力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
一、逻辑必然: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价值意蕴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日益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前沿。
青年学生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也是接触新媒体的主要群体。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目标,旨在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凝聚力和引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具备三重维度。
第一维度是理论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备坚定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在这一维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深入解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实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需要关注和应对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如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为国家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第二维度是价值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备凝聚人心的普遍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解放、人类共同进步等。
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倡导和践行这些价值观,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维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塑造人们对社会主义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需要引导和塑造公民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深入扎根。
第三维度是文化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备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们的审美观、文化观,塑造社会主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创造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这一维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通过理论、价值、文化的三重维度,凝聚人心,引领国家建设。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和协调推进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发挥其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摘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历史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功能和实践转化等多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斗争。
在经济基础论中,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上层建筑论中,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在政治功能论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维护统治、控制群众和延续统治的功能。
在实践转化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化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和实现新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当代启示在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维解读,历史观,经济基础论,上层建筑论,政治功能论,实践转化论,当代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阶级斗争的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历史观、经济基础论和上层建筑论。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论指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思想领域的折射和表现。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和手段。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来维护其政治利益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四重维度及其展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四重维度及其展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本文将从四个维度入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探讨。
一、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
在二十世纪的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话语权,成为这些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话语权,甚至在一些国家遭到边缘化。
但随着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关注,其话语权也有望重新获得。
从历史维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需要对其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深入探讨,并借鉴历史经验,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未来走向。
二、政治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一些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则遭到了较大的抵制和排斥。
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对其话语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维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表现,并探讨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一些文化领域,尤其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文化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需要从文化维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表现和影响力,并寻找其在文化领域中的发展出路。
四、理论维度未来展望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
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

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一、引言在当下社会,意识形态议案成为了热门话题,特别是在2023年。
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引发了人们关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研究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二、对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评估1. 深度评估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深度备受关注。
在这一议案中,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议案的深度探讨,不仅包括对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演变,还关注了意识形态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
2. 广度评估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广度同样令人关注。
意识形态的议案已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社区,甚至是个人思想层面,意识形态的议案渗透到了各个维度,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三、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重要性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意识形态是塑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核心力量,其对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引导社会各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实践,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中,我认为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内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审视和探索意识形态的内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五、总结与回顾2023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议案的全面评估和深入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意识形态议案,不断深化对其内涵和影响的认识,积极探索更好地应对和引导意识形态的途径和方法。
意识形态分析总结

意识形态分析总结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的系统性观点和理论体系。
它在个人和群体的思想信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框架。
意识形态可以是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等等。
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分析中,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封建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
这些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
其次,我们可以从理论内容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往往包含一系列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指导实践提供了指导。
再次,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对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市场竞争和自由买卖,这种思想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公有制和社会公正,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的改革和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从个人的参与和选择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态度选择相应的意识形态。
这些意识形态可以来自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的社会环境。
个人的意识形态选择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意识形态是人们思想信仰的框架,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论内容的角度、对社会影响的角度和个人的参与和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和个人行为的规律。
意识形态研判 总结 报告 情况 说明 汇报

意识形态研判:深度与广度的全面评估一、概述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具体观点和看法,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系统理论。
而意识形态研判作为对意识形态的评估和分析,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研判的深度与广度,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深度评估意识形态研判的深度评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我们要对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进行考察,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需要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并对其进行逐一解构和评估,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因。
还需要对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评估,探讨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变化。
只有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广度评估除了深度评估之外,意识形态研判还需要进行广度评估。
这涉及到对意识形态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梳理。
比如在政治领域,我们需要关注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比和分析;在文化领域,需要考察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同和演变;在社会领域,需要观察意识形态对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影响等等。
只有在对意识形态进行广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全面了解其在社会中的多重表现和影响力。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意识形态研判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得以深刻理解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意识形态的研判不仅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吸取和学习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智慧,以期能够更好地建设美好社会。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意识形态研判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需要对意识形态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跨越不同领域和学科进行全面分析。
只有在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五个维度

【摘 要】本文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思维等五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凝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大学生 意识形态教育 维度 教育引导 文化熏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31-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把握好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思维等五个维度。
一、教育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始终处于教学轴心位置,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统率、整合、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排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将知识性认识上升到价值观认识的层面,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理解能力。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qÅ' ÑÒ!"#$%&Ó[8]^/_`><Ô Õ' ÓÖ×xØi`¹È/_`><' NOP ¶Ù<qÅÚÛ8<Y ÑLMNOPQjÜ8 xNOPÝÞßàalmá<=>$?' xâã ä}Ö3å' 3LMNOPQRST<+,-,. /0æçNOPÅ©<´Bè' 8<Y é êÒã<ßà{a$?<Bë{' ìí!vw +,-,./0{gîïðñNOP=>Å© <{Y
! " # $ )*!#+,"+!$ % & ' ( + , !" #$- . / 0 1 $! 2 ! 3 ' ( 4 ) 5 6 7 8 9 : ; < 4 ) = > ? @ 6 A B $ ; C D E 8 F : ; < 4)GHIJKLM6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P=>Å©ò¶3óô{' 8õR! "#$%&' NOP¬¯<K!êö÷pq øù' ú9ûüÓ[ý8þÿG$!<o"' éê NOPÓ8xpqÏl_8xo"Ïl' ᶠ<bcdæKÓ8#$_8þ$Y ÑÒ %Ó8åbcdiÏp' ¨&!êN OP<bcd'Ïp' áD8!( <$)<*+Þ@A,-<ÍÎ' ./pq<n oøù' 0:81/pq<·e:23' 4RB 5678ú9ûü<89<:Y ;<=' Ò
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

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一、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提供对意识形态问题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1. 完善理论体系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梳理和总结各种意识形态理论的优点和缺点,吸收和借鉴各种有益的理论成果。
2. 完善理论体系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3. 完善理论体系需要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和趋势,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偏见,增强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1.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方式,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艺术交往等方式,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强文化贸易合作、促进文化旅游交流等方式,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
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关注全球文化治理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讨论和决策,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平等、包容的全球文化秩序。
三、强化教育引导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强化教育引导的作用。
教育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公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1. 强化教育引导作用需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收稿日期]2014⁃02⁃26㊀[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㊁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鲁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㊂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冯㊀刚1,鲁㊀力2(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100816;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㊀意识形态;话语权;规律[摘㊀要]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㊂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㊂[中图分类号]D6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4⁃0005⁃09㊀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㊂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㊂ [1]这些论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㊂一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马克思说过: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㊂[2](P35)同样,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崛起也常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㊂无论是要建设一个政权,还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㊂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㊂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㊃杜勒斯就针对瓦解苏联明确提出: 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㊂ 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㊂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㊂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俄罗斯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㊂ [3](P1)历史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不能不说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广泛,这一系列变化必然会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㊂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宽广的视野,科学把握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㊂第一,加强对意识形态前沿态势和前沿问题的调查研究㊂前沿问题往往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最新体现,也预示着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趋势㊂可以说,把准了前沿问题,就把准了意识形态在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和隐藏在其后的力量消长,是我们准确判断形势的重要依据㊂正如习近平同志要求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㊂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㊁手段创新㊁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㊂ [1]因时而变㊁随事而制,都需要对新课题㊁前沿问题的准确㊁深刻的认知和把握㊂对于意识形态本身而言,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是其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也是推进意识形态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㊂把握意识形态问题必须有前瞻性和历史的眼光,因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㊂ [4](P284)因此,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在新时代㊁新阶段㊁新环境的变迁,加强对其前沿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了解其新动向㊁新态势㊁新特点,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㊂从当前来看,比如,新形势㊁新环境㊁新技术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的评估;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导权,并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㊁包容与超越;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㊂只要我们有意识和能力去探索和预见那些潜在的㊁在近期或在一个时段之后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就能够把握前沿问题,做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㊂第二,科学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前沿问题的诱发因素㊂从诱发要素的属地看,有主要受西方要素诱发的外向性前沿问题,也有主要受国内要素诱发的内向性前沿问题㊂在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下,引发主流意识形态风险和危机的变量通常具有较强的外向性,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与攻击是不可忽视的外因㊂自社会主义的思想㊁理论㊁运动㊁制度以及建设实践产生以来,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㊁军事封锁㊁政治颠覆㊁ 和平演变 等行动从未停止㊂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西方世界不仅在经济㊁科技和军事领域保持优势地位,而且牢牢占据了在思想文化和国际制度领域的话语权,以各种方式输送其价值观,试图动摇和扰乱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观念选择㊂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交流的方式,辅之以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多媒体条件,传达他们的价值观,对当前国内民众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㊂伴随着国内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还面临多重内部因素的考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深层次前沿问题㊂比如,如何理解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要两手抓的问题,如何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问题,等等㊂这些问题思想理论界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可以说见仁见智㊂从理论上讲深说透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在全社会确立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前提㊂第三,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动态研判㊂意识形态前沿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能孤立静止地对待㊂同时,我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也不应死板的教条,应随着对象的变化,应用语境的不同,来加以变通,灵活使用㊂恩格斯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㊂ [4](P681)列宁也指出: 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㊂ [5](P162)经典作家这些思想为我们研究和把握当前思想领域前沿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㊂意识形态研究者应加强对社会群体心理的研究,加强对人们行为特征的研究,加强对社会科学学科思潮的研究,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研究,因为这些都是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形成的 前表象 ,异质意识形态的预演场㊂影响意识形态的前沿问题往往由此生发㊂研究者一定要适应意识形态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新实践来检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㊁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㊂ [6](P538)而思维前移㊁研究对象前移正是把我们的前沿问题研究从固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对接意识形态新实践,实现创新性研究的重要路径㊂可见,从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问题入手,分析当前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唤起我们的清醒认识,为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卫措施㊂我们也正是在对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问题的充分认识㊁深入研究与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路径,探索意识形态发展的各种规律,并由此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㊂二、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习近平同志强调: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㊂这些经验来之不易㊁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㊂ [1]发扬光大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及时把握意识形态发展动态,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㊂第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对相关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布置㊂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着人民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还具有捍卫国家安全的功能㊂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是一贯的㊂从毛泽东开始就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抓手,即思想教育,他指出: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㊂ [7](P1094)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㊂ [8](P351)如今,习近平同志又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㊁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㊂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㊁观点㊁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㊂ [1]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党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而严肃的态度㊂可以说,党的历史表明,正是由于党的领导层面对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对相关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布置,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㊂列宁说: 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㊂ [5](P327)如果没有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建树,我们的政权就难免面临 变色 的危机㊂ 我们正处在全球政治觉醒的时代,因此,政治思想大概会越来越重要,它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动乱之源;要么成为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㊂ [9](P2-3)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理论建设㊁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优势所在,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发展与社会演进中越成为根源性要素,我们党的这一优势就越明显㊁越重要,越显示出前瞻性与先进性来㊂第二,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㊂习近平同志指出: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㊂ [1]物质建设,即经济建设是基础,是中心,经济发展问题解决不了,人民物质生活贫困,意识形态就会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㊂物质建设在根本上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㊂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或意识形态建设又对经济建设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意识形态建设松懈,意识形态被改变方向或轨道,经济建设也将失去其发展的正确方向㊂因此,从邓小平开始,我们党的领导人就反复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㊂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对于那些既违反社会主义基本规范,又对发展生产力具有破坏性的各种错误思潮和不健康倾向,予以了坚决的打击和批评,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保证了其健康发展㊂第三,坚持正确方向,稳住主导价值诉求㊂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㊂坚持这一思想就是坚持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㊂我们党不仅在理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在实践中也把这一思想落到了实处,即始终稳住了主导价值诉求:为人民服务㊁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㊂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撰文指出: 从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㊁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㊁代表他们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把人民拥护不拥护㊁赞成不赞成㊁高兴不高兴㊁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㊁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㊂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㊂[10]为人民谋福祉,这是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价值诉求㊂坚持并切实在实践中为之努力奋斗,正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㊂有了这一价值诉求,理论主张㊁理想信念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意识形态也就有了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㊂第四,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㊂ 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 ㊂[11](P79)真正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就要掌握群众,抓住 人这一根本,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这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成功经验㊂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㊂[12](P9)毛泽东指出: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㊂ [13](P1515)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㊂我们要向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㊁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㊂这就是今天在新形势㊁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㊂ [14](P82)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㊂[1]可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㊂第五,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大众化㊂这是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直为我们党坚持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旨归也是为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力㊂习近平同志指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㊁所接受㊂ [15]实践表明,这样的举措是科学的㊁有效的,是应该为意识形态工作者长期坚持的基本思想宣传方法㊂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说,大众化越来越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㊁说服力和同化力的重要途径㊂具体而言,一是内容建设的大众化,一方面,从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出发,准确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中所蕴含的人民性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当前利益关系分化的社会现实出发做好意识形态内蕴的整合工作㊂二是话语表达的大众化,运用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和理论,寻找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各阶层成员思想之间的契合点,实践表明,类似 中国梦 这样一种鲜活的语言是深受大众欢迎的㊂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发展所提供的新平台,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便捷性㊁捕捉社会问题的敏锐性以及与可以在民众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等特点,及时引导民众情绪和思想,回应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拉近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之具有良好的亲和力㊁吸引力和感染力㊂可以说,统领社会思想㊁为现有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提供价值辩护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和功能,但是这些职责和功能的发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自身所具有的领导力㊂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进程中,执政党是政权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主导者,执政党对社会思想的监控力㊁识别力㊁处置力㊁引导力是其意识形态管理和建设能力的直接体现,执政党既要对社会思想的性质㊁特点㊁发展态势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处理原则和措施,也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㊁发展态势形成特定的预测㊁监控和引导,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㊂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能力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的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㊁开放性与闭合性之间的关系㊁融合性与批判性之间的关系㊁先进性与广泛性之间的关系㊁政治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等等,将与其执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形成密切关联㊂执政党不仅需要承担管理社会意识形态的职责,并由此而不断巩固其维持现有的政治与社会秩序的职能,而且还需要使自身的意识形态所承载的价值观不断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把自身的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需求不断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并由此而持续获得维护执政的力量保证和可靠支持㊂因此,不断总结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原则和方法,并以之为基础全面提高执政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监控能力㊁识别能力㊁处置能力和引导能力,切实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㊁动态管理和有效管理,最终提高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科学执政能力㊂三、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形态与必然趋向㊂对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意识形态发展的实质与特点,对更进一步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关键性意义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工作经验来看,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规律主要有如下几个㊂第一,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的规律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益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动力,人们的奋斗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鲍威尔鼓吹理想目的至上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说: 思想 一旦离开 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㊂ [16](P286)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关联㊁相协同,它始终是在为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这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特点㊂比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人民服务的,它始终在为人民的利益做着有力的辩护,这是其根本性特质所在㊂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的规律,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根本规律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㊂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㊂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㊂[12](P98)这是对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的规律的理论表述㊂意识形态必须有物质利益与之相协同,没有了物质利益的意识形态将会因为失去基础支撑而坍塌破灭,丧失其生命力和话语权㊂而要建构一种意识形态,着力于发展其利益基础是根本性㊁基础性的工作㊂在我国,邓小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说过: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㊂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㊂ [17](P14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㊁把人民生活搞上去㊂不久前,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意识形态工作时又一次强调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都是以对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前提的,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㊂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和代表的是特定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毫无疑问,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统治阶级的现实利益和价值体系的反映㊂因此,从理论上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其特殊性,代表的是特定群体的利益,而主流意识形态的艰巨使命是,除了需要代表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之外,还必须普遍地代表其他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或者说至少需要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才能体现对其他意识形态的统摄性㊂这一特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常常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㊂利益(不同形态与不同层面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与每一个个体密切关联的社会因子,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同类个体的利益追求在其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某种共同性,统治者的任务是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其在质和量上实现相对的平衡㊂利益,又是所有个体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观,同类个体的利益观具有某些共同性,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是对不同的利益观进行协调,使一元的指导思想能够统领不同群体多样的利益观念㊂这就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承担使命的矛盾与统一特性,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对其他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统领和指导,必须以统治阶级保障其他一切社会阶层共同利益的实现为基础,这一过程也是统治阶级对自身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不断积累过程㊂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各方利益的实现与格局不仅直接挑战和威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而且客观上提出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话语的重构问题,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认识和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必须放眼以利益格局为基础的社会形势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㊁利益格局及其在社会思想和意识领域所引发的广泛影响㊂这就是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相协同规律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㊂第二,意识形态发展多层次㊁多要素综合推动的规律㊂意识形态发展不是某一单个要素推动的结果㊂经济基础,或者说利益选择在根本性意义上发挥作用,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及其代言人都在努力获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力;其他上层建筑要素也都在或多或少,程度或深或浅地影响着㊁推动着意识形态发展;意识形态是错综复杂的思想体系,其自身甚至主流意识形态自身,也是歧见迭出,其呈现形式㊁媒介载体㊁传播主体,等等,多种多样,都在意识形态发展上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 意识形态发展多层次㊁多要素综合推动的规律,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㊂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㊃伊格尔顿指出, 一种意识形态从来不是一种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简单反映;相反,它永远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其中可能掺杂着冲突的㊁甚至矛盾的世界观 ㊂[18](P10)因此,任何简单化㊁片面化地看待和分析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做法,都有可能把人们引入误区㊂意识形态发展多层次㊁多要素综合推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既要有坚守,又要讲变通㊂这就是要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统一的原则㊂所谓一元指导,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以其他的思想体系为指导㊂意识形。